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生理学课件-血液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课件chapt5血液生理

吞噬细胞为白细胞中的一种,有伪足,能够吞噬细菌; 淋巴细胞个体较小,其最大的特点是细胞核特别大; 还有一种多形细胞(或称多核细胞),细胞内多核,
彼此相连,也有吞噬作用。
鱼类白细胞的生理机能:
白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抵御病害的侵袭。 嗜中性颗粒白细胞有吞噬和消化的机能,能做变形
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吞噬病菌 和自身的老化与坏死细胞; 嗜酸性颗粒白细胞和嗜碱性颗粒白细胞的作用相似, 前者还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亲和力,能吞噬该复合物。 淋巴细胞也能做变形运动,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及部分球蛋白在肝脏合成, 另一部分球蛋白由组织中淋巴细胞分化出来的浆 细胞合成;
血清蛋白在体内不断地分解、合成、参与机体的 代谢活动。
(3)血糖来自食物中消化吸收后的葡萄糖及肝糖元分 解和异生作用,是肌体组织生化活动所需能量的来 源,是血浆中的重要成分; 肌肉和肝脏以糖元形式贮存糖,在血液中则以葡萄 糖形式存在,二者之间时常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六、血液的凝固
凝血: 血液流出血管后失去流动性并形成琼胶状的凝块。
凝血机制: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 的吞噬作用、激肽生成过程有关。
血液的凝固过程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凝血 因子
I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II
凝血酶原
Ca2+ 凝血酶
环境中缺氧,是使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迅速增加 的因素之一。
营养状况也影响红细胞的含量。 例如,雌鲫鱼饥饿半个月,红细胞下降40%。
鱼体的病理变化会改变红细胞的数量。 一般说来,各种疾病都会引起红细胞数的减少。
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鱼,红细胞的数量在不同性别 的鱼之间也有差异,往往是雄性较多,雌性较少。
彼此相连,也有吞噬作用。
鱼类白细胞的生理机能:
白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抵御病害的侵袭。 嗜中性颗粒白细胞有吞噬和消化的机能,能做变形
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吞噬病菌 和自身的老化与坏死细胞; 嗜酸性颗粒白细胞和嗜碱性颗粒白细胞的作用相似, 前者还与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亲和力,能吞噬该复合物。 淋巴细胞也能做变形运动,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及部分球蛋白在肝脏合成, 另一部分球蛋白由组织中淋巴细胞分化出来的浆 细胞合成;
血清蛋白在体内不断地分解、合成、参与机体的 代谢活动。
(3)血糖来自食物中消化吸收后的葡萄糖及肝糖元分 解和异生作用,是肌体组织生化活动所需能量的来 源,是血浆中的重要成分; 肌肉和肝脏以糖元形式贮存糖,在血液中则以葡萄 糖形式存在,二者之间时常保持动态平衡状态。
六、血液的凝固
凝血: 血液流出血管后失去流动性并形成琼胶状的凝块。
凝血机制:涉及到血管、血小板、凝固系统、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此外还与机体自身的防护,如免疫应答、细胞 的吞噬作用、激肽生成过程有关。
血液的凝固过程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凝血 因子
I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II
凝血酶原
Ca2+ 凝血酶
环境中缺氧,是使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迅速增加 的因素之一。
营养状况也影响红细胞的含量。 例如,雌鲫鱼饥饿半个月,红细胞下降40%。
鱼体的病理变化会改变红细胞的数量。 一般说来,各种疾病都会引起红细胞数的减少。
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鱼,红细胞的数量在不同性别 的鱼之间也有差异,往往是雄性较多,雌性较少。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课件PPT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水(90%—92%)
血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血液
血浆蛋白
(5%—8%)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下阶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 ②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 Hb的分子结构
•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
• 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 ■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①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②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叶酸:
•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水(90%—92%)
血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血液
血浆蛋白
(5%—8%)
白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下阶段: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①初期阶段:细胞有丝分裂,核酸(DNA)合成,
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 ②后期阶段:需要Fe2+合成Hb,每天需要20 ~
30mg。Fe2+缺乏时患缺铁性贫血。
• Hb的分子结构
• Fe3+需还原成Fe2+才能用于合成Hb。
• 因此,在急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多。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二、白细胞生理
(二)白细胞的功能
2.单核细胞
•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溶酶体内颗粒增加,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能吞噬较大颗粒。
• ■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
• ①吞噬细胞内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以及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 ②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骨髓造血过程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四)红细胞生成及破坏
• 1.红细胞的生成
• ⑶造血原料
• ●叶酸:
• 体内过程:食物中的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吸收入血→四氢叶酸→
多谷氨酸→参与DNA合成。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精品医学ppt
16
❖2.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 距离。
❖ 血沉快慢取决于—
红细胞是否容易相互叠连
❖ 导致红细胞相互叠连的原因—
血浆成分改变
精品医学ppt
17
3.红细胞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运行时,常常要通过口 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 细胞发生变形,通过之后又恢复原先形状。
第三章 血液
精品医学ppt
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心血管
系统中循环流动。
❖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吸收热量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精品医学ppt
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 水、低分子物质、蛋白质
血液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精品医学ppt Nhomakorabea3
精品医学ppt
(1) 定义: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 液凝固的物质。
(2) 种类:13种(其中FVI是FVa,实 为12种)
精品医学ppt
31
精品医学ppt
32
(3) 凝血因子的特点
① F IV 是钙离子 ② 除Ca2+和磷脂外,其余凝血因子为蛋白质 ③ 除F III(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 在于新鲜血浆中,F Ⅱ、Ⅶ、Ⅸ、Ⅹ在肝脏 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④ 凝血因子激活后,在该因子右下角标上“a”
❖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精品医学ppt
6
✓ (1)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液中晶体 物质(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
血液课件(共31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同步教学(高教版第四版)

一、血液的组成
2.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当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时,出血时间延长、甚至出血不止 (3)参与凝血
3.生成与破坏
二、血量
定义: 指机体的血液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 常 禽 畜 的 血 量 约 占 体 重 的 5 - 9 % ( 5 0 - 9 0 mL/ Kg) 。
一、血液的组成
(5)淋巴细胞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 T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淋巴细胞
indented nucleus
一、血液的组成
3.生成与破坏
生成 颗粒白细胞:红骨髓的原始粒细胞分化而来 单核细胞:红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淋巴器官(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破坏
三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粘滞性
定义:液体分子间的摩擦引起的液体流动缓慢并表现出黏着的特性。 比水大(以水的粘滞度为1)
全血相对粘度为4.5~6(取决于RBC 量及血浆蛋白量) 血浆相对粘度为1.5~2.5(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2)酸碱缓冲
红细胞内的两个缓冲对,即KHb/HHb、KHbO₂/HbO₂
共同参与血液酸碱度的平衡调节。
铁原子 亚铁皿红素
α链
β链
螺旋结构 多肽分子
β链
α链
血红素分子模型
一、血液的组成
4.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部位: 红骨髓
(2)原料: 蛋白质
> 珠蛋白
铁
→ 血红素
(3)促成熟因子: 叶酸、维生素B₁₂、Cu²+
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液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循环》课件

2.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1)静息电位水平 静息电位(自律细胞为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时,距离阈电位的差距加大,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增大,表现为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2)阈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上移,则与静息电位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反之亦然。 (3)Na+ 通道状态:兴奋产生时,都是以Na+通道激活作为前提。Na+通道处于备用、激活、失活三种状态,其活动有电压依从性和时间依从性。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Na+通道迅速开放,Na+迅速跨膜内流 失活状态: -50 mV,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心肌传导兴奋的特点 由于心脏各部位的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各不相同,故兴奋的传导具有快-慢-快的特点。窦房结的兴奋一方面通过房间束传至左右心房,引起左右心房同时收缩;另一方面通过结间束传至房室交界,然后由房室束(希氏束)传至左右束支,然后通过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
心房和心室间有结缔组织的纤维环隔开,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也无直接的电联系,心房和心室唯一传递兴奋的通道是房室交界区的房室结。
2. 房-室延搁 心房肌的传导速度约为0.4m/s,可将窦房结发出的兴奋迅速传遍整个左右心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速度变慢,仅为0.02~0.05m/s;所以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较长,约需0.10s,这一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意义:它使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按顺序进行,保证了心房收缩结束后心室开始收缩,使心室收缩前充盈更多的血液,以利泵血功能。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后,沿心室内传导系统-房室束及其分支、浦肯野纤维网迅速传播到左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4m/s,使兴奋几乎同时传到所有的心室肌,使整个心室肌同时发生收缩。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2血液

其它成分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 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2.1.3.2 血细胞
占血液40-50%,包括: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erythrocytes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leukocytes 血小板platelets。
2.1.4血量/Blood volume
Blood volume: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6-8% 循环血量:心血管内不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液:肝、脾、皮肤及皮下静脉流动缓慢
的血液。 献血/失血不超过10%时,一般不会影响健 康;失血达20%会影响到生命活动;超过30% 则危及生命。
2.1.5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定 (4)参与体液调节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 抵抗能力。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维生素 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必要辅助因
定义: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
细胞正常形态。 ②血浆胶渗压
定义: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容量。
渗透压小结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 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
2.1.3.2 血细胞
占血液40-50%,包括: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erythrocytes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leukocytes 血小板platelets。
2.1.4血量/Blood volume
Blood volume: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6-8% 循环血量:心血管内不断流动的血液 储存血液:肝、脾、皮肤及皮下静脉流动缓慢
的血液。 献血/失血不超过10%时,一般不会影响健 康;失血达20%会影响到生命活动;超过30% 则危及生命。
2.1.5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内环境稳定 (4)参与体液调节
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 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 抵抗能力。
红细胞的功能 运输O2和CO2 缓冲作用:4对缓冲物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1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维生素 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必要辅助因
定义: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
细胞正常形态。 ②血浆胶渗压
定义: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
主要功能: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容量。
渗透压小结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动物生理学--血液完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0
(一) 颜色与味道 1、颜色:红色 2、血味:咸腥味
(二) 比重
全血比重:1.040 ~1.075 (红细胞比例↑,比重↑)
血浆比重:1.024 ~1.031 (血浆蛋白浓度↑ ,比重↑)
红细胞比重:1.070 ~1.090 (血红蛋白浓度↑ ,比重↑)
精选ppt课件
11
(三) 粘滞性(viscosity)
精选ppt课件
15
2、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占99.5%)
小(0.5%)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维持血管内外水分平衡
保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保持正常循环血量
和功能
精选ppt课件
16
精选ppt课件
17
临床应用或生理实验
1、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
第三章 血液(Blood)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精选ppt课件
1
学习目标(Aims)
1. 说出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的概念、意义,解释血 浆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2. 说出各类血细胞的生理功能、解释红细胞渗透脆性、 悬浮稳定性及血沉的概念,简述红细胞生成调节机制
约2%
2、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以及补体
精选ppt课件
7
血浆蛋白种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血浆蛋白种类 白蛋白(albumin)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ppt课件

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 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 照研究,结果显示: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 均 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 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 60%。
六、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 配偶将会获得免费用血。本人三年内享受献血量 三倍、三年后享受等量用血,超过800亳升将无 限量用血,直系亲属、配偶将享受等量用血。充 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同时也 是你“爱心、孝心、关心”的充分体现,即对他 人的爱心,对父母的孝心,对妻子儿女的关心。 无偿献血既为了今天的别人,也为了明天的自己。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 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
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 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 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
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
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 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 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 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 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 2000亿个,血小板 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 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 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
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 称…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 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也
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 均 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 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 60%。
六、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 配偶将会获得免费用血。本人三年内享受献血量 三倍、三年后享受等量用血,超过800亳升将无 限量用血,直系亲属、配偶将享受等量用血。充 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同时也 是你“爱心、孝心、关心”的充分体现,即对他 人的爱心,对父母的孝心,对妻子儿女的关心。 无偿献血既为了今天的别人,也为了明天的自己。
人体内的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20-25% 的血液贮存在脾、肝、肺、皮肤等“贮血库”内。
当人体血循环需要血液时,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 放血液进入血管,参与血循环。献血200毫升不影响 血液循环,怎么会影响健康呢?
人体血液成份的吐故纳新活动十分活跃,人体内
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即20亿个红细胞)衰老、 死亡,白细胞的平均寿命约7-14天,血小板的寿命 就更短,约7-9天。再说,人体骨髓有强大的代偿 功能,在一定的条件激发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 到正常的6-8倍,一个健康人每天生成红细胞约 2000亿个,血小板 1200亿个,即每个健康成人每年 新生的血细胞相当于人体血细胞的总量。献血200毫 升后人体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决不会影响健康。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逸出
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红细胞溶解,简 称…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 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张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也
家畜生理学--血液 ppt课件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3
ppt课件
24
三、血液中的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
系统
(一)抗凝物质
1、肝素
2、抗凝血酶
(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血凝快形成后
血小板、肾等释放纤溶酶
原激活物
激活血块中纤溶酶原
纤
溶酶
化
纤维蛋白水解, 血凝快分解液
ppt课件
25
四、抗凝和促凝措施 (一) 抗凝 1、去钙离子法 草酸钾、草酸铵、柠檬酸钠 2、脱纤维法 3、肝素 4、双香豆素
1、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 + O2
HbO2
HHb
Hb + CO2
氨基甲酸—Hb
Hb
异常情况: 亚硝酸盐 CO
2、酸碱缓冲功能
ppt课件
14
(三) 红细胞的生成
1、部位:骨髓
2、原料:蛋白质
珠蛋白
铁
血红素
3、促进因子:叶酸、铜离子、维生素B12 4、生成的调节
缺氧或失血 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球蛋白
1、 免疫性抗体
2、 运输载体 ( 脂类、脂溶性维生素等 )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凝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一、红细胞(RBC)
(一) 特性
1、膜的选择通透性
2、 渗透脆性与溶血
渗透脆性:RBC在低渗溶液中破裂溶血
ppt课件
26
(二) 缓凝 1、低温 2、与光滑面接触
(三) 促凝 1、接触面粗糙 2、一定范围加热 3、维生素K
兽医内科学第四五章血液和心血管疾病ppt课件

1.精神不振,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受阻。 2.皮肤及可视黏膜苍白,心跳加快。 3.消瘦、出现周期性下痢及便秘。 4.缺氧和含铁酶及铁依赖酶活性降低。 5.耳部血管不明显,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6. 个别猪生长较快,经3~4周奔跑中突亡。
15
(四)病理变化
1. 肌肉淡红色,特别是臀肌和心肌 2. 心、脾肿大,肝脏脂肪变性且肿大,伴
21
(三)病因
1.放射性损害:如X线、同位素、电离辐射 2.化学元素: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
染发剂(含苯胺)等 3.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及一些治疗癌症
的烷化剂等 4.病毒侵袭:动物肿瘤病毒、T淋巴细胞病毒等 5.遗传因素:染色体、基因异常 6.血液病继发: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
38
(二)病因
1.原发性心内膜炎:细菌感染。 2.继发性心内膜炎:创伤性网胃炎、慢
性肺炎、乳房炎、子宫炎和血栓性静脉 炎等。 3.其它:新陈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 感冒、过劳等。
39
(三)症状
1.有的家畜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畜体 重下降,伴发游走性跛行和关节性强拘,滑膜炎 和关节触疼。
3
嗜碱性粒细胞
4
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
6
犬红细胞和血小板
7
一.贫血(Anemia)
(一) 定义: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 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压积) 值低于正常值的综合征。
(二) 主要病因: 血液过度丧失 红细胞过度被破坏 产生无效的红细胞
8
(三) 按病因分类
出血性贫血:血液大量流失,多见于血管受 损伤,内脏出血等。
营养性贫血:造血原料供应不足,见于蛋白 质、微量元素(Fe、Cu、Co)和维生素 (VB12、叶酸)的缺乏。
15
(四)病理变化
1. 肌肉淡红色,特别是臀肌和心肌 2. 心、脾肿大,肝脏脂肪变性且肿大,伴
21
(三)病因
1.放射性损害:如X线、同位素、电离辐射 2.化学元素:如苯及它的衍生物、汽油、油漆、
染发剂(含苯胺)等 3.药物致病:如氯霉素、保泰松及一些治疗癌症
的烷化剂等 4.病毒侵袭:动物肿瘤病毒、T淋巴细胞病毒等 5.遗传因素:染色体、基因异常 6.血液病继发: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
38
(二)病因
1.原发性心内膜炎:细菌感染。 2.继发性心内膜炎:创伤性网胃炎、慢
性肺炎、乳房炎、子宫炎和血栓性静脉 炎等。 3.其它:新陈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 感冒、过劳等。
39
(三)症状
1.有的家畜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有的病畜体 重下降,伴发游走性跛行和关节性强拘,滑膜炎 和关节触疼。
3
嗜碱性粒细胞
4
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
6
犬红细胞和血小板
7
一.贫血(Anemia)
(一) 定义:贫血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 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比容(压积) 值低于正常值的综合征。
(二) 主要病因: 血液过度丧失 红细胞过度被破坏 产生无效的红细胞
8
(三) 按病因分类
出血性贫血:血液大量流失,多见于血管受 损伤,内脏出血等。
营养性贫血:造血原料供应不足,见于蛋白 质、微量元素(Fe、Cu、Co)和维生素 (VB12、叶酸)的缺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凝固。根据对血液凝固机理的认识,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以延缓或加速血液凝固。
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 减低创面的温度
除去Ca2+和纤维蛋白 加入抗凝剂 双香豆素
血液与糙面相接触 提高创口的温度
添加维生素K
(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 红细胞的功能 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Androgen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小板: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液生理
红 细 胞 在红骨髓 的 生 成
在循环血液
干细胞
髓系干细胞
红系定向祖细胞 原红细胞细胞 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
(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水(90-92%)
养分:血浆蛋白质、脂类、葡萄糖、维生素等
血浆
电解质:Na+、K+、Ca2+、Cl-、HCO3-、HPO42-等
代谢产物:氨基酸、多肽、乳酸、酮体、尿素、 尿酸、肌酸、肌酐、马尿酸、胆色素和氨
气体:O2、CO2、和N2等气体 其他:激素和酶等
血液生理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
血浆蛋白 球蛋白:α、β、γ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止血 3、纤维蛋白溶解 4、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 2、纤维蛋白溶解 3、抗凝和促凝
血液生理
1、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 而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血液生理
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 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 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 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 粘滞性。(比水高4~5倍)
颜色、比重和气味 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
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 ——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 和血压起重要作用。
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血液生理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激活物(+)
(-)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酶
纤维蛋白
降解
(产物为可溶性小肽——抗凝)
二个阶段
纤溶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血液生理
3、抗凝系统:
血液中存在着一些抗凝物质,通常把这 些抗凝物质统称为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III AntithrombinIII
血液的pH值
血液生理
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 7.35~7.45,耐受极限为7.00 ~7.80——相对恒定。
1、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颜色、比重和气味 血液的粘滞性(viscosity)
NaHCO3/H2CO3; 蛋白质纳盐/蛋白质; Na2HPO3/NaH2PO4等
2、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 过多的酸和碱。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 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 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 固或血凝。
血凝概念 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血液生理
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 —“瀑布”样反应链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X Xa
第一阶段
凝血酶原 II
凝血酶 IIa
第二阶段
纤维蛋白原 I
纤维蛋白 第三阶段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plasminogen)
纤维蛋白溶解酶 (plasmin)
纤溶酶原激活物 (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酶原抑制物 (plasminogen inhibitor)
1、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有关凝 血因子——内源性激活途径。 2、来自各种组织和血管内皮 细胞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 激活物(tPA)和由肾脏合成 的尿激酶(uPA)——外源性 激活途径。
循环血量 ——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贮备血量 ——贮存于肝、肺、腹腔静脉 及皮下 静脉 丛的血量
血液生理
水(90%—92%)
血 浆 晶体物质(2%—3%)
(Plasma)
白蛋白
血液
血浆蛋白 球蛋白 (5%—8%)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 血细胞(40%—50%)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Hematocrit)
Ia
血凝概念 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血液生理
2、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为血栓,填塞这一段血管,在出血停止和血管创 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这一 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内
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中的现象,称 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衰老红细胞的抵抗力较弱,脆 性较大;网织红细胞和初成熟的红细 胞抵抗力较强,脆性较小。
某些化学物质,疾病和细菌等, 能使红细胞脆性有所增大,不同程度 地引起溶血。
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血液的pH值
血液生理
第二节、血 浆: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2、血浆的化学组成 3、血浆的主要功能 4、血浆的渗透压
血液生理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浆中有纤维蛋白原,而血清中没有。
血液生理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组成约 占血液总量的50~60%,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纤维蛋白原
血液生理
血浆功能
运输功能——结合蛋白 营养功能——白蛋白 形成胶体渗透压——白蛋白 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缓冲功能——pH 免疫功能——γ球蛋白
血液生理
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 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 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 量,称为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 透压( 0.5%)和晶体渗透 压(99.5%)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速度,称为红 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简称血沉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这种抵抗能力,称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或简称脆性。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 (Blood Physiology)
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二、血 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四、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 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生理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血 量 2、血液的组成 3、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生理
1、血 量: 指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畜体的5%-9%。
并且存在种间的、年龄的、所处生态环境等的不 同的差异。
哺乳动物的血浆渗透
4、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压约等于7.6个大气压。 把0.9%NaCl溶液称为
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
血液生理
第三节、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肝素 蛋白质C
Heparin
血凝概念 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 抗凝系统
血液生理
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嗜碱性粒细 胞和肥大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
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 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协助完成、相辅相成。
血液生理
4、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加速或延缓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