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中初、高中知识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中初、高中知识的整合摘要:地理总复习内容包括初、高中两部分知识,其中,初中地理知识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但内地西藏班学生普遍基础差,没有很好地掌握初中地理知识。在复习时间紧的情况下,作为面向高考的初中地理知识的复习绝不能是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从考纲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运用高中系统的地理理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挖掘初中区域地理“地”表面下掩盖的“理”。笔者在多年的内地西藏班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处理好以上关系,是关系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成败的重要环节。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初高中知识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关系和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在内地西藏班地理复习中进行初高中知识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高三复习知识整合区位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关系
高考考纲明确规定:初中、高中地理均为内地西藏班高考考试内容。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地图、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部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而区域地理则告诉我们,所研究的区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它们在初中课本中呈现的方式主要是一些地理事实,没有或很少用地理原理及规律加以解释其成因和规律。这样,如果仅仅局限于初中教材内容,我们只知道所研究的地方在哪里,有哪些地理事物,至
于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出现这些事物,它们的发生、发展有怎样的规律,人们如何做才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它、改造它,教材未做深入的分析。也就是说,初中教材只提供了“地”,却未讲清“理”。
高中的系统地理知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自然地理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组成、分布、成因及运动变化规律,阐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文地理的内容实质是“人地关系”,它阐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的产生及其发展依赖于环境;人类活动对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使得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又对人类产生反馈作用。人地关系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充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成因、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人类采取适当的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显然,掌握好初中区域地理中的“地”,是系统学习和掌握系统地理知识“理”的基础。系统地理中许多原理要引入区域地理的案例来说明和印证,没有了这些基础,系统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道理,只有掌握了系统地理原理,才能更好地认识某地具有某种地理特征的原因,并运用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个问题也是地理学研究最为核心的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学生会逐渐学会用“地理的眼睛”去观察,用“地
理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并能正确评价人类活动。这对于提高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益,使内地西藏班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高三系统复习阶段教学面临的现状
根据中学地理课程的安排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内地西藏班地理高考复习内容有8本教材,初中4本,高中4本。教学任务重,但是课时少,高一、高二每周只有3课时,到了高三才能每周5课时。按照规定,高中4本教材的必修上下册的教学任务必须在高一的一学年内完成,选修的教学内容在高二完成,之后就是高考前的质量检测和模拟考试。这就是说,高三的系统复习最晚也必须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1—12月份结束。在这之前,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时间,将初中地理4本教材的复习穿插在几本高中教材的讲授过程中。这个工作不仅量大、困难多,而且也很重要。因为,虽说是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很差,这种情形下的复习无异于讲新课。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又不能按部就班地把初中4本教材重新讲一遍,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初中的知识毕竟简单,照本宣科,复习过后,学生虽然在头脑中堆砌了大量的诸如地名、物产、交通线等等的地理事物名称,却不能很好地说出其中的规律,而且他们会感觉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枯燥乏味,可能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复习效果距考纲的要求和高考命题的思路相去甚远。
类似的情况也会出现在高中教材的学习中。例如,高中必修下
册的人文地理知识中与实际联系最密切、应用最广泛的理论就是区位理论,其中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这一理论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阐明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通过区位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很多复杂的人文地理现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是,由于在对某区域各种人文现象的分析中,都要涉及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自然资源等的特点,如果抛开这些自然要素特征的支持,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学生在区位理论的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对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不了解,根本无法分析这里的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等等特征形成的原因,只能机械地记忆课本中现成结论,至于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结论不是很清楚。如果学生有较好的初中区域地理基础,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内地西藏班高三系统复习阶段,把初高中知识即区域地理知识与系统地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是非
常必要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可以是这样的:因为复习初中地理内容时,学生已经学完了高中必修课本上下册的内容,掌握了一定的系统地理理论,所以,教师可以把高中系统地理的相关内容的复习穿插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区域地理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地理事物,系统地理理论则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有这些事物,人类活动应怎样进行才能使人地关系协调。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打好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底子,而且培养了内地西藏
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了内地西藏班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系统地、逻辑严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世界地理“美国农业生产”与高中系统地理“农业区位理论”的整合
在高中必修课本下册的农业区位理论部分,教材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来自于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人文因素主要有交通、市场、政策等等。教材在分析世界商品谷物农业的代表——美国的小麦区和玉米带的农业生产时指出:优越的自然条件(平原面积广大的地形、温和与较湿润的气候、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带来的充足的水源、冲积平原上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及其中部大平原的地广人稀等是其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美国利用这些优势,使这里的商品谷物农业成为机械化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的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没有初中区域地理中关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的人口分布、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及经济活动的分布特点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缘由,只能依照课本中现成的结论死记硬背了。在复习区域地理“美国”时,教师通过适当的知识整合,就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我们在进行初中区域地理“美国农业”的复习时,启发学生运用在以前学过的美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人文条件)的知识,并结合高中系统地理“农业区位”理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