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参考模板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等.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徐斌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徐斌(全国小学数学形象思维教案设计一等奖课例)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苏教版)第39页例12、例13。
教材简析:倍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一般乘除的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
通过两个不等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最终又回到“份”,使倍的知识在整体网络中产生和发展。
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活动中学数学。
第一层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
第二层通过观察、演示和讲解,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三层通过操作、游戏长讨论,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
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二、进行新课1、教学例12。
认识“1份”。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
(出示教具,贴在黑板上:)请看,红带子和黄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认识“几份”。
师将红带子的长放至2段。
提问: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师再将红带子放至3段、4段,分别提问:红带子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引出“倍”。
师: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
学生齐说一遍后,再问:“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是什么意思?师把红带子折进去一段,再放出来一段,分别提问:这时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红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几倍?(同桌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练习口述)小结:像这幅带子图,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几倍。
简单中显现精湛--特级教师徐斌《认识乘法》教学赏析
例赏析简单中显现精湛——特级教师徐斌《认识乘法》教学赏析常听人说,特级教师的最大本事是把简单的教案上出精彩。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苏州特级教师徐斌的“认识乘法”一课,印证了这一说法。
徐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艺、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下面对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教学预案与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对比赏析。
一、引入新课『教学预案1出示一些加法算式:2+3+6、5+5+5、3+7+8、4+4+4+4、9+1+6、2+2+2+2+2,让学生口算后观察这些加法算式。
提出: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f教学实录1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学校去参观。
(出示动物学校情景图,上面写着一些加法算式:2+3+6、5+5+5、3+7+8、4+4+4+4、9+1+6、2+2+2+2+2。
)让我们来帮动物解决一些问题。
师:上面的算式你喜欢做哪道题就选做哪道题!(学生自由选择算式并计算)师: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们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把算式卡片分成两类)师:你们对哪些算式感兴趣?生:我{f]对“5+5+5、4+4+4+4、2+2+2+2+2”感兴趣,因为这些算式每道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赏析:把计算教学设置在动物学校的情景中,在学生中融人情景中的“人物“的情感,这样,学生为小动物解疑的兴趣油然而生。
加之教师充满人性化的话语“上面的算式你喜欢做哪道题就选做哪道题!’’‘‘你们对哪些算式感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显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究。
二、感知“几个几”I教学预案11.观察感知师:(出示主题图1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操作感知每堆摆2个圆片,摆4堆。
摆了几个27求一共摆了几个圆片,用加法怎样列式?每堆摆4个圆片,摆2堆。
摆了几个47怎样列式来求摆了多少个圆片?3.对比感知出示花片图,提问:一共摆了多少个花片?用加法怎样列式?是几个几?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得数相同吗?『教学实录1口南宁市城北区教育局教研室韩英蓓师:(出示主题图)看,小动物们正在活动呢!从图中你了解到每种小动物有几只?你是怎样数的?生t:我是1只1只数的,先数兔的只数,一共是6只;再数鸡的只数,一共是12只。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教育艺术系列报道(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教育艺术系列报道(⼀)问题设计巧⽅能学得活编者按: 徐斌是江苏省苏州⼯业园区第⼆实验⼩学副校长,也是⼀名特级教师。
由于拥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经验,徐斌的课堂实现了教书与育⼈的完美结合,其清新活泼的教学⽅式也深受学⽣的欢迎。
从本期开始,让我们⾛近徐斌,感受⼀下他的教育教学艺术。
正⽂—— 作为⼀名从教近20年的数学⽼师,徐斌⼀直⾟勤耕耘在教学的第⼀线,连续进⾏了两轮⼀⾄六年级⼤循环教学,进⾏过完整的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实验。
在摸索中前⾏,在研究中总结,他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从1987年踏上讲台的第⼀天起,徐⽼师就开始了对理想的数学课堂的追寻。
为了上好课,他曾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赛获奖⽼师的数学课,也曾数次参加县、市、省级和全国⼩学数学课堂教学⽐赛。
⼀开始上公开课,徐⽼师⼒求做到教学⽬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多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设计周密等等。
那时,徐⽼师认为⼀堂好课应该是“结构严谨、精雕细琢”。
现在他觉得,这种把学⽣当作容器的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
后来,徐斌意识到课堂上应该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于是,公开课上,有了所谓的⼩组交流、合作学习。
然⽽,细⼼观察,他觉得流于形式的讨论、游戏活动,同样掀不起学⽣的头脑风暴。
实施课改后,徐斌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步反思⾃⼰的数学课堂。
他常说:“教什么⽐怎样教更重要。
”针对课改后如何备课,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有⼈就研究⽂本提出过很多质疑。
但徐斌认为,没有备课时的全⾯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我们应该追求真实课堂的动态⽣成。
拿《解决问题的策略》⼀课来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虽然问题的数量关系不是很复杂,但问题情景中呈现的信息⽐较多,学⽣难以理解。
需要学⽣先进⾏整理,然后选择相关的条件进⾏解答。
名师徐斌
特级教师徐斌的课堂教学风格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已有17年。
怀着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无比热忱,他刻苦钻研,大胆尝试,终于成为省内外一颗耀眼的明星。
面对新课程改革,他更是努力理解参透新理念,积极大胆进行新尝试,边学习,边反思,边总结,不断向前迈进,为全国20多个省市了提供了100余节示范课,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葆有童心,激趣引思,互动生成",就是徐老师课堂教学风格的真实写照。
一、葆有童心: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德国弗来堡师范大学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写道:"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
"这是徐老师谈到数学教学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
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为孩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去亲近学生,用自己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去打动学生。
男教师教小学低年级有较大的难度。
为此,徐斌拣来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并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她们的语言短句子多,生动形象,清新亲切,如话家常。
一段时间,他规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机听上两小时,并一遍又一遍地模仿。
他还找来省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反复看,仔细学。
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对他帮助很大,他的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上他的数学课了。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他总是努力以学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现,设计了种种游戏,以开放的形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领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欲望得以满足,学习信心得以增强,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一次在外地公开教学《确定位置》这一课。
由于主办方的小小疏忽,快要上课了,电脑还没连接好,耽搁了好长时间,教室里有些骚动了。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全国知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
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
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
先参加了“苏教版”、“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
钱守望男,1967年4月出生,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先后荣获市、省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1993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江西南昌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会”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全国小学数学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国家级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策略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
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做课百余节,作报告60多场,特约为河北省电教馆、全国义务教材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录制了多节示范课。
在全国多家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所写论文多次获各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近200篇,主编和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辅导用书二十几本。
刘可钦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第三届全国“十杰”教师。
现任中关村四小校长,同时兼任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例谈(徐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例谈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课改前,关于“应用题”教学议论很多:——中国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很强,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应用题教学过于形式化、技巧化,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题教学的训练单调枯燥,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过分强调用算术方法解题,忽视了代数思想方法的培养;……课改后,关于“解决问题”教学仍然议论很多:——学生的解题能力(审题能力和列式能力)严重下降;——解决问题的列式步骤虽然减少了,但题目的难度却增加了很多;——缺少专门的例题教学,影响了学生解题迁移能力的培养;——“解题策略多样化”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应对“解决问题”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本文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出发,联系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若干针对性策略。
长期以来,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课程改革以后,《课程标准》取消了应用题单元以及“应用题”的专门称呼,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
例如,《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之“解决问题”目标为(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目标并列):·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由于《课程标准》所做的如上调整,给一线数学教师带来了一些观念与行为上的困惑:过去“应用题”的体系如何改革?应保留哪些?增加哪些?“解决问题”与“应用题”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解决问题”如何去教?……由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活动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新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走进特级教师徐斌
经典课例解读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每只猴子都摘了14个。让
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 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操 作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等等。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 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了这样的竖式(图略):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 结合图片进行数形对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 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运用简化 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不要看这小小的一个教学片段,徐老师却着实动了一番脑 筋。它向我们呈现了计算教学中又一对基本矛盾——算理直观 与算法抽象。一般老师都会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 照等直观刺激,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 十分清晰,仅从计算的正确率来看,老师可能很满意。但是, 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未必!学生还流连在直观形象的算理中, 马上就面对十分抽象的算法,再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 计算,可谓操之过急。
熟悉徐斌的老师都这样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专
家中,徐老师算得上是将技术与理念结合得最好的 老师之一。他的数学课语言生动幽默,设
计精巧细腻,指导点拨到位,既有 传统的扎实训练,又不失充满情趣、 注重启发的现代教学风格。
一些人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 可以做到计算正确、熟练。徐老师则强调只 有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才能在掌 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驾驭方法的原理,所 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一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时,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 行了大胆的创新
“倍”感充实淡而有味——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广西教育2015.9“倍”感充实淡而有味———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广西师范学院摇袁摇甜摇梁摇宇摇邹循东【关键词】摇《倍的认识》摇生活化摇数学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0063-02最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一课。
课上徐老师创设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中认知、情感和态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听罢,获益良多,感慨良多。
现将徐斌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的教学片段整理出来,与读者共赏。
一、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架起“生活化”通往“数学化”的桥梁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呢?生:数花。
师:是的,有数学头脑的人,看到这些花都想来数一数,咱们也来数数,有几种颜色的花?生:蓝花、红花、黄花。
师:各有多少朵?生:2朵、6朵、8朵。
师:根据我们以往学习的知识,同学们能不能选两种颜色的花,把他们的朵数比一比,你选什么花?生:黄花和红花。
师:提一个问题,比较比较看!生: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其他学生提问并作答。
师:这些问题,我们早已经学过了,求一个数比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这叫比较多少,其实比较两种数量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叫做“倍”,同学们听说过倍吗?[赏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中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摇“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摇徐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不同颜色花的朵数,尝试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在引出“倍”之后问学生是否在生活中听说过“倍”。
这些简单的设问看似不经意,其实正能看出徐老师对新课标新增的“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透彻理解和有效运用。
“有数学头脑的人,看到这些花都想来数一数”,乍一听来风轻云淡,徐老师实则想告诉同学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8篇)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篇1前几天我在濮阳市第一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徐斌老师专题报告,《追寻无痕教育》徐斌----江苏特级教师,一个才华横溢,对教育充满热情的理想数学老师。
他却把无痕教育放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上,他把无痕教育所彰显出来的人性化用来指导数学学科的教学...徐斌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是《追寻无痕教育》。
徐斌老师从孔子谈到老子、从古龙到金庸,从武功的“无招胜有招”谈到教育的“无声胜有声”,教育就像苏轼《春夜喜雨》中描写的“润物细无声”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
那需要我们教师寻找一种与自我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
而这个过程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摸索、不断地坚持。
回想起来,自己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成绩,也就是只注重了结果,缺少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听了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我才感觉到今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上我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课堂上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课堂上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者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正如华东师大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吴刚平教授所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
"一定要让学生学的快乐轻松,生动有趣。
听徐斌老师讲无痕教育培训心得体会篇2《教育无痕》,是一位妈妈和他12岁的儿子共同创作的,书中有儿子精辟、幽默的语言,还有他画的可爱的插图,妈妈通过总结20xx 年的教子经验和亲身感受阐述了他的家庭教育观。
这是一本实录,这位母亲的很多做法都很普通,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措,但又确实相当不一般,很多为人父母者不会这么做。
读了书里《欣赏孩子成长的每一瞬间》这一篇,对我很有启发。
徐斌计算教学
特级教师徐斌谈计算题教学——徐斌老师做客"名师在线”实录1、计算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计算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四个方面:创设情境与复习铺垫的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矛盾、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矛盾、技能形成与解决问题的矛盾。
先讲大概的方面,过会再详细说。
这四个问题,更多的是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2、原来计算教学多采用复习铺垫的方式引入,现在比较流行创设情境,如何处理好铺垫与情境的关系,使枯燥的计算同样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
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数学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展开教学的背景。
例如“负数”的教学,传统的教材中很少在小学教学,现在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引进负数。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作为揭示负数的素材;同时,从数学本身出发,为了解决诸如“2-3”不够减的矛盾,需要引进一种新的数,也同样是小学生易于感知的问题情境。
这里,选择两种角度之一引进都是可取的。
现在的计算教学几乎不见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取而代之的是--情境创设。
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反馈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
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
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常见的复习铺垫了。
问题的另一方面,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
卓越教师部分代表简介(数学)
“卓越教师”部分代表简介(数学)吴正宪女,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北京市优秀教师,市政协委员,特级教师。
多年来,吴正宪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取得显著效果。
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
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
《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等单位为她联合举办过教学艺术研讨会。
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等李烈女,蜚声国内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在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是第七、八、九、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兼任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她也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教育学院的兼职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她还获得过全国和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首届首都楷模、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等荣誉。
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
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
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
“倍”感充实 淡而有味——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倍的认识》教学片段赏析
一
江苏省特 级教 师徐斌《 倍 的认识》 教 学片段 赏析
口广西师范学院 袁 甜 梁 宇 邹循东
【 关键 词 】 《 倍 的认识》 生活化 数
学化
[ 赏析】 “ 提出一个问题往 往 比解决一个 问题
生: 5倍 。
( 台下拍得有些凌乱 ,老师 让同学们
以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 ,( 下转第 7 8页)
0
展开争辩 、 探究 、 交流 。学生在 积极主动 的观察 、 思考 、 分析、 比较的过程 中 , 发现
了 问题 , 表 达 了 自己 的 见 解 , 找 到 了正 确
基本特性 。基于这些因素 , 徐老师主要 采 用 的教学方法 是演示法 、谈 话法 和讨 论
师: 提一个 问题 , 比较 比较看 ! 生: 红花 比黄花多 多少朵 。
师: 下面要求 同学们拍 的次数是徐老 师的 3 倍( 同学们拍 了 9 下) 。 同学们拍手 挺有经验 , 拍完 三次之后停 顿一下 , 这是
单 的数学 问题 , 并 尝试解决 。…‘ 了解数学 可 以描述生活 中的一些现象 , 感受数学与
斌《 倍 的认识》 一课 。 课上徐老师创设 了丰
富多样的课堂活动 , 学生在 主动参与体验 中认知 、 情感 和态度都有不 同程度的发展 和提升。听罢 , 获益 良多 , 感慨 良多 。 现将
和认知规律 ,在同老师 的互动 中融入新 知, 在 自身的操作 中巩固新知 , 增 强了师
活化 ” 向“ 数学化 ” 链接 的桥梁 , 不仅 能找
到 学 生 的 已 有 知 识 基 础 和 生 活 经 验 同课
生、 生生之 间的互 动 , 营造 了班级集 体和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的剖析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仙桃市第二实验小学陈雄新老师根据录音整理)一、情境创设为哪般?课标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乘法》时,3分钟问了3个问题:1、有几种动物(有用的信息)2、鸡和兔是怎样排的?3、我们需要知道鸡、兔各有多少只?你怎么得到?生:1个2,2个2,3个22+2+2……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什么?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思维是内引的心理活动,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那里跳动着,在那里也不知道在操作着什么,也不知道在说着什么?他能有效的进行数学思维吗?那么,我就对目前一些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表面繁荣现象做了一些分析。
我觉得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一些课堂表面繁象。
第一:过多廉价表扬;第二,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第三,大搞物质刺激。
二、调动积极性是数学目的吗?第一、过多廉价表扬。
廉价表扬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我校的周老师让学生观察那个图,你能发现什么。
有一个学生说:有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有学生说:我发现水在流动。
老师是怎么评价的,说:你真聪明,观察真仔细,表扬他,(生:啪、啪、啪)。
我们试想一下,只要视力没障碍,智力没障碍,都能发现,这叫很聪明吗?这就是典型的廉价表扬。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的课,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总是很好,你真棒,棒极了,表扬他(生:啪、啪、啪),还有双语的Good、Good、VeryGood,什么的。
整堂课充斥的都是这样的廉价表扬。
学生怎能不浮躁呢?第二,不敢批评学生。
这里的批评不是指好像要挫伤学生自尊、自信的那种,是指我们的课堂应该有效地引导。
有的时候有些学生偏离了学习任务,甚至影响了别人的学习,我们的老师是不是视而不见呢。
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第一篇: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教学流程:[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
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
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生:48、1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
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
(板书课题)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
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
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
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
(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
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紧扣教材要点助推智能发展──特级教师徐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片段赏析
GVANGJSIH GYAUYUZ案例赏析·课堂参考紧扣教材要点助推智能发展──特级教师徐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片段赏析□玉林北流市南园明德小学王敏【摘要】本文以特级教师徐斌《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颗为例,论述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要点,并灵动地嫁接到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观察、发现、思考和研究,从而实现学习的最优化,促进学生智能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用活教材生活元素智能发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83-02用活教材,一直是教师理想的教学追求。
让教材成为资源,成为师生智慧交互的媒介,成为精神共鸣的载体,将会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绽放最绚丽的色彩。
特级教师徐斌所执教的《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一课,其以精湛的技艺、高超的智慧,演绎了活用教材的真谛,给我们以启迪,也给我们留下无尽的享受。
在那里,教师是睿智的,学生是可爱的,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探索的激情始终激昂,快乐永远是课堂最和谐的一拍。
现采撷部分片段,让我们充分感受大师的智慧,领略大师的风采。
【片段一】联系生活巧渗透师:课前预习题完成得的怎么样了?谁来汇报?生1:我从家出发向南走200米到兰溪站,再乘车向东3站,下车向北步行50米到学校的南大门。
生2:我从家出发,向西走80米到文梦商场,再向北走50米到临梦岗,再向西走100米到学校的南大门。
师:介绍得非常准确。
下面我们就以这两个同学为例,想一想,他们放学回家,又该如何走呢?生3:A 同学从学校南大门出发,先要向南步行50米,再乘坐公交车向西3站下车,再向北走200米就回到家了。
……师:这几个同学的方案你们认可吗?通过倾听他们的方案,你发现了什么?生4:原来向西的现在要向东,原来向北的现在要向南……生5:我发现上学与放学所走的路程不变,但方向刚好相反。
师:那放学回家实际就是怎样走的呢?生6:倒过来走。
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实录
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课前准备:拿出一只你最喜欢的笔,需要用橡皮、直尺的带好,草稿本有的带好,提问:最喜欢什么游戏?学生交流:搭积木、斗鸡、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搭电路图……一、玩游戏谈话:现在分男生女生队进行套圈游戏,老师想用这样的方法统计图左边统计男生,右边统计女生,这里有两个箭头,朝上的箭头表示套中的个数,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套中5个。
问:朝右的箭头可能表示什么?生:人数请学生做裁判,比赛开始出示统计图1,请学生观察:男生4人,为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4人。
出示男生队套圈成绩,发现: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
问:男生队的成绩如何(还不错)引导:男生队成绩都是7个,他们的水平都一样,4个人的整体水平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7出示女生套圈成绩,发现女生整体水平是6第一轮游戏结束,男生赢第二轮:男生:6、9、7、6 女生:10、4、7、5请各位裁判判断,现在那个队赢了?交流:男生28 女生26板书:6+9+7+6=28 10+4+7+5=26第二轮结束,男生赢第三轮:男生:7、7、7、7 女生6、6、6、6女生:6、6、6、6、6问:哪一个队赢?学生产生质疑:不好确定。
通过直观图观察发现:男生的整体水平是7,女生的整体水平是6第三轮结束,男生赢。
决赛:男生:7、9、7、6 女生:10、4、7、5、4问:同学们看,哪一队赢?交流:生1:男生,凭感觉来比。
生2:不好判断,女生有最高的也有最低的。
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板书:平均问: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分成2分,每份都相同。
板书:平均数追问:还有谁知道平均数?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平均数应该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数?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二、建构新知1、探索平均数问:谁能把它变平均了?生1:把9各分两个1出来拿给2个6,这样变成了4个7。
这样就平均了。
发现:7就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追问:同学们是怎么得到平均数的?指出: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生2:总个数除以总人数指出:可以先求和再平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
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
数学学习服务》等.
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
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
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
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
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
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
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
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
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
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
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
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
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
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