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例子理解“递延所得税”项目

合集下载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

工程合同的递延所得税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递延所得税。

简单来说,递延所得税产生于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会计政策选择、资产负债的确认时间点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在工程合同中,常见的递延所得税源包括合同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时差、预提费用的税收处理等。

以一项建筑工程合同为例,该合同总金额为1亿元,预计工期为三年。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需要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但会计准则可能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采用其他收入确认方法,如成本回收法或节点法。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导致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内确认的收入金额不同,进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假设第一年工程进度达到30%,会计准则下确认收入3000万元,而税法要求按25%的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即2500万元。

此时,会计利润高于应纳税所得额500万元,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需要在财务报表中体现这一负债,并在后续年度随着工程进展逐步消除这一差异。

除了收入确认外,工程合同中的成本也会影响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例如,如果企业在会计上采用了加速折旧法而在税务上采用了直线折旧法,那么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会产生较高的会计折旧费用,从而减少会计利润。

这将导致在税务上需要预先缴纳的税款较少,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为了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避免未来税务风险,工程合同中的递延所得税处理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税法规定,并与会计政策保持一致。

这要求企业在签订合同之初就进行详细的税务规划,预测可能出现的暂时性差异,并设计出合理的递延所得税处理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会设立专项税务准备金账户,用于记录和管理因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同时,企业还需定期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确保税务处理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

递延所得税例题初级递延所得税是指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导致企业需要在未来的会计期间中支付或减少所得税的一种税务负债或资产。

下面是一个初级的递延所得税例题,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

假设某企业在2020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中有以下数据:利润总额为100,0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0,000元;折旧费用为10,000元;资产减值损失为5,000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问题1,计算企业在2020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回答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税前利润。

税前利润 = 利润总额营业税金及附加折旧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 100,000 20,00010,000 5,000 = 65,000元。

然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利润× (1 企业所得税税率) = 65,000 × (1 0.25) = 48,750元。

最后,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 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税率= 48,750 × 0.25 = 12,187.5元。

问题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分录是什么?回答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2,187.5元。

贷,递延所得税费用 12,187.5元。

问题3,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回答3: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计算税前利润,即利润总额减去与税收无关的费用。

2.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即税前利润乘以(1-企业所得税税率)。

3. 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即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企业所得税税率。

问题4,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回答4: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影响因素包括:1. 利润水平,高利润意味着更高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导致更高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 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会减少税前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

3. 折旧费用,折旧费用的增加会减少税前利润,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

【推荐】【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

【推荐】【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

【会计案例】递延所得税(暂时性差异)的案例解析导读:对于非暂时性差异,由于是永久性的,无论是在计算借方的所得税费用还是在计算贷方的应交税费时,都应该调整,而不是仅调整一方。

案例:某电器公司2014年利润总额100万元,计提了10万的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2015年的利润总额200万元,今年支付了去年计提的10万预计负债,不多不少,且没有产生新的预计负债。

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没有其他调整项。

首先描述两年的关于预计负债计提和支付的会计分录:2014年的会计分录:借:销售费用10贷:预计负债102015年的会计分录借:预计负债10贷:银行存款10讲会计解析:2014年确认了10万的预计负债并计入损益,2015年实际支付了10万的预计负债但是没有计入损益,即是说会计上把预计负债计入了2014年的损益当中了。

而税法则认为,在2014年计提的时候不能抵扣,而应该在2015年支付时抵扣。

这种现在多缴税、以后少缴税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为资产,即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4年会计分录为:借:所得税费用25.00(100*25%)递延所得税资产2.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27.50(110*25%)2015年,会计上的利润总额=200万,税法上的应纳税所得额=200-10=190。

借:所得税费用50贷:应交企业所得税47.50递延所得税资产2.50案例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案例:某电器公司2014、2015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100万、200万,企业办公室拥有一项原值为20万的管理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2年,会计规定2014、20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0万、10万,税法规定2014、2015年的折旧额分别为12万、8万。

假设企业所得税率为25%,没有其他调整项。

讲会计解析:2014年,会计上确认了10万的管理费用,从而使得利润总额为100万;但是税法上认为2014年应该确认12万的抵减,会计上少抵减了2万,因此2014年应纳税所得额=100-2=98万,2014年应交企业所得税=102*25%=24.50万元。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1. 介绍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会计股权激励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股权激励,公司能够吸引和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忠诚度。

然而,在进行会计股权激励时,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成为了一个复杂而且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

2. 递延所得税基础知识在探讨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递延所得税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税务上为了公允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和确认方法。

当企业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就意味着企业在未来的税务支出或节约将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3. 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分析假设某公司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向员工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措施。

根据会计准则,这些股票期权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在未来的特定时间内给予员工行权的权利。

在此过程中,公司需要关注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公司需要确认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并将其作为员工薪酬成本在财务报表中确认。

然而,股票期权的行权日并非是公司实际缴纳股票期权的时点,这就导致了递延所得税的产生。

4.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在进行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例题分析时,首先需要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数额。

这涉及到税收法规和税率的变化,同时还需要考虑潜在的其他因素。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股票期权行权日和实际缴纳股票期权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可能的股票价格变动等因素。

5. 例题解答假设某公司向员工提供了总价值为100,000美元的股票期权作为激励措施。

假定公司在确认股票期权成本时,使用了30%的递延所得税率。

假设股票期权的行权期为5年,但实际上员工在3年后才行权。

根据这些假设条件,我们可以进行递延所得税的例题分析。

在这个例题中,我们需要计算出股票期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针对实际行权时的股票价格进行调整。

通过这个例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会计股权激励的递延所得税处理方法,以及对递延所得税计算的灵活运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递延所得税资产案例

例如,某公司固定资产税法规定的残值为0,折旧方法为年限平均法,寿命为10年。

公司2007年按残值为0,折旧年限10年,年限平均法计提了折旧。

该项固定资产于2006年12月购入原值500万元,于2007年末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400万元。

(为此该公司计提了50万元的减值准备,按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该公司当年会计利润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20%,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

解析:按税法规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还没有实现,因为这项资产还存在于企业,除非这项资产不再存在于企业,该项减值才算真正的实现。

尚未实现的减值不允许作为企业扣除,只有在减值真正实现时才允许作为费用扣除。

公司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100+50=150应交所得税=150*20%=30万元。

而会计计算的利润为100万元,计税金额为20万元,需纳税调增1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0递延所得税资产10(现不准抵减所得税,但今后可抵减,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0假设到了2008年度,该资产确实发生了损毁,即上年度计提的减值已经变成了一种事实,按税法规定减值可以扣除。

上一年年度计提的减值不允许扣除,进行了纳税调增,多缴了10万元的所得税,在当年减值成为了实事,原多缴的10万元所得税,在当年就可转回少缴10万元。

假设当年无其它纳税调整事项,会计利润150万元。

按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150-50=100(原不准予扣除的10万元的递延资产现准予抵减当年的应税额额)借:所得税费用3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50*20%-10=2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10(原来开成时没有确认为当时的所得税费用,现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故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假如一个企业2001年购入一台价值50000元的设备,净残值为零,公司和税法都是采取直线法提取折旧,公司预计5年,税法是8年。

未提折旧时利润总额是110000,所得税率时20%,请问相关会计分录?会计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5=10000税法规定的年折旧额=50000/8=6250产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00-6250=3750应纳税所得额=110000+3750=113750应纳税额=113750*20%=22750借:所得税费用22000贷:应交税费-企业所得税22750。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

干货如何通俗解释利用“递延所得税”调节利润展开全文引子在朋友圈看到一盘文章《乐视网VS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巅峰之作》,大致意思是指乐视网通过较低的控制比例,把亏损的子公司报表合并进来,从而导致合并报表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合理合规的增加了资产,并把子公司的亏损通过少数股东损益甩出去,从而造成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稳定增长的假象。

(我相信90%以上的读者根本看不懂我说的啥,看文末会重新解释)反正乐视网已经这样了,任你怎么说都行,我们这里不讨论文章的逻辑正确与否,仅仅讨论“递延所得税”这个让大多数人头疼的科目。

一般投资者想学习财务分析,到这一步就卡壳了,恰好我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以举例的形式解释了这一概念,很多读者反馈“多年糊涂的概念终于搞明白了”,这里再拿出来供给位参考。

雪球上的原文链接一、从加速折旧政策说起2014年 9月24日晚上在家看新闻联播,发现李总理居然在国务院常务户会议上亲自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如此微观领域的事情由总理层面来部署,新闻联播来公布,还真是少见。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政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1.折旧政策和利润、税收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企业赚了利润要交所得税,赚的越多,交的越多,正常情况下25%的企业所得税可是少不了的。

利润咋来的,自然是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得来的。

而折旧这东西影响的就是企业的成本(费用)。

企业的任何一项固定资产,从买来开始为企业服务起,就消耗着自己的光和热,直到寿命耗尽。

假使企业买了一台电脑3000元,预计寿命3年,按照最普通的直线法折旧,那么每个会计年度就会产生1000元的折旧费用,这1000元如果是管理部门用的,在利润表上就是管理费用,如果是生产车间用的,在利润表上就是成本,总之一定是会作为成本或费用减少企业利润的。

所以在某一个会计年度,企业的折旧费用越多,企业的利润就越少,缴纳的税自然就越少了。

2.但是折旧费用只是账上记的一笔成本,企业在当期并没有付出真金白银,但确确实实让企业在当期少交税了,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折旧费用会变成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递延所得税举例

递延所得税举例

先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1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2年,收入20万元,税率25%。

那么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多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0-5=-5,也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多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多收了你的税,税务局按理说应该以后退还给你啊。

但是他很坏,还开出了条件才能确认,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分三种情况:一,打个比方,你2011年就破产了,自然没钱再纳税了,税务局就不确认你这资产,也就是说多收了你的1.25万税不退给你。

二,你2011年生产形势良好,当年应该纳税10万,税局就还有点良心,这1.25万多收了你的税就可以抵扣了,你只需要交8.75万就放过你了。

三,2011年生产一般,利润少,只需要纳税1万元,税局就说了“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就是说,这1万的税就抵消啦,但不能退0.25万给你哦。

再用同样案例解释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2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1年,收入20万元。

税率25%。

2010年企业真实利润是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2010年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少收了你(15-10)*25%=1.25万的税。

2010年末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5-0=5,也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少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未实际交纳的所得税负债。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当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应交所得税,但尚未实际交纳时,需要将未实际交纳的所得税金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下面给出一个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示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假设某企业在2021年年末编制财务报表。

根据会计准则,该企业应根据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并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以下是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步骤:第一步,计算应交所得税该企业的会计利润(税前利润)为100万元。

根据税法规定,该企业应按20%的税率交纳所得税,计算得出50万元的应交所得税。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根据会计准则,递延所得税负债需要根据临时差异来计算。

临时差异是指在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在未来期间产生的可确认税收收入或扣减支出的差异。

假设在2021年,该企业按工商法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折旧费用为60万元,而按税法计算公式计算的折旧费用为80万元。

这就导致了一个临时差异。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可以在未来期间将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扣减,从而节省所得税。

因此,这个临时差异会导致未来期间可确认的税收扣减金额。

假设该临时差异在未来3年内完全消除(即该企业每年扣减20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该企业需要确认3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根据上述计算,每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如下:2021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2022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2023年:递延所得税负债= 20% × 20万元 = 4万元第三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记录在财务报表中,该企业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长期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列示如下:递延所得税负债(长期):- 2021年:4万元- 2022年:4万元- 2023年:4万元在利润表中,该企业还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利润的影响。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案例分析
会计0801 杨若涵 史丹薇 吴家英 储琳 0803100119 0803100124 0803100120 0803100112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所得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按照暂时性差异确 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税率变动时,应当 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也就是说, 新的会计准则关注的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以前 的时间性差异,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 范围,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扩大了差异的范围,依 据的是经济利润观来对企业的所得税进行会计处 理,即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 债务法。这种处理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 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
但是,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 债的确认,以来与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 判断,而且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 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 当转回。也就是说: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允许转 回。这样,企业就有可能利用它进行盈余管理。

如何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如何知 道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2007年初根据2006年末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并结合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2554707715元主要是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及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从闽东电机的公告可知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述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部转回
闽东电机公司案例
从闽东电机的公告可知,公司将2006年确认的递延所 得税资产确认金额的变动作为错误更正,采用了追溯重述 法。 闽东电机的公告认为2006年末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没有根据谨慎性要求,2007年10月将已确认的年初递延所 得税资产全部转回。但问题是该公司又说现在做好了2006 年度所得税汇算申报,认为2006年度没有弥补的亏损, 2007年估计可以满足确认的标准,2007年确认递延所得税 资产。 闽东电机2007年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同时又确认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又确认 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实在是费解。因为若是公司在 2007年确认2006年没有弥补的亏损以后能够弥补的话,那 么根本不应该冲销2006年估计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例子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公司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未来需要缴纳的
所得税额,这些所得税是由于已确认的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之间的
差异所产生的。

以下是一个关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例子:
假设某公司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了一项长期资产的折旧费用,该
折旧费用在税务报表中也可以确认。

然而,由于折旧方法的不同或
者资产成本的不同,公司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折旧费用与在税务报
表中确认的折旧费用可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会导致公司在财务报
表中确认的税前利润与在税务报表中确认的税前利润不一致。

当公司确认了这种差异时,根据会计准则,需要计算递延所得
税负债。

公司会根据未来可预期的税率和预期的差异清单,计算出
未来需要缴纳的额外所得税金额,并在财务报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
负债。

另外一个例子是公司可能发生了资产减值损失,这在税务报表
中通常不能确认。

这种情况下,公司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了减值损失,导致了财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与税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的差异,也
会导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

总之,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是基于已确认的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未来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额。

公司需要根据会计准则,在财务报表中确认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 例子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 例子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例子递延所得税是指在会计报表中,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同,导致企业在未来的纳税义务或纳税收入发生变化时,需要调整当前期间所得税的情况。

下面是关于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例子,具体如下:1.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暂时性差异时,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递延所得税费用2.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永久性差异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递延所得税费用3.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递延所得税费用5.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贷:递延所得税费用6.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8.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贷:递延所得税费用9.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0. 当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的情况时,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递延所得税费用以上是关于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分录例子,根据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需要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分录。

这些分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记录递延所得税的变动,确保会计报表的准确性。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举例说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未来可减少所得税负债的资产,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税法规定的折旧、摊销等税前扣除项目大于会计准则规定的折旧、摊销等费用产生的税前扣除项目,导致企业在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是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十个例子:1. 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享受税法上的折旧和摊销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2. 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中享受税法上的投资损失扣除,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3. 研发成本: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享受税法上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4. 非货币性资产: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提与摊销中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5. 坏账准备:企业在计提坏账准备时享受税法上的扣除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6. 金融工具:企业在金融工具的计量和确认中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7. 佣金支出:企业在佣金支出的计提与税法规定的扣除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8. 减值准备:企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享受税法上的扣除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9. 无形资产摊销:企业在无形资产摊销方面享受税法上的折旧和摊
销优惠,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10. 工资福利费用:企业在工资福利费用的计提与税法规定的扣除存在差异,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

以上是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十个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企业在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时,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产生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差异来减少未来的所得税负债,提高企业的税务效益。

递延所得税完整分录例题

递延所得税完整分录例题

递延所得税完整分录例题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企业在业务进行中,必须要正确处理税务事务,其中递延所得税则是企业税务筹划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于企业而言,递延所得税的管理是财务会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必须正确处理递延所得税,才能使账目正确、完整,并达到合理税收的目的。

下面以一个完整的分录案例,为大家介绍递延所得税的正确处理方法。

本案例涉及一家年初营业所得九百四十五万元,其中六百五十万元归属本期所得税,剩余的三百九十一万五千元为未来期间的所得税收入。

第一步:按照本期收入和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企业应缴税额;1.期应纳税所得额:650万-扣除基本扣除额(5000元+3万元)=643万;2.期应缴税额:643万* 25%(企业税率)=1607500元;3.来可能应纳税所得额:391.5万-扣除基本扣除额(5000元+3万元)=3845万;4.来应缴税额:3845万* 25%(企业税率)=9608750元;第二步:填写税务凭证a.交税款:9608750元(未来应缴税额);b.收科目:计提递延所得税(3000.02)c. 一般分录:1.交税款:(付)借方9608750元2.行存款:(贷)贷方9608750元d.于系统会计凭证的分录:1.交税款:(付)借方9608750元2.提递延所得税:(贷)贷方9608750元第三步:月末收缴税款1.际收缴税款:应交税款9608750元;2. 一般分录:(付)应交税款:借方9608750元(收)银行存款:贷方9608750元第四步:月末凭证登记a.际收缴税款:应交税款9608750元;b. 一般分录:(付)应交税款:借方9608750元(收)实收税款:贷方9608750元c.于系统会计凭证的分录:(付)应交税款:借方9608750元(收)预收税款:贷方9608750元以上便是完整的分录例题,本文以这个真实的案例,分析了递延所得税的正确处理方法,总结出其分录的步骤及技巧,以供企业在税务缴纳中参考使用。

企业合并中“内部购销业务”确认递延所得税典型案例

企业合并中“内部购销业务”确认递延所得税典型案例

企业合并中“内部购销业务”确认递延所得税典型案例企业合并是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

实务中基于商业模式、业务需要、税收筹划或其他目的内部交易时常发生,很多企业对内部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的会计政策往往选择不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即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债权不考虑坏账准备,只考虑合并范围以外的预期信用损失。

这是可行的,因为应收账款是交易后的事实。

但对存货,很难判断未来销售对象是集团内部还是外部,无法要求各单体公司站在集团角度考虑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因此,对存货内部未实现销售、存货跌价准备以及相关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是合并报表常常遇到的问题。

【例】某集团母公司为一投资中心,母公司不经营具体业务,因而没有收入。

为了涵盖期间费用,公司决定将子公司生产的部分产品先销售给母公司,一方面留适当利润在母公司,另一方面集中销售可以提高在市场销售中的谈判地位。

假定2020年12月,子公司将一批产品赊销给母公司,销售价格100万元,实际生产成本80万元,子公司该批产品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增值税率13%。

所得税率25%。

该集团公司对内部债权不计提坏账准备。

2020年年底,该批产品未对外实现销售。

2020年12月子公司单体报表账务处理: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母公司 113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80贷:库存商品 801、2020年12月母公司单体报表账务处理:借:库存商品 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贷:应付账款 113合并报表如何进行抵消?要牢记,合并报表是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单体报表简单汇总的基础上编制的,清楚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处理,才能理解合并抵消。

合并抵消的是报表项目,不是会计科目;母子公司是税法主体,无须考虑增值税抵消。

(1)合并抵消内部债权债务:借:应付账款 113贷:应收账款 113站在集团角度,该批商品未实现对外销售,合并利润表中不应反映收入和销售成本,合并资产负债表中不应有应收应付,另外存货应恢复实际成本80万元。

递延所得税例题

递延所得税例题

递延所得税例题递延所得税是指一个企业在某个会计期间内,根据会计准则确认的税前盈余与根据税法确认的税前盈余不一致时,所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表示企业未来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金额,而递延所得税资产表示企业未来可以抵减应纳税额的金额。

下面为大家提供一道递延所得税的例题,来了解其计算方法和相关概念:假设某企业在2020年度的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净利润为100,000元,根据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为30%。

根据会计准则,公司将一项减值损失确认为税前项目,金额为50,000元。

根据税法,该项减值损失不可抵扣。

根据税法,减值损失是可抵扣的,视同减少了应纳税额。

解题步骤如下:1. 首先,计算根据税法确认的税前盈余。

根据题目条件,根据税法计算的税前盈余为100,000元 - 50,000元 = 50,000元。

2. 然后,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等于企业未来可以抵减应纳税额的金额。

根据题目条件,递延所得税资产为0。

3. 接下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等于企业未来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根据题目条件,递延所得税负债为30% * 50,000元 = 15,000元。

4. 最后,计算当前所得税负债。

当前所得税负债等于企业当前需要缴纳的所得税金额。

根据题目条件,当前所得税负债为30% * 100,000元 = 30,000元。

综上所述,根据此例题的情况,该企业在2020年度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为15,000元,当前所得税负债为30,000元。

递延所得税是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差异的一种处理方式,它能够通过按照税法规定的办法确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根据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来解决会计确认和税法确认之间的不一致。

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算方法与具体的会计政策和税法规定有关。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相关准则和标准,进行合理的计算和处理。

同时,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也需要关注税法法规的变化和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以下是 9 条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例子:1. 你想想啊,就好比你买了个东西,原本以为要交很多税,结果呢,政策允许一部分可以晚点交,这可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嘛!比如说公司有一笔大额的坏账准备,这就好像是给自己留了个“缓冲地带”,以后说不定能少交税呢!2.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像是一张“未来减税优惠券”呀!例如公司提前确认了一些成本费用,虽然现在账上看着支出多了,但未来交税时就能少一些,这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起作用嘛!3. 哇塞,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理解为一个“税收宝藏”呢!好比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投入在当下不能完全抵税,但在以后说不定就能带来税收上的好处,这不就是在挖掘“宝藏”嘛!4. 你知道不,递延所得税资产有时候就像一场“税收跷跷板”游戏!类似于企业采用了加速折旧法,前期交税少,后期交税可能会多些,这里边就藏着递延所得税资产呀!5. 哎呀,递延所得税资产简直就是税收世界里的“避风港”啊!像公司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形成了可抵扣亏损,这就是在为未来交税时“遮风挡雨”呀,不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表现嘛!6. 嘿,递延所得税资产就如同一个“税收魔法盒”!比如某企业投资了国债,那其中产生的利息收入免税部分,不就是打开“魔法盒”后发现的惊喜,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嘛!7. 哇哦,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像一个“税收缓冲垫”嘛!例如企业有一些未实现的收益,虽然现在不交税,但以后可能要交税时就能抵扣一部分,这就是“缓冲垫”在起作用呀!8. 哈哈,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就是税收领域里的“秘密武器”嘛!如同企业的一些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不就是关键时刻能拿出来帮着减少未来交税压力的“武器”,这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啊!9. 哎哟喂,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实就像是“税收储备粮”!比如企业预估可能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能享受,这不就相当于给自己存了点“储备粮”嘛,这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呀!总之,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企业的税收规划中可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哦!它能为企业带来很多潜在的好处和机会呢!。

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问题案例分析

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问题案例分析

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问题案例分析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问题案例分析融资担保公司计提准备金引起的递延所得税问题案例分析李东升一、案例简介(一)公司的基本情况XXX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审计单位”) 是由两家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2月办理工商登记,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亿元;经营范围主要是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诉讼保全担保、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以及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

(二)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说明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2013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其2013年12月31日的总资产为2.48亿元,总负债为4300万元,年末未分配利润400万元,年度担保费收入804万元,利润总额724万元,所得税费用169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25%),净利润555万元。

被审计单位本年在保余额3.73亿元。

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附注的资产减值准备包括担保赔偿准备和未到期责任准备两项。

其期初余额为680万,其中担保赔偿准备360万元,未到期责任准备320万。

其期末余额1598万元,其中担保赔偿准备1106万元,未到期责任准备492万。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205.75万元,年初无余额。

引起暂时性差异的资产项目对应的暂时性差异金额为823万元,其中担保赔偿准备733万元,未到期责任准备90万,未到期责任准备本期减少230万元。

被审计单位当年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为担保赔偿准备原计提比例为期末在保责任余额的1%,根据2013年临时股东会决议通过将担保赔偿准备按在保责任余额的2%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担保赔偿。

(三)案例的审计复核过程在审计复核分析中,笔者认为,被审计单位将计提的这两项准备金作为资产减值准备以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处理是不恰当的,并提请审计项目组核对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举例说明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举例说明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某企业的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固定资产,原值200万元,预计净残值2万元。

企业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按使用年限法计提折旧,税务机关批准使用年限也为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以加速折旧。

假设该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该企业按税法规定每年应交所得税为3000万元,没有其他暂时性差异。

要求:计算确认每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并作会计分录。

账面年折旧=(200-2)/5=39.6第一年:账面折旧=39.6税法折旧=200*5/15=66.67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39.6=160.40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66.67=133.33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160.4-133.33=27.07分录:借:所得税 3027.07贷:应交所得税 3000递延所得税负债 27.07第二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39.6=160.4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200*4/15=146.67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160.4-146.67=13.73分录:借:所得税 3013.73贷:应交所得税 3000递延所得税负债 13.73第三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39.6=160.4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200*3/15=160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160.4-160=0.4分录:借:所得税 3000.4贷:应交所得税 3000递延所得税负债 0.4第四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39.6=160.4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200*2/15=173.33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账面价值,转回原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73.33-160.4=12.93 分录:借:所得税 2987.07递延所得税负债 12.93贷:应交所得税 3000第五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00-39.6=160.4固定资产计税基础=200-200*1/15=186.67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账面价值,转回原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186.67-160.4=26.27 分录:借:所得税 2973.33递延所得税负债 26.67贷:应交所得税 3000。

递延所得税举例

递延所得税举例

一、什么叫递延所得税会计和税法在确认企所得税时,会产生一个暂时性差异,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固定资产折旧)来说明吧:会计确认的折旧费:第1年30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10万;税法与寻的折旧费:第1年20万,第二年20万,第三年20万;可以看出,会计和税法确认的折旧费,总额是相当的,都是60万,如果企业未扣除折旧费的利润为100万,那么在会计上,扣除折旧后的利润就是100-30=70,所得税(25%)就是17.5万;但是,税法确认的折旧只有20万,那么所得税(25%)就应该是(100-20)×25%=20万:税法比会计多确认2.5万元的所得税,这个应该怎么处理呢?用递延税款科目调节:第一年借:所得税费用(100-30)×25%=17.5万←从会计递延所得税资产20-17.5=2.5万←差额,倒挤的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第二年:借:所得税费用(100-20)×25%=20万←从会计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第三年:借:所得税费用(100-10)×25%=22.5万←从会计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递延所得税资产22.5-20=2.5万←差额,倒挤的这样,三年下来,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就平了;其实,上面的分录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年借:所得税费用(100-30)×25%=17.5万←从会计其他存款-税务局20-17.5=2.5万←差额,倒挤的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第二年:借:所得税费用(100-20)×25%=20万←从会计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第三年:借:所得税费用(100-10)×25%=22.5万←从会计贷:银行存款(100-20)×25%=20万←从税法其他存款-税务局22.5-20=2.5万←差额,倒挤的可以看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笔资产,就好像一笔存款,这比存款是存在税务局的,可以用作抵扣税款的;同理,“递延所得税负债”也是一种负债,是应付税务局的。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及相关应用案例 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及相关应用案例 递延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及相关应用案例递延所得税摘要:一、递延所得税的概念与作用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三、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与应用案例四、递延所得税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用五、递延所得税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启示六、递延所得税管理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现状七、企业如何应对递延所得税风险八、相关政策法规与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递延所得税的概念与作用递延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会计利润和税务利润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企业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时间与实际支付时间不一致的现象。

递延所得税作为一种税收调整手段,有助于企业合理利用税收政策,实现财务报表的稳健和税收负担的均衡。

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的出台背景和意义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披露,我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17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对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计量方法及相关披露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的出台,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与应用案例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计算税前会计利润和税前利润总额,确定应纳税所得额;2.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3.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增加或减少;4.根据实际税收政策,计算企业所得税费用。

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假设该企业当期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万元,税率为25%,所得税率为20%。

则该企业当期应交所得税为1000×25% = 250万元。

由于企业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时间晚于实际支付时间,因此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50万元(250×20%)。

四、递延所得税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用递延所得税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和计量;2.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披露;3.企业所得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4.企业税收筹划的策略选择。

五、递延所得税对企业税收筹划的启示递延所得税作为一种税收调整手段,对企业税收筹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1.企业应充分了解税收政策,合理利用递延所得税政策降低税收负担;2.企业应加强税收筹划,实现财务报表的稳健和税收负担的均衡;3.企业应关注税收风险,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预交款项增加) 10(递延所得税资产)
3
40
-10(预交款项冲回) 0
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4
结论

特定项目,当在跨期合计“应纳税所得额”(税法)等于 “会计利润”(会计)、“实际缴纳所得税”(税法)等 于“所得税费用”(会计),但各期内金额却不相等时, 会产生递延税项。这种情况即产生所谓“时间性差异”。 拓展一下,基于资备原值。假设无折旧)
50(150-100)
20(100*20%)
200
40
实际缴纳所得税(基于应纳 税所得额计算)
递延税项变化(资产) 当年年末递延税项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30(150*20%)(考虑到 10(50*20%)(考虑到前 下一年,相当于在所得税 一年,相当于预交款冲回) 费用基础上预交10)
例子设定

假设某企业,只有一台设备,价值100万, 不考虑折旧。
第一年,取得150万营业收入,唯一的费用是
设备资产减值损失50万; 第二年,出售设备,取得150万收入
所得税率为20%,无其他收入和费用 期初递延税项金额为0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2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基于利润表的分析(资产原值100,减值50,税率2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个例子理解“递延所得税”项目
上海阅洲咨询执行合伙人 冯萌 博士 2013年4月
说明:1)本例为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旨在说明“递延所得税”项目原 理;2)递延税项原理相对晦涩,因此采取了一些非专业的表述方式;3) 详细方法请参看对应准则及指南。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所得税费用
账面价值
影响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6
分录

第一年年末: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所得税费用 贷:应付所得税
10 20 30

第二年年末:
借:所得税费用

20
贷:应付所得税 1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0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第一年年末时,该设备会计账面金额为50(100原值-50减 值),而在税务机关记录的可抵税金额为100(当年未允许 企业抵扣减值损失); 因此在该时点,该设备相当于在50账面金额的基础上,可以 帮企业在未来多抵税10(50*20%),进而该设备对应产生 10递延所得税资产。


@冯萌博士_财务与内控
项目 收入 会计费用 会计利润 第一年 150 50万(当年减值损失) 100 第二年 150 50(处置而结转设备成本: 即减值后账面金额) 100 200 跨期合计
税法允许抵扣成本
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费用(基于会计利润 计算)
0(税法当年不允许抵扣 减值损失)
150(150-0)
20(100*20%)
版权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5
准则处理框架

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下的“债务法”方法,即 先通过计税基础分析确认递延税项影响,然后结合应 付税款“倒轧”所得税费用。(注意:本例利润表展
示旨为说明递延税项产生原因)
计税基础 资产与负 债
确认 比较产生
暂时性差异
确认
递延所得税 资产/负债 应付税款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