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服务业理论研究述评
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原小能,女,经济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11期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述评原小能(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南京210042)摘 要:服务创新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虽然由于服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有关服务创新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对国外有关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别阐述了服务创新概念、服务创新研究方法和代表性模型、服务创新类型、服务创新特征和服务创新模式,并给出了简要的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服务创新;研究方法;特征;模式 随着经济的日益知识密集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在就业和G DP 中的比重已达2/3以上。
在微观上,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从事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将战略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获利能力。
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GE )明确提出要实行由制造业公司转变为服务业公司的战略调整,将原有制造业务进行转移或外包;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 B M )已经把业务转向电子服务业。
而且在当前,制造业的竞争力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还包括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以及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服务”成为产品增值的重要渠道。
无论是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制造业公司服务功能的改进,都要依赖于服务创新,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服务创新问题。
本文对国外有关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加以了梳理,以期扩展我们对服务创新理论的理解,并以此来指导和推进我们的服务创新。
本文的综述主要包括服务创新概念、服务创新研究方法、服务创新类型、服务创新特征和服务创新模式几个方面。
一、服务创新概念熊比特是首位用经济学方法和概念分析创新的学者,但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熊比特以及后来追随熊比特的学者关注的重点。
服务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自诺曼 (9 4 将“ 18 ) 关键时刻” 这个概念引入服务管理之后 , 关于服务 接触的研究逐渐丰 富起来 。如美 国营销学家 Ce il 18 从社会学 zpe 等( 94) 引进角色理论 , 认为在面对面服务中 , 客和服 务人 员都扮 演某种角色。 顾 贝特逊 (9 9 从心理学引进个 人控制概念 , 为顾 客希望控制服务过程 18 ) 认 和结果 , 服务人员也希望控制。 11 .. 客 满 意 3顾 从 2 世纪 7 O O年代起 , 管理学者对顾客满 意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 提 出了许多理论模型。其 中 , 著名 的两个理论模型是 : 1Oi (9 0 提 出的“ )le18) v 期望一实绩模型” Oi 认为 , 。 le v 在消费过程 中 或消费之后 , 客会根据 自己的期望 , 顾 评估产品和服务的实绩 。 2 Wo rf C dt 和 Jn i ( 8) 顾 客消 费经历 比较模 型 ” ) o u 、 a o e e k s 93 的“ d t n1 。 他们认为 , 顾客会根据 以往 的消费经历 , 逐渐形成期望 :. a 对最佳 的同类 产品或服务实绩 的期望 .. b 对一般 的同类产 品或服务 实绩 的期望 -. c 对某 个企业产品或服务正常实绩的期望。 1 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 2 服务质量 的研究是服务管理研究的核心。 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对服务 质量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以下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思想 。 1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 型 .1 2 格 朗鲁斯( 9 2 根据认知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 18 ) 把服务质量分为 “ 技 术质量 ” 功能质量” 和“ 。顾客实际经历的服务质量 符合或超过他们的期 望, 他们感觉中的整体服务质量就好 。顾客 实际经 历的服务质量不如他 们 的期望 , 他们感觉中的整体 服务质量就差 。 1 .服务质量差异分析模 型 .2 2 美 国著名营销学家 P r u a 等(9 5 的服务 质量差 异分析模 型 a smm n 1 8 ) a 包括五类差异 :. a 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管理人 员对顾客期望 的理解
国外服务业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000-8462(2006)03-0427-04国外服务业区域发展理论研究述评①胡 霞1,魏作磊2(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广东广州 510275;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中国广东广州 510275)摘 要:对国外关于服务业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介绍和阐释了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影响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因素和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整理的基础上,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缺陷做了相应的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阐述了意见。
关键词:服务业;区域发展;空间分布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服务业在20世纪中后期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论研究范围也逐渐从传统的经济学领域扩展到了曾被视为不创造价值的服务部门。
对于服务业的特性、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也促使产生了大量的论文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
然而,由于服务业的异质性,人们对于服务业的特点特别是其地区分布方面掌握的还很有限(Thomas J.K in, 1987)。
与生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等这些热门话题相比,服务业的区域发展还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
1 服务业的空间分布(location)规律研究与其它产业相比,服务业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时发生且服务产品不可储存的特点,所以其布局也有着自身的特有规律。
但是对其理论的关注却大大迟于对农业布局和工业布局的研究。
Daniels(1985)认为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长期明显地被人们忽视。
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一些地理学家首先开始关注这个领域,由此带动了更多的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此领域进行学术探索。
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促使此领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冯・杜能和韦伯分别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后,以德国经济学家W.Christaller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在服务业的区位分布领域开始研究。
国内外关于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综述张慧文(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上海201209)二十世纪以后,服务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的份额普遍占60%以上。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也保持良好的态势。
【2】服务经济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一、国外关于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回顾国外学者对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的研究经历由萌芽到产生并经发展再到深化几个阶段。
(一)服务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萌芽阶段(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西方以农业为基础并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受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低,只停留在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要的层次,服务业的重要性远不及农业及新兴工业。
因此,该时期涉及服务业的经济理论也只停留在服务是否创造财富,即是否具有生产性的讨论上。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将服务视为一种专门职能及独立的经济部门存在,由此揭开了将“服务”作为独立范畴进行研究的篇章。
一些经济学家将服务视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并认为服务在财富的创造上与工农业生产没有什么不同。
如,法国的P.Lepesant de Boisguilbert在他的《法网的零售业》中曾写到:医生、律师、商人、军队和国家公仆等所提供的劳动都是国家的财富。
但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工商业才是生产性产业,服务不创造价值,是非生产性活动。
【3】亚当·斯密的上述观点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 Baptiste Say)在其主观效用价值论基础上否定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服务劳动属于生产性劳动,并把服务劳动成果统称为无形产品。
约翰·希克斯(John R.Hicks)将各种服务都纳入到生产范畴,认为服务劳动者做了有用的工作,属于生产者,应得到报酬。
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研究述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谢谢观看
文献综述
中医养生保健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已有 关于养生理论的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保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 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中医理论、方法及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涉及的 内容包括体质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多个方面。然而,中医养 生保健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学科交叉等。
2、发展趋势比较
从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看,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趋 势。具体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 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得到了广泛。进入21世纪,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 来,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二、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 统计分析。具体来说,我们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作为 数据来源,对其中的关键词、主题、作者等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研究热点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和主题,我们发现国内外信息资源管 理的研究热点存在一定差异。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信息检索与推荐技术的研究。国外研究 则更加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 面。
二、制造业服务化概念与动因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来增加产品价值,实现从单纯制 造向制造与服务融合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进费者对产品附加值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制造业企 业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
2、竞争优势提升:制造业企业通过提供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照顾社区工作论文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都倍受关注。
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社区服务”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在国外相关领域,这一称谓较少被使用。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社区服务,是指由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等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区社会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
基于此种理解,笔者认为,国外与“社区服务”涵义相近的词汇有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
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作的综述将涉及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不同概念。
一、研究历程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x-,t象,社区研究自一开始很快就进入了欣欣向荣、成果迭出的时期。
其中,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威廉・怀特(William FooteWhyte)、林德夫妇(RobetrS.LyndandHelenMer-rellLynd)等人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8年,沃思(Louiswirth)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提出了“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化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差异增大,认同感被削弱,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
受“社区消失论”的影响,其后社区研究进入一段低落时期。
国外服务业理论研究述评

理论和B l e 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为主。他们 认为 ,随 l 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 ,服务业的重要性由低到高 逐 步递 进 。 R s w (90) o o 16 作为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 的代 t 表 ,提出 了经济发展的五个 阶段理论 ,即传统社 会 、起飞前准备阶段 、起 飞阶段 、成熟阶段 、大
众高消费阶段 。在传 统社会 ,生产力主要 以农业 为 主 ,服 务 业 还 处 于 萌 芽 阶段 ;在 起 飞 准 备 阶
段 ,社 会 逐 步 由农 业 转 向 服 务业 ,劳 动 力 也 开 始 不 断从 农 业 向 工 业 和 服 务 业 转 移 ;在 起 飞 阶 段 ,
传统 产业 实 现 了工 业化 ,并开 始 步入 现代 化进 程 ,人们 的价值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 ,服 务化开
业 的理论 进行 了梳 理 。
一
论 ,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 的三阶段理论 ,即前工业
社会 、工业 社会 和后 工业 社会 。他分 析
要为 个人 和家 庭 服务 ;在 工业 社会 ,以与商 品 有关
、
服 务 业发 展 的阶段 理论
文对国外服 务业的相 关研 究成果进行 了梳理 , 系统阐述 了服务业发展 的阶段 、服 务业 与就业的关 系、服 务
业 与工 业之 间的关 系、对服务业作 用的质疑理论 、生产服 务业及服务 外 包等 西方学者关 注的服 务业 焦点 问
题 ,并 简要提 出了未来服务业的研 究方向。
【 键 词 】服务业 ;经济增长 ;述评 ;研 究展 望 关
21年 8 00 月
经 济 论 坛
E o o e F r m c n mi o u
Au .2 1 g 00 Ge . 8 NoO n 4 0 . 8
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李忠民肖祥辉(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710062)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
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提出,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就是高度服务化的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就是服务型的经济,服务业在新千年中已经成了不同国家都致力发展的的绝对主体。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服务业理论作一个简要述评。
关键词:服务、服务业、后工业社会、鲍莫尔——富克斯假说、配第——克拉克定律一、引言“服务业”概念最早由克拉克在1957年提出来,在这之前,理论界以“第三产业”来称呼,早在十七世纪末(1690年),威廉·配弟(Willian·Petty)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一些思想。
此后,萨伊(Say)、西斯蒙弟(Sismondi)、李斯特(List)、西尼尔(Senior))以及马克思等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三产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经济范畴所涉及的经济规律。
然而,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及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是近几十年的事。
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费雪最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到1957年克拉克把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产业”,发现“克拉克定律”,从而使服务业的理论初具体系。
本文从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服务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论和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服务业理论。
二、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1、罗斯托的经济增长的阶段理论罗斯托作为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他根据经济史的事实,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理论。
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任何社会都可以归入下面五种情况之一: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而后大众高消费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服务与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由低到高递进。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服务业还处在萌芽阶段;起飞准备阶段是一个转型时期,社会逐步趋向商业化,服务业发展开始抬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工业、交通、贸易和服务业转移;起飞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步入了现代化进程,新的价值结构已经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生活的服务化开始深入人心。
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产生的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以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典型养老服务模式实践经验,促进我国有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标签:人口老龄化;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按照国际标准,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并于2050年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
老年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传统家庭人口结构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求切实解决的民生问题。
二、养老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从世界各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践来看,各国均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结合,多元模式共生并存”、“社会公益”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纵观国内外关于老年服务业理论的研究,较为完整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社区照顾理论社区照顾理论是1963年由英国政府健康部最先提出,经过50年发展,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反院舍化运动”,认为应该让老人在他熟悉的社会环境下维持日常生活,以此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隔离,即所谓的“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可归纳以下几种:无偿服务,社区开办小型院舍,设立暂托处,上门服务。
2、社会嵌入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主张个体结构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融合和互动。
相对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以享受为主无需面对社会化问题,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没有失去社会化,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
社区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由于角色转换而产生的不适应感。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一方面主张政府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由公共部门、营利/非营利部门、家庭和社区等共同提供福利服务,共同买单;另一方面注重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进入福利服务市场,并通过规范管理减少对民间资源参与福利供给的限制,以弥补民众需求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的空白,促进福利的供给效率。
国外养老服务业评估经验的研究报告

国外养老服务业评估经验的研究报告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国外养老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
为了评估养老服务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许多国家采取了不同的评估经验。
首先,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评估,德国是非常重视的。
德国建立了一个名为“质量奖”的养老服务业评估系统,该系统由政府和民间机构共同组成,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以评估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质量。
评估结果将作为用户选择养老服务机构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养老服务机构在市场中证明自身实力和提升形象的重要途径。
另外,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英国采取了一种基于用户反馈的评估方法。
英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名为“公众信任力状况”的养老服务评估系统,通过收集养老服务机构的用户反馈,评估服务机构的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公开发布,供用户参考。
此外,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个名为“举报电话”的机构,鼓励用户积极向该机构举报养老服务机构的问题,以加强监管和改进服务质量。
此外,德国和英国的养老服务业评估系统均采用了外部机构的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有效地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促进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市场竞争。
总之,对养老服务业进行评估是重要的。
通过采取不同的评估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
同时,由于人们对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下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的相关数据,了解其发展状况和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内养老服务业的数据。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共有养老机构近7万家,床位近800万张,总收入接近5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占比达到了85%,占床位数的比例也超过60%。
这些数据显示出了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可以看出,民营养老机构在业内地位的提升和发展迅速。
这既反映了市场的发展特点,也促进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

CHUANGXINKEJI 2013.05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加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高质量的服务对增加市场份额、投资回报和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贡献,因此服务行业纷纷把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竞争优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服务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政府机关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服务质量。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2004年,首届中国服务质量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服务质量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
国外研究现状最初的服务质量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1.关于服务质量内涵的文献回顾(1)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简称。
在1982年,Gronroos 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定义为消费者的服务期望同其服务感知的比较。
如果服务感知大于服务期望,那么服务质量就是良好的;如果两者相等,服务质量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服务感知小于服务期望,服务质量就是低下的。
服务质量的差异比较结构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Gronroos 以后,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服务质量是主观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其取决于顾客购买前的期望、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的区别在于:服务质量更难被消费者所评价;顾客的评价取决于他们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的比较,既要考虑服务的结果,又要考虑服务的过程。
(2)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如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相关,会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关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目前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一是直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三是间接影响顾客以后的购买行为。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述评

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述评党 怀 清提 要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80年代其他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发展。
处于不同经济政治环境下的国家,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和机理有何不同,本文从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亚太地区三个层面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和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原因 机理中图分类号 F069一、引 言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又称生产者服务业,是一种被用作其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
其外延包括与产品和流程设计及创新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组织和管理相关的活动、与生产相关的活动、与产品推广和分销相关的活动以及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等,具体包括设计、研发和工程,信息咨询及处理,财务、法律和金融服务,质量控制、运转维持和后勤,营销、广告等活动。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迅猛发展,产值和就业人口激增,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亚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发展起来。
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机理生产性服务业最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学者对其发展原因和机理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外部化论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解释就是外部化论。
外部化是指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经由生产性服务行业的企业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需求的过程。
学者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固有含义是:企业通过产业选择的方式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需求,这是导致经由市场购买的生产性服务业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的方式来满足其生产性服务功能的需求,为什么还要选择外部化的方式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导致企业外部化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成本因素、资源战略因素、需求特点和规制因素。
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权威精品]
![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权威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63b9b3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7.png)
国外服务质量理论研究综述-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过去20年国外关于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这将促进我国学者对其继续深入研究,本文在整理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服务质量理论进行综述。
【关键词】服务质量;PZB;研究综述一、服务质量的定义北欧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丁·格罗鲁斯(Christian Gronroo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并对其构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而完成了对服务管理与科学中最重要概念的界定,由此也标志着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全面开展。
查阅国外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两个概念是交替使用的。
因此本文也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简称为服务质量。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服务质量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服务质量的概念。
代表性的观点如表1所示:综合以上各学者对服务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对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认知的一种主观结果。
二、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关于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比较有影响的是A.Parasuraman,Valarie A.Zeithaml和Lonard L.Berry三位学者的研究,三位学者在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领域做出了很多有影响的研究,本文也借鉴了三位学者的许多观点,为了便于说明,在引用他们的原文或观点时将三位学者简称为PZB。
PZB(1985)认为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而言,比产品质量更加难以评估,而且服务质量的认知是来自于消费者期望与实际服务表现的比较,服务质量的评估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估,还包含了服务传递过程的比较。
三位学者通过对银行、信用卡、证券经纪和产品维修等四种服务业进行深入访谈,提出了“十项服务质量构成因素”:(1)可靠性:每次服务质量的一致性程度,包括服务结果和可信性的一致,以及是否能如企业所承诺顾客的、在约定的时间内和质量要求下完成。
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

现代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21世纪以来,服务业快速细分,不断催生、推动出新的服务业态,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新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涌现。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际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国目前最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
本文主要对现代服务业的提出和内涵理解进行理论研究综述,以期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标签: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提出服务业的专门性研究起始于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其首次提出第三产业的提法并列举出第三产业的范围包括多个服务行业[1],为此后服务业的产业归属划分提供了理论前提。
而明确、系统开创产业理论、提出“服务业”一词并进一步用“服务业”代替第三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其1957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第三版)一书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理论进行专门研究,意义重大[2]。
在中国,直到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五”计划建议,才将“第三产业”改称为“服务业”,但目前国民经济统计上仍沿用“第三产业”。
随着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理论界关于服务业的研究日趋成熟。
各国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见解。
现代服务业的提出源于服务业,先有服务业的概念,才出现了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多见于中国理论界,是中国近几年提出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的新概念,而国外文献多见“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提法。
1.国外有关论述在服务业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较少提及“现代服务业”,大多偏向于用“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形容,或者用“新兴服务业”这一提法。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这类观点普遍认为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包括现代社会的服务业也是一种生产性服务业。
加拿大学者格鲁伯和沃克(1989)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为,服务业不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服务业,而是为生产环节提供中间服务或产品的服务业,即是“那些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
西方行政服务理论评述

西方行政服务理论评述本文作者:李玉耘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公共行政理论丛林的形成既是公共行政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公共行政学对现实社会急剧变化所作出的理论回应,有着深刻和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在经济方面,西方国家的繁荣景象慢慢消退,开始滞胀,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后出现的石油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引发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不断衰退,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再也无法支撑福利国家政策。
在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机构不断膨胀,办事人员数量猛增,官僚体制走向僵化,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低下,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在社会方面,西方国家受暴力、吸毒、失业、种族冲突、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困扰,并不断受到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的冲击。
在文化方面,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日益理性化,从而使得社会文化的整体氛围笼罩着浓厚的理性化色彩,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伦理道德价值的诉求,相反,以个人主义为价值诉求的嬉皮士文化成风。
个人主义的过度发展,一方面造成物欲横流,道德价值普遍贬值,另一方面,导致价值相对主义日益流行,是非善恶的标准越来越模糊,致使一些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丧失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感到空虚无聊或苦闷彷徨[1]。
总体看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面临着经济衰退、官僚机构僵化、社会动荡、传统价值缺失等问题,而当时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不能为政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于是,各国学者为消除政府面临的危机,寻求良好的治理之道,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随之,新的公共行政学理论纷至沓来,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使得行政学理论一时显得比较庞杂。
但是,细加分析,这些公共行政学理论可以按照目标取向分为两大类:一是工具理性取向的行政理论,即把公共行政看作一门管理技术,坚持效率至上;二是价值理性取向的行政理论,即认为公共行政是民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价值。
生产者服务业论文:生产者服务业国内外研究述评

生产者服务业论文:生产者服务业国内外研究述评摘要:从20世纪中期以来,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且持续快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
文章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归纳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产者服务业;国内外;述评从20世纪中期起,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且持续快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
国外有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国内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些。
总结国内外有关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者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据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探讨生产者服务业概念的应属machlup(1962),他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供给各种专业知识。
greenfield(1966)从需求的角度揭示生产者服务业的内涵,指出生产者服务业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主要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产业。
陈宪(2002)对生产者服务下的定义是生产者服务是市场购买的被企业用作商品与其他服务生产投入的中间服务。
程大中(2004)指出生产者服务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即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产品,对应着作为资本品的服务。
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定义,学术界已达成了一致的共识,但是对其所涉及的行业,不同学者就有不同的划分。
browning&singelman(1975)指出生产者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和经纪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
marshall(1987)认为,生产服务业包括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业(如流程处理、研发、广告、市场研究、摄影、传媒等)、与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业(如商品销售和储存,废物处理,设备安装、维护和修理等)、与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业(如福利服务、保洁等)。
姚为群(1999)认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工程和产品维修、运输、通信、广告、仓储、人事、行政、保安和企业清洁等。
国外银行服务运营管理理论分析

国外银行服务运营管理理论分析国外服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大体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努力和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和整合,服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
服务运营管理是服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以日常运营管理为主题,揭示服务运营管理内在的规律。
本文通过对国外服务管理理论中服务接触,服务质量,排队管理和生产能力与需求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实证考察,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运营管理有所启示。
一、服务接触(一)服务接触三元组合理论服务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发生接触(moment of truth)"l1j,通常这种短暂的接触往往正是客户评估服务的重要瞬间,形成了对服务质量好坏的评价。
在服务接触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服务组织、员工和客户的三元组合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服务的特有特征之一是客户主动参与服务生产过程.每个关键时刻都涉及客户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双方在服务组织所设计的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银行,管理者为维持边际利润和保持竞争力.会尽可能提高服务传递效率,常常利用规定或程序限制员工自主权和判断, 从而限制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导致服务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客户不满。
员工和客户都试图对交互过程实施可感知的控制。
员工希望通过控制客户的行为,使其工作易于管理,轻松自如,而作为客户,希望控制服务接触过程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理想的情况是服务接触的三要素协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利益,然而真实情况往往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常常是其中之一为了自己利益而控制整个服务接触过程。
1.这一研究中特别强调了服务组织在三元组合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组织文化”和“组织授权”概念,认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客户选择银行的真正原因,因为企业文化有助于客户确定服务的价值.它把组织文化概念描述为:(1)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信仰或共同的理想,它成为有力约束组织中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准则。
(2)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传统和信仰,它赋予组织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者对于服务业的研究较早,早在1690年,William Petty 就在其著作《政治算术》一书中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思想。
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家Fisher 最先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1957年Colin Clark 将第三产业称作“服务性产业”并发现“克拉克定律”,从而使西方的服务业理论初步形成体系。
本文从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生产服务业以及服务外包等几个方面对服务业的理论进行了梳理。
一、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主要以Rostow 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和Bell 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为主。
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由低到高逐步递进。
Rostow (1960)作为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的代表,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即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高消费阶段。
在传统社会,生产力主要以农业为主,服务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起飞准备阶段,社会逐步由农业转向服务业,劳动力也开始不断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起飞阶段,传统产业实现了工业化,并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人们的价值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服务化开始深入人心,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成熟阶段,高科技的发展也使服务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大众高消费阶段,社会的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已经从物质需求转向服务需求,社会全面进入服务型社会,国民经济的发展全面步入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时代。
Daniel Bell (1973)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分析了这三个阶段中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在前工业社会,服务业主要为个人和家庭服务;在工业社会,以与商品有关的服务业(商业)为主;后工业社会,以知识型服务和公共服务为主。
Bell 对后工业社会的质量是以服务(健康、教育、休闲和艺术等)和舒适来定义的,因而,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也是狭义上的服务业,不包括与物质产品生产紧密相关的行业。
因此,尽管Bell 已经预见到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他所定义的服务较为狭隘,从而使得后工业社会的定义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早在17世纪,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先驱William Petty 就已经发现劳动力的转移规律,其后,Clark 和Kuznets 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均验证了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Petty 虽未提出“第三产业”这一术语,但却是经济学界公认的第三产业理论的奠基人。
其在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他指出这种产业间存在的“收入差”是促使劳动国外服务业理论研究述评文/李晓青宋治涛【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本文对国外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系统阐述了服务业发展的阶段、服务业与就业的关系、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理论、生产服务业及服务外包等西方学者关注的服务业焦点问题,并简要提出了未来服务业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服务业;经济增长;述评;研究展望【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9AZZ065)。
【作者简介】李晓青,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宋治涛,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Aug.2010Gen.480No.082010年8月总第480期第08期·35·力在产业之间转移的动因,而转移的方向是由农业转移到手工业、商业和制造业。
这种关于产业“收入差异”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Colin Clark(1957)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的第三版中,提出以“服务性产业”代替Fisher 提出的“第三产业”。
Clark在配第定理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了劳动力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深刻关系。
他认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就业人数相对于制造业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
这一结论被称为“克拉克定理”。
经济学上将配第的观点和克拉克的发现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
“GNP之父”Simon Kuznets(1971)在Clark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新的认识,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的相对劳动力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在所有国家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相对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Kuznets的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就不大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了,而服务业则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
三、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理论(一)工业服务化理论Shelp和Riddle是工业服务化理论的代表。
Shelp(1984)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粘合起来的灰泥(mortar)。
”Riddle(1986)认为,“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服务业是经济的黏合剂(glue),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
”Shelp和Riddle认为,产业生产的中间需求是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中间服务包括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流通和金融服务、与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这四点构成与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相联系的“新服务经济学”的核心。
任何服务产品的生产都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无论什么产业都将逐渐转向服务化发展。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商品和服务是互补的。
这种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部分,产业服务化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Riddle 还通过构造一个“经济部门相互作用模型(an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economic sectors)”向我们描绘了服务在分工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指出服务不是“边缘化的或奢侈的经济活动(peripheral or luxury economic activities)”,而是位于经济的核心地带。
(二)服务工业化理论服务工业化理论认为,西方经济中服务产业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工业生产能力所允许的范围。
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一种障碍,阻碍着整体生产率的恢复和提高。
1967年鲍莫尔(Baumol)和1968年富克斯(Fuchs)提出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Baumol-Fuchs Hypothesis)。
此模型的基础是鲍莫尔的两部门非均衡增长宏观经济模型。
这一模型研究的出发点是当时美国城市日益增长的财政危机问题,但后续的研究表明,该模型所蕴含的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服务业。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第二,服务业就业增长相对较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因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第三,服务的需求弹性对服务业增长有重要影响,较低的价格弹性会导致“成本病”(cost disease)。
利用“鲍莫尔—富克斯假说”模型进行分析的最终结果就是,如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滞。
因此,服务产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否则将阻碍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就提高劳动增长率而言,引进新技术,开展类似工业化的产业化经营是一条可行之路。
“鲍莫尔—富克斯假说”运用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服务业对就业转换的贡献等,将服务业研究纳入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四、对服务业作用的质疑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现象打破了人们对服务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的乐观愿望。
于是,一些学者对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质疑,重新审视服务业的重要性。
其中,典型的理论代表为“卡尔多定律”、“新工业主义理论”和“自我服务理论”·36·(一)卡尔多定律卡尔多定律(Kaldor’s Growth Laws)是指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Nicholas Kaldor)1966年在在剑桥大学的就职演讲及同年在康奈尔大学皮尔斯纪念讲座中提出的工业经济增长的三个规律。
一是GDP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高度正相关,这不仅因为从定义上讲制造业产出就是GDP的组成部分,还因为制造业的生产特征使得制造业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存在因果上的联系;二是由于静态及动态规模报酬递增的缘故,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制造业产出增长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三是整个经济中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与非制造业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大多数非制造业活动受制于收益递减,特别是以土地为基础的活动以及许多服务业部门的活动。
卡尔多认为,英国制造业就业比重的下降是英国经济失去优势的主要原因,他把英国经济中制造业就业绝对下降的现象称为“非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
他特别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将制造业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卡尔多定律对服务业发展的看法是消极的。
(二)新工业主义理论新工业主义理论从不同角度看待当代社会中白领工人增加的事实。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Galbraith (1975)认为,白领人员的增加不是服务需求增长的结果,而是物质产品的需求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促使企业内部劳动分工发生变化的结果。
未来社会并不是以服务需求增长为动力的“服务经济”模式,而是仍然以物质产品的需求为动力的“工业经济”模式,只不过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现代的工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投入方式,而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劳动投入方式。
由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与人力资本投资有关的产业,如教育会得到相应的蓬勃发展。
他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不是服务社会,而是新的工业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下的新型工业社会,美国社会的主要变迁不是转向服务社会,而是转向工业的集中以及权力的集中。
(三)自我服务社会理论Jonathan Gershuny(1978)认为即将来临的社会并非是Bell所描述的服务社会,而是一种自我服务社会(self-servic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