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好姑娘, 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 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 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 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 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一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 ’
Biblioteka Baidu
中西方感情的表达方式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我 们认为,这与中西方之传统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特征、 哲学美学思想不无关系。首先,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直 接影响到中西爱情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由于中国的德性 文化重在群体,以个体的性爱意识为基础的爱情在其中 “乐而不淫, “发乎 受到严重压抑, 加上儒家 哀而不伤 ” 、 情, 止乎礼 ” 的文艺批评原则, 使得中国诗人在抒发爱情 时也大多含蓄、 委婉, 细腻而不宣泄。西方精神文明的重 要支柱《圣经 》和盛行于中古西欧的骑士文学对西方文 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上帝造人的故事既奠定了西方文
# ,- % 《致—— 情操 ” 。 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爱情诗 — 》 中, 如上
《沁 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如《青衫湿 》 、 园春 》 等也写得沉郁凄凉& 声泪俱下。西诗虽也有不少惜 《悼亡妻 》 《安娜贝 别悼亡之作, 如弥尔顿的 , 爱伦・坡的 尔・丽 》 等等, 但总的说来, 西诗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 来看, 比中诗都略逊一筹。 究其原因, 西方人自由恋爱, 婚前可以约会见面, 互 相倾诉爱意。而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几乎没有自由交 往的机会, 常常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双方只能在新婚 之夜才得以相见。在此情况下,称赞美貌或者赞美爱情 之类的诗歌,完全无从写起。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 长,以孔孟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封建礼教统治严密。男尊 女卑的传统使妇女长期处于卑微地位,难以入诗。另外 一个原因是,古代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羁旅 行役 & 忙于应试 & 奔波仕途, 无暇以诗感赋。不过人毕竟 是有感情的 & 婚后生活培养起的感情不会因分离而减 弱 & 一旦爱妻亡故 & 顿时觉肝胆欲裂 & 不得不赋诗悼亡。 故而中国爱情诗中的惜别悼亡之作,不仅数量众多,且 情感细腻凄婉动人,远非西诗之所能及。正如朱光潜先 “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余婚媾之前, 生所说: 所以称赞容貌 诉申爱慕者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 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 ”
一、 引言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诗歌或许是表达强烈感情的 最好方式。而炽热美好的爱情,自然就成为了诗歌永恒 的主题之一, 中外诗歌, 概莫能外。无论是对爱的哲思, 还是对爱的渴望,无论是热恋中的甜蜜幸福,还是别离 时的挣扎痛苦,中西方的诗人,都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 的动人诗篇。 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 方在文化、 历史、 礼义、 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 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文学作品特 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 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朱光潜先生在其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 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 “西诗以直率胜, 之区别: 中诗以委婉胜; 西诗以深刻胜, 中诗以微妙胜; 西诗以铺陈胜, 中诗以简隽胜。 ” 中西
#’ %
区别可见一斑: 有一个字经常被人亵渎我不会再来亵渎,有一 种感情被人假意鄙薄你也不会再来鄙薄。有一种希 望太似绝望,何须再加提防!你的怜悯之情无人能 比, 温暖着我的心。我不能给你人们所称的爱情, 但 不知你能否接受这颗心对你的仰慕之情,连上天也 不会拒绝。犹如飞蛾扑向星星,又如黑夜追求黎 明。这种思慕之情, 早已跳出了人间的苦境! # ,, % 该诗跳出了一般情诗的樊笼 & 意境阔大而深远。雪 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 & 他笔下的爱情不仅是 一种美好的情感 & 同时也是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因素。 诗人从“飞蛾扑火 ”联想到飞蛾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的星 星。这种对爱情和美好前景的追求& 使得诗的境界得以 升华。在雪莱笔下 & 爱情与诗人的革命理想是一致的 & 从 而加深了整首诗的深刻性。 这一区别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们认为,这在一定 程度上与中西传统哲学的差异有关。西方传统哲学的天 人分离, 导致了对个性、 理想的强调与追求, 而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 “汉语重意合, 哲学 的思想, 使得 略于形式的 变化 ” 。这种传统哲学上的差异使得中国的爱情诗往往 只会停留在微妙情感的宣泄之上,而西方爱情诗则强调 一种理性的追求,从现实的爱情之中去挖掘深刻的社会 内涵。另外, 中西方对宗教的信仰程度也有差异, 从而影 !"#$%"
更亲更宝贵的你!我宁可你显现你自己的存在;象 一株坚强的树沙沙地摇撼枝杈,挣出了赤裸的躯干 来,叫这些重重叠叠的绿叶都给摔下来狼藉满地。 因为在看着你、听着你、在你荫影里呼吸着清新的 空气,洋溢着深深的喜悦时,我再不想你—— — 我是 那么地贴紧你。
%& ’
一个是多么的含蓄婉转,而另一个是如此的直白热 烈。比较两位女诗人的作品,中西爱情诗在风格方面的 区别, 已是昭然可见。瘦比黄花的清丽形象, 从此几乎已 经成了中国诗中爱与思念的代名词。提到西方诗人的爱 情诗歌,读者眼前就会浮现出英国诗人彭斯笔下那朵火 红热烈的玫瑰: 呵,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 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爱情诗, 也是如此。下面我们将以具体的例子, 来比较中 西爱情诗之不同以及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 中西诗学差异及其原因
!"
江西社会科学
!""#$ ! 明尊重妇女传统的基石,又说明男女之间相爱结合乃天 然之事,故而放声赞美恋人,热烈歌颂爱情也就合乎情 理了。所以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往往感情炽热,大胆 率真, 无羞涩忸怩之态; 对女性的描写也是满腔热情, 浓 墨重彩, 羡慕痴迷见诸于笔端。其次,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导致中国爱情诗的委婉和西方爱情诗的直率。汉语思维 呈曲线性) 即人们不开门见山 ) 而喜拐弯抹角; 而英语思 维呈直线式 ) 即人们善于直接论述主题。正是这种思维 上的差异使得国人在描绘爱情主题时往往遮遮掩掩) 极 显其含蓄、深沉之美感;反之 ) 西方人则往往开诚布公 ) 大胆而开放。再次, 中西社会经济、 政治特征的差异导致 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和西方爱情诗的开放。众所周知 )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 ) 在那时陆地是贫困的象征 ) 而大 海是财富的象征 ) 于是人们热衷于一种冒险的海上贸 易。在商业性经济与民主政治中 ) 逐步演化出西方人崇 尚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 ) 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与爱情的开 放型民族性格。而中国是泱泱文化古国 ) 中华民族起源 于黄河中下游 ) 是一个带有典型田园特色的农业地区 ) “克己复礼 ” 中国农业的自给封闭 ) 以及受“天下为公 ” 、 的封建思想束缚 ) 逐步形成于中国人内向型的性格。正 是这种差异使中国诗学提倡节制情感) 追求委婉含蓄的 表达方式 ) 而西方人外向型的心态 ) 使他们往往表现出 一种直率的爱情观。最后,中西方在哲学美学思想上的 差异也同样形成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西 方美学强调主体情感的主动, 积极的外射, 即外倾。而审 美客体则是受动的, 从属的, 被制约的。源于这样的美学 思想,西方诗人在创作情诗时受其影响而表现出主动, 积极的态势,艺术作品中的“主体 ”往往处于显性的位 置, 而且表达情感也比较直观外露, 畅达热烈。中国的哲 学美学思想与西方有异,因此情诗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 魅力。中国的哲学里, 大自然的人鱼鸟兽、 花草树木等万 物均是有生机灵气之物, 大自然包罗万象, 生生不息, 人 “与无地并生, 居其中又与其声息相通, 如庄子的 与万物 齐一 ” 。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 物态、 物情与人的心情 交融合一。中国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 “我 ” “物 ” 而是主张主体、 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 中, “我 ” “我 ” “物 ” 有审美情感也有感情移注, 但并非 制约 , “物 ” “我 ” “我 ” “无 而是 感召 , 反馈 。故而中诗多创造一种 “超我之境 ” 我之境 ” 或 , 以表达含蓄、 内倾为主要特点, “隐性 ” 作品主要委婉多致, 蕴义深远, 构造出 的艺术主 体形象。% * ’
!( "
西诗率直奔放 (1 中诗含蓄朦胧, 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 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古诗则委婉含 蓄, 哀婉朦胧, 迂回曲折, 欲语还休。比如同是女性, 思念 《醉花阴 》 的表述在李清照的笔下, 是那么地含蓄, 一阙 , 虽是倾诉思念之情,却通篇不见思念之词,而是借景抒 情, 委婉曲折: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 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 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 & " 但在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的诗歌中,思念的表达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 》 是那么的直接, 在她的 中, 她这样 倾诉着自己的思念: 我想你!我的相思围抱住了你, 绕着你而抽芽, 象蔓藤卷缠着树木、遍发出肥大的叶瓣,除了那蔓 延的青翠把树身掩蔽,就什么都不见。可是我的棕 榈树呀,你该明白,我怎愿怀着我的思念而失去了 !"#$%"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总的说来,西方人思想更为开放直露,加之重视恋 爱, 一旦爱上某人, 定不会扭扭捏捏, 躲躲藏藏, 而是追 求与赞美,火热思念和爱恋,大胆地表现自己暴风骤雨 般的情感。而中国人通常比较内敛, 保守含蓄, 发乎情也 止乎礼义,就算有所表达,通常也是犹抱琵琶,欲说还 羞。 !" 中西爱情诗表达的内容不同 我们所读到的西方爱情诗,多半以赞美恋人、歌颂 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古诗则更多地是描述相思悼 亡,悲欢离合。提到惜别,人们自然会想到宋代柳永的 《雨霖铃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 。谈起悼亡佳 《江城子 》 作, 苏轼的 感情深挚幽婉, 其沉郁凄切之情, 让 人读之潸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江西社会科学
!""#$ !
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
!陈学斌 刘 彤
中西爱情诗诗学虽有颇多相同之处, 但由于文化、 民族、 哲学、 美学观念的不同, 中西爱情诗诗学存在不 少差异。本文通过例证分析了中西诗学差异, 并探究了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 关键词 " 爱情诗; 诗学; 差异; 成因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0.& — ) ((0.& — ) 陈学斌 , 男, 江西寻乌人, 硕士, 赣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刘彤 , 女, 江西兴国人, (江西赣州 赣南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 %
“西方诗人要在恋爱 指出的那样, 中西爱情观相差甚远, 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 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
#) % 远瞩, 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 。 的确,
我们在中国的爱情诗中,看见的是惜别就是惜别,相思 就是相思,很少有把爱情与哲思联系起来的作品。如宋 《采莲曲 》 代何应龙 : 采莲时节懒匀妆& 月到波心发棹忙。 莫向荷花深处去 & 荷花深处有鸳鸯。 # * % 采莲时节本该是采莲少女精心妆扮 & 风风光光荡起 双桨的时刻 & 而诗中的这位采莲少女却满腹心事 & 懒于 梳妆。荷花深处 & 对对热恋中的情侣相依相伴。窃窃私 语 & 此情此景怎不勾起她对甜美爱情的憧憬 + 然而少女 的差涩与矜持令她望而却步。该诗用具体、生动的直观 描写& 准确地反映了采莲少女的微妙心理。而西方则不 同, 爱情的诗歌中, 也能流溢出超然外物的高远哲思。正 如丰华瞻先生所言“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