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的“显性”与“隐性”

合集下载

浅谈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浅谈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浅谈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发布时间:2022-12-27T06:28:55.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月总第420期作者:王莹莹[导读] 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显文化和隐文化两个部分。

相对而言,学校的显文化,如场地建筑、文化长廊、音像传媒、公共基础设施等是最直观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接受,所以,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一般首先进行的就是校园改造。

但是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

王莹莹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251800校园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显文化和隐文化两个部分。

相对而言,学校的显文化,如场地建筑、文化长廊、音像传媒、公共基础设施等是最直观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容易被接受,所以,学校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时一般首先进行的就是校园改造。

但是一流的学校,并不取决于一流的“设施”。

一所学校若要学校文化浓郁,不能仅仅靠做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上、在“内隐”的精神上下工夫,既要传承以往深厚底蕴的因素,也要集中全校师生现实的智慧,形成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独特的办学思想、行为规范和准则,才能实现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都是德育的有效载体学校隐文化和显文化是不能分离的,隐文化反映学校的内在品质,决定显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显文化受制于隐文化,是隐文化的外在表现,让二者和谐地共处于校园文化统一体的结合点是学校的德育教育。

其实整个校园,就是显文化与隐文化结合的大课堂。

学生视听所及的地方,都具有教育性,育人功能。

我们可以赋石壁、砖壁生命,让墙壁“说话”,把握音像媒体,形成舆论阵地,使其成为学校主隐文化的强大载体。

走廊艺术不可忽视。

学校每个班级外面的走廊里,都有一块很大的展览区,这里可以展示优秀手抄报、优秀作业、书法作品等。

所以,每更换一期,同学们都驻足欣赏,那是对被选同学的羡慕,也是对自己的期待。

校园走廊成了同学们引以为豪的领地,因为在墙面上,孩子们可以尽情展示才华,获得荣誉和自豪感,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就算平时懒于写作的同学也不例外。

1、教育学口诀

1、教育学口诀

教育学口诀1、教育的由来口诀:一人一书一天下教育最早出现《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2、教育功能的分类口诀:教育对象社会人,教育性质正负型,教育呈现显隐性根据教育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根据教育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根据教育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功能3、教育的社会属性口诀:永历继长相对民生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生产性4、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口诀:街道专等刻象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等级性、刻板性、象征性5、教育的起源口诀:神喜天,本能生利息,心理仿梦露,米凯爱劳动神话起源说,代表人朱熹,观点:体现天的意志生物起源说,观点:生存本能,代表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观点:无意识模仿,代表人孟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米丁斯基、凯洛夫6、古代教育内容口诀: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学、四书五经、六艺、七艺和七技7、20世纪世界教育的特征口诀:全民多现身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终身化8、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口诀:全民身心多求科技全民化民主化终身化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科学性教育技术的现代化9、近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相比呈现哪些特征口诀:生鸡多科学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10、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口诀:公历十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教育的世俗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11、古代教育的特征口诀:等升内地房租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形式单一身份地位的象征性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12、现代教育的特点口诀:中国各位工科生终身性、国际性、革命性、未来性、公共性、科学性、生产性13、教育问题的特点口诀:散开腹肌有何难扩散性、开放性、复杂性、整合性、两难性14、教育学4个创立阶段口诀: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康德首讲授,巴特来规范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更加规范和科学化15、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口诀:沟通不行就超越,就解释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16、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口诀:太私利狄尔泰、斯普兰、利特17、西方教育史三大里程碑口诀:儿童在理想国里受教育《爱弥儿》、《理想国》、《民主主义与教育》著作对应的人物口诀:微波炉卢梭柏拉图杜威18、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口诀:不赞娃布鲁纳、赞可夫、瓦根舍因19、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口诀:文科正经人文化功能、科技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人口功能20、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数值截留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重要因素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人口流动对教育有重要影响21、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作用口诀:空树体制节流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改善人口的结构,调整人才的构成和流动2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口诀:母鸡组专教空想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教育的,效果更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的发展23、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口诀:归家寄腌菜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2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口诀:体内两权一目的一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25、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口诀:融水船边幻魔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和变革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26、教育的经济功能口诀:唠嗑技术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27、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口诀:专家独方--内人解手龟速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专用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方法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8、教育的政治功能口诀:人民思鱼教育能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一定的政治制度2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口诀:科技房内观数字手机科学技术、方法内容、改变观念、数量质量、手段、教育技术30、教育的科技功能口诀:研发再生体科学研究、开发利用、再生产、体制化3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口诀:文房内慕课价文化、方法、内容、目的、课程、价值定向32、教育的文化功能口诀:新城改播教育对文化有改造功能教育对文化有传承功能教育对文化有传播功能教育对文化有创新功能3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口诀:顺阶补异还不平衡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不平衡性3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口诀:一环教主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35、内发论代表人物口诀:内蒙四耳佛孟子、弗洛伊德、霍尔、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36、外铄论代表人物口诀:寻找落花生荀子、洛克、华生37、社会本位论口诀:恐吓柏拉涂孔德、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38、个人本位论口诀:啰嗦一路无人陪罗杰斯、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39、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口诀:康德爱落花生康德、爱尔维修、洛克、华生40、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口诀:高伯高尔顿、柏拉图41、常见的心理内化形式口诀:德力知道德内化、智力内化、知识内化42、社会实践活动三种类型口诀:勤劳参政勤工俭学、劳动、社会政治活动43、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和地位口诀:德智体美劳德育:灵魂和统率作用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重要物质基础美育: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44、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5、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口诀:马克思受不了社会人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6、教育目的的作用口诀:鸡香选平控激励、导向、选择、评价、调控47、学习的四大支柱口诀:知事存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共处)48、素质教育的特点口诀:主机发两全味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体性、全面性、未来性49、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口诀:力造2观2机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保障机制、运行机制50、建立学制的依据口诀:青少年科科生了一只有特征的本地外国人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本国学制国外学制的影响人口发展状况51、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口诀:社会人学制本身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学制本身的因素52、我国现代学制口诀:人颁布、鬼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长期虚美国壬寅学制:首次颁布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首次实施壬子癸丑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承袭美国学制53、学制的类型口诀:双欧、单美、分苏联双轨制:欧洲为代表单轨制:美国为代表分支型学制:苏联为代表54、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口诀:两会一心传统和外国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民主文化传统和外国学制的影响5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口诀:幼小要衔接,义务要提早,普职要统一,高等要多样,终身要重视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收到普遍重视56、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发展功能的主要体现口诀:二主有差价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5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口诀:省会心生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活动58、晏阳初四大教育口诀:文卫民生三大方式口诀:家校社59、孔子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功能:庶富教(社会功能),性相近、习相远(个体功能)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启发性教学原则(世界最早)、学思结合60、苏格拉底口诀:得治产婆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方法:产婆术61、柏拉图口诀:柏拉戏理想教育思想: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著作:《理想国》62、亚里士多德口诀:多德论自然著作:《论灵魂》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世界第一次提出)63、昆体良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叫《雄辩术理论》)教学过程:模仿--理论--练习64、培根口诀:培根归纳首独立地位: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贡献: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65、夸美纽斯口诀: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观自然地位: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教学制度: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教学内容:百科全书式课程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发展66、康德口诀:康德首讲授地位:第一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67、卢梭著作《爱弥儿》教育思想:提倡自然主义教育68、洛克口诀:绅士的洛克在白板画漫画著作《教育漫话》教育思想:“白板说”“绅士教育”69、裴斯泰洛奇口诀:洛奇爱自然,心里教劳动地位:慈爱的儿童之父教育思想:教育遵循自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贡献:西方第一位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70、赫尔巴特口诀:特普教父,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地位:科学教育学之父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规范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思想:一原则:教育性原则二基础:伦理性和心理学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71、杜威口诀:杜威写民主,一原则、二地位、新三中心、四个即、五步法著作《民主主义与原则》一原则:从做中学二地位:实用主义的创始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四个即(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72、斯宾塞口诀:斯宾塞预备说科学最有价值教育目的:教育预备说(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最有价值73、马卡连柯口诀:马卡流诗集著作《教育诗》主要工作: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思想:《集体主义教育》74、凯洛夫口诀:洛夫学劳动观点:提出劳动起源学说75、赞可夫口诀:高度赞发展著作《教学与发展》教学原则:高难度(决定性作用)、高速度、理论知识主导、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76、布鲁纳口诀:哪来发现结构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教学理论:结构主义学说77、布鲁姆口诀:木有掌握目标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著作《教学目标分类学》,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78、瓦根舍因口诀:挖根找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79、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地位:活的教育学巴班斯基口诀:爸爸最优秀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80、一节好课的标准学生方面:口诀:参照活猪积极参与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思维活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方面:口诀:内幕主办方解疑内容准确目标明确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板书有序方法得当结构合理教学艺术81、教学观更关注人而不只是教学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更重于教学结果8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五阶段口诀:缺碳性急症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83、教学方法选择依据口诀:1个课程2个师生3个教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84、讲授法的贯彻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要组织学生听讲85、谈话法的贯彻要求口诀:准确法规做好提问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要能引起思维兴奋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86、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口诀:班课时以班为单位、按课教学、按时授课87、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口诀:严格培养教师,集体系统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展集体教育的作用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88、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口诀:不利留主力,不利施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和启发89、教学实施的环节口诀:背上作业来辅导,学业成绩差不了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90、备课的三个环节口诀:专教学生社交法钻研教材。

教育学考点-教育的功能

教育学考点-教育的功能

---------------------------------------------------------------最新资料推荐------------------------------------------------------教育学考点-教育的功能教育学考点- 教育的功能 ? 教育的功能作为教师招聘的常考点,常考形式有哪些和我们应该如何去梳理清楚里面的知识点,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呢,我们今天来对这个只是点进行一一的讲解。

? 一、教育的功能? ※考点一:作用对象 ?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其中,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

? 1、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社会化。

? 2、个体个性化:教育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

?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 【考题再现】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

这体现了教育的() ? A.个体社会化功能 ? B.个体个性化功能 ? C.个体谋生性功能 ? D.个体享用功能 ? 【答案】A ? ※考点二:1 / 3作用方向 ? (一)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个维度。

? 1、正向功能(enfunction):是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 2、负向功能(dysfunction):是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 【考题再现】下列现象中。

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 ? 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 ? 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 ? 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 ? 【答案】B。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概述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其主要形式有: 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等。

它以正面宣传为主, 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其影响下, 让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

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 在当代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 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 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潜意识心里的渗透, 显性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 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 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

但由于隐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 也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与调控, 再加上隐性教育大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隐性教育存在着教育效果不明显, 参与面窄小,教育活动受时间、空间、经费限制等局限性。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一)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教育既是隐性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德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倡导优良的校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对人进行熏陶感染, 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通过量的逐步积累, 引起思想发生质变, 逐渐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目的, 具有“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功能。

教育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教育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教育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育学-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育学中关于课程的类型有很多,现在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一类课程在教招考试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记忆两种课程的含义与特征。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英语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2019年文档

英语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2019年文档

英语课堂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有机结合一、引言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是迈克尔?波兰尼( Michael Polanyi )1958 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

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中职教育的对象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职英语教育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由于学生入学起点降低,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若操之过急,便欲速则不达。

由此可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学应展示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使所授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抽象的东西得以具体的表现。

二、把好语音关是中职英语课堂教育的首要环节许多人认为,外国人不懂国际音标照样可以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学与不学音标没多大差别。

尽管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接触过音标,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觉得音标很乱,掌握不了,记忆生词也很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职英语教师还是有必要再向学生强调音标的读音及拼读方法。

目前,我们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1》(一般版)省管课教材中,将48 个音标分别穿插在四个单元中,让学生进行语音比较练习。

这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假如要求学生一次性学习48 个音标,效果肯定不好。

除此之外,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简练地介绍音标的发音要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单是学生尽快把握音标的关键,而且可以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

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师传徒受就是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典型形式。

学生在完全掌握音标之后,教师应提醒学生英语单词音节如何划分(看音标,一个元音就是一个音节,看元音的数量就是音节的数量),引导其按音节拼读生词,加之注意音调的读法,除单音节词外,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有重读标号的音节按拼音的第4 声(即降调)拼读,其余音节发音声调平衡,就能准确地拼出生词,通过这样多次的训练和观察,学生逐渐找出生词中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律,提高记忆生词的效率,为日后增加词汇量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性知识也从老师的教学潜移默化。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9、在对待教育目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如何正确理解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25重要他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影响的具体人物。
26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依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7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办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5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6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7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8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
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4、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个体发展功能 (2) 个体谋生功能 (3)个体享用功能
5、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
31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请设定你的基本立场,分别为“教育”(广、狭义)和“教育学”下定义,并作必要阐释(1)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立足点:①揭示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与其他培养人的活动区别开来。

②赋予教育正面价值: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你认为本书为狭义教育下定义时所预设的四个基本立场有无道理,为什么?狭义教育四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

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

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

原因:①尽可能将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区分开来。

②坚守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教育的第一要务。

③赋予学校教育更显著和更富时代感的价值承载。

④指出学校教育实践最基本的活动样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平等的交往与互动。

2.谈谈你对西方的自由教育传统和自然教育传统的理解和价值评判。

自由教育传统:意在发展人理性,旨在是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各方面协调发展。

目的是为了个体能积极享用“闲暇”从事“沉思”准备好条件。

自然教育传统:指的是教育应该适应自然,即顺应孩子的本性,发展儿童天性中的巨大潜能,教育不能违背儿童的天性即发展规律。

3.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与杜威的“现代教育”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与杜威的“现代教育”的区别: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现代教育: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原因:①赫尔巴特有德国严谨的理性主义传统,他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了德育是教育的必要目的论,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所以传统教育比较规整,具有形式主义②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所以现代教育比较贴近实际。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或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高度概括。

2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视之为近现代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

用先验的方式去证明这一切,就是从事物本身的不变的性质去证明。

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962年,卢梭出版了《爱弥尔》,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论著。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家用思想,保持自己思想最有价值。

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3、教育的起源:①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②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

4、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界定“教”和“育”的词义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所善也。

孟子最早把教和育合成一个词运用。

5、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三,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四,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6、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三,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四,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质有着重要影响。

7、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二,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三,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8、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促进经济增长。

二,推动科技发展。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9、教育的政治功能:一,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二,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四,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10、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文化传承。

二,文化选择。

三,文化交流。

11、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1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

3、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有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颜元,古代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昆体良。

反应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首推《论语》和《学记》。

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也”,在教育权上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贤人”和“君子”。

大约在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叫系统的教育制度。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

4、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强调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其次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三是教育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而不是仅强调宗教。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福禄培尔《人的教育》5、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概念。

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凯洛夫《教育学》试用马列主义观点和方法论述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

6、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布鲁纳提出结构主义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罗杰斯的人本理论主张:以人的本性维出发点,以发展创造力为核心,以形成独立的个性为归宿,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

7、中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按层次教育学已分化为: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等。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期盼,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

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情境:情况、环境,是有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累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科学研究的发端。

远古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古代教育:是以青铜器(奴隶社会)。

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育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预见能力: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能力。

教育传导能力: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

教育过程控制: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敏感性: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教育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功能
返回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
是指个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变化, 是个体潜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个体发展 的内容
身体 心理
指有机体的自然器官及其 机能的发展、完善
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教育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 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具体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 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示意图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
终极目的
促进人的发展
传授知识经验
谋生的本领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育的 个体发展
教育的个体 谋生功能
着眼人自身发 展,促进人身 心和谐发展。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 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 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 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的享受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 延伸。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 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受过教育的人, 是自由之人,也是幸福之人。幸福是完美人性的 展示和表现。教育通过使学习者人格的提升和完 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
(三)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
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默顿)
主观目标与客观

结果相符


意外结果
教育功能
显性教育 功能
隐性教育 功能
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 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 期的功能。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3篇)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层面,还关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教育、教学、学习、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

1. 教育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教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的过程。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

3. 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通过经验获得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习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4.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5.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体系的总和,包括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1.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以伦理道德为主,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对象具有等级性,主要面向统治阶级子弟。

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强调死记硬背。

2. 近代教育近代教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育对象逐渐普及,开始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方法逐渐多样化,强调启发式教学。

3.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20世纪以来的教育为主,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综合化,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对象全民化,强调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方法现代化,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教育的基本规律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谈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谈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谈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摘要]教师知识是由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组成的。

但教师已有的隐性知识往往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

因此,要从为教师营造一个学习发展的环境、带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实现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汇与融通,完成由“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一、教师知识的组成——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了的知识”。

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

教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师教育法规知识、教师职业道德伦理学知识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等,但教师仅仅拥有了这些显性知识并不等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完全运用。

隐性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专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即是波兰尼所说的:“人类的隐性知识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理解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贬低了显性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一样,即显性知识来源于隐性知识,又高于隐性知识。

没有隐性知识的支持,就没有显性知识的发生和存在,更没有人类知识的传播、交流与创新。

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

二、教师已有的隐性知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教师的隐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受教育经历、生活经历和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摸索与积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驾轻就熟,信手拈来,构成教师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

绪论人类知识经验的传递,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实现以及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都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研究对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目的)的一门学科。

《论语》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方式: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学记》时间是战国后期,作者为乐正克,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教育专著,“长善而就其失”“教学相长”“教学互进”苏格拉底:(1)产婆术,苏格拉底问答法;(2)苏格拉底法可分为反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亚里士多德:应依次进行体育,德育和智育。

柏拉图:唯心主义者,代表作《理想国》。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的原理》,是西方最高的教育专著,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书。

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培根: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了。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主要思想(教学思想):泛智论,把一切知识教给别人;教学制度: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赫尔巴特: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这一著作不仅第一次以教育学的名称出现,而且他的教育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所以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是独立教育学体系的创始人,从此,世界上开始有了独立的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实用教育学:赫尔巴特,杜威。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教育目的:培养绅士。

斯宾塞(英国):《教育论》;著作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杜威: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济中心”;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中的“显性”与“隐性”
一、根据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日本学者柴野昌山结合教育功能的不同分类予以举例说明,例如考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来说具有正向显性功能,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负向隐性功能;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以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也可能会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便是正向隐性功能,至于负向显性功能,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竭力避免教育的负向显性功能,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负向显性功能。

二、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于1968年出版了《班级生活》一书,他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这当然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显性课程(有计划的学习经验)与隐性课程(非预期的学习经验)共同构成学校课程的全貌——“实际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的影响可以说无处不在,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主体,每一个主体的心灵的特性都是独异的,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不同的主体会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超出教育者预测之外的;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许多隐性课程都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的,像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性别角色的形成等,都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影响一经确立,就持久地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
第三,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不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情感、价值的陶冶,隐性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都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教育者的教育艺术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隐性课程的消极影响上;
第四,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有些隐性课程是学术性的,如潜移默化地学会某种学术知识、学术观点、学术态度、学科探究方式等。

也有些隐性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如隐含于班级和学校结构、行为规范和规则、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隐性课程影响。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二者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

最明显的区别是显性课程主要是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因为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与学生,他们是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的两类主体,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实施过程绝非机械地执行既定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具有不可预期性,必然存在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必然存在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当人们认识到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的时候,在后继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会有意识地对隐性课程加以控制,这样,原来的隐性课程也就转化为有计划的、预期性的显性课程,而这些显性课程在实施
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隐性课程影响。

所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