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祛风湿药

合集下载

中药学课件祛风湿药

中药学课件祛风湿药

威灵仙现代研究
化学研究
威灵仙含白头翁素和白头翁醇、 皂甙等。
药效研究
具有镇痛、抗利尿作用。
醋浸液对鱼骨刺有一定软化作用, 并使部分肌肉松弛,促使骨刺脱落。
其煎剂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革
兰氏阳性及阴性菌、霉菌均有较强抑
制作用。
第二十九页,共152页。
木瓜
名医别录
别录:“主湿痹邪气, 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
缓挛急,除吐泻
湿浊中阻 升降失常
吴萸、半夏、黄连 三因方木瓜汤 霍乱论蚕矢汤
第三十五页,共152页。
呕吐泄泻 腹痛转筋
木瓜应用
3.消食:消化不良。
第三十六页,共152页。
木瓜使用注意
煎服,10~15g。
胃酸过多者不宜用。
第三十七页,共152页。
木瓜现代研究
化学研究 含皂甙、黄酮类、维生素C、苹果酸、
吐 泻
蚕沙
治各种痹痛,和中化浊止吐泻,祛风止痒 〔风瘙瘾疹〕


第三十九页,共152页。
祛风湿〔散寒〕药成效总结简表
伸筋草 舒筋活络
祛 寻骨风 通络止痛

湿 松 节 活络止痛,善去筋骨间风寒湿邪

寒 海风藤 通经活络

痹 老鹳草 舒筋活络,止泻痢〔湿热泻痢〕

通 络
寒 湿



祛风通络,利水〔水肿,小便不利〕
第八页,共152页。
独活处方用名
中文名:
独活、大活、川独活、香独活
英文名:
独活【医】 angelica root;doubleteeth pubescent 〔中药〕
第九页,共152页。
独活性能成效

中药学祛风湿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
祛风湿药
定义: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常用以治疗风湿 痹证的药物。
性味特点:辛香苦燥走散
功效:祛除留着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止
痹痛、通经络、强筋骨。
适应症:风寒湿痹,筋脉拘挛,关节不利,腰
膝软弱酸痛,肌肤麻木不仁、半身不
遂、下肢痿弱等证。
病因: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
说。

分型:因感邪的偏盛分;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临床应用:
1、风湿顽痹、麻木拘挛:
+防风、独活、天麻-白花蛇酒;
2、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全蝎、蜈蚣、天南星;
3、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抽搐痉挛:
惊风属肝热急惊:+清热息风定惊药
属脾虚慢惊:+息风健脾药
破伤风:定命散;
4、麻风、疥癣:祛风止痒;
独活寄生汤(《千金方》):独活、桑寄 生、秦艽、细辛、防风、当归、生地、白 芍、川芎、肉桂、茯苓、人参、甘草、杜 仲、牛膝。治风寒湿痹,腿足有冷感,腰 膝作痛,缓弱无力,屈伸不利,畏寒喜热, 脉迟苔白者。
文献摘录:
《名医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久新 者。”
《本草汇言》:“善行血分,袪风行湿散寒 之药也。凡病风之证,如头项不能俯仰,腰 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难行,麻木不用,皆风 与寒之所致,暑与湿之所伤也;必用独活之 苦辛而温,活动气血,袪散寒邪。”
《本草求真》:“羌有发表之功,独有助表 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
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 头痛,两足湿痹可治。二活虽属治风,而 用各有别,不可不细审耳。”
《本草正义》:“气味雄烈,芳香四溢, 故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 关,凡寒湿之痹于肌肉,着于关节者,非 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于经脉骨 节之间,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 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要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要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要归纳总结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分类,常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

在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对于祛风湿药的归纳总结十分重要。

本文将对祛风湿药的分类、功效及其应用进行探讨。

一、祛风湿药的分类根据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祛风湿药可以分为风寒湿药、风湿湿热药、壮筋湿药三大类。

1. 风寒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风湿疾病,如寒湿型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常见的风寒湿药包括桂枝、防风、羌活等。

2. 风湿湿热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邪气所致的风湿疾病,如湿热型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常见的风湿湿热药包括秦艽、白芷、藁本等。

3. 壮筋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筋脉受损而引起的风湿疾病,如筋脉麻痹、肌肉萎缩等。

常见的壮筋湿药包括巴戟天、杜仲、桑寄生等。

二、祛风湿药的功效及应用根据祛风湿药的不同分类,其功效和应用也有所差异。

1. 风寒湿药的功效及应用:(1)桂枝:温通经络,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湿内侵引起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2)防风: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3)羌活:温经散寒,舒筋活络,适用于寒湿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2. 风湿湿热药的功效及应用:(1)秦艽:清热化湿,祛风止痛,适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关节红、肿、痛等症状。

(2)白芷:祛风解毒,活血化瘀,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关节肿痛、疼痛等症状。

(3)藁本:祛风散寒,疏风活络,适用于湿热痹阻、关节痛等症状。

3. 壮筋湿药的功效及应用:(1)巴戟天:温补肝肾,壮筋阳,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脉麻痹、腰腿酸软等症状。

(2)杜仲:温肾助阳,强筋骨,适用于筋骨不利、筋脉麻痹等症状。

(3)桑寄生:补肾壮骨,活血化瘀,适用于筋骨痹阻、骨痛等症状。

三、祛风湿药的归纳总结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的药物分类,根据其不同分类以及药物的功效及应用,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如下:1. 风寒湿药:适用于因风、寒、湿邪所致的风湿疾病。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舒筋活络—善治下肢 痹痛。亦治筋脉拘急。
除湿和胃—吐泻转筋。 消食生津。
【用法】入汤剂。
2020/7/15
中药学
21
桑寄生《本经》
2020/7/15
【药用】桑寄生科寄生植物桑寄生的带叶茎枝。
中药学
22
桑寄生《本经》
【药性】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 1.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性平,
2020/7/15
中药学
13
秦艽《本经》
2020/7/15
【药用】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 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中药学
14
秦艽《本经》
2020/7/15
中药学
15
秦艽
【药性】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除风湿,止痹痛,除虚热,清 湿热。
祛风湿,舒筋络: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 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
中药,其痛游走不定,恶风 寒;
寒邪胜,痛痹,痛剧,遇寒则甚,得 热则缓;
湿邪胜,着痹,重着而痛,手足笨重, 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
热邪胜,热痹,肢体关节灼痛,或痛
2020/处7/15 锨红,肿胀剧烈中药学,筋脉拘急。
3
三、分类与功用
祛风湿散寒药—多辛苦温—祛风湿 ,散寒止痛,舒筋通络—治风湿痹 痛属寒者
中药学
【药用】 伞形科草 本植物重 齿毛当归 的根。
6
独活《神农本草经》
【药性】 辛、苦,微温。 归肾、膀胱经。
2020/7/15
中药学
7
【功效主治】
【用法】入汤剂。
2020/7/15
中药学
8
独活与羌活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祛风湿、止痹痛,发散风寒,治疗风湿 痹痛,风寒表证夹湿者。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

中药学祛风湿药归纳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学等相关学科的总称。

祛风湿药是中药学中一类重要而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

本文将对中药学祛风湿药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药物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祛风湿药的分类根据中药学分类原理,祛风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祛风湿药中的草本植物类药物:如羌活、防风、川芎等。

2. 祛风湿药中的矿物类药物:如磁石、地龙、牡蛎等。

3. 祛风湿药中的动物类药物:如桑螵蛸、蝉蜕等。

二、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祛风湿药具有以下主要的药理作用:1. 祛风活血作用:祛风湿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灶处的新陈代谢,消除风湿性炎症,达到缓解疼痛和肿胀的作用。

2. 抗炎作用:祛风湿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可以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达到抗炎作用。

3. 免疫调节作用:祛风湿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4. 镇痛作用:祛风湿药可以通过抑制痛觉传导、减少痛觉神经兴奋等方式,达到镇痛的作用。

三、祛风湿药的临床应用根据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其在临床上具有以下常见应用:1. 风湿性关节炎:祛风湿药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循环等方式,缓解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2. 类风湿关节炎:祛风湿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3. 风湿性肌痛:祛风湿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镇痛等方式,缓解风湿性肌痛引起的不适。

4. 风湿痛症:祛风湿药对于风湿痛症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5. 骨质增生:祛风湿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组织再生,对于骨质增生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祛风湿药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祛风湿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此外,个别人群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因此,在使用祛风湿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不能超量使用,以免诱发不良反应。

中药学祛风湿药分类

中药学祛风湿药分类

中药学祛风湿药分类
中药学祛风湿药可以根据其功效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祛风寒湿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证中的寒证,其药材多为温性。

常见的祛风寒湿药包括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蕲蛇、乌梢蛇、蚕砂、伸筋草、松节、青风藤、海风藤等。

2. 祛风湿热药: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证中的热证,其药材多偏凉性。

常见的祛风湿热药包括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海桐皮、络石藤、老鹳草、穿山龙等。

3. 祛风湿强筋骨药:这类药物具有祛风湿和强健筋骨的功效,对于风湿病引起的关节痹痛以及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痿软无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祛风湿强筋骨药包括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等。

以上分类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中药学祛风湿药分类的相关信息,建议查阅中医药学书籍或咨询中医药专家。

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时,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中药学课件第四章祛风湿药
于独活,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 独活性缓,善除在里之伏风,长于治下半身风湿
痹痛。 不同点: 独活又能治少阴头痛; 羌活又善治风寒项背强痛。
2024/10/20
中药学
9
威灵仙《新修本草》
2024/10/20
中药学
【药用】 毛茛科植 物威灵仙、 棉团铁线 莲或东北 铁线莲的 根及根茎。
10
威灵仙《新修本草》
2024/10/20
中药学
13
秦艽《本经》
2024/10/20
【药用】龙胆科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 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中药学
14
秦艽《本经》
2024/10/20
中药学
15
秦艽
【药性】苦、辛,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除风湿,止痹痛,除虚热,清 湿热。
祛风湿,舒筋络:治痹痛,偏寒偏热皆可。 又治肢体拘挛,半身不遂等。
章祛风湿药
2024/10/20
中药学
1
2024/10/20
1
概述
一、含义:凡能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的 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二、适应证:
风湿痹痛:风寒湿三邪杂至,合而为
痹。
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
骨之间,可以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
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损及肝肾而腰膝酸
痛、下肢痿弱。
3.妇女宫冷,月经不调,脐腹刺痛+当归, 延胡索,肉桂
2024/10/20
中药学
18
【用法】入汤剂。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忌用。
2024/10/20
中药学
19
木瓜《名医别录》
【药用】蔷薇科灌木贴梗海棠的成熟果实。
2024/10/20

中药学:第四章 祛风湿药

中药学:第四章 祛风湿药
共性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 肾经。具有较好的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 以止痛为其特点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
徐长卿、川乌
祛风寒湿 药物
蕲蛇、乌梢蛇 木瓜、蚕砂
伸筋草、寻骨风
松节、海风藤
路路通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
干燥根 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名。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独活
其祛风力猛,兼善通经活络,常与防风、 独活、天麻等配伍同用,如《频湖集简 方》白花蛇酒。
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 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威灵仙
玄明粉
干燥根及根茎
威灵仙
性味:辛、咸、温 归经: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消骨鲠。 特点:性善走,通络止痛较强。
威灵仙
1.祛风湿,通经络:主治风湿痹痛。 以其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脉, 凡风湿痹痛,麻木不仁,无论上下皆可用, 为风湿痹痛要药。
同时,本品又能祛风止痒,兼解蛇毒,也可用 治湿疹、风疹、顽癣等皮肤病,毒蛇咬伤等症。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川乌
乌头的干燥母根
因其形如乌之头,故名,主产四川。有川乌片和川乌之分。
川乌
川乌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特点:辛温大毒,止痛作用显著。
威灵仙
• 验方: • 1、治疗足跟痛 • 威灵仙50g +鲜姜少许 捣碎研成细末,以少
量醋调成糊状,外敷足跟处,用纱布包扎 固定,每日换药1次。 • 2、泌尿系结石 • 威灵仙100g 煎水代茶饮,15天1个疗程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徐长卿
干燥根及根 茎

中药学实验课-祛风湿药

中药学实验课-祛风湿药
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 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 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 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 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2~5cm;表面黄褐 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 缘;革质。气微,味涩。
祛风湿热药-防己
功效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用法用量
5~10g
பைடு நூலகம்
LOGO
来源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圆形或半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灰黄 色。切面灰白色,粉性,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苦。
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
LOGO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用法用量
9~15g
来源
祛风湿强筋骨药-狗脊
功效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用法用量
6~12g
LOGO
来源
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
饮片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纵片,长5-20cm,宽2-8cm,厚 1.5-5mm;周边不整齐,外表深棕色,偶有未去尽的金 黄色茸毛;断面浅棕色,近外皮2-5mm处有1条凸起的棕 黄色木质部环纹或条纹。质坚脆,易折断,有粉性。
祛风寒湿药-独活
功效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
用法用量
3~10g
LOGO
来源
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圆形薄片。外表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皱纹。切面 皮部灰白色至灰褐色,有多数散在棕色油点,木部灰黄色至 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

中药学—04祛风湿药

中药学—04祛风湿药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除湿
风寒湿痹——尤善通经络



舒筋活络
肢体软弱,麻痹 跌打损伤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
苦,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5~10g
归经
归肝、肾经
使用注意
忌 月经过多及孕妇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活络
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 跌打损伤,血瘀肿痛


利水
水肿,小便不利

通经下乳
妇女经闭或经少不畅,小腹胀痛 产后乳汁不下乳房胀痛
治游走性关节疼痛尤为适宜


通络止痛
疼痛证——具有良好的通络止痛作用

治骨鲠
诸骨哽喉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
辛、苦,热。有大毒
川 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1.5~3g,应先煎30~60min; 若入散剂、丸剂、酒剂用量应减为1~2g。 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内服宜用制川 乌,生川乌只供外用,皮肤破损处勿用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
甘、咸,温。有毒
蕲 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研粉吞服,每次1~1.5g; 也可泡酒饮服
归经
归肝经
使用注意
忌 阴虚内热者
第二章
祛风湿散寒药
祛风湿
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为截风要药
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

通经络

定惊搐
小儿惊风,破伤风——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
第二章
辛、苦,微温



用法用量

中药学祛风湿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
中药学祛风湿药
目 录
• 中药学祛风湿药概述 • 中药祛风湿药的种类 • 中药祛风湿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祛风湿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01
中药学祛风湿药概述
祛风湿药的定义
祛风湿药
指一类能够祛除人体内风湿之邪,治 疗风湿痹痛的中药。
风湿痹痛
指人体经络、关节等部位受到风寒湿 邪的侵袭,导致气血不畅、关节肌肉 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祛风湿药具有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 节肿胀、疼痛等症状。
镇痛作用
祛风湿药具有镇痛作用,能够缓解关节肌肉疼痛、麻 木等症状。
免疫调节作用
祛风湿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提高抵抗力,预防风湿痹痛的发生。
02
中药祛风湿药的种类
地蔷薇
总结词
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病症。
十八反
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疗效。
十九畏
指某些药物合用会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中药祛风湿药的现代研究 进展
现代药理研究
祛风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祛风湿药主要通过抗炎、镇痛、 免疫调节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对于风湿病、关节炎 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祛风湿药的活性成分
详细描述
大叶藤是一种常见的祛风湿中药,其味辛、 苦,性温,归肝、肾经。大叶藤具有祛风除 湿、舒筋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腰腿疼痛等病症。其有效成分能够缓解关 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改善 关节功能。此外,大叶藤还有一定的抗炎和
镇痛作用,能够减轻关节炎症和疼痛。

中药学--祛风湿药 ppt课件

中药学--祛风湿药 ppt课件
治骨鲠可用30-50g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威灵仙
王灿晖经验:王老却专用威灵仙下气降逆,治疗嗳气呃逆,泛恶欲吐, 梅核气之咽中如有物梗阻,以及食管肿瘤、憩室等所致之胸骨后窒塞 不舒,食入欲呕诸症,且其量独重,常在15~ 20g之间。曾治一妇女, 年近不惑,来诊时呃声连连,坐立不安,胸闷窒塞,诉病时语难连续, 于呃声之中断续诉说,病已5天,服过甲氧氯普胺及中药4剂。前医 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竹茹、赭石、枳壳,王老谓药证相符,可按法加 威灵仙20g,尽服3剂而未闻呃声。王老曰:此药之用,全凭现代药 理研究,文献报道威灵仙能使食道蠕动增强,变食道之节律收缩为蠕 动,因而有“下气除逆”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研末服,1-1.5g/次
蕲蛇与金钱白花蛇、乌梢蛇的功效比较 蝉蜕与蛇蜕的功效比较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蕲蛇
朱良春经验:痹痛风痛中的重证则宜选用蕲蛇, 《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 《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 不到也”。本品透内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 药”。有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 经的磷质产生之功,骒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 缓解改善作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 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 促使痹证病情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为佳,每 次3g,1日2次,如入煎剂则需用10g。
尪痹(久病入络成瘀)
四、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选择用药及配伍 1、行痹——祛风力强的祛风湿药,配以活血养血之品 2、痛痹——散寒止痛力强的祛风湿药,配以温阳散寒通络之品 3、着痹——祛湿力强的祛风湿药,配以燥湿、利湿、健脾之品 4、热痹——祛风湿清热药,配以清热凉血药 5、尪痹——祛风湿强筋骨药,配以活血通络、补气养血之品

中药学--常用祛风湿药功效与主治

中药学--常用祛风湿药功效与主治
祛风湿
强筋骨
调经止血
补肺止咳
①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②崩漏经多,白带不止
③肺虚久咳,肺痨咳血
④劳伤吐血,外伤出血
有避孕作用,备孕妇
女忌用,孕妇慎用
25
穿山龙
祛风除湿,
活血通络,
化痰止咳
①风湿痹痛,跌打伤肿
②咳嗽痰多
③闭经,疮肿

1~2小时,制粉0.5~1.5g。剧毒,外敷不超过半小时
15
络石藤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喉痹,痈肿
微寒,善治热痹红肿或风寒湿痹有化热倾向
16
桑枝
祛风通络
利水
①风湿痹痛
②水肿,脚气浮肿
寒热皆宜,肩臂痛或兼水
肿者尤佳
17
海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兼活血
18
青风藤
祛风湿
通经络
利小便
①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拘挛麻木
②脚气浮肿

19
路路通
祛风活络
利水
通经下乳
止痒
①风湿痹痛,肢麻拘挛,跌打损伤
②水肿,小便不利
③闭经,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④风疹瘙痒

20
桑寄生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①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②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
不安

21
五加皮
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散寒止痛
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
③局部麻醉(外用)
性热,治寒痹、顽痹痛重者
尤佳,麻醉止痛,1.5~3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寄生、杜仲 《千金方》 独活寄生汤
肌体 筋脉 经络 关节
肾气虚弱 党风受冷
偏枯冷痹 缓弱疼痛
关节疼痛 实用文档 屈伸不利


湿
附子、乌头 《千金方》
乌头酒
独 活 祛风除湿散寒,蠲痹止痛 君
独活的功用


防风

膝 冷
秦祛风艽除湿祛风胜湿
肉 桂 温力祛寒 通痹止痛 独 细 辛 祛寒止痛 活 寄 寄生
湿邪偏盛者:+防己、苍术
:祛湿消肿止痛
-地黄
正虚不重者:-地黄、人参
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 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 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
实用文档
独活应用
2.发汗解表:外感风寒挟湿表证。
发汗解表 散风祛湿
风寒


湿
羌活、荆防 荆防败毒散
风寒挟湿表证
实用文档
羌活使用注意
使用说明: 临床主治风寒湿痹,经配伍亦可治疗偏枯
※蓝色线条—体内循行线 实用文档 ※红色线条—体表循行线
独活性能分析
味辛发散 味苦燥湿 性温胜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肝肾走筋骨散寒除湿通痹 入膀胱走肌表散风祛湿解表
祛风除湿 通痹止痛 发汗解表
实用文档
独活应用
1.祛风除湿、通痹止痛:风寒湿痹痛
祛风除湿 散寒通痹
性善下行,尤以腰 膝、腿足关节疼痛 属下部寒湿重者为 宜。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的根茎。
主产于湖北、四川、浙 江、安徽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

茎、须根及泥土,阴干或

烘干,切片入药。生用。


实用文档
独活处方用名
中文名:
独活、大活、川独活、香独活
英文名:
独活【医】 angelica root;doubleteeth pubescent〔中药〕
了解防己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
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不同品
种。
实用文档
祛风湿药概述
湿邪化热
湿热证
清热燥湿药
苦寒 清热燥湿
湿
暑湿湿温
湿阻中焦
芳香化湿药
辛温香燥 芳香化湿

水湿浸淫
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
甘淡平 渗利水湿


水湿积聚
水肿实证
峻下逐水药
多有毒 峻下逐水
风湿浸犯
风湿痹证
注意用法: 多以酒剂或丸剂服用(慢性疾病)。 注意禁忌: 阴虚血亏者慎用(多燥)。
实用文档
独活
《神农本草本经》
《别录》:“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 《汤液本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而不治太阳,故两足寒湿, 浑不能动止,非此不能治。” 《本草求真》:“独活,辛苦微温,比之羌活,其性稍缓,凡因 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则能善搜而治矣,以故两足 湿痹,不能动履,非此莫痊,风毒齿痛,头眩目晕,非此莫攻,…… 因其所胜而为制也。且有风自必有湿,故羌则疗水湿游风,而独则疗 水湿伏风也。”
抗关节炎、镇痛、镇静及催眠 作用,并能直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 时有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关节剧痛,肿大变形


绵绵而痛,实用麻文档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利
祛风湿药使用注意
酌情配伍: 辨类型: 行痹:祛风(祛风湿药)+活血养血药 着痹:温燥(祛风湿药)+燥湿健脾药 痛痹:散寒(祛风湿药)+通经活血药 热痹:寒凉(祛风湿药)+凉血清热药 辨病程: 在表:祛风湿药+解表药 入里:强筋骨(祛风湿药) +补肝肾药 久病:祛风湿药+补气血药
风湿热痹 湿
关节不利
红肿热痛 痹

药湿

祛风湿强筋骨药 苦甘寒
实用肝文肾档
祛风胜湿 补肝益肾 强筋壮骨
腰膝酸痛 痿软无力 四肢拘挛
祛风湿药分类
行痹
痛痹
着痹 痹 病
热痹
尪痹 虚痹
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肢

痛剧固定,遇寒则甚,得热则缓 关 节
重着而痛,手足笨重,麻木不仁
肌 肉
疼 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挛急 痛
祛风除湿药
辛苦温燥 祛风除湿
实用文档
祛风湿药含义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 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祛风湿药。
实用文档
祛风湿药分类及作用
祛风湿散寒药
辛苦温 肝脾肾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舒筋活络
疼痛麻木 关节肿大 筋脉挛急 屈伸不利
祛祛

风 湿
风 散 寒
祛风湿清热药
辛苦寒 肝脾肾
祛风胜湿 通络止痛 清热消肿
羌活、独活,古时不分。《本经》谓独活一名羌活,所以《本 经》、《别录》只有独活而无羌活。自陶弘景始言“羌活形细而多 节……气息极猛烈……独活色微白而形虚 ……”后世渐分用。二者功 效相似,然羌活气浓烈,偏于发汗解表而走上;独活则气较淡,偏于 祛风湿而走下。
实用文档
独活来源
重 齿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足厥阴肝经循行图 Liver Meridian
※蓝色线条—体内循行线 实用文档 ※红色线条—体表循行线
独活归经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 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 项 ,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 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图 Bladder Meridian
实用文档
独活性能功效
性能
辛、苦,微温。 归肝、膀胱经。
功效
祛风除湿 通痹止痛 发汗解表 实用文档
独活归经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 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 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 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 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 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冷痹缓弱疼痛(《千金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树下
部寒湿重者为宜。 配伍应用:
配羌 活:祛风除湿,散寒解表 配桑寄生:益肾壮骨,通痹止痛 配细 辛:发散风寒,止痛力强 配防 风:祛风除实用湿文档,散寒止痛
羌活现代研究
化学研究 含挥发油、当归醇、当归素、佛手柑
内酯等。 药效研究
湿

臣风寒湿痹痛·止
痹 证
· 关 节


不 利
痛久 ·
·
·
心 悸

牛膝 杜仲
强筋壮骨
汤 发汗解表
益正 气
外感风寒挟湿肝肾表征
气 不
短 · 舌
芍药
地黄 川芎
养血活血

·

苔 薄



· 脉
人参


茯苓 甘草
补气健脾
使

实用文档
疼痛较剧者:+川草乌、白花蛇:搜风通络止痛
寒邪偏盛者:+附子、干姜
:温阳散寒止痛
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和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掌握药物独活、木瓜、蕲蛇,秦艽、防己,桑
的 要
寄生6味。 熟悉药物川乌(附:草乌)、威灵仙,五加皮3
味。

了解药物徐长卿、蚕沙、雷公藤,络石藤、豨
莶草、臭梧桐、桑枝,狗脊、千年健9味。
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