浅析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十一种方式
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
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合同关系变得更加重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单位可能会主动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将就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进行探讨,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析。
一、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一般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1. 经济性裁员当单位所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例如业务调整、公司经营不善、市场需求下降等,使得单位无法继续承担原有员工的工作岗位时,单位可能会面临经济性裁员的问题。
此时,单位可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2. 纪律性解雇员工在工作中如有严重违纪行为、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发生职务犯罪等情况,单位有权采取纪律性解雇的措施。
纪律性解雇是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旨在维护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员工的职业道德。
3. 合同期满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期限。
当劳动合同到达约定的期限时,单位可以选择是否续签合同。
如果单位不再需要员工的服务或其他原因,单位可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以终止双方的合作关系。
二、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以下是其中的主要依据:1.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合同最基本的法律法规,对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提供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对方,且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2. 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不同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制定不同的内部规章制度,该制度可以对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进行规范。
一般情况下,单位的规章制度会细化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程序、补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3. 相关司法解释和规定除了劳动合同法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规定对单位主动解除劳动合同进行补充。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合同法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经济性裁员的指导意见等。
27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方法及实操要点解析
27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方法及实操要点解析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根据法定情况或约定,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终止劳动合同关系。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方法有多种,下面将对27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方法及其实操要点进行解析。
一、因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是指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后,劳动合同自动失效。
实操要点是需要提前通知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或终止劳动关系。
二、一方解除1.试用期解除: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需提前告知对方三日前。
实操要点是应明确解除原因。
2.单方解除: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告知对方三十日。
实操要点是通知方式要书面通知或按约定方式通知。
三、有违约行为的一方解除劳动合同1.提前通知解除:当一方有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并拒绝纠正的,另一方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提前告知对方三十日。
实操要点是通知方式要采用书面通知或按约定方式通知。
2.无需通知解除:因严重违约或重大失职或严重职务犯错,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另一方可以不经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
实操要点是需要确保解除劳动合同是在符合法定解除情况下进行。
四、因不可抗力解除劳动合同当因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双方可以根据协商一致原则解除劳动合同。
实操要点是需要通过协商一致方式,重新确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间、方式和经济补偿等内容。
五、劳动者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随时主动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但双方也可以协商缩短或延长通知期限。
实操要点是应采取书面形式提出解除申请,并确保提前通知期限。
六、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实操要点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达成书面协议,并规定解除的时间、方式和经济补偿等内容。
七、劳动者在规定期限内未到岗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劳动合同后,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到岗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解除劳动合同的各种处理方法
解除劳动合同的各种处理方法
解除劳动合同是一项敏感的问题,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并且尊重
员工的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解除劳动合同有多种处理方法,包括
协商解除、解除协议、辞退和解雇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首先是协商解除。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员工双方经过友
好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自愿解除劳动合同。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双
方都希望和平解除合同的情况,双方可以商定解除的条件和补偿等
事项。
其次是解除协议。
解除协议是在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书
面协议,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条件和程序。
在签订解除协议时,双方应当明确解除的原因、时间、经济补偿等内容,并经双方签字
确认,以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障。
另外,辞退是雇主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
辞退通常
发生在员工违反公司规定或者表现不佳的情况下,雇主可以根据公
司规章制度进行辞退。
在辞退过程中,雇主应当依法向员工支付相
应的经济补偿,并履行解除合同的程序。
最后是解雇。
解雇是雇主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员工严重违反公司规定或者严重失职的情况下。
解雇前,雇主应当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证据收集,并依法向员工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并履行解除合同的程序。
总之,解除劳动合同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雇主和员工双方应当遵循法律规定,进行友好协商,并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应当尊重对方,避免发生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了解劳动的解除和终止方式
了解劳动的解除和终止方式劳动关系的解除和终止方式是指雇佣关系结束的各种情况和方式。
在职场上,劳动关系的解除和终止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既包括雇员主动离职,也包括雇主辞退员工等各种可能性。
本文将就劳动关系解除和终止的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自愿离职、辞退、解除劳动合同、经济性裁员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劳动关系终止等。
一、自愿离职自愿离职是指雇员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或终止劳动关系的情况。
雇员可能因为个人原因、职业发展、就业环境变化或者其他因素,决定离开原雇佣单位。
对于自愿离职,双方应当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相应的手续,包括提前通知、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等。
自愿离职是较为常见的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但也需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合同的规定,以免发生纠纷。
二、辞退辞退是指雇主因为雇员的不适应、不胜任、违反公司规定等原因,解除雇佣关系的情况。
辞退是雇主对雇员的一种终止雇佣关系的权利,但需要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合法、公正和合理的操作。
雇主在辞退员工时,通常需要提前进行警告、培训或者调整工作等程序,同时支付相应的补偿金或者赔偿金。
辞退可能会对员工的就业前景和个人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雇主在执行辞退时需要审慎权衡利益,遵守法律规定。
三、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是一种法定的、经过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解除劳动关系的方法。
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事由实现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除程序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可以通过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终止。
解除劳动合同是一种常用的劳动关系终止方式,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并按照协商结果履行相应的义务。
四、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指当企业经营困难、生产萧条等经济原因导致需要减少人员时,通过提前通知、支付相应的赔偿金或者安置费用,来解除部分或全部员工的劳动合同。
经济性裁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劳动关系终止方式,需要雇主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经济原因,并按照法律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劳动合同解除方式
劳动合同解除方式一、合同解除的类型1. 协商解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3.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者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协商解除1. 双方应提前书面通知对方解除合同的意愿。
2. 双方应就解除合同的条件进行协商,并达成书面协议。
三、用人单位单方解除1. 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2. 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3.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严重影响本单位工作任务完成的。
4. 劳动者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劳动者单方解除1. 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
2.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3.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4.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
五、解除合同的程序1. 提出解除合同的一方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2. 双方应就解除合同的条件进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解除协议。
3. 解除合同后,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
六、解除合同的法律后果1. 解除合同后,双方应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办理工作交接。
2. 解除合同后,劳动者应享有的权益,如工资、社会保险等,用人单位应依法支付或办理。
3. 解除合同后,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出具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七、违约责任1. 违反解除合同约定的一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2. 违约方应赔偿对方因违约造成的损失。
八、争议解决1. 双方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可协商解决。
2. 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九、附则1. 本合同解除方式的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2. 本合同解除方式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解决。
劳动的解除方式
劳动的解除方式劳动合同作为雇佣关系的法律依据,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重要的约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有时会出现解除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劳动的解除方式,包括协商解除、解除通知、经济补偿和法院裁决等方面。
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雇主和劳动者自愿达成一致,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劳动关系的方式。
协商解除可以包括双方直接面谈、书面协议或者借助第三方协调等形式。
在协商解除过程中,双方应真诚沟通,尊重对方的权益,并达成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协商解除是一种和平解决劳动纠纷的方式,有助于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二、解除通知解除通知是雇主或劳动者将解除劳动合同的意愿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对方的方式。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解除通知应提前一定期限通知对方,具体期限根据劳动合同的期限和性质而定。
解除通知应明确表明解除合同的原因、解除日期以及解除后的权益处理等问题。
解除通知的主要目的是为双方提供明确的时间和行动准备,以便顺利解除劳动合同。
三、经济补偿当劳动关系解除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主可能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和金额根据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规定而定。
通常情况下,经济补偿是根据劳动者的工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和解除原因等因素进行计算的。
经济补偿的支付可以一次性支付或者分期支付,并应当在解除合同时予以支付。
四、法院裁决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除、解除通知和经济补偿达成一致,双方也可以选择将劳动纠纷提交法院解决。
在劳动纠纷案件中,法院会根据事实、合同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并根据结果作出裁决。
法院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然而,由于法院裁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一般建议雇主和劳动者在纠纷发生时尽可能通过协商或其他方式解决。
总结而言,劳动的解除方式包括协商解除、解除通知、经济补偿和法院裁决等。
双方在劳动关系解除时应积极沟通、尊重对方权益,并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寻求解决方案。
更为重要的是,雇主和劳动者应当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以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和谐。
解除劳动的法律手段与方法
解除劳动的法律手段与方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手段与方法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劳动法领域中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
解除劳动合同既牵涉到雇主的权益,也涉及到员工的权益。
因此,为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与方法进行解除劳动合同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法律手段与方法来解除劳动合同。
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最常见、最直接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雇主与员工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双方均满意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协商解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双方应当在解除劳动关系前进行深入的沟通与协商,充分表达各自的意愿与诉求。
2. 在协商解除时,双方应当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权益,确保解除合同后双方都能够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3. 协商解除需采用书面形式,双方签署解除协议并在法定期限内办理相关手续。
二、解除协议除协商解除外,解除劳动合同的另一个常见方式是解除协议。
解除协议是指雇主与员工双方达成书面协议,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与条款。
解除协议的要点如下:1. 解除协议应当明确双方的解除意愿和解除的原因,确保达成协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2. 解除协议应当包括双方的权益保护措施,如经济补偿、保密义务等,确保双方在解除合同后的利益得到保障。
3. 解除协议一旦签署,双方应当按照协议所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约定条款。
三、解除通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劳动合同可以通过解除通知的方式进行解除。
解除通知的要点如下:1. 解除通知应当是以书面形式发出,并明确解除的原因和依据。
2. 解除通知应当提前一定期限通知对方,一般是30天,以确保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做出相应的应对。
3. 解除通知一旦发出,应当保存好通知的证据,以备日后需要。
四、争议解除当雇主与员工对劳动关系的解除存在差异意见,并且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解决渠道进行解决。
争议解除的要点如下:1. 双方可以选择将劳动争议提交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法院进行处理,由第三方进行裁决。
2. 在争议解除的过程中,双方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立场,确保争议能够得到公正的解决。
劳动中的解除方式有哪些
劳动中的解除方式有哪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劳动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与他人或者与自己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劳动关系并不总是长久和稳定的,有时候会面临必须解除的情况。
那么,劳动中的解除方式有哪些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解除方式是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关系。
双方协商解除通常是一种友好和和平的方式,这样既能保障雇员的权益,也能保护雇主的利益。
在这种解除方式中,双方可以就解除劳动关系的细节进行讨论和协商,包括解除的原因、时间和补偿等。
这种方式适用于雇员和雇主之间有较好的沟通和信任的情况。
其次,另一种常见的解除方式是辞职。
辞职是由雇员主动提出的一种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
这种方式适用于雇员自身的考虑,例如工作不满意、想要追求其他机会等。
辞职需要提前通知雇主,以便雇主有足够时间寻找替代人员。
在辞职中,双方通常会就辞职的原因和细节进行沟通,以确保解除劳动关系的平稳进行。
此外,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还包括雇主解雇和雇员被解雇。
雇主解雇是指雇主出于某种原因,不再需要雇员的劳动力而主动解除劳动关系。
雇主解雇通常需要提前通知雇员,并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相应的赔偿。
而雇员被解雇是指雇员因违反劳动合同或者公司规定而被雇主解除劳动关系。
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雇主提出解雇原因,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的解除方式是经济困难导致的解除。
在某些情况下,公司或雇主可能面临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解除一些劳动关系。
这种情况下,解除通常是无法避免的,但也需要雇主尽可能提前通知雇员,并提供相应的补偿和安置方案。
总而言之,劳动中的解除方式有很多种。
无论是双方协商解除、辞职、雇主解雇、雇员被解雇还是因经济困难导致的解除,都需要双方保持沟通和理解。
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双方都应该尽量考虑对方的利益,并寻求互相妥协的解决方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以和平和谐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解除劳动合同的各种方式
解除劳动合同的各种方式
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包括下述几种:
1. 合同期满解除:合同期满到达约定的终止日期,双方自动解除合同关系。
2. 协商解除:雇主和雇员在合同期满之前达成协议,双方同意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3. 解除协议:双方在劳动合同期间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解除劳动合同。
4. 非法行为解除:一方犯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对方可以解除合同。
5. 解除竞业限制:雇主要求员工解除竞业限制,以便员工能在劳动合同期满后自由就业。
6. 重大失职解除:雇员犯有重大失职行为,如盗窃、泄露商业机密等,雇主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7. 解除试用期:雇主认为试用期员工不符合要求,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8.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经济形势发生重大不可抗力等情形,雇主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需要注意的是,解除劳动合同需要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且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和处理。
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双方最好能够进行友好的沟通和协商,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争议。
劳动合同怎么可以解约
标题:劳动合同解约的方式及注意事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也在逐渐成熟。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劳动合同的解除是难以避免的。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解约的方式、条件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劳动合同解约的方式1.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解除劳动合同的协议。
在此过程中,双方可以就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经济补偿、社会保险转移等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并达成一致意见。
这种方式是劳动合同解约中最常见、最和谐的一种方式。
2. 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在符合法定条件下,单方面终止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3. 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在符合法定条件下,提前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
二、劳动合同解约的条件1. 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主要包括: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合法、合理;双方就经济补偿、社会保险转移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用工中的解除与终止方式及操作规范
用工中的解除与终止方式及操作规范用工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重要法律文件,规定了雇佣关系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企业可能会面临需要解除或终止雇佣关系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用工中的解除与终止方式及其操作规范。
一、解除雇佣关系的方式1. 辞退(裁员)辞退是指雇主基于某些原因解除员工的雇佣关系。
这些原因可能是经济困难、业务调整、技术进步等客观因素。
对于辞退,企业应保证公平、合法。
操作规范包括:- 提前通知:雇主应提前通知员工,并明确解除雇佣关系的日期。
- 补偿安置: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用工合同约定,雇主应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安置帮助。
- 符合法律法规:雇主在裁员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裁员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 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指企业和员工双方经过协商一致决定解除雇佣关系。
协商解除的操作规范包括:- 协商程序:双方应通过面谈、书面通知等方式进行协商,确保双方意愿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 合规操作:企业应在协商解除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协商解除的合法性。
二、终止雇佣关系的方式1. 解雇解雇是指雇主基于员工的违法违纪行为或无法胜任工作等原因终止雇佣关系。
解雇的操作规范包括:- 监管程序:企业应按照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解雇程序,确保合规操作。
- 公平公正:企业在解雇时应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评估,并确保解雇决定的公平和公正。
- 符合法律法规:解雇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并通过合法途径解除雇佣关系。
2. 辞职辞职是指员工主动提出终止雇佣关系。
辞职的操作规范包括:- 提前通知:员工应提前通知雇主,以便雇主有足够时间做好人员调整和交接工作。
- 书面确认:企业和员工之间应达成书面确认,明确辞职日期及相关事项。
- 清算离职款项: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用工合同约定,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福利等离职款项。
三、操作规范- 合规遵法:企业在解除与终止雇佣关系时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操作合规。
浅析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十一种方式
浅析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十一种方式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协商”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万能方式。
只要劳资双方愿意协商,并签订书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协商解除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必须要有书面的解除协议;第二,协议的内容最好能体现出,协商是由员工提出。
书面的协议能保证用人单位和员工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有书面的依据;而协商由员工提出,则使用人单位掌握有主动权.特别提醒:用人单位支付不管哪种类型的补偿(赔偿等额外费用),建议在解除协议中注明: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有权收回额外费用,最终补偿(赔偿)等以行政部门/法院判定结果为准。
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首先,用人单位应当明确各岗位的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包括工作能力(技能、经验、资质等)、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品行(素养、诚实信用、职业道德等)。
具体来说,包括学历、学位、工作经验、技术职称、外语、身体状况、相关材料(各种证件、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证明、社保公积金等材料等)、工作表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出勤状况、与团队成员相处及配合情况、沟通协调能力等)等。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科学、量化的书面证据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考核结果。
用人单位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过程、考核结果。
最后,用人单位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特别提醒:如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已经了解员工并未满足录用条件但仍决定录用,而用人单位试用期间以此理由解除劳动合同,将不会被支持。
例如用人单位规定某岗位录用条件之一为硕士学历,员工在简历、员工信息登记表上明确写明自己为本科学历,或为单位提供了本科学历复印件,则用人单位不得以“学历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首先,规章制度的存在是“严重违反”的前提。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且经过民主制定程序和公式。
劳务解约的主动与被动方式
劳务解约的主动与被动方式劳动合同的解约是指雇主和雇员之间主动或被动地终止雇佣关系的一种行为。
解约方式的选择将对双方的权益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务解约的主动与被动方式,以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一、劳务解约的主动方式主动解约是指劳动合同终止是由一方自愿提出,另一方同意的情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主动解约方式:1. 双方协商解约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前,双方可以协商解约,即雇主和雇员就解除雇佣关系达成一致。
协商解约通常需书面形式,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确认。
2. 辞职解约雇员可以自愿提出辞职,并书面通知雇主。
辞职通常需要提前提供一定的通知期,以便雇主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人选。
通常,辞职通知书应明确说明辞职日期和原因。
3. 失职解约失职是指雇员违反劳动合同的规定,包括违反工作纪律、严重失职、违反保密协议等行为。
雇主可以根据劳动法规定的程序对失职雇员进行纪律处分或解雇。
解雇通知应明确列出失职行为,并遵循法定程序,确保雇员的合法权益。
二、劳务解约的被动方式被动解约是指劳动合同的终止由一方主张,另一方不同意的情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解约方式:1. 辞退解约雇主有权在特定情况下解雇雇员,例如雇员严重失职、工作能力不符合要求等。
辞退解约通常需要遵循劳动法规定的程序,例如提供书面通知、听证会等。
确保解雇决定公正合法,避免可能的法律纠纷。
2. 合同约定的解约条款劳动合同中可能包含双方约定的解约条款,规定了解约的条件和程序。
例如,合同可能规定在特定情况下,雇主或雇员可以提前终止合同。
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履行解约义务。
三、解约应注意的问题1. 通知期限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解约,双方都应在合理的时间提前通知对方,以便做好后续调整和安排。
通常,通知期限应根据劳动合同或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确定。
2. 经济补偿劳务解约可能涉及经济补偿的问题。
劳动法可能规定了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支付补偿金的标准和方式。
双方应了解适用的法律,遵循相关规定。
解除劳动的几种方式
解除劳动的几种方式一、解除劳动关系的主动方式解除劳动关系是指雇主或雇员经过一定程序解除原有的劳动关系,结束双方的工作合作。
1. 辞职辞职是指雇员主动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申请,表明自己不再愿意继续工作,并准备离职。
辞职通常需要提前通知雇主一定的时间,以便雇主做好后续的人员调整工作。
辞职时,雇员可以书面提出辞职信,明确表达自己的离职意愿。
2. 辞退辞退是指雇主对雇员进行解雇的行为。
当雇主认为雇员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发现雇员存在违反公司规定或职业道德的行为时,可以采取辞退措施解除劳动关系。
辞退需要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不能任意辞退雇员。
二、解除劳动关系的被动方式解除劳动关系的被动方式是指劳动关系的解除是由特定的原因或条件所决定,而不是由雇主或雇员主动发起。
1. 合同期满当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期限到期时,劳动关系自然解除。
双方无需再进行解除程序,雇员可以选择是否与雇主续签劳动合同或离职。
2. 达到退休年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当雇员达到退休年龄时,劳动关系自动解除。
退休年龄一般根据国家的规定和行业的特殊要求而定,雇员可以选择退休或继续工作。
3. 劳动合同解除协议雇主和雇员在经过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解除劳动合同,可以通过签订解除协议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
解除协议需要经过双方的自愿,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4. 解雇除了雇主主动发起的辞退外,当发生特定情况时,雇主也可以对雇员进行解雇。
特定情况包括:雇员严重违反公司规定,触犯法律,存在严重失职行为等。
解雇需要依法进行,不能随意解雇。
总结: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有多种,包括主动方式和被动方式。
主动方式包括辞职和辞退,双方需要提前通知对方并按照规定程序解除劳动关系。
被动方式包括合同期满、达到退休年龄、劳动合同解除协议和解雇,劳动关系的解除是由特定的原因或条件所决定,不由双方主动发起。
无论是哪种方式解除劳动关系,都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规定,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解除劳动的解雇方式
解除劳动的解雇方式劳动合同是雇佣关系的基础,一旦双方中的任何一方违反了合同条款,另一方有权解除劳动关系。
解雇是一种解除雇佣关系的方式,通常由雇主发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劳动合同解除办法。
一、单方解雇单方解雇是指雇主根据合同规定或法律规定,单方面解除雇佣关系。
根据《劳动法》,雇主可以单方面解雇员工的情况包括: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严重失职、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结束、员工丧失从事约定工作的资格等情况。
在进行单方面解雇前,雇主必须先给予员工书面警告,并要求员工改正错误。
二、双方协商解雇双方协商解雇是指雇主和员工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自愿解除劳动关系。
这种方式通常发生在双方达成共识后,一方或双方认为目前的雇佣关系不再符合双方的利益或需要变更工作条件等情况。
在进行双方协商解雇时,双方应详细协商解除合同的具体条款,如解雇原因、经济补偿等事宜,并最终签署解除合同的协议。
三、经济性解雇经济性解雇是指由于经济原因,雇主被迫解雇员工。
例如,公司经营状况不佳,需要裁员以减少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必须遵循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并向员工支付相应的补偿。
经济性解雇通常需要雇主提前通知员工,并进行适当的协商和赔偿,以减少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四、违法解雇违法解雇是指雇主在没有合法合同解除依据的情况下,非法地解雇员工。
在这种情况下,被解雇员工有权向劳动仲裁机构或法院提起诉讼,寻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违法解雇通常是指雇主无故解雇员工或违反合同约定解雇员工。
雇主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和赔偿。
解雇是一种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涉及到双方的合法权益。
在进行解雇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雇主都应该尊重员工的合法权益,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解雇程序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员工则应了解自己的权益,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解雇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法律行动。
总结:解除劳动的解雇方式包括单方解雇、双方协商解雇、经济性解雇和违法解雇。
解除劳动的强制手段
解除劳动的强制手段在劳动关系中,解除劳动合同是指雇主或雇员主动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基于协商和自愿的原则。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雇主可能使用一些强制手段来解除劳动合同,这给雇员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解除劳动合同的强制手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保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一、不正当解除劳动合同的强制手段1. 经济打压:雇主以降低工资、拖欠工资、违法扣款等手段,逼迫员工主动辞职或接受解除劳动合同。
2. 恶化工作条件:雇主刻意恶化员工的工作环境,如提高工作强度、降低工作质量要求、随意更改员工的职位等,以使员工不堪其扰主动离职。
3. 包办辞退:雇主制造违纪事由,将责任推卸给员工,并宣布解雇员工,达到解除劳动合同的目的。
4. 威胁恐吓:雇主威胁或恐吓员工,逼迫其签署辞职或解雇协议,否则采取不利于员工的行动。
二、应对解除劳动合同的强制手段的解决方案1. 及时寻求法律援助:当雇员面临不正当解雇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强制手段时,应咨询与劳动法相关的律师或专业机构,以寻求法律援助和保护自身权益。
2. 收集证据:雇员应尽可能收集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证据,包括工资单、合同、工作安排和通知等文件,以便未来使用这些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 协商解决:雇员可以试图通过与雇主进行友好的沟通与协商,寻求解决不正当解雇的问题。
当然,在协商解决之前,雇员应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到进一步损害。
4. 提起诉讼:如果无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雇员可以选择向劳动仲裁或法院提起诉讼,追究雇主违法解雇的责任,并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获得赔偿。
三、加强立法与监管为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立法与监管对于防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强制手段非常重要。
政府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及时处罚使用强制手段解除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立更加明确的责任和处罚机制。
另外,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员工权益的保护,建立积极健康的劳动关系。
解除劳动的方式
解除劳动的方式解除劳动关系是指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合同关系终止,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方式有多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解除劳动的方式,并探讨其适用情况。
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指雇主与劳动者在互相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一同决定终止劳动合同。
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双方都同意结束合作的情况,如劳动合同期满、双方协商一致终止等。
在协商解除劳动关系时,双方应当书面协议,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日期、条件以及可能涉及的赔偿等事项。
双方都应保持诚实、公平、合法的原则,确保解除劳动关系的过程合规合法。
二、辞退/解雇辞退或解雇是指雇主单方面决定终止劳动合同,通常是因为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的规定或履行不到岗位职责,导致劳动关系无法继续维持。
雇主在辞退/解雇劳动者时,必须合法合规。
首先,雇主应当依据劳动合同或劳动法规定的解雇事由,如严重违纪、工作能力不符合要求等。
其次,解雇通知应当书面,并向劳动者说明解雇的具体原因。
最后,雇主可能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如法定的解雇补偿金等。
三、超过法定试用期自动解除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在约定的试用期内,任何一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且无需给予相应的补偿。
试用期是用于双方互相了解,评估劳动关系是否适合的阶段。
一旦试用期结束,劳动关系将转变为正式的劳动合同,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未能符合雇主的要求或者劳动合同的规定,则雇主有权在试用期结束后自动解除劳动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雇主应遵循合同约定,尽量提前通知劳动者,并向劳动者支付应发工资以及未使用的年休假。
四、劳动合同到期劳动合同有效期满是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常见方式。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到期后,雇主可以选择是否继续与劳动者签订新的合同。
在劳动合同到期时,劳动者与雇主应及时沟通是否愿意继续合作。
如果双方达成一致,可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如果双方无法就续签合同达成共识,劳动关系将自动终止。
总结解除劳动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协商解除、辞退/解雇、超过法定试用期自动解除以及劳动合同到期等。
解除劳动的有效方式
解除劳动的有效方式解除劳动合同是在特定情况下结束雇佣关系的一种法律手段。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和雇员可以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将探讨解除劳动的几种有效方式。
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是一种最常见也最基本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
雇主和雇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一同决定提前终止劳动合同。
在协商解除中,双方需要明确解除的原因、时间和方式,并签订书面协议作为解除的依据。
这种方式减少了法律纠纷的发生,有利于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二、解除期满合同劳动合同通常会规定一定的期限,到期后合同自然终止。
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合同正常解除。
雇主和雇员应事先了解合同期限及其终止日期,并根据合同规定在订立合同时约定是否自动续约或提前解除的规则。
解除期满合同是一种较为简便的方式,无需解除通知,按照约定的日期就可以终止合同。
三、解除无效合同在一些情况下,劳动合同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情况,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比如,劳动合同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或者在订立合同时存在欺诈、胁迫、误导等不正当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一方有权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追究违法违规的责任。
解除无效合同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等和公正。
四、解除双方协议的无效劳动合同有时候,劳动合同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条款或约定被认为是不合法或者不公平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解除双方协议来终止劳动合同。
例如,合同中约定的工资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或者违反了国家劳动法关于工人权益的相关条款。
雇员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并要求支付违法约定的补偿。
五、经济补偿解除合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双方通过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来解除劳动合同。
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结束劳动关系,避免诉讼和争议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雇主会根据双方协商的结果,支付一定的经济赔偿作为解除合同的费用。
经济补偿解除合同的具体数额和方式应在双方协商中明确,并通过书面协议得到确认。
六、解除合同的诉讼程序如果协商解除无法达成一致,双方也未能就其他解除方式达成共识,劳动法为雇员提供了通过诉讼程序解除劳动合同的途径。
劳动解除形式及程序
劳动解除形式及程序劳动解除是指劳动双方因为某种原因终止劳动关系的行为。
根据不同的原因和形式,劳动解除可以分为主动解除和被动解除两种情况。
本文将重点讨论劳动解除的形式和程序。
一、主动解除主动解除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主动提出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
主动解除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辞职劳动者向用人单位递交书面辞职申请,表明不再继续工作。
辞职需提前正当期限通知用人单位,以免违反合同约定。
在劳动关系解除后,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 退休劳动者符合退休条件,可以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办理退休手续。
用人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安排退休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3. 双方协商解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经过双方自愿达成解除劳动合同的意见。
双方应当就解除劳动合同达成书面协议,并明确解除劳动合同后的权益分配方式。
二、被动解除被动解除是指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因特定原因导致劳动合同被迫终止的情况。
被动解除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辞退用人单位因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失职、严重失职或不符合录用条件等原因,可以辞退劳动者。
辞退应当依法办理,用人单位应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劳动者相应的赔偿或经济补偿。
2. 解雇用人单位因经营需要、技术调整或其他合理原因,可以解雇劳动者。
解雇需提前通知劳动者,并支付相应的赔偿或经济补偿。
三、劳动解除程序无论是主动解除还是被动解除,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执行。
一般而言,劳动解除程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提出解除申请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当书面提出劳动关系解除的申请,并向对方说明解除的原因和理由。
2. 协商沟通双方应进行充分的协商沟通,寻求解决劳动纠纷的方式。
如双方无法协商一致,可以寻求劳动争议仲裁或提起劳动法律诉讼。
3. 审查决定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将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决定。
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应按照决定的结果执行。
4. 履行义务根据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双方应按照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解除劳动合同有几种方法
解除劳动合同有几种方法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和规范双方权益的法律文件。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双方可能需要解除劳动合同。
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协商解除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解除合同的方式。
通常发生在双方关系出现问题或者劳动者需要离职的情况下。
在协商解除合同时,双方应通过友好的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并签订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协议。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更加灵活和宽松。
二、一方提前通知解除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可以提前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
通常,解除合同方需要提前一定的时间通知对方,比如提前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期限。
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是一种常见的解除方式,当一方决定终止合同时,提前通知对方是一种尊重和保障对方权益的方式。
三、解除协议约定有时候,劳动合同中会明确规定双方可以通过达成解除协议的方式解除合同。
解除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解除合同的一种方式,双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利益考虑,在合同中约定解除条款。
当双方按照解除协议约定的条件履行时,合同即可解除。
四、强制解除在某些情况下,劳动合同可以因特定原因被强制解除。
例如,当劳动者因犯罪行为被判处刑罚,或者劳动者因患重大职业病导致不能继续工作时,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严重问题,法定代表人员有权决定解除劳动合同。
强制解除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经过相应的程序和审批。
五、经济补偿解除经济补偿解除是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经济补偿后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
一般发生在用人单位因经营需要调整岗位或裁员时。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赔偿金,以平衡劳动者因解除合同而带来的损失。
六、解除诉讼作为最后一种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劳动合同的一方如果认为对方违反合同,可以通过法院解除劳动合同。
在解除诉讼中,当事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证明对方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并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请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用人单位主动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的十一种方式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协商”是解除劳动合同的万能方式。
只要劳资双方愿意协商,并签订书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协商解除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必须要有书面的解除协议;第二,协议的内容最好能体现出,协商是由员工提出。
书面的协议能保证用人单位和员工发生劳动争议时用人单位有书面的依据;而协商由员工提出,则使用人单位掌握有主动权。
特别提醒:用人单位支付不管哪种类型的补偿(赔偿等额外费用),建议在解除协议中注明:一旦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有权收回额外费用,最终补偿(赔偿)等以行政部门/法院判定结果为准。
二、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首先,用人单位应当明确各岗位的录用条件。
“录用条件”包括工作能力(技能、经验、资质等)、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品行(素养、诚实信用、职业道德等)。
具体来说,包括学历、学位、工作经验、技术职称、外语、身体状况、相关材料(各种证件、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证明、社保公积金等材料等)、工作表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出勤状况、与团队成员相处及配合情况、沟通协调能力等)等。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科学、量化的书面证据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考核结果。
用人单位必须有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过程、考核结果。
最后,用人单位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特别提醒:如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已经了解员工并未满足录用条件但仍决定录用,而用人单位试用期间以此理由解除劳动合同,将不会被支持。
例如用人单位规定某岗位录用条件之一为硕士学历,员工在简历、员工信息登记表上明确写明自己为本科学历,或为单位提供了本科学历复印件,则用人单位不得以“学历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三、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首先,规章制度的存在是“严重违反”的前提。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且经过民主制定程序和公式。
大概的流程为:首先用人单位制定初稿,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然后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用人单位应当将规章制度进行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其次,劳动者的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客观存在,性质严重,并且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或非常严重的后果。
所谓“严重”应符合正常的评判标准,公平合理。
最后,用人单位须证明劳动者存在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的行为。
特别提醒: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时不但要做到内容合法,还要保证程序合法。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规章制度分级体系。
将“违纪”划分为三到四个等级。
例如一级违纪:警告并扣减奖金;二级违纪:降职降级;三级违纪:严重违纪解除合同。
细化每个等级的内容,并设立违纪“升级”机制,例如三次一级违纪,可升级为一次二级违纪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员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四、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有失职或舞弊行为。
失职行为是指劳动者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未依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职务。
营私舞弊是指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
第二,劳动者的失职或舞弊行为应当达到严重的程度,行为必须有严重的情节。
第三,严重失职或舞弊造成了重大损害。
用人单位应当首先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并让员工签署。
另外,用人单位不能直接解除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的员工的劳动合同,只有当其同时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时,用人单位方可解除。
特别提醒:用人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界定“重大损害”的含义。
五、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不能同时与两家或两家以上用人单位订立。
因为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会影响劳动者的绩效或工作表现。
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第一,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需注意是严重影响而不是轻微影响。
如果劳动者存在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而对工作绩效只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用人单位无权直接以此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需注意,用人单位必须先向劳动者提出,劳动者拒不改正的,方可解除劳动合同。
特别提醒:用人单位需要定义“严重影响”的含义,制定书面“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员工30日内提供其他单位出具的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据。
另外,劳动者在没有与上家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即与下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下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时,上家用人单位应承担连带责任。
因此,用人单位应要求员工在入职时提供与上家单位的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
六、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对方限于错误并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以现实的危害行为的逼迫或预告将要实行危害的胁迫使对方限于恐惧而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
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境地而提出苛刻条件迫使对方当事人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
不管是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都会使用人单位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表示,而且都是显失公平的行为,此时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可以解除。
特别提醒: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时,劳动者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欺诈行为都会导致劳动合同的解除,比如家庭状况并不会成为用人单位是否录用劳动者的决定因素,因此即便劳动者隐藏自己的家庭状况,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七、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实施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有义务接受司法机关的审讯和刑罚处罚。
民法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条规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32条免予刑事处分的、被劳动教养的。
特别提醒:刑罚不同于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包括行政拘留与行政罚款。
但是用人单位可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违法行政管理处罚条例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八、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二)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第四条: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详尽的长病假休假制度。
休假制度应该包括:请假的审批流程(请假必须采取书面办法、请假时间越长审批级别越高等)、请假需要提供的材料(医院的就诊记录、医院开具的病假单)、指定医院复查流程(单位出资为员工进行复诊)。
另外,用人单位应当统计员工可以享受的医疗期时长和员工实际休假的时长。
如果劳动者享受的医疗期满后,仍旧没有出勤或继续提交病假单,用人单位可以向其发书面通知,要求劳动者在三十日内回原岗位或到单位报到。
如果劳动者未按照要求执行,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也可以要求劳动者立即回到岗位,如果未按照要求执行,用人单位可以以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特别提醒:以医疗期满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部分地区对医疗期有特殊规定的,应当按照地区规定执行(例如上海)。
九、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
不能胜任工作一般指经考核后,劳动者完全或部分不能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
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如按照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用人单位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包括考核的指标、考核的方法、考核的结果等。
考核体系是认定“不能胜任工作”的前提。
第二,经过考核后劳动者未达到岗位要求的考核指标,可认定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
第三,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第四,再次考核后劳动者依然未达到岗位要求的考核指标。
特别提醒:无论是不胜任工作、转岗或是培训,都需要书面的证明和正式的手续。
在劳动者第一次不能胜任工作后,用人单位可以自主决定为劳动者安排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安排培训,必须是和劳动者岗位相关的改进劳动者知识技能经验的培训。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安排转岗,必须是和劳动者原来岗位相关的岗位。
以不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天通知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十、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是指:(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者废止。
(2)用人单位决定搬迁。
(3)不能预见、不能避免或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战争等。
根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协商。
如果通过协商可以达成劳动合同变更协议,劳动关系可以继续履行。
如果未能达成协议,用人单位在提前三十天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特别提醒:用人单位被兼并或分立、法人或高管人员变更,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及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另外转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转变等已被列入经济裁员的适用范围,不适用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以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天通知或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十一、裁员《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而是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