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

第六章1、浙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2、武汉(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3、“长三角”城市群与“五大湖”城市群(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4、湖南VS珠江三角洲(同3)5、南京市金陵石化PX项目(城市化的影响机制)第七章1、中富瑞德(外部、内部)(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刻影响)2、新加坡总部经济的成功之路---全球化网络中准确的定位(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3、罗氏制药亚太区(同2)4、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国内城市化加快产生两种新的需求)5、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合肥6、施赖德电气集团7、通用电气8、蒙牛的“三聚氰胺”事件(社会资本效应)9、武汉富士康(制造基地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效应)(一)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未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未来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变成现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面三个方面:1、政府承诺的配套设施能否及时到位、能否及时保质地跟进将决定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成败。
2、配套企业能否及时跟进。
3、武汉富士康能否顺利生产并发展壮大是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核心,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发展。
(二)促进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1、从政府的角度(1)完善为富士康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2)围绕富士康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健全产业链。
(3)加强对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的规划与引导。
(4)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富士康项目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5)鼓励本土企业发展,实施配套企业本土化战略。
10、富士康离开深圳(2009年网马奔腾计划)(制造基地给区域带来的挑战)11、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问题(发展总部经济)第八章1、环首都经济圈招商引资政策(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途径)“环首都经济圈”是在北京周边的十余个区县,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圈。
建设意义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释放首都优势,形成首都经济圈,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一条规律。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10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16Biblioteka (二)第二产业协作方向•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可编辑课件PPT
17
可编辑课件PPT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可编辑课件PPT
1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可编辑课件PPT
2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可编辑课件PPT
14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 编 刘耀彬 副主编 张 灵 封亦代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一)区域的概念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社会聚落。 行政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 转移成本的存在决定的。 2.综合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而 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无所不包,所以区域经济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 边缘学科,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 3.实践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建立在经济地理学基础上,是经济学与 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空间问题, 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对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相应的资源配置过 程的制约和影响,是关于人的空间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的区域秩序与区 域组织的科学,其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
二、区位选择 1.地理区位 2.生产要素 3.基础设施 4.交易成本 5.聚集经济 6.地方政府表现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 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 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是区域生产要素、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类型、经济控制力等在一定地域空 间上的综合反映。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点 也称之为节点,表现为一定区域范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而 成的中心,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点状分布形态。它是区 域经济活动的重心所在,是区域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区域内不同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因素和变量,以及对这些因素和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原因。
下面我将以深圳经济发展为例,进行区域经济学的案例分析。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特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如今深圳已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
首先,深圳作为一个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深圳特区不同于其他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调控的权力。
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比如引进外资、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优惠税收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深圳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深圳位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香港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这使得深圳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间的重要门户城市,也促使了其外贸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此外,深圳面积小但人口密集,这也为其投资和市场提供了便利。
再次,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制造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圳积极转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产业中心,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团队,这为深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最后,深圳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圳注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建有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和水利设施,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促进了深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总而言之,深圳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通过对深圳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区位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 (二)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区,是指政府在经济决策时,按照政策的目标而界定的区域。
❖ 二、区域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 区域经济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
平的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 经济整体。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 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 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 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 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主 编 刘耀彬 副主编 张 灵 封亦代
第一章 区域经济的学科属性
❖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 ❖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单元。 ❖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 3.经济活动的集聚性
❖ 空间集聚经济大多可溯源于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正是由于 这种集聚经济的存在,使得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 上相互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
❖ 4.转移成本
❖ 空间是有距离的,从一端到另一端,不仅要耗费时间,而且 要付出费用,克服空间分离的耗费即转移成本,也称为距离 成本。由于转移成本的存在,使要素的空间流动或转移具有 不完全流动的性质,必须克服空间距离的阻力。这些距离成 本限制了自然天赋优势的发挥和空间集聚经济得以实现的程 度,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所以它构成区域经 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区域经济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教学案例展示(一)落实课程思政大纲,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大纲是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结合后的具体阐述,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
《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可以归纳为:透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透过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认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科自豪感;透过区域政策和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理念。
(二)细化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应用型课程。
该课程一般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为主,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侧重理论的应用和对策部分,尤其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为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是学生需要重点了解和把握的内容。
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正在不断丰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中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方案,是我国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及实践案例分析一、前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区域内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联系和协调,促进资源的共享、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以提高一定地区经济实力、地位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各地区之间实现了贸易的自由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单纯依赖传统的“自力更生”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需要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整合,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在实践中的案例分析。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1.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传统模式。
政府以促进地区发展为目标,思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和措施,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政府主导模式的优点是政府具有决策权、财政投入和商业规划,能够在政策和资源上提供支持,形成强大的约束力。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介入过多,容易阻碍市场化的进程,甚至导致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失去民主监督。
2.市场机制引导模式市场机制引导模式是以市场为中心的模式,透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规则制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种模式强调参与各方的自由选择和竞争,市场自由化规则得到确立,可自主产生动力和推动力。
市场机制引导模式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调节和规范的作用,有效防止政府介入过多,有利于各种资源在区域内的快速整合。
但缺点是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市场定价机制可能会影响效率,并且市场机制会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
3.社会共治模式社会共治模式是透过各种不同的社区共治机构来组织社区和地区之间的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种模式强调地区居民和企业等各方的参与,强调产生自下而上的动力。
社会共治模式的优点是更容易产生合作精神,并纳入各种区域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但缺点是与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机制引导模式相比,社区自治也会面临管理问题,一些社区缺乏领导人和组织能力以增强区域整合力。
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案例

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区域经济学的经典案例》嘿,你知道区域经济学能玩出多少花样吗?今天我就给你唠唠那些经典案例,保证让你听了大呼过瘾。
咱先说说美国的硅谷。
你看那些科技大佬们在硅谷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扎了堆。
我要是个搞科技的小青年,站在硅谷的大地上肯定会想:“天啊,这简直就是科技的黄金国啊!”在硅谷,周围全是和自己一样满脑子创意的人。
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科技派对。
有个初出茅庐的程序员朋友跟我说:“我到这儿才知道,原来创新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你瞧,他一个人在家搞项目,那就是闭门造车,进展缓慢。
可是一到硅谷,和不同团队交流几句,合作一下,想法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涌出来。
这就是区域经济学里集聚效应的绝佳例子。
大家凑一块儿,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创新的动力嗷嗷高涨,哪还怕自己的小公司长不大呢?再看看咱们中国的义乌。
哎呀,这地方真是绝了!我认识个做小生意的大叔,以前自己到处找货源,累得够呛不说,还赚不到多少钱。
后来去了义乌,他跟我说:“妈呀,这就像是个超级大的货源宝库啊!”在义乌,小商贩、供应商、国际采购商们那都是你来我往,忙得不亦乐乎。
小店面琳琅满目,就像一个商品的大百科全书。
大叔在那儿找到合适的货源,成本降下来了,生意瞬间就好起来了。
为啥义乌这么厉害呢?这就是区域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在起作用。
这么多商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庞大的商业网络。
产品生产有专门的工厂,细分到你无法想象的地步。
就好比说一种小饰品,从原材料加工到设计再到销售这个链路,每个环节都有一堆专家在负责,效率能不高吗?这就像一列高速列车,每个零件都磨合得恰到好处,跑得自然是又快又稳。
还有德国的鲁尔区。
这是传统重工业的传奇之地。
以前那里到处都是钢铁厂、煤矿厂。
不过后来时代变了,重工业不再那么吃香了。
有个在鲁尔区长大的工人子弟就感慨:“曾经的辉煌,感觉就像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么远。
”鲁尔区面临了巨大危机。
可是人家没有坐以待毙。
政府开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6
四
第四节 “大北京”城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立各地经济功能,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1.京津冀北地区: 中国北方经济核心区; 中国知识经济与高新技术创新基地;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域; 中国人才培育与信息交流中心。
2.北京: 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 全国重要的现代化服务基地; 全国经济调控与管理中心; 我国国际经济交往中心。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5
四
2.组合用港,发挥区位优势
以天津、大连和青岛三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其 他港口城市,联合建港、用港,组成港口同盟。其目 的是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货流与服务,实现港口利 用率最大化,用户成本最小化和服务最优化。
3.联合培育共同的主导产业
4.寻求政策支持
(1)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有组织保证。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我国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4
四
(2)发挥民间组织的能动作用。 (3)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4)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市场。 (5)树立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第一,破除所有制情结,树立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观。 第二,破除地域封锁观念,树立优势互补思想。 第三,破除竞争排他观念,树立互惠互利思想。 第四,破除政府万能观念,树立市场主导思想。 第五,破除“独立大队”观念,确立系统协调观点。
2.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促进区域经济 整合经济整合。
3.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 服务体系。
4.强化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促进区域产业和 市场整合。
区域经济学之家乡产业经济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学之永康五金产业摘要永康五金产业是自己家乡永康的支柱产业,是永康地方性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业绩,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是我国必不可少的代表性五金产业。
该论文将重点讲述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转型升级而进行必要的产业转移的案例,并且对五金产业在永康的发展进行总结和一系列的展望。
永康五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永康企业的努力,希望今后永康五金产业能蓬勃向上,共创经济强市。
关键词: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经济发展一、基本介绍(一) 永康简介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保安康”。
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永康,古称丽州,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毗邻武义、磐安、东阳、缙云,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5.5万,是浙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五金城,也是全国五金产业基地。
(二)中国科技五金城中国五金史其实是一部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史,从传说的轩辕黄帝在永康石城山铸鼎开始,到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勤劳的永康人就踏上了一条艰辛而又辉煌的五金之路,素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之说。
五千年的五金历史,铸就了一个著名的“五金之都--永康。
”1992年底,中国科技五金城在永康建成,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国家经贸委重点联系批发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浙江省质量达标市场、全国五金专业市场委员会会长单位。
近几年来,中国科技五金城交易持续增长,各种五金产品旺销不衰,进出市场客流、物流与日俱增,市场日常客流量达到万人次,日货流量已经超过一千吨,五金商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源源销往东南亚、中亚诸国、欧洲、美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
二、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相关企业、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之间具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并且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可以是行政性区域,也可以是经济性区域,通过有机联系、合作互动形成一定的社会化网络,产生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和地区发展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特定区域内的经济现象、结构、关系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以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为例,分析区域经济学在解决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地域的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首先,区域经济学通过研究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为例,区域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开放政策的推动,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外资进入和外贸出口也更加活跃。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较慢。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学家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产业升级、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等。
这些政策建议有助于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再次,区域经济学通过研究和分析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以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为例,区域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如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转移和扩大内需等。
这些政策建议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均衡发展。
总之,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对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分析区域内的经济现象、关系和结构等,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上,区域经济学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学科,它关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企业选择投资地点、个人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分析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高密度的城市群而著称,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港口和相对较早的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核多辐”的特点。
其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这些要素条件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和技术水平,这些要素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再次,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
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和项目,试图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制度差异,这些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分析这一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引进的资金和技术,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出口。
这种不同的动力机制决定了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和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区域经济学案例

1949年,全国共有各类城市132个,市镇人口5700万人,其中70%集中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仅10.6%,比1900年世界平均水平13.6%还低3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当时中国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中未占主导地位。
解放后,随着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推进,城市数量和布局都有了新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到“四五”时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国家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强和发展了一批资源开发型工矿城市和重工业加工业城市。
建设布局的西进,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的区域布局。
到1978年,全国共有各类城市193个,其中东部地区69个,占35.8%;中部地区84个,占43.5%;西部地区40个,占20.7%。
全国市镇人口17245万人,其中东部地区6935.14万人,占40.2%;中部地区5739.76万人,占33.3%;西部地区2736.84万人,占15.9%。
与解放初期相比,城市和人口偏集于沿海地区的畸形格局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解放后我国城市的发展并没有给其所在区域带来应有的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从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形成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环境,以至建立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这样一个历史和逻辑的顺序关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中央集权式的经济体制中,在实行“赶超战略”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为了保证有限的经济资源流向国家所需要发展的地区、部门和企业,政府不得不限制市场的作用,避免经济资源在逐利的过程中流向其他领域,从而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高强度的计划体制。
在城市建设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偏重于工业,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三位一体等;以及政府通过种种政策的实施来割断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等。
经济学考研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呈现出分割的特点。
在行政分割的区域经济格局下,城市与区域相互封闭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关系被严重扭曲,从城市发展本身来看,城市功能严重萎缩;从城市与区域关系来看,二者由于行政分割,形成严重的二元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

1.理论介绍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Free cultivation area),它紧接中心城市,主要生产 蔬菜、牛奶、鲜花等一些不易运输而运费昂贵,且易腐烂的、集约型的、单位面积 产值较高的农产品。这一圈层在选择农作物与经营方式上受运输条件限制较小,有 很大的自由选择余地。
第二圈为林业区(Forestry area),主要为城市提供产品量大、运费高的木材 和燃料。
第三圈是轮作农业区,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采用6年轮作制。 第四圈是谷草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谷物和畜产品,杜能将其分成7带,采 用7年轮作制。 第五圈是三圃制农作区,主要向城市提供经过加工的畜产品和极少数的谷物, 采取极其粗放的经营方式。 第六圈为畜牧区。在第六圈以外就是完全没有开发价值的荒野。
2.2.1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是通过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 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一种数学方法,它既提供了建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通常称为经验公式)的一般途径,又可以对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使之能有效地用于预测和控制。 主要思路与工作内容: ①建立回归模型②确定回归方程③方程准确性判断及准确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2.1 统计分析方法 2.1.1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所加工的数据资料一般由大量的对象组成,目的是将这些对象分组, 每 个组的成员应该尽量显示出尽可能相似的属性结构,不同组之间最好没有相似性。
聚类分析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按照事物的所有特征来构建组。 分析过程分三个基本步骤:①相似性的确定②合并算法的选择③类数的确定
-经济地理学——经济要素在地域内的结 合、流动及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具 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

区域经济学作业案例分析:第二章院系:专业:姓名: 清风徐来学号:年级:201 年月案例讨论:如何根据中国的区域环境制定合适的资源发展策略?制定合适的资源发展战略需要了解中国的区域环境,包括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特点。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资源总量丰富,在资源管理方面,中国又有着传统的长期的管理经验,因此,我国资源的分配和发展有其合理的成分,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意识的提高。
但随着中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对资源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
二、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
三、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
四、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因此,面对如上问题,制定合适的资源发展策略应该做到:一、面对资源的不平衡性,我们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同时,注意调配资源,对资源短缺地区实施资源救助。
对于中国大部分不发达地区,如西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相对稀缺,所以发达地区可以向这些地区输送人才、技术和资金,达到各个区域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当然,共同不等于同步。
二、开发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同时,提高科技利用率。
这是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可再生性能够满足人们长期性的需求。
这对解决资源的供需矛盾是有利的。
三、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加强教育,改变人们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法律对资源的保护力度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如有的城市实施阶梯水价策略,就是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对水资源进行保护,从而缓解了“多头治水,多头太水”的局面。
四、改变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采用“高科技、高效率、低污染”的发展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以及对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同时,也要注重对资源的存储,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资源,如石油、矿产、天然气等,而且也应该延长这些不具替代性的能源资源的生产链条,进行精细加工和新产品的开发。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14
四
三、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 1.首都的特有功能优势 2.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3.知识型服务业优势 4.总部存量资源优势 5.较为完善的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优势
关键术语 总部经济 概念与内涵 经济学解释 经济效应
思考题 1.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2.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
生产组织功能
赵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 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 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 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 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9
四
林文俏: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
三、总部经济的理论背景
1.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 2.钱德勒揭示了企业在内部的运行中存在一只“看得见的手”
3.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回答了 为何有“看
不见的手”
4.威廉姆森论证了决定企业对市场替代的条件和因素
5.现代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6
四
四、总部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
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工 业配套能力以及宜人的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国内外考察总部经济的指标设置和发展情况:
1.指标设置
包括
2.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3.国内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情况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是很强。 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在经济规模、产业层 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理应成为这一地区 的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北京的龙头作用不 是很强,北京在建国后逐步发展起资源、 能源消耗高的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并 在北京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 重化工业从根本上来说并不符合首都资源 和环境特点,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巨大的压力。
• (2)京津的工业主导行业雷同,通信设备计算机 及其他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等同为两地的主导产业。在不同的主 导产业中,北京有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 造业,而天津也只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金属制 造业。京津进行工业领域协调的基本方向是,北 京要突出自身的科技和研发优势,天津则要突出 自身的港口运输便捷和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的优势。
•
得益于地区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旅 游业企业之间较好的合作基础,京津冀应以旅游 线路的开发为依托,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 努力把圈内建成功能齐全设施一流、服务国内、 面向世界的旅游区域;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 4A景区为名牌产品,建设一批起点高、有特色、 规模大、能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以参 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新内容,开发新型度假 项目,强化度假产品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 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为目标,完善接待设施和服 务设施,创造优美、高质量的度假空间。
• (三)第三产业协作方向 • 京津冀在先天资源禀赋及后天功能定位(尤 其是北京定位发展首都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引 起了各自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而发 展速度和结构的不同又使得三地第三产业对国民 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较大差异,由高到低呈北京— 天津—河北的格局。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处于较 高阶段,第三产业占地方GDP的比重已超过60%,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河北的第三产业 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较小;天津的二三产业则基本持平
• 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虽然已 经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 但新兴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地方财政和就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还比 较强,因而与津、冀的产业差异性还没有 完全形成。天津同河北的差异更多地体现 在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也比较 突出,难以形成层次分明的产业聚集。这 一状况直接导致了资源难以在该地区范围 内的合理流动,限制了产业集聚效应的产 生。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中存在 的问题
• 1.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在京津冀地区 内,由于合作观念的缺乏、行政边界的阻 隔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壁垒和特殊的财政、 投资体制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在争取各自 利益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产业(主导 产业)趋同现象,京津两市尤为严重,其 占工业产值半数的行业几乎完全相同(见 表1)。
谢谢大家
•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 业结构不但使北京市经济尤其使工业发展 形成了“路径依赖”,为以后的产业结构 调整带来困难;而且导致京津冀产业结构 趋同和恶性竞争,同时也阻碍了产业间正 常的梯度转移。改革开放后,天津市借助 原有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但始终处于经济爬坡和资源集聚阶段,与 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竞争大于协作。
• 因此,除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 技术农业以外,京津的第一产业应向 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都市型 农业转型;弱化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功 能,都市农业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以农 业为载体的观光和休闲上。京津在借 助科技和人才资源强势来发展高新现 代农业方面可以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生产专业 化部门一般用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 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 中所占比重之比。根据区位商的理论,经 得到京津冀地区重要行业的区位商(见表 2)。
•
分析各地区产业的区位商可以看出,京、 津、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身相 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并拥有其相应的工业 主导行业(见表3)。
• 分析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1)京津与 河北的工业合作深化方向比较明确,垂直 型分工趋势明显,由于产业结构的相似程 度比较小,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河北要 接受生产力的梯度转移,夯实传统制造业 基础,发展煤化工、油化工等,建设大型 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性工业基地,与 此同时,发展新兴制造业,如汽车零部件、 家具制造、食品饮料制造等,以制造业的 多元化发展做大总量,提升经济结构,利 用后发优势,打造都市腹地型经济体。
• 2. 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京津冀合作以 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 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降低。 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 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 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 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 合作的积极性。再加上各自都追求地方财政收入 增长而限制传统产业向外转移或产业链的向外延 伸等诸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京津的发展并不能对 河北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 京津冀都市圈占地183704平方公里,占全 国总面积的1.9%,人口7605.13万人,占全 国总人口的比重为5.79%。从2006年的统 计数据来看,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 地位显著。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协作现状及存 在问题
• (一)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结构变 动趋势分析 • 2005年京津冀地区GDP总值为20 666.76亿元,占全国的11.34%;人均GDP 为21911.8元,是全国的1.57倍。2000年以 来,三地的GDP指数超过全国水平;GDP 总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 重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上升 趋势更加显著,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 因素(见图1)。
• 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京津冀地区 第一产业呈持续下降趋势,2000年后第三 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上升劲头不 足,第二产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所占 比重仍较高(见图3)。
• 从上面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分析 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的第一产业和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 降趋势,第三产业虽显出优势但其支 柱产业还未形成,尚不能替代传统产 业的地位,这说明该区域正处于产业 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概述
•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 天津市为中 北京市和 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河北省的石家庄 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 廊坊、沧州、承德、 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 中国的政治 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分行业的研究表明:京津冀地 区中,河北与北京相比,在发展传 统第三产业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在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的基础方面, 京津明显强于河北。
• 随着第三产业中商业形态的提升,京津商 业中一些业绩颇佳的老字号和专卖店将进 一步通过特许经营或连锁等形式向包括河 北在内的其他地区扩展。而一些与北京城 市功能不相适应的低端商品批发零售业, 将逐步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有些将落 户环北京的河北地区。
• (3)京津冀地区整体的行业优势 已经形成:河北作为全国的黑色金 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 加工业的重化工业基地;京津则是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产 业带的北方双核城市。
• 由此,京津冀地区应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方面,河北与京津 在三大产业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互补态势,北京 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60%,而天津的服务 业比重也与第二产业持平,只有河北的产业结构 依旧保持于“二三一”的格局。京津冀地区内部 技术、产业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禀赋亦存在 较强的互补性,并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随着京 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其回流效应依旧会大于扩 散效应,产业梯度还会呈增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