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管束制作及安装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器管束制作及安装工艺

1 碳素钢、低合金钢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铝、铜、钛及其合金换热管管端应清除表面附着物及氧化层。用于焊接时,管端清理长度应不小于管外径,且不小于25mm;用于胀接时,管端应呈现金属光泽,其长度应不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2 用于胀接的换热管,其硬度值一般须低于管板材料的硬度值,如不能满足时,应采取措施预以保证。有应力腐蚀时,不应采用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的硬度。

3 换热管拼接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3.1 对接接头应作焊接工艺评定。试件的数量、尺寸、试验方法按JB4708的规定;铝、铜、钛焊接接头可参照执行。

3.2 同一根换热管的对接焊缝,直管不得超过一条;U形管不得超过二条;最短管长不应小于300mm;包括至少50mm直管段的U形弯管段范围内不得有拼接焊缝。

3.3 管端坡口应采用机械方法加工,焊前应清洗干净。

3.4 对口错边量应不超过换热管壁厚的10%,且不大于0.3mm,直线度偏差以不影响顺利穿管为限。

3.5 对接后,应按下表选取钢球直径对焊接接头进行通球检查,以钢球通过为合格:

换热管外径d d≤2525<d≤40d>40

钢球直径0.75di 0.8 di 0.85di

注:di—换热管内径。

3.6 对接接头应进行射线检测,抽查数量应不少于接头总数的10%,且不少于一条,以JB4730-94 Ⅱ为合格。若抽检不合格需加倍抽检。

4 U形管的弯制

4.1 U形管弯管段的圆度偏差,应不大于换热管名义外径的10%;但弯曲半径小于2.5倍换热管名义外径的U形弯管段可按15%验收。

4.2 U形管不宜热弯,小半径U形管应充水打压至2倍设计压力且不小于16MPa后再行弯管,以保证圆度偏差,对于此部分管子可不再进行单管试压,但对于弯管时未进行打压的弯管后尚需抽查总数的10%。

4.3 当有耐应力腐蚀要求时,冷弯U形管的弯管段及至少包括150mm的直管段应进行热处理。

4.3.1 碳钢、低合金钢钢管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热处理后可不再进行试压。

4.3.2 奥氏体不锈钢管弯管段固溶处理后应逐根试压,并对管束内外表面进行酸洗钝化处理。

4.4 有色金属管一般不作消除应力热处理。确有需要时,可按供需双方协商的方法及要求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

5 换热管下料后管口应平整,管口倾斜偏差应不大于管子外径的1%。

6 管板

6.1 拼接管板的对接接头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检测,按JB4730射线检测不低于II级,或超声检测中的I级为合格。

6.2 厚度大于25mm的不锈钢管板对接接头在背面清根后还需进行100%PT检测I级合格。

6.3 除不锈钢外,拼接后管板应作消除应力热处理。

6.4 堆焊复合管板

6.4.1 堆焊前应作堆焊工艺评定。

6.4.2 基层材料的待堆焊面和复层材料加工后(钻孔前)的表面,应按JB4730进行表面检测,检测结果不得有裂纹、成排气孔,并应符合II级缺陷显示。

6.4.3 不得采用换热管与管板焊接加桥间空隙补焊的方法进行管板堆焊。

6.5 管板孔直径及允许偏差详见GB151-1999规定。钻孔后应抽查不小于60°管板中心角区域内的管孔。

6.6 孔桥宽度偏差详见GB151-1999规定。

6.7 管孔表面粗糙度

6.7.1 当换热管与管板焊接+贴胀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12.5μm。

6.7.2 当换热管与管板强度焊+强度胀接连接时,管孔表面粗糙度Ra值不大于6.3μm。

6.8 强度胀胀管槽采用专用工具加工,深度偏差0~+0.2,宽度偏差0~+0.5,槽缘不得破损。机械滚胀管板管孔开槽宽度3mm,液袋胀时开槽宽度为(d为换热管中径,t为换热管壁厚),开槽数为一般为2个,机械胀槽间距6mm,液袋胀等柔性胀接为10mm。胀焊结构时开槽位置为离管板管程侧表面至少23mm(管板较薄时可适当缩小),纯胀结构则为8mm。

6.9 胀接连接时,管孔表面不应有影响胀接紧密性的缺陷,如贯通的纵向或螺旋状刻痕等。

6.10 隔板槽密封面应与环形密封面平齐,或略低于环形密封面(控制在0.5mm以内)。

7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7.1 连接部位的换热管和管板孔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应留有影响胀接或焊接连接质量的毛刺、铁屑、锈斑、油污等。

7.2 胀接连接时,其胀接长度,不应伸出管板背面(壳程侧),换热管的胀接部分与非胀接部分应圆滑过渡,不应有急剧的棱角。

7.3 胀接可采用液袋胀的一律使用液袋胀。

7.4 焊接连接时,焊渣及凸出于换热管内壁的焊瘤均应清除。焊缝缺陷的返修,应清除缺陷后焊补。

7.5 采用胀-焊连接时应先焊接再胀接。

7.6 换热管与管板的强度焊焊接接头,施焊前应按GB151-1999标准附录B作焊接工艺评定。

7.7 有焊后消应力热处理要求时,采用机械滚胀的,对应力腐蚀场合使用的管束应胀接二次,即焊后胀接一次,消应力后再胀接一次;采用液袋胀等柔性胀接时,在热处理后胀接一次即可。

7.8 采用机械滚胀方法贴胀时,控制胀度Hs约等于4%,胀度按下式计算:Hs

=[(d2-d1)-(D-d)]/t×100%,式中:d2-胀后管内径,mm;d1-胀前管内径,mm;D-管板孔内径,mm;d-管子外径,mm;t-管子壁厚,mm。

7.9 采用机械滚胀方法强度胀时,控制胀度Hs宜控制在1.7~2.0%,胀度按下式计算:Hs =[(d1+2t)/d–1]×100%式中:d1-胀完后的管子实测内径,mm;t-胀前管子实测壁厚,mm;d-胀前管孔实测直径,mm。

7.10 采用机械滚胀方法进行强度胀时,开槽位置强度胀长度取40mm和“管板厚度-非胀接部分长度”中的最小值。当“管板厚度-非胀接部分长度”超过40mm时,超出区域采用贴胀(贴胀区域和强度胀区域可重叠,采用液袋胀时可先进行全厚度贴胀),并采用先贴胀后强度胀的胀接顺序。

7.11 采用液袋胀进行贴胀或强度胀时,胀接压力需根据试验确定。

8 折流板、支持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