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
9-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拉辛
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法国 剧作家、诗人。小时候就读于冉森派 教会学校,学习古希腊文学。1658年 写颂诗得到国王赏识。 1667-1677是其创作的旺盛时期,写了 七部悲剧和一部喜剧。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是拉辛的代表作,五幕韵 文悲剧,取材于希腊故事,也涉及了一些 宫廷丑闻。剧中人物受到情欲支配,丧失 了理智,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拉辛严守三一律的创作原则,此剧剧情紧 凑,有极高的艺术性。
清教徒:允许追求财富,享受现世生 活。 用追求财富证明上帝的荣耀,财富是 一种证明,用宗教般的热情去追求财 富。(这也是资本主义早期原始积累 时期的时代风尚) 清教徒主张直接与上帝交流,可以绕 开教会。
约翰· 班扬的《天路历程》
寓言化小说。 与教会有关的情节。 天路:朝圣之路。 主人公经历“困难山”、“安逸平原”、 “名利场”、“绝望泥淖”,历经种种险 阻和诱惑。 即没有具体的人物,而以“象征性”代替 人物。 心路历程:自我超升、自我拯救。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 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 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 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不是宗 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 教利用的,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 虚幻神秘、风格奇特。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1. 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 2. 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 洛克艺术的灵魂; 4. 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 艺术手段多样化; 6. 具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法兰西学院院士
《安德洛玛克》的成功上演使得拉辛于 1673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路易十四企图控制他。拉辛分别于1678、 1683、1687年三次随从路易十四出征,搜 集战史资料,但他并未为国王写出战史, 相反,他写了两部涉及国王宗教政策的悲 剧,宣扬反抗暴政的思想。晚年,他同国 王越来越疏远,最后路易十四禁止他进入 宫廷。
9第九讲: 18世纪末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

(雅各宾派失败后狱中的达维特与 1794 - 1798 —)
《 萨 宾 妇 女 》
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宫廷肖像画(1798 - 1814)
《 拿 破 仑 越 过 圣 贝 尔 纳 山 》
拿破仑一世的加冕典礼
《雷卡米埃夫人像》 1800年 规格:174x244cm 材料:布 油彩 藏于:巴黎卢浮宫
18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发表了《古代艺术史》一书大力 宣传古代社会的纯洁,静穆,提倡古典美的艺术思想。他说:“艺 术应追求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壮丽辉煌的古代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激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 高标准,法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古代艺术。
第九讲:19世纪法国新古典 主义美术
主讲人:潘云丽
一、新古典主义概述
“新古典主义”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它 所指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半期在欧洲 流行的一种崇尚庄重典雅、带有复古意趣 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 其一,指古代希腊罗马艺术,或者是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所体现的美学 观,如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化等等。 其二,是开始于 17 世纪的法国,先与巴洛克艺术对抗,后又被浪漫主义所反对, 并且有意地直接摹仿古代艺术的新古典主义。
男性的主动,紧张,专注与女性 的服从,松弛和软弱,乃至国家利 益和个人感情的对比,伟大和渺小 的对比
(1789 - 1794 ) , ,
包 含 着 一
大 革 命 期
《 马 拉
应 种间 和 激的 鼓 昂历
之 死
舞 奋史
》
了 斗肖
法 的像 国 革画 大命
大 卫
革斗
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学

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学首先,法国古典主义美学是17世纪法国艺术的代表,它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影响。
法国古典主义追求理性、秩序和对称,强调规则和规范。
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法国古典主义追求完美的形式和结构,注重人物的理想化和典型化。
著名的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桑和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尔丹就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新古典主义美学则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的艺术潮流,它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和延续。
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古典艺术的研究和模仿,追求对称、比例和和谐。
它注重对历史和神话的题材进行再现,追求古典时期的高雅和庄重。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和雕塑家安东尼奥·坎诺瓦。
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都追求理性和秩序,但新古典主义更加注重对古代艺术的模仿和复兴。
法国古典主义更加强调对人物的理想化,而新古典主义则更注重历史和神话题材的再现。
从社会背景的角度来看,法国古典主义美学是在绝对君主制的路易十四时期兴起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秩序和稳定的追求。
而新古典主义则是在法国大革命后的时期兴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对古典时期价值观的回归和追求。
此外,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绘画中,法国古典主义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典雅的色调和细腻的绘画技巧;而新古典主义则更加注重线条的清晰和形式的准确,追求明亮的色彩和鲜明的对比。
在雕塑中,法国古典主义追求人物的理想化和典型化,强调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准确;而新古典主义则更加注重对古代雕塑的模仿和复兴,追求雕塑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综上所述,法国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在艺术风格、社会背景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一些区别。
它们都是法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 的民主倾向。
▪ 巴黎富商:奥尔恭 教士:达尔杜弗 ▪ 女儿:玛丽雅娜 儿子:达米斯 ▪ 妻子:欧米尔 女仆:桃丽娜
达尔杜弗
▪ 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十分虔诚的宗教信士,人类
“良心的导师”,事实上是以宗教为幌子,进 行诈骗的恶棍。 2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节食苦修的苦行主义者,事 实上是一个贪图吃喝的享乐主义者。 3 表面上达尔杜弗是个宗教禁欲主义者 ,装得道 貌岸然,不近女色,其实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法国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彼埃尔·高乃依 (1606—1684) 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
莫里哀(1622—1673) 让·拉辛(1639—1699)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 古典主义悲剧的后期之秀。
创始人
最典范的古典主义悲剧诗
人,代表作《安德洛玛克》
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一)歌颂贤明君主,宣扬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利益 高于一切。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概述
一、巴洛克文学
•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马力诺和贡戈拉的 诗歌分别是它们的代表。
•特征是把纤敏丰富的生活感受作巨细无遗的 艺术表现,极尽铺陈渲染,矫饰夸张,作品 结构繁复,追求事出意外的艺术效果。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产生于17世纪的法国,影响波 及欧洲其他诸国,并以法国为中心,持续发 展到19世纪初,直至浪漫主义兴起才结束了 它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我们在当今时代还会有什么可怕?/一切的文艺事业都浴着爱的光华; 我们有贤明君主,他那种远虑深谋,/使世间一切才人都不受任何困苦。 /发动讴歌吧,缪司!让诗人齐声赞美。”
——布瓦洛《诗的艺术》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从古典主义思潮的源流发展上说,它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
到了十八世纪开始衰落,古典主义从文艺思潮的内容走渐蜕变为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拟古主义"或"假古典主义"。
这时,它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文学发展的一种极大障碍,最终被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所击败■古典主义绘画从17世纪至19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美术倾向。
它发端于17世纪的法国,先后有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一是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从狭义上讲,有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时期兴起的这种怀旧风格的回哈作为,第二倾向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古典主义。
三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完美形式的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美学原则是用古代的艺术理想与规范来表现现实的道德观念,以典型的历史事件表现当代的思想主题,也就是借古喻今。
古典主义绘画以此精神为内涵,提倡典雅崇高的题材,庄重单纯的形式,强调理性而轻视情感,强调素描与严谨的外表、贬低色彩与笔触的表现,追求构图的均衡与完整,努力使作品产生一种古代的静穆而严峻的美。
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柔妙的明暗色调,并注重使形象造型呈现出雕塑般的简练和概括,追求一种宏大的构图方式和庄重的的风格、气魄。
■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於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雕刻艺术则以浅浮雕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於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新古典主义代表艺术家有巴利、卡诺瓦、富拉克斯曼、汉弥顿、蒙斯、毕拉内及、托尔瓦森、维恩、魏斯特。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新古典主义 2009

布瓦罗的《诗的艺术》 布瓦罗的《诗的艺术》
《诗的艺术》也是成功的创作经 诗的艺术》 验的结晶
布瓦罗提倡" 布瓦罗提倡"把剧情准备得宜,以便能早早入题,不 费力,平平易易",反对"不爽利,点题太慢" 费力,平平易易",反对"不爽利,点题太慢", "纠缠费解","拖拖拉拉";关于剧情的开展,他 纠缠费解" 拖拖拉拉" 主张: 剧情的纠结必须逐场继长增高, 发展到最高度时轻巧地一下解掉. 要纠结得难解难分,把主题重重封裹, 然后再说明真象,把秘密突然揭破, 使一切顿改旧观,一切都出人意表, 这样才能使观众热烈地惊奇叫好.
对戏剧创作过程中的现实主义 对戏剧创作过程中的现实主义 要求
因此,你们,作家啊,若想以喜剧成名, 你们唯一钻研的就应该是自然, 谁能善于观察人,并且能鉴识精审, 对种种人情衷曲能一眼洞彻幽深; 谁能知道什么是风流浪子,守财奴. 什么是老实,荒唐,什幺是糊涂,嫉妒. 那他就能成功地把他们搬上剧场, 使他们言,动,周旋,给我们妙呈色相. 搬上台的各种人处处要天然形态, 每个人像画出时都要用鲜明的色彩. 人性本陆离光怪,表现为各种容颜, 它在每个灵魂里都有不同的特点; 一个轻微的动作就泄漏个中消息. 虽然人人都有眼,却少能识破玄机.
道德的原则
道德的原则:" 道德的原则:"能使人耳怡目悦而 绝不腐蚀人心… 绝不腐蚀人心…处处能把善与真与 趣味融成一片" 趣味融成一片" 作家要注重道德修养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笛卡儿和布瓦罗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
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
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
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
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
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
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
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
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
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制的产物。
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
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成就及其影响_王晓菲

明确、 和谐的效果。画幅虽然不大, 但是精雕细琢, 型、光景诸方面达到完美境地,让风景获得庄严、 古拉斯・普桑的作品一脉相承。 他革新古典风景画,
于意大利罗马。幼年家贫,做过牧羊工、洗碗工, 兰利用偏爱的逆光,让整个风景沉浸在一派温暖的 13 岁流浪到意大利,开始对古典艺术产生了兴趣。 金黄色调中。在此基础上,克洛德・洛兰满怀感情 初随 A・塔西学画,后悉心钻研希腊罗马绘画,画 艺进步很快,颇受上层社会人士重视,向他订画的 人包括教皇乌尔班八世、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作 品多为风景画,且富有诗意,还常常点缀一些神话 或宗教人物在景物之中,既庄严柔和,光线也十分 微妙,奠定了古典主义风景画的特色。风景画只是 兰创作的主体,他把全部心血投在理想风景画创作 精心描绘着岸边的人群, 坚实的建筑、 柔和的树冠、 透明的海水、发光的天际。微妙的光影和细致的对 比,生动地传达出海天相连的壮美景致。这个空间 感强烈、 自然氛围生动的绘画世界。 是诗意的感受、 冷静的观察、理性的经营、高超的技艺和谐配合的 产物。 克洛德・洛兰的理想风景画,深刻影响着后人 的审美趣味。 18 世纪不少人把他笔下的世界当成梦 今克洛德・洛兰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 家,我想他当之无愧!” 17 世纪至 19 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化思潮 和美术倾向,发端于 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 17 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绘画,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 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尼古拉斯・普桑 与克洛德・洛兰就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代 表,对以后的法国新古典主义及现代派绘画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
欧阳英.外他低着头, 似有缅怀之情, 尼古拉斯・普桑创作中的一部分,却是克洛德・洛
上,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往往一提到理想风景画, 想的仙境。 19 世纪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感叹道: “迄 借用“大题材”的外壳,以神话、宗教、历史、文 学的经典内容为题,构建出具有古典风范、融理想 与现实为一体的美景胜境,哪怕不标明或不借用上 述外壳,依然可以保持理想化的古典风范。自他开 始,法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 克洛德・洛兰以描绘海景和港口风光见长,他 的画犹如洋溢着古典的静谧气氛的乐曲。克洛德・ 洛兰的画常常描绘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物,静寂 利用光的变化,使画面充满生机。由于他久居罗马
第九讲十七世纪英国文学ppt课件

☆ 关于《失乐园》的争议
1、“撒旦派”:强调撒旦是作品的主人公,认为他是具有大无畏精神的
革命者的象征——政治诗歌
2、“正统派”:倾向于从宗教角度来做解释,认为作品主要表现人类如
何失去上帝的恩宠而堕落——宗教诗
3、“调和派”:调和前两派观点,认为史诗存在着双层人物、双层结构
撒旦:正义——非正义 上帝:反面形象——走向正面 人类:自身弱点造就不幸——理性照耀未来
——魔鬼撒旦反抗上帝,设计陷害人类 ——亚当与夏娃受诱惑,被逐出伊甸园
☆ 史诗内容(共12章)
第1部:全诗总纲,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第2部:撒旦与众叛逆天使讨论如何同上帝作战,夺取天堂; …… 第4部:描述撒旦在天堂见到亚当和夏娃,撒旦在夏娃的梦中施展引诱; …… 第6部:描绘天使与撒旦一伙的战斗; …… 第9部:撒旦化身为蛇,躺在伊甸园里,并指引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 …… 第12部:天使向他们叙述拯救之路,亚当和夏娃终于离开天堂,失去了乐园
让我们把所有力气,所有 甜蜜,滚成一个圆球,
粗鲁狂猛地夺取我们的快感 冲破一扇扇人生的铁栅栏:
这样,我们虽无法叫太阳 驻足,却可使他奔跑向前。
2、约翰·弥尔顿
(1)John Milton , 1608-1674
弥尔顿人生的三个阶段:
1、(1608-1639)求学、隐居、游历, 写作了一些短小的诗歌;
一、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分类与分期
1、分类——
☆ 新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影响与英国王权复辟现实结合的产物 文艺理论是其主要成就
☆ 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清教革命的产物 成就主要是史诗
2、分期——
a、前期
(1)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弥尔顿
文学作品赏析新古典主义

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
古典主义(法语:Le Classicisme 英语:Western classical),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的法国,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拥护中央集权,尊崇王权,歌颂
义风格以冷静、克制、均衡为特点,常常选取宗教和古典历史主题,构思复杂深奥,它反对
新古典主义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前夜。
18世纪初,法国的传统封建贵族仍然把持着国家政权,他们掌控着政治、经济、艺术界,流行精致的洛可可风格。
但是,资产阶级在此时逐渐壮大,他们对政治经济环境开始感到不满,逐渐在政治上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
伴随着革命的热情,新古典主义慢慢显露。
新古典主义被罗伯斯庇尔等革命领袖在掌权后定为新政权的官方艺术风格,不过这里的古典主义已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的古典主义。
虽然还是如同古典主义一般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为典范和样板,但表现和宣扬的内容核心却变成了体现革命精神和维护共和政体,它“以希腊为典范的旗帜”,追求古典文化和英雄精神。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

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欧洲17世纪文学之四: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近代欧洲一个主要文学思潮之一。
它产生于法国,并在法国取得灿烂的成就。
后来古典主义流行于整个欧洲大陆,统治欧洲文坛长达200 余年,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才成为一种落后文学思潮从文坛退出。
1.古典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首先是政治上的王权统治的建立。
17世纪的法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在欧洲占有巨大的优势,成为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
然而这是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取得的。
从16世纪亨利四世时代起,采取了两方面的策略:对封建主做出一定让步,依靠城市资产阶级。
这一策略既利用资产阶级削弱封建领主势力,又可以拉拢资产阶级,阻止资产阶级与人民的联合。
其结果缩小了封建领主独立的政治活动范围,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君主专制统治。
由于利用资产阶级,就重点发展商业和国内生产,因此为经济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同时资产阶级又可以用金钱买到官职,分散了一部分权力。
到了路易十三时代,经过黎塞留实际执政的18年,终于建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由统一的政府机关管辖,各省又由一个政治中心管辖,设立特别行政长官,执掌行政、司法、财政大权。
在封建王权达到极盛时,已经消灭了封建割据,政权集中在君主手里。
而这个具有无上权力的国王与统治者支持古典主义,使之成为官方的艺术创作方法。
黎塞留以及后来的统治者也给古典主义的艺术大师一次或终身的津贴,以兹奖励。
因此古典主义在法国发展得极其兴盛。
其次,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理性主义。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以为人类思想、理性是判断生活的准则,理性与抽象理论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因而反对盲目信仰宗教。
他提出的命题" 我思故我在" ,强调理性的力量。
法国的另一位哲学家彼尔.伽桑狄也为古典主义开辟了思维的空间。
伽桑狄和笛卡尔一样,反对中世纪的烦琐哲学、宗教禁欲主义,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伦理观,主张人的幸福在于享乐,在于善行。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第九讲:十七世纪法国文学
一十七世纪法国的崛起与新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太阳王”
1635年黎希留“法兰西学士院”
布瓦洛《论诗艺》“(新)古典主义”
二新古典主义的悲剧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三一律”:时间的一
地点的一
情节的一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
1 高乃依
《熙德》:
堂·罗狄克(堂·狄哀格)
堂·施曼娜(堂·高迈斯)
2 拉辛
《费德尔》:
费德尔:雅典国王的继后
希波吕托斯:雅典国王与前妻之子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之妻)庇吕斯(国王)
艾尔米奥娜(斯巴达公主)埃瑞斯托斯(特使)
三喜剧大师莫里哀(1622-1673)
1 莫里哀的生平
2 莫里哀喜剧的特色:取材现实,把生活“写透”
3 《达尔杜夫》(又名《伪君子》《骗子》)
《达尔杜夫》剧中人:
白尔奈尔太太:奥尔恭之母
艾尔密尔:奥尔恭新妻
大密斯:奥尔恭之子
玛丽亚娜:奥尔恭之女
桃丽娜:玛丽亚娜的侍女
奥尔恭:法国富商
克莱昂特:奥尔恭的内兄
法莱尔:玛丽亚娜的情人
达尔杜夫:奥尔恭家的食客。
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

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
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
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
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法国艺术在启蒙运动的感染下已明显转入对古典形式和艺术的教化作用的强调。
作为狄德罗最推崇的艺术家,格勒兹努力实践着狄德罗所倡导的艺术理想,这就是以艺术感染人、以艺术激发人。
格勒兹一系列类似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道德上也在艺术上。
他创作于1777—1778年的《被惩罚的儿子归来》是其中之一。
作品的叙事性是明显的,儿子与父亲发生了顶撞,一气之下报名参军了,他要尝尝军队的冒险生活。
几年后当他退伍归来,发现父亲已死,全家正陷入悲痛之中。
父亲临死也没能见儿子一面,留下终生遗憾。
不管此画是否来自真人真事,但它是要通过令人伤心的场面告诫人们,一个家庭内部要真诚相待,互相体谅,才能和谐美满。
在表现形式上,格勒兹采用了古典的姿势和构图,母亲的动作如罗马演说家一样,整个画面像是一出舞台剧,每人做着规定的表演。
虽然此画是作为风俗画来表现的,但这种构图形式、人物的舞台式造型和明确坚实的空间处理,以及题材的叙事性,对新古典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19世纪无数叙事性绘画提供了基础。
格勒兹·《被惩罚的儿子归来》在格勒兹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法国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上的发展似乎都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古典主义的新的胜利。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绘画

第二节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
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
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
因此一般认为,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
“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
”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
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及主要成就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及主要成就1. 引言1.1 概述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是法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希腊罗马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追求规则、秩序和均衡,并注重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研究,创造出精确细致的线条和造型技巧。
在宫廷绘画、装饰艺术、宗教题材绘画以及历史题材绘画中,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
首先,在"古典主义美术的背景"部分,将介绍法国17世纪社会与文化环境以及古典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并探讨古希腊罗马艺术对该时期法国艺术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在"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部分,将详细阐述追求规则、秩序和均衡的特点,以及人体比例和解剖学研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精确细致的线条和造型技巧的运用。
然后,在"主要成就与代表作品"部分,将介绍宫廷绘画及装饰艺术、宗教题材绘画与宗教建筑装饰艺术,以及历史题材绘画及肖像画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列举一些代表作品。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探讨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家们的艺术创造与贡献,以及古典主义美术在法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美术特点及其主要成就的详细介绍,使读者了解该时期法国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思潮和创作方式。
同时希望通过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以及法国古典主义美术家们的艺术贡献,展示古典主义美术在法国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2. 古典主义美术的背景2.1 法国17世纪社会与文化环境:法国17世纪是一个政治和文化极为重要的时期。
当时法国处于绝对君主制统治之下,由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执政,这段时间被人们称为“太阳王时代”。
在这个时期,贵族阶层拥有巨大的权力和财富,并通过艺术来展示其威望与地位。
[豆丁精品]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与绘画的影响
![[豆丁精品]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与绘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c3a1e7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6.png)
中文摘要新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法国主要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对17、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不仅有哲学基础,还有政治因素。
新古典主义往往带有强烈的伦理含义,试图将古代罗马的价值观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之中。
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画家大卫等人以其古典的宏大意味、简洁的形式和英雄性的主题等特点成为新古典主义的表达者。
本文在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之后,着重分析文艺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支撑——理性主义和“三一律”。
并用图史互证的方法,结合图像学等知识,从主题、题材、内容和创作方法等方面阐释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对法国17、18世纪戏剧和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 新古典主义 理性主义 三一律 戏剧 绘画ABSTRACTAs 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 neoclassicism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Europ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There’s philosophy basis and political factors for the neoclassic theory’s burning. The neoclassic art has a strong sense of ethic, and it tries to put the values of Roma into the temporary common life. The dramatists Gorneille and Racine as well as the painter David we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neoclassic for their classical implication, concise form and heroic theme. This text takes a run-through of the French neoclassic theory on literature,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re theory of neoclassic theory – rationalism and the three unities theory. This text adopts the ways of mutual proving of painting and history, combined with the iconography theories, and explains the influence put by the neoclassic theory on the painting and drama in French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y, in the aspects of themes, subjects, details and the creative methods.Key words:French; Neoclassicism; Rationalism; Three Unities; Drama; Painting引言引 言新古典主义作为欧洲17、18世纪的文学艺术主潮,在在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效法的楷模。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

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新古典主义文论主要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其哲学基础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均衡对称以及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和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世界,进而理解和解释现实。
这种理性主义的观点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作品内在逻辑和秩序的追求,以及对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的理性分析和解读。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古典主义强调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古代的经典作品是后世创作的典范。
在新古典主义文论中,古典主义强调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要符合古代戏剧和诗歌的传统,同时要求作家使用清晰、准确、优雅的语言。
3.均衡对称均衡对称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
均衡对称强调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布局要对称、平衡,以达到美的效果。
这种美学原则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作品整体结构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及对作品细节的精致雕琢。
4.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新古典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道德教化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宣扬道德伦理,引导读者走向善良和高尚。
这种价值观在文艺创作中体现为对道德主题的关注和探讨,以及对正面人性和道德的宣扬和倡导。
综上所述,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均衡对称以及道德教化等多个方面。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新古典主义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1550-1750:权威 的支配、理性的支配、趣味的支配 《西方美学通史》 过渡时期(1600-1660):文学艺术繁荣,要求文艺规 范化,新古典主义精神孕育期 全盛时期(1660-1688):路易十四执政,理性主义高 扬,新古典主义的繁荣期 衰落时期(1688-1714):宫廷的审美趣味日趋定型化, 新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反过来阻碍文艺创作的发展。新 古典主义成为毫无生气的形式主义。
理性的权威
《诗艺》的核心思想是理性,理性是他的整个美学-文艺理 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因此,要爱理性,让你的一切文章 永远只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5) ——Ⅰ:37—38行 不管写什么题材,崇高还是谐谑, 都要永远求良知和音韵密切符合。 ——Ⅰ:27—28行
理性的原则
理性的原则: 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自然” 思想:明晰 语言:简洁,精炼 文体:高雅 人物:类型化 情节、时间、地点:一致(三一律) 崇尚规则,不谈想像和灵感 主题:合适,得体,符合道德标准
引言) 内容与形式 (引言)
你思想的明晰带来表达的完美; 你思想的昏暗带来表达的混杂; 一旦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出要表达的一切, 所需的全部语言将源源而出。 ——《诗艺》:151-155行
人物类型化
人物类型化(type): 写阿迦麦农应把他写成骄横自私; 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 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 还须研究各代各国的风俗习惯, 气候往往使人的脾气不一样。 ——Ⅲ:110—114行
(1596-1650)的生平 笛卡尔 (1596-1650)的生平
1596:出生于法国都兰省(Touraine)海牙城的一个贵族家庭 1604年:在拉·弗雷士耶稣会学院接受传统教育, 学习神学、 经院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1617-1619:加入荷兰军队,两年后到德国,参加巴伐利亚侯爵 的军队。 1621:旅行 1625:定居巴黎,专心从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着手 制订自己的科学体系。 1628:荷兰隐居 (物理学、光学、天文学、机械学、医学、解 剖学、数学、解析几何) 1650:病死瑞典 主要代表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方法谈》、《形而上 学的沉思》、《哲学原理》、《论心灵的各种感情》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 新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布瓦洛
生平 主要美学思想 《诗艺》的基本结构 理性的权威 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本质:摹仿自然 美、真、善的统一 崇古与厚今之争 崇尚规则:以三一律为例 崇尚优雅的宫廷趣味,贬低想象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布瓦洛的地位及其原因
布瓦洛: 布瓦洛:生平
Boileau Despréaux(1636-1711),法国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指 导下,遵循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和维达等人的理论, 总结了当时法国民族文学中占主导方向的成果,特别是悲喜剧 的创作实践,系统地制订了具有鲜明新古典主义美学特征的文 艺批评理论。 一生几乎与路易十四的统治时期(在位1643-1715)相始终。 年轻时曾与自由派文人交往,致力于维护进步的民族文学。与 拉辛、莫里哀、博马舍、拉封丹有交往。中年开始结交权贵, 依附宫廷,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和拉辛一样,为路易十四宠爱。 1684年,封为法兰西院士。启蒙运动前夕去世。 1674:亚历山大诗体写成的《诗艺》 1674:翻译出版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数篇《读后感》。
文学批评理论
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
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中心: 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中心:法国
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 了启蒙运动: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由意大利转移到法 国。 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战胜了英国,工商业日渐发展, 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 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黎塞留和玛扎里尼相继执政,采 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法国成为当时在欧洲最 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1635年,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成立, 厘订语 言,刊行学院词典,使法语规范化,并确立审美趣味和 文学批评的标准。 新古典主义的基本信条: 理性、法则、权威。
《诗艺》的基本结构 诗艺》
《诗艺》共四章,1093行。 第一章:概论,提出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原则。写作必须有 灵感,热爱理性。 第二、三章:阐明各种诗体的特征和创作规律。第二章论 牧歌、挽歌、颂歌、商籁、箴铭、歌谣等次要诗类的写作 原作;第三章探讨悲剧、史诗、喜剧等主要诗体的创作规 律。 第四章: 结论,讨论诗人的修养等问题。 结构相当于贺拉斯的《诗艺》:诗意论、诗法论、诗人论 对法国及整个欧洲的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重 大影响,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笛卡尔: 笛卡尔:美是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
美是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 “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 系,人们的判断既然彼此悬殊很大,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 快能有一种确定的尺度”。 美是主观的,是没有客观尺度的。 在感性事物之中,凡是令人愉快的既不是对感官过分容易 的东西,也不是对感官过分难的东西,而是一方面对感官 既不太易,能使感官还有不足之感,使得迫使感官向往对 象的那种自然欲望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对感官 又不太难,不至使感官疲倦,得不到娱乐。
法国新古典主义
对立的派别 (1) 厚古派 —— 崇今派 (2) 复古派——雕琢派 (3) 宗教文学——通俗文学之争。 新古典主义在这样的对立中成长起来。 新古典主义:将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融为一体,重新阐述了他们 的原理和见解。 三百年人们翻来覆去说的是亚和贺的看法,变来变去都是这些看 法,而且编入教材,铭记于心,但是文学创作却独立地走着自己 的路。——文学史上理论和实践总是存在着鸿沟。
笛卡尔的影响: 笛卡尔的影响:理性主义的胜利
生平 基本哲学思想 基本美学思想 地位: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近代新古典主义美学的 哲学理论的奠基人。确立了新古典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 而且其法语写作对法国文学的发展的影响非常重大。 “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尔连一句话 也未从写过的笛卡尔美学。” —— 埃米尔 ·克兰茨《笛卡尔的美学学说》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摹仿自然
将“自然”理解为“一般的自然”,即自然的原理和秩序。 可以指典型性,它表现了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不同种类的 人和事物的特征。艺术旨在显示美的自然,这不仅意味着 从自然中进行筛选,而且是指对自然加以提高和改善。而 将普遍性推到极端,这种“一般的自然”的观点意味着排 除纯粹的地方性、具体性、个别性。 摹仿自然几乎是一个可以运用于各门艺术的术语:从客观 的自然主义一直到最抽象的理想化,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 道德标准并重 (1) 伦理含义: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 家庭利益服从社会和国家利益 ——公民义务 观 感性服从意志,意志服从理性——人性义理 观 (2)礼仪含义:崇尚中庸之道。
笛卡尔:文词的纯洁与“明晰” 笛卡尔:文词的纯洁与“明晰”
指出文章通常有四种毛病: 第一种是文词漂亮而思想低劣, 第二是思想高超而文词艰晦, 第三是想要朴质说理而文词粗糙生硬, 第四是追求纤巧,玩弄修词格,卖弄小聪明。 巴尔扎克毫没有这些毛病,所以他的文词显出高度的纯洁。 “纯洁” 和“明晰”是法国文艺的特色。 长处:明晰的,完美的,易于理解的; 短处:过分侧重理智因素,有损情感的深刻,想象的奔放,言 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内容(思想)与形式(语言) 内容(思想)与形式(语言)
无论是庄严还是诙谐的题材,都要在情理和音韵上互相 配合,后者要服从前者,要由理性去驾驭音韵。音韵不 过是奴隶,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作家才能避免穿凿附 会,浮夸媚俗。不要以辞害意。 在诗歌中,思想的明晰性是第一位的,而语言的音乐和 美是第二位的。 目标:意大利十四世纪以来的文风,遣词造句,以辞害 意,传到法国。十六七世纪“七星诗社”诗人: (例如 Du Bellay等人)都受此影响。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摹仿自然
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自然” 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自然风景,而是指也不是指现实可感 的感性世界,而是指自古希腊以来所理解的physis,它兼 有: (1)事物的基本特性(尤其指事物的本质), (2)人类所共有的品质、本性、性格或气质,即一般 所讲的“人性”。 凡是真理都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美既然是普遍永恒的, 它就与真是一回事了。
笛卡尔: 笛卡尔:文词的纯洁
《论巴尔扎克的书简》里,他特别称赞巴尔扎克的“文词的 纯洁”。“文词的纯洁”包括两个意思。 第一是整体与部分的谐和: “这些书简里照耀着优美和文雅的光辉,就像一个十全十美 的女人身上照耀着美的光辉那样,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 的闪烁,而在所有各部分总起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 处的协调和适中,没有哪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以致 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 第二是内容与形式或思想与语言的一致。
笛卡尔的影响
绘画:《西方美学简史》p.126-129 夏尔•雷努瓦 (Charles Du Frenoy)《绘画艺术》 摹仿论的改变: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期强调现实主义 的方法来摹仿——十七世纪:理想的摹仿 1668年1月7日,尚帕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在法 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作了关于普桑(Poussin)的《吕 卡贝与以利亚撒》的讲演。 乔舒亚•雷诺兹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在他的《艺 术讲演录》提出美的艺术的基本思想。 音乐:《西方美学简史》p.129-132 诗学:高乃依、拉辛、莫里哀、拉封丹、布瓦洛
三一律(引言) 三一律(引言)
庇里牛斯山那边诗匠把许多年 缩成一日,摆在台上去表演, 一个主角出台时还是个顽童, 到收场时已成了白发老翁。 但是理性使我们服从它的规则, 我们就要求按艺术去安排情节。 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 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 ——Ⅲ:38—46行
崇尚优雅的文风
崇尚“风雅”、“高尚”、“审慎”和“节制”的文 风,忌讳的是“卑劣”、“猥琐”、“过分”和“离 奇”。 “研究宫廷,认识城市”。 讲究规则,对于想象力和灵感只字不提。贬低不合古 典规则的传奇体叙事诗和抒情诗,前者比较离奇,富 于想象力,后者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不符合他对理性 和普遍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