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二文言文十一马说课件
合集下载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0938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6.png)
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并且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办?
示例一:我要努力从各个方面锻炼自己,让自己有更多 的机会得到“伯乐”的赏识。 示例二:我要毛遂自荐,向大家推销自己。
2. 有 一 位 名 人 说 过 :“ 世 上 不 是 没 有 美 , 而 是 缺 少 发 现 美 的 眼
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示例:这句话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 作用,也写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其中暗含着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这一深层含义。在现实生活 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们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 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 生充实而有意义。
古义: 怎么
今义: 安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到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 以千里马而著称。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感知把握文意。
·导学参考·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伯乐相马”的故事,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简 要的认识。同时,了解韩愈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中所 写内容及积累相关的知识。
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 韩愈(68—824), 唐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
阳(今河南孟州)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
②食
食不饱(动词,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 喂养)
③而
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 执策而临之(顺承连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 指千里马) ④其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中考复习ppt课件
![《马说》中考复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45f5b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b.png)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非子之子耶
用鞭子打
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甲】文①段中的“ , ”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请用原文填空)(2分)
努力使自己更完美;学会推销自己。
01
02
金题演练
一、阅读《马说》,完成1~5题。(10分) 1.解释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2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虽有千里之能 ( )
2.下列句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于是入朝见威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无丝竹之乱耳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如土石何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人不知而不愠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食。
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怎么,哪里
第二部分 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12分)
【参考译文】【乙】晋国大夫祈奚老了,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祈奚)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悼公就任命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他:“谁可以当国尉?”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ca13d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f.png)
食马者 愚蠢无知 自欺欺人 有眼无珠
伯乐 爱才如渴 目光长远 慧眼识珠
千里马 富有才华 出类拔萃 怀才不遇
一、马 之 不 平
任务三:朗读课文,发掘文章语言特色,以此理解作者情感。 1. 文章三小节都以“也”结尾,请删掉“也”后与原文比 较阅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第一节:陈述句,读出作者的无限惋惜之情。 第二节:反问句,读出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意。 第三节:感叹句,读出作者的心痛与嘲讽之味。
文意疏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之 :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一食 :吃一次。 或 :有时。 尽 :吃完。 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 :同“饲”,喂。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文意疏通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 :这样。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且 :犹,尚且。 常 :普通的。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尚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三、士 之 不 平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三、士 之 不 平
当韩愈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
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 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 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 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 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 不仅如此,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 敢为人师,广收门徒,尽自己之力成为“伯乐”,以自己微薄之 力努力抚平世间的“不平之鸣”。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韩愈《马说》.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韩愈《马说》.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b8e4a25022aaea998f0f83.png)
中 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原因,对统治者有
心 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将 人比作“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鞭打
执策而临之 鞭 2、其真无马邪? 子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吃(一顿)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同“环”,环绕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同“价”,酬金
回头望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
问2:第一段讲什么内容?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问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 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 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 马就会被埋没。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里也?
推荐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十一篇《马说》课件
![推荐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十一篇《马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13fc0cbd64783e09122bd2.png)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能 材 通____ 才 ,意思为: _______ ____ (4)其真无马邪 耶 ,意思为: 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邪 通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
•2019年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8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 尽粟一石 . 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
•2019年
犹,尚且 (4)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最新中小学课件资料 .
•16
7.重点句子翻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手里拿着鞭子 ,面对着千里马,却说:“天下没有好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
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 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 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
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
通“饲”,喂
动词,用鞭子 之不以其道 ①策 (2)策 . 名词,马鞭子 而临之 ②执策 . 能力 ①虽有千里之能 . (3)能 能够 千里也 ②安求其能 .
《马说》最新优秀ppt课件
![《马说》最新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74f285180eb6294dd886cda.png)
50
课堂达标:
1、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51
3、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
zhǐ
pián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shí
dàn s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47
马说
喻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2020/3达/25 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48
主题
揭露“食马者”“不 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 人才,摧残、埋没人 才。
49
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5、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 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贤才终身不得
其用的遭遇。 46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 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心情。
课堂达标:
1、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51
3、解释“其”在各句中的不同含义。
zhǐ
pián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shí
dàn s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47
马说
喻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
昏庸浅薄、不识人
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
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
表2020/3达/25 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48
主题
揭露“食马者”“不 知马” 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 人才,摧残、埋没人 才。
49
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5、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 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 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 贤才难遇明主。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贤才终身不得
其用的遭遇。 46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 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心情。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6页)
![第23课《马说》课件精品PPT(共26页)](https://img.taocdn.com/s3/m/3be4a18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9.png)
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①年且九十 ②天子且至
将近 将要
③且焉置土石 况且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
且 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吃尽
食:同“饲”,喂 是:这样的 虽:虽然,即使 能:能力
食:吃 足:足够 足:①足够②值得 见:同“现”,表现
见:①同“现”,表现②了解③听到【见余大言】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突出 “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 )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恐怕、大概
总结全文,作者用设问的形式,把“真 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 食马者”的深刻讽刺跃然纸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①年且九十 ②天子且至
将近 将要
③且焉置土石 况且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
且 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吃尽
食:同“饲”,喂 是:这样的 虽:虽然,即使 能:能力
食:吃 足:足够 足:①足够②值得 见:同“现”,表现
见:①同“现”,表现②了解③听到【见余大言】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千里马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突出 “食马者”的无知,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通“饲”,喂 )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 )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恐怕、大概
总结全文,作者用设问的形式,把“真 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对“ 食马者”的深刻讽刺跃然纸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
![《马说》(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28c53bf7ec4afe05a1df61.png)
cáo lì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或今许义,:或判者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今得义:古义安:全同,样平。安,安定,安装。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省不之以略不 其主以 道语其 ”“。食道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 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 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 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马说》 (共44张PPT)(优质版)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马说》 (共44张PPT)(优质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fb83bbda38376bae1fae16.png)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定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二:
•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 才华。
•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 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 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 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 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 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主题
•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 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猛烈的抨击。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义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用鞭子打 连词马,鞭表子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
1、策 2、其 3、食
鞭打,鞭策
马鞭子 难道
练 恐习怕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千里马 餐、顿
其真无马邪? 其不知马也。
通“饲”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 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
《马说》教学课件PPT
![《马说》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c4933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33.png)
再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育教学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白话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字词注释
字词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字词注释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尽粟(sù)一石(dàn)(在古书中读shí) :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二、课文导读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育教学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白话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三、字词注释
字词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字词注释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尽粟(sù)一石(dàn)(在古书中读shí) :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食(sì):通“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二、课文导读
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51张PPT)
![第23课 《马说》 课件 (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e9c585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c.png)
23 马说
(一)
掌握重点文 言字词,能够翻 译全文。
学习 目 标
(二)
体会本文托 物寓意的写法,理 解伯乐与千里马的 关系。
(三)
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 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 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 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 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 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二:积累字词,把握节奏
字词积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cè
xiàn
lè sì
策 外 见 伯 乐 食马者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马者不知其
粟,本指小米, 同“饲”,喂。 也泛指粮食。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其能千里也?
它鸣叫,却
动词,用 马鞭驱赶
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正确方法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一)
掌握重点文 言字词,能够翻 译全文。
学习 目 标
(二)
体会本文托 物寓意的写法,理 解伯乐与千里马的 关系。
(三)
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 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 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 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 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 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二:积累字词,把握节奏
字词积累
zhǐ rǔ pián cáo lì yé
祗辱骈槽枥邪
cè
xiàn
lè sì
策 外 见 伯 乐 食马者
shí sù d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马者不知其
粟,本指小米, 同“饲”,喂。 也泛指粮食。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其能千里也?
它鸣叫,却
动词,用 马鞭驱赶
不按照(驱使千里 马的)正确方法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九年级语文课件:马说
![九年级语文课件:马说](https://img.taocdn.com/s3/m/d2ef937b5727a5e9856a61ed.png)
中国的莫言,世界的莫言!
据报道,至少有七位伯乐在他的创 作过程中给予了他帮助和力量。
千里马虽然跑得快,也还得有伯乐。 莫言的祖父管遵义、大哥管谟贤、张作 圣老师、“右派”单大叔、毛兆晃编辑、 作家孙犁、徐怀中合力把这块璞玉雕琢 出来了。
你想对莫言的伯乐说什么?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 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
自由朗读课文,把握字音
预习检测
祗(zhǐ) 槽枥(cáo lì) 一石(dàn) 才美不外见(xiàn)
骈(pián) 食马者(sì) 策之(cè) 其真无马邪(yé)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 解,翻译课文,如遇难以理解之处, 做好标记。要求:讨论要热烈、要有 实效。
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很棒地完成本环节 学习任务!
团结就是力量,老师相信合作会让你们 的回答更精彩!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
伯乐 决 定 千里马
2、排千比里句马该为用什什么么不能日层行千层里递?进
食语不气饱来、读力?不足;食马者不知马
3、请文中注哪意些动句子作反、映表了“情食、马言者不语知!
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 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 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 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 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 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全文,把握文中 的字音;归纳通假字;分析一词多 义;把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如有疑 难,可以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 老师。
马说
韩 愈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实 词、虚词的含义;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阐 明的深刻道理;
《马说》ppt课件
![《马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350b3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2.png)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不以千里称也
连词,表修饰 介词,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依据、按照
整理归纳
古今异义
( 或 ) 古义: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意: 或者,或许
( 是 ) 古义:这样 例句:是马也 今意: 判断动词
( 安 ) 古义: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意: 安全,平安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 策 )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马说 【唐】韩愈
房兵曹胡马
唐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唐代文学家,位列“唐 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 “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 散文艺术。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 《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鞭子
( 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 其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大概,表推测语气
整理归纳
一词多义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吃完 动词,竭尽
(而) (以)
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连词,表修饰
才能,
连词,
赶(动) 按照 方法 喂
竭尽 才干 鸣叫 表转折 通晓
策1之不以2其道,食之不能尽2其材,鸣之而3不能通其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5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6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7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8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9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0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1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综合题 1)2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3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4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5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1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2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3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h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