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徽宗崇 宁、大观年间蔡京执政时发 起的。
蔡京,今福建省莆田人, 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 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 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 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 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太学在崇宁时最盛,南宋时期学生锐减,最多时不过七百余人。 课程内容基本以《五经》为教材,南宋时期逐渐增入程朱语录即《 四书》。考试除平时考查和年度行艺外,主要有私诗和公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律学 宋初于国子学中置博士,教授法律。熙宁六年单独设置,隶属于国
❖ 中央官学
书学 徽宗时立,由翰林书艺局管辖。习篆、隶、草三体字,兼习《说文
》、《尔雅》、《论语》、《孟子》,自愿修习大经。名额及入学资格 均无明确规定。 画学
徽宗时立,由翰林图画局管辖。学生分“士流”和“杂流”。除学 习绘画外,须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四种书。“ 士流”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 “杂流” 则诵小经或读律。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州(府监军)、县三级。地方官学只有州( 府监军)学和县学两级。宋代地方官学于仁宗庆历四年诏诸州、府立学, 学者二百人以上可立县学。
徽宗崇宁元年取消限制,所有州县一律置学,开始无名额限制,各学 教官称教授。教学内容为“以经术德艺训练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 不如者。”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整顿地方学校
熙宁四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选 置教官,采访有“经术行谊”者担任教授。每所学校给田四十顷以充学 粮,保证地方官学的经费。 颁定《三经新义》
为统一思想,熙宁六年特置经义局,王安石亲自阐释《周礼》,谓 之《周官新义》。《诗》、《书》则由其子王雱(pāng)和弟子吕慧卿 共同诠释,合谓《三经新义》。八年经神宗批准颁发学校学习。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太学 宋代中央官学主要形式,学生资格限于八品官员以下子弟和庶民俊
秀者。 崇宁时规定州学每三年选送太学生一次。南宋高宗时,规定州学学
生在学满一年,三次考试及格未犯过者,可送入太学。孝宗时又有混补 、待补之法,从科举落第举人中,取合格者入太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祖赵匡胤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 》,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在开封特设译经院 ,在各地修建寺院,大度僧尼。
真宗时北宋佛教最为盛行,全国僧徒达46万余人,他还撰写《崇释论 》,有意将佛学作为辅助儒学的统治工具。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广文馆 系讲习性质,凡四方来京应试的士人,皆可入馆听讲。宋初设立,到哲
宗元佑时增加到二千四百人,以后废置无常。 四门学
仁宗时设立,是一所比太学等级较低的中央官学,入学资格同太学。修 业期限为一年,不久停办。 辟雍
又名外学,崇宁时设立。崇宁兴学恢复“三舍法”,将外舍生置于辟雍 ,州学学生选送到中央,先入外学修业一年,成绩合格再补入太学。
第一节 宋代wenku.baidu.com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周敦颐首先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 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 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开端。
张载、程颢、程颐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体系。 宁宗嘉定二年,诏赐朱熹遗表恩泽,称“朱文公”,嘉定五年把《论 语集注》、《孟子集注》列为法定教科书。理宗宝庆二年下诏“特赠熹 太师,追封信国公。”
“取”是选拔人才。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选拔,经严格考核, “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
“任”是任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职务,并“使之得行 其意”,充分施展个人才干。只要胜任,就应保持稳定,不要频繁调动 ;如不称职,就应坚决罢免。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扩大太学规模
外舍生定员三千人,内舍生定员六百人,上舍生定员二百人。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崇宁三年诏诸路州军末置学处并置学。各州县除了办高等教育程度 的儒学外,还要办初等程度的小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胡瑗字翼之,江苏泰州人,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 北宋著名教育家。他早年在苏州、湖州两地州学讲学二十余年,主持苏 湖州学期间,一反当时盛行的重视诗赋声律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 学,主张“明体达用,”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 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属于“明体”之学;治事斋分为治民、讲武、 堰水、历算等科,属于“达用”之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胡瑗的苏湖教法,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 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提倡佛道
宋太宗召见华山道士陈抟,赐封为“希夷先生”。又在开封、苏州等 地修道观。
宋真宗热心鼓吹道教,伪造天书,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又名宰相王钦若主持续修《道藏》,搜编道书四千三百卷。
徽宗更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治,并立先生、处士等道阶二十六级,职 位比于中大夫至将士郎;置道官二十六等,也一一比于朝官。
子监。入学资格为命官和举人。学中分断案及律令两科,习古今刑书, 新颁条令等。 算学
徽宗崇宁年间建立,隶属于太史局,学生定额二百一十人。入学资 格为命官和庶人。学习《九章》、《海岛》、《孙子》算法及天文等, 此外须兼习一小经,愿修大经者听便。考试略如太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改革太学教学制度,除主管官外,太学置有十员直讲,每二人讲一 经,对“教导有方”的学官予以提升,而“职事不修”的予以罢黜。学 官成绩考核依据学生“行、艺进退”的人数多少加以评定。
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 ,通过考核,依次升舍。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78年 ),王安石两次为相,在推行变法过程中 实行教育改革,这是北宋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进士出 身。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他在《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 中,提出了涉及教育、科 举、吏治弊病的系统改革方案。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庆历兴学是北宋第一次兴学,发 生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 参知政事时。
范仲淹屡屡上书改革科举,兴学 育人,以策论、诗赋考察人才,转变 学者“专于记诵”的现象,执朝政后 联合宋祁等推动兴学。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养”是给人才以合理待遇。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要保证人才有充足的物质待遇,同时以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他们 ,对违反者以法制裁。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如:财力日困、风俗日坏)的 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 ”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公元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 的封建格局局面。两宋时期,在北方先后有辽、西夏、金等 着政权,13世纪初,蒙古族兴起,相继灭金和南宋,于1276 年建立统一全国的元朝。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由于天下已普遍设学并实行三舍升级制度,崇宁三年(1104年)诏罢 科举,士人全部由学校升贡 ,每岁考试上舍生入礼部试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国子监 管理学校的机构,有时亦将国子学称国子监,又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宋初建立,建隆三年(926年)开始招生讲学。较之前代品第限制有所 放宽,凡官员七品以上子弟皆可入学。设判监事两人,总管监事;直讲 八人,讲授经术,此外有丞簿和专管刻书之责的书库和监官各一人。元 丰以后,改设祭酒一人总管国子监事,统辖所属各校,其下设司业、参 丞、主簿各一,分掌各项事务。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庆历兴学和胡瑗“苏湖教法”
令州县立学 规定应科举者,需在州县学读书三百日方准应试;曾经应过试的,
亦需在学百日。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设立四门学 ,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 改革太学
诏令下湖州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明体达用”主张。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中央官学
医学 宋初设立,初属太常寺,神宗时隶属于提举判局,崇宁时改属国子
监,后又改隶太医局。南宋时仍专设医局。此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 科。 武学
仁宗时立,不久即被停废。神宗时重又建立。学生以百员为额,习 诵兵法。南宋时亦设。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王安石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种种弊端(如:财力日困、风俗日坏)的 根本原因在于人材不足,用人不当。为此,他提出了“教,养,取,任 ”的造就人才的四项纲领:
“教”是培养人才。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系统,要使“朝廷 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