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大一中国音乐历史,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俗习惯、哲学思想以及故土情怀。

本文将为大一学生总结中国音乐史的关键知识点,以便于大家了解和欣赏我国独特的音乐文化。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用骨、石等材料制作乐器。

《太平乐府》中收录的古代音乐记载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曲调,而《风水谱》也是目前为止最早的音乐乐谱记载。

古代音乐的发展受到礼乐观念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雅乐和俗乐两大类别。

雅乐是宫廷音乐,常见的乐器包括筑、钟、磬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礼记·乐记》中记录的九乐,这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基础。

与雅乐相对应的是俗乐,它是民间音乐和乡村音乐的代表。

民间音乐以山歌、民谣等为主,乐器种类繁多,如二胡、笛子、琵琶等。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中国古代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源远流长,舞蹈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早在商朝时期,武宫舞就已经开始流行,而周朝的饰舞更是起到了娱乐和助兴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舞蹈逐渐分为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

宫廷舞蹈以端庄、优雅为主,常见的代表有《杨贵妃》、《十面埋伏》等。

而民间舞蹈则更加欢快活泼,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葫芦娃》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古代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音”和“十二律”。

五音是指古代中国乐器发出的五个音域,即宫、商、角、徵、羽。

而十二律则是指在五音基础上的变化组合。

此外,中国古代音乐还重视模仿自然声音,如鸟鸣、风声等。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化,音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音色。

此外,古代音乐注重和谐与和声,通过多声部的运用来表达音乐的层次感。

四、古代音乐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音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著名的唐代音乐家月伶就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他以“乐府”形式来创作音乐,使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

这种方式成为后世各代乐曲的代表。

与此同时,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也依靠于民间,从大江南北的民间艺人中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音乐曲调和表演方式。

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戏曲
杂剧北宋艳段、正杂剧、散段南戏民歌曲牌风流王焕贺怜怜
元杂剧金院本小冀州调、中州调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乔吉甫窦娥冤汉宫秋等
五声音阶流利婉转
四大声腔:昆山腔魏良辅水磨腔、梁辰鱼浣纱记、桃花扇、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汤显祖四梦紫钗、还魂牡丹亭、南轲、邯郸强调文采、用意深远、不局格律
梆子腔秦腔:陕西、山西、甘肃老戏;后发展为众多地方剧种陕西、山西、河南梆子..板腔体—基本曲调按角色分板式变化;高亢、激越;活泼流利;花音、苦音梆子、拉弦
辽---清
内容
辽916—1125—金1125—1234
1271—1368
1368—1644
1644—1840
宋代960—1127—南宋、西夏



乐种
舞蹈
宋代乐舞: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大曲音乐以“摘遍”为主含曲破、缠令、缠达和单曲等类型
秧歌花鼓:汉族地区风俗歌舞—分过街、大场、小场其中打花鼓
采茶:南方各省..与采茶有关..表演:一男几女持采茶农具..二胡、笛子、唢呐..木卡姆:每套四部分木卡姆、穷乃额玛、达斯坦、麦西莱普..囊玛;锅庄、跳月、白沙细乐、赛乃姆
云门咸池
韶九成
大夏
大濩
巫乐
舞雩巫风:恒舞于宫;酣歌于室
礼乐六代乐舞颂乐、雅乐、房中乐、乡乐、四夷之乐
乐悬、八佾
六代之乐
小午帗、羽、旄、干、人
四夷之乐
宗教乐舞
“礼崩乐坏”、
“郑卫之音”:
民间音乐发展:宋玉对楚王问
曾侯乙钟鼓之乐:
相和歌
民歌风、楚声徒歌—但歌—相和歌
相和大曲
艳—曲—乱或趋:“解”器乐插段
延安:贺绿汀森吉德玛马可陕北组曲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

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

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

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

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

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

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

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

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如两君相见礼。

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

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

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中国音乐史知识点总汇表

辽---清晚清---30,40 年代传统^音乐西安鼓乐:大型套曲“法鼓段”、“八鼓段”两种;:“六、尺、上、五”四调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河北吹歌《弦索十二套》(《弦索备考》1814)京剧的发展:谭鑫培(1846—1914 )刘鸣声、汪笑侬(1858—1918)地方小戏:二人转、二人台;梆子、粤剧、川剧京剧:四旦一梅、程、尚、荀,四生一余、言、咼、马/麒派:周信芳,梅派:梅兰芳。

“富连成班”叶春善、萧长华,“南通伶工学社” 欧阳予倩广东音乐:二弦、提琴、二弦、月琴、横箫“五架头”。

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

江南丝竹:二胡、二弦琵琶、、扬琴、笛、箫、板、鼓《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慢六》《行街》等评剧:成兆才,30年代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板胡,越剧:“绍兴(女子)文戏”袁雪芬、傅全香改革生腔、板式、伴奏调整(中西乐器)/楚剧:花鼓类戏中共李龙之汉口“血花世界”演出田汉《杀宫》河南坠子“三弦书”乔清秀(乔派)董桂芝(董派)/四川清音声乐学堂乐歌:1903年前后一批流日学生接触到西方音乐,受资本主义文化影响,开始酝酿开乐歌课;1、1912年民国建立后正式在中小学开音乐课,人们称此为“乐歌”2、乐歌创编沈心工《学校唱歌集》(最早教材)《心工修歌集》《女子体操》、《黄河》石更词、辛汉曲《何日醒》;李叔同(1880 —1942)《送别》《春游》《西湖》《清凉歌集》1906在日本《音乐小杂志》、曾志忞。

学堂乐歌意义:1、出现早期音乐教育家(师资基础)2、展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3、西欧音乐理论介绍到国内4、“集体唱歌”的形式为“五四” 后群众歌曲积累了经验萧友梅《冋》《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劳动歌》《尽力中华》《西洋镜歌》《卖布谣》《叫我如何不想她》《老天爷》《也是微云》《海韵》(曲调与字调、声韵、语调、语气)、聂耳《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非方整、多变句式、突出短句,巧用休止)黄自《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花非花》《卜算子》《思春曲》《长恨歌》夏之秋《思乡曲》麦新《大刀进行曲》刘雪俺《长城谣》《红豆词》《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青主《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江文也《台湾山地同胞歌》冼星海《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曲》《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马思聪《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张曙《洪波曲》《日落西山》、任光《渔光曲》吕骥《自由神》《保卫马德里》贺绿汀《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费克《茶馆小调》延安:马可《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里》劫夫《歌唱二小放牛郎》卢肃《团结就是力量》践耳《打得好》刘炽《翻身道情》郑律成《八路军军歌》《延安颂》。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关键的知识点。

以下将就古代音乐的起源、乐器、音律体系、音乐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带您一起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髓。

一、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乐器是以石制成的筑、敲击类乐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的简单乐器逐渐演变为各类气韵生动的乐器,如丝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二、古代乐器中国古代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包括丝弦乐器中的琵琶、古筝、二胡、竹笛等;吹管乐器中的箫、笛子、唢呐、洞箫等;打击乐器中的钟鼓、铙钹、大鼓等。

每种乐器都有其特殊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

三、音律体系中国古代的音乐音律体系主要有五声音律、八声音律和十二声音律。

五声音律在古代音乐发展初期较为常见,八声音律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并广泛应用,十二声音律则是明清时代的主流音律。

四、音乐表演形式中国古代音乐的表演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雅乐、宫廷乐、民间乐、寺庙乐等。

雅乐是指古代帝王贵族聚会时进行的正式音乐表演,宫廷乐则是指古代宫廷内举行的各种音乐会和演出,民间乐则是古代百姓自发形成的音乐表演形式,寺庙乐则是在佛教寺院内进行的仪式音乐表演。

五、音乐与文化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化密不可分,音乐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是古代文人雅士必修的技能之一。

古代文人经常将自己的感悟、人生哲理融入音乐中表达,使音乐兼具艺术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六、音乐与宗教在古代,音乐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都在其仪式中使用音乐来达到宗教的目的。

这些宗教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但都以宏大、庄重、肃穆的风格为主,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

七、音乐的社会功能古代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提升人们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传统音乐的瑰宝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知识点

传统音乐的瑰宝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知识点

传统音乐的瑰宝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知识点传统音乐的瑰宝: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的瑰宝。

一、三皇五帝时期的音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是最早的民族时代。

据史书记载,三皇五帝时期的音乐主要以磬为主,称为“磬曲”。

这种音乐形式简单朴素,通过击打磬来产生音响。

磬曲具有祭祀神灵和传达喜悦之情的功能,并成为后来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

二、商代的乐器和乐舞商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文明时期。

在商代,乐舞开始逐渐发展,乐器种类也逐渐增多。

主要的乐器包括筑(一种较大的弦乐器)、瑟(一种有多条弦的乐器)和鍾(一种打击乐器)。

商代的乐舞以祭祀和庆祝活动为主题,通过音乐和舞蹈来祈福、纪念和娱乐。

三、战国时期的音乐理论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的理论开始显现出来。

《韶乐》、《韵封》和《雅乐》等文献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音乐的分类和演奏方法。

同时,战国时期的音乐逐渐与哲学、社会伦理等方面相结合,融入了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

四、汉朝的音乐宫廷乐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建立了宫廷乐队,使音乐成为官方的文化艺术之一。

宫廷乐队由官方选拔的乐师组成,定期表演以庆祝国家重大节日和举办宴会。

汉代音乐的演奏方式多样,包括雅乐、舞乐、宫廷剧等,充满了庄重和华丽的特点。

五、唐代的音乐表现形式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宴会音乐、宫廷乐、寺庙音乐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宴会音乐,通过歌咏、舞蹈和器乐演奏来表现音乐的艺术美。

同时,唐代的音乐创作非常活跃,形成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

六、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后期阶段,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音乐史大一知识点

中国音乐史大一知识点

中国音乐史大一知识点中国音乐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音乐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将介绍中国音乐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音乐古代中国音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根据出土的乐器和文献记载,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被称为“五声音律”。

古代音乐常用的乐器包括筝、琵琶、笛子、鼓等。

在古代社会,音乐起着丰富民生、祭祀神明以及激励军队等多种作用。

二、古代音乐理论在中国音乐史上,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是冯梦龙和元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明代音乐家冯梦龙制定的音乐理论系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古代音乐理论注重乐律的平衡和调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三、古代宫廷音乐宫廷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秦汉时期起,宫廷音乐逐渐成为帝王和皇后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雅乐中的乐舞和歌唱也培养了专业的音乐家。

唐代的乐府诗歌是宫廷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多样而丰富,不同地区和族群都有各自的音乐传统。

民间音乐以曲艺、民歌、戏剧音乐等形式存在。

中国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情感内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五、现代音乐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音乐逐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了各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中国现代音乐家也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六、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音乐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许多机构和学者致力于音乐教育和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音乐人才,他们在传统和现代音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中国音乐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独特的音乐形式之一,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代中国音乐、音乐理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现代音乐以及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都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知识点。

深入了解中国音乐史,有助于我们欣赏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乐理知识点总结

古代乐理知识点总结

古代乐理知识点总结一、古代音律古代音乐的基本单位是音律,音律是指一定的音高,并且这些音高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古代音乐按照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可以分为五声音律和七声音律。

五声音律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构成的音阶。

而七声音律是在五声音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音级,即变宫和变羽。

在古代音乐里,音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音乐的基本音高范围和音乐的特色。

二、音律的演变在古代音乐史上,音律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古代音律最早起源于人类的歌唱和社交活动。

在古代,人们首先是根据自然界的声音进行歌唱,后来慢慢地发展出了五声音律。

而七声音律则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在音律的演变过程中,古代的音乐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音律体系。

三、音律的组合在古代音乐中,音律的组合是非常关键的。

不同的音律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

在古代音乐中,音律的组合有其严格的规律,有些音律组合是和谐的,而有些则是不和谐的。

音律的组合也是古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它对于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音调古代音乐的音调包括了音高和音色两个方面。

在古代音乐中,音调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音调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在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中,音调的选择非常重要。

五、音程音程是指两个音高之间的距离。

在古代音乐中,音程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音程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它对于古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古代音乐的演奏形式古代音乐的演奏形式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雅乐、庙堂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等。

雅乐是古代中国宫廷音乐,它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非常高。

而庙堂音乐和宫廷音乐则是宗教和宫廷的音乐形式,而民间音乐则是古代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音乐。

古代乐理通过对古代音乐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对古代音乐的创作、演奏、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古代音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则不仅丰富了古代音乐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音乐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音乐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音乐通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音乐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中的歌唱和舞蹈,是人类在生活中感受到情感和表达欲望的一种方式。

2. 古代音乐的发展在古代,各个文明古国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比如埃及的音乐以神秘的宗教音乐和舞蹈为主,希腊的音乐则以战争音乐和庆祝音乐为主,中国的音乐则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

3. 古代音乐的演变古代音乐的发展主要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和文艺复兴音乐。

古代音乐以宗教为主题,中世纪音乐以唱诗班为主,文艺复兴音乐则是以人文主义为主题。

二、中世纪音乐1. 中世纪音乐的特点中世纪音乐是指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以宗教音乐为主,以唱诗班为主要演奏形式。

2. 中世纪音乐的形式中世纪音乐主要有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种形式,其中宗教音乐以教堂音乐为主,世俗音乐则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

3. 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中世纪音乐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艺复兴音乐及巴洛克音乐的影响。

三、文艺复兴音乐1. 文艺复兴音乐的特点文艺复兴音乐兴起于15世纪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强调自然美和个人情感,是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

2. 文艺复兴音乐的发展文艺复兴音乐主要表现为多声部合唱,以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为主要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收藏音乐。

3. 文艺复兴音乐的影响文艺复兴音乐对后来的巴洛克音乐和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巴洛克音乐1.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巴洛克音乐兴起于17世纪,是一个具有高度装饰性的音乐体系,其特点是复杂的和声结构和丰富的旋律装饰。

2. 巴洛克音乐的形式巴洛克音乐主要有教堂音乐和宫廷音乐两种形式,教堂音乐以宗教主题为主,宫廷音乐则以歌剧和嬉游曲为主。

3.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巴洛克音乐代表作品有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亨德尔的《弥赛亚》等丰富多彩的作品。

五、古典音乐1. 古典音乐的特点古典音乐兴起于18世纪,是一种对巴洛克音乐的逐渐变革和完善,强调对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精细处理。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

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

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

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

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

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

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

(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

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

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中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11页

中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11页

一、音乐起源说有几种,你对其有什么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在没有财产和阶级压迫以及剥削的共同劳动中,逐渐用智慧开发了自身音乐的潜力,并发明和创造了各种可以发声的乐器,形成了最初的音乐艺术思维以及音乐语言,虽然这时候的音乐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比较浅显,而且没有独立形成的,但是它在整个音乐的发展历史上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起点。

简单的说,音乐源于生活。

那么关于音乐到底起源于什么,就现在学者讨论而言,有以下六种:一、劳动起源说。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上的学者们只是单纯的将音乐的起源归于劳动。

而且这种观点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从西汉的刘安到《吕氏春秋》,到鲁迅,无一不在强调音乐起源于劳动,音乐在原始社会劳动中的重要性,以及最初形成的劳动号子等音乐形式。

持反对意见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卡尔·布歇尔。

他认为,原始社会中人们发出的“杭育”、“呦-嗬”等等,是在不同劳动场景下以及在反复的劳作中发出的音调,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就如今如此浩瀚繁杂的音乐海洋来说,由劳动产生的音乐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它不会长期的、大量的、大幅度的发展而形成今日的音乐。

所以它也许只是一个枝干,而未必是主流。

二、异性求爱说。

以“进化论”闻名于世的著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提出音乐异性求爱说的代表人物。

关于这一说法,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非常的赞同,他认为,以鸟类为代表,雄性鸟比磁性鸟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羽毛更加丰盈美丽,在交尾的季节,雄性鸟时常放声鸣叫,声音越优美越吸引磁性鸟。

而人类的求爱恰恰也常用唱歌来表达,所以人们都在竞相演唱更加好听的歌曲,从而逐渐形成了音乐。

而推翻这一观点的论据很简单,那就是女性的嗓音普遍比男性的嗓音要清脆悦耳,音调高,而这正好与男性向女性求爱这个观点相反,所以如果说音乐缘起于鸟类鸣叫的异性求爱方式,仿佛就有些太牵强附会了。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

大司乐(周)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职能:1.音乐教育 2.严格的行政管理3.音乐表演职能等级: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典庸器出自:《礼记·内则》所学内容:乐德。

乐语。

乐舞。

场合:宫廷宴饮,祭祀目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十二律(周)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单数为“六律”,双数为“六吕”“六同”,共称“律吕”五声(周)宫商角徵羽旋宫(西周)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礼记·礼运》三分损益法(春秋)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以弦长比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徵-羽-宫-商-角缺点:1.黄钟不能还原2.不能旋宫转调《管子·地员篇》隔八相生法(春秋)每隔八位升一律《吕氏春秋·音律篇》曾侯乙编钟(战国)2400年前湖北随县擂鼓墩遗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持较好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共64枚,分三层,上层钮钟19枚,中下层甬钟45件。

另有一件楚惠王相赠的铜姑冼为宫五个八度2800个错金铭文多数甬钟可发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音(分别在鼓部和隧部)引发了对双音规律实际运用的范围。

意义以及出现年代的思考上层钮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近似,中层三组编钟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为复合律制《诗经》(春秋)分风、雅、颂,共305篇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音乐性质:可诵,可歌,可奏,可舞风---160篇。

民歌。

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等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思想性和艺术性《关雎》《》雅---105篇。

贵族文人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为朝会宴飨、个人抒情之作反映尖锐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40篇。

作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楚辞》(战国)作品以屈原的辞赋《九歌》《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属于组曲形式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湘君——祭《湘水》男神的湘夫人——祭《湘水》女神的歌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少司命——祭主寿命的女神的歌东君——祭太阳神的歌河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山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国殇——赞颂阵亡烈士的歌礼魂——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儒家孔子---1、提倡音乐2、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3、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4、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中国古代音乐史整理版doc

中国古代音乐史整理版doc

1六代之乐:先秦皇帝《云门》尧《咸池》舜《韶》禹《大夏》商《大濩》周《大武》。

2大濩:在祭祀等重大场合,往往由巫主持本部族的传统乐舞《桑林》和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等。

3大武:是西周初年创造的大型乐舞,描写了周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4大夏:1、人民为了欢庆治水的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了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后来就叫做《大夏》。

2、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国的季礼,访鲁国,鲁国演出《大夏》。

3、《大夏》演出时,舞者每八个人站成一行,称为“yi”伴奏乐器“yue”。

4 、《大夏》的内容确与大禹治水有关,商周以来,一直被奴隶主贵族用来作为祭祀山川的乐舞。

5 、yue,萧(排箫)的前身。

5除《大夏》外,我国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歌》四字歌《候人兮猗》最早的民歌《弹歌》。

8七声音阶,最早记载于《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

10国风:是收集我国第一部歌颂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11歌曲,又陈“十五国风”。

郑声(又称“郑音”或“郑风”)12楚声:是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的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诗人宋玉,“曲高和寡”的采用屈原《九歌》《离骚》13《九歌》的伴奏乐队肯能是以编钟和件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14钟乐队就是所谓的“钟鼓之乐”钟鼓之乐商嵇之后,以矩形为美,(即重形乐器,青铜器)“钟鼓乐器”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际,出土于曾候乙墓—发现编钟。

整套编钟共刘十五枚,分上、中、下三层。

曾乙候钟继承了西周以乐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其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的乐曲。

15十二律音我国对十二个半音的传统音乐术语,最早记载于《国语》。

17儒家《乐记》与老庄音乐美学观(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来自《礼记》儒家音乐思想,以公子尼子的《乐记》为代表,《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古代音乐考研知识点总结

古代音乐考研知识点总结

古代音乐考研知识点总结一、古代音乐的起源及发展1. 古代音乐的起源古代音乐起源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人类情感与生活的表达形式。

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的部落音乐和宗教音乐。

在部落生活中,音乐是人们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人们感情交流的方式。

而宗教音乐则是在宗教仪式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向神灵祈求和表达敬畏的一种方式。

2. 古代音乐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在古代社会,音乐主要以声乐和器乐为主。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器乐曲比较常见的有《广陵散》、《将进酒》等;而声乐曲则比较常见的有《离骚》、《洛神赋》等。

此外,古代音乐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如舞蹈音乐、雅音乐等。

二、古代音乐的理论与表现形式1. 古代音乐的理论古代音乐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音韵学、音律学和音乐形式等方面。

音韵学是指音乐的声音与声音的共鸣关系,即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音韵特征;音律学是指声音的音高和音程等乐音规律;而音乐形式则是指音乐的组织方式,如奏鸣曲、交响曲等。

2. 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器乐曲、声乐曲、舞蹈音乐、雅音乐等。

在古代音乐中,器乐曲和声乐曲是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器乐曲是以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而声乐曲则是以歌唱为主的音乐形式。

此外,古代音乐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如舞蹈音乐和雅音乐。

三、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与艺术家1. 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如《广陵散》、《将进酒》、《离骚》等。

《广陵散》是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器乐曲,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最有名的乐曲之一;《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后来被谱成歌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来也被改编为歌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2. 古代音乐的艺术家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家有很多,其中有许多故事传世。

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吴昌硕,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音乐家。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汇总
二、 远古时期的乐器 1、 骨笛 骨笛是一种以动物、飞禽等兽骨为材料制作成的笛子,是迄 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
1 / 37
远古夏商时期
贾湖骨笛便是骨笛中的代表,其由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共 35 件,做工精良,可完整的演奏六声、七声音阶,以及若干变 化音。贾湖骨笛距今约 8000-9000 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出土 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之一。 2、 鼓 鼓是由一个共鸣箱两面蒙皮制作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在远古 时期,鼓身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远古时期鼓声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不同的节奏可以传递出不 同的信息符号。 3、 磬 磬由石块打制而成,亦称为石磬。磬在我国的历史上十分悠 久,早期的石磬制作十分粗糙,如山西襄汾出土的距今 4000 多年的石磬,是我国所知最早的石磬。而到了商代时,其制 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如商代晚期出土的虎纹磬。 4、 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一种闭口吹奏乐器,远古时期均为陶埙,外 形呈扁平的圆鱼状,只有上方一个吹孔,可吹奏 4-8 个音。 5、 青铜类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音乐制作的材料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青铜乐器。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乐器非钟 莫属,尤其是编钟,其余还有镈、铙、铎、铃、铜鼓等乐器。 青铜乐器不仅大大丰富了音响色彩,乐器上的铭文也为理解
d ī lóu
的乐舞,即秦、楚、吴、越一带的音乐。由宫廷所设的鞮鞻 氏掌管,用于祭祀和宴飨,其中吹奏乐与歌唱是其主要音乐 形式。
三、 民间音乐 “礼崩乐坏”后,民间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间音乐的 兴起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6 / 37
周秦时期
1、 散乐 散乐是侏儒、倡优、角抵戏、相扑、体育竞技等综合性、感 官性很强的一种乐舞体裁。主要来自各地民间乐舞。周代我 国就出现了散乐,汉朝以后由于散乐与西域传来的百戏相似, 鼓二者融合,统称散乐,其对唐朝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 郑卫之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郑国和卫国之间的民间俗乐,是一种活 泼而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这种音乐由于与雅乐冲突,故遭到 儒家的极力反对,成为雅乐的对立面,俗乐的代名词。 3、《成相篇》 《成相篇》是《荀子》中的一个篇章,被称为我国最早的说 唱音乐。“相”是一种棒状打击乐器,成相即手持“相”击奏 而说唱,以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被认为是后来的快板书 及说唱音乐的鼻祖。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达尔文在《进化论》),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游戏说(席勒),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等。

2、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丹顶鹤的尺骨,演奏七声)3、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它们互相依赖。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彩陶盆(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4、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弹歌》。

反映农牧生活的乐舞有《八阕》(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弦琴用来求雨)。

古乐舞“击石附石﹑百兽率舞”5、原始音乐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原始音乐以诗歌舞三者相结合为主,节奏是基本的因素,音高音色也得到了注意。

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6、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总结?音乐的本质:原始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应,是全体民族公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产物,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努力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得生动写照,其目的在于为整个公社服务,在于受生产经验和斗争知识,在于组织全体公社成员,同心同德对自然界或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局限性?同时,原始社会的音乐艺术,与当时人们现实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用幻想的方式去理解巫术﹑宗教,为达到他们物质愿望的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音乐常常与宗教﹑巫术相结合,乐舞以歌舞乐为一体,尤其是“万物有灵”的巫术观念,创造了原始音乐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二章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高考历史音乐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音乐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历史音乐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音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音乐史是一道重要的考题,它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音乐发展历程。

下面将对高考历史音乐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音乐史古代音乐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

古代东方音乐以中国音乐为代表,西方音乐则以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为代表。

1. 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其中,古代音乐可分为雅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三个层次。

雅乐是古代礼乐的代表,宫廷音乐主要是宫廷宴会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而民间音乐则是人民生活中的音乐表达形式。

2. 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对于西方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音乐以模式为基础,崇尚和谐美感;古罗马音乐则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的统一性。

这两种音乐形式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创作。

二、中世纪音乐史中世纪音乐是指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期间的音乐发展史。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通过教堂音乐(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民间音乐)来表现。

1. 教堂音乐教堂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核心,它通过教堂礼拜来传播和演唱。

教堂音乐包括圣咏、圣歌、宗教剧等形式,主要目的是宣扬宗教思想和进行宗教仪式。

2. 世俗音乐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以民间歌曲、舞蹈音乐等形式为主。

这些音乐多以爱情、生活和自然为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三、文艺复兴音乐史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5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音乐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变。

1.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点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强调人声的美妙和和声的和谐。

由于技术的发展,乐器的使用也开始增多,音乐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2. 文艺复兴音乐家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例如约翰内斯·布拉姆斯、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等人,他们的作品对音乐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其中: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

曲势结构有十种之多,如分节歌、主副歌等。

雅——共105篇,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小雅,多为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共40篇,多为祭祀歌曲。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曲体裁。

“楚辞”又被视为一种文体,运用了楚地的方言声韵、文学样式、历史风俗、音乐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楚辞》是一部总集,其中收集了以屈原作品为主的辞赋,屈原的《九歌》(共11首)《离骚》《天问》《招魂》等均收录其中。

西周乐舞六代乐舞被儒家奉为雅乐的典范,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尧时期的《咸池》,舜时期的《韶》,夏时期的《大夏》,商时期的《大》,西周时期的《大武》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舞(彩绸舞)、羽舞(羽毛舞)、皇舞(五彩羽毛舞)、旄舞(牛尾舞)、干舞(盾牌舞)、人舞(长袖舞)。

散乐民间乐舞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宗教性乐舞求雨的《雩舞》和驱瘟疫的《傩舞》八音八音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它们是金(钟、镛等)、石(磬、鸣球等)、土(埙、缶等)、革(鼓、建鼓等)、丝(琴、瑟等)、木(、)、匏(笙、竽)、竹(萧、篪)。

十二律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律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六律”,为阳律;双数六个律又称“六吕”,为阴律。

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十二律在运用中出现不能旋宫转调的问题。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甲酸方法。

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

其计算步骤大体为:将一根空弦作为宫音,增加宫音的三分之一,得到徵音;将徵音减去三分之一,得到商音;将商音加上三分之一,得到羽音;将羽迎减去三分之一,得到角音。

三分损益法在运用之中出现了“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儒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音乐思想儒家:提倡音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音乐思想:孔子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

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孟子提倡“王与民同乐”,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荀子维护并进一步发展儒家的“倡乐”主张对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

儒家的音乐思想都记录在《乐记》中。

道家:反对“人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音乐思想:老子主张“大音稀声”追求自然无声的境界庄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种崇尚“天籁”,反对人的主观作用墨家:反对音乐代表人物:墨子音乐思想:墨子主张“非乐”,反对音乐。

他的音乐思想记载在《墨子》的《非乐》《三辩》中墨子的观点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这是合理的,但是,他忽视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不同功能,有失偏颇。

《乐记》《乐记》是我国早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专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著作。

它阐述了音乐的本质、社会功能、美感认识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

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它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古代音乐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与魏晋名士稽康的《声无哀乐论》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源头,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相篇》(作者是战国时期哲学家荀况,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他们改变作风,施行开明政治,演唱形式用“相”打节奏伴唱,这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出土同类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整套编钟共65枚,有钮钟19枚,甬钟45件,(多数甬钟可发双音)还有一个不发音的铜。

编钟上共有2800多个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各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编钟使用了三分损益律与纯律的复合律制。

它表明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郑卫之音我国周时期郑国、卫国的地方音乐,实际上是一种保留浓郁商族民乐风格的音乐,也是商族民间音乐的一生。

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徒歌(清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伴奏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是大型的歌舞套曲——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是:艳——曲(每段后家解)——趋(或乱)。

到魏晋时期发展为清商乐。

鼓吹乐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

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的。

鼓吹乐以其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场合。

因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可为鼓吹,横吹。

横吹是以鼓、角为主要乐器,在依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

鼓吹以排萧、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宴饮中使用。

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萧、铙为主要乐器。

现存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

乐府乐府是秦汉时期设立的音乐机构,根据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代错金银钮钟上刻“乐府”二字推出秦时期就已经有乐府,乐府规模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公元前7年汉哀帝罢乐府乐府由盛转衰。

乐府的职能是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并加以改编。

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乐府中还拥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李延年,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了“新声二十八解”,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的最早记录。

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乐府的含义除汉代音乐机构外还有两种:一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二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鼓谱汉代成书的《礼记·投壶》篇保留了古人在进行投壶游戏时演奏的两种鼓的演奏谱。

这是我国最早的谱式记载。

声曲折汉代歌石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相和三调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和歌发展过程中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时期也叫清商三调。

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六十律提出的六十律理论显示了律学的精微性。

百戏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形式。

汉代百戏乐舞包括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据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可知说唱音乐在当时的民间艺术中已有反映李延年汉武帝时期乐府中的著名乐工,他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他还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三国、两晋、南北朝清商乐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民间音乐的总称。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哥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伴奏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萧、埙、钟、磬等。

现存清商曲辞多为吴歌、西曲吴歌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西曲南朝时流传于江陵一带的民歌,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

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形成与汉代百戏有直接渊源。

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稽康《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论》是由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稽康所著,文章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阐述“声无哀乐”的观点。

对于音乐的本质,稽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这与儒家的表情说相对立。

他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否定了儒家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稽康的“声无哀乐论”与儒家的音乐思想(记载在〈乐记)中)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三百六十律南朝钱乐之为附会历数,按日当一管的乐律思维逻辑计算的。

对于音乐实践毫无意义新律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笛律晋荀勖的笛律在乐器改良中制成十二笛,每笛适吹一调,其中运用了“管口校正”。

《广陵散》又名〈广陵知息〉,东汉末年产生于广陵地方的一首琴曲,其题材内容,可能是〈琴操〉中的〈聂政刺韩王曲〉。

这是流传至今唯一一首具有戈矛杀伐气息的琴曲,现保存在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