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损伤基础知识
x射线辐射损伤的基础
x射线辐射损伤的基础以x射线辐射损伤的基础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x射线辐射的性质和对人体的损伤。
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力和能量。
这种辐射可以通过物质而无需媒介传播,因此在医疗、工业和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尽管x射线在医学影像、癌症治疗和无损检测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但它也会对人体产生损伤。
当人体暴露在高剂量或长时间的x射线辐射下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x射线辐射会对细胞产生直接损害。
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其高能量会与细胞内的分子相互作用,导致DNA链断裂、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等。
这些细胞损伤可能会导致突变和细胞死亡,进而引发肿瘤的发生。
x射线辐射还会对身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间接损伤。
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会与组织中的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化物,进而引发氧化应激反应。
这种反应会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和基因表达的改变,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受损。
x射线辐射还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剂量的x射线辐射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功能下降和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这使得人体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增加了患病风险。
x射线辐射还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尤其是女性,在怀孕期间接受x射线检查或治疗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智力发育障碍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接受x射线检查,特别是在孕早期。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x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首先,医务人员在进行x射线检查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频率,确保达到检查目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剂量。
其次,接受x射线检查的患者应尽量避免重复检查,减少辐射累积。
此外,戴上铅衣和其他防护设备也可以有效减少辐射的影响。
x射线辐射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暴露在高剂量或长时间的x射线辐射下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因此,在使用x射线技术时,我们应当尽量减少辐射剂量和频率,同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护人体的健康和安全。
放射损伤
第一节电离辐射种类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辐射是指能引起被作用物质电离的射线。
电离辐射可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
一、电离辐射种类:X(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负π介子、重离子等的物理特性;其能量转换主要通过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三种方式。
二、传能线密度(LET):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是指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电离密度指单位粒子径迹长度上形成的离子数。
电离辐射构成的生物损害与LET高、低有关,但生物损害并非无止境地随LET增高而加大。
三、相对生物效能1、相对生物效能:X射线(250keV)引起某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与所观察的辐射引起同一生物效应所需剂量的比值。
4.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作用:⑴自由基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①抽氢反应:②加成反应:③电子俘获反应。
④歧化反应:既有氧化又有还原的反应。
⑤还原反应:O2—·在水溶液中主要起还原剂作用,⑥氧化反应:O2—·在水溶液中为弱氧化剂,⑵自由基对DNA的损伤作用:自由基对DNA的作用后果主要有三类,即a单、双链断裂;b无嘌呤、嘧啶位点;c产生环胞和嘧啶衍生物。
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膜脂改变导致膜功能改变和膜酶损伤。
②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活性氧对酶和其它细胞成份的损伤。
③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特别是醛类产物)对细胞及其成份的毒性效应。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1、辐射种类:不同种类的辐射产生的生物效应不同,从辐射的物理特性来看,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是影响其生物学作用的重要因素,总的说来,这两者正好成反比关系。
2、辐射剂量:总的规律是剂量愈大,效应愈显著但并不全呈直线关系。
指数曲线可反映病毒、细菌、某些低等原生动物和植物的规律;S型曲线则符合于多细胞机体,特别是高等动物的规律。
LD50定义是将引起被照射机体死亡50%时的剂量称为半致死剂量(LD50 ),为衡量机体放射敏感性的参数。
《放射损伤临床资料》课件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的 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资 料,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数据清洗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 ,去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t 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揭示放射损伤病例的特点和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放射性损伤,可能 需要手术切除受损组织。
物理治疗
如激光、高压氧等物理疗法, 有助于促进损伤修复。
康复治疗
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疗法,帮 助患者恢复功能。
放射损伤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 康复计划。
心理康复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
康复训练
详细描述
放射损伤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使体内分子、细胞等微观结构发生 电离、激发等反应,导致机体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个层面产生一系 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造成损伤。
放射损伤的分类
总结词
放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病、慢性放射病、皮肤放射损伤等 类型。
详细描述
急性放射病通常发生在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辐射作用,表现 出明显的急性症状;慢性放射病则是长期小剂量辐射作用导 致的,症状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长;皮肤放射损伤则是由于 直接接触放射源导致的皮肤损伤。
01
02
03
04
医学影像学检查
如X光、CT、MRI等,用于观 察放射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 以评估损伤情况。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的方 式获取损伤部位的病理学资料
。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 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放射损伤与治疗(2018放射治疗学基础) 放射治疗学基础
▪ TD5/5,70Gy ▪ TD50/5,80Gy
❖ 经60~70Gy/6~7周常规分次剂量照射后出现某 些粘膜萎缩和失去弹性是常见的,但罕见出现坏 死和慢性溃疡
放射性纤维化
治疗
❖ 以早期预防为主 ❖ 每日一次局部运动训练,每次训练10~20次 ❖ 三碘甲状腺素(Tri iodothyronine)
急性口腔粘膜炎
I级
II 级
III 级
Cetuximab+IMRT+DDP
慢性(迟发性)特征性改变
❖ 粘膜或皮肤:溃疡,毛细血管扩张,萎缩 ❖ 味蕾:暂时性或永久性味觉变化或丧失 ❖结缔组织: 纤维化,水肿,软组织坏死 ❖ 涎腺:唾液分泌和粘稠度异常而致龋齿 ❖骨或软骨: 死骨形成,骨或软骨坏死
差别 ❖ 喉可致软骨坏死 ❖ 鼻咽可致腮腺、颞颌关节、脑、脊髓损伤 ❖ 肿瘤越大,放射性损伤发生率越高
皮肤和粘膜的放射性损伤
❖ 晚期损伤的急性表现并非早期表现 ❖ 纤维化出现时间与单次照射剂量有关
▪ 单次量15~25Gy后4~12周出现纤维化 ▪ 单次量5~10Gy后36~48周出现纤维化
❖ 正常组织经照射后,很快出现象炎症一样的胶原 纤维一系列生化变化
▪ 脱皮(干性脱皮→湿性脱皮→溃疡)
❖ 粘膜和皮肤常规分次照射超过50Gy才出现晚期放 射性改变
❖ <65Gy罕见放射性溃疡
皮肤和粘膜的放射性损伤
临床表现
粘膜 ❖ 急性反应是由基底细胞有丝分裂死亡引起 ❖ 常规照射20~30Gy后,粘膜出现红斑 ❖ 再照射10~20Gy后,出现伪膜,融合性粘膜炎
味觉的放射性损伤
Management、quantitative Assays-analytic
放射性损伤的护理PPT课件
01
02
03
04
1
放射性损伤的定义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放射性损伤是指 人体受到电离辐 射照射后,产生 的生物效应和病 理变化。
放射性损伤可以 分为急性放射性 损伤和慢性放射 性损伤。
急性放射性损伤 是指短时间内受 到大剂量辐射照 射后,产生的生 物效应和病理变 化。
3
预防措施
05
学习并掌握正确的放 射性损伤处理方法
0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强身体抵抗力
03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监测放射性损伤情况
02
穿戴防护设备,如防 护服、防护眼镜等
01
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源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辐射药 物,如氨磷汀等
放射治疗:使用放射线照 射损伤部位,减轻症状
康复治疗:进行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
神经系统 反应:头 痛、头晕等
01
02
03
04
05
06
慢性放射性损伤 是指长时间内受 到小剂量辐射照 射后,产生的生 物效应和病理变 化。
放射性损伤的分类
1 急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辐射引起的损伤 2 慢性放射性损伤:长时间内受到小剂量辐射引起的损伤 3 局部放射性损伤:身体某一部位受到辐射引起的损伤 4 全身放射性损伤:全身受到辐射引起的损伤 5 确定性放射性损伤:辐射剂量与损伤程度有明确关系的损伤 6 随机性放射性损伤:辐射剂量与损伤程度无明确关系的损伤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 患者症状,及时报告 医生
预防感染:保持患者 口腔、皮肤清洁,预 防感染
心理护理:关心患者 心理需求,提供心理 支持
放射损伤
的治疗
急性大脑综合征
腹部放射治疗引起的 急性放射病
胃肠综合征 造血系统综合征
急性大脑综合征是致死性的,倾向于姑息疗法;减轻痛苦、焦虑和呼吸困难。使用镇静药物控制惊厥。
腹部放射治疗引起的急性放射病,可在放射治疗前服用抗恶心、呕吐药物(止吐剂)来减轻症状。
胃肠综合征可用止吐剂、镇静药和刺激性小的饮食缓解症状。可进食流汁。反复输血、使用抗生素,有助于 患者渡过受辐射后最初4~6天的危险期,直到胃肠道的新细胞开始生长。
影响效应和损害程度的原因
辐射损害程度与照射剂量、持续时间以及照射速率有关。一束单向高速射线能致死人命,而总剂量相同的射 线,在几周或几个月内接受,可能只有一点几乎测量不出的影响。照射的总剂量和速率决定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即 刻效应。
剂量率是在一定时期内人所受辐射的总剂量与时间的比。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辐射剂量率是很低的,大约每 年1~2mGy(1mGy=1/1000Gy),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辐射效应有累积性;每次照射加上以前的累计剂量决定 总剂量,累积量很可能对身体有影响。随着剂量率或总剂量的增加,可查觉的影响也会增加。
射线照射的身体面积也影响效应。例如,当超过6Gy的射线辐射整个身体表面时,常常引起死亡;然而,如 果照射面积很小,如放射治疗癌症,用3~4倍这样大的剂量照射也不会造成身体严重损害。射线在体内的分布也 很重要。细胞迅速增殖的部位,如肠和骨髓,比增殖慢的部位,如肌肉和肌腱更容易受射线损伤。在放射治疗癌 症时,每一次都要用保护罩保护身体易受损伤的部位,以避免在使用高剂量辐射时受到损伤。
造血系统综合征射线损伤骨髓、脾和淋巴结等生成血细胞的造血器官,2~10Gy的辐射后可出现症状,开始 时,有食欲不振、淡漠、恶心和呕吐,受辐射后6~12小时症状最明显,24~36小时后症状可完全消失。症状相 对稳定期间,淋巴结、脾和骨髓中造血细胞开始减少,致红细胞和白细胞严重不足。抵抗感染的白细胞减少可能 引起严重感染。
《放射损伤病理学》课件
2 病理学变化与病程关系
放射损伤的病理学变化与辐射剂量、照射 时间和照射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4. 放射损伤病理学的临床表现
1 急性放射病的表现和处理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放射性 物质清除。
2 慢性放射病的表现和处理
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可能较为隐匿,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长期监测。
预防放射性疾病包括减少辐射暴露、保护 放射源和加强个体防护等措施。
放射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 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综合措施。
7. 结论
1 放射损伤病理学对医疗和科学研究的意义
研究放射损伤病理学有助于发展放射治疗技术、提高诊断能力并加深对辐射影响的理解。
2 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放射性疾病的早期预警、辐射剂量评估和防治策略的创新。
5. 放射损伤病理学的相关疾病
1 放射性疾病的分类和特征
放射性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疾病,具有病程延长、难以治愈和累积效应的特征。
2 各种放射性疾病的病理学表现
不同种类的放射性疾病在病理学上具有特定的表现,如放射性皮炎、白血病和甲状腺疾 病等。
6. 放射损伤病理学的治疗
1 2. 放射损伤病理学基础
1 放射损伤的定义和分级
放射损伤可以根据损伤程度和表现进行不同级别的分类,包括急性和慢性损伤。
2 放射损伤病理学的分类
根据病理学特征,放射损伤可分为早期反应、晚期反应和远期反应。
3. 放射损伤病理学的病理变化
1 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表现
辐射会导致DNA损伤、细胞凋亡、组织炎 症和器官功能异常等病理学变化。
《放射损伤病理学》PPT 课件
放射损伤病理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对细胞、组织、器官的损伤及其病理学变 化的学科。
《放射损伤临床资料》课件
治疗方法
使用药物、手术和其他治疗 手段,帮助放射性病人恢复 健康。
放射性损伤后的康复措 施
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在 心理上恢复,重新融入社会。
预防和管理
事故前的准备
在放射性源附近建立安全区域, 提供疏散路线和应急设备等。
紧急事故响应计划
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部 署人员,制定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储存和 处理
晚期反应
1
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
引起气胸、大量腔隙积液、咳血、呼吸
放射性骨坏死
2
困难、肺不张等。
疼痛、无力、瘫痪等病症,严重会引起
病人的死亡。
3
放射性脑损伤
病人头痛、呕吐、严重者谵妄、精神错
放射性癌症
4
乱、昏迷、死亡。
皮肤癌、甲状腺癌、白血病和其他肿瘤。
临床诊断和治疗
检查和诊断
对放射性病人进行全面检查、 分析,制定出诊疗方案。
急性放射病
在短时间内暴露于剧烈放射线下引起的放射性疾 病。
放射性癌症
在远离放射源时,由几乎所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 一种慢性放射性疾病。
早期反应
急性症状
头昏乏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出血
消化系统反应
粘膜损伤,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头痛、眩晕、意识障碍、失眠等
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准确储存和正 确处理,规避事故隐患。
结论
严重性和重要性
放射损伤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非常重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 视和关注。
放射补偿和防护的必 要性
遵守放射性防护规定,保护工 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如何做好放射性事故 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制定系统和实用的预防、应急、 管理措施,让事故不再发生。
辐射防护与放射损伤基础知识
对于受到放射损伤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营养支持、补液等支持治 疗。
药物治疗
在必要时,可使用一些药物来减轻放射损伤的症状或促进受损组织 的修复。
05
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国际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标准
ICRP是国际上最权威的辐射防护组织之一,其制定的辐射防护标准被广泛采纳。这些标准包括辐射防护的基本原 则、辐射防护的剂量限值、辐射防护的评价方法等。
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的辐射防护标准
IAEA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核能和平利用的国际机构,其发布的辐射防护标准也被广泛采纳。这些标准包括辐射防 护的基本原则、辐射防护的剂量限值、辐射防护的评价方法等。
我国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我国辐射防护法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辐射防护法规,包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 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这些法规规定了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辐 射防护的剂量限值、辐射防护的评价方法等。
我国辐射防护标准
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辐射防护标准,包括《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辐 射防护的要求、辐射防护的监测方法、辐射防护的评价方法等。
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制定新的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制定新的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以适应新的情况。这些新的法规与标准 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验证,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辐射防护
通过研究和推广辐射防护技术,促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辐射防护工作,降低公众的辐射风险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修订现有的辐射防护法规与标准
放射损伤基础知识
放 射 损 伤 的 过 程
9
•
•
远后效应
细胞死亡
机体死亡
电离辐射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 1、糖代谢的变化:在急性放射病的初
期可见肝糖元增加,血糖增高。主要 原因是由于组织蛋白的分解、加之糖 元异生作用的增加。稍后期,由于损 伤的加重,食欲下降,机体吸收减少, 肝脏合成能力的减弱或受到破坏,导 致肝糖元减少。
感性。中等剂量(致死)照射后,在早期 表现为甲状腺功能的增强,极期可出现功 能低下。慢性放射病时,早期变化不明显, 随着前几天情的进展,可出现甲状腺功能 低下(如甲状腺吸收碘-131功能降低,基 础代谢率降低等变化)。
17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2、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性腺:生殖细胞对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较小剂
21
•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5、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肠:急性放射病时,尤其小肠粘膜上皮细
胞可发生出血、溃疡和坏死等变化。
22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6、对其它系统和器官的影响: • 眼晶体:晶体对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受
一定剂量照射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可 产生晶体混浊,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放 射性白内障。晶体混浊的原因,一般认为: 晶体本身无神经、血管,代谢过程缓慢, 射线作用后晶体正常纤维化过程遭到破坏, 发生退行性变,出现泡状细胞向后极移动 形成混浊。
放射性损伤
检查
通过物理或生物检测手段,估计受照射类型和剂量。
鉴别诊断
主要依据受照射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救治原则 1.尽快脱离放射源,消除放射性沾染,避免再次收到照射。 2.保护损伤部位,防止外伤及各种理化刺激,及时给予必要的保护性包扎。 3.消除炎症,防止继发感染,促进组织再生修复。 4.对不同严重程度地放射性烧伤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有深部组织损伤,经久不愈的溃疡应考虑从手 术治疗,切除坏死组织,进行缝合、植皮或者皮瓣移植。 5.如同时伴有全身性放射损伤(放射病),应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结合进行。
谢谢观看
放射性损伤
介绍
01 病因
03 检查 0 鉴别诊断
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时,皮肤首当其冲。皮肤受射线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统称 为皮肤放射损伤。皮肤放射损伤包括急性放射损伤、慢性放射损伤和放射性皮肤癌。放射性烧伤主要是指皮肤的 急性放射损伤。
病因
机体全身或局部收到放射线照射,能引起放射性烧伤的射线主要有β、γ射线和X射线。
临床表现
1.放射性烧伤 是皮肤受到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而引起地急性皮肤放射性损伤。在临床表现上,一般可 分为4期: (1)第一期,为早期反应期表现为受照射局部发生暂时性红斑,严重者可发生急性放射病时所出现的全身性 早期反应(头疼、倦怠、恶心、呕吐等)。 (2)第二期,为假愈期(又称潜伏期)上述局部红斑消退,表面上看来无其他病变,但照射部位仍有功能性 障碍,出现温度变化,汗腺分泌失调等。此时如伴有全身性早期反应。 (3)第三期,为症状明显期出现程度不一的特定的症状。 (4)第四期,为恢复期此期皮肤损伤恢复痊愈,或转为慢性病变(此时称晚期反应期)。 2.放射性烧伤 按其损伤严重程度可区分为4度。4度的临床表现如下: (1)第1度——脱毛反应主要损伤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及皮脂腺。
放射性损伤查房
放射性损伤的分类:根据损伤程度和范围,可以分为局部损伤和全身损伤。 放射性损伤的治疗: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 疗和康复治疗等。
02 病例汇报
病例基本信息
年龄:50岁
职业:工人
症状:皮肤红肿、脱发、乏 力
放射性损伤的饮食及运动指导
饮食建议:多吃 富含抗氧化剂的 食物,如新鲜水 果、蔬菜、坚果 等,以减少自由 基对细胞的损害。
运动建议:适当 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以增强 身体抵抗力,促 进新陈代谢。
01
02
避免吸烟、酗酒 等不良习惯,以 免加重放射性损 伤。
03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保证充足 的睡眠,以促进 身体恢复。
疲劳
01
02
03
04
原因:长时间 工作,缺乏休 息
症状:疲劳、 困倦、注意力 不集中
影响:工作效 率降低,易出 错
护理措施:合 理安排工作, 保证休息,提 供营养支持
睡眠障碍
01
原因:放射性损 伤导致的疼痛、 焦虑、疲劳等
02
症状:失眠、早 醒、多梦等
03
影响:影响患者 的康复和日常生 活
04
护理措施:提供 舒适的睡眠环境, 进行心理疏导, 使用镇静药物等
04
放射性损伤的心理调适及情绪管理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放射性损 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 信自己能够战胜疾病。
学会倾诉:与家人、朋友或心 理医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担忧, 寻求支持和理解。
保持社交活动:参加社交活动,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避免孤 独和抑郁。
正常组织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01 细胞凋亡
放射线作用于细胞后,可诱导细胞凋亡,导致组 织损伤。
02 血管损伤
放射线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狭窄、 闭塞,影响组织供血。
03 免疫抑制
放射线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易受感染和 肿瘤侵袭。
放射损伤的症状与体征
01 局部症状
皮肤红肿、疼痛、溃疡、坏死等。
肺纤维化
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肺 部可能会出现纤维化,导 致肺部失去弹性,影响呼 吸功能。
胸膜炎
放射线照射后,胸膜可能 会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胸 痛、咳嗽等症状。
循环系统损伤
心律失常
放射线照射后,心脏可能会出现 心律失常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心肌缺血
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心脏可能会 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如心绞痛、心 肌梗死等。
预防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 换药,预防感染发生。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放射损 伤的康复知识和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保 护意识。
患者及家属的宣教与指导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 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营养与饮食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膳 食,保证营养摄入的 均衡和充足。
促进修复
采用生长因子、干细胞等 生物治疗方法,促进受损 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放射损伤,如 肠瘘、膀胱瘘等,可能需 要进行手术治疗。
05
放射损伤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措施
物理治疗
01
包括按摩、温热疗法、冷敷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疗法
02
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和关节活
医学辐射防护学课件 05放射损伤临床基础已
⑸血小板对毛细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
血小板在正常血流中保持与血管壁的 直接接触,宛如形成一层衬里,对血管壁 发挥机械的保护作用,同时血小板携带的 5-羟色胺对维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和坚 韧性也有一定作用。当血小板减少且功能 不全时,这些保护血管的正常作用减弱, 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因而增高,易使血 液中有形成分的漏出。
受到50Gy以上超致死剂量照射后出现的极其严 重的急性放射病。
表现:昏迷、休克、丧失定向能力、共济失调、 肌张力增强、肢体震颤、抽搐等症状。早期失能, 进而完全丧失中枢控制,是脑型放射病发展的特点。
心血管型急性放射病
受照剂量范围约在20~50Gy之间,表现为心 脏和全身血管广泛损伤,循环衰竭,一般死于心源 性休克,但目前认识尚不统一。
二、放射性皮肤疾病
表6-3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
分度 I
初期反应期
假愈期
临床症状明显期
毛囊丘疹、暂时 脱毛
参考剂量 (Gy)
≥3~
Ⅱ
红斑
2~6周
脱毛、红斑
Ⅲ 红斑、烧灼感
1~3周
二次红斑、水泡
Ⅳ
红斑、麻木、 瘙痒、水肿、
刺痛
数小时~l0天
二次红斑、水泡、 坏死、溃疡
≥5~ ≥10~
≥20~
指有明确的由电离辐射诱发的皮肤恶性肿瘤。
我国规定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必须符合如下诊断标准:
1、病变发生在皮肤受严重放射损害的部位; 2、在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不愈的放射性 溃疡基础上恶变而成的,细胞类型多数是鳞状上皮 细胞; 3、不是在受严重放射性损害皮肤部位的基底细 胞癌、黑色素瘤等皮肤癌瘤,均不能诊断为放射性 皮肤癌。
7
⑵ 血小板形态的改变: 照射后数小时,就可见到血小板
放射医学知识点总结
放射医学知识点总结放射医学是一门研究放射线在医疗和诊断中应用的学科。
在临床实践中,放射医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放射医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放射医学的基础知识1. 放射线的种类与特性:放射线主要分为X射线和γ射线。
它们具有穿透力强、能量高和电离作用的特点。
放射线可以通过物体,而不会被光学所阻挡。
2. 辐射的生物效应:放射线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是由于放射线与细胞核内和细胞质内基因等结构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间接影响是由于放射线进入细胞后产生的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作用。
3. 放射线防护措施:在放射线应用过程中,保护患者和医学工作者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一些常见的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器具、控制辐射源的距离、限制接触时间等。
二、放射医学的诊断技术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放射诊断技术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拍摄患者的骨骼、内脏等部位来获得图像,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胸部透视、骨骼摄影等。
2. CT扫描:CT扫描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各个方向的切片扫描,产生三维图像,能够更加详细地观察病变。
CT扫描在肿瘤、外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3. 核医学:核医学利用放射性的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来探测人体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功能异常,从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核医学技术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
三、放射治疗技术1. 放射治疗的原理: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杀死或控制异常细胞的方法。
通过将放射线照射到肿瘤区域,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 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放射治疗可以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如肺癌、乳腺癌等。
在使用放射治疗时,也会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炎症、恶心、乏力等。
3. 放射治疗的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放射治疗的精确度和疗效逐渐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离辐射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 3、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变化:细胞
核内的脱氢核糖核酸对辐射非常敏感, 射线可引起DNA分子结构和代谢紊乱, 并可导致基因突变而引起一系列远期 效应。
12
电离辐射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 4、脂肪代谢的变化:由于放射损伤早
期,胃肠功能紊乱和障碍,脂肪吸收 能力减弱而分解代谢加强,致使体内 总脂量减少。随着病情的进展,体内 肝糖元和组织糖元的减少而动用脂肪, 使脂肪在肝内的氧化过程明显增强, 血中酮体含量增加,可引起酸中毒。
乱症侯群
14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2、内分泌功能的变化:机体在生长、发育
和代谢的过程中,内分泌系统起着重要的 调节作用。当受一定量的照射后,可产生 一系列的变化。
• 垂体:中等剂量照射后的初期,可刺激垂
体前叶分泌细胞增多,分泌活动增强,促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 损伤后期分泌功能减弱。
19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4、免疫功能的影响: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
6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 4、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品系的生物对
辐射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品系演化 愈高,辐射敏感性也逐渐增高。一般 说来,动物较植物、微生物敏感,高 等动物较低等动物敏感,幼年动物较 成年动物敏感。此外,劳累、饥饿、 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等因素也可增加 对辐射的敏感性。
7
电离辐射对生物体作用的机理
感性。中等剂量(致死)照射后,在早期 表现为甲状腺功能的增强,极期可出现功 能低下。慢性放射病时,早期变化不明显, 随着前几天情的进展,可出现甲状腺功能 低下(如甲状腺吸收碘-131功能降低,基 础代谢率降低等变化)。
17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2、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性腺:生殖细胞对辐射有较高的敏感性,较小剂
• 中子:不带电,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产
生次级电离作用。
3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 1、剂量和剂量率:剂量和生物效应之
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依关系,剂量愈大, 效应愈显著。在1~10Gy之间,剂量愈 大,平均生存率愈短,远后效应愈严 重,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在通常 情况下,高剂量率比低剂量率的损伤 明显,但剂量率增加到一定量时,则 无明显变化。
13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1、神经系统的变化:神经系统接受一定量
的照射可出现大脑皮质兴奋症状,如头痛、 失眠和烦躁不安等机能变化;当接受大剂 量照射后,脑脊髓细胞受损,多继发于血 循环障碍与缺氧,部分细胞可发生充血、 出血、水肿和进行性坏死,在脑型急性放 射病时,神经系统变化尤为明显。
• 小剂量照射,主要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
• 直接作用:射线直接作用于生物大分
子,引起电离和激发,由这种作用造 成生物大分子损伤的效应谓之直接作 用。
• 间接作用:射线对水分子作用,引起
水分子活化,生成自由基(H·、OH·), 并通过自由基作用于生物大分子而造 成的损伤效应,谓之间接作用。
8
•
射线
•
生物体吸收能量
•
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
•
生物大分子变化
•
•
生理效应
生化损伤
•
(可逆)
•
突变
亚显微损伤
•
可见损伤
•
远后效应
细胞死亡
•
机体死亡
放 射 损 伤 的 过 程
9
电离辐射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 1、糖代谢的变化:在急性放射病的初
期可见肝糖元增加,血糖增高。主要 原因是由于组织蛋白的分解、加之糖 元异生作用的增加。稍后期,由于损 伤的加重,食欲下降,机体吸收减少, 肝脏合成能力的减弱或受到破坏,导 致肝糖元减少。
量即可引起变化,剂量愈重。睾丸:各级精细胞 对辐射敏感性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 细胞>精细胞>精子。在急性放射病的初期,表现 为各级精细胞分裂减少或停止。极期:生精上皮 细胞和精子减少或消失。恢复期,各级精细胞相 继恢复。卵巢:辐射损伤最初表现在卵泡,卵泡 数量可减少,同时,卵泡还发生变性和崩解。慢 性放射病时,卵泡可逐渐萎缩。
18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3、造血系统的变化:电离辐射引起造血系
统的变化是辐射损伤的重要标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是诊 断放射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体内造血 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依次为:淋巴细胞>幼 红细胞>幼单核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 各系成熟细胞>网状细胞。在电离辐射作用 下,它们可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形态和代 谢变化。就形态而言,细胞可发生一系列 退行性变化,如核固缩、溶解、碎裂、和 空泡等。
15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2、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肾上腺:急性放射病的初期和极期,可出
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表现为皮质类固 醇合成和分泌增多。慢性损伤时,肾上腺 皮质功能趋于低下,尿中17-羟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减少。
16
电离辐射对各个系统功能的影响
• 2、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 甲状腺:增殖的甲状腺对辐射有较高的敏
放射损伤的基础知识
1
常见射线的种类
• α射线:带正电荷,电离能力很强而穿透能
力很弱。
• β射线:是具有一定速度的电子流,电离能
力较α粒子弱而穿透力较大。
• γ射线:电磁波,穿透力很强,直接电离作
用极弱,与体内分子作用产生次级电离作 用
2
常见射线的种类
• X射线:电磁波,穿透力很强,直接电离作
用极弱,与体内分子作用产生次级电离作 用
4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 2、分次照射与照射方式:相同照射剂
量,照射分次愈多,间隔时间愈长则 引起的效应愈小,机体的修复也愈快。 当条件相同时,混合照射的效应较单 一照射的效应更显著
5
影响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 3、照射的部位和面积:机体受照射的
部位和受照面积的大小,对效应产生 很大的影响。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相 同的情况下,腺体、眼晶状体、造血 系统较为敏感,其它器官次之。受照 面积愈大,效应愈显著。
10
电离辐射对机体物质代谢的影响
• 2、蛋白质代谢的变化:机体受到大剂
量电离辐射作用后,尿中氨基酸、牛 黄酸、肌酸和尿素等含量增加,这些 变化表明蛋白质分解加速。由于胃肠 道功能的紊乱,食入、吸收减少,可 导致负氮平衡。血清蛋白的变化可表 现白蛋白的减少,球蛋白的增加,白 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