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差误法计算差别阈限

1. 引言

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又叫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方法之一。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由于平均差误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反应变量是被试每次调整的数值,即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数值,它们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数值。这个变化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是常误。平均差误的计算方法:N PSE -X AE M ∑=其中,M AE 是平均差误,X 是每次的调整结果,PSE 是主观相等点,N 是实验次数。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 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哈尔滨师范大学09级心理系的本科学生两名,22岁,女生。

2.2 仪器

长度估计测量器

2.3 程序

(1)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色背景上的黑色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左右两个,全等。两边分别用活动套子盖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露出一个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让被试调节变异刺激,直到她认为与标准刺激长度一致为止。主试记录下被试调整好的长度。

(2)在实验安排中,为了避免顺序效应、空间效应和疲劳效应,采取以下措施:全部实验中应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此数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左右两边分别有一半的次数是定为标准刺激。实验采用ABBA 的顺序,即右外---右内---左内---左外---左外---左内---右内---右外,共8组,每组5次。每做完20次休息两分钟。

(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告诉被试调整出来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等,也不要做任何有关暗示。

(4)换被试,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3.结果

用前述的公式计算两个被试的平均误。她们的长度差别阈限分别为:3.825毫米和4.025毫米。对两者平均误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不显著,t=0.799,P>0.05。

4.讨论

从结果看,误差的分布比较理想,基本上仍然是以100毫米为中心的,得出的平均差误也基本符合以往的研究。两被试间的平均差误不显著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两个人来自同一群体,而且两人的视力都处于正常的范围内。

5.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6.参考文献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