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隋唐宋元----中国教育史

隋唐宋元----中国教育史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 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 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 时由于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 曾把老子封为“太上老君”、“玄元皇 帝”、“大圣祖”,在各州设立道观,在 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玄学,在考试 中加试《老子》、《庄子》、《文子》、 《列子》等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 导下,逐渐兴旺发达。
(三)隋唐的私学 私学依其教学程度有初级与高级的区分。 凡进行启蒙识字教育和一般的生活与伦理常识 教育的为初级私学,史书中对这一层次教育活动 的记载极少。 凡进行专经传授或其他专业知识技术传授的为 高级私学,史书记载的较多。
1、初级私学 初级私学一般按其办学主体和形式的不同分为: 乡学(乡校)、村学、私塾、家塾、家学。 初级私学对入学年龄没有统一的硬性要求,一般 情况都是在六七岁开始。也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 一般式春季开学。教学内容主要为读写算。实行小 班教学,教学效率很低。 课本《急就篇》、《劝学》、《千字文》、《太 公家教》
3.旁系医学:
隶属太医署直辖,包括设在中央的医学和地方医学。
唐朝继承隋朝的教育制度,中央官学包 括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即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和广文馆 (有的书上称为“六学二馆”,二馆包括弘 文馆和崇文馆)。 唐朝在中央机构设置的附属学校更为多 样化。与隋朝相比,唐朝除了对师生人数有 详细规定外,还明确规定了“六学一馆”的 招生对象和学习内容。唐朝在地方官学上承 袭隋制,设立了由府州长史主管的经学、医 学和崇玄学。
3、扩充教育内容和知识范围
唐朝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 大经包括《礼记》和《左传》,中经包括 《诗经》《周礼》和《仪礼》,小经包括 《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和《春秋 谷梁传》,另有公共必修课《孝经》和《论 语》。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内容,并且学 习时间不同。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书学、 律学、算学、医学、崇玄学也为学生开设了 广泛的专业课程。但总的说来,各种类型学 校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责。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宋元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一)阅读教材 1、经学教材 (1)十三经的确定。 (2)《三经新义》和《字说》作为教材的确立。 (3)《四书》作为学校统一的教材是从宋代开始的。 2、文选型语文教材 (1)《文章正宗》(2)《文章轨范》(3)《古文关键》 (4)《东莱博仪》(5)《文章精义》 3、其他语文教材
(二)阅读方法 1、讲授法 2、答疑解难法 3、讨论辩论法 4、“会讲”和“讲会”法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
一、识字教学
宋元时期识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达到了高峰。 识字教学可分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个阶段。 教材分集中识字教材与分散识字教材。
(一)集中识字教材
集中识字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相互补充,构成系统化的识字教材。“初入社学,八岁以 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 亦有义理。”(吕坤著《社学要略》)道出了“三百千”的顺序性 和互补性。杂字类的书也是集中识字教材之一。
(二)分散识字教材
对于学童来讲,在“三百千”和读史读经之间,需要有一个巩 固理解已经认识的字、继续扩大识字量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 主要目的还是识字,但已不是集中识字,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巩 固和扩充识字量。 1、《性理字训》
在介绍理学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识字教材中,以《性理字训》的 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1、蒙师口授 这是学童认识字形,特别是掌握字音的主要方法。识字教材中, 每字每句的读音,都是通过蒙师领读,学童跟念,反复训练而掌握 的。 2、学生诵记 蒙师口授后,学童要反复诵记。这不仅要认识每个字的字形, 掌握其读音,而且还要把编成韵文形式的语句背熟。
3、通过读书认字 学童通过集中识字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后,就开始读书,进 一步扩大识字量。为了便于学童通过读书扩大识字、学习语言,还 专门编写了一些适合儿童的读物,既有韵对、诗歌,也有散文故事。 在散文故事类读物中,对深、难字词还加了注音、注释。 4、结合伦理道德与知识教育扩充识字量 《性理字训》《名物蒙求》等读本,就是为了进行伦理道德和 知识教育,同时扩充识字量。

教育学 宋元明清

教育学 宋元明清

宋朝范仲淹范仲淹明确提出“重名器”(慎选举、敦教育),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主张“劝学育才”,恢复制举并使之与教育相衔接。

庆历年间主政时,范仲淹再次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

师资选材上,范仲淹提倡明师执教、经实并重。

范仲淹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把“师道”确立为教育的重心。

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培养能通达“六经”、悉经邦治国之术的人才;同时注意兼授诸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实用人才王安石改革措施:整顿和发展州县学校,严选教导之官;增办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认为学校教育是实现政治教化、统一思想道德、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

他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

”。

学生所学,要能“为天下国家之用”,是王安石改革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他主张:“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他主张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潜移默化,逐渐渗透,提出“善教者浃于民心”,不能只“施于耳目”,不能单纯依靠“法令诰戒”的强制办法。

学生在学,要在“观游止处,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的环境氛围中,经过“磨砻镌切,沉浸灌养”的陶冶化育,才能“行完而才备”。

他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施教者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先之”,受教者才能“施教者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应之”;教育只有“修其身”,才能“化”天下。

主张对在校从教的教师要“严其选,征“经术行谊”之士担任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朱熹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

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

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

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

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

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

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

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①积极作用和影响: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期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一、宋初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岳麓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石鼓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应天府书院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嵩阳书院
大唐碑
五书院的教育意义1促进理学发展繁荣学术文化2促进了教育革新3促进了古代教育制度的完备朱熹教育思想王守仁教育思想颜元教育思想朱熹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第六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四、书院教学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5、师生关系融洽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五、书院的组织管理
1、办学方式与经费 2、办学特征 3、学规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中外教育思想史第六章宋元明清时 期的教育思想
(二) 熙宁兴学
公元1070年(宋神宗熙宁3年),在著名改 革家王安石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2次兴学运 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4个方面:
1、办学方式与经费
(1) 办学方式:由私人教育机构向官学教育 机构演变。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二 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1 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官学却长期低
迷。 2 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 印刷术的应用。
三 北宋著名的书院 1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朝廷赐监本。 2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赐匾额、赐书。 3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北石鼓山,赐匾额学田。 4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赐匾额。 5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嵩山)南麓,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的形成与 对教育作用论述 1 理学的形成 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 考据——注疏——义理 “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 2 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 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
(二)熙宁兴学 (王安石)
1 改革太学 ,实施三舍法 (外、内、上舍)。
2 整顿地方学校。学官任免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全权负
责管理当地教育 ;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 。
3 颁布《三经新义》。 4 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
人才。
5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贴经墨义 (三) 崇宁兴学 (蔡京 )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一。 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 庆历兴学(范仲淹)
1 令州县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士须在学校习业300日, 方许应举 。
2 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墨义,重策论。
3 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
苏湖教法: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 讲学
期间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在在指导思想上反对 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 张“明体达用”。在实施模式上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 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 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 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胡瑗的苏湖教法, 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 是最早的。

《中外教育史》11 宋代的教育

《中外教育史》11 宋代的教育
在中国教育史上,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始建于宋朝,对后来的元、明、清 的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4、贵胄学校 资善堂、宗学、诸王学、内小学
宋代的教育
(二)地方官学
宋朝的地方行政分为三级: 路——州、府、军、监——县
路”(学官)——“州学”、“府学”、“军学”——“县学”
“路”不直接设学,仅设学官管辖所属学校。
(“以学舍入官”、官府兴建或朝廷赐院额、书、学田等)
(四)元朝的书院 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
宋代的教育
四、宋元时期的蒙学
儒家经典《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封建社 会时期,一般将8岁至15岁儿童的“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 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所用的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宋代的教育
(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1、庆历兴学 宋仁宗庆历4年,范仲淹(989—1052年)主持 主要措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改革科举考试 创建太学
2、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 主要措施: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宋代的教育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结果是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 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 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 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宋代的教育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宋元教育

宋元教育

但“实学”一词的含义却相当广泛,其所指涉的对象也不尽 相同,宋代学者心目中的“实学”与明清时学者心目中的 “实学”内涵不尽相同,宋代学者中又有理学阵营与浙东学 派之分,而明清学者所倡言的实学,更是五花八门,如有学 者就将之归纳为“实体实学、经世实学、质测实学、考据实 学和启蒙实学”等五类。 不过,在笔者看来, “实学”之 名的成立,乃是儒家学者对儒学自身反思的结果,因此,从 学术史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实学”,只能是作为儒学之一 种的“实学”,如此则诸如涉及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些学问 或西学东渐后传入的西学等内容当不属于所们所讨论的范围 之中。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 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 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 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 富的藏书, 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 场所。
二、宋初的著名书院 ---教材1பைடு நூலகம்4--185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兴学,州县官学 日益普及,逐步取代了书院的地位。 到了南宋,由 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理学家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书院又进入复兴的阶段 。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 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 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 也更加完备。
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 一文中谈到宋代 书院兴盛的原因,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 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 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精舍这种教学 形式,来满足世人读书求学的需要:“余惟 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 胜地而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 者或就而褒表之,若此山,若白鹿洞之类是 也。” 从上可见,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 点: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争霸称雄的教训,宋初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为用。

由于统治者的积极提倡,为“理学”——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北宋的“三次兴学”北宋仁宗以后,曾有“三次兴学”之举,改革科举,振兴学校,对于宋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庆历兴学和胡瑗的“苏湖教法”①庆历兴学的主要措施北宋第一次兴学,即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a.令州县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先经过学校学习;b.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c.采用胡瑗之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的模式,改革太学。

②“苏湖教法”的主要内容苏湖教法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

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

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宋神宗熙宁、元丰期间,王安石主持了北宋的第二次兴学,史称“熙宁兴学”。

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根据考试成绩和日常“行”“艺”升舍和授予官职;②整顿地方学校,主要是设立学校,严格选置教官;③颁定《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④设置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⑤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对进士科考试也做了改革。

(3)崇宁兴学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大太学规模;②普遍设立地方官学;③添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多种专门学校;④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⑤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名师教案1 岳麓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4课 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名师教案1 岳麓版
三、元曲
1、元朝文学创作的主流——元曲
2、关汉卿和《窦娥冤》
四、绘画
1、张择 端的《清明上河图》
2、赵孟府的《秋郊饮马图》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第14课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1、()史学家()主持编写的《》是我国第一部()巨著。全书近300卷,记述发从()到()13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取材广泛,考证严密,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
2、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它是一种新体诗歌,在()已经出现。
3、 北宋词人()开创了()词风,其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李清照是()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其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5、南宋著名词人()继承并发扬了()的词风,其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6、()是元代文学创作的主流,是()和()的合称。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节课所学内容,指出宋元时期文化繁荣,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许多方面 都取了辉煌成就。
导入新课
一、《资治通鉴》
二、宋词
1、宋词的主要文学成就——词
2、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及其代表作
3、女词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
4、发扬苏轼词风的辛弃疾用其代表作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11、“唐宋八大家”是指北宋的()、()、()、()、()和唐代的()、()。他们都是在散文创作上有很大成就。
让学生自学、讨论
可让学生自己总结
本节课达到了教学目的,由于分工明确,学生有学 习任务,学习积极性高,实现了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民主、和谐。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前指导不到位,上课开始后才根据小组布置任务,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多,无法多查找资料,研究不透彻,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回答也不全面;②参与提问题与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多,来来回回是那麽几个学 生,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令州县立学 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经应过试的,
亦需在学百日。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设立四门学 ,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 改革太学
诏令下湖州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明体达用”主张。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78年 ),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 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进士出 身。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他在《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 中,提出了涉及教育、科 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 北宋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讲学二十余年,主持苏 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 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 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 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 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 》,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培养动手能力□学一门手艺□打发时间□兴趣爱好□
(2)东西全
5、就业机会和问题分析课后记
据调查,大学生对此类消费的态度是:手工艺制品消费比“负债”消费更得人心。
4、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003年,上海市总人口达到1464万人,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
王炳照 等主编
第四节辽金的教育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辽国的教育制度二金国的教育制度第五节元代的教育一元代遵用汉法的文教政策二元代的学校制度三元代的科举制度第六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在知南康军时重修白鹿洞书院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二)学思力行
二、资料网址:(三)因材施教
(四)循序渐进
五、朱子读书法(名词)
“碧芝”隶属于加拿大的beadworks公司。这家公司原先从事首饰加工业,自助首饰的风行也自西方,随着人工饰品的欣欣向荣,自制饰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认同。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八达,由于是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问题。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拾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看一下。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 2、教学制度——分堂法、监生历事制度
• 分堂法是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设六堂三级: • 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为初级,通四书而未通五经的在这 三堂学习; • 修道、诚心二堂为中级,在初级读书一年半以上,如果文 理通畅的升入; • 率性堂为高级,在中级学习一年半以上,如果经史兼通, 文理俱优者升入。 • 监生历事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年)。据《明会典》 载,令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 奏。
二、宋代的教育制度
宋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 1、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 不仅在中央设立国子监管理中央官学,而且在诸路设置提 举学事司。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 管理机构。 • 2、官学类型多样化。 • 3、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 • 4、学田制度的确立。 • 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 这一制度被长期沿用。
二、私塾的种类
• 义塾(义学):私塾中规模较大的学校, 由官绅或富家捐资开办,免费为本族的穷 苦子弟进行初级教育。 • 专馆: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 独或联合设立的一种私塾,延师设塾,经 费分摊。 • 散馆:是生员(秀才)等人在家庭中单独 设塾,招收附近人家子弟就读,收取学费 维持生计,主要进行初级的启蒙教育。
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出万物的原理,而气是率理而铸型的质料。
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朱子语类》
卷十五)还说:“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1、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朱熹制订《白鹿洞教条》
朱子教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 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修身之要。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

中国教育史整理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周的教育(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

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产生。

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

必然要求教育变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文字的产生,使系统性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内容1、父慈子孝(父子关系)提出“父父,子子”的命题,要求父尽父道,子尽子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2、君礼臣忠(君臣关系)提出“君君,臣臣”的命题,强调为君者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身,其正人何”。

3、欲以道得,见利思义(义利关系)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得)之,不去也”,“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义”有含义之利和不含义之利:合则取之,不合则舍之,这就是“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极力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放利而行,多怨”;“子罕言利”。

道德教育方法1、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事不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自省自克强调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躬自厚而薄责人”;“求诸己”。

强调遇事要善于自我省察,善于自我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单元 宋元时期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名师教学设计2 川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单元 宋元时期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名师教学设计2 川教版

北宋的政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听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吧,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吗?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赵匡胤。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建立北宋政权以后的巩固措施。

讲授新课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教师讲述陈桥兵变的故事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束?教师归纳: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泉州、漳州也有一些小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板书:“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教师设问: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

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设问:宋初的统治者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课件展示:措施(1)、集中军权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请一位同学用生动的语言给大家讲述“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B、削弱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C、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教师讲述:改组后禁军统领权归属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令州县立学 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经应过试的,
亦需在学百日。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设立四门学 ,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 改革太学
诏令下湖州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明体达用”主张。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太学 宋代中央官学主要形式,学生资格限于八品官员以下子弟和庶民俊
秀者。 崇宁时规定州学每三年选送太学生一次。南宋高宗时,规定州学学
生在学满一年,三次考试及格未犯过者,可送入太学。孝宗时又有混补 、待补之法,从科举落第举人中,取合格者入太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医学 宋初设立,初属太常寺,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崇宁时改属国子
监,后又改隶太医局。南宋时仍专设医局。此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 科。 武学
仁宗时立,不久即被停废。神宗时重又建立。学生以百员为额,习 诵兵法。南宋时亦设。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州(府监军)、县三级。地方官学只有州( 府监军)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官学于仁宗庆历四年诏诸州、府立学, 学者二百人以上可立县学。
徽宗崇宁元年取消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开始无名额限制,各学 教官称教授。教学内容为“以经术德艺训练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 不如者。”
太学在崇宁时最盛,南宋时期学生锐减,最多时不过七百余人。 课程内容基本以《五经》为教材,南宋时期逐渐增入程朱语录即《 四书》。考试除平时考查和年度行艺外,主要有私诗和公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律学 宋初于国子学中置博士,教授法律。熙宁六年单独设置,隶属于国
“取”是选拔人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选拔,经严格考核, “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任”是任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职务,并“使之得行 其意”,充分施展个人才干。只要胜任,就应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 ;如不称职,就应坚决罢免。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 》,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在开封特设译经院 ,在各地修建寺院,大度僧尼。
真宗时北宋佛教最为盛行,全国僧徒达46万余人,他还撰写《崇释论 》,有意将佛学作为辅助儒学的统治工具。
“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要保证人才有充足的物质待遇,同时以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 ,对违反者以法制裁。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如:财力日困、风俗日坏)的 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 ”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封为“希夷先生”。又在开封、苏州等 地修道观。
宋真宗热心鼓吹道教,伪造天书,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又名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卷。
徽宗更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治,并立先生、处士等道阶二十六级,职 位比于中大夫至将士郎;置道官二十六等,也一一比于朝官。
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 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 ,每岁考试上舍生入礼部试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国子监 管理学校的机构,有时亦将国子学称国子监,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宋初建立,建隆三年(926年)开始招生讲学。较之前代品第限制有所 放宽,凡官员七品以上子弟皆可入学。设判监事两人,总管监事;直讲 八人,讲授经术,此外有丞簿和专管刻书之责的书库和监官各一人。元 丰以后,改设祭酒一人总管国子监事,统辖所属各校,其下设司业、参 丞、主簿各一,分掌各项事务。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广文馆 系讲习性质,凡四方来京应试的士人,皆可入馆听讲。宋初设立,到哲
宗元佑时增加到二千四百人,以后废置无常。 四门学
仁宗时设立,是一所比太学等级较低的中央官学,入学资格同太学。修 业期限为一年,不久停办。 辟雍
又名外学,崇宁时设立。崇宁兴学恢复“三舍法”,将外舍生置于辟雍 ,州学学生选送到中央,先入外学修业一年,成绩合格再补入太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扩大太学规模
外舍生定员三千人,内舍生定员六百人,上舍生定员二百人。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崇宁三年诏诸路州军末置学处并置学。各州县除了办高等教育程度 的儒学外,还要办初等程度的小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风俗日坏)的 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 ”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
“教”是培养人才。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要使“朝廷 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的人才。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 北宋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讲学二十余年,主持苏 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 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 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 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 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78年 ),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 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进士出 身。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他在《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 中,提出了涉及教育、科 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
子监。入学资格为命官和举人。学中分断案及律令两科,习古今刑书, 新颁条令等。 算学
徽宗崇宁年间建立,隶属于太史局,学生定额二百一十人。入学资 格为命官和庶人。学习《九章》、《海岛》、《孙子》算法及天文等, 此外须兼习一小经,愿修大经者听便。考试略如太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书学 徽宗时立,由翰林书艺局管辖。习篆、隶、草三体字,兼习《说文
》、《尔雅》、《论语》、《孟子》,自愿修习大经。名额及入学资格 均无明确规定。 画学
徽宗时立,由翰林图画局管辖。学生分“士流”和“杂流”。除学 习绘画外,须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四种书。“ 士流”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 “杂流” 则诵小经或读律。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周敦颐首先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 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 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开端。
张载、程颢、程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体系。 宁宗嘉定二年,诏赐朱熹遗表恩泽,称“朱文公”,嘉定五年把《论 语集注》、《孟子集注》列为法定教科书。理宗宝庆二年下诏“特赠熹 太师,追封信国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