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胡喜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和此同时,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矛盾也变的越来越突出,并开始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收入分配问题,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本文拟对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以及缩小收入差距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上看,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已经处于差距过大的状态,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
为寻求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不妨首先研究一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情况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很多,国际上公认的衡量居民收入均等化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其数值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趋于平均。
国际上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收入分配处于相对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3-0.4时,收入分配处于比较合理状态;基尼系数在0.4-0.5时,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大于0.5,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会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表1反映了我国1981-1998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表2是作者从各个渠道收集的1999-2002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统计数据表明,1988年以前,基尼系数小于0.3,说明当时我国处于个人收入差距相对平均的
国家,自1999年起,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愈来愈大,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已经处于差距过大的状态。
表1:1981-1998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年份基尼系数年份基尼系数
1981 0.26 1990 0.41
1982 0.25 1991 0.43
1983 0.29 1992 0.45
1984 0.27 1993 0.41
1985 0.28 1994 0.43
1986 0.29 1995 0.42
1987 0.29 1996 0.43
1988 0.30 1997 0.40
1989 0.34 1998 0.39
表2 1999-2001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年份基尼系数资料来源
1999 0.397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常兴华张文兵《中国居民收入
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载《中国物价》2002.8
2000 0.45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稳定问题”课题组《“十五”时期如何缓解收入
矛盾》载《中国改革报》2000.9.30
2001 0.458 国研网:《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超国际警戒线》
表3是1999年《国际统计年鉴》提供的各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虽然表2中引用的西方发达国家数据较早,但这些国家市场经济历史较长,国内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因而,基尼系数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表中数据表明,除俄罗斯外,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最高。
表3 部分国家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比较
国家数据年份基尼系数国家数据年份基尼系数
中国城镇1999 0.338 俄罗斯1996 0.48
中国1995 0.415 意大利1991 0.312
印度1994 0.297 荷兰1991 0.315
印尼1996 0.365 波兰1992 0.272
泰国1994 0.315 西班牙1990 0.325
美国1994 0.401 加拿大1994 0.315
资料来源:肖红叶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载国研网2002.4.12
我们同样可以采用五分法收入不良指数来考察中国近些年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见表4),通过数据对比看出,1995年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达到一个较
高的水平,随后有所缩小;但1999—2000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又超过了1995年的水平。
和90年代初期比,目前居民收入差距已明显扩大了。
这和表1和表2所列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表4 中国五分法收入不良指数变化情况
年份收入最低20%居民平均收入收入最高20%居民平均收入收入不良指数
1990 363.4 1706.23 4.7
1995 707.26 4910.48 6.94
1998 1052.25 7007.89 6.66
1999 1050.32 7591.65 7.23
2000 1009.37 8252.64 8.17
资料来源:常兴华张文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载《中国物价》2002.8综上分析,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在以较快的速度扩大,目前,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越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二)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结构表现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结构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着重揭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
1、城乡收入差距
表5列举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及城乡收入比,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居民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但城市居民的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收入差别呈先缩小而后又扩大的的趋势。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
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城乡相对收入差
别
1977 117.1 334.4 2.86 1978 2.37 1980 2.30 1984 1.72 1985 397.6 739.1 1.86 1986 423.8 899.6 2.12 1987 462.6 1002.2 2.17 1988 544.9 1181.4 2.17 1989 601.5 1376.7 2.29
1990 686.3 1510.2 2.2
1991 708.6 1700.6 2.39
1992 784.0 2026.6 2.58
1993 921.6 2577.4 2.80
1994 1221.0 3496.2 2.86
1995 1577.7 4283.0 2.71
1996 1926.1 4838.9 2.51
1997 2090.1 5160.3 2.47
1998 2162.0 5425.1 2.51
1999 2210.3 5854.0 2.65
2001 2366 6860 2.90
备注
1977
1978-1984年资料来源:林丽琼等,《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第29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5-1999年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城乡收入比为作者计算。
2001年资料来源:赵人伟,《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载《经济学动态》2002. 9
改革初期,农村推行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价格等,导致农户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这一时期城市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差距的迅速缩小,1978年城乡收入比为2.37:1,1984年缩小为1.72:1.从1985年至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1994年人均收入比达到了2.86:1,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一直维持在2.5:1左右,没有明显的改善迹象,1998年开始又呈上升趋势,2001年达到了最高值2.90:1。
2、地区收入差距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持续拉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和中西部地区的拉大。
就城镇看,1981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比为1.20:1:1.18,1999年达到了1.48:1:1.10.说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表6显示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
就农村看,1978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1.36:1.09:1, 1995年扩大至2.23:1.65:1,1999年为2.13:1.35:1. 虽然1999年的差距比例
小于1995年,但从表7显示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过程来看,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城镇比更为明显。
表6:地区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较单位:元/人
地区1981 1989 1993 1996 1997 1998 1999 全国458 1261 2337 4377 5160 5425 5854 东部地区476 1441 3140 5371 6277 6574 7146 中部地区397 1084 2118 3576 4318 4492 4837 西部地区468 1200 2287 3733 4379 4665 5320
东、中、西部比值1.20:1:
1.18
1.33:1:
1.11
1.48:1:
1.08
1.50:1:
1.04
1.45:1:
1.01
1.46:1:
1.04
1.48:1:
1.1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作者从国研网查询、整理。
表7:地区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比较单位:元/人年份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中、西部比
1978 133.6 164.1 131.5 120.0 1.36:1.09:1
1985 397.6 513.0 380.3 322.6 1.59:1.18:1
1992 784.0 1156.1 711.7 619.0 1.87:1.15:1
1995 1577.7 2346.1 1422.3 1051.6 2.23:1.65:1
1996 1926.1 2776.4 1797.7 1271.1 2.18:1.41:1
1997 2090.1 3005.1 1978.0 1371.1 2.19:1.44:1
1998 2162.0 3154.0 2054.3 1476.4 2.13:1.39:1
1999 2210.3 3236.6 2058.3 1519.7 2.15:1.35:1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9年,——作者从国研网查询、整理。
3、行业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结构和大小也发生着变化(表8),这种差距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过程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据统计①,2000年,全国金融保险业职工人均年收入为13478元,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12830元,这两个垄断行业比农林牧渔业职工人均年工资分别多8294元和7646元,差距很大;不仅如此,这种差距在近几年还在逐年扩大。
1995年,这两个垄断行业职工人均年工资为农林牧渔业的2.09倍和2.23倍,2000年提高到2.60倍和2.48倍,收入分配很不公平。
行业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全部行业职615 762 1148 2140 5500 6210 6470 7479 8346
①安徽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税收对策》载《安徽财经研究》2002.2.3-7
工年平均工资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社会服务业0.64 0.62 0.67 - - - - - - 农、林、牧、渔业- - - 0.72 0.64 0.65 0.67 0.61 0.58
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采掘业- - - 1.27 - - - - -
金融、保险业- - - - - - 1.5 1.42 1.44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
1.38 1.36 - - 1.43 1.42 - - -
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 - 1.22 - - - - - -
最低为最高
的倍数
2.17 2.19 1.82 1.76 2.23 2.18 2.24 2.33 2.49
资料来源:林幼平等:《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载《经济评论》,2002(6);表中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表示所在行业当年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和同年全部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之比。
4、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
对安徽省1999年度各行业2000多户企业职工收入情况的调查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悬殊,贫富分化明显(见表9)。
表9 安徽省不同收入群体人员年均收入情况一览表单位:元
收入群体收入额
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000以上
中介机构从业人员30000-20000
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职工30000以上
技术成果入股人员100000-10000000
外资企业和国际机构高级雇员50000以上
高额垄断利润行业职工30000以上
文艺、体育和经济活动经纪人50000-100000
企业承包、承租和供销人员30000-500000
一般产业工人和机关工作人员6000-15300
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2400-6000
长期失业者和下岗职工1000-2800
资料来源:安徽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税收对策》载《安徽财经研究》2002.2.3-7
个体、私营企业大户的年收入千般在5万元以上,少数甚至达到数百万元,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外籍雇员、垄断行业从业人员和部分文体从业人员的收入也普遍较高,大体为3-10万元,都属于高收入群体。
而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效益较差企业职工和失业下岗人员等属于低收入群体,收入较少,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悬殊。
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政策原因。
既有市场原因,也有非市场原因。
分析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寻找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
(一)分配原则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按劳分配被看成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个人收入分配原则超越了单一的按劳分配,而先后经历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改革过程,其改革的真正用意不仅在于使分配原则不断接近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法则,而且更在于它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效率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种改革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入中的比重迅速膨胀,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是有条件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产或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因此,每位居民得到的非劳动收入的多少也不均衡,拥有条件相对较多的居民收入就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甚至没有。
由于拥有获取非劳动收入条件的差异性,从而拉大了居民间收入差距。
(二)市场自发倾向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配置资源比计划配置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但市场经济本身还包括一种难以抑制的自发倾向,即自发地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于分
化。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不但不能消除贫富悬殊,相反有可能扩大这种差距。
我国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必然显现,因此,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来矫正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建立规范和约束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自发倾向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分配措施。
但由干当前仍处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政府矫正市场自发性的宏观调控措施还不到位,少数人利用分配机制不完善的机会非法暴富,不仅削弱了人们对分配制度改革的信心,也加剧了居民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竞争条件不公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条件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国家政策造成的竞争条件不公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沿海开放战略实施。
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实施了不平衡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创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国家放松管制,并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实行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这一地区率先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吸引内地人才和资源为其所用而迅速发展起来。
反过来看沿海开放战略实施也使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其本身的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地区,在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己发展缓慢。
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
第二,进入市场的初始条件不平衡。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由于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各经济单位对公有资源的不同占有程度、各经济主体对国家投资的不同受惠程度、企业
的社会负担的不同大小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时所拥有的初始条件不公平、不均等,从而使得占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自然就高。
从价格体系上看,多年来,石油、煤炭、重型机械等产品价格偏低,使这些行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而石化、电子等产品价格偏高,这些行业持续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
从对公有资源的占有程度上看,由于邮政、电信、金融、交通运输对公有资源的占有程度较高,使公有资源成为这些行业获取收入的手段和条件,形成了部门间公平竞争初始条件的重大差异,由这些差异性因素产生的地租性收益,必然使占有、支配和使用该资源的部门、地区、行业的效益较高,职工收入也必然大幅度提高。
从各经济单位对国家投资的不同受惠程度上看,差异也相当大,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特大型企业,因使用国家几十年巨额资金投入所形成的庞大固定资产,使得这些企业和其他企业相比,在同等经营水平和经营环境下,获利成本较低,企业收益明显,职工收入较其他企业丰厚。
第三、垄断经营。
由于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背景,政府对产业的进入和退出有严格的限制,即使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国民经济中仍然存在着过多的行业垄断。
一些行业(如电力、金融、航空运输业、邮电)借其有利地位,假借市场经济原则,利用不平等的价格、垄断地位和政府背景,大肆攫取财富,而这些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又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变成了职工的个人收入。
而其他行业(如一般制造业、商业等部门)由于行业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只能微利甚至亏本经营,职工收入远远低于垄断行业。
这些垄断行为,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保障面狭窄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运作,具有相对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大集体企业职工享受,而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却很少享受,尤其是占我国人口75%以上的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使国家长期执行工业偏向政策而形成的城乡居民间、党政机关、全民企事业和其他企业职工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非法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错位,一些人为了个人和局部利益以权谋私、寻租投机、贪赃枉法,大肆侵吞国家和人民财物;一些人偷税漏税、走私贩毒、制假贩假;一些人欺行霸市、黑心宰客。
这些人通过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获取大量财富,成为社会关注的高收入群体,扩大了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宏观调控措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正确看待和正确处理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必须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切实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一)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首先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效率实际上是指
如何通过分配使“蛋糕”做得更大的问题,公平实际上是指在“蛋糕”大小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分割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①,因此,社会经济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或者以效率为代价换取稍多一点的公平,或者以公平为代价换取稍多一点的效率,即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出抉择,从而制定相应政策以实现既定目标。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政策,显然必须首先决定选择的目标。
是效率多一点,还是公平多一点,取决于一定条件下社会的价值判断。
在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发展是硬道理”,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仍应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只有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将“蛋糕”做大才能为最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奠定基础,否则,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都谈不上,只能是“共同贫穷”。
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也必须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着力解决公平问题。
至于如何确定公平和效率的平衡点,作者认为,可以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解为:追求社会所能承受的最低收入平等程度条件下的最高经济运行效率。
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认为,公平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
当他发现自己的收入和付出比例和他人的收入和付出比例相等时,便认为是公平的,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满腔怨气②。
在衡量我国收入差距的社会承受能力时,应该以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作指导。
同时,要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我国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国家,而且我国刚刚走离计划经济和平均主
①袁易明,《平等——效率的替代和选择》第34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
②杨文士等,《管理学原理》第34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义,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还比较低。
(二)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把解决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
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城乡之间的矛盾会逐步加深,最终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还在于从总体上消除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
1、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①。
1996年至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逐年下降,分别为104.2、95.5、92.0、87.8;2000年有所上升,为96.4,但仍低于100.0.而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逐年升高,分别为101.0、105.9、106.3、110.8;2000年有所降低,为102.5,但仍超过100.0。
这不仅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相反致使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
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贸易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除农产品国家订购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异,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
目前,要把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控制在80至90.0之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使农户的储蓄和其他资金积极地用于农业生产,而不是通过金融系统流向收益率更高的部门,尤其是流向城市工商业部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农民收入。
2、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源于城乡经济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抑制,形成了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
这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是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的,因此完全开放劳①马从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2002-09-18搜狐网转载于《经济学家》
动力市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预算支出。
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
因此,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现在已加入了 WTO,受冲击最大的是农业,更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从政策上加大倾斜度,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的投资和支出要提高,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要增加。
国家农村预算支出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大大增加。
4、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机构臃肿,县、乡镇机构臃肿,吃财政饭的人太多,和历次国家机构改革一样,减而又增。
二是国家政策部门化,部门政策利益化,“条条管理”的机构越来越多,制定的政策往往出现本部门利益化的倾向。
三是考核干部机制有问题,上级考核干部主要看政绩,和群众的满意度关系不大。
有了以上三方面的原因,虚报、高估农民收入的现象就不可避免,甚至向农民收入数据中直接注入大量水分。
其目的是在披着合法的外衣下,从农民身上吸取更多的血汗,从老百姓手里拿走更多的钱。
因此,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精简机构和人员,杜绝“国家政策部门化,部门政策利益化,利益问题合法化”的现象,干部的考核和任免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要防止为政绩而弄虚作假、虚报农民收入的行为,科学统计农村居
民的收入,对各种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严惩不贷。
(三)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保证政府的宏观调节力度
目前,国民收入在国家、集体、个人间的分配比例,国民收入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分配比例有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是解决收入分配矛盾的关键。
1、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要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
1978年,我国国民收入在国家、集体、个人间的最终分配比例是31.6:17.9:50.5①,而1998年,该比例为21.9:11.4:66.7②.可以看出,1998年和1978年相比,政府份额下降了10.7个百分点,企业份额下降了6.5个百分点,而个人份额则上升了16.2.政府收入比例的减少,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政府才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再分配上的宏观调节力度。
2、集中清理各地区、各部门的不合理政策,重点是那些社会反映强烈的导致垄断等不公平竞争政策,以及各种出于部门利益的乱摊派、乱收费政策。
从而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
(四)完善收入调节政策,调节过高收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也为公平分配、社会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
但是,单靠市场调节和市场竞争,并不能保证公平分配,相反,还会拉大收入差距,甚至产生两极分化。
因此,应该本着初次分配靠市场,二次分配靠政府的原则,完善收入调节政策,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采取有效手段整治非法收入和不合理收入。
非法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
①袁易明,《平等——效率的替代和选择》第32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
②肖红叶等《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统计研究》载国研网20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