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标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坡羊》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潼关的风景和历史文化,引发学生对潼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山坡羊》这首诗吗?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主题。

核心活动:3. 朗读《山坡羊》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写潼关的山坡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猜想。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潼关的认识和想法。

7.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一首与潼关有关的诗歌或歌曲。

巩固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与全班分享。

9. 进一步了解潼关的历史文化,可以邀请一位潼关的专家或者老师来讲解。

10. 分组展示潼关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潼关的了解。

11. 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相关文章,学生自主扩展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结束活动:12.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共同设计一个潼关旅游宣传册。

13. 邀请学生们分享自己对潼关的新认识和感受。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

2. 创作作品:学生创作的诗歌或歌曲是否能够表达对潼关的理解和感受。

3. 展示效果:学生展示的潼关相关资料和图片是否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潼关的深入了解。

教学资源:1. 《山坡羊》这首诗歌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潼关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3. 潼关专家或老师的讲解材料。

4. 潼关旅游宣传册设计的相关素材。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到潼关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潼关的风土人情。

2. 组织学生参加潼关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与潼关相关的文化和历史,拓宽知识面。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山坡羊·潼关怀古》篇一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 )阙(què)兴(xīng)(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

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意。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古代历史知识的把握。

2. 对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文中的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对诗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2)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举一反三,让学生欣赏其他杜甫的诗作,或同类题材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朗读、背诵和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元曲》章节,详细内容为《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

该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潼关古战场的感慨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诗,领会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

重点: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解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潼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诗歌意象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坡羊·潼关怀古》2. 板书内容:(1)作者:张养浩(2)诗歌背景:潼关古战场(3)意象分析:山、水、人、事(4)情感分析:怀古伤今、忧国忧民(5)艺术特色:对仗工整、韵律优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全诗。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诗歌通过描绘潼关古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历史沧桑、战争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激发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山坡羊潼关怀古》精品教案 (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内容包括:全词的朗读与解析,详细解析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及句式,对比分析作者同期作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了解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中难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词,理解并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战争图,让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坡羊潼关怀古》。

2. 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详细解析诗句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典型句子,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讲解句子结构和寓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6. 分析:对比分析作者同期作品,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山坡羊潼关怀古》2. 重点词汇:兴、亡、百姓、苦3. 重点句式:主谓结构、对仗句4. 诗词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并分析其寓意。

2. 答案:国家兴起时,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国家灭亡时,百姓依然承受着苦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基本掌握了《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

课后反思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拓展延伸可让学生选取其他历史题材的诗词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四章《元曲》第一节,详细内容为《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背景、作品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历史观念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历史背景的理解。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教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文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张养浩,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讲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潼关”、“华岳”、“破楼兰”等。

(3)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5. 例题讲解:(1)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比喻手法。

(2)解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观念。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板书设计1. 《山坡羊·潼关怀古》2. 作者:张养浩3. 内容:(1)韵律特点:平仄、押韵(2)关键词语:潼关、华岳、破楼兰(3)主题思想:历史感慨,民族自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理解。

2. 答案:(1)韵律特点:本诗为七言绝句,平仄相对,押韵严谨。

(2)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识,认为一个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诗歌解析方面,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内涵。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八年级下册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通过这首散曲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本情怀。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反复吟咏诵读,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三、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4、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常常触动行径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四、文本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

“聚”: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怒”:一方面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另一方面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诗意和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通过研究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对于唤起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文文本。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笔记本和文具。

3.2 教学环境教室设置舒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教学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和音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景和意义。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写作作业的质量。

5.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教师可以选择其他描述潼关的古诗文,如杜甫的《潼关吏》等,与《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咏史抒怀诗。

该诗通过描写潼关的古迹,叙述了悠久历史和沧桑岁月中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文化自信。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诵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和意义;(2)熟练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3)学习诗歌的基本韵脚和格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师生互动,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性理解诗歌;(3)让学生了解古代城关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情感;(2)引导学生领略诗歌的美感和人文价值;(3)教育学生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积极追寻文化发展的足迹。

三、教学流程1.前期准备(10分钟)(1)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学习内容;(2)开展导入活动,介绍唐代潼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潼关的重要性;(3)播放一段视频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历史,创设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教学过程(35分钟)(1)韵律讲解:介绍五言绝句的韵律特点;(2)韵脚讲解: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平仄和押韵;(3)重要句式讲解:让学生掌握《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重要句式;(4)理解诗歌:自由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引导学生以情感和经验来理解诗歌。

3.思考探究(10分钟)(1)分组讨论《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和特色,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推动情感交流和思考。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山坡羊潼关怀古》,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收录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本课主要内容不仅局限于诗歌的字面意思,而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背景、作者情感,以及诗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具体包括诗文的朗读、词汇解析、句式结构分析、意象探讨、情感主旨归纳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学生能够领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字词理解、句式分析。

难点:诗文深层情感的把握、历史背景与诗文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学生课本、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想象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分角色朗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3. 词汇解析(10分钟)解析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山坡羊”、“潼关”等,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4. 句式分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对仗句、排比句等句式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美感。

5. 意象探讨(10分钟)讨论诗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6. 情感主旨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归纳诗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7.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体现诗歌的结构、关键词汇、情感主旨,以及历史背景的关联。

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框架。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诵。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对诗中“潼关”这一历史地点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与诗文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诗歌。

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历史背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文学兴趣。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珍惜和平,努力奋斗。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哲理。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涉及的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把握。

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潼关的地理位置,引入诗歌主题。

简要介绍诗人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意境。

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讨论交流。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意象分析。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和哲理。

3.4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翻译和创作,尝试运用similar metaphors 和symbols。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诗歌翻译和创作的质量。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诗歌文本《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字典、辞典等参考书籍。

5.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课件。

课堂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活动诗歌朗读: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意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背景和主题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将《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潼关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等。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2. 结合诗歌内容,画出诗歌的意境图。

3. 选取一首与《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相近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默写和意境图等。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分析并欣赏本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3. 了解作者张养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韵律美的分析。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

2. 张养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或文章。

4. 投影仪或白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潼关产生兴趣。

2. 朗读课文(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山坡羊·潼关怀古》,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讲解词语(10分钟)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诗歌意境(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探讨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5分钟)介绍张养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训练(5分钟)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或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提醒学生关注历史和文学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写一篇关于本诗的意境和韵律美的短文。

3. 调查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比较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提供其他描写潼关的古诗或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根据本教材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立本课教学目标为: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2.有感情读词,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的熏陶。

【设计思路】本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感知、感悟全词。

真切地领会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能融入课文,感受村居生活的宁静祥和之美;理解“相媚好”,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辅助本课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预设流程】1.开门见山,了解宋词。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3.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4.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5.吟唱课文,追溯词源。

6.拓展延伸,词韵袅袅。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了解宋词1.师:板书居,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家。

同学看到家会想到什么?居然之家,安居乐业2.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说着这样的话?板书吴音,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作者当时被贬居住在江苏上饶,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是一种温柔绵软,婉转动听的语言。

大家对南方话有什么看法?或听到的南方话是怎么样的?3.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预设)(就是“农村人家”的意思)生:(清)高鼎古诗《村居》以及田园生活画面。

师小结:同学们能联系生活浮想联翩,老师真佩服你们。

但今天我们学习的“村居”不是诗,而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师板书“词”。

和“诗”一样,“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杨洪基及《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境,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诗句解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重要诗句。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解析,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解析《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重要诗句,如“黄河泛滥,江山已换旧颜容”等。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重要诗句。

学生通过诗句解析,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背诵诗句。

第三章:历史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黄巢起义、李自成等。

分析历史背景对诗歌内容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类似诗歌。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技巧,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诗歌。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技巧。

学生尝试创作类似诗歌,分享并互相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入了解杨洪基的诗歌作品。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要内容和创作特色。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及反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及反思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

能够理解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历史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解释。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全文、注释、译文和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讨论问题和写作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氛围。

2. 诗歌学习(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释诗歌的字词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讨论和分析(15分钟):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诗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写作和表达(15分钟):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进行写作,培养运用诗歌表达的能力。

学生进行教学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情况。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关键字词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运用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他们的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讲述《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讲解潼关的历史地位和关隘作用,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2 诗文内容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山坡羊”、“潼关”、“黄河”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解读诗中的典故和比喻,如“七雄”、“汉祖”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地图展示潼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对潼关产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杨炯和他的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总结诗文的特点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2 背诵与默写学生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检查记忆和发音。

学生默写诗文,检查理解和记忆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词欣赏学生选择一首与《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相关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5.2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潼关为背景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潼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模板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1 课题名称:《山坡羊·潼关怀古》1.2 课程标准: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3.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2.2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领会诗歌意境。

2.3 教学难点:古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黑板板书、教材、相关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潼关的古迹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4.2 讲解诗文:分析诗文的结构、韵律、意境,解释生僻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

4.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情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比较学习:将《山坡羊·潼关怀古》与其他相关诗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5.1 翻译并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5.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潼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5.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文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6.3 单元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和知识掌握情况。

7.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8.1 相关诗文推荐:向学生推荐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相关的其他诗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案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标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学习和掌握古诗中的生词和词语。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潼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提问学生对于潼关的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潼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

核心活动:3. 分发《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默读。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他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意义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7.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8. 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拓展活动:9. 给学生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潼关的历史和文化。

10.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潼关的文章,可以是游记、游记、观后感等,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就潼关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展示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演讲技巧。

总结活动:12.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13.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14. 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对于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发表观点等。

2. 朗读表现:评估学生的朗读表现,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

3. 写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写作表现,包括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和内容的连贯性等方面。

教案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介绍体裁——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教师泛读
1.正音
峦(luán)踌(chóu)蹰(chú)阙(què)兴(xīng)
2.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三、赏析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

①峦:小而尖的山。

②山河:“山”指华山;“河”指黄河。

与现在说的“山河”,泛指国土,不一样。

③表里:表,外边;里,里边。

古时称潼关之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④潼关路:这里的“路”,作“要地”“重地”讲。

⑤宫阙:帝王居住的宫殿,这里指秦汉的皇宫建筑。

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亡这里都是泛指某个王朝的兴起(建立)或灭亡。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
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预设提问:“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用是什么?这里“聚”有什么含义?这里“怒”又有什么含义?
明确: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聚”:汇聚。

一个“聚”字就把静止的山峦写动了,山峦仿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让我们感到了山之动势。

“怒”,发怒。

一个“怒”字把自然界无生命的流水人格化了,河水咆哮不息,具有强烈的气势,就像是作者震荡的胸臆又仿佛就是为人间不平而大声呐喊。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四、评析写作特点——语言精练,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请问这篇课文如果按内容分层,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1-3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4-7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8-9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的感慨。

2.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象,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五、小结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