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

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

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

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远古

骨笛

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

舞蹈纹彩陶盆

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

八阕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云门》(黄帝时期)

《咸池》(尧)

《韶》(舜)

《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

大夏(夏)

大(商)

商代虎纹大石磬

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

西周、春秋、战国

春官

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

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

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

《诗经》

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其中:

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曲势结构有十种之多,如分节歌、主副歌等。

雅——共105篇,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小雅,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多为祭祀歌曲。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用了楚地的方言声韵、文学样式、历史风俗、音乐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屈原的《九歌》(共11首)《离骚》《天问》《招魂》等均收录其中。

西周乐舞

六代乐舞被儒家奉为雅乐的典范,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韶》,夏时期的《大夏》,商时期的《大》,西周时期的《大武》

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舞(彩绸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

散乐民间乐舞

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

宗教性乐舞求雨的《雩舞》和驱瘟疫的《傩舞》

八音

八音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钟、镛等)、石(磬、鸣球等)、土(埙、缶等)、革(鼓、建鼓等)、丝(琴、瑟等)、木(、)、匏(笙、竽)、竹(萧、篪)。

十二律

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律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六律”,为阳律;双数六个律又称“六吕”,为阴律。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十二律在运用中出现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

三分损益法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甲酸方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其计算步骤大体为:将一根空弦作为宫音,增加宫音的三分之一,得到徵音;将徵音减去三分之一,得到商音;将商音加上三分之一,得到羽音;将羽迎减去三分之一,得到角音。三分损益法在运用之中出现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儒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音乐思想

儒家:提倡音乐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音乐思想:

孔子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孟子提倡“王与民同乐”,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维护并进一步发展儒家的“倡乐”主张对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儒家的音乐思想都记录在《乐记》中。

道家:反对“人籁”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音乐思想:

老子主张“大音稀声”追求自然无声的境界

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种崇尚“天籁”,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墨家:反对音乐

代表人物:墨子

音乐思想:

墨子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他的音乐思想记载在《墨子》的《非乐》《三辩》中

墨子的观点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这是合理的,但是,他忽视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失偏颇。

《乐记》

《乐记》是我国早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它阐述了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美感认识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它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与魏晋名士稽康的《声无哀乐论》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源头,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相篇》

(作者是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况,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政治,演唱形式用“相”打节奏伴唱,这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出土同类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整套编钟共65枚,有钮钟19枚,甬钟45件,(多数甬钟可发双音)还有一个不发音的铜。编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编钟使用了三分损益律与纯律的复合律制。它表明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郑卫之音

我国周时期郑国、卫国的地方音乐,实际上是一种保留浓郁商族民乐风格的音乐,也是商族民间音乐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