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为何“两头叫-中间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物流为何“两头叫,中间笑
曾有业内人士把农产品大宗物流形容为“两头叫,中间笑”,意思是说对于农产品价格而言,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满意,生产者嫌收购价太低,消费者嫌零售价太高,而农产品大宗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很大。例如:去年上半年海南香蕉产地收购价最低曾跌至0.18—0.2元/公斤左右,而华北主要城市的香蕉零售价在每500 克 1.5—2 元左右,除了合理的运销成本外,批零利润空间巨大。但另一方面,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实际上风险也很大,在生鲜供应链各环节上存在着物流利润和风险不均衡分担分配的问题。
流通渠道问题
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由于农产品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绝大部分,而这样多环节的流通链条,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还是现有的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足,产销脱节严重,损耗情况更为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 亿元。目前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渠道的营销体系。
物流成本问题
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结合是目前我们生鲜采购和经营的瓶颈之一,也是未来市场投资的热点。现在我们的流通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性较大;另外加上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设卡收费等问题等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流通成本,加大了农产品大宗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
物流技术问题
运销保鲜技术是目前影响超市生鲜经营的突出问题之一,“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
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1/4 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
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对比之下让人触目惊心
投资结构问题
一直以来,在农业增产上的投入是全力以赴,但保鲜技术和物流等后续农产品处
理加工方面却明显相对投入不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来看,如果能够更多地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经营,开发采用保鲜技术使果蔬损耗率减少一半,就意味着增产水果500多万吨,蔬菜3000 多万吨。
美国农业目前的生产环节投入比例为30%,产后投入比例为70%;人员也是生产
环节的人少,采后加工服务的人多。国外水果经过采后储藏加工,增值比例为1 : 3.8,我国是1 : 1.8的水平。原因在于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是由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而农产品附加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非产地, 所以我国农产品鲜销的方式限制了农产品的增值。我国采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中国生鲜冷链薄弱的现状和数量型的农产品生产形成很大的矛盾, 问题不解决,高损耗的状况也将难以根本扭转。
绿色食品在南昌遭冷落春节期间,南昌市的食品市场红火一直不减, 但绿色食品却遭到南
昌百姓的冷落。在胜利路附近的一家超市,大米、油、酒及蔬菜销售情况很好,但在绿色食品的货架前,顾客却少得可怜。该超市的值班负责人介绍说,春节前夕,他们为了丰富南昌市民的菜篮子,专程到全国各地采购了一些绿色食品,由于价格原因, 市民对这些绿色食品根本不感兴趣。
一位在质监所工作的顾客认为, 绿色食品不被看好, 除了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和价格
偏高外,开发的力度不足也是关键问题。南昌大学的食品专家张教授说, 绿色食品遭冷落的原因主要是“绿色”的概念还未深入人心。客观地讲, 目前消费者对于“绿色”的理
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字面上, 还没有树立每天都离不开“绿色的现代消费观念。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相对于一般产品较高, 许多消费者虽渴求却不能消费,而是将其视为奢侈品, 用于送礼或偶尔改善一下。绿色食品消费在南昌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蔚然成风,有
待于人们消费观念的进一步转变。
广东大中城市建绿色食品专卖市场广东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传出信息, 广东将加大力度推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争取到2005年全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产品达250 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00万亩,产量150万吨,产值60 亿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质量监测、培训推广、信息交流和市场体系;在广州、深圳建立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中等城市建立绿色食品超市专卖等零售市场。
广东省农业厅负责人俞宪渝在会上提到,今年广东省人大、政协“两会”上, 食品质量安全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门话题。今年是广东省农业厅办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建议、提案最多的一年,表明了社会对食品的质量安全已经十分关注。
近年发生的“瘦肉精”、“毒米”等恶性事件,让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感到困扰。
同时各地生产的大宗农产品质量不高,有的还人为采用激素来解决高产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消费者越来越愿意选择购买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为消费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最近,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郭忠广主任在接受《中国食品报》记者采访时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不等于畅销产品,企业还应在创名牌绿色食品上下一番大功夫。
郭忠广介绍,今年初,山东省已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发展计划,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下大气力在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中,培植壮大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高的龙头企业。
据介绍,截至2001年末,山东省有86家企业共146 个产品(三年有效期内)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认证产品总数仅次于黑龙江、内蒙古,位居全国第三位。
据了解,尽管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较快,但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还很少。在市场分布上,初级产品(水果、蔬菜等)中的90%出口,这部分产品基本上被进口商重新加工、包装后再销售,出口企业很难创出自己的品牌;加工食品中有80%市场在国内,其中被评为“山东名牌”的产品只有“鲁花牌花生油”、“长生牌花生油”、“威龙牌葡萄酒”、“德州牌扒鸡”、“得力牌豆奶粉”等7 个品牌,其他大多数产品属于小规模生产,产品知名度低,企业效益不理想。如有的企业产品质量很好,但在市场开发上缺少资金投入,产品深居闺中无人识,生产很不景气。有的绿色食品包装粗糙,规格单一,消费者不买账。
黑龙江省从整合品牌入手,通过改革改制、剥离经营、技术创新改造等方式,增强绿色食品龙头加工企业的带动功能,拉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向集团化迈进。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29个,销售收入超过
3 0 0 0万元的企业达到
4 6个,超亿元的发展到12个,其中完达山、哈啤、绿都等企业集团产值均达3亿元以上。2001年绿色食品加工量达到222万吨,实现产值
5 3、7亿元。做大做强了大中型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改造提高一批小型加工企业,使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呈现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
黑龙江省突出对绿色食品品牌的整合,加快推出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步伐,构筑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大米、大豆、杂粮、乳制品、啤酒、矿泉水等24个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大米重点培植五常、珍宝岛、锦秋、北大荒、金都等8 个品牌,大豆重点培植松北王、建三江、
晨星岛等4个品牌,杂粮重点培植古龙、绿珍珠等3个品牌,乳品重点培植完达山、红星、绿洲等5 个品牌。
为了加快重点品牌的创建,黑龙江省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品牌战略,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完成了龙丹、红星两个驰名商标和龙拱、丽雪、翔宇等著名商标的申报程序。按照市场规律,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先后完成了北大荒麦业集团、宁安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