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就业歧视大学生如何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就业歧视大学生如何做
王建军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就业岐视是人才不能承受之重,文内对大学生就业岐视的前景和大学生岐视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大学生就业岐视的原因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的价值,社会和公平正义提出了大学生理应成为反就业岐视的主力军。
[关键词]就业岐视反就业岐视就业能力反就业岐视运动
一、大学生反就业歧视的背景
大学毕业生的连年剧增,社会就业难的现实状况,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一环,这些都构成了大学生反就业岐视的背景。
(一)大学扩招
从1999 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2000年的已达到117 万;2005 年高校毕业生338 万人;2006 年413 万人;2007 年高达495万人;2008年更是559万;全国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而预计到2010 年我国的毕业生人数更高达652 万左右,但每年有超过30%的毕业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就业形势有更加严峻的趋势。
(二)就业难
当今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工业产业向集约型知识经济转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到对人才的需求上就是要求人才多层次化。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的同时,面对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矛盾相互交织及08金融风暴等各种因素的袭击的复杂情况,面对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大学生的就业难日益凸显。
(三)高等教育的价值
王枬认为教育有两个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教育对社会的功能上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都有着巨大的的提升和促进等正向功能。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第一,培养人才;第二,发展科学;第三,直接为社会服务,可见高等教育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更是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对服务社会和发展个体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这个直接现实的转化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大学生和人才入人才的巨大劳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服务,这就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
所以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关键的一环,然而大学生就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体现了党的“人才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胡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那样:“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每个大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而
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实现顺利就,势必影响社会的逢君之恶;它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尽管大学生上学要交一定的学费,但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还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个人所交的培养费用也只占培养成本的1/4到1/3,因此,只有实现大学生积极的、合理的、充分的就业,才能够实现教育投入的有效回报和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效益。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一)就业歧视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的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 号公约)对“就业歧视”作出明确的界定,所谓“就业歧视”就是“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
这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在就业和职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不得采取法律禁止区别,从而对当事人就业和职业的机会平等造成损害,这样的行为,一般认定为歧视。二是法律禁止歧视的主要领域有种族、肤色、宗教、民族血统、性别、社会出身等。第三,如果用人单位出于工作职业本身的内在需要作出的区别或优惠就不是歧视。另外,会员国政府在同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其他的适当的机构协商以后也可以把其他形式的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只要这种做法会产生剥夺或者损害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平等。一般还包括:残疾人、年龄、健康方面及性取向等方面。
就业歧视就业歧视是目前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纵观我国的就业市场,与国际就业岐视相比还具有特殊性,基本没有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三种岐视形式,但歧视性条款比比皆是, 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 除了姓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这些各国都存在的就业歧视形式之外,我国还有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如身高、相貌等) 、疾病岐视、社会关系岐视、政治型岐视等等特殊的就业歧视表现形式, 引起劳动者的极大反感。深受其害的首先是城市下岗失业人员, 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 他们受到年龄等方面的歧视; 其次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他们受到户籍方面的歧视;再次是女性劳动者, 他们受到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找工作难是普遍现象;最后是低学历毕业生, 他们是学历歧视的最大受害者。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分类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就业歧视可谓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用人单位在非全日制学历、性别、身高、年龄、外貌、地域、户籍,甚至酒量、属相、血型、姓氏等与工作岗位无关的项目上设置了多重就业门槛,不仅企事业单位奉行就业歧视政策,就是政府招考公务员
也是如此,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望职兴叹。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没有合法的目的和原因,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政治见解、民族、社会出身、性别、户籍、残障或身体健康状况、年龄、身高、语言等原因,采取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其目的或作用在于取消或损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的主要表现
1.是地域歧视
招聘广告上“限本地生源”、“要求本地户口”等条件常常让外地毕业生望而却步,特别是去大城市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容易遇到的就是地域歧视问题。户籍制度是造成地域歧视的主要根源,尽管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要求取消户口等指标的限制,但是“优先录用本地生源”等地域歧视观念仍根深蒂固。
2.是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性别歧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男性多于女性比例;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不写明性别,但实际不打算招聘女性,以隐藏的手段欺骗女性;更多的则是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得到的基本权利,如婚姻权、生育权等,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
3.是经验歧视
为了节约培训成本,用人单位大都愿意聘用有工作经历者,一上岗便可以独当一面。可是刚跨出高校门槛的大学生怎么会有用人单位要求的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呢? 是然有的职位对经验的依赖性并不高,只要经过短期的接触或培训就可胜任,但是大学毕业生在经验这条门槛前的就业道路是一片荆棘、处处碰壁。
4.是学历、学校歧视
翻开众多招聘广告,很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动辄以硕士、博士为硬性标准,实际上大专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非要硕士毕业生,造成无谓的人力资源浪费。一方面有的企业对名牌大学情有独钟,特别是高校扩招以后,有的企业对名校的理解也从“211 工程”的百所高校缩减到“985 工程”的三十余所高校。另一方面也有企业患上“名校恐惧症”,认为名校的毕业生不安心工作、易跳槽、留不住,干脆“封杀”,一个也不进。
5.是相貌、体型歧视
在挑选求职者时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会对身高作出硬性规定,未达到“标准”的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尽管身高基本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而非工作能力的缺陷,但上至国家公务员的选拔录用,下到一般用人单位招聘,对身高基本都有限制规定。还有的用人单位不是以才录用而是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