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体育新闻中隐喻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视阈下体育新闻中隐喻的翻译
王 彬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wang2bin2003@ 淮北市 235000)
摘 要 中西方体育新闻中存在大量的隐喻。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其中既有一些和文化共性和相似性有关的相互对应的隐喻,也有一些和文化空缺有关的目的语中不存在对应隐喻的隐喻。
文章从喻体和喻义对应关系和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类型隐喻的翻译方法。
要做到既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又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娱乐效果和生动、简练的语言风格,译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译法。
关键词 文化 体育新闻 隐喻 翻译
Abstract There are a l ot of metaphors i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 s ports news language.Fr om the angle of cul2 ture,they can be divided int o s ome corres ponding metaphors that have much t o do with the cultural generality and si m ilarity and s ome metaphors that have no corres ponding metaphors in the target language,which have much t o do with the cultural gap.The paper inquires int o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etaphors fr om the angle of the corres pondence of the vehicle and the i m p licati on and the culture merging.I n order t o guarantee the accep 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 on and rep r oduce the lively succinct writing style,the esthetic value and a musing i m2 pact of the original passage,the translat or should translate the metaphors with vari ous and flexible methods.
Key W ords culture s ports ne ws metaphor translati on
1 引 言
隐喻是人类语言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翻译界对隐喻的更多关注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翻译界对隐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隐喻的可译性问题,二是如何翻译的问题。
关于隐喻如何翻译,奈达(N ida)提出了四种方法:把隐喻翻译成隐喻;把隐喻转换成明喻;把隐喻译为非隐喻;把非隐喻译成隐喻[1]。
纽马克(Ne wmark)提到了7种隐喻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用目的语中合适的喻体代替源语中的喻体;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明喻和喻底结合;将隐喻转化成喻底;省略;同一隐喻与喻底结合法[2]。
谭卫国认为英语隐喻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必要时选用意译法、转译法或合译法[3]。
上述学者从修辞学、语用学等领域对隐喻的翻译进行的探索对我们研究体育新闻中隐喻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隐喻是英汉体育新闻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 on)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跨域映射”,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和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4]。
体育新闻中的隐喻语是从其他文化领域映射而来的,负载着相关的民族文化信息。
隐喻的使用使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颖而又简练,有助于增强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效果和美学价值,使新闻事实易于被读者接受。
隐喻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在于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使读者产生特定的语义联想。
此类隐喻的翻译不仅是词语的转换也是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必须置于双方的文化语境下进行,是体育新闻翻译中的难点。
译者必须关注隐喻的文化语境,具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就会造成误译。
2 文化视阈中英汉体育新闻中隐喻的比较英汉体育新闻中的隐喻大多负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信息。
东西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历史境遇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在文化层面上必然体现出
第21卷3期2008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 I N ESE SC I ENCE&TECHNOLOGY TRANS LAT ORS JOURNAL
Vol.21.No.3
Aug.2008
3收稿日期:2008—03—27/55
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上的共性和差别必然在语言上有所体现。
因此,东西方体育新闻中既存在一些相互对应的隐喻,也存在一些因文化空缺造成的目的语中无法对应的隐喻。
东西方人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物质世界的共同性、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共通性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和语言的相通性。
英汉体育新闻中一些负载民族文化信息的隐喻很容易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隐喻。
其中既有一些喻体、喻义均对应的隐喻(尤其是一些和战争、暴力有关的隐喻),也有一些喻体不同但喻义对应的隐喻。
体育新闻文体不同于其它应用文体,其用语重在有效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娱乐效果,理想中的译文应该是在保证其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娱乐效果、美学价值和生动、活泼、新颖而又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其易于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为此,译者在翻译各种类型的隐喻的时候,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译法。
3 英汉体育新闻中相互对应隐喻的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5]。
哈蒂姆(Hati m)提出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如果将母语语言、修辞的习惯表达应用于篇章转换,比如翻译实践当中,并在另一语言体系寻求对应表现法,其结果将是大有裨益的[6]。
译者在对体育新闻中的隐喻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在目的语中寻找与之对应的隐喻(体育新闻中的隐喻多为只有喻体没有本体的隐喻,其喻义就是隐蔽的本体,译者在目的语中寻找对应隐喻也就是寻找目的语中有无喻体、喻义与源语隐喻的喻体、喻义相重叠的隐喻),并采取相应的译法。
3.1保留喻体形象直译
中西方体育新闻用语中有些隐喻的喻体形象和喻义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
(1)网球世纪之战:“老天王”桑普拉斯澳门胜费德勒。
(2)切尔西再次出手引进锋线杀手。
上述体育新闻标题中都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例(1)中用“世纪之战”来比喻一场比赛,译者可以保留喻体形象直译,译为“the war of the century”;例(2)中用“锋线杀手”来比喻球队的前锋队员。
可以译为“killer”。
直译既不会损害原文的美学价值和娱乐效果,又不必担心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时不会改变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3.2改变喻体形象套译
由于东西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历史境遇、民俗风情和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不同的语言形象可能会产生同样的语义联想而形成一些喻体形象不同但喻义相同的隐喻。
例如:
(3)奥沙利文一箭双雕惊四座,远台一击打入两颗红球。
(4)新疆陷入转播门,CBA不到杀鸡取卵时。
(5)横梁阻挡国米前进步伐,蓝黑军团遭遇拦路虎。
在以上体育新闻标题中,例(3)中把奥沙利文一杆打进两球比喻成“一箭双雕”,(该典故出自《北史.长孙晟》传);例(4)中把篮协的短视做法比喻成“杀鸡取卵”,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例(5)中把国际米兰队遇到的困难比喻成“拦路虎”,(在东方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
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隐喻,但英语中的喻体形象不同于汉语中的喻体形象。
英语中用“t o kill t w o birds with one st one”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用“t 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 olden eggs”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该典故出自伊索寓言);用“a li on in the way”比喻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在西方文化中,狮是百兽之王)。
译者在翻译这些喻体形象不同但喻义相同的隐喻时,如果直译的话,不符合西方的文化语境,不易为西方读者接受;如果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又不符合新闻用语简洁、精练的要求。
因此应该采取改变喻体形象套译的方法,将“一箭双雕”译为“t o kill t w o birdswith one st one”;将“杀鸡取卵”译为“t 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将“拦路虎”译为“a li on in the way”。
对这些喻体形象不同但喻义相同的隐喻采取改变喻体形象套译的方法,把源语中的喻体形象转换成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喻体形象会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相似甚至相同的语义联想,很好地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既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而且再现了原文的美学价值、娱乐效果及其生动、活泼、精练的语言风格。
65中国科技翻译 21卷
4 目的语中无对应隐喻的隐喻翻译
对于那些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但由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有些隐喻至今仍缺失于目的语中。
译者在翻译时应视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译法。
4.1移植喻体形象借译
东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隐喻虽然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但有些已融入目的语当中,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例如:
(6)I n the most eye2catching first duel of the quarter2finals,the stal w art Ger mans p layed all out t o ta me the World Cup dark horse,which als o showed its a mazing skills and strength des p ite con2 ceding three goals.
(7)England striker M ichael Owen lived out his schoolboy fantasy with a stunning hat2trick in England’s5—1vict ory over Ger many in the World Cup qualifier in Manic t onight.
例(6)中把朝鲜队比喻成“dark horse”(“dark horse”源于英国赛马场上的俚语,原指出人意料夺冠的马,后来被广泛用在体育赛事和政治竞选中,用来比喻那些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出人意料的获胜者);例(7)中把欧文一场比赛打进三球比喻成“hat2trick”(“hat2trick”源于英国的板球比赛,指击球手连击三次、次次击中目标,球员会因此被授予一顶帽子作为最高荣誉的象征。
“hat2trick”后来被指比赛者在同一场比赛中连续三次得分的佳绩)。
这些隐喻带有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但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融入汉语中,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译者可以采取借译的方法译为“黑马”和“帽子戏法”。
“借词和借喻不仅可完整地保留源语的民族色彩,避免文化信息的流失,而且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词汇,增强语言的活力[7]。
”4.2舍弃喻体形象意译
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有些隐喻已经融入目的语,但仍然有一些隐喻在目的语中空缺。
例如:
(8)“魔兽”梅开二度,埃托奥成为非洲杯新科射手王。
(9)姚明两年首战老鹰,菜鸟对决斯科拉碰探花。
(10)Having scored just17goals s o far this ter m,the Amarant o see the fr ont line as their A2 chilles’Heel.
例(8)中的“梅开二度”和例(9)中的“菜鸟”带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梅开二度”源于唐代传奇,比喻好事情出现两次;“菜鸟”源于中国台湾的闽南语,本来指刚学飞行的小鸟,后来用来比喻新手。
这些隐喻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隐喻,原文隐喻的形象既不能保留,又无法取代。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当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喻义时,原文形式可以而且应当予以改变[5]。
因此对这类隐喻只能选择舍弃喻体形象意译,用非形象语言将原文隐喻所含的信息传达出来,译为“scored t w o goals”和“green hand”。
同样,例(10)中的A2 chilles’Heel也应意译为“薄弱之处”。
舍弃喻体形象意译会导致原文的美学价值丧失、感染力削弱。
为了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原文简练的语体风格,这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译者也可以通过把原文中不是隐喻的部分译成负载目的语文化信息的隐喻来弥补此类损失。
5 结 语
隐喻是中西方体育新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体育新闻中的隐喻大多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
译者在翻译体育新闻中的隐喻的时候应在文化语境下进行,对于目的语中存在对应隐喻的隐喻,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或转变喻体形象套译;对于民族文化色彩浓郁且目的语中无对应隐喻的隐喻,译者根据该隐喻是否已经融入目的语中来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对已融入目的语中的隐喻可采用借译的方法;对未融入目的语中的隐喻采用舍弃喻体形象意译的方法。
译者只有因“喻”而变、采取灵活多样的译法,才能做到既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又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娱乐效果和生动、简练的语言风格。
6 参考文献
1N ida,Eugene A.To w 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 J.B rill,1964,219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Foreign Lan2 guage Educati on Press,2001,89-91
3谭卫国.英语隐喻的分类、理解与翻译.中国翻译,2007,(6)
4Lakoff,G.&Johns on,M.M etaphorsW e L ive B y.Chicago:Univers
(下转封三)
75
3期 王 彬:文化视阈下体育新闻中隐喻的翻译
・简 讯・国际译联第18届世界大会在上海召开
国际译联第18届世界大会于8月4至7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代表,及国内和海外华人共有1300余人参加。
联合国主管大会和会议事务的助理秘书长约翰尼斯・曼加沙、欧洲委员会翻译总司司长卡尔-约翰・略逻思、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顾曰国在开幕式或大会作了主旨发言。
中国科学院科技译协派出4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本届法定工作会议和学术大会。
(锦什坊)
域非常熟悉的概念,人们依然在这方面不断进取。
冷文孔(W ing2kong Leung)和沃尔夫( M ichaela Wolf)分别正在朝翻译的“意识形态转向”和“社会学转向”方向努力。
同时翻译的未来发展也面临一些障碍。
书中列举了四大问题。
作者认为翻译研究要得到广泛认可,必须让学术圈以外的社会了解自己的情况,因此,元话语系统应该少用术语、明白晓畅。
2 简 评
力求客观是这本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
论史论事,易流于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特别是当这段史实离我们尚近,缺少评判的时空距离的时候,更是如此。
但该书无论论人论事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介模式。
用先驱—开拓者—大师—弟子这个模式以论人,而且这个模式是动态的,即弟子也可以成为新的研究领域的先驱。
用研究范式的更新,即“转向”以论事,看它是否有助于增进对翻译研究的认识。
这样,在力求客观的基础上,做到重点突出,轮廓鲜明。
注重翻译研究发展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是这本著作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它向我们揭示了新旧研究范式之间的承接关系。
新的研究范式不是某个人的灵光闪现,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发展出来的,是对原有体系的突破。
现代西方翻译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蓬勃生机,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150多年的探索和积淀。
这本著作能够切准翻译研究发展的脉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如英语独霸天下对翻译研究的威胁。
研究过去是为了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便认清现实,开拓未来。
这本书能够启发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当然,这本著作并非白璧无暇。
尽管作者声称以国际视野来探讨当代翻译研究,但她对德国翻译传统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
这可能是对英语国家翻译研究一统天下的抵制,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书的学术视野。
另外,作者对语言学方法的过分否定也值得商榷,因为不少翻译理论家相信语言学方法和文化学方法的整合是翻译研究的未来之路。
瑕不掩瑜,这是一本能激发我们思考,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翻译研究发展脉络的好书。
3 参考文献
1Mary Snell2Hornby.The Turn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N e w paradigm s or shifting vie w points.Am sterda m/Philadel phia:John Benjam 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6
(上接第29页)
内,把握好这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客观有效地传播信息,帮助国内读者掌握国际动态。
7 参考文献
1李亚舒,黄忠廉.科学翻译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77
2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2953庄起敏.试论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上海翻译,2005,(8)
4htt p://ne /world/
5htt p://ne /
6htt p:///
7htt p:///sc/index.js p
8htt p:///s pecial/F/00020UQ7/Foreignmedia.ht m l 9htt p://www.nyti m /
(上接第57页)
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11,52
6Hati m,B.Co mm unication A cross Cultures: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 inguitics.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 Press,2001
7周方珠.翻译多元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1 8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期 简 讯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