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合集下载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

简析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一)【论文关键词】中西比较;爱情诗歌;文化渊源;美学差异【论文摘要】从文化角度对中西爱情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并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哲学关学思想等方面,探讨了形成中西爱情诗不同特色的文化渊源。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诗歌概莫能外。

中外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

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所占比例亦较小。

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

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中西爱情诗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上。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恨别、悲欢离合。

西方诗人擅长细致地描摹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尤其是对于女性,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由衷地赞美她们那温柔的目光,红润的脸颊,充满爱意的嘴唇,在微风中波动的金发,秀雅的风姿等等。

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形似,而追求神肖。

如果我们将英国诗人艾德蒙·斯宾塞的《美啊,我的恋人》与我国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两相对照,便可见出这一区别。

斯宾塞的诗是这样的:美啊,我的恋人,当你偶然看见她那美丽的金发在微风中波动;美啊,当她那红润的脸颊似玫瑰吐艳,当她的眼中闪烁着爱的火种。

美啊,当她挺起丰满的胸脯,像满载珠宝的航船,美啊,当她嫣然一笑,驱散了遮蔽她光彩的矜持云团。

但她最美之时,是她那白似珍珠、红若宝石的齿唇开启,吐露出聪颖智慧的言词,表达着欢愉温柔的情意。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愛情詩與中國愛情詩的比較中國詩歌源遠流長,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記錄了中國遠古時代的詩歌特點;古詩十九首開文人詩歌的先河;魏晉六朝詩歌奠定了中國是個的基礎,唐詩集集大成而放義彩;現代詩另闢蹊徑,開新詩之先河。

中國詩歌在長久的流傳中不但數量眾多而且大放異彩,成為中國文化的寶藏。

西方詩歌也有著長久的歷史,追溯到《荷馬史詩》應算是西方最早的詩歌了吧;中世紀英雄史詩為西方詩歌描上來玩濃墨重彩的一筆,至18、19世紀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起,更是為西方詩歌帶來了一次繁盛。

朱光潛先生認為,中西方詩歌在情趣方面有些多異同,比如人倫,自然,宗教哲學等。

現在就從人倫方面略談一二。

朱光潛先生在《試論》中認為“西方關於人倫的詩中大多以愛情為中心,而中國愛情雖多,但並未讓愛情將其他人倫抹去。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惠在西方詩歌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國詩中則幾乎與愛情詩占同等位置。

”那麼就拿中西方都和多數量的愛情詩來說吧。

中西方愛情詩的源頭都是很長遠的,如中國早在《詩經》中便有許多關於愛情的作品,如《關雎》、《子矜》等篇章;而在西方,騎士制度中騎士對貴婦追求的典雅愛情,而反應這些愛情的如“小夜曲”“破曉歌”等騎士抒情詩是近代歐洲愛情詩的先驅。

同樣多的愛情詩中中西雙方所表達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的。

首先是在內容方面,西方愛情詩多寫戀愛追求心儀之人的心情,如裴多菲的詩“我願意是樹,如果你是樹上的花;我願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這些詩直接表達男子的女子的追求面對她們的愛。

而中國詩歌中卻較少這方面的作品,雖然也有《關雎》、《靜女》等表達了男子對戀人的追求和等待的焦急心情,但中國愛情詩中較為有名的多是反映夫妻生活的或是悼亡詩。

如《詩經·衛風·氓。

》而最為出名的就是悼亡詩,如潘嶽的《悼亡詩》如蘇軾的《江城子》等,所以西方的愛情詩多明快清朗而中國的愛情詩卻多幽怨苦痛。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

中西方爱情的差异摘要:爱情,人类自存在以来亘古不变的话题,但是由于,文化,地域,和信仰的差异,中西方在用诗文来描绘这种情感时,也有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诗的起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一首《关雎》,道出了爱情最为质朴的情感,但这是建立在道德,礼仪之内,而此诗属于“风”,而《诗经》中的“风”代表的是民歌,换言之,此时爱情诗,是由乐官记录平民的生活而成。

而西方得爱情诗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

略晚于史诗,而爱情诗史也和中国的一样起源于淳厚质朴的民歌,大都是用来歌唱的,歌唱时往往伴以乐器,并分独唱体与合唱体两大类。

独唱体完全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丧失了氏族文学的集体性,被柏拉图称道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萨福,是当时最富盛名的歌手,她的爱情诗多抒发恋人间的激情,悲伤,离别的痛苦,妒嫉的折磨,具有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音乐性极强的特点,具有特别感人的世术魅力。

许思园先生在其遗作《中国诗之特色》中认为,中国诗肇端于三百篇,发皇建安,极盛于唐,自宋以后,格律题材几无所增益。

中国诗生长过程约一千八百年,而西方诗导源于希腊,起于十二三世纪,在文世复兴时期和十九世纪初期,两度极盛,十九世纪末骤衰,前后只有七百余年,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伴随着中西各自诗歌成长的爱情诗的发展轨迹吧。

(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二)中西爱情诗的主要差异1、内容上,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区别:第一,中国爱情诗,尤其是古典情诗,对爱人的描写并不完全真实,以达意为主。

以存有丰富的古典情诗经典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其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

浅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的异同诗歌作为人类文学的古老形式,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西方的古典爱情诗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更抒写了人类共同的爱情感受,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东西方的爱情诗在意象选择、韵律安排和抒写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异同之处。

接下来我将简单分析古希腊萨福的《给所爱》和中国的《诗经<关雎>》,并将这两首诗歌分三部分进行比较,详细阐释,以此揭示东西方古典爱情诗在各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异同之处。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女诗人,是独唱体抒情诗的代表。

《给所爱》是萨福较为经典的诗篇,是古希腊爱情史诗上一首最具典型意义的爱情诗,在西方古典爱情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经》与萨福的诗歌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冠之为三百篇之首,对它评价很高。

一、意象选择的异同从意象选择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巧妙地选择了人作为主要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主观描写来吟咏爱情。

不同的是,《给所爱》里有三角恋似的“你”“我”“他”,比如“在我眼里,他逍遥好似天神/他得到允许/坐在你的身边”。

这种三角意象的选择有助于营造出对比的效果,使爱情的妒意升温,增强生命个体的情爱冲欲,从而加深诗人的情感宣泄程度。

《关雎》则是以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作为主要意象。

诗歌通过描写“君子”爱慕和追求“淑女”的过程,呈现出爱情的思而不得的痛苦和心有牵挂的幸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显然,“君子”在明处,“淑女”在暗处,这种独特的意象结构仿佛层层薄云后的光晕,须得等慢慢拨开,方得见日月之实,使人越读越有美感。

二、韵律安排的异同从韵律安排的角度来看,《给所爱》和《关雎》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悠扬的音乐美。

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之差异

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之差异
方相 隔万里 ,又有着不 同的社会 历史状 况 、文化 文 学传 统 以及哲 学美学思想 ,那么 中西方文化 中的爱
对恋人的颂扬 与追求 ,直抒胸臆 ,热烈奔放 。
与西方诗 人奔放 的爱 的表 白相 比 ,中国爱情诗
更侧重于对 婚后生活的描述与反思 ,善于写 “ 怨”。
诗人 们常常抒发男女 婚后离别 的思念 ,或 表达一方 逝世后 的哀悼 ,因此 闺怨诗 与悼亡诗在 中国爱情诗 中 占了很 大 比重 。闺怨诗 中多表达征妇或 商妇独守 闺房 ,对在 外夫君 的思念之意 ,或者 宫女 、弃妇 的
情价 值观及其具 体表现难免 会有差异 ,中西 诗人抒
写爱情 的诗篇也 会各有其特 色。本 文将 对 中西 古典 爱情诗 的创作 主题 、意象诗情 、以及 爱情观念 进行
比读研 习 , 以期对 中西爱情诗 的比较研究有所裨益 。


创作主题之 比较
寂寞或 怨恨之情 。如 曹丕的 《 燕歌行 》被视 为 中国
与凄婉情状。 二、意象诗情之比较 解读 诗歌要从解读意象开始 。意象是诗歌 的一
r o s e me l o d i c. .t h e s e a. .t h e r o c k. .t h e s u n— t h e
s a n d s O ’l i f e —t e n t h o u s a n d m i l e ; 2) 中: 东风一百花一
赞 美 ,描摹恋人 的音容笑貌 ,尤其 以赞美 女性 的作 品居多 … 。 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 十八首 中写道 , “ 我 怎 么能够把你来 比作夏天?你不但 比它可爱也 比它 温婉 ” ;艾德蒙 ・ 斯宾 塞在 《 美 啊 ,我的恋人 》里
对爱恋 对象进行 细致描写 “ 她那美 丽的长发在 风 中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关键词:中西情爱诗;特征;成因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政治、宗教、道德、家庭以及人为的羁绊都不能阻挡和消灭的。

这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因而也往往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类最幸福、最甜蜜、最愉悦、最纯洁、最神圣的欢爱之情的诗歌称为情爱诗。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因而唱出了一曲曲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爱情颂歌,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中西诗歌艺术的宝库。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一中西情爱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含蓄与奔放一般而论,中西情爱诗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欢乐和甜蜜时,情感基调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描写还是爱情主人公内心情愫的倾吐,中国的诗歌往往委婉含蓄,西方的诗歌则热烈奔放。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情爱诗由于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往往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表现男女之爱显得热烈执著、泼辣大胆,但这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只是少数。

从中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诗作来看,民歌作品远远少于少于文人作品,而民歌情爱诗由于语言直白往往不为评论家和文学史编撰者所推崇,所以,含蓄蕴藉的文人情爱诗自然成为情爱诗的主流。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中西方爱情诗差异
目 录
•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 中西方爱情诗的主题与风格 • 中西方爱情诗的情感表达 •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 中西方爱情诗的创作技巧与手法 • 中西方爱情诗的影响与启示
01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文化背景
文化起源
01
西方爱情诗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和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情感和 性爱自由。

人物形象
要点一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诗中常出 现的是柔弱、婉约的女性形象,而西方诗中则常出现的是 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爱情追求者形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中国爱情诗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柔弱、婉约、含 蓄的,如“玉人”、“淑女”、“红颜”等,这些形象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要求。而在 西方爱情诗中,人物形象通常更加鲜明和个性化,强调对 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如拜伦、雪莱等诗人笔下的女 性形象。
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加深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01
对共同点的认识
02 中西方爱情诗都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03 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不受地域和文化的 限制。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 爱情诗是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 鸣。
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浪漫
西方爱情诗则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强调情 感的纯粹和美好,追求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满足。
04
CATALOGUE
中西方爱情诗的意象与象征
自然景物
总结词
中西方爱情诗中,自然景物常常作为象征和 隐喻,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感受和思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

分析中西方古代爱情诗歌的差异及原因【论文关键词】中西比较;古代爱情诗歌;差异及原因【论文摘要】从文化角度对中西爱情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作了比较,并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等方面,探讨了形成中西古代爱情诗不同特色的文化渊源。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诗歌概莫能外,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方情爱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所占比例亦较小。

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

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心理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

中西爱情诗的不同,首先体现在内容表达的侧重点上。

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古诗则着重表达悲欢与离合,恋人的相思恨别,而西方诗人擅长细致地描摹自己所恋对象的音容笑貌。

尤其是对于女性,往往采用写实的手法。

而中国古典诗人则往往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将人、景、情融汇在一起,不求神似,而追求神韵。

如果我们将德国诗人海涅的《什么是爱》与我国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两相对照,便可见出这一区别。

海涅的诗中的一段是这样的:可爱的战溧,微妙的颤抖,这...羞怯温柔的拥抱在你美丽的樱唇上,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所恋的对象描摹得是多么细致,将恋人的神态与光彩细细地展现出来,给人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

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不对所恋的女子仔细加以描绘,而是把人物、景物放在一起互相映衬,以突现姑娘容貌的动人。

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人似花,花似人,人花不分,一样艳丽。

一个“红”字,不仅写出了花和人的娇美的颜色,而且传神地描摹出姑娘见到陌生男子时的娇羞情态,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诗歌史上比比写是。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比较中西方爱情诗比较共同之处: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

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

中西方情诗的差异:1、主题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

中西方爱情诗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爱情诗的对比分析
结 为连理 ,然 而 国家 战乱却让 她 饱 尝爱人 离世 , 颠沛流离 的孤寂 ;
而艾 米莉 ・ 狄 金 森 虽 没 有 家 国 之
藕 香残玉簟秋 》 中诗人 对 即将 赴
朋 友 之约 离开 的 丈夫 的 相 思 之
誉, 是婉 约词 派代 表 , 其 中 以《 一
剪梅・ 红 藕香残 玉簟秋》为 经典 。 艾 米莉 ・ 狄金森是 美 国传奇 诗人 , 《 雏菊静 静地追 随太 阳》 是其 对爱 情 勇敢探索 的代 表作以灿 烂 耀 眼, 富有男 子 气概 的 “ 太 阳” 比 喻仰慕 的男 子 ,体现 了西方诗 歌
有 国家战乱 动荡。
2 . 人 生 经 历
为什 么——掠 夺 者——你 在
那里 ?
追慕爱人 , 赞美 爱人的文学 传统 。 朱 光潜 曾在 《 中西诗歌 在情趣 上
花— —
的诗更侧重 对爱恋 中的女子对 男 子的仰慕之 情 , 更 侧重 于“ 思慕 ” 。 诗句 中 “ 雏 菊静静地追 随太 阳” ,
女 子 以静 静 绽 放 清 丽 花 瓣 的 “ 雏
庭, 从小 接受 正规教育 , 经历 废奴
运 动高涨 的时期 , 具有 独立 思想 。
相 对于李清 照来说 , 生 活安定 , 没
诗歌 , 凝 聚着 人类语 言 的美 , 具有高度的学 习和研究价值 。“ 爱 情” 是诗 歌的重要 主题 , 中西方 都 有大量 以爱情 为题材 的诗歌 。李 清照, 素有“ 千 古第 一 才女 ” 的美
莉・ 狄金森 情感坎坷 , 曾先后经 历 倾慕 的年轻律 师的离 逝 ,爱恋 的
的 比较》 一书 指出 : 西方爱情 诗大 半 写于婚媾 之前 ,所 以称赞容 貌 述 申 爱 慕 者 最 多 …… 最 长 于 “ 慕” 。因此 , 李 清照诗中多体 现婚 后 女 子独 处深 闺的相 思愁 绪 , 狄

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

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

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摘要诗承载着一个人的思想,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

中外抒情诗作为对人类心灵状态的直接描摹和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所共有的,战胜时间是人类的永久梦想。

而爱情是一个亘古的话题,爱情诗也是中外诗人青睐的题材。

关键词爱情诗含蓄言外之意直白热情马克思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表现两性欢恋的爱情诗,往往借助于某些自然形象。

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

爱情诗,作为两性之间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辩证统一的没得结晶,它就像一切人类社会现象一样,总是在悲剧性的辩证进展中,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出现某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加以比喻的情况,即苏东坡之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钱钟书:“诗之情味每与敷噪立喻之合乎情理成反比例。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世界。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对中国爱情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爱情诗虽不乏相思的闺怨、宫怨诗,但都是含蓄的、婉约的在爱情诗中多用“男子做闺音”、“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将自己的心声小心翼翼的表达出来。

中国的爱情诗宛如中国的水墨画,要读它的言外之意,留白是中国诗歌独有的表达艺术。

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西方诗人关注爱情,爱情构成了西方抒情诗的主题。

西方人非常夸张地描写情人的美,并把时间和情人的美联系在一起。

如考利《我的食谱》你的怜悯和叹息够我一年消受,一滴眼泪至少够我生活二十年,温存地看我一眼够我活五十个春秋,一句和蔼的话抵得上百年的盛宴,如果你对我表示一点点倾心,就等于又加上一千年的时辰,在此之外是辽阔的永恒。

爱情的力量是如此伟大,仅仅一点点垂青就抵得上万年。

再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中、西爱情诗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

☐第二节☐中、西爱情诗☐比较一、在爱情观念上,西方爱情诗表现为理想化、神圣化、精神化;中国爱情诗表现为现实性、人间性和灵肉不分。

(一)西方爱情诗很大一部分是对爱的力量、价值的表达,升华为一种哲理探讨;中国爱情诗大多是实实在在的独守空房的孤寂,双双厮守的愉悦。

爱的哲学(雪莱)☐出山的泉水与江流汇合,☐江河又与海洋相通,☐天空里风与风互相渗透,☐融洽于甜蜜的深情。

☐万物遵循同一条神圣法则,☐在同一精神中汇合,☐世界上一切都无独而有偶,☐为什么我和你却否?☐☐看高高的山峰亲吻蓝空,☐波浪和波浪相拥相抱,☐没有一朵姐妹花会被被宽容,☐如果竟轻视她的弟兄,☐灿烂的阳光抚抱大地,☐明丽的月华亲吻海波,☐一切甜美的天工有何价值,☐如果,你不吻我?至善(英·勃郎宁)☐岁月的全部馨香和芳菲都在一只蜜蜂的袋里,☐矿藏的全部美妙和富裕都在一切宝石的心里,☐在一颗珍珠的核里有着大海的全部阴阳。

☐馨花和芳菲、阴和阳、美妙、富裕,☐以及—远远超过它们的—,☐比宝石更光辉的真诚,☐比珍珠更纯洁的信任—,☐宇宙间最光辉的真诚纯洁的信任——☐一切对我来说,☐都在一个姑娘的吻里。

勃郎宁和伊丽莎白的爱情☐伊丽莎白.巴雷特15岁时,从马上摔下跌坏了脊椎,卧床不起。

伊丽莎白饱含激情的诗作,叩动了她表兄的朋友、年轻诗人勃郎宁的心扉,他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两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1848年,伊丽莎白29岁,比她小6岁的勃郎宁慎重的向她提出了结婚的请求,却遭到她的拒绝。

☐在伊丽莎白看来,这不过是勃郎宁一时狂热,至多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怜悯!然而伊丽莎白错怪了他。

勃郎宁愿把自己真实的爱情献给志同道合的人,因此,尽管遭到了拒绝,他仍然用行动继续表白自己的心迹。

后来,伊丽莎白终于看清勃郎宁的为人,到他第三次求婚是,她欣然打开了心灵大门。

☐这种经过时间考验的爱情,不仅给伊丽莎白巨大的力量,是她通过锻炼,竟然奇迹般的摆脱了20多年须臾不离的病床,能够徒步下地行走,而且也如源源不绝的喷泉,赋予她的诗作新的生命。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与成因[1]_文学艺术论文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与成因[1]_文学艺术论文

中西爱情诗之差异与成因[1]_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异。

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成因。

一引言爱情,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

然而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中,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宏图壮志,晨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乃是一朝金榜提名,一般耻于把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花在与女子花前月下,缠绵悱恻之上。

他们更多涉及的主题是江山社稷与黎民苍生,诗以言志。

而西方文人雅士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人生,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曾有言:Poetryithepontaneou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诗以言情是他们的创作理念。

其次古代中国文人长久以来受所谓红颜祸水的负面教育,妇女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地下,使得男女间难有共同语言。

而西方长久来就有尊重妇女,崇拜女性的传统。

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异。

而中国古代重婚姻而轻恋爱文学艺术论文,西方重恋爱而轻婚姻这造成了中西爱情诗创作题材选择的不同。

二差异1.地位差异虽然爱情与死亡被称为诗歌的两大关键词的目的或那么抒发心中志愿,或那么为了排除内心情感纠葛。

抒发志愿者将文学创作视为经国之大,不朽之盛事,将其价值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

中国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展开,建功立业似乎是诗人们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诗歌作品强调风雅美刺功能,要写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没有太多的个人化私人情感空间。

诗言志的志也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与决心。

排除情感纠葛者写诗或为是为了调养性情,静赏自然而已,或是为了朋友欢聚作诗助兴,或那么辞官归隐寄情以山水田园论文格式模板。

使得关乎儿女私情之内容,便被排除到文学创作追求的不朽盛事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相比数量较少了。

而西方那么不然,自古希腊开始,文学创作本来就融为一种商品生产,吟游诗人以讲唱史诗文学作品为生,古希腊的著名作家就有得奖的记录,说明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像中国只是一种消遣自娱的工具,而且得取悦读者听众,而要吸引众多听众的注意与兴趣,情节生动的便于吟唱的长诗与关乎爱情这一人人皆盼拥有的诗作就不可能不在其中了。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碰撞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在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宁静如水;西方爱情诗则崇尚刚性之美,在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热情如火。

本文通过几个文本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学作品里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并简要阐述了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含蓄; 奔放; 情感表达; 文化根源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这一点中西概莫能外。

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

”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

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中西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爱情主题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处于边缘系统,其发展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发张一整套“隐喻式”的表达方式。

恋人之间可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青丝(思)、莲子(怜子)、红豆等表达心意。

汉代以后,随着儒教思想的日益风行,男女青年之间无法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情感,深谙“男女授受不亲”,含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主调。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对其制约的因素又少,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也对此予以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就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第一次见面就“眼光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双方甚至会采取“出走”的策略,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敬意。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浮士德》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奔放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爱情诗的特征首先,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

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中西方爱情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诗歌的比较


我心底埋藏
我将你的心带在身上 它是根之根
用我的心将它妥善包藏
天长日久也不会遗忘无 论我前往(qiánwǎng)何方
芽之芽 天上天 是生命之树在生长
都有你伴我身旁 即便我单独成事
这棵树高于灵魂之期盼, 高于思想之所及
那也是出于爱人你的力 是造化的奇迹(qíjì),能够

隔离参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chīqíng)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tànxī),又像 英勇的火炬。
曲。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 来清凉的慰籍;
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 精品文档
《我将你的心带在身上》 只因你在我眼中就是天 地四方
——[美]爱德华·埃斯特 这秘密无人知晓,只在
面对命运我从不恐慌
我将你的心带在身上
精品文档
内容摘要
中西方爱情诗歌的 比较。1.中诗比较多写相思别恨,西诗比较多写追 求和赞美爱情。2.中诗注重人伦中的爱情,西诗有突破伦理的爱情。5. 中诗注重生活,西诗注重哲理和宗教色彩。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 求,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的冲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第 一百一十六首《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 穷。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我们(wǒ men)分担寒潮、风雷、霹 雳。《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美]爱德华·埃斯特林。用我的心将它 妥善包藏
风儿拉着柳枝的袖,
《我不能保留你的波浪》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

中英爱情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具
体的对比:
1. 主题与风格:中文爱情诗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调情感和意境的细腻表达。

相比之下,英语爱情诗歌更倾
向于直白、热烈的表达方式。

2. 语言与修辞:中文爱情诗歌常常使用象征、隐喻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且含蓄。

而英语爱情诗歌则更注重节奏和
韵律,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段如排比、反复等。

3. 情感表达:中文爱情诗歌中,情感表达通常较为内敛,强调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深度。

而英语爱情诗歌则更倾向于
直接抒发情感,表达热烈而直白。

4. 文化背景: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爱情诗歌
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

中文诗歌更注重自然
与人的和谐,而英语诗歌则更强调个体情感的表达。

5. 传统与创新:中文爱情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也有对现代情感的表达。

而英
语爱情诗歌则更加开放和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总的来说,中英爱情诗歌在主题、风格、语言、情感表达
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
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诗歌,感受其中所蕴含
的丰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作者:高钰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国《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西方《圣经》中也表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中国古代作家们倡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的创作理念,绝大多数诗歌都是委婉地甚至模糊地讲明自己相思之苦、离别之愁。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含蓄地表情达意也成为中国人内敛而厚实的整体性格的外在表现方式。

比如,诗歌《无题》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社会科学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陈学斌 刘 彤
中西爱情诗诗学虽有颇多相同之处, 但由于文化、 民族、 哲学、 美学观念的不同, 中西爱情诗诗学存在不 少差异。本文通过例证分析了中西诗学差异, 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 关键词 " 爱情诗; 诗学; 差异; 成因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 ) ((0.& — ) 陈学斌 , 男彤 , 女, 江西兴国人, (江西赣州 赣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 ,- % 《致—— 情操 ” 。 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爱情诗 — 》 中, 如上
《沁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如《青衫湿 》 、 园春 》 等也写得沉郁凄凉& 声泪俱下。西诗虽也有不少惜 《悼亡妻 》 《安娜贝 别悼亡之作, 如弥尔顿的 , 爱伦・坡的 尔・丽 》 等等, 但总的说来, 西诗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 来看, 比中诗都略逊一筹。 究其原因, 西方人自由恋爱, 婚前可以约会见面, 互 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 往的机会, 常常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双方只能在新婚 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 之类的诗歌,完全无从写起。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 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 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 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羁旅 行役 & 忙于应试 & 奔波仕途, 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 是有感情的 & 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 弱 & 一旦爱妻亡故 & 顿时觉肝胆欲裂 & 不得不赋诗悼亡。 故而中国爱情诗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 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余婚媾之前, 生所说: 所以称赞容貌 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 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
一、 引言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或许是表达强烈感情的 最好方式。而炽热美好的爱情,自然就成为了诗歌永恒 的主题之一, 中外诗歌, 概莫能外。无论是对爱的哲思, 还是对爱的渴望,无论是热恋中的甜蜜幸福,还是别离 时的挣扎痛苦,中西方的诗人,都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 的动人诗篇。 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 方在文化、 历史、 礼义、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 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特 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 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朱光潜先生在其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 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 “西诗以直率胜, 之区别: 中诗以委婉胜; 西诗以深刻胜, 中诗以微妙胜; 西诗以铺陈胜, 中诗以简隽胜。 ” 中西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总的说来,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直露,加之重视恋 爱, 一旦爱上某人, 定不会扭扭捏捏, 躲躲藏藏, 而是追 求与赞美,火热思念和爱恋,大胆地表现自己暴风骤雨 般的情感。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 保守含蓄, 发乎情也 止乎礼义,就算有所表达,通常也是犹抱琵琶,欲说还 羞。 !" 中西爱情诗表达的内容不同 我们所读到的西方爱情诗,多半以赞美恋人、歌颂 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古诗则更多地是描述相思悼 亡,悲欢离合。提到惜别,人们自然会想到宋代柳永的 《雨霖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 。谈起悼亡佳 《江城子 》 作, 苏轼的 感情深挚幽婉, 其沉郁凄切之情, 让 人读之潸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爱情诗, 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将以具体的例子, 来比较中 西爱情诗之不同以及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 中西诗学差异及其原因
!"
江西社会科学
!""#$ ! 明尊重妇女传统的基石,又说明男女之间相爱结合乃天 然之事,故而放声赞美恋人,热烈歌颂爱情也就合乎情 理了。所以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往往感情炽热,大胆 率真, 无羞涩忸怩之态; 对女性的描写也是满腔热情, 浓 墨重彩, 羡慕痴迷见诸于笔端。其次,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导致中国爱情诗的委婉和西方爱情诗的直率。汉语思维 呈曲线性) 即人们不开门见山 ) 而喜拐弯抹角; 而英语思 维呈直线式 ) 即人们善于直接论述主题。正是这种思维 上的差异使得国人在描绘爱情主题时往往遮遮掩掩) 极 显其含蓄、深沉之美感;反之 ) 西方人则往往开诚布公 ) 大胆而开放。再次, 中西社会经济、 政治特征的差异导致 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和西方爱情诗的开放。众所周知 )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 ) 在那时陆地是贫困的象征 ) 而大 海是财富的象征 ) 于是人们热衷于一种冒险的海上贸 易。在商业性经济与民主政治中 ) 逐步演化出西方人崇 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 ) 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的开 放型民族性格。而中国是泱泱文化古国 ) 中华民族起源 于黄河中下游 ) 是一个带有典型田园特色的农业地区 ) “克己复礼 ” 中国农业的自给封闭 ) 以及受“天下为公 ” 、 的封建思想束缚 ) 逐步形成于中国人内向型的性格。正 是这种差异使中国诗学提倡节制情感) 追求委婉含蓄的 表达方式 ) 而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 ) 使他们往往表现出 一种直率的爱情观。最后,中西方在哲学美学思想上的 差异也同样形成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西 方美学强调主体情感的主动, 积极的外射, 即外倾。而审 美客体则是受动的, 从属的, 被制约的。源于这样的美学 思想,西方诗人在创作情诗时受其影响而表现出主动, 积极的态势,艺术作品中的“主体 ”往往处于显性的位 置, 而且表达情感也比较直观外露, 畅达热烈。中国的哲 学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异,因此情诗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 魅力。中国的哲学里, 大自然的人鱼鸟兽、 花草树木等万 物均是有生机灵气之物, 大自然包罗万象, 生生不息, 人 “与无地并生, 居其中又与其声息相通, 如庄子的 与万物 齐一 ” 。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 物态、 物情与人的心情 交融合一。中国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 “我 ” “物 ” 而是主张主体、 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 中, “我 ” “我 ” “物 ” 有审美情感也有感情移注, 但并非 制约 , “物 ” “我 ” “我 ” “无 而是 感召 , 反馈 。故而中诗多创造一种 “超我之境 ” 我之境 ” 或 , 以表达含蓄、 内倾为主要特点, “隐性 ” 作品主要委婉多致, 蕴义深远, 构造出 的艺术主 体形象。% * ’
我的好姑娘, 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 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 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 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一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 ’
中西方感情的表达方式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我 们认为,这与中西方之传统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特征、 哲学美学思想不无关系。首先,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直 接影响到中西爱情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由于中国的德性 文化重在群体,以个体的性爱意识为基础的爱情在其中 “乐而不淫, “发乎 受到严重压抑, 加上儒家 哀而不伤 ” 、 情, 止乎礼 ” 的文艺批评原则, 使得中国诗人在抒发爱情 时也大多含蓄、 委婉, 细腻而不宣泄。西方精神文明的重 要支柱《圣经 》和盛行于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对西方文 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上帝造人的故事既奠定了西方文
!( "
西诗率直奔放 (1 中诗含蓄朦胧, 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 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古诗则委婉含 蓄, 哀婉朦胧, 迂回曲折, 欲语还休。比如同是女性, 思念 《醉花阴 》 的表述在李清照的笔下, 是那么地含蓄, 一阙 , 虽是倾诉思念之情,却通篇不见思念之词,而是借景抒 情, 委婉曲折: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 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 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 " 但在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诗歌中,思念的表达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 》 是那么的直接, 在她的 中, 她这样 倾诉着自己的思念: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 象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 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可是我的棕 榈树呀,你该明白,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
#’ %
区别可见一斑: 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我不会再来亵渎,有一 种感情被人假意鄙薄你也不会再来鄙薄。有一种希 望太似绝望,何须再加提防!你的怜悯之情无人能 比, 温暖着我的心。我不能给你人们所称的爱情, 但 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 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 明。这种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间的苦境! # ,, % 该诗跳出了一般情诗的樊笼 & 意境阔大而深远。雪 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 & 他笔下的爱情不仅是 一种美好的情感 & 同时也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因素。 诗人从“飞蛾扑火 ”联想到飞蛾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星 星。这种对爱情和美好前景的追求& 使得诗的境界得以 升华。在雪莱笔下 & 爱情与诗人的革命理想是一致的 & 从 而加深了整首诗的深刻性。 这一区别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认为,这在一定 程度上与中西传统哲学的差异有关。西方传统哲学的天 人分离, 导致了对个性、 理想的强调与追求, 而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 “汉语重意合, 哲学 的思想, 使得 略于形式的 变化 ” 。这种传统哲学上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爱情诗往往 只会停留在微妙情感的宣泄之上,而西方爱情诗则强调 一种理性的追求,从现实的爱情之中去挖掘深刻的社会 内涵。另外, 中西方对宗教的信仰程度也有差异, 从而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