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果蝇的伴性遗传
遗传学实验四 果蝇的伴性遗传
![遗传学实验四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aa19fb9cde80d4d8d15a4fe2.png)
实验方法
9. 杂交及测交示意图
P
ww × +Y
(隐性纯合处女蝇) (显性纯合雄蝇)
F1
+w
wY
(雌的均为红眼) (雄的均为白眼)
F1代自交 无需处女蝇
F2
+w +Y ww wY
F2代不管是雌蝇、雄蝇,均有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测交: F1代处女蝇 × 隐性纯合雄蝇
遗传学实验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材料、器具与试剂
(一)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wild type(+); 突变型(白眼),white eye(w),此基因在X染色体上。
(二)实验器具
麻醉瓶;白瓷板;海绵;双筒解剖镜;毛笔;镊子; 培养瓶,大指管。
(三)药品试剂
乙醚;玉米粉;琼脂;蔗糖;酵母粉;丙酸液。
3. 6-7天后,见到有F1幼虫出现,即除去亲本果蝇(一定要除干净)。
4. 再过3-4天,观察F1成蝇的性状。
5. 所出现的F1 ♀、♂果蝇麻醉后,挑3-5对蝇换入新的里头基继续饲养(眦处无 需处女蝇)。两组合后代不能混合,应分别培养。
6. 6-7天后又需除F1亲本果蝇。
7. 再过3-4天,F2代成蝇出现,麻醉后倒在白瓷板上观察眼色和性别,进行统计。
结果及分析
2. X2测定:
自由度=n—1=4—1=3
X2=∑(观察值—理论值)2/理论值
通过查表得知,X2值,概率P 所在范围,说明果蝇的
红眼/白眼这一对性状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且他 们的子二代分离比接近1:1:1:1?
作业
1.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 2. 假设控制红白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那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092199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1.png)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探究某一特定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成年果蝇•培养皿•饲料培养基•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玻片实验方法1.在培养皿中准备饲料培养基。
2.选择一对成年果蝇作为父本,将其放入培养皿,供其产卵。
3.观察果蝇的产卵情况,等待卵孵化。
4.用显微镜观察孵化后的果蝇幼虫,记录其数量和特征。
5.将幼虫转移到新的培养皿中,继续观察其生长情况。
6.当果蝇幼虫变成成熟的果蝇时,用放大镜观察其性状,并记录下来。
7.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数据。
结果和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1.某些性状是具有显性遗传特征的,即只需一个基因即可表现出来。
2.另一些性状则是隐性遗传特征,需要两个相同的基因才能表现出来。
3.有一些性状表现出了伴性遗传的特点,即它们与其他基因的组合会影响其表现,而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基因。
4.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变异现象,即基因突变导致了果蝇性状的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和结论,我们可以推测果蝇的遗传规律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论通过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果蝇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果蝇和其他生物的遗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人类的遗传疾病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以及提供实验材料的机构的支持和配合。
感谢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指导。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8c9aa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7.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3. 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在果蝇中,伴性遗传主要表现为X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
由于雌蝇有两个X染色体,而雄蝇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因此伴性遗传的基因在雌雄个体之间的传递方式存在差异。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通过观察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XX、突变型(白眼)XWY2. 果蝇培养箱、培养皿、镊子、解剖针、酒精、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四、实验步骤1. 正交实验(1)将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2. 反交实验(1)将突变型雌蝇和野生型雄蝇放入同一培养皿中,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1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3. F2代实验(1)将F1代果蝇进行自交,或将F1代果蝇与突变型雄蝇进行交配。
(2)待果蝇产卵后,将卵收集并放入培养皿中孵化。
(3)观察F2代果蝇的性状,统计红眼和白眼的比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3: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反交实验F1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F2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为1:1。
结果表明,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六、实验结论1.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其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2. 伴性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 本实验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实验四 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
![实验四 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5fb79190fe4733687f21aa8d.png)
四. 实验步骤
• 选取处女蝇:选取12小时之内孵化出来 的贞蝇。
• 杂交:正交 红眼♀ Ⅹ 白眼♂ 反交 白眼♀ Ⅹ 红眼♂
• 每瓶放入3—5对果蝇,贴好标签,注明 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姓名。
野生型
红眼
白眼
白眼
五. 杂交实验安排
• 确定杂交组合并倒去父、母本亲蝇。 • 12小时之内挑选贞蝇,正交和反交管各
• 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它们 随着X染色体而传给下一代。如以纯合红眼雌 蝇和纯合白眼雄蝇杂交,子代均为红眼,F2代 中雌蝇均为红眼,雄蝇中半数为红眼,半数为 白眼。以纯合白眼雌蝇与纯合红眼雄蝇杂交F1 代雌蝇均为红眼,雄蝇均为白眼,F2代中无论 雄蝇和雌蝇均有半数为红眼,半数为白眼。正 反交结果不同,这是伴性遗传的典型特点。
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野生型果蝇: 突变型果蝇:
红眼 白眼
2. 试剂: 100%乙醚、琼脂、红糖/蔗糖、玉米粉 、酵母粉、丙酸。
3. 用具: 解剖针、直管瓶、麻醉瓶、棉塞 灭菌锅。
4. 果蝇麻醉方法: 将直管瓶中的果蝇快速倒入麻醉瓶中并立即盖上棉塞, 向麻醉瓶的侧口滴加2-3滴100%乙醚,晃动麻醉瓶至果 蝇麻醉。性状观察实验果蝇深度麻醉,杂交实验则轻 度麻醉。
放3对果蝇,置于25℃条件下培养。 • 杂交后7-10天时倒去杂交亲蝇。 • 挑选F1代雌雄果蝇各3只进行F2代繁殖。 • 7-10天倒去F1代亲蝇。 • F2代数量及性状分离统计(统计至F1代自
交后20天止)。
六. 数据处理及X2测验
• 计算X2值,根据X2值和自由度 (df=3),查X2表,若P≧5%,说明 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合。对这个实 验来说,意味着实验结果应该是符 合伴性遗传规律的,也就是说,眼 色性状是如何选取处女蝇? • 做实验时为什麽要做正反交? • 列出一些果蝇的伴性遗传性状。
实验四:果蝇生活史和性状观察
![实验四:果蝇生活史和性状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2894c7aa26925c52cc5bf3b.png)
专业班级:09级生物技术02班学号:20091052236姓名:杨普昌段然实验日期:2011年09月22日室温:23.1℃大气压:82.38Kpa 实验序号:四实验名称:普通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一、目的:1、了解果蝇的生活习性;2、掌握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方法;3、掌握果蝇饲养管理的方法;4、鉴定果蝇的雌雄性别和突变性状。
二、原理: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而且由于其主食为腐烂的水果,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
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生态学特征: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由于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
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
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蝇类幼虫习惯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
生物学特征:中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小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家居装饰材料所散发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这种有毒气体一般被称为“隐形杀手”。
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非常敏感。
通过李曙光(上海同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科学家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我们发现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
在实验中,在一个10平米的新电表房设置五组果蝇,适应各种装修材料甲醛,苯,氨和氡。
每组设两点,分别是0.5米(人体躺下来的高度)和1.7米(人体站着的高度)。
每一个点,科学家放40种果蝇来检测空气污染度。
实验结果表明,800个果蝇的平均寿命从正常的50天到25天左右,缩短了一半。
这些死亡的果蝇数在每一个测试点几乎是相同的。
“这表明,由于不健康的配件,整个房间的空气中充满了有毒气体。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
![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28c4db9960590c69ec376a3.png)
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报告实验五六七: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并验证与加深理解三个的遗传规律。
2、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差别,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绘制遗传学图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重组值、遗传学图、双交换、并发率和干涉等概念的理解。
4、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并学会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材料: 18号果蝇(野生型)及三种突变体果蝇即14号果蝇(黒身残翅)、w号果蝇(白眼)和6号果蝇(白眼卷刚毛小翅)2、试剂:乙醇、乙醚、果蝇培养基等3、器具:麻醉瓶、酒精灯、白瓷板、毛笔、镊子、培养管、棉球等三、实验原理: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染色体数目少(2n=8)和突变性状多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
本次设计实验就是利用果蝇进行一系列的遗传学验证实验和染色体基因相对顺序和距离的测定,下面简要介绍关于双因子杂交、伴性遗传和三点测交的基本原理。
1、双因子杂交:果蝇的灰体基因(E)与黑檀体基因(e)为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ⅢR70.7位置,而长翅(Vg)与残翅(vg)为另一对相对性状,位于ⅡR67.0位置。
这两对基因是没有连锁关系的,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这两对非等位基因可以很好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自由组合规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其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非等位基因可自由组合进入同一配子,结果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若显性完全, F1自交产生F2代表现出4种表型,比例为9:3:3:1。
双因子杂交的遗传规律:双因子杂交正交双因子杂交反交18♀×14♂ 14♀ × 18♂2、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8e14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4.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其简单的遗传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由于其距离较近而难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重组,从而导致这些基因的遗传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规律,来探究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雄性果蝇(XRY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雌性果蝇(XrYr)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预期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Y染色体相关联,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会更多地与X染色体相关联。
交配后的果蝇子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其中,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说明了伴性遗传的存在。
接着,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选择了具有红眼睛和长翅膀的雌性果蝇(XRXR)与具有白眼睛和短翅膀的雄性果蝇(XrY)进行交配。
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我们期望会观察到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同样观察到了一定的规律。
红眼睛和长翅膀的表型在雌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而白眼睛和短翅膀的表型在雄性果蝇中占绝大多数。
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伴性遗传的存在,并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对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伴性遗传的表现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眼色和翅膀形态的遗传特性与其性别和染色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符合伴性遗传的规律。
这一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伴性遗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果蝇作为遗传学模式生物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遗传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
![果蝇的形态鉴别和伴性遗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c81e7e2af90242a995e51f.png)
红眼♀ (+)
白眼♀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结果
反交F2 观察结果 红眼♂ 白眼♂ 红眼♀ 白眼♀
统计日期 (+) (w) (+) (w)
合计 百分比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注意事项
1、母本必须是处女蝇 2、子一代羽化之前必须去掉亲本 3、F1代必须转入新的培养基中进行自交 4、亲本果蝇麻醉时,麻醉时间不宜过长 5、麻醉果蝇时,必须倒入空瓶,严禁在
配制好的培养基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2.果蝇的生活周期观察
果蝇的一生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生活 周期的长短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以20~25℃为适宜。 生活周期与饲养温度的关系可见表2。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在25℃条件下,果蝇各发育阶段所需时间大致是: 羽化成虫12小时后交配,2天产卵(培养基表层), 1天一龄幼虫,1天二龄幼虫,1天三龄幼虫,3天化 蛹(贴在瓶壁上),3~4天成虫(成虫可活15天左
1、配制培养基时要将玉米粉及琼脂和绵白 糖要分开煮。
2、转移果蝇时要防止果蝇飞走。 3、麻醉果蝇时要掌握麻醉尺度,需要用活
体时,不可以麻醉过度使果蝇致死。实 验后不用的果蝇要及时处死,不可放飞。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5. 伴性遗传实验步骤
果蝇饲养 选择亲本 果蝇杂交 去亲本 F1代性状观察 F1代自交 去亲本 F2代结果分析
2.经常见到突变个体,且多为形态性状突 变,易于观察。
眼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体色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翅膀突变类型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39b8dff5f90f76c661371a76.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摘要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方式。
本实验通过来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原理,从而确定果蝇的红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是x-连锁的伴性遗传。
前言当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上的时候,它的遗传就与性别密切联系起来,这种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决定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叫伴性基因。
伴性遗传根据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三种。
果蝇为XY型的性别决定,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性为XY,是异配性别。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传递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不同,它的传递方式将随着性染色体的移动而传递。
白眼性状是X连锁的隐性遗传方式;其相对的显性性状为红眼(野生型),这对相对性状也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材料与方法材料黑腹果蝇品系野生型(红眼) wild type (+)突变型(白眼)white eye(w)毛笔,乙醚,麻醉瓶、果蝇培养基、酒精灯、解剖针、解剖镜、玻璃板、恒温箱、显微镜。
方法1、第一周:选处女蝇,选择纯和红眼处女蝇(X+X+)和纯和白眼处女蝇(X w X w)将亲本处女蝇和雄蝇分别麻醉,取2只红眼处女蝇(X+X+)和两只白眼雄蝇(X w Y)为正交组,取2只白眼处女蝇(X w X w)和2只红眼雄蝇(X+Y)作为反交组,将以上两组移到新的杂交瓶中,贴好标签,于25℃培养;2、第二周:7d后,释放杂交亲本(一定要干净)再放回25℃培养。
制备新的培养基以备第三周使用。
3、第三周: F1成蝇出现,集中观察记录F1眼色和性别表型;从正反交中选取2对F1代果蝇,转入一新培养瓶,于25℃培养;4、第四周:将培养瓶中F1亲本全部处死,继续培养;5、第五周:F2成蝇出现,开始观察记录眼色和性别,再放回恒温箱中继续培养;6、第六周:继续统计F2的性状与数量。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
![果蝇变性遗传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99d85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研究果蝇的变性遗传现象,了解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2. 掌握果蝇变性遗传的实验方法,包括杂交、观察、统计和分析。
3. 通过实验,加深对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果蝇变性遗传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其他因素导致个体性别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主要研究果蝇的X染色体变性遗传,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性别改变。
实验采用杂交方法,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分析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长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
2. 实验器具:培养皿、解剖镜、显微镜、放大镜、酒精灯、酒精棉球、毛笔、解剖针、剪刀、镊子、试管、吸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野生型雌蝇和突变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3. 将F1代果蝇与野生型雄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4. 观察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记录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数量。
5. 分析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确定变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30只- 白眼雌蝇:20只- 红眼雄蝇:50只- 白眼雄蝇:0只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52. F2代果蝇的性别表现:- 红眼雌蝇:60只- 白眼雌蝇:40只- 红眼雄蝇:70只- 白眼雄蝇:30只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 = 1:1.75分析:1. F1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2. F2代果蝇的性别比例为1:1.75,说明变性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存在显性和隐性基因。
3. 结合F1代和F2代的性别比例,推测变性基因的遗传模式为:X^WY(野生型)、X^wY(突变型)、X^WX^w(雌性)、X^wX^w(雌性)。
六、实验结论1. 果蝇变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遵循伴性遗传规律。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78b6ed1cfad6195f312ba644.png)
实验用品
材料 野生型果蝇(X+ X+, X+Y)、白眼果蝇 野生型果蝇( )、白眼果蝇 (XW X W , XWY)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 用具 显微镜、麻醉瓶、白纸、毛笔 乙醚、 试剂 乙醚、培养基
实验步骤
1 、收集处女蝇 。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2 、杂交接种 分别将用于杂交的两亲本果蝇麻醉,按正、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 25℃ 反交设计,取所需雌、雄果蝇5-6对,置25℃恒温培养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箱中培养,做好标记。 25℃ 天后,放去亲本蝇。 3、弃去亲本蝇 25℃条件下培养 7-8天后,放去亲本蝇。 4 、 观察F1 代雌、 雄蝇的性状表现 收集5 - 6 对 F1 代果蝇 观察 F 代雌 、 收集 5 注意:正反交不能混杂)放入一新培养瓶, ( 注意 : 正反交不能混杂 ) 放入一新培养瓶 , 用以观 代的性状表现。 察F2代的性状表现。 继续培养7 移去F 代亲本。 5、继续培养7-8d后,移去F1代亲本。 再培养4 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 6、再培养4-5d,F2代成蝇出现,开始观察并统计F2代的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 性状表现类型及数目,连续统计7-8d。
实验结果
设计表格将F2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 设计表格将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进行X2 检验 代各表型个体数填入表中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 解释性连锁遗传中,
果蝇的伴性遗传
实验目的
了解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Fra bibliotek区别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 锁交换定律
实验原理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 生物某些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 称为伴性遗传(sexinheritance) 称为伴性遗传 ( sex-linked inheritance), 这是由于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支配某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是指直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XY型生物 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个染色体。果蝇属XY型生物,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XX,、 共有四对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性染色体构型为XX,、雄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称作X 果蝇为XY。遗传上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称作X XY 连锁,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称作Y 连锁, 连锁 , 支配性状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称作 Y 连锁 , 但 Y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故一般为X 连锁。 染色体上基因极少 , 故一般为 X 连锁 。 控制果蝇眼色的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则没有与之相应的等位 基因。将红眼( 果蝇和白眼( 果蝇杂交, 基因。将红眼(+)果蝇和白眼(w)果蝇杂交,其后代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眼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而且,正反交的结果不同。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6f9c4186a0116c175f0e4857.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PB12207007王思雨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伴性遗传,认识伴性遗传正、反交的差别,同时熟悉雌雄果蝇的鉴别方法和掌握伴性遗传的实验和统计方法,该实验选取了野生型的红眼果蝇和突变型的白眼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通过观察F1代与F2代的红、白眼形状,进行性状分离的统计,用χ2检验法检验果蝇伴性遗传定律。
关键词:黑腹果蝇;伴性遗传;χ2检验生物体有些性状是伴随性别一起遗传的,他们遵循自身的遗传规律,由于和性别有关,因此称为伴性遗传方式。
在果蝇的身体中,眼色红白眼是一对伴随X染色体遗传的基因,他们的遗传和果蝇的性别有关,本实验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旨在验证伴性遗传的规律。
在很多生物中有性染色体,而性别与这些性染色体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在性染色体上也会有基因,这些基因的遗传方式就会与性别有关。
遗传学上,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1]。
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决定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一对等位基因。
除了XY性别决定基因外,还有ZW性别决定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行为类似于X连锁基因的遗传[2]非伴性基因的F1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正交情况下,F1代和非伴性遗传相同,而在反交情况下,F1代会出现隐性性状。
由此可以看出,正交和反交后代(F1、F2)的性状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基因的遗传方式的差别,子代雄性个体的X染色体均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总是传递给子代雌性个体,这是伴性遗传的一个重要特征。
实验对象介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成虫雌雄的鉴别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剂和仪器1.1.1 实验仪器和用具恒温培养箱,培养瓶,注射器,解剖针,镊子,双目解剖镜。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e34d0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报告引言:伴性遗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位点在同一染色体上,并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果蝇是伴性遗传实验的经典模型生物,其短寿命、易于繁殖以及基因组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对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果蝇群体中特定基因的分离和联合现象,探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用果蝇为野生型(红眼白体)与突变型(紫眼黑体)的混合群体。
实验过程中,将果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
实验组果蝇的父本为突变型,母本为野生型,对照组果蝇的父本与母本均为野生型。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突变型果蝇(紫眼黑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表明,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且以非随机方式传递给后代。
进一步观察发现,在实验组果蝇的后代中,突变型果蝇的性别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突变型果蝇雄性的比例较高,而雌性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在果蝇伴性遗传中,基因与性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对于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伴性遗传可能是由于染色体的结构特点所导致。
果蝇的性染色体是一对不完全同源的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伴性基因。
这种染色体结构使得伴性基因与性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次,伴性遗传也可能与基因之间的连锁效应有关。
连锁效应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给后代。
在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中,突变型基因与野生型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因此它们具有连锁效应,导致突变型基因的传递率较高。
最后,果蝇伴性遗传还可能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某些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特定基因的传递率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结:通过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突变型基因在果蝇群体中的传递规律。
结果表明,果蝇伴性遗传可能与染色体结构、连锁效应以及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深入研究果蝇伴性遗传的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中的连锁遗传现象,并为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果蝇的杂交实验实验报告
![果蝇的杂交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75dc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e2.png)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果蝇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学习基因的伴性遗传规律。
3. 了解果蝇的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具有繁殖速度快、染色体数目少、突变类型丰富等特点。
果蝇的性别决定为XY型,红眼(B)和白眼(b)是一对相对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野生型果蝇(红眼、常翅)、突变型果蝇(白眼、残翅)、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2. 实验仪器: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恒温箱、计数器。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成培养基。
2. 选择果蝇:在超净台上,分别挑选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
3. 杂交:a. 正交:将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b. 反交: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进行杂交,每组杂交10对。
4. 观察与记录:将杂交后的果蝇放在恒温箱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果蝇的性别、眼色和翅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红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2. 反交实验结果:- 雌蝇:红眼、常翅- 雄蝇:白眼、常翅- 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2. 正交和反交实验中,雌蝇和雄蝇的眼色和翅型比例均为1:1,说明红眼和白眼性状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3. 红眼和白眼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红眼为显性,白眼为隐性,符合伴性遗传规律。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进行杂交,观察了红眼和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
果蝇的伴性遗传
![果蝇的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3ea629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e.png)
果蝇的伴性遗传【摘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的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性别有关。
非伴性遗传基因的杂种一代均表现显性性状,而伴性基因,在特定的杂交组合中,杂种一代则会表现出隐形性状。
如果用红眼果蝇作母本,白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
相反,用白眼果蝇作母本,红眼果蝇作父本,子一代中,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
由此可见,它的遗传与雌雄性别有关。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蝇为XX,是同配性别;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
【关键词】果蝇正交反交伴性遗传遗传学统计处理方法【前言】果蝇属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
至今仍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模式生物。
遗传学研究材料经常用黑腹果蝇。
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个体小,易于饲养,培养成本低廉,生活周期短(25°左右,约10d反之一代)。
(2)、繁殖能力较强,在适宜的温度和营养条件下每只受精的雌蝇可产卵约几百乃至上千粒,在短时间内可产生较多的子代供统计及遗传分析。
(3)、突变类型多,且多数为外部形态特征的变异,易于观察。
(4)、染色体数目少(2n=8),具备唾腺染色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原理: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叫伴性遗传,因为这些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一致的所以又称性连锁。
依据:在一个物种中第一个有广泛实验证据的性连锁出自1910年Morgan所发现的白眼突变型果蝇。
一个基因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在果蝇的发育中引起终产物的变更。
结果,这种改变的本身表现为复眼呈白色而不是红色。
把白眼雄蝇和红颜雌蝇进行交配,F1代果蝇全为红眼,但F2代两种果蝇都有,其比例为3只红眼1只白眼。
更为细致的观察表明F2代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F2代雄蝇大约半数为白眼,半数为红眼,可所有的雌蝇都是红眼。
那么白眼雌蝇有可能发生吗?Morgan以这基因又X染色体携带假说为基础,预言应产生基因型为w w的白眼雌蝇。
果蝇做实验报告
![果蝇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cd4ca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05.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2. 进一步理解和验证伴性遗传和分离、连锁交换定律;3. 学习并掌握基因定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双翅目昆虫,属于果蝇属,是一种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果蝇具有以下优点:饲养容易、生长迅速、染色体数少、唾腺染色体制作容易、突变性状多等。
本实验以果蝇为材料,研究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以及分离、连锁交换定律的验证。
本实验采用红眼和白眼作为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是完全显性。
当正交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时,无论雌雄均为红眼;反交时,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
三、实验材料与器具1. 实验材料: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突变型雌蝇、突变型雄蝇;2. 实验器具:放大镜、麻醉瓶、毛笔、超净台、乙醚、酒精棉球、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琼脂。
四、实验流程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五、实验步骤1. 配制培养基:将酵母、玉米粉、丙酸、蔗糖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培养基;2. 选处女蝇:在超净台上选取野生型和突变型的雄蝇雌蝇;3. 杂交:a. 正交:取红眼雌蝇5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b. 反交:取红眼雌蝇3个与白眼雄蝇4个,放入培养瓶中;4. 观察并记录:将正反交的F1代用乙醚麻醉,倒在白纸上,分别数红白眼的雌蝇和雄蝇,记录数据。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交实验结果:F1代雌雄均为红眼;2. 反交实验结果: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1ce7870bcd126fff7050b96.png)
果蝇伴性遗传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七果蝇的伴性遗传09级生物技术2班中午组李昭慧汪琼燕一、目的1、记录交配结果和掌握统计处理方法;2、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
二、原理1910年,摩尔根在实验室中无数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蝇。
让这只白眼雄蝇与野生红眼雌蝇交配,F1全是红眼果蝇。
让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则F2果蝇中有3/4为红眼,l/4为白眼,但所有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这表明,白眼这种性状与性别相连系,外祖父的性状通过母亲遗传给儿子。
这种与性别相连的性状的遗传方式就是伴性遗传。
摩尔根等对这种遗传方式的解释是: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动物,控制白眼的隐性基因(W)位在X性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却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这种解释是对的,那么白眼雄蝇就应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另一种含有Y染色体,其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F1杂型合子(Ww)雌蝇则应产生两种卵子: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红眼基因(W);另一种所含的X染色体,其上有白眼基因(W);后者若与白眼雄蝇回交,应产生1/4红眼雌蝇,l/4红眼雄蝇,1/4白眼雌蝇,l/4白眼雄蝇。
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样,表明白眼基因(W)确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染色体有X和Y 两种类型.雌蝇细胞内有2条X染色体,为同配性别(XX),雄蝇为XY是异配性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其遗传过程中,其性状表达规律总是与性别有关.因此,把性染色体上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叫伴性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雄均为红眼果蝇,F1代相互交配,F2代则雌性均为红眼,雄性红眼:白眼=1:1;相反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F1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都是白眼,F1相互交配得F2代,雌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为1:1,雄蝇红眼与白眼比例亦为1:1。
由此可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雌雄性别有关系。
南开大学遗传学实验-实验四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
![南开大学遗传学实验-实验四果蝇的杂交——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217446c49b6648d7c0c74641.png)
二. 原理
•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做伴性基因,其遗传 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的差别, 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 关。伴性基因的这种传递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 果蝇的性别决定类型是XY,具有X和Y两种性染 色体,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 异配性别。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 染色体上基本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 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四 实验步骤:
• 选取 红眼♀ Ⅹ 白眼♂
•
反交 白眼♀ Ⅹ 红眼♂
•
每瓶放入3—5对果蝇,贴好标
签,注明杂交组合,杂交日期及实验者
姓名。
野生型
红眼
白眼
白眼
五 杂交实验安排
• 确定杂交组合并倒去父、母本亲蝇 • 12小时之内挑选贞蝇,正交和反交管各放3对
三.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果蝇: 野生型
突变型
红眼 白眼
2. 试剂: 100%乙醚、琼脂、红糖/蔗糖、玉米粉 、酵母粉、
丙酸
3. 用具:解剖针、直管瓶、麻醉瓶、棉塞 灭菌 锅
4. 果蝇麻醉方法: 将直管瓶中的果蝇快速倒入麻醉瓶中并立即盖
上棉塞,向麻醉瓶的侧口滴加2-3滴100%乙醚, 晃动麻醉瓶至果蝇麻醉。性状观察实验果蝇深度 麻醉,杂交实验则轻度麻醉。
果蝇,置于250C条件下培养 • 杂交后7-10天时倒去杂交亲蝇 • 挑选F1代雌雄果蝇各3只进行F2代繁殖。 • 7-10天倒去F1代亲蝇。 • F2代数量及性状分离统计(统计至F1代自交后
20天止)。
六 数据处理及X2测验
• 计算X2值,根据X2值和自由度 (df=3),查X2表,若P≧5%,说明 观察值与理论值相符合。对这个实 验来说,意味着实验结果应该是符 合伴性遗传规律的,也就是说,眼 色性状是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一对 等位基因控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果蝇的伴性遗传
一、实验目的
1、正确认识伴性遗传的正、反交的差别,进一步认识伴性遗传的特点。
2、记录杂交结果,掌握统计处理方法。
二、基本原理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叫作伴性基因,其遗传方式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一定差别,它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方式与雌雄性别有关,伴性基因的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果蝇的染色体有X和Y两种,雌性是XX,为同配性别;雄性是XY,为异配性别。
伴性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所以这类遗传也叫X—连锁遗传。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单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之间的关系为红眼对白眼完全显性。
当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杂交,
F 1代中的果蝇均为红眼,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3∶1,但在雌果蝇中全为
红眼,在雄果蝇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
当反交时,F
1
代中的雌果蝇为红
眼,雄果蝇却为白眼。
F
2
代中红眼果蝇∶白眼果蝇=1∶1,在雌果蝇或雄果蝇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比例均为1∶1。
交配方式如下所示,其中设A为正交,则B是A的反交
A:红眼雌[♀]×白眼雄[♂] B:白眼雌[♀]×红眼雄[♂]
P: X+X+×X w Y P: X w X w×X+Y ↓↓
F1: X+X w×X+Y F1: X+X w×X w Y
↓↓
F2: X+X+ X+X w X+Y X w Y F2: X+X w X w X w X+Y X w Y
表型:♀[+] ♀[+] ♂[+] ♂[w] 表型: ♀[+] ♀[w] ♂[+] ♂[w]
注意:
1、常染色体性状遗传的正、反交所得子代♀、♂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同。
2、在进行伴性遗传实验时,也有例外个体产生,这是由于两条X不分离造成的
中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性白眼,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约(B杂交组合),F
1
几千个体中有一个。
不分离现象如下图所示:
三、材料和器材
1、实验材料: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品系:
野生型(红眼):X+X+,X+Y
突变型(白眼):X w X w,X w Y
2、实验仪器及用具:大试管、麻醉瓶、瓷板、毛笔等。
3、药品和试剂:乙醚、果蝇培养基等。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收集处女蝇:由于雌蝇生殖器官中有贮精囊,一次交配可保留大量精子,供
多次排卵受精用,因此做杂交实验前必须收集未交配过的处女蝇。
由于孵化出的幼蝇在12小时内(更可靠是8小时)不交尾,因此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把♀、♂蝇分开培养,所得的♀蝇即为处女蝇。
2、准备好培养基,按正、反交组合,把已麻醉的红眼♀、白眼♂和红眼♂、白
眼♀分别放入不同试管内进行杂交,每管3—5对。
贴上标签,注明杂交组合、杂交日期、操作者姓名。
3、6—7天后,见到有F1幼虫出现,即除去亲本果蝇(一定要除干净!)。
4、再过3—4天,观察F1成蝇的性状(正、反交有什么不同?眼色与性别的关
系如何?)。
5、将所出现的F1代♀、♂果蝇麻醉后,挑3—5对换入新的培养基继续饲养(此
处无需处女蝇)。
两组合后代不能混合,应分别培养。
6、6—7天后又需除干净F1代亲本果蝇。
7、再过3—4天,F2代成蝇出现,麻醉后倒出观察眼色和性别,进行统计。
8、每隔1—2天统计一次,累积6—7天数据,填入下列表中:
χ2测定:
χ2 =∑(观察值–理论值)2 / 理论值
根据χ2测定,查χ2表,n=4-1=3,P
0.05=7.815;n=2-1, P
0.05
=3.841。
若所得的
χ2﹤P
0.05
,可以认为观察值是符合假设的。
具体对这个实验来说,所得到的实验
结果应该是符合伴性遗传的假设,也就是说眼色的这对性状是由位于性染色体X
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若所得的χ2﹥P
0.05 ,
则说明所得到的结果不符合伴性遗传的结果。
五、实验报告
1、完成上面的统计表格,并做χ2测验,解释实验结果。
2、在杂交过程中,当见到有F
1
幼虫出现时为什么一定要将亲本果蝇去除干净?
3、在挑取F
1
代果蝇进行继续杂交时为什么不需要处女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