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世界现代史下册重点

世界现代史下册重点

世界现代史下册重点
1. 工业革命的影响:简述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了现代世界
的面貌。

2. 帝国主义的兴起:探讨欧洲列强如何通过殖民地扩张实现国家利益,并引发了殖民地抵抗和
反抗的浪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概述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战后如何导致了战争的延续和
全球格局的重塑。

4. 二战及其后果:阐述二战爆发的原因,战争期间各方的策略和战术,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
影响,如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开始。

5. 追求冷战平衡:描述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各地进行的
代理战争和核军备竞赛。

6. 亚非拉解放运动:探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如何通过独立运动获得政治和经济独立,
并对全球民主和人权产生的影响。

7.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说明全球化如何促进了国家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导致了国际组织
的成立与发展,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

8. 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时期:介绍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终结,以及后冷战时期面临的全球挑战,如
环境问题、恐怖主义和经济不平等等。

9. 当代世界的挑战:讨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如全球经济不稳定、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这些问题。

10. 未来展望与人类进步:展望未来世界可能面临的发展趋势,如科技进步、人口问题和资源
利用等,以及人类应如何积极应对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世界近代史部分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世界近代史部分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世界近代史部分知识提纲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知识点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1)经济根源:14—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使当时部分西欧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4)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

2.条件(1)王室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客观条件:①西欧人丰富的航海经验;②丰富的地理知识 ③造船技术不断发展。

【知识点二:新航路的开辟】 主要航线的开辟【知识点三:其他航路的开辟】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②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2.过程(1)探索和开辟到北冰洋的航线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开辟的航路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驶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横渡大西洋的往返远航,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①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

②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③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④17世纪初,英国人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⑤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2)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

世界近代史下提纲整理版考纲

世界近代史下提纲整理版考纲

声明:同中国现代史提纲。

世界近代史下复习提纲论述题:△名词:1、“铁血政策”:1862年10月,俾斯麦上台伊始,就宣称:“当今的大事不是靠决议和多数票来解决—那是人们在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当今的大事靠的是铁和血。

”这就是著名的“铁血政策”。

俾斯麦针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3、堪萨斯内战:1854~1859年,美国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之间为争夺对堪萨斯州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小规模内战。

堪萨斯州按《密苏里妥协案》应为自由州,1854年,奴隶主强迫国会授权新州居民自行决定奴隶制存废,并在堪萨斯州使用武力强行建立奴隶制。

北部工人、农民、废奴主义者在堪萨斯与奴隶主进行了武装流血斗争。

堪萨斯内战表明资本主义与奴隶制的矛盾已经发展为武装冲突。

4、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南部奴隶主同北部资产阶级在国会中就密苏里地域成立新州是否采取奴隶制问题通过的妥协议案。

该法案允许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地区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确定密苏里为蓄奴州,规定北纬36°30′线作为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界线。

该妥协案虽使南北之间的尖锐矛盾暂时缓和,但是北方工业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最终导致美国内战。

5、废藩置县:近代日本废除封建制度的措施之一。

原因是受到农民起义的压力,各藩陷入财政困难,各藩统治体制的瓦解。

1869年,萨、长、土、肥四藩藩主联名申请“奉还版籍”(将领土与藩民交给政府),新政府命令各藩效仿。

1871年,宣布“废藩置县”,全国划分为3府72县,原藩主定居东京,而由中央政府重新任免知事和县令。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摧毁各藩的封建割据势力,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6、文明开化:日本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之一。

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运动。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3章单元复习一周强化新人教版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3章单元复习一周强化新人教版

高二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3章单元复习一周强化一、复习重点提示(一)苏俄(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注意对比分析和掌握苏俄(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措施和历史作用。

1、面对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以及极其困难的经济形势,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战胜敌人和捍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障,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指导思想有重大失误,布尔什维克党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非常措施不但没收缩,反而加强,引起广泛不满,出现全国X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遇到的挫折,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最终它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这是苏俄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它为苏俄人民指明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特点注意全面分析和掌握“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及其特点1、原因(1)“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在欧洲的厮杀,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亚非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

(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家成立无产阶级政党,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得以建立发展。

(3)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亚洲和非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局面。

2、特点(1)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如1919—1923年期间,中国、朝鲜、印度、土耳其、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刚过,1924—1927年中国出现了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高三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二、三章复习一周强化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二、三章复习一周强化新人教版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二、三章复习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十月革命在俄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二)、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朝鲜“三一”运动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2、国际联盟的成立3、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与《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九国首席代表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五)、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2、罗斯福新政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4、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六)、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1、共产国际“七大”2、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3、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二、重要问题讲解1、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俄国无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壮大,革命性较强,又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之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这种过渡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2、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俄处于特殊环境下实行的,当时新政权刚刚诞生,国内外反动势力向苏俄发动进攻和武装干涉。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地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保证军事上的胜利,以使新政权不致被颠覆。

但它毕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农民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正确途径。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一战后的世界考点1 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11)(一)背景原因:(经)俄国已经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沙皇专制统治腐朽落后,封建军事色彩浓厚(政治上沙皇专制,经济上农奴制残余),过于依赖外国资本(外国资本比重大并操纵着最重要工业部门)。

(政)俄国各种矛盾突出,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反动势力相对弱于革命势力;俄国参加一战激化各种矛盾,加速革命爆发——催化剂;列强忙于一战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俄国无产阶级壮大,受双重压迫革命性强,集中程度高;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取胜主因;有革命同盟军农民的支持。

(二)经过:1、俄国二月革命。

概况:俄国参加一战激化各种矛盾引发革命爆发,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和沙皇专制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形成两个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局面(超出一般资产阶级革命范畴);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和平夺权。

2、社会主义革命纲领的制定:列宁《四月提纲》(《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内容:全面分析俄国革命特点、前途,提出革命任务、方向。

作用:指明了革命任务、方向。

3、七月流血事件。

概况: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战,对内实行白色恐怖;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民开展反战运动被镇压。

结果: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无可能。

4、彼得格勒起义胜利(1917.11)。

概况: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近期起义武装夺权。

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员、士兵攻占重要据点和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世界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作用:标志十月革命胜利。

(四)十月革命的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现代化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政治前提。

2、对世界:(格局)宣告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统天下局面。

世界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5单元: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建立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的演说,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攻下冬宫,起义胜利。

4.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现实榜样, 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③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余粮收集制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在产品分配上,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3.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1921年3月第十次代表大会,党内通过了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内容:①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上,改变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④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作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章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2.二月革命的领导、性质、结果、独特结果及其分析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作用4.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和说明问题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时间、结果6.苏维埃政府初期的革命措施(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及其意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6.共产国际建立的时间、性质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作为现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要点梳理)、主要作用9.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原因与本质综合: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10.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目的、内容和影响比较中、俄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途径,分析不同的原因。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新”的含义、前提条件第三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有关会议及时间、特点、成果;五年计划的开始时间、前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就3.农业集体化有关会议、时间、理解原因、目的、结果(影响)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及其原因、突出特点5.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目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依据6.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和正确评价也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7.苏联大清洗运动(即肃反运动)的直接原因、严重后果第二章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时间、操纵国家、主要国家的意图及其实质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对德和约的内容及实质3.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与评价综合: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4.国际联盟建立的时间、地点、最先提出国家及其没有参加的原因、实质及说明问题、评价5.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掌握:背景、时间、参加国家、主要条约及影响、会议实质及影响、理解美国作为胜利者的依据第三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理解范围特别广的表现及原因、理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已往经济危机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启示2.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目的、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及意义理解实施前提、中心措施;罗斯福主要协调的矛盾;不能消除危机的原因;新政的最主要影响3.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上台标志、内外政策理解最主要原因、法西斯上台前势力大增的原因;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影响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过程、特点、标志及内外政策综合: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比较:德、日法西斯夺权方式的异同第四节:1.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加强各国共产党自主性的原因2.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和主要事件3.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法西斯斗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4.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含义、本质、原因、主要表现、顶峰和影响5.西班牙内战的背景、性质、结果、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原因6.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原因、主要过程、最终建立的标志、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结盟的原因综合: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各自特点、结果,分析未能遏制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30年代世界主要矛盾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1.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时间、目的、影响2.慕尼黑阴谋的时间、参加者、内容、影响理解这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理由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直接原因、时间、评价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全面爆发的标志分析波兰覆亡的原因;了解苏联的“东方战线”5.大战初期德国在西线的攻势6.敦刻尔克撤退的战略意义7.法国投降的主要原因8.不列颠之战的时间、结果、意义9.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和苏联初期失利的原因10.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胜利的意义和原因11.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原因和影响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正式形成的标志和影响第二节:1.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背景、起止时间和影响理解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主要依据2.中途岛海战的时间、特点和意义3.阿拉曼战役的时间、意义综合:按时间先后排列三大战场上的转折性战役4.意大利投降的背景、时间、影响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时间及其表现5.开罗会议的时间、参加国家、内容6.德黑兰会议的时间、参加国家、内容7.第二战场开辟的含义、时间、标志、意义8.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时间、参加国家、内容、评价10.菠茨坦会议的背景、时间、参加国家、内容综合:43—45年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的总体背景、整体意义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影响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一节: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概念、实质、主要内容、评价2.联合国建立的时间、地点、主要机构、宗旨、与国联的异同3.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不同措施及原因4.冷战政策的含义及实质、主要表现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约、华约建立的时间及性质;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5.概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第二节: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主要阶段的时间、特点及形成原因2.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4.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表现5.欧共体的建立过程、目的、性质、影响6.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结果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启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综合整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7.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第三节:1.苏联四五计划的时间、成就、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名、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政权的实质3.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4.社会主义阵营包含的国家、意义、解体过程5.苏共二十大的评价6.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措施、特点和失败原因7.勃烈日涅夫改革的时间、特点、失败主要原因和影响8.南斯拉夫改革的时间、特点及影响9.波兹南事件与波兰改革、匈牙利事件与匈牙利改革的史实、特点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10.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措施和结果苏联出兵中断捷克改革的原因、说明问题;比较:东欧各国改革的特点;分析:苏东改革失败与中国改革成功的不同原因及启示第四节:1.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时间、主要原因2.苏联开始谋求霸权的条件3.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原因4.尼克松主义的表现、实质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不同及原因;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原因及影响;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第六节:1.战后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2.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背景、主要措施3.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存在问题4.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问题5.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存在问题6.西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存在问题7.西亚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斗争的本质、方式、结果8.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概述亚洲经济发展的启示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1.东欧剧变的方式、实质概况和原因2.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3.苏东剧变的认识第二节:1.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原因2.冷战后国际局势的总趋势、特点、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3.概述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第三节: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发展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原因、表现、特点及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原因、动力、支柱产业、特点、条件和影响4.可持续发展的出现背景、概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1.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原因、代表成就、特点和影响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联系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联系中国史的相关内容。

初三复习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复习课件新ppt

初三复习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复习课件新ppt
⑴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其它战败国 签订的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⑵作用: ①惩治德国,改变欧洲大陆政治经济力量对比。 ②重新划分了欧洲版图和中东版图,一批新的国 家出现,改变了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 ③重新瓜分殖民地。 ④暂时缓和了协约国各帝国主义在西亚、欧洲和 非洲的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这些地区统治 的新秩序。
⑶国联成立:实质上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 尔赛体系的工具。
3.华盛顿体系
⑴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⑵概况:1921-1922,美、英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 议,美英日三国主导,签署了《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使中国在山东的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 便利美国在华扩张,使中国成 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西欧:
1、黄金时期(50-70年代): 原因: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 ②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 ③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④利用美国的援助。 ⑤西欧国家之间的联合。
2、欧洲的联合: ⑴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
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在外交和国家安 全等方面也力求一致。
⑵过程: 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②1993年,“欧盟”成立。欧盟是政治经济同盟,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⑷评价: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2年底,“苏联”成立,有4个加盟共和国,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3、斯大林模式: ⑴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①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国家用指 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1、国际关系2、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矛盾1、联系法:相关历史问题纵横联系。

2、比较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

3、经济是终极因素,生产力发展是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决定国际矛盾、国际格局变化。

1、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冲突更加明显。

2、国际组织的作用更加重要。

3、经济联系交流合作加强。

4、两种社会制度对抗、并存、相互影响。

1、一战结束—20年代国际格局调整变化——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折——恢复、高速发展、危机2、30年代国际格局稳中有变——德国崛起,冲破凡尔赛体系新的矛盾产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3、40年代—50年代国际格局变动——雅尔塔体系形成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4、60年代—70年代社会改革向前推进——东西欧国家改革经济格局新趋势——经济力量多极化、一体化5、80年代—90年代国际格局新变化——两极向多极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经济两大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化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原因、经过、巩固政权措施、意义,归纳十月革命后到30年代的经济措施政策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时间、名称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原因、内容,重经济现代化模式角度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特点、评价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时间,列强意图《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内容、实质、作用国际联盟的成立:实质,重必要性及经验教训华盛顿会议:原因、三个条约、作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原因、影响,人类该如何正确应对美国罗斯福新政:措施、特点、作用,重新模式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原因、标志、措施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原因、标志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七大背景、内容、作用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失败原因及教训西班牙内战:性质,重失败原因及教训8.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实质、影响,重应对国际恐怖主义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爆发原因、波兰法国灭亡、英国坚挺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时间、影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原因、基础、经过、作用,重政治、军事、经济、道义的合作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三个战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个法西斯败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六点,重二战留给人类的启示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条件;含义、作用,重积极作用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异同点、不同的原因及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过程、影响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发展五阶段,重70年代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西欧:经济发展四阶段,重德国原因,欧共体建立的原因、影响日本:原因,重经济发展的内外影响、与德国原因的比较矛盾与问题: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因、表现、影响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四五计划成就、存在问题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49年12国、作用、瓦解过程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两次改革的比较,重给后人的经验教训东欧的变革:三次高潮、四种模式,中国成功、苏联东欧失败原因的总结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原因、时间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美苏双方战略、原因亚洲经济的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原因、隐患,吸取经验教训印度经济的发展:成就、问题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点10.世界格局的变化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过程、实质、原因,吸取教训苏联解体:过程、实质、原因,吸取教训,苏联与东欧原因比较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特点、“一超多强局”面含义原因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表现,原因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含义、原因、影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表现,如何应对11.现代科学技术:前提条件、表现、特点、影响,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九(下)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九(下)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

九(下)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①经过: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起义取得胜利。

②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③性质:无产阶级革命。

④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2、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十月革命的特点是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6、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它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召开,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操纵(三国首脑被称为“巴黎和会三巨头”)。

②内容: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与德国的盟国签订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1920年1月,成立国际联盟。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总复习提纲2.欧洲各国的“新航路开辟”开始于15世纪,持续200多年,目的是(海外探险、寻找黄金、殖民扩张),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今天的美洲,称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

该事件(把世界连在一起,带动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4.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上台,颁布《拿破仑法典》即《民法典》,它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

1959年,古巴人们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亲美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战”后到1999年,巴拿马人民逐步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主权。

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但把它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印巴分治”,尼赫鲁出任印度第一届总理。

5.无产阶级运动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诞生,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1871年),国际歌的词作者(欧仁·鲍狄埃),曲作者(狄盖特)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开始的时间(1917年),地点(彼得格勒)建立的政权名称(人民委员会),影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为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8.近代科技、文学、艺术“现代科学之父”牛顿,英国人,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

生物学家英国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现代物理学泰斗”美籍德国人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天才的艺术家”“心理描写大师”“俄国革命的镜子”指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著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用生命作画的人”是指荷兰的凡·高,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者,代表作《向日葵》“乐坛雄狮”是德国的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创造了奏鸣—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人生目标是“自由和进步”9.经济大危机:时间(1929-1933),首先发生于(美国),特点(前所未有、持续最久)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影响(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提高了美国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启示(维护和平,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军国主义等危害和平的因素;发展中国家要加强本国建设)11.苏联几位杰出领导人物的改革列宁的探索: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苏俄政府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胜利的历史条件:A、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性较强,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广大的农民同盟军2、经过:A、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C、七月流血事件:抛弃了和平的幻想,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十月决议: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E、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3、政权巩固措施:①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②经济上: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发面: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其成...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效是巩固了新生政权)④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⑤经济方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评价: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但历史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意义:⑴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⑵国际:①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②大大增加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⑶人类社会: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被看成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背景:⑴经济:长期战争使苏联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生活困苦⑵政治:①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减②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发生暴动2、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⑴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⑵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⑶内容: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重要工矿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由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实行按劳分配⑷特点: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⑸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C、结果: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⑵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性质——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3)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41年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4)成就:A.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C.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5)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③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否定价值规律(3)评价:在当时的条件下,曾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为反侵略起过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2、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宮3、操纵国及目的:⑴* 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操纵和会⑵* 英国:保持海上霸权地位,推行“势力均衡”政策⑶* 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⑷意大利:扩大领土⑸日本:把从德国手中夺得的权益合法化4、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5.、实质:....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一次重新瓜分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1、凡尔赛体系①内容:签订对德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土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起草国联盟约。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 第二章单元复习 人教版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 第二章单元复习 人教版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单元复习一. 本周教学内容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二章单元复习二. 课堂教学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阶段特征: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到20世纪20年代。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总体上反映了一战后初期东方世界的概况。

1917年——20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十月革命引起了深刻的震撼,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一起融汇成一股新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深刻地震撼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1. 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接着又取得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并不断探索经济建设,先后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

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2)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下,德国、匈牙利先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形成了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高潮。

德国十一月革命由北向南推进,基尔港水兵起义揭开序幕,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

柏林工人起义和巴伐利亚共和国建立是德国共产党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努力。

由于德国共产党不成熟等原因,十一月革命最终失败了。

匈牙利革命最大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

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教训,由于社会民主党叛变和协约国武装干涉而失败。

(3)在十月革命和战后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共产国际应运而生。

共产国际在组建革命政党,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代(1)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时代,由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发展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

世界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一、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指从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思想运动。

1.文艺复兴的起源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主要集中在佛罗伦萨等城市。

它的起源有以下几个原因:-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感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人们对文艺复兴的思想做出了积极回应。

-受到商业和贸易的推动,意大利城市得到了繁荣发展,吸引了许多文化精英。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由城邦组成的,这种城邦制度为独立思想和创新提供了土壤。

2.文艺复兴对艺术与文学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对艺术与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提倡以人为本的艺术观念,追求形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如但丁、莎士比亚等,致力于挖掘人性的深度,创作了许多具有经典地位的作品。

3.文艺复兴对科学与思想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对科学与思想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它带来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等,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与发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如培根、笛卡尔等,推崇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后世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中叶开始,以英国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的一场重大社会变革。

1.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爆发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科学与技术进步,如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商业与金融体系的发展,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条件。

-农业革命的推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的转移。

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工厂制生产的出现使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形成了现代工业城市的雏形。

-机器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人阶级的兴起,引发了劳资矛盾与工人运动的兴起。

3.工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全球带来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扩散,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1.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军备竞赛和同盟体系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斯拉夫民族问题和巴尔干战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俄国革命2.世界大战后的调整-凡尔赛体系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国际连盟的创建和美国的退盟-德国经济危机和法国的占领-苏联的兴起和共产主义国际的组建-国共合作和中国的政治动荡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格局-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与法西斯意大利、日本的同盟-日本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盟军登陆诺曼底,盟军东进的战略转变-亚洲解放战争和华工在海外的抗战-二战后的冷战和美苏对立形成4.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和苏联冷战的影响及国内外的对冷战态度的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约的建立-能源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共体的建立-非殖民化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5.第三世界的抗争与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抗争-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兴工业化和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世界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6.冷战后的世界-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崩溃-胡佛主义和开放的全球化-中东地区冲突与伊斯兰极端主义崛起-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安全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以上只是对《世界近现代史(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该教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细节和具体事件的讲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阅读教材的内容、参考其他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讨论和研究。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第一单元1919~1929年的东西方世界【单元特征整合】一.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恢复及相对稳定时期1.经济特征⑴状况:①各国经济复苏:英法经济恢复;美日经济繁荣;德经济重新崛起。

②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⑵模式、结构:私人垄断经济组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出现。

⑶经济格局:美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被打破,向其两侧转移。

2.政治特征:⑴在时间上,经历了由1919-1923年间的动荡到1924-1929年的相对稳定。

⑵在地区上,两重均势继续:英法美继续坚持民主政治;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法西斯抬头。

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1919-1923年)⑴条件:①客观: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一战灾难;十月革命影响。

②主观: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及共产党建立。

⑵类型:战败国的革命运动;战胜国的群众运动。

⑶特点:①范围:规模大,范围广,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②组织:各国新生共产党成为领导者,但大多数不成熟。

③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形式:多为暴力斗争形式。

4.列强对外扩张: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5.国际关系:暂时缓和⑴表现: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在20年代作出调整;两种社会制度维持“武装上的和平”。

⑵特征:①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由矛盾冲突到形成均势对峙②格局:列强继续争夺霸权③国际关系中心:由欧洲向其两侧转移④主导国家:英法美共同操纵世界事务6.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问题:⑴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国内出现生产与销售矛盾。

⑵政治:各国政治不平衡,法西斯势力崛起。

⑶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各种矛盾。

二.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1.背景:①列强放松侵略,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②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矛盾激化;③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2.特征:①对象:大多数反帝反封②任务: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少数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世界历史下册线索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

世界历史下册线索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

世界历史下册线索复习提纲——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二月革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人民的对内对外政策。

⑴1917年3月,在一战的破坏性影响下,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⑵“二月革命”的胜利后出现两个并立的政权,一个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孟什维克支持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这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2、过程:(记住十月革命发生的时间,简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基本过程。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到彼得格勒的斯莫尔尼宫领导和指挥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⑴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⑵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

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⑤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⑥1920年,苏维埃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4、历史意义:(认识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性质: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成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③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⑴背景: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人民生活困苦,甚至发生农民暴动。

⑵时间及内容:1921年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⑶评价:新经济政策具有创新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世界现代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现代史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俄两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给你的启示。

(一)不同:俄国采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而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二)原因: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

(1) 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城市是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无产阶级力量也聚集在城市,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追随。

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2) 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所以,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启示:无论社会革命还是经济建设,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对马列主义要灵活运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发展经济、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同时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评价列宁:(1)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总结:列宁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不同:(1)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制定新宪法形成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3)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

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5)共产国际: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

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严峻的形势:①十月革命后,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

②英、法、美、日等国敌视、不满、惧怕苏维埃政权,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措施:①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c.取消——切商品贸易;d.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e.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结果:经过三年多的战斗。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背景: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

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2)途径:实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①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

②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在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3)评价: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苏联的成立: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简称苏联。

②1924年初,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

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工业化:①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农业集体化: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

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②评价: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

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4)存在的问题: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为积累资金。

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

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③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特征: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4)斯大林个人崇拜: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5)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1935-1938①原因: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②经过:1935~1938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③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背景:a.处置战败国。

b.联合反苏。

c.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1.巴黎和会召开(1)时间:1919年初。

(2)地点:巴黎近郊凡尔赛宫。

(3)内容:“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的会议。

(4)中心议题:对德和约。

(5)各大国参加和会的目的操纵国:美、英、法、意、日;操纵者:“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因为巴黎和会为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而回国)。

①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为美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做准备。

②英国:要求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的殖民地,要求德支付战争赔款,为防止法国势力过大,又不主张过多的削弱德国。

③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除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外,要求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④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⑤日本:企图把战争中取得的利益合法化,即占有德国在太平洋上的诸群岛以及在中国山东的权利。

二、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签订(1)时间:1919年6月28日。

(2)内容:①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a.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b.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c.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准设防。

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

e.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③严格限制德国军备:a.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

b.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

c.不得拥有空军。

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未达成一致协议)。

三、凡尔赛体系(1)构成:协约国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2)影响:①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a.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奥地利南部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奥匈帝国原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

b.土耳其丧失了更多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②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但隐含许多矛盾:a.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矛盾。

b.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四、国际联盟——维系凡尔赛体系的机构(1)时间:1920年初成立,总部设于日内瓦,至“二战”期间名存实亡。

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解散。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3)实质: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五、华盛顿会议(1)时间:1921—1922年。

(2)参加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3)背景: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债权国。

②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