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11讲 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和暴雨

合集下载

苏北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诊断分析

苏北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诊断分析

苏北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的诊断分析闵锦忠;贾瑞怡;王晨珏【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发生在苏北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天气分析显示,风暴发生于高湿、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强对流不稳定(3 445 J/kg)和中到强的垂直风切变(0~6 km,18 m/s)环境,这种大气环境非常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发展.雷达回波分析揭示,该超级单体的演化可归结为“孤立单体—经典强降水超级单体—减弱东移”三个阶段,持续时间超过2h.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成熟期,呈现出典型的倒“V”型缺口、中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反射率因子大值区由低层向高层往低层入流一侧倾斜的特征,相应的雷达径向速度场显示在倒“V”型缺口附近的强降水区中存在一个成熟的中气旋.湿位涡的诊断结果表明:高层干冷空气侵入触发潜在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中低层大气对流不稳定与条件对称不稳定共存,既有垂直对流,又有倾斜对流发生,同时边界层的偏东风入流向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对暴雨的发生发展起增幅作用.【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41)004【总页数】12页(P463-474)【关键词】强降水超级单体;中气旋;中尺度对流系统;暴雨;湿位涡【作者】闵锦忠;贾瑞怡;王晨珏【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超级单体风暴能引发极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因此它一直是国内外气象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

Browning and Ludlam(1962)首次提出“超级单体”的概念,随后Browning and Donaldson(1963)、Browning(1964)利用天气雷达对超级单体风暴的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强烈发展的对流单体,超级单体风暴的一个重要雷达回波特征是存在一个弱回波区或有界弱回波区,另一个雷达回波特征是低层存在钩状回波。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 850 hPa:在GR中心区有一支相对强风速带(>10m/s )。GR上空有暖平流;
• 500 hPa:GR上空风向为西南西方向的顺转,穿过GR, 有明显的水平风速切变,并伴有南——北向温度梯度,且 为湿区。风场、高度场与湿度场的特点均显示有弱的短波 槽移近GR区。
• 200 hPa:GR区西北方为弱的高空急流(>32m/s)。 对流不稳定和对流层低层的强迫对垂直环流明显地起着支 配作用。在GR东部,存在不稳定区。
图7.9
• 200hPa:沿MCC的北部和东北部周界,有一条反气旋 式曲率的急流发展(风速约50m/s) (图7.9b)。将图7.9b 和图7.8b比较可见,系统上空的温度降低,显示出有明 显的冷核。
• 这种高层的冷却可能反映了在200hPa有持续的α中尺度 抬升,也可能反映了云顶的辐射冷却效应。稳定度分析表 明,在MR西南部有—个很不稳定的区域存在。但此时合 成的MCC正在朝ENE方向移动,进入一个较稳定的气团 之中。
• 700hPa:成熟区与形成区相比存在明显变化。西西南气 流流过MR(在12h前这支气流在GR上空),并明显加强— —在MR上空呈现一支明显的急流,短波槽脊已东移。
• 500hPa:MR以水汽含量高和相对湿度大于85%为特征 。混合比超过3g/kg,明显大于12h前整个区域中的混合 比值。在MR上空有明显的暖脊,MR的西和西北有冷平 流,东和东北有暖平流。
分析结果表明:
• MCC高空中尺度风场结构明显,反气旋流出中心正好位 于最冷的云顶区,即MCC的上空。中心的北侧和西北侧 的气流增大,最大风速可达20m/s以上。
• 200hPa扰动高度场上,正高度差区以MCC为中心向东 北延伸;在300hPa上MCC上空为暖湿区。150hPa上 MCC上空为异常冷区。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 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

12.1 雷暴和强风暴结构模式
在强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强风暴或强雷暴模式与一 般雷暴模式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1)有一支倾斜 的上升气流,倾斜方向或沿盛行风方向,或逆盛行风方向, 使降水质点主要在上升气流的外面下降,而不致因降水拖带 作用使上升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可以达到很强的强度(20~ 30ms-1);(2)这种风暴能自己组织起来,使上升气流和 下沉气流长时期共存,而不像一般雷暴那样互相干扰。从而 可维持稳态结构,生命期达几小时,比一般雷暴生命史长得 多;(3)风暴得移动方向与平均风有明显得差异或偏离, 一般移向平均风的右侧。所以这种风暴也叫右移风暴。但是 也有一些是向左移动的。移动的速度一般比较缓慢;(4) 可以造成很激烈的天气,如冰雹、暴雨、大风、龙卷等。
图12.2 (a)强风暴雷达回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b)龙卷雷暴近地 面气流平面分布图。粗线包围区是雷达回波。冷锋的符号代表流入暖空 气与流出冷空气的边界,并且画出了锢囚性阵风锋。细点阴影区代表上 升气流的低层位置。FFD与RFD(见文中说明)由粗点阴影区表示。T是 龙卷位置,相对于风暴的气流也给在图上(Lemon与Doswell,1979)
图12.1 超级单体的结构模式。细箭头:一个雹块的轨迹
在雷达观测上强风暴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在风暴的后方有钩 状回波,其前部有回波墙,回波墙之前为无回波窟窿或弱回 波区。在最前面是向前伸展的悬垂体(云砧),其中最主要 的特征是钩状回波和无回波窟窿。图12.2a是强风暴雷达回 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钩状回波中有强的上升气流,这是 龙卷常常形成的地区。目前主要就是根据强风暴中这种钩状 回波的特征来确定龙卷发生的位置和时间。钩状回波区的下 方常常是一个中尺度低压区,它有强的辐合。根据雷达观测, 这种钩状回波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作为一个悬垂物出现 于风暴后方,以后不断增长,相对于风暴呈气旋式旋转,最 后形成一钩状回波,整个过程约30分钟。图12.2b是产生龙 卷的强雷暴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可以看到在这种超级单体中 下沉流出是很重要的。前侧的下沉气流(FFD)由向下游的 平流与凝结物蒸发造成,它作为一种强低层旋转从动力上使 局地气压降低,吸引上方的空气下降,并产生风暴尺度的锋 面。这种锋面在中气旋中心处相交。龙卷一般产生在后侧下 沉气流(RFD)前方的上升气流中。随着RFD向前推进,冷 空气注入“锋面”锢囚点的上升气流中,以此使气旋减弱。

高等天气学讲座 对流系统

高等天气学讲座   对流系统
高等天气学讲座(2017年春季)
单元四:对流和降水天气系统
第十讲 对流系统
对流系统的分类
一、对流单体
➢ 一般单体 ➢ 多单体 ➢ 超级单体
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 飑线 ➢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三、地形引起的对流系统
1、一般单体对流(single-cell convection体的移动
北半球几乎所有的强超级单体风暴都具有右移(且反时针 旋转,即气旋性旋转)的上升气流。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 还普遍认为这是科里奥利力影响的结果。但是通过数值试验, 人们现在已明确行星涡度对超级单体风暴上升气流的旋转作 用很小。
右移的风暴盛行是由于在有利于超级单体风暴形成的大尺度 场中,顺时针方向转的速矢端迹盛行,顺转扰动了对流上升 气流内部及附近的气压场,加强了右移风暴,抑制了左移风 暴。
新生和发展阶段的单体有活跃的上升气 流,在衰减阶段以下沉运动为主。
风暴内的上升气流起源于风暴前边界层 中,以后斜升到中高层。
各个单体以平均风的速度移动,整个多 单体雷暴的移动是各个单体的移动和传 播相叠加的结果。
多单体对流演变模型
左图:1999年5月20日在德克萨斯观测到的多单体对流系统 右图:对流系统以东约100km处风廓线仪观测的速矢端迹图 0-6km速度差为16ms-1。单体移动、单体传播、整个系统运动分别用紫 色、黄色、绿色矢量标出。可见,单体朝着西南方向传播,与朝东的 低层切变不一致。观测到的对流单体的传播似乎是环境场不均匀性的 结果,比如,对流单体与干线的相互作用,或者CIN的变化。
(大气科学,2008)
超级单体的分裂
超级单体风暴分裂示意图(直 线型速矢端迹情况)
(a) 在涡旋对左右两侧产生向上的 垂直气压梯度力(蓝色实心箭头), 使得在风暴形成的30-60分钟内上升 运动分裂成两部分; (b) 降水和下沉气流(涡线朝下倾 斜)加强上升运动分裂,原本以上 升气流为中心的正负涡度对变成了 两组气旋-反气旋涡旋对,形成右 移风暴和左移风暴。“右”和“左” 指的是相对于深层切变矢量。 透明的蓝色箭头表示相对风暴的轨 迹。(b)中虚线的透明蓝色箭头表 示风暴分裂以后的相对风暴轨迹。

准平衡流在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系统中的诊断分析概述

准平衡流在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系统中的诊断分析概述

准平衡流在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系统中的诊断分析概述陆汉城;葛晶晶;钟玮【摘要】从中尺度组织化深厚湿对流具有强烈的辐散风效应和强垂直运动的观测事实出发,评述了平衡流和非平衡流在对旋转风和辐散风的诊断分析中的作用和不足,介绍了准平衡流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分别在台风暴雨和梅雨锋暴雨诊断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准平衡流能真实反映涡散共存的大振幅垂直运动特征,暴雨区的垂直环流中有50%~70%归于准平衡流部分,准平衡流可以描述致洪暴雨过程中具有较长生命史组织化过程的深厚湿对流系统中垂直运动的主要部分,准平衡流场具有涡散运动共存的特征,准平衡流分析方法在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系统诊断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0(029)002【总页数】7页(P105-110,147)【关键词】深厚湿对流;涡散共存;准平衡流;PV-ω反演方法【作者】陆汉城;葛晶晶;钟玮【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2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33观测研究表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组织化积云对流形成的对流风暴[1-3],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有局地对流(局地强风暴等)、准二维线状对流(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等)、近于圆形团状结构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及具有涡旋环流特征的台风内的中尺度对流带[4-5],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准二维剖面上,有一个具有很强垂直运动的中尺度环流。

因此,深厚湿对流组织化的动力学机理是中尺度动力学的主要科学问题[6]。

组织化积云对流形成的强风暴系统的中心科学问题是对流如何组织、加强并形成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并具有传播云系的深对流系统。

显然,它是与具有很强垂直运动的中尺度环流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突发和频发的致洪暴雨过程,在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基础上,都存在组织化的深厚湿对流,它可以形成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具有传播云系的湿中尺度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几十到几百公里之间,生命史为几小时到几十小时。

现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识别方法浅析

现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识别方法浅析

第14卷 第1期2024年1月农 业 灾 害 研 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Vol. 14 No. 1 Jan. 2024现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识别方法浅析刘婉清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气象局,内蒙古乌海 016000摘 要:通过比较分析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对国内外现有的MCS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得出结论:从资料完整性、目标云团的尺度覆盖、资料的获取方法、软件识别手段等来看,基于卫星资料的识别MCS相较传统的雷达资料具有分析更为准确、便捷和高效的特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MCS;雷达;静止卫星;强对流;自动追踪;红外云图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133-03中尺度对流系统,简称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是造成暴雨、冰雹、雷雨大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系统。

近年来,自然灾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天气现象是引发自然灾害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由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的暴雨灾害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我国是一个深受强对流影响的国家,研究强对流的识别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4]。

从中尺度天气的角度来看,MCS的尺度范围相对较大,且空间变化较广,形态较为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利用常规的气象观测手段很难有效监测和追踪到,因此近几十年来,气象学家通常使用较大范围的卫星或雷达组网数据进行MCS的监测、识别、追踪和预报。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大量的雷暴项目,分析了MCS类型典型雷达回波,20世纪60年代至今,卫星资料分析时代开启[5]。

MCS最初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MCS相应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描述,这属于一种经验性的表述方法,相较其他研究方法而言,操作相对简单,缺乏对MCS的识别、分类、比较、追踪等处理手段,研究机制相对落后。

目前,国内对MC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数值模式对MCS的形成和维持;二是国内MCS普查工作[6]。

【资料】高天11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和暴雨汇编

【资料】高天11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和暴雨汇编
(取自杨国祥等)
通过一条理想化飑线的剖面图
大气科学,2008
中国的个例
(由俞小鼎提供)
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在3~9月,在美国中部经常出现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系统的生 命史比一般的中尺度系统长,面积比一般中尺度系统大得多。现在这种系统 叫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过去,这种系统一直未被揭示出来。下表 给出中纬度MCC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增强的红外云图上看到的一些物理 特征概括出来的。由它们的尺度和生命期可见,这种系统只限于是一些尺度 较大、持续的对流系统,在高空有大范围卷云砧区。并且系统的环流有可能 被一些天气尺度的高空观测网所观测到。大部分MCC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 TBB≤-52℃,这一条件保证,系统应是很活跃的,并且降水出现在相当大 的地区。外形的判据是任意规定的,主要是把线状系统排除在MCC外。MCC系 统的尺度与个别雷暴相比则是非常大的。例如成熟气团雷暴表明,≤-32℃ 的平均冷云区的面积为700km2,更大一些的对单体风暴平均冷云区面积约为 1400km2,而MCC的冷云顶区面积100000km2,或者更大,即比个别雷暴面积大 两个量级。
高天11讲-中尺度对流系统 (MCC与MCS)和暴雨
1、飑线
飑线是一种传播性线状的激烈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150~300km,时 间尺度在4~10h。飑线是强天气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它可以产生强 风,雷暴,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面气压场上飑线一般由两个 强地面气压系统,中高压和尾流低压构成。藤田早年把飑线的生命期分 为5个阶段,他指出,在初期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的中高压,在发展 阶段中高压在强度和尺度上都有增强。到成熟阶段,阵雨达到最大强度, 在中高压之后并形成尾流低压。在减弱阶段,降水与中高压皆减弱,但 是尾流低压达到最大强度。最后在残余阶段,尾流低压填塞消失。约三 十年之后,利用美国STORM-中部计划得到的较稠密的资料,基本肯定 了藤田发现的飑线内的中高压和尾流低压结构(下图),并进一步揭示 了飑线内的前沿对流线/尾部层状云结构。飑线模式由前沿对流线,过 渡区(回波最小值区)与大范围的层状降水区组成。

高等天气学思考与作业题答案

高等天气学思考与作业题答案

01、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02、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大气环流研究的主要方法03、大气环流量的分解及大气环流输送量的分解,各项的物理意义04、经圈环流流函数的定义及计算05、定常波和瞬变波在大气环流中有何作用?06、给出时间平均和纬向平均的角动量方程,并解释各项的物理意义07、给出时间平均和纬向平均的水汽方程,并解释各项的物理意义08、准地转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有哪几方面?09、半地转与准地转有何异同?10、中尺度不稳定目前有哪几种理论?各自的判据?11、热带大气主要有哪些波动?各自形成的条件和水平结构如何?12、给出现代高空锋面和对流层顶的模式图,并用位涡和绝对动量来确定高空锋区位置和动力特性13、给出锋生动力学表达式,并解释各项的物理意义14、给出锋面次级环流诊断方程,并解释其物理意义15、解释高空急流附近的次级环流16、气旋的发生发展可分为几种类型?有哪些特征17、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如何定义的?其时空特征和发展与各类条件?18、热带大气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和动力学特征?19、全球有哪些季风区?亚洲夏季风的成员有哪些?季风爆发的原因?20、印度季风爆发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1、东亚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降水进程的?22、中低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哪些?23、论述台风形成的两种理论和发生发展概念模型24、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天气和环境条件有哪些?25、雷暴和强风暴有哪些主要特征?26、中尺度系统哪些基本特征?中尺度雨带哪些特征?有哪分类?27、描述飑线的结构和特征28、概述重力波与强对流的关系的一些事实29、中尺度天气系统怎样对大尺度产生反馈作用?30、概括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特征31、暴雨的形成的三个大尺度因子,物理条件?中美暴雨天气型对比。

32、低空急流有哪些特征?如何影响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33、概述平流层大气的温度场和风场特征34、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及可能原因35、各种尺度地形的一般作用有哪些?36、青藏高原和落基山的热力和动力作用?37、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的影响体现在哪?38、概述阻塞高压形成的理论,39、厄尔尼诺和ENSO40、概述大气遥相关41、概述可预报性42、如何制作天气预报?01、锋面、气旋和气团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极锋理论:大气中最激烈的天气主要不是发生在冷暖气团中,而是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上。

(完整版)天气预报蕴含的哲学问题-陶祖钰

(完整版)天气预报蕴含的哲学问题-陶祖钰

螺旋度的意义
刘健文等,天气分析预报物理量计算基础 气象出版社,2005年6月
• 螺旋度(H)(刘p.123): 定义:(单位体积)三维涡度矢量和三维风矢量的 点乘, H=u+v+w,可分别称为i-, j-, k-螺旋度,因此是 一个假标量 物理意义:表示旋转和气流在旋转轴方向的强度。 (似乎可看成是风的3个分量对涡度的3个分量的通 量,可以说表示“旋转前进”的强度。旋转越强烈、 前进越快,则螺旋度越大。) 注:伪矢量,如三维涡度矢量(柯青,1954,向量 计算及张量计算初步,商务版,54~56)
学中唯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源自数值天气 预报:正压一层模式 → →斜压多层模式→ →ω 方程
动机正确才能写出好论文
• 观测观察是基础,唯 物论的出发点
• 模型是零散的观测 事实的归纳
• 理论是本质的揭示
• 实践是目的
• 3个方面相互联系, 不可或缺
预 报
预 报
物理机理认知




诊断 概念模型
Doppler雷达
气象要素:密度ρ (x , y, z, t),
P0:垂直气柱总量ρ的积分;
T:等压面上的ρ
• 大气的运动:V(u,v,w)
“一切发现都不是逻辑思维的结 果, 尽管这些发现看起来很接近逻 辑规律。”
——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
• 理论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实践
如长波理论源于探空网,不是来自论文
• 数学公式不等于理论,不要妄自菲薄 • 实践第一,钻研预报 • 理论可以超前(有预见性少数)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 条件下互相转化。
结论:重大气象灾害是有可能预报的!
航空界的海恩法则
德国人,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邓承之;赵宇;牟容;翟丹华;刘婷婷【摘要】采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观测、风廓线雷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川渝特大暴雨过程中MCS 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强降水及MCS均呈现增强—减弱再次增强的演变特征,在MCS的增强阶段有中气旋和强降水超级单体的活动.②MCS生成并维持于西南涡前部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内,西南涡缓慢东移并持续增强,为MCS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动力条件.③MCS的波动性演变特征与西南涡的持续增强特征并不一致,其波动性演变与中低层西南风或南风急流的变化、低空及地面暖湿入流的变化有关.中低层西南风或南风急流的增强、低空及地面暖湿入流的增强均有利于MCS的增强.%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MCS during a torrential rain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using the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automatic ground station,wind profiler,Doppler radar,and NCEP/NCAR 1°× 1° reanalysis data.The result s show that:(1) The torrential rainfall and MCS exhibited the evolution features of enhancing-reducing-enhancing again during the rain.Heavy precipitation supercells and mesoscale-γ cyclones appeared in the MCS enhancement phase.(2) The MCS was generated and maintained inside the ascending branch of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in front of Southwest Vortex,which moved eastward slowly and enhanced continuously and provided favorable background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the MCS.(3) The fluctuating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CS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persistent enhanc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westVortex.The fluctuating evolution of the MCS was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Southwest Jet or South Jet in the low and middle levels and the warm-wet inflows in the low level and on the ground.The enhancement of the Southwest Jet or South Jet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level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warm-wet inflows in the low-level and on the ground all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MCS.【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8页(P121-128)【关键词】特大暴雨;西南涡;MCS【作者】邓承之;赵宇;牟容;翟丹华;刘婷婷【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4;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重庆市气象台,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2引言西南涡的主要源地位于四川九龙地区和四川盆地,是影响我国夏季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1-2]。

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与暴雨

高等天气学专题讲座第十一讲中尺度对流系统(MCC与MCS)与暴雨

中高压的中心位于前沿对流线后几十公里,这意味着这个位置是积云下 沉气流区,是冷中高压的源区。另外,在许多飑线的分析中,还可以发 现一个飑前槽和飑前低压存在。这是由对流在飑前激起的对流层中上层 下沉增温造成。尾流低压中心位于层状云区尾部边缘强雷达反射率梯度 区。它是由对流线后部下沉运动造成的。由降水蒸发部分驱动的中尺度 下沉气流可引起绝热增温,它超过了低压的蒸发冷却,以此产生地面气 压下压。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飑线由对称结构非对称结构的演变 (下图).由(b)可见,虽然飑线仍包含有飑线低压,中高压等尾流低压, 但尾流低压和中高压更连同层状云区向北移动。这种北移表明,层状云 区在尾流低压的形成中起这关键作用,对中高压与对流线也起了重要作 用。Haertel与Johnson对飑线中高压与尾流低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第一是来 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围的雨季一般开始 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 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 的频率年际变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 关。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中 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高压和120ºE 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1962。1965,1968,1969 和1970年,如果100hPa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 般出现干旱。
(取自杨国祥等)
通过一条理想化飑线的剖面图
大气科学,2008
中国的个例
(由俞小鼎提供)
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在3~9月,在美国中部经常出现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系统的生 命史比一般的中尺度系统长,面积比一般中尺度系统大得多。现在这种系统 叫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过去,这种系统一直未被揭示出来。下表 给出中纬度MCC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增强的红外云图上看到的一些物理 特征概括出来的。由它们的尺度和生命期可见,这种系统只限于是一些尺度 较大、持续的对流系统,在高空有大范围卷云砧区。并且系统的环流有可能 被一些天气尺度的高空观测网所观测到。大部分MCC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 TBB≤-52℃,这一条件保证,系统应是很活跃的,并且降水出现在相当大 的地区。外形的判据是任意规定的,主要是把线状系统排除在MCC外。MCC系 统的尺度与个别雷暴相比则是非常大的。例如成熟气团雷暴表明,≤-32℃ 的平均冷云区的面积为700km2,更大一些的对单体风暴平均冷云区面积约为 1400km2,而MCC的冷云顶区面积100000km2,或者更大,即比个别雷暴面积大 两个量级。

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 多单体风暴中的单体呈现有组织的状态,这与新 单体仅出现在一定的方向上有关,否则,便会呈 现无组织的形态。
• 在多单体风暴中,个别单体的传播可能有三种不 同方式:
1)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左侧传播; 2)个别单体向平均风右侧传播; 3)个别单体随环境风移动。
9
多单体风暴(续)
当环境受强气流控制时, 风暴运动取决于平流;
观测表明,一个龙卷风暴可能包含几个不同尺度 的涡旋。
14
超 级 单 体 风 暴 : 龙 卷
15
超 级 单 体 风 暴 : 龙 卷
16
超 级 单 体 风 暴: 龙 卷
17
超 级 单 体 风 暴 龙 卷
18
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 5. 下击暴流
对流风暴发展成熟时,会产生很强的冷性 下沉气流,到达地面时便形成风速达17.9m/s (~8级)以上的灾害性大风。Fujita等将这种局 地强烈下沉外流气流称为下击暴流 (downburst)。
中尺度对流系统
•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泛指水平尺度为102000 km左右、具有旺盛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
0
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类
• 按天气现象分类: 暴雨、暴雹、飑线
• 按系统结构分类: 孤立对流系统、带状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复
合体(MCC) • 按运动状态分类:
移动性、静止性和准静止性对流系统
1
中纬度常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类
• 孤立对流系统: 普通单体雷暴、多单体雷暴、超级单体风暴、
龙卷风暴以及小飑线; • 带状对流系统:
飑线、锋面中尺度雨带; •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2
第四章 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3
中尺度孤立对流系统

5-2014-12-中尺度-MCS

5-2014-12-中尺度-MCS

Dave Lewison
Herb Stein
Eric Nguyen
超级单体风暴
Bounded Weak Echo Region (BWER)
overshooting top
attenuation
BWER
Hook Echo / Appendage
Hook echo is another tornado indicator
损失程度 轻 – 树枝折断; 烟囱损坏
74-112 mph(33-50米/秒) 中等 – 小树折断. 移动车辆 推出路面 113-157 mph(50.5-70.1 米 /秒 ) 可观 – 大树拔起, 房顶掀起.
F3
F4
158-206 mph (70.6-90.6 米 /秒 )
207-260 mph (92.5116.2米/秒)
Rotating Clouds as Tornado Signal
The first sign that a supercell may form a tornado is the sight of rotating clouds at the base of the storm, which may lower and form a wall cloud, shown in this picture.
Hook
Hook
La Plata Tornado, April 2002
BWER
June 2, 1998 Was producing a F1 tornado near Berryville, VA Hail core BWER
龙卷风暴
Position tornado occurred
Tornado occurs after most of the storm has passed you

军事气象学本科《天气学Ⅱ》题库讲解

军事气象学本科《天气学Ⅱ》题库讲解

简版军事气象学本科《天气学Ⅱ》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1.赤道反气旋中心附近的垂直运动为()。

【A】A、下沉运动B、上升运动C、垂直运动不明显2.我国的对流层高层东风波,坏天气主要出现在()。

【A】A、波前B、波后C、波轴线附近3.发展激烈的龙卷,其母体环流一般是()。

【A】A、存在的B、不存在二、判断题(每题1分)4.当东风波波速比基本气流慢时,东风波波前多坏天气。

()【答案】:×5.赤道反气旋区以下沉气流为主,最强下沉区多位于反气旋南侧,一般总是与晴好天气相联系。

()【答案】: 6.第二类云型的冷涡对冷涡外围低层扰动的维持和发展是不利的。

()【答案】:×7.信风槽辐合带又称为“无风辐合带”。

()【答案】:×8.信风槽型辐合带上,由于气流是从两侧流向辐合带,所以在辐合带上一定有空气质量的辐合。

()【答案】:×9.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大气中强烈旋转的暖性低压涡旋,尤其在赤道附近最容易发生。

【答案】:×10.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在东太平洋称为台风,北大西洋成为飓风。

()【答案】:×11.按照我国现行采用的热带气旋分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或12级以上的成为台风。

()【答案】:×12.南大西洋是热带气旋常发生的地区。

()【答案】:×13.南太平洋没有热带气旋发生。

()【答案】:×14.平均来看,西北大西洋发生的飓风比西北太平洋发生的台风要多。

()【答案】:×15.热带气旋不仅活动于热带东风带,在西风带也有活动。

()【答案】:√16.赤道附近发生的热带气旋比较多。

()【答案】:×17.北半球夏季是台风的活动季节,其中7、8月的盛夏台风活动最频繁。

()【答案】:×18.北半球冬季不可能有热带气旋生成。

()【答案】:×19.热带气旋进入西风带后移速将加快。

【答案】:√20.在西风带,热带气旋一般向东偏北方向移动。

卫星云图上自动识别追踪MCS方法

卫星云图上自动识别追踪MCS方法

卫星云图上自动识别追踪MCS方法段炼;刘帆;吴俊杰【摘要】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常伴有冰雹、雷暴、飑线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不仅对机体结构造成巨大破坏,还对飞行机组及乘客人身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准确有效地识别和追踪MCS所在位置和发展趋势一直以来都是MCS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前人所改进的MCS识别与追踪判定标准,将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到MCS的识别追踪中.通过使用Matlab软件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卫星数据加工处理,并对其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MCS自动识别,还可实现多时次MCS连续有效追踪,为危险天气下航路规避、改航路径划设、航线智能选择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用参考标准.【期刊名称】《中国民航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2)002【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MCS;卫星云图;自动识别追踪;TBB;图像处理【作者】段炼;刘帆;吴俊杰【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四川广汉6183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328.3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一种水平尺度在2~2 500 km并伴有强烈对流运动的天气系统,常伴有冰雹、雷暴、飑线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现象的发生。

误入其中的飞机常会遭受强烈颠簸、积冰、雷击以及恶劣能见度等因素的影响,不仅对机体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还对飞行机组、乘客人身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如:1999年6月1日,受强雷暴天气的影响,美利坚航空公司的一架喷气式客机在降落接地后冲出跑道,134位乘客和机组人员险些遇难。

2000年6月22日13时,在武汉市出现的短时强雷暴天气造成武汉航空公司Y7/B3479号飞机坠毁失事,机上4名机组人员和38位旅客全部遇难。

MCC转为带状MCSs过程中水平涡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关系

MCC转为带状MCSs过程中水平涡度的变化与暴雨的关系

度的包括强烈对流降水的强对流系统 。 MC C代表 MC S s谱中的一个极端 ,是具有圆形团状结构 的
中 尺 度 对流 系统 。关 于 MC S s 的组 织发 展过 程 的研 究 国内外 已取得 许 多成 果[ 卜 。 众 所周 知有充足的水汽条 件之外 ,还需要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 ,而涡度就 是一个衡量动力条件的物理量。风的垂直切变伴
度, 引起流场绕水平轴 的涡旋运动。 D a v i e s — J o n e s [ 】
1 引

通过数值试验指出,在风暴移动过程中,水平气
流 的 旋 转 与 上 升 气 流 和 下 沉 气 流 的形 成 方 式 有
中 尺 度 对 流 系 统 (Me s o s c a l e C o n v e c t i v e S y s t e ms ,MC S s )是 一种 属 于 中 尺度 或 中 6 c 尺
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 明 :8 5 0 h P a西南涡和切变线的形成与维持是影 响此次暴雨产生 的中尺
度系统 ,前期 MC C 的形成到成熟 以低涡降水为主 ,后期的圆形 MC C转 为带状 MC S s 主要为切变线降水。在
雨区附近 ,U 、v 的垂直切变所形成的强水平 涡度 造成 的旋转 ,对应垂直 环流 的上升支可触发暴雨产生 ,垂直方 向上 U 、v不同的分布可形成不同的垂 直环 流。低涡与切变线附近 的水平涡度有明显 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暴雨 形成的原因不同 , 低 涡暴 雨主要 由 1 , 的垂直切变 造成 ,切变线暴雨主要 由 U 、 的垂直切变共 同作用 , 本次过程
展贡献较小。
关 键
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 MC S s ) ;数值模拟 ;水平 涡度 ;倾侧项

天气学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对流系统MCC与MCS

天气学雷暴和强风暴模式及中尺对流系统MCC与MCS

图12.5c说明环境风垂直切变对一个对流系统上升气 流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1)在初始阶段,在环 境风垂直切变作用下,上升气流向顺切变方向倾斜 (上图)。2)由风暴引起的近地面冷空气堆产生的 环流与风切变作用相平衡,对流系统与上升气流变 为垂直。3)冷空气堆作用超过垂直切变的作用。系 统与上升气流向逆切变方向倾斜。风暴后方产生了
图12.1 超级单体的结构模式。细箭头:一个雹块的轨迹
在雷达观测上强风暴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在风暴的后方有钩 状回波,其前部有回波墙,回波墙之前为无回波窟窿或弱回 波区。在最前面是向前伸展的悬垂体(云砧),其中最主要 的特征是钩状回波和无回波窟窿。图12.2a是强风暴雷达回 波三层平面分布示意图。钩状回波中有强的上升气流,这是 龙卷常常形成的地区。目前主要就是根据强风暴中这种钩状 回波的特征来确定龙卷发生的位置和时间。钩状回波区的下 方常常是一个中尺度低压区,它有强的辐合。根据雷达观测, 这种钩状回波有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时作为一个悬垂物出现 于风暴后方,以后不断增长,相对于风暴呈气旋式旋转,最 后形成一钩状回波,整个过程约30分钟。图12.2b是产生龙 卷的强雷暴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可以看到在这种超级单体中 下沉流出是很重要的。前侧的下沉气流(FFD)由向下游的 平流与凝结物蒸发造成,它作为一种强低层旋转从动力上使 局地气压降低,吸引上方的空气下降,并产生风暴尺度的锋 面。这种锋面在中气旋中心处相交。龙卷一般产生在后侧下 沉气流(RFD)前方的上升气流中。随着RFD向前推进,冷 空气注入“锋面”锢囚点的上升气流中,以此使气旋减弱。
上升气流的特征与环境风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其倾斜方向决
定于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的分布。一般常有两种上升气流出现。 图12.5a是在一般风场切变条件下(低层是东风,高层是西 风)上升气流的分布特征。它首先向云体的后方倾斜(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暴雨的形成
在我国暴雨的发生受三个大尺度方面的因子影响。第一是来 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夏季风,中国大范围的雨季一般开始 于夏季风的爆发(华南要更早一些),而结束于夏季风的撤 退,降雨强度和变化与夏季风脉动密切相关。我国暴雨出现 的频率年际变化很大,这也与夏季风状况的年际变率密切有 关。第二,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决定了中 国主要雨季的季节移动。暴雨常出现在100hPa高压和120ºE 处副高比常年更偏北的位置上,如1962。1965,1968,1969 和1970年,如果100hPa高压位置比常年偏南,则长江流域一 般出现干旱。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特征
物理特征 尺度 A——小于-32℃的红外温度的云区面积必须大于106km2 B——小于-52℃温度的内部冷云区的面积≥5×104km2
开始时
尺度定义A和B首先满足
生命期
最大范 围 外形 结束时
满足尺度定义A和B的时期≥6小时
连续的冷云区(红外温度≤-32℃)达到最大尺度 椭圆形,在最大范围时刻偏心率≤0.7 尺度定义A和B不再满足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是有组织完好的,中— 尺度(200-2000Km)的对流系统,它的外形近于 呈椭圆形,边缘平滑。MCSs在中国经常出现。如 在华南前汛期和梅雨期间。下图是MCSs的全球分 布(引自Richad Johson 的图,WMO季风会文集)
MCC locations based on 1980s satellite data for JJ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DJF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values are shaded. From Laing and Fritsch (1997).
暴雨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大尺度行星环流型制约。 因而一场暴雨的发生涉及到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复 杂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对2天以上的暴雨,行星环流 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暴雨中各种天气
系统的关系。
暴雨中各种尺度天气系统的关系
暴雨多是出现在扰动停滞的时期,这时候行星尺度系统经常 出现一次调整过程。另一种情况是行星尺度系统持续某种形 势,这使得在某地区接二连三地有扰动发生发展。行星尺度 系统并不直接产生暴雨,而是通过制约直接产生暴雨的天气 尺度系统的活动来间接对暴雨产生作用的,它可以决定天气 尺度系统的移动速度,强度变化、重复出现和系统间的相互 作用。行星尺度环流还可决定大范围雨区出现的范围及决定 暴雨区的水汽来源或水汽通道。
(取自杨国祥等)
通过一条理想化飑线的剖面图
大气科学,2008
中国的个例
(由俞小鼎提供)
2、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在3~9月,在美国中部经常出现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系统的生 命史比一般的中尺度系统长,面积比一般中尺度系统大得多。现在这种系统 叫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过去,这种系统一直未被揭示出来。下表 给出中纬度MCC的定义。这个定义是根据增强的红外云图上看到的一些物理 特征概括出来的。由它们的尺度和生命期可见,这种系统只限于是一些尺度 较大、持续的对流系统,在高空有大范围卷云砧区。并且系统的环流有可能 被一些天气尺度的高空观测网所观测到。大部分MCC云区的红外黑体温度 TBB≤-52℃,这一条件保证,系统应是很活跃的,并且降水出现在相当大 的地区。外形的判据是任意规定的,主要是把线状系统排除在MCC外。MCC系 统的尺度与个别雷暴相比则是非常大的。例如成熟气团雷暴表明,≤-32℃ 的平均冷云区的面积为700km2,更大一些的对单体风暴平均冷云区面积约为 1400km2,而MCC的冷云顶区面积100000km2,或者更大,即比个别雷暴面积大 两个量级。
中高压的中心位于前沿对流线后几十公里,这意味着这个位置是积云下 沉气流区,是冷中高压的源区。另外,在许多飑线的分析中,还可以发 现一个飑前槽和飑前低压存在。这是由对流在飑前激起的对流层中上层 下沉增温造成。尾流低压中心位于层状云区尾部边缘强雷达反射率梯度 区。它是由对流线后部下沉运动造成的。由降水蒸发部分驱动的中尺度 下沉气流可引起绝热增温,它超过了低压的蒸发冷却,以此产生地面气 压下压。后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飑线由对称结构非对称结构的演变 (下图).由(b)可见,虽然飑线仍包含有飑线低压,中高压等尾流低压, 但尾流低压和中高压更连同层状云区向北移动。这种北移表明,层状云 区在尾流低压的形成中起这关键作用,对中高压与对流线也起了重要作 用。Haertel与Johnson对飑线中高压与尾流低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是中国MCSs形成过程的例子
(引自石定朴等,王斌编Asian Monsoon,2005)
3、地形和加热不均匀引起的对流系统
• 地形引起的对流系统主要由山脉波、背风波和山 谷风等引起,它们主要产生在这些地形强迫产生 的上升运动处。 • 加热不均匀引起的对流系统主要由海陆风、湖风 锋、河风锋、早晨雾区、雪区边缘等引起。
下图给出持续性特大暴雨的两种形势图。在经向型情况下,在暴雨区 周围为高空高压所包围,即贝加尔湖高压,日本海高压,青藏高压和 华南高压。这几个高压系统都很稳定,在日本海高压和青藏高压之间 是一条南北向的低压带。这种形势很有利于西南涡北上,低涡可沿着 南北向切变线北上,冷空气由从乌拉尔大槽分裂东移的短波槽携带, 沿青藏高原脊前流入低槽区。另一股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前沿极地路径 南下。低空偏东急流和偏南急流共同输送水汽,这种持续性雨带主要 是南北向的,可从西南地区向北延伸到华北。纬向型暴雨型有三个主 要特征:从西伯利亚宽的低槽中分裂出的冷空气经河西走廊到达长江 流域,它们是冷空气的来源,这种冷空气是由东移的西北槽携带,最 后受到副高阻塞在长江流域蜕变成东西向切变线。
成熟飑线系统的概略图(Johnson与Hamilton,1985)。粗实线是地面气压线, 向量代表地面风,阴影区是强降雨区。
对称(左)与不对称的飑线系统。阴影区代表雷达反射率区。深色代表反 射率增加区,地面气压等值线为3hpa间隔,向量是地面风。
(Loehrer与Johnson,1995)
湖南桃源县记录到的 (1974年4月12日)一 条强飑线过境时的温、 压、湿气象要素变化
(2)暴雨主要分布在华南、长江、华北三个带中。如果我们点出过去 1931~1977年近50年中24小时降水量大于200mm的强暴雨位置(下 图),可以发现,所有这些暴雨分布在三个带中:华南、长江流域 和华北。此外,也有少数一些暴雨出现在沿岸地区,主要是台风引 起。在以上三个主要暴雨带之间暴雨出现很少,这种情况与锋区很 少在这些地区停滞以及主要环流系统突然的北跳有关。更重要的, 暴雨的这种特征分布表明,暴雨与起源或移过西藏高原的天气系统 的频率有关。例如,华南的前汛期暴雨主要由在高原以南通过的南 支西风带中的扰动引起。长江流域的暴雨经常是由来自高原的低涡 和切变线引起。但当高空锋区北移时,这些低空涡旋常改变它们的 移动路径,由向东变成向北或东北移动,以此造成华北,甚至西北 的暴雨。
高等天气学讲座(2014年春季)
单元四:对流和降水天气系统
第十一讲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C与MCS)和暴雨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一、中尺度对流系统
1、飑线
飑线是一种传播性线状的激烈对流系统,其水平尺度在150~300km,时 间尺度在4~10h。飑线是强天气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它可以产生强 风,雷暴,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在地面气压场上飑线一般由两个 强地面气压系统,中高压和尾流低压构成。藤田早年把飑线的生命期分 为5个阶段,他指出,在初期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强的中高压,在发展 阶段中高压在强度和尺度上都有增强。到成熟阶段,阵雨达到最大强度, 在中高压之后并形成尾流低压。在减弱阶段,降水与中高压皆减弱,但 是尾流低压达到最大强度。最后在残余阶段,尾流低压填塞消失。约三 十年之后,利用美国STORM-中部计划得到的较稠密的资料,基本肯定 了藤田发现的飑线内的中高压和尾流低压结构(下图),并进一步揭示 了飑线内的前沿对流线/尾部层状云结构。飑线模式由前沿对流线,过 渡区(回波最小值区)与大范围的层状降水区组成。
最后,暴雨的年际变率密切与北半球,尤其是东亚中高纬大 气环流的异常有关。位于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茨克海 霍里海的阻塞高压和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的长波槽是决定暴 雨是否有利的关键环流系统。例如在1972年夏季,全球出现 许多异常的天气过程。这是由于一异常的长波槽维持在亚洲 的东岸地区(130º~140ºE)而代替了正常年份的平均高压 脊。结果冷空气爆发的路径比常年更偏东,同时副热带高压 也比常年更弱。这种天气形势造成了过去30年中春季和夏季 最严重的干旱,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冷暖空气交绥的机会大 大减少。
二、暴雨的形成与中尺度扰动的作用
我国位于世界上著名的季风区。在夏季风爆发和盛行的时期, 是我国暴雨的季节。最著名的降雨是长江流域的梅雨,在我 国几乎每年都受到突发性洪水或持续性洪水的灾害,在有些 年份灾害相当严重,如1963年海河大范围的洪水和1975年淮 河灾害性洪水,以及近年来,1991,1998,1999和2003年年 江淮地区梅雨季的持续大暴雨。1981年7月中旬和2004年9月 3~7日四川大暴雨也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因而暴雨的研究和 预报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第二个特征是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 不断向暴雨输送暖湿空气,并与冷空气交汇于江淮流域。 第三个特征是高纬在雅库茨克或鄂霍茨克海要有稳定的阻 塞高压,使得东亚西风带位置偏南。 由上面可见,在持续性大暴雨发生前或发生中,行星尺度 长波系统一般会经历一次明显的调整过程,以后表现出异 常的稳定性。持续性大暴雨即出现在长波系统稳定的时期。 另一方面,持续性大暴雨的发生实际上是大尺度环流出现 异常状况的一种表现,因而与暴雨有关的长波系统的位置 和强度必然对平均条件呈现明显的偏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