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寒热药性及其毒副作用研究现状

周珂1,2,谭勇1,刘忠第1,吕爱平1,姜淼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中药寒、热、温、凉四气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两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既是治疗疾病的要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本文通过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药所具有的寒热药性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指出控制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中药;寒热;药性;毒副作用;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4.040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4-0129-04

Reaserch Status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U Ke1,2, TAN Yong1, LIU Zhong-di1, LV Ai-ping1, JIANG Miao1 (1.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2.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Four qi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pert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wo aspects of cold and heat properties, which are not only important elements of treating diseases, but also are factors of causing adverse reaction.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uthors put forward to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of controlling toxi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ld and hot properties l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old and hot properties;medicine property;toxic and side effect;review

中药的药性内容非常丰富,从传统意义上讲,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无毒性等方面,其中的四气理论(寒、热、温、凉)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四气理论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本草经集注》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故药物的寒热偏性非常明确。历代医家也正是利用药物的寒热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而达到治病目的的。然而,中药寒热偏胜又可致矫枉过正,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长期以来,中药寒热属性研究一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而其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也逐渐被重视。兹将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M541158)

通讯作者:姜淼,E-mail:miao_jm@ 1 寒热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核心内容

《神农本草经》有“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论述,后世医家发展了本草“四气”的理论,开始在诸药下列“性”,确立了“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兼具,主对治疗,由是而出”,使四气在药性辨别、疾病主治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对中药寒热温凉的研究多集中在寒热药性的研究,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研究内容。基于大量药性研究的实验及临床实践,许多学者对中药寒热药性的辨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肖小河与王永炎院士共同提出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认为生命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热力学系统[1-2],而寒热药性是机体能量代谢与热活性的重要反映,利用热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较为科学地阐释寒热药性的现代内涵[3-4]。另外,樊氏等[5]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发现藤类中药以性温和性平者居多,各占藤类中药的37.0%和25.5%,而性寒、

性凉者分别占18.0%和16.5%。其他研究寒性热性中药药性的还有利用文本挖掘方法[6]、运用线粒体能量代谢的检测[7]、用数学建模识别中药寒热药性特征的标志[8]、从药物所包含化学成分的微观层面用网络分析方法[9];另外,还有人探索性运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辨识[10],以及“药性三要素”假说[11]、药性“网络靶标”假说[12]、“寒热药性与电子得失相关”学说[13]、“性-效-物质三元论”[14]和“药性可拆分”学说[15]等,都是通过构建不同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来揭示其内涵。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中医防病治病主要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干预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与代谢调控网络,使之恢复自组织力,达到新的有序平衡的过程。

总之,多种研究手段和假说的提出有助于对寒热药性的理解。积极探寻中药的寒热药性的内涵,必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 现代化客观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对中药寒热药性所造成的毒副作用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明确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药物的寒热药性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柴氏等[16]探讨了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该模型的治疗作用机理。隋氏等[17]通过实验说明寒热性中药成分对瞬态感受器电位阳离子通道(TRPV1)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寒热性中药临床上发挥寒热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但张景岳《类经•卷十四》指出:“药以治病,因毒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张子和也说:“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寒热是药物之两性,是对立互根之关系,药之治病,全凭药物性气之偏,调治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使寒热(阴阳)复归于平和。不难看出,过热过寒都会使机体寒热不能平和,导致疾病重生,或发生新病,此可谓之“毒副作用”。也就是说,把握好中药寒热属性,对疾病防控有积极作用,但若控制不好,则机体势必会产生不良反应。从古至今,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屡见不鲜,但多局限于中药的临床不良反应及毒理学的实验研究方面,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其药性的相互关系则鲜有报道。有研究表明,具有温热属性的白附片对肾阳虚和健康小鼠在代谢物谱上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显示温热药存在毒性作用[18-19]。有报道,含麻黄的减肥药在部分个体中有致心血管毒性方面的作用[20]。观察发现,通常寒凉药比温热药更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皮肤过敏症状、肾脏损害和贫血,而温热药所致呼吸系统和五官损害的数量则较寒凉药为多[21]。黄氏[22]提醒,麻黄在用于减肥时确实具有心血管毒性,要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李氏等[23]在对凉性药物雷公藤的不良反应分析中发现其可发生胸闷、心悸、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严重时还可出现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赵氏等[24]通过对寒热属性明确的375味中药进行统计,发现有88种可引起心血管毒性,其中寒凉药46种、温热药42种,说明中药的寒热药性和毒副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然而,由于技术手段的原因,对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的辨识长期以来存在着局限性。古人是以单个药物服用后的反应为依据来辨识毒副作用,现代中医也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阐释中药的毒副作用,尤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不良反应更以临床表现为主。现代介入技术能更客观地对药物毒副作用作出评价,如生物效价检测技术[25]。生物效价检测是以药物的药理作用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对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测得供试品的效价或毒性。周氏等[26]运用基于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冷热板示差法,显示药性越寒凉,ATP 酶活力、机体耗氧量下降越显著,即越寒凉的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越大。

总之,目前对于中药寒热药性所致毒副作用研究手段和技术虽不多,但已充分引起了业界重视。随着客观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中药寒热药性的认识也必将深入,有助于中医药在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3 中药寒热偏胜所致毒副作用的防控措施

一般而言,中药毒副作用是指超剂量使用、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炮制不当及调剂不当等,以及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本文所涉及的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药性在使用过程中把握不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如何控制由中药寒热两极药性所导致的毒副反应,现有的措施包括:①恰当配伍。如白虎汤中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寒质润,配以粳米、甘草味甘性平,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②用量适当。使用寒热药性明显的药物应该如《神农本草经》强调“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使用寒热药性的中药。③注重体质。对于过敏体质和虚弱体质人群,使用寒热药物时要注意合理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