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地位
详谈旗袍的发展历史ppt课件

22
现代旗袍发展及特色
• 现代旗袍特征 •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
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 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 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 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 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23
24
花样年华
25
26
行中 走国 的旗 玫袍 瑰魂
1
旗 袍 起 源
2
衣 深为 旗 袍 起 源 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旗 袍 属 于 袍 服 的 一 种 , 所 以 有 人
认
3
旗 袍 的 发 展
4
此图为缎地绣花镶宽边的长旗袍, 为清末满族妇女旗装的样式
5
清本 末图 满为 族彩 妇绣 女阔 旗边 袍旗 样袍 式, 。为
8
清 末 民 初 的 旗 袍
9
10
民 国 时 期 的 旗 袍
11
现 代 旗 袍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旗袍的分类
• 旗袍的分类,材质,色彩,图案 •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
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 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 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 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 袍等。
42
43
44
45
46
百年旗袍展
47
48
旗袍价值
•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 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 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旗 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 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 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 然一新的现在。
旗袍演变全过程(图集)

旗袍演变全过程(图集)
上海影视乐园的服饰收藏馆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旗袍。
她们怀旧而高雅地为每一个观者讲述着自己的演变。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不衰。
旗袍虽然是由满族的骑装脱胎而来,但在1930年“北伐战争”后,随着短袄与长裙合并,中国出现了第一代改良的旗袍,典雅而又文静,被称之为“学生式”。
这以后又经过30多年的演变,随着其领高、袖长、开衩,以及三位等部位的不断变化,衣料、色彩、花边、饰品不断翻新,同时为适应现代都市社会的节奏,昔日旗袍与今日服饰相融成趣,使旗袍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妇女礼仪活动中独具代表性的盛装。
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重镶滚。
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配百褶裙。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
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
此为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7年上衣下裙式,袖口维持旧短袄的宽大风格,裙长至踝。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

旗袍的起源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旗袍的演变旗袍的起源与发展: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
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
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清末的旗袍样式,主要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
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摆部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
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旗袍的演变

贰
社会背景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 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 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 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 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 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 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 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 时爆发的“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 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 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 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 动力。
肆
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 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 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 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 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 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 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 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 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 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 装扮。
添加标题
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 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 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
叁
清朝旗袍
清代旗袍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 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 能的。 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 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 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有观点认为 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 并不是旗装。
民国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 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 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 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 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 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 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 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 在内,旗袍概念的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旗袍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旗袍,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旗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成为了中国女性服饰的代名词。
本文将对旗袍文化进行总结,从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历史渊源1. 旗袍的起源旗袍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当时,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旗袍的出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特点,又融入了西方服饰的元素,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象征。
2. 旗袍的演变(1)清朝末年,旗袍开始出现,其样式较为简单,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
(2)民国时期,旗袍逐渐成为时尚,样式更加多样化,如“改良旗袍”、“学生旗袍”等。
(3)新中国成立后,旗袍经历了短暂的沉寂期,但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兴起。
三、发展演变1. 旗袍的款式演变(1)领型:旗袍的领型主要有立领、圆领、V领等,其中立领最为经典。
(2)袖型:旗袍的袖型经历了从长袖到短袖、从宽袖到窄袖的演变。
(3)腰身:旗袍的腰身从紧身上衣逐渐演变为宽松的A字型。
2. 旗袍的材质演变(1)传统材质:如丝绸、棉麻、缎面等。
(2)现代材质:如化纤、混纺等。
四、文化内涵1. 美学价值旗袍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被誉为“东方女性的国色天香”。
其优美的线条、精致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婉约、柔美、端庄。
2. 社会价值旗袍作为一种服饰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多重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髓,还反映了社会风貌、时代变迁。
3. 情感价值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情感。
它见证了无数女性的成长、爱情、家庭和事业,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五、传承与创新1. 传承(1)传统工艺:如刺绣、盘扣、滚边等。
(2)传统款式:如立领、宽袖、紧腰等。
2. 创新(1)材质创新:如环保材料、高科技材料等。
(2)款式创新:如融合现代元素、时尚元素等。
中国旗袍的演变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
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
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服饰上的宽衫大袍。
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
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
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
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
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旗袍发展的历史

旗袍发展的历史一、旗袍发展的历史清朝男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
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
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
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
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二、旗袍的发展的过程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1)旗袍之源~~“枣”(Zao三声)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但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民国之初旗袍开始了悄然过渡和发展。
民国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都在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3)民国初期20年代出现的倒大袖与新样式。
民国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旗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中国旗袍的演变史

中国旗袍的演变史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
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
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
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
服饰上的宽衫大袍。
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
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
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
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
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
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
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旗袍的发展演变趋势

旗袍的发展演变趋势
旗袍的发展演变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更加时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旗袍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旗袍的设计更加时尚化、个性化,颜色、款式、细节等方面都更具创新性和多样性。
2. 材质更加多样化
旗袍的材质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传统的丝质、棉质、麻质,到现在的各种新材质,如人造纤维、尼龙、彩绸、天鹅绒等,更加细腻、舒适、耐用。
3. 运用更加广泛
旗袍的运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社交场合、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发展到现在的休闲、旅游、商务等各种场合,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服装。
4. 回归传统文化
近年来,旗袍也在回归传统文化,设计师通过创新和突破,将传统的旗袍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得旗袍更具现代感的同时,也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
总的来说,旗袍的发展演变趋势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旗袍的设计、材质、运用等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和改进,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与时俱进。
古法旗袍相关知识点总结

古法旗袍相关知识点总结下面就古法旗袍的相关知识点作一总结:一、古法旗袍的历史旗袍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初期,那时流行的女性服饰是旗袍的前身——紧身马面裙。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面裙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旗袍。
在民国时期,旗袍成为了女性时尚的代表,很多女性都喜欢穿着旗袍展现自己的风采。
而到了今天,虽然旗袍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但依旧被人们当成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特别在一些重要场合上,例如婚礼、传统节日等,几乎都会见到有人穿着古法旗袍。
二、古法旗袍的特点1. 剪裁合身,突显女性曲线美古法旗袍的剪裁十分合身,能够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但同时不会过于紧身,因此穿着舒适自然。
这种剪裁设计能够突显女性的身体曲线美,但又不会暴露得过于明显,所以更显优雅大方。
这也是为何旗袍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展现女性美丽的最佳服饰之一。
2. 简约典雅,大方得体古法旗袍的设计简洁典雅,棱角分明,线条硬朗,同时也很有女性的柔美之处。
整体设计以修身剪裁为主,胸腰处可为腰身一带。
穿上旗袍的女性,气质和风度立刻就能凸显出来。
3. 强调面料与配饰众所周知,旗袍的优雅不仅仅体现在剪裁上,它所选用的面料以及所搭配的装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旗袍面料多为丝绸或者是棉麻等。
而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刺绣、织品等加以装饰,旗袍的整体美感更加凸显。
这也是为什么旗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看成是一种典雅、端庄的代表。
三、古法旗袍的穿着礼仪虽然旗袍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但在特定的场合穿上一件古法旗袍,还是必须遵循一定的穿着礼仪。
如:1. 选色需谨慎,避免过于张扬穿着旗袍时,颜色的选取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较为素雅的颜色,如深色调、浅杏、藏青和褐色等比较适合穿着旗袍。
而像火红、大红、鲜艳玳瑁、柠檬黄等颜色就不太适合了。
因为这些颜色太过张扬,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够典雅大方,不符合旗袍这种典雅的气质。
2. 发型、妆容需搭配适当旗袍作为一种典雅传统的服装,穿着时的发型及妆容的搭配也颇为重要。
传统旗袍文化进展_中国旗袍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文化解读

传统旗袍文化进展_ZG旗袍由传统向现代演变的文化解读摘要:旗袍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服饰,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XX睐。
她不仅是ZG古代服饰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传统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她的造型风格不仅符合ZG艺术安静、和谐的宗天意特点,而且彰显出独有的独特韵味,这种独特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使其具有了一种永久的魅力。
近十几年来,旗袍作为一种有代表意义民族礼服出如今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并成为一种经典女装,其中所蕴XX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有待进一步讨论和探讨。
关键词:旗袍;传统;现代旗袍是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权,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进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权,袖口收小。
1旗袍的起源与进展1.1旗袍的起源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化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风气日盛,甚至出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段衣裳〞的状况,而汉族效仿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XX妇中流行起来。
1.2旗袍的进展20世纪三四十年月是ZG近代女装最光芒灿烂的时期,30年月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XX上不行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ZG女装的典型代表。
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由扩展风靡全国各地。
旗袍比较适合ZG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尤其受女性的欢迎。
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ZG,各大报刊杂志上开发有服装专栏,各大百货公司也经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这些都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
是当时全国的时装中心,欧美的款式三四个月就来到到,全国各地都以为样板竞相仿照。
国内外通商沟通的机会越来频繁,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选择的范围广了,着装的观念也转变了。
旗袍百年流行史

一、旗袍简介旗袍(Chinese dress)也称中式旗袍。
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穹拍链骋帐酢⑽噬隙朗饕恢牡闹泄九矸啊?/span> 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
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
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
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
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样发展而来来的呢?以下内容将以时间为线索,追寻旗袍的百年流行变迁史。
二、旗袍流行史(一)、清朝时期清兵入关之前,旗袍的最早基本款式是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窄袖、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在窄小的袖口处接马蹄袖。
四季就一个样式,仅布科不同。
这种款式的流行是为了适应于少数民族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
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企图以服饰来同化汉人,由于在服饰上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当时旗袍只流行于旗女,非旗籍的汉族女子仍着上衣下裳的服饰。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长袍,但事实上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氅衣与衬衣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
清朝时期满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促使服饰影响,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清朝后期,旗袍,衣宽,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
“元宝领”十分普遍,袍身上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旗袍演变史

旗袍演变史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之一,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旗袍的演变史。
旗袍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袍袖较宽大,腰身收紧,款式简单,适合在家中或宴会上穿着。
到了清代,旗袍的款式逐渐丰富起来,有了更多的装饰,比如镶边、褶皱等等。
清代是旗袍的起源时期,那时的旗袍更多的是富贵人家妇女的专属服装。
而对于旗袍在时尚界的影响,要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女性开始接受西方的服装文化,穿起了西式的裙装。
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服饰,一些进步青年开始宣传旗袍的优点,通过时装展等形式展示旗袍。
慢慢地,旗袍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不仅受到了中国女性的喜爱,还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大放异彩。
上世纪30年代,上海被誉为“旗袍之都”,那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旗袍设计师。
他们利用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结合了西方的剪裁手法,打造出了一批独特的旗袍款式。
这些旗袍在时尚圈内引起了轰动,成为了各界人士争相追捧的对象。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旗袍已经成为了新中国的时装代表之一。
当时,许多电影中的女演员都穿着旗袍出现在大银幕上,形成了一股旗袍热潮。
旗袍也开始在宴会、舞会等场合中大量流行起来。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旗袍的款式也逐渐多样化,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进入21世纪,旗袍作为中国的一张时尚名片,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旗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特殊场合的着装,也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尚选择。
旗袍也在设计上进行了创新,结合了现代审美,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优雅和典雅,还增加了时尚和个性的元素。
旗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早的简单款式到现在的多样化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又结合了现代的审美趣味。
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的魅力和风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女性美的体现

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女性美的体现旗袍的历史演变及其女性美的体现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彦君一、“旗袍”的源流“旗袍”从名称上看,与旗人的女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辞海》中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
辛亥革命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目前,学术界主流观念认为,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也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旗袍此时穿者甚少。
上海此时已成为全国时装流行中心,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效仿。
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在社会上竞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
服装服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自20世纪10年代起,传自留学东洋女学生短衣长裙的“文明新装”成为新派女性的时髦,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段露肘或露腕称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
裙为套穿式,初尚黑色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以至于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20年代中叶起,时兴一种长至小腿的无袖大马甲,也有人将它称为“旗袍马甲”。
至旗袍风行之前,开始有将旗袍马甲着于褂袄之外而取代裙和裤的穿法,部分研究认为旗袍即脱胎于此;。
再将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马甲加上文明新装中风行的及肘喇叭袖,构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样,现代意义上的旗袍才最初诞生。
1940 年第 1 期的《良友画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旗袍的旋律》的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旗袍的流行及变迁。
文中说:“中国旧式女子穿的短袄长裙,北伐前一年便起了革命。
旗袍的演变历程

旗袍的演变历程旗袍概览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
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
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
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现”。
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
“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
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
比起科技带给世界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
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旗袍之源棗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棗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
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旗袍是中国服装家族中的一枝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思想。
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东方艺术特色载体的功能。
旗袍由民族服装演化为阶级服装,又演化为国家服装,再成为世界服装。
旗袍是一定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
本文将对旗袍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以及其地位和其未来的前景做出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旗袍;起源与发展历程;地位;未来前景一、旗袍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1.旗袍的衍生关于旗袍最初的发源,大多数业内专家和学者认为这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所谓深衣,又可以称为中衣、长衣、麻衣,是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典型服装。
从汉代时起,袍服便被用作于君臣朝会时所穿着的礼服。
袍服最初的造型,衣身相对讲比较宽松;衣服的长度一般要超过脚踝;此外,汉代袍服在袖口的位置处稍微收缩,在臂肘处形成圆弧的形状,这种圆弧形状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袂”。
袍服的特点在于使身体深藏不露,显示出雍容典雅的气质。
而袍服的穿着者大多都属知识分子阶层甚至是统治阶层,袍服经过久而久之的发展才流传到民间并被广泛发扬。
因此,袍服这种“褒衣博带、宽衫大袍”的服装形式也被众多学者视为是古代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象征。
这种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有区别于中原地区的袍服,相比较为紧窄,袍身也较为合体。
清代由于其朝代历时最长;统治时期也比较稳定,因此清代时期的袍服可以被视为最典型的服饰,也就是后来的旗袍。
2.近代旗袍发展的黄金阶段在20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化界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
这股文化春潮重新唤醒了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
以上海为中心的女性服饰展示舞台也在轰轰烈烈中拉开帷幕。
民国时期的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的,马甲的长度一直到脚背的位置,一般搭配短袄穿着;后来才将长马甲改成有袖子的款式,这也就成为了民国时期新式旗袍的雏形,这时旗袍的款式趋向于简练;旗袍的色调也力求淡雅,注重强调体现女性的自然美和凸显女性的曲线美,不再以装饰的繁复程度来体现女性的地位和身分,这种改变也体现出那一时期人们崇尚“自然新生活”的社会风气。
新式旗袍取“西方之长、洋为中用”的趋向,也直接影响到了旗袍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变化,并促成了旗袍“海派”风格的形成。
同时,民国时期的改良旗袍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包含的产物。
服装的革新直接反应了时代的进步,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服饰差异也就有所不同,旗人之袍与改良旗袍分别体现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一个迂缓封閉,另外一个却躁动不安。
而“中国时装”的概念大概就是从民国时期的旗袍开始的。
3.现代旗袍的曲折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宣布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开明的政治带来的是开放的着装,谈美色变的时代彻底过去了,整个社会都开始提倡人们美化服装。
人们的着装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衣着的色彩更是从先前单一的蓝色、灰色变成五颜六色。
社会的大风气开始提倡男同志们穿西装、两用衫;女同志们则是穿着旗袍、西装、裙子等等。
这种全新的变化也为旗袍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春天,旗袍重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
二、旗袍的地位1.身份象征西方人从旗袍的形象上认识了中国人。
由于这种连身衣和欧洲的连衫裙不同,与俄国的布拉吉也有区别,与越南飘逸的女长衫在服用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因此,中国旗袍作为东方女性的代表形象,被称为佳作之品。
2.社会和家庭地位的象征辛亥革命后,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
同时也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旗袍腰身渐瘦,肥袖变小,无领镶边改为外上领,袖长及衣长也时长时短,虽基本还是宽腰身直筒式的风格,但也奠定了向曲线演变的基础,它向东方女性发出了身体解放的号召。
召示着妇女在社会、家庭地位的改变。
3.文化象征服装是一种民族文化,世界服装都融汇了各个种族、各个区域民族文化的积淀。
它们中间无论是独立还是共存,其中都蕴涵着共通的内在联系。
传统服装一代代延续欧洲、美洲和亚洲服饰的互相碰撞影响,先进区域与落后区域的传播与效仿,各民族服装都存在着个性与共性的密切关系。
从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4.民族精神的体现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它不仅在整体造型的风格中符合中国艺术和谐的特点,同时又将具有东方特质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能在中国民族服装中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三、旗袍的未来前景虽然当今全球性服装向一处走来,但旗袍仍然以强大的生命存在着、流动着、前进着,不断得到时代精神的同化,不断促进新的改良。
随着信息时代、电子时代的到来,它将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不停顿地进步着的社会,融入人类享有的良性时装之中。
在21世纪,中国旗袍必将会以更加艳丽的姿态,挺拔屹立在服坛之林。
旗袍永远会是璀灿的东方之珠。
四、结语总之,旗袍在现代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现代化的社会里,随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跟上这种步伐。
旗袍由传统式的演变成新式的,再演变成现代式的旗袍,礼服式的旗袍等,经过了上百年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成为一种经典女装。
“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
只有古与今的完美结合,才能展现出中国女性的独特。
作者简介:蔡嘉鑫(1994.2-),女,河北省保定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专业硕士生。
参考文献:[1]邢宇新.旗袍趣谈[J].北京纺织,1992,(2).[2]孙世圃.中国服装史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3]李世荣.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话[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4]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林朝阳.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旗袍至今也有了上百年的史册,接下来旗袍文明,就让小编带所有人一起,来明了了解旗袍从最早到现在,焕发的过程是何如的。
百年旗袍焕发史乘民国之初——肃静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浪跌宕。
辛亥革命取消帝造,设置民国,剪辫发,换衣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修朝代的冠服等第轨造送进了史籍博物馆,这扫数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都会女性中时髦过一阵“文雅新装”。
30、40年代,旗袍的黄金岁月,也是近代华夏女装最灿烂光彩的光阴。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成调换的垂危职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范代表。
旗袍走向经典的通过,可途正在30年头已基础竣工,40年月是其黄金时候正在手艺上的继续。
50年初也有过光芒的一瞬,在人民方丈作主的韶华,倘若叙妆饰也有时髦的话,那风行的主导已转向黎民。
60、70年头是旗袍被寂静的20年,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古代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祸。
80、90年月——现在,旗袍灿烂难再。
矫正开通后,旗袍的壮盛岁首依旧远去,被孤寂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后灵通后的国界上显得有些顽固了。
现代旗袍的起源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
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
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
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
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
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
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
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
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
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
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
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
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
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
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
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
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
“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
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
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
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
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
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
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
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
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
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
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