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

合集下载

交织技术-PPT

交织技术-PPT

把每20ms话音456比特分成的8帧为一个块
,假设有A、B、C、D四块,见下图所示。
GSM系统交织技术——块间交织
在上图第一个普通突发 脉冲串中,两个57比特 组分别插入A块和D块的 各1帧(插入方式下图所 示,这就是二次交织) ,这样一个20ms的话音 8帧分别插入8个不同普 通突发脉冲序列中,
GSM系统交织技术——块间交织
1然后一个一个突发脉冲序列发送,发送的突发 脉冲序列首尾相接处不是同一话音块,这样 即使在传输中丢失一个脉冲串,只影响每一 话音比特数的12.5%,而这能通过信道编码 加以校正。
2 二次交织经得住丧失一整个突发脉冲串的打 击,但增加了系统时延。因此,在GSM系统中 ,移动台和中继电路上增加了回波抵消器,以 改善由于时延而引起的通话回音
4,按列读出 A B * D A * * D A * C D,这 样可以根据编码纠错功能,恢复原序列
矩阵交织技术的特点
1.设分组长度L=M×N,即由M列N行的矩阵构成 任何长度L≤M的突发差错,经交织后成
为至少被N-1位隔开后的一些单个独立差错。
2. 任何长度L>M的突发差错,经去交织后, 可将长突发差错变换成长度L1=[L/M],为的短 突发差错。
矩阵交织技术的特点
3. 完成交织与去交织变换在不计信道时延条 件下,将产生2MN个符号的时延,其中发、收 端各占一半。
4.在很特殊的情况产生长 度为L的突发差错。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0
结论
优点:是克服深衰落的有效方法,并已在移 动通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GSM系统交织技术——内部交织
如果将同一20ms话音的2组57比特插入到同 一普通突发脉冲序列中(见下图),那么该突发脉 冲串丢失则会导致该20ms的话音损失25%的比特 ,显然信道编码难以恢复这么多丢失的比特。因 此必须在两个话音帧间再进行一次交织,即块间 交织。

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的毕业设计

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的毕业设计

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1绪论 (1)1.1 研究内容及背景意义 (1)1.2 本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2)2 OFDM系统简介 (3)2.1 单载波通信与多载波通信 (3)2.2 OFDM基本原理 (5)2.3 OFDM的优缺点 (6)2.4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7)3 OFDM信道估计及其性能仿真 (9)3.1 信道估计概述 (9)3.2 信道估计的目的 (10)3.3 OFDM信道特性 (10)3.4 信道估计方法 (13)3.4.1 插入导频法信道估计 (13)3.4.2 最小平方(LS)算法 (15)3.4.3 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MSE) (17)3.4.4 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算法 (19)3.4.5 基于DFT变换的信道估计 (20)3.5性能比较与分析 (21)4 改进的DFT算法及其性能仿真 (25)4.1 算法简介 (25)4.2 性能仿真 (26)5 结论与展望 (33)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道编译码技术

信道编译码技术

信道编译码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Channel Coding and Decoding)是数字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其作用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数字通信中,信道(Channel)指的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遭受到的各种扰动,如噪声、衰落、多径等。

这些扰动会使信号发生失真,使接收端无法正确解读信号。

为了保证数据能够正确地传输,需要采用信道编码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以实现数据的纠错和校验。

信道编码的原理是通过在信号中添加冗余信息,使得即使在信道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接收端仍能够正确还原出原始信号。

这种冗余信息一般是一些校验码或纠错码,它们能够使得接收端检错并纠正信号中的错误位。

常见的信道编码方案有卷积码、海明码、BCH码、RS码等。

卷积码是一种线性编码,其原理是通过将输入数据与一个预定义的信道决策器进行卷积运算,得到一个编码后的序列。

在接收端,利用与发送端相同的决策器对编码序列进行解码,得到原始数据。

卷积码的主要缺点是码长较短,冗余信息较少,因此在高信噪比的信道中表现良好,但在低信噪比下表现不佳。

BCH码是一种多项式编码,其原理是将信息序列看作一个多项式,通过除法得到余数,将余数作为纠错码添加到信息序列中,得到一个编码序列。

在接收端,利用BCH解码器进行解码,可以检测并纠正多个错误位。

BCH码适用于低速率的数字通信系统和存储系统中。

信道编码技术对于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各种编码方案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编码方案。

下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信道编码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1. 码率与编码效率信道编码系统中,码率是指源码经过信道编码后变成的码字的速率,通常用R表示,单位为咪比特/秒(Mbits/s)。

编码效率是指码率与信源熵率之比,即R/H(X),表示利用编码所能达到的信息传输效率。

编码效率越高,表示可以用更少的码字传输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意味着在相同的信道条件下,可以得到更高的传输速率。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21
4.3 信道编码技术

线性分组码
22
4.3 信道编码技术

线性分组码
线性分组码的性质:
1、封闭性。任意两个码组的和还是许用的码组。线性分 组码一定包含全0的码组。 2、码的最小距离等于非零码的最小码重
23
4.3 信道编码技术

循环码
线性分组码的一种; 循环码中任意一组许用码循环左移1位后,仍为该循环 码中的另一个码组。

s an1 an2
a2 a1 c0
s=0,认为无误码;s=1,认为有误码 由r个监督码元构造出r个监督关系式来指示1位误码的 n种可能位置,要求
20
4.3 信道编码技术

线性分组码
例 (7,4)分组码
s1 a6 a5 a4 a2 s2 a6 a5 a3 a1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按信息码元与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检验关系分类: 线性码 非线形码 按信息码元与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约束关系: 分组码:每组监督码元只与本组的信息码元之间有确 定的检验关系 卷积码:每组监督码元不但与本组信息码有关,还与 前面若干个码组的信息码元之间有约束关系 按照信息码元在编码后是否保持原来的形式不变分类: 系统码:信息码元序列保持不变 非系统码:信息码元信号序列改变
a2 a1 c0 1 an2 an1 1
奇偶校验码只能检出单个或奇数个误码,而无法检测
偶数个误码。检错能力有限,不能纠错。
19
4.3 信道编码技术

线性分组码
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n,k)分组码,由k个码元按一定规则产生r个监督码 元,并附加在信息码元之后,组成长度为n=k+r的码组。 校验子s:

编码理论chapter6

编码理论chapter6

第六章Turbo码虽然软判决译码、级联码和编码调制技术都对信道码的设计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增益与Shannon理论极限始终都存在2~3dB的差距。

因此,在Turbo码提出以前,信道截止速率R0一直被认为是差错控制码性能的实际极限,Shannon极限仅仅是理论上的极限,是不可能达到的。

根据Shannon有噪信道编码定理,在信道传输速率R不超过信道容量C的前提下,只有在码组长度无限的码集合中随机地选择编码码字并且在接收端采用最大似然译码算法时,才能使误码率接近为零。

但是最大似然译码的复杂性随编码长度的增加而加大,当编码长度趋于无穷大时,最大似然译码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人们认为随机性编译码仅仅是为证明定理存在性而引入的一种数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际的编码构造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1993年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国际通信会议(ICC'93)上,两位任教于法国不列颠通信大学的教授C.Berrou、A.Glavieux和他们的缅甸籍博士生P.thitimajshima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信道编码方案——Turbo码,由于它很好地应用了shannon信道编码定理中的随机性编、译码条件,从而获得了几乎接近shannon理论极限的译码性能。

Turbo 码又称并行级联卷积码 (PCCC ,Parallel Concatenated Convolutional Code),它巧妙地将卷积码和随机交织器结合在一起,在实现随机编码思想的同时,通过交织器实现了由短码构造长码的方法,并采用软输出迭代译码来逼近最大似然译码。

可见,Turbo 码充分利用了Shannon 信道编码定理的基本条件,因此得到了接近Shannon 极限的性能。

在介绍Turbo 码的首篇论文里,发明者Berrou 仅给出了Turbo 码的基本组成和迭代译码的原理,而没有严格的理论解释和证明。

因此,在Turbo 码提出之初,其基本理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信道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信道编码技术及其应用

信道编码技术及其应用信道编码技术是现代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了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道受到许多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噪声、多路径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消息的丢失和传输中的错误。

因此,信道编码技术就成为了处理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信道编码技术中,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被广泛应用。

纠错编码主要是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提高通信系统中的可靠性,使得在传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可以通过相应的纠错码译码器进行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例如,在通信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Hamming编码、Reed-Solomon编码等进行信道编码。

交织技术则是将连续的信号或数据块进行重排列,以便随机性地重新传输,从而避免连续出错的情况。

通过交织技术,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多路径干扰等问题,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和成功率。

除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编码和LDPC编码,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为数字通信的高速和高效提供了保障。

在数字电视中,信道编码技术为电视节目的传输提供了保障。

数字电视采用的是MPEG-2、MPEG-4等压缩格式,通过信道编码技术,电视信号可以在传输的过程中避免重复和丢失,从而保证视频质量的稳定和清晰。

在移动通信中,信道编码技术是提高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的重要手段。

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减少移动信号的干扰和噪声,从而保证通信的质量。

在卫星通信中,信道编码技术是保障通信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道编码技术,卫星信号可以有效地避免干扰和噪声,并提高信号传输的能力和可靠性,从而保证了卫星通信的高效和可靠性。

总之,信道编码技术是数字通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交织技术等手段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为数字通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与数字通信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将在今后的数字通信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道编码技术》课件

《信道编码技术》课件
《信道编码技术》PPT课 件
本课程介绍了信道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前向纠错编码、卷积码 和块码等技术,实现了数据在通信网络中的可靠传输。
课程介绍
本节内容将介绍信道编码技术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了解信道编码的背景和目标,以及它在现代通信网络中的 作用。
信道编码技术概述
本节将详细解释什么是信道编码技术,其主要概念和基本原理。我们将探讨纠错码和编码效率等关键概 念。
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信道编码知识。作业内容 将涵盖前向纠错编码、卷积码和块码等方面。
问题讨论
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学生在学习信道编码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通过互动讨论,进一步拓宽对信道 编码的理解。
BCH码
BCH码是一种常见的二元码,主 要应用于通信和存储系统。它具 有较高的编码效率和纠错能力, 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卷积码
卷积码是一种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与前向纠错编码相比,具有更高的编码效率和更强的纠错能力。本节将介 绍卷积码的原理和应用。
1
编码原理
讨论卷积码的编码原理和编码过程。了
纠错性能
前向纠错编码
前向纠错编码是一种常见的信道编码技术,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本节将介绍前向纠错编码的工作原 理和常见的编码方案。
海明码

里德-所罗门码
海明码是一种常见的前向纠错编 码方案,通过增加冗余位实现位 错误的检测和纠正。了解如何使 用海明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里德-所罗门码是一种适用于多媒 体传输的前向纠错编码方案。它 基于数学原理,可以有效地纠正 多个错误。
2
解卷积码是如何通过状态机来编码输入 数据流。
探讨卷积码相对于前向纠错编码的优势。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4.总结
GSM 手机的语音 需要经过模/数转换、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 和交织编码等信号处 理,数据变化情况如 图所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信道均衡
1.信道均衡技术的意义 手机工作期间,由于障碍物的反射会产生多径时延,接收 数据信号出现码元交叠现象,如图所示,即手机同时收到本码 源(直射波)的交叠信号,从而产生干扰,使之出现错码。为 了避免这种干扰,引入信道均衡技术。
例:表为偶数码编码方式,若收到的代码组 0111,因为 1 的个数为 3,不是偶数,即可判断信息码中有一位出现错码。
局限性:若两位码同时出错,此种校验方式是查不出的, 但这种情况的概率比单错少得多。
(2)重复码 重复码是一种简单有效纠正错误的方法,它将信息码重复 传送几次,只要正确传送的次数多于错误传送的次数,就可用 取多的原则来排除差错。
2.信道均衡技术
在接收端的均衡器中产生与传输信号信道特性相反的特 性,抵消信道产生的延时干扰信号,从而正确的判断和恢复 有用的信号,均衡器实质是一个横向滤波器。如图所示为线 性均衡器的结构图。
由 2N + 1 节延时线()构成,每节延时线对应消除不同
传输路径的延时信号,而节抽头处的增益系数 g 为自适应体调 整参数,它根据均衡器输出及一定的判断数据和运算来调整加 权系数。
1.交织技术
发送端将信息码排列顺序打乱,重新排列组合,使不同帧 的信息码相互穿插交织后再发送到信道中去。在信道中即使产 生突发性差错,由于相邻的数码已经化整为零,分散在不同的 信息帧中,因此只引起随即误差,接收端去掉交织,恢复原来 的数据顺序,错误可按随机错码来处理。
2.交织编码方式
如图所示
20 ms 为一帧的 语音信号经过信道编 码输出为 456 bit,交 织编码器将两帧语音 信号按每行 8 bit 写入, 写完共 114 行。

5 移动通信原理 第五章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

5 移动通信原理 第五章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

第5章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引言一般的数字通信系统都包含信源编解码、信道编解码和调制解调这三对功能模块,语音编码是一种信源编码的,在移动通信中由于信道的特点,往往还需要交织和去交织这一对功能模块。

为什么要进行信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呢?从实现过程分析:信源编码——原理:去掉一些信息(信源中统计特性具有相关性的信息);(有效性)目的:尽可能用最少的信息比特表示信源,从而达到压缩信息速率,以较少的信息速率传送信息;信道编码——原理:加入一些信息(监督码或检验码);(可靠性)目的:用来供接收端纠正或检出信息在信道中传输时,由于干扰、噪声或衰落等所造成的误码。

交织——原理:不改变信息量,只改变信息的排序;(可靠性)目的:克服信道中由于深衰落而造成的突发的成串的误码。

对本章的学习,我们复习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基础上,重点掌握:1.移动通信对编码的要求;2.蜂窝移动通信典型系统用到的编码方式;3.在这些系统中的实现过程;4.交织的原理和作用。

5.1 语音编码通信系统中的语音编码的目的是解除语音信源的统计相关性,语音编码大致分为三类。

一.语音编码的分类(参考:《吴伟陵,《移动通信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P72)1.波形编码波形编码是以精确再现语音波形为目的,并以保真度即自然度为度量标准的编码方法。

这类编码是保留语音个性特征为主要目标的方法,其码速较高。

常用的波形编码及其原理:PCM、DPCM、ADPCM应用:适用于骨干(固定)通信网。

2.参量编码利用人类的发声机制,仅传送反映语音波形变化主要参量的编码方法。

在接收端,可根据发声模型,由传送过来的变化参量激励产生人工合成的语音。

参量编码的主要标准是可懂度。

显然,这类编码是以提取并传送语音的共性特征参量为目的的编码方式,其码速较低。

(声码器)常用的参量编码及其原理:LPC应用:主要用于军事保密通信。

3.混合编码混合编码是吸取上述两类编码的优点,以参量编码为基础,并附加一定的波形编码特征,以实现在可懂度基础上适当改善自然度目的的编码方式。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两个等长码组之间相应位取值不同的数目称为这两个码 组的汉明(Hamming)距离, 简称码距。例如 11000 与 10011 之间的距离d=3。码组集中任意两个码字之间距离的最小值 称为码的最小距离,用d0表示。最小码距是码的一个重要 参数, 它是衡量码检错、纠错能力的依据。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通过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过程, 通信系统能够获得 如下的益处, 这也是数字通信替代模拟通信的主要原因:
(1) 抗干扰能力增强。 (2) 传输距离可以无限延长。 (3) 可以实现各种通信业务的综合传送。 (4) 便于通信和计算机的融合。 (5) 便于实现保密通信。 (6) 便于实现计算机管理;
(5) 按照码字中每个码元的取值可分为二进制码和多进制码。 二进制码的码元有0和1两个取值, M进制码的码元有M个取值。 二进制码是应用最广泛的编码制式。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根据发送端信道编码的特性, 接收端在解码后采取的差错控 制方式有:
·前向纠错(FEC)。发送端的信道编码器将信息码组编成具 有一定纠错能力的码。接收端信道译码器对接收码字进行译码, 若传输中产生的差错数目在码的纠错能力之内时, 译码器对差错 进行定位并加以纠正。
·自动请求重发(ARQ)。用于检测的纠错码在译码器输出端 只给出当前码字传输是否可能出错的指示, 当有错时按某种协议 通过一个反向信道请求发送端重传已发送码字的全部或部分。
第6章 信道编码与交织技术
· 混合纠错(HEC)是FEC与ARQ方式的结合。发端发送同 时具有自动纠错和检测能力的码组, 收端收到码组后, 检查差错 情况, 如果差错在码的纠错能力以内, 则自动进行纠正。如果信 道干扰很严重, 错误很多, 超过了码的纠错能力, 但能检测出来, 则经反馈信道请求发端重发这组数据。

移动通信系统第6章

移动通信系统第6章

六. 分集接收技术 1. 功能 分集接收是利用系统接收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 由于这些信号具有互不相关的随机衰落特性,通过接收处 理后,达到克服瑞利衰落的目的。 2. 显分集接收 1)空间分集 a)定义 利用不同接收点收到的信号衰落的独立性,实现抗衰 落的功能。 空间略有变动,就可以出现较大的场强变动。空间的 间距越大,多径传播的差异就越大,所以场强的相关性就 越小。由于深衰落难得同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分集便 能把衰落效应降到最小。 b)结构 发端一付天线,收端N付天线,间距D(D / )
有效性
3)复杂度 DSP 4)处理时延 复杂度越大,运算时间越长,处理时延越大。
3. 类型 1)波形编码器 根据话音信号的波形,采取抽样、量化、编码。其逼 真程度好、速率高、但占用带宽大,不适于直接用于移动 通信。 如:PCM64kb/s, ADPCM32kb/s 2)声源编码器 在发端提取产生话音信号的特征参数,在收端由编码 参数重新获得话音。 比特速率可以压缩的很低,但语音质量较差。
3. 功能 显著改善数字信息在数字移动变参信道传输过程中 由于各种噪声和干扰而造成的误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 差错控制的三种方式 a)前向纠错(FEC)——自动纠错 发端发送具有纠错性能的码,如果在传输过程中产生 的错误属于该纠错码能纠的类型,则收端译码器不仅能检 错,而且能自动纠错。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几乎都采用FEC方法。实现方法: I)线性分组码 BCH、FIRE、RS II)非线性码 卷积码(纠随机错误) b)反馈重传(ARQ) 经收端译码后,如发现传输有错,则通知发端重发接 收端认为错误的信息,直到收端认可为止。
Bs ——扩频解调输出LPF的带宽 Bw ——系统扩频信号的发信带宽
C Eb N 0 I B B w s (6 - 1)

交织的定义及原理介绍

交织的定义及原理介绍

交织的定义与‎原理简介交织器在陆地移动通信‎这种变参信道‎上,比特差错经常‎是成串发生的‎。

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

然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有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散‎开的方法,即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以‎非相继方式被‎发送。

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了成串差错,恢复成一条相‎继比特串的消‎息时,差错也就变成‎单个(或长度很短),这时再用信道‎编码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消息。

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

在通信中,传输信息比特‎差错经常是成‎串发生的。

这是由于持续‎较长的深衰落‎谷点会影响到‎相继一串的比特。

然而,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的差错串时‎才有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希望能找到把‎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分散‎开的方法,即一条消息中的相继比特‎以非相继方式‎被发送。

这样,在传输过程中‎即使发生了成‎串差错,恢复成一条相‎继比特串的消‎息时,差错也就变成‎单个(或长度很短),这时再用信道‎编码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消息。

这种方法就是‎交织技术。

假定由一些4‎比特组成的消‎息分组,把4个相继分‎组中的第1个‎比特取出来,并让这4个第‎1比特组成一个新的4‎比特分组,称作第一帧,4个消息分组‎中的比特2~4,也作同样处理‎,如图3-30所示。

然后依次传送‎第1比特组成‎的帧,第2比特组成‎的帧,……。

在传输期间,帧2丢失,如果没有交织,那就会丢失某‎一整个消息分‎组,但采用了交织‎,仅每个消息分‎组的第2比特‎丢失,再利用信道编‎码,全部分组中的‎消息仍能得以‎恢复,这就是交织技‎术的基本原理‎。

概括地说,交织就是把码‎字的b个比特‎分散到n个帧‎中,以改变比特间‎的邻近关系,因此n值越大‎,传输特性越好‎,但传输时延也‎越大,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必须作折‎衷考虑。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一、引言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作为无线通信网络中最基础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系统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并讨论其在不同网络中的应用。

二、信道编码技术无线通信网络中,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和噪声的影响,因此必须采用信道编码技术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纠错能力。

信道编码主要包括前向纠错编码、交织编码、多址码等。

1. 前向纠错编码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通过在发送端对数据进行编码,使得接收端可以在不需要进行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常见的前向纠错编码算法有海明码、Viterbi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可以通过纠错码来恢复原始数据。

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信道传输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2. 交织编码交织编码(Interleaving)是一种将数据进行重新排列的技术,其目的是将原始数据序列中出现的错误分散到较大的时间间隔上,从而提高纠错能力。

交织编码主要通过改变数据的存储和发送顺序,使得接收端可以更好地利用冗余信息进行纠错。

常见的交织编码技术有布朗交织、随机交织等。

3. 多址码多址码(Multiple Access Code)是一种将多个用户的数据通过编码技术进行区分的方法。

多址码可以分为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等。

多址码技术可以使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信道进行通信,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三、信道调制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信号需要通过调制技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来进行传输。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

通 可采用BCH码、卷积码等。然而交织编
信 原
码的设计思路不是为了适应信道,而是
理 为了改造信道。它是通过交织与去交织
将一个有记忆的突发差错信道改造为基
本上是无记忆的随机独立差错的信道,
然后用纠随机独立差错的纠错码来纠错。
6
本章提示
Turbo码是近年来倍受瞩目的一项信道编
移 码新技术。虽然它的复杂性、译码时延
• 码激励线性预测(Code Excited Linear Predictive:
CELP),它具有波形编码和参数编码两种特点,
属于混合编码,速率为4~16kbit/s
12
4、移动通信中语音编码器的选择

• 在低比特率语音编码中,有4个参

数是很重要的

– 比特率
信 原
– 质量

– 复杂度
– 处理时延
动 通
对有些应用带来困难(例如对实时语
信 音),但它是目前已知的可实现的最好
原 的编码技术之一。

7
第6章 语音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
• 6.1 语 音 编 码
移 动
• 6.2 信 道 编 码




8
1、 概述ຫໍສະໝຸດ • 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三类

– 波形编码(如PCM)

– 声源编码(或参量编码)
通 信
11
3、参数编码
• 当前的研究方向是线性预测编码器(Linear

Predictive Coder,LPC)声码器和余弦声码器

– 基于线性预测(LP)技术,合成编码算法


• 多脉冲线性预测编码(MP-LPC)

信道编码中交织技术的应用

信道编码中交织技术的应用

信道编码中交织技术的应用
交织技术是信道编码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减小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因信道引起的错误率。

下面是交织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无线通信:在无线通信中,信号经过无线信道传输时可能会受到多径效应、多普勒效应、衰落等影响,导致传输错误。

交织技术可以打乱数据的顺序,使得错误分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减小数据收发错误率。

2. 数字电视: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中,由于电视信号经过无线或有线传输会受到多种干扰,例如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等,导致图像质量下降。

交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的信道编码中,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数字音频:数字音频信号传输中,由于多种原因(如传输链路噪声、插入噪声等),信号可能被损坏或丢失,导致音频质量下降。

交织技术可以通过重新排列数据的顺序,减小数据集中在时间上的错误,从而提高音频传输的质量。

4. 数字存储:在数字存储中,为了提高数据的冗余度和可靠性,常常使用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

交织技术可以将数据重新排列存储在存储介质中,从而减小存储单元(如硬盘、闪存等)上的错误。

5. 卫星通信:卫星通信中,信号会经过大气层的传播,由于大气层的湍流以及其他原因,信号会发生传输错误。

交织技术可
以重新排列信号,使得错误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卫星通信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交织技术在信道编码中的应用广泛,可以有效地降低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提高通信和存储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六章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交织、卷积、Turbo)

第六章 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交织、卷积、Turbo)

2009-12-30
4.2.4~4.2.7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10
3、举例
设交织器的L=3(分成3行),S=3(延时3个码周期),d(k)为
发送数据序列。
D(k)经码间隔开关后将位号分成三组分别送入第1,2,3行。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12-30
4.2.4~4.2.7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8
3、纠错能力
假如码字中的码(即图4-51b中的一列)适合于纠正单个错误。
那么当传输的码流中发生突发差错持续l个相邻码元时(例如从
a出11现a一12…个…误a码1l都,出于现是错可误以)纠,正由。于在每个码字(即每列)中只
这就使本来只具有一位纠错能力,而经交织编码后可以纠正连 续l位误码的突发性错误,相当于把纠错能力提高了l倍。
单关位,时而间且内与所以输前出一的段n时0个间码内元输不入仅的与信此息时码输元入有的关k。0个信息元有 特点:编码实现要比分组码简单(在同等编码率和相似的纠错能力
情况 下);译码方法较为复杂。 约束关系N——用约束长度表示:所有参与编码过程(在某一时刻)
的码元总数,用N表示,N = m + 1。 注:(约束长度:编码输出的n比特的码组值不仅与当前码字中的k个
数字为相应转移的输出。
知道每个输入码元就很容易找到相应的路径,从路
径的数字读出相应的输出。
2009-12-30
4.2.4~4.2.7传媒学院电子信息系zlh
21
编码步骤
从S0开始,根据输入选择路径; 读出所选线上的数字即得到编码输出码元。 例:对10111编码 为使编码路径从格形图上的S0开始,最后回到S0,在后面增加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

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方法一、引言在现代无线通信中,扩频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

扩频通信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将信号扩展至宽带信号,然后在接收端再进行窄带滤波,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本文将介绍扩频通信信号抗干扰的方法。

二、频谱扩展技术频谱扩展技术是扩频通信的核心。

通过将窄带信号转换为宽带信号,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常见的频谱扩展技术包括直接序列扩频(DS-CDMA)、频率跳变扩频(FH-CDMA)和混合扩频技术。

1. 直接序列扩频(DS-CDMA)直接序列扩频是一种基于码片的扩频技术。

发送端将原始数据信号与一个码片序列进行逐位乘积,从而将信号扩展为宽带信号。

接收端通过与发送端使用相同的码片序列进行相关运算,可以将宽带信号恢复为窄带信号。

由于码片序列的随机性,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

2. 频率跳变扩频(FH-CDMA)频率跳变扩频是一种基于频率跳变的扩频技术。

发送端将原始数据信号按照一定的频率跳变规律进行调制,从而将信号扩展为宽带信号。

接收端按照相同的频率跳变规律进行解调,可以将宽带信号恢复为窄带信号。

频率跳变扩频技术通过频率的快速变化,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3. 混合扩频技术混合扩频技术将直接序列扩频和频率跳变扩频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优势。

在发送端,可以通过同时使用码片序列和频率跳变规律对信号进行扩展。

在接收端,也需要同时进行码片相关运算和频率跳变解调。

混合扩频技术可以更好地抵抗多径干扰和窄带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三、码片设计与选择码片是扩频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码片的设计与选择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在设计码片时,需要考虑码片的互相关性、自相关性和周期性。

常用的码片设计方法包括伪随机码(PN码)和黄金码(Gold码)。

PN码具有良好的互相关性和自相关性,适用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而Gold码具有较长的周期,适用于频率跳变扩频技术。

四、功率控制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是扩频通信中常用的抗干扰方法之一。

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

6
经典信道编码
■分组码之汉明码 ●汉明码(7,4)编码方法 设码字为a6 a5 a4 a3 a2 a1 a0,规定校验关系(不唯一)
a6+a5+a4+a2=0 a6+a5+a3+a1=0 a6+a4+a3+a0=0
矩阵形式
1 1 1 1 1 0 1 0 1 0 1 1 1 0 0 0 1 0
汉明距离,记作 汉明距离直接决定着编码算法的检错和纠错能力,汉明距离越大,说明码字间 的最小差别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
●汉明距离与检错纠错能力
检测e个错误 纠正t个错误 检测e个错误,同时纠正t个错误(e>t)
4
经典信道编码
■分组码之汉明码 ● 1950年,R.Hamming和M.Golay提出了第一个实用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案,极大地
1
2 3 4 5
aaaa
abca aaab aaab aabc
000 000 000
111 001 011 000 000 111 111 001 100 000 111 001
5
3 6 4 7

是 否 是 否
6 7
8
abdc aabd
abdd
111 110 010 000 111 001
111 110 101
交织器 1 2 3 4 2 3 4 x x x x x 1 xxx1 x x 1 x x xxxx x 解交织器
x
交织器 5 6 7 8 6 7 8 3 4 2 x x 5 x x25
解交织器 x 2 5
x
x 1
xxxx x
交织器 9 10 11 12 10 11 12 7 8 6 3 x 9 x 369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MPLPC方案是在给定的一帧N个激励样本 中,保留M个,并确定其幅度与位置,使合 成语音和原始输入语音之间的感知加权误 差最小。
感知加权就是通过线性滤波使客观误差在 不重要的频段上有所衰减,而在一些重要 的频段上得以加强。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1.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MPLPC)
加上感知加权滤波器后,主观听觉上的语 音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5.1.3 声码器
图5-2 线性预测编码声码器原理框图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5.1.4 线性预测编码器
图5-3 三种不同激励的语言合成模型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1.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MPLPC)
图5-4 MPLPC算法基本原理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1.多脉冲激励线性预测编码(MPLPC)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5.1.6 GSM系统语音编码器
1.GSM系统语音编码器性能要求 (1)语音质量 对语音编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用户角度测
试,在可工作的范围内,平均语音质量应 至少不低于900MHz模拟移动系统。 语音编码算法应具有很强的适应频谱以及 电平变化的能力。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语音编码技术通常分为三类:波形编码、 声源编码(或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
波形编码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精确地再现原 来的语音波形。
声源编码是将语音信息用特定的声源模型 表示。
混合编码把波形编码的高质量和声码器的 高效压缩性融为一体,尤其在16bit/s~ 8kbit/s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语音质量。
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和交织
本章提示
突发性干扰是快衰落在衰落深度和持续 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对信号造成成串的错 误,用一般信道编码方法很难纠错;只能 用交织技术将成串的错误转换成随机差错 后,再用信道编码方法纠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性码也是分组码,它的码组中 监督码和信息码之间满足线性变换关系, 即它们之间由一线性方程来联系。对于 分组码(n,k),必须有(n-k)个独立 的线性方程。
循环码
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的一个重要子类,也是 目前研究最成熟的一类码。它不仅有封闭性,且还 有循环性。 (n,k)码组
Ca [Cn1Cn2 C1C0 ] 是许用码组。
码的主要特征







对于任何正整数m和t(m>=3,t<2m-1),存在着能纠 正t个以内错误的BCH码,其参数为: 码长:n= 2m-1 监督元位数:n-k<=mt 最小码距:d>=2t+1 其生成多项式g(x)为GF(2m)上最小多项式m1(x), m2(x), …,m2t(x)的最小公倍式,即 g(x)=LCM[m1(x), m2(x), …,m2t(x)] 或者,考虑到m2(x)的根包括在m1(x)内, m6(x)的根 包括在m2(x)内,也就是一般来说,a2i的最小多项式 m2i(x)和ai的最小多项式mi(x)相同,偶数下标项可一 律取消,于是(6-28)可进一步简化为 g(x)=LCM[m1(x), m3(x), …,m2t-1(x)]
戈雷码



前面讨论的生成多项式g(x)包含本原元a的根的BCH码, 称为本原BCH码。还有一种非本原BCH码,它的生成 多项式g(x)不含有本原元的根,它的码长n也不等于 2m-1,而是2m-1的一个因子。 著名的戈雷码(Golay Code),是一个二元域内唯一已 知的能纠正多位错误的完备码,它的码参数为 (n,k,d)=(23,12,7),生成多项式为 g1(x) =x11+ x10+ x6+ x5 + x4 +x2+1 或g2(x) =x11+ x9+ x7+ x6 + x5 +x+1 g1(x)和g2(x) 都是x23+1的因式,且非本原多项式。 x23+1=(x+1) g1(x)g2(x) 它的码长(n=23)不等于2m-1= 223-1=2047,而是 2047的一个因子,即23*89=2047,因此,它属于 非本原BCH码。
Turbo 码 具有极大的编码增益 编码设计具有内在的交织 非常复杂且具有较大时延 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尚不是很清楚
6.6 交织编码
编码效率是衡量码性能的一个重 要参量。但不难看出,编码效率与抗干 扰能力这两个参数是相互矛盾的。 编码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找到一 种方法,在满足一定编码效率的前提下, 使抗干扰能力尽可能大。
信道编码定理 有噪信道中信息传输的重要理 论是香农编码定理: 对于一个给定的有扰信道,若 信道容量为C,只要发送端以低于C的 速率R发送信息,则一定存在一种编 码方法,使编码错误概率P随着码长n 的增加,按指数下降到任意小的值:
分组码一般用符合(n,k)表示, 其中k表示每组码二进制信息码元的数目, n是码组的总位数或码组长度,则nk=r为每组码中的监督码元的数目,因 此分组码的结构通常可表示为
码长n=k+r
cn 1 cn2

cn r cr 1 cn2
r个监督位
c0
k个信息位
码组重量和距离 为了分析各种码的检错纠错能力, 引入码组重量和距离的概念。 码组中包含1的个数称为码组的权, 也称码组的汉明重量,用W表示。 两个不同的码组,其对应码位码元 不同的个数,称为汉明距离,用d表示。 例:C1={11001100}和 C2={10010111} 重量分别为W1=4,W2=5;它们的距 离为d(c1,c2)=5。
在某种编码中,各码组间距离的 最小值称为最小码距,用d0表示。 最小码距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这种 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它是衡量各种 码抗干扰能力大小的标准。码组的最小 距离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这个结论 具有普遍性。
最小距离与检错和纠错能力之 间满足如下关系:
1)
2)
设码组能检错个数为e,则有
设码组能纠错个数为t,则有
d 0 e 1 d 0 2t 1
3)
若码组能检错个数为e,又能纠错t个, 则有
d 0 e t 1 (e t )
对任何纠错编码都适用。
编码效率 对于分组码(n,k),编码效率定义 为信息位在码字中所占的比重,按下 式计算: k r 1
n n
在信道中传送n个单位的时间 内,传输信息位占k个单位的时间。 因此,编码效率可看成是信道传送信 息码元的利用率。
第6章 信道编码和交织 技术
6.1 信道编码原理




根据一定的规律,在待发送的信息码元中加入一些 冗余的码元,以换取信息码元在传输中的可靠性。 称信源待发送的码元为信息码元; 称加入的冗余码元为监督(校验)码元。 信道编码的目的是以加入最少的冗余码元为代价, 换取提高最大的可靠性。 按照加入冗余码元的规律,信道编码可以分为线性 和非线性两大类,分别称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按照监督位完成的功能可划分为仅具发现差错功能 的检错码和具有纠正差错功能的纠错码两类。
Pe
nE ( R )
E(R)称为误差指数
纠错编码方法的分类 从差错控制角度看,按加性干 扰引起的错码分布规律不同,信道可 分为三类: 1) 随机信道:错码出现是随机的,统计 独立的。 2) 突发信道:错码成串集中出现,在很 短的时间出现大量错码,而过后又存 在较大的无错码位。 3) 混合信道:既存在随机错码,又存在 突发错码,两者均不能忽略。
码 字 0000000 0011101 0100111 0111010 1001110 1010011 1101001 1110100
同一循环圈内,码字的 重量相同
(7,3)循环 码
BCH码

以发现着命名的BCH(Bose-
Chaudhurl-Hocquenghem)码,是自
1959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能纠正多位错误的 循环码。由于码的生成多项式与码的最小 距离有关,容易根据纠错能力要求来直接 确定码的构造,因此,它是一类应用广泛 的差错控制码。
RS码

RS码是Reed和Solomon 二位研究者发明 的,故称为里德-索罗蒙码,简称RS码。 它是一种适合于多进制的、具有强纠错能 力的码,为非二进制的纠错码。
6.3 卷积码
6.4 编码增益
6.5 其他信道编码方法
网格码 通过信道编码和信号星座的联合设计,不增大传 输带宽而减小Pb 可设计成具有“内在”时间分集
6.2 分组码


将信息码首先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 然后为每个码组附加若干位监督码元,这种编码 方式称之为“分组码”。 在分组码中,监督码仅监督本码组中的信息码元。 与分组码相对应,存在非分组码,如卷积码。在 非分组码中,监督码元除了与本组信息元有关, 还与其它组的信息码元有关。由于卷积码充分利 用了各码组间的相关性,其性能要优于分组码。 这里仅讨论分组码。
编码方法可分为分组码和非分组码,除 此外,还可以按如下方式分类:
1)
2)
3)
根据监督码与信息码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分 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按照码字的循环结构可分为循环码和非循环码 按照码元取值可分为二进制码和多进制码
线性分组码
分组码的码组由信息码和监督码 构成,其中监督码是根据一定规则由信 息码变换而得。规则不同,构成不同种 类的编码。
则将所有码元向左循环一位,得到的:
Cb [Cn2Cn3 C1C0Cn1 ] 也是许用码组。

C [Ci Ci 1
C0C1Cn1
Ci 在该码组集 中,则此码为循环码。
循环码的循环圈数≥2
0
4 2 1 3
W=0
W=4 7
5 6
序号 0 1 2 3 4 5 6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