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友善用脑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搭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搭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列举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搭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找出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体会符号化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衣服、裤子、帽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品可以搭配在一起。
2. 新课学习(1)教师出示2件上衣和3条裤子,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
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这些搭配,如用A1、A2表示上衣,B1、B2、B3表示裤子,那么A1B1、A1B2、A1B3、A2B1、A2B2、A2B3就是所有可能的搭配。
(2)教师出示2顶帽子和3个书包,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
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这些搭配,如用C1、C2表示帽子,D1、D2、D3表示书包,那么C1D1、C1D2、C1D3、C2D1、C2D2、C2D3就是所有可能的搭配。
3.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如手套、袜子、围巾等,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连线的方法找出所有可能的搭配。
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表示这些搭配。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用符号表示搭配等。
教师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它们之间的搭配,用符号表示出来,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找出简单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组公开课-《搭配》教案及教学反思
数学组公开课-《搭配》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搭配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搭配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搭配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幅画,画中有若干种水果,让学生说出这些水果的名称。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搭配吗?谁能举例说明搭配的含义?”(二)探究搭配方法1.教师出示题目:“有3种水果,分别是苹果、香蕉和橘子,请同学们用这3种水果进行搭配,看谁搭配的方法最多。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出示题目:“现在有4种水果,分别是苹果、香蕉、橘子和葡萄,请同学们用这4种水果进行搭配,看谁搭配的方法最多。
”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搭配方法1.教师出示题目:“有5个数字,分别是1、2、3、4、5,请同学们用这5个数字进行搭配,看谁搭配的方法最多。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题目:“请同学们用2种水果和2种蔬菜进行搭配,看谁搭配的方法最多。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通过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搭配方法。
2.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采用了分组讨论、独立完成、汇报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效果方面: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搭配方法,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4.教学改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搭配》(教案)
《搭配》(教案)一、背景分析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搭配是数学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本次教案将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搭配的方式更好地教授小学数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乘法的概念,了解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通过搭配的方式进行乘法运算的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搭配的方式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1、搭配的概念及应用2、搭配乘法的方法3、搭配的实际应用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搭配乘法的方法。
2、以实例引导学生通过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理解乘法概念及其应用。
2、如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搭配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课堂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Play a game: 果蔬搭配通过学生们了解到,在生活中的餐桌上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组合,例如鱼搭配青菜,番茄搭配鸡蛋。
(二)讲解搭配乘法1、什么是搭配乘法教师提供范例:比如,有5种颜色的棒球帽和6种颜色的运动衫,那么有多少种搭配方式?这便是典型的搭配问题。
用“搭配乘法”解决如上问题。
2、搭配乘法的方法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给学生展现搭配乘法的具体运用。
教授用搭配乘法算5×6的例子。
可以将5个颜色标明为A、B、C、D、E,将6个颜色标明为1、2、3、4、5、6。
然后,横竖画一条线,并在落在线上的点上投影,让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像打捞黄金一样将棒球帽和运动衫“捞”到我们创建的表格之中。
这样,运用乘法原理,我们就可以算出:5 x 6 = 30。
所以,共有30种搭配方式。
(三)搭配的实际应用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搭配乘法,本教案将提供2个实际的应用问题供学生探索。
实际应用1:约会搭配同学在约会时,希望穿得漂漂亮亮的。
Neo同学有5件衣服,Ann同学有3件衣服。
《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沟通与协作的教学策略分享
近年来,以“沟通”和“协作”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和推崇。
数学组公开课教案《搭配》就是一份以沟通与协作为基础来设计和实施的数学课程教案。
本篇文章旨在分析《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中采用的教学策略和实际效果,致力于向广大教师分享一份可供实际应用的教学经验。
一、教案背景《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是由某高中一名数学老师制定的。
在开发这个教学计划时,他意识到,教育应聚焦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而不是仅仅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授课。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关注提供知识,却忽视了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
《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自主掌握知识。
二、教学策略《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中的教学策略非常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开题探究教案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所掌握的知识,并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间进行交流,共同讨论设计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中老师不直接干预,只是适时地提醒和激励,让他们探究、思考、推理出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2.采用“协作学习”教学法在学生讨论设计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提高他们的沟通技能。
3.采用“比较引导”教学法教案倡导与学生交流探讨的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引导。
通过和小组内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和学科基础知识的应用,并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点和不足点,提高了自我认知。
三、教学效果《搭配》数学组公开课教案的实验效果十分显著。
通过小组议论和讨论设计方案的活动,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实践,同时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针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估数据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许多老师和学生都纷纷报告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和收获。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配》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三年级语文《搭配》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搭配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能够形成常用的词语、短语和句型的搭配;3.通过阅读课文的方式,理解并应用不同的搭配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搭配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能够形成常用的词语、短语和句型的搭配。
三、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的方式,理解并应用不同的搭配方式。
四、教学方法1.课前自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关于搭配的内容,自学并筛选出相关的重点知识点;2.群体互动: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搭配的基本概念及应用;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常用的词语、短语和句型的搭配;4.情景模拟:通过参与情景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运用搭配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课程主题——搭配;2.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遇到的搭配现象,如“拍照”、“咖啡馆”、“打扰了”、“痩身”、“全神贯注”等。
(二)学习1.教师通过PPT展示搭配的基本概念及应用;2.进一步讲解常见的搭配方式,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等;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搭配方式,加深理解;4.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练习,以加强学生对搭配的掌握。
(三)巩固1.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巩固对搭配的掌握;2.要求学生彼此合作,互相提供搭配的建议和修正。
(四)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日记或作文,试图运用新学的搭配知识,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工具PPT、黑板、教材、课堂练习题七、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的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2.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均为评价的对象。
八、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多元的方式,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时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求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因此,情景模拟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搭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搭配》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搭配方法,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搭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 掌握基本的搭配方法。
2. 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搭配。
教学难点:1. 理解搭配的概念和意义。
2. 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用于搭配活动。
2. 学生准备一些旧衣物或玩具,用于搭配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搭配的概念。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搭配好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搭配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搭配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
2. 每组学生从教师准备的实物或图片中选出一些进行搭配。
3. 学生在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搭配结果,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4. 教师总结并给出建议,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搭配方法。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搭配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教师布置一些搭配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搭配实例,进行分享和讨论。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搭配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或图片的搭配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搭配方法,并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搭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搭配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概念和意义。
《搭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搭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搭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搭配的概念2. 搭配的方法3. 搭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物体搭配。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搭配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搭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搭配现象,如衣服、鞋子的搭配,引出搭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些简单的搭配现象,如颜色、形状的搭配,引导学生发现搭配的规律。
(2)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进行搭配,如将相同颜色的物品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物品放在一起。
(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搭配成果,引导学生总结搭配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进行搭配实践活动,如将衣服、鞋子进行搭配,将食物进行搭配。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搭配结果,让学生体会搭配的乐趣。
4. 总结提升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搭配的理解,以及搭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进行搭配,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与家长交流搭配的心得,分享搭配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实践、总结,使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搭配-教学设计
搭配-教学设计《搭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搭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搭配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和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服装、饰品、色彩等方面的搭配原则和方法。
(2)学会根据个人身材、气质、肤色等因素进行搭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搭配中,培养创新和个性化的搭配风格。
(2)帮助学生克服搭配中的常见误区,如盲目跟风、色彩不协调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搭配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对搭配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各种搭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优缺点,加深对搭配技巧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搭配经验和想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搭配练习,在实践中掌握搭配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时尚搭配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些搭配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搭配。
2、知识讲解(1)介绍搭配的定义和范畴,包括服装搭配、饰品搭配、色彩搭配等。
(2)讲解服装搭配的基本原则,如款式协调、比例恰当、风格统一等。
(3)分析不同身材类型适合的服装款式,如小个子适合高腰裤、微胖身材适合宽松版型等。
(4)讲解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如冷暖色搭配、互补色搭配、同色系搭配等,并举例说明。
(5)介绍饰品搭配的技巧,如项链、手链、耳环等饰品的选择和搭配方法。
3、案例分析展示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搭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搭配方面的经验和困惑,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
《搭配》(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搭配》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学会有序搭配,并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顺序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出示教材第62页例1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吗?学生回答:衣服和裤子可以搭配,鞋子和袜子也可以搭配。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
二、探究1. 教师出示教材第62页例1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吗?学生回答:衣服和裤子可以搭配,鞋子和袜子也可以搭配。
2. 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的搭配方法。
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学生回答:我是先找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法,再找出鞋子和袜子的搭配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很好。
3. 教师出示教材第63页“做一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吗?学生回答:围巾和手套可以搭配,帽子和口罩也可以搭配。
4. 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说一说自己的搭配方法。
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学生回答:我是先找出围巾和手套的搭配方法,再找出帽子和口罩的搭配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很好。
三、巩固1. 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练习十一”第1题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能找出这些物品的搭配方法吗?学生回答:牛奶和面包可以搭配,鸡蛋和香肠也可以搭配。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数学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数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2、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性、逻辑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衣服图片、记录纸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数学乐园。
在数学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大家有信心吗?2、课件出示:数学乐园的大门紧闭,门上挂着一把密码锁,密码是由 1 和 2 组成的两位数。
提问:密码可能是多少?学生猜测:12、21。
教师揭示密码:12 打不开,21 打开了。
3、引入课题:像这样把两个数字交换位置组成不同的两位数,就是一种数学中的搭配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搭配”。
(二)探究新知1、用 1、2、3 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1)小组合作:摆一摆、写一写,用数字卡片 1、2、3 摆成不同的两位数,并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方法一:交换位置法12、21、13、31、23、32方法二: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方法三:固定个位法21、31、12、32、13、23(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搭配衣服(1)课件出示: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
提问: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搭配过程。
《搭配》(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 创新能力:学生将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搭配的原理,创造出新的搭配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4. 实践能力:学生将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能够通过搭配的实践,学会运用搭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搭配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理解和掌握搭配的概念,学会如何进行搭配,并能够运用搭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搭配任务,并能够运用搭配的原理,创造出新的搭配方式。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搭配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搭配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搭配》精品教案
《搭配》精品教案再写出你想到的这种情况,也可以不摆,直接列表写出你想到的答案,看看你最多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
开始吧!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二)汇报反馈1. 错例分析有找到3种的,还有4种的,有6种,7种……先看找到3种的,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想法?要想找全,不能漏掉。
那我们再来看找到最多的7种吧!也不能重复。
小结:看来要想找全,就得做到不重不漏。
那谁的是不重复也没漏掉的?来给大家看看。
2.交换的方法看看这位同学作品,快找找有没有漏掉的?那有没有重复的?他是怎么找全的呢?请这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吧!先找到1和2,交换,再找2和3,交换,再找1和3,交换,就不重不漏的都找全了。
小结:这可真是个好办法,像这样先按顺序搭配,再交换位置的方法,就能够不重不漏的把所有情况都找全。
3.固定的方法这位同学也找全了,是用的交换的方法吗?他是怎么找的?S:我是先想十位是1的情况,十位是1,个位可以是2,还可以是3,十位是2,个位可能是1,也可能是3,十位是3,个位可能是1,也可能是2,这样就不重不漏的找全了所有的情况。
小结:真是个好办法,其实我们除了可以固定十位,也可以固定个位,来我们不论先固定哪一位,只要先固定住一个,然后再去搭配另一个,都能想全对吗?4.对比两种方法同学们找到的这两种方法都特别棒!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不同点是左边的这个方法是先找出一种排列的顺序,然后交换。
右边的这个方法是把十汇报交流:小结:同学们真聪明,为了表达更简便,我们也可以给他们三个标上符号,用数字1、2、3也行,用ABC也可以,用序号也可以,只要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排列的坐法,那么都是可以的!。
二年级数学《搭配》教案
二年级数学《搭配》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搭配》。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搭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1. 认识和理解“搭配”的概念,知道搭配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搭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搭配的概念,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搭配。
2. 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物体的搭配。
难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每人一套搭配卡片(包括衣服、鞋子、帽子等)、每人一份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组搭配错误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其中的错误。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搭配的正确方法。
2. 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搭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一些基本的搭配规则,如“衣服和鞋子要搭配”,“颜色要协调”等。
3. 实践操作(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搭配卡片,尝试找出正确的搭配方法。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用记录表来记录自己的搭配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4. 交流分享(5分钟)每组学生将自己的搭配方法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一起评价哪种搭配方法最好。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评价的标准,如“搭配要协调”,“要注重细节”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搭配衣服和鞋子要搭配颜色要协调注重细节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你今天的搭配。
《搭配》的优秀教案
《搭配》的优秀教案《搭配》的优秀教案三篇篇一:三下搭配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具有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
三、教学准备课件、衣服卡片、可拉动纸条。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学校进行主持人选拔赛的通知,我班选手王丽入围。
教师:同学们,王丽同学为了这次比赛,做了精心的准备。
课件出示:教师:她准备了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学生交流。
教师:她想请大家帮忙,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你会建议她怎样穿?一共有多少种穿法?2.理解情境,获取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这组信息,你会怎样搭配?预设:①短袖配短裙;②长袖配裤子;③长袖配长裙;??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3.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究竟能搭配成几套呢?看来,在衣服的搭配中还大有学问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搭配中的问题。
(板书:搭配问题)(二)操作感悟,自主搭配1.学具操作,摆一摆。
同桌合作,学具操作。
让学生拿出衣服卡片和同桌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收集学生摆卡片过程中出现的情况:(1)摆放有序和无序;(2)方法多样和唯一;(3)记录无序。
2.汇报展示,说一说。
请学生板演,展示搭配的过程。
3.师生交流,议一议。
预设一:无序表述,方法不全面。
预设二:只会表达其中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
预设三:能说出所有的六种方法。
(三)感悟有序,体会简洁教师:有的同学有两种,有的同学有三种,还有的同学有六种搭配的方法,请他们与大家分享是如何进行搭配的?1.对比感知,有序思考。
请表述不完整的同学先汇报自己的操作过程,可能出现: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或者两件上衣配两件下装,引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进行讨论补充,初步建立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搭配》教学设计
教案第课时(总第课时)月日星期第节初备教师:主讲教师:课题搭配(二)课型:新授三维目标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PPT课件指导学习过程复备一、导六一儿童节到了,美羊羊和喜羊羊约好了一起去儿童乐园玩。
美羊羊想穿得漂亮一点,她打开衣柜,拿出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请同学们帮她打扮打扮,你会怎样搭配呢?二、学自学提示:1、美羊羊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2、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搭配结果(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4、上衣数量和下衣数量与多少种搭配之间有什么关系?由生活实际情景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新知的积极性。
三、展(1)直观形象的:你是怎么想的,一共几种穿法,为什么不同,引出”分类”—先分出上装和下装.受直观形象法启发,有它的基础上更简化,怎样表示搭配到一起了—连线.(2)固定下装,用长裤去搭配两件上衣,再用花裙去搭配两件上衣,最后用长裙去搭配两件上衣,一共有6种方法。
(3)(2)图形表示法:你是怎样想的,他不是用具体形象表示了,而是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一共几种穿法?(4)(3)符号表示法:你是怎么想的,大家觉得这个方法怎样?(简洁/清晰)(5)谁听懂了,再说一说.同桌说一说(6)谁的方法和他一样.(7)比较异同总结搭配要注意:怎样才能搭配全面,“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板书。
(8)教师追问:谁能说一说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遗漏不重复?(4)计算方法:不用画图,就能求出一共有几种搭配方式.(9)预设:一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两件上衣就有2个3种,可以列式:3+3=6(种)或者3×2=6(种)。
《搭配》教案
《搭配》教案摘要:《搭配》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102例2),本文从教学内容及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搭配》进行了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引言: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身边的情景出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关键词:搭配一、教学内容及分析《搭配》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102例2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了解过简单的数字搭配,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教给学生相对复杂的搭配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1、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有序、全面地对简单事物进行排列和组合,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服装卡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天气这么好,老师突然想起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走走。
可是我的衣服太多了,我拿不定主意该穿哪一套了,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聊天的方式,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感,从而走进本课学习的内容。
)(二)探索新知1、初步感受师:看了这些上衣和下衣,你能给老师一些穿衣建议吗?2、尝试搭配师:2件上衣和3件下衣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但一定要请注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附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想好之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讨论。
(师巡视时找出正确和错误的搭配,师拿在手里准备在投影上汇报,记住谁是先确定上衣,谁先确定下衣的,先讲正确的搭配,师展示,生在座位上汇报就可以)3、交流汇报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老师也收集了几个孩子的练习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样搭配的?师:(先讲汉字搭配的方法)xx来讲讲你是怎样搭配的?其他人认真听,一会找同学评价下,他讲的怎么样?生A:我把上衣写在第一行,下衣写在第二行,然后先从第一件上衣依次连线3件下衣,会有3种搭配方法,再用第二件上衣依次去连下衣,也会有3种搭配方法,这样加起来,一共会有6种搭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玩转1、2、3”教学设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徐宏教学依据
1.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思考”提出三个具体目的: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是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而学会思考的重要方面是学会数学抽象,学会数学推理,学会数学思维。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
其意图在于系统而有步骤的把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向学生渗透。
本册“搭配”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思想方法,教材安排分两次进行学习,二年级是第一次学习,第二次是三年级下册。
本册教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法发现简单的排列数的方法。
初步渗透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全面性不强。
对于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这方面的活动经验也不多。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做了课前调研。
以“用1、2、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十位个位数字不能重复,能组成几个?请你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这题,对本班46人进行前测。
结果如下表:
基于以上的前测分析,发现将近74%的学生能够运用原有的思维活动经验解决问题,只有26%的学生毫无思路。
说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算是0起点。
但是分析74%正确解决的学生答案,有一半的学生在思考时没有思路,
或者说思维是处于无序的状态。
不能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案。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