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王本贤(1970-),男,江苏沛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测绘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就业指导。

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大学生就业研究 

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王本贤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

生涯发展理论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个性化就业指导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生涯发展理论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又一大突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在生涯发展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生涯发展理论;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12-0092-03 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是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转变的标志,是职业发展史上的分水岭。生涯发展理论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而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而为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它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种目标追求。在生涯发展理论指引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之理论研究和实践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 一、生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处于自由资本

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工业革命之后,一方面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职业门类日益分化,青年人面对这种态势,对各种职业的需要、条件、待遇等无法深入了解,很难正确地做出职业选择。另一方面,社会职业专门化,就业前如果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或训练不当,就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基于此,当时一些社会改革家、学校行政官员和教师掀起了一场旨在教育青少年如何了解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指导运动,这样就业指导就应运而生了。

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美国帕森斯(Par 2sons )1908年在波士顿创办职业指导局为起点。帕森斯主张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的职

业咨询工作者。1909年,他出版《选择职业》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的职业指导理论,即特性因素理论(特性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特质或总称为人格特质,因素是指客观工作标准对人的要求),这一理论对今天的职业指导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威廉姆逊在帕森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特性因素理论,他按照理性的方法将职业指导分为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六个步聚,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方法,被称为“明尼苏达辅导学派”。由于这套方法教导意味很重,所以他的观点及采用的方法又被称为“指导学派”。

1920年至1940年,受威廉姆逊的影响,大学盛行职业指导。威廉姆逊于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办了大学测验部,后来又改名为学生咨询和测验部。1939年他出版了《如何给学生咨询》一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其匹配理论,这种强调直接建议的、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方法,在1930—1940年间占据了职业指导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指导学派”的观点受到质疑。最先向特性因素论提出挑战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1942年,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 )发表他的专著《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他认为应当给予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自我成长的责任,咨询者应充当一面镜子不断反射出当事人言语和情绪

29・

的反应。1951年,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问世,标志着这一理论流派走向成熟。受人本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派的人格心理学的影响,二战以后出现的理论流派还有罗欧(Roe A)的需要论、鲍丁(Bordin E.S)的心理动力论等。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金斯伯格(G insberg 1951)和萨伯(Super1953)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951年,金斯伯格出版《职业选择》一书,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的空想阶段、尝试阶段、现实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1957年,萨伯出版了《职业生涯心理学》一书,在此以前他仍然使用“职业发展”(occupa2 tional development)一词,这是首次使用“职业生涯”概念。萨伯通过大量的、全面的研究,提出十二项基本命题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发展阶段,构成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主张和框架基础。1976年至1979年,萨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0年)。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加入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之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萨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成果,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

在生涯辅导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马兰(Mar2 land)博士1971年提出“生涯教育”一词,他发表了有关生涯教育的演讲:“所有的教育都是或者都将是生涯教育。”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美国生涯教育运动又对生涯辅导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生涯发展理论是一个纵向研究的理论体系,它站在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站在整个终生发展的高度研究问题。它完成了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是一次指导到多次反复指导的转变,是以个体生涯发展历程为重心到组织生涯、个人生涯相互作用的转变。生涯发展理论是目前广泛使用、有现实价值的重要理论,无疑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

二、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1.西方和我国早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西方就业指导理论大都体现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如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性因素理论特别强调个别差异,注重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关系。威廉姆逊认为,指导咨询要在心理测验的基础上经过与个体的直接建议、说服和解释三种方法而进行,体现出个性化就业指导;萨伯认为,职业指导员要根据测评结果,针对当事人的需要,对选择不确定者、不成熟者、成熟者三种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措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指导方法。

1915年,黄炎培先生通过出国考察,对比了中西教育的不同,非常崇敬当时在欧美盛行的崇尚自然、发展个性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发展学生的天赋能力,是黄炎培先生的一贯主张,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特点。1920年,黄炎培先生在为中华职教社译印的《职业心理学》撰写的介绍语中,也主张先用科学的心理测验方法测定学生的职业性向,然后“因材施教”,使学生选择与其性向相宜的职业。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早期个性化就业指导的一个方面。

2.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解

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在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把“人们当作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马恩全集第一卷第113页),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个性化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潜能。共性就业指导的背后是大学生个体的明显差异。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诸多差异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就业指导的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就形成了个性化就业指导,它的过程是针对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发展而为个性提升和潜能发挥提供和创造个性就业条件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个性化就业指导称之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领。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基于两种情况而提出的,一是高校在就业过程中考虑共性的多,考虑个性的少,二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去个性化”的现象,即在就业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个体就业的自我意识下降,就业自控水平降低,表现出就业盲目和从众,往往以就业群体的形式出现。

个性化就业指导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全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单纯的为个体而进行的就业指导,而是面向全体的,是在解决全体大学生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满足群体或个体的就业需求,因而具有全体性的特点。二是全面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工作本身的指导,而且还通过就业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而具有全面性的特点。三是多样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整体划

3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