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ppt课件(48页)分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ppt课件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 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 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三仕三隐,不满 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 折腰”,隐居农村。代表作品 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 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 最为出名。
不为五斗米折腰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 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 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参加农业劳动。公元405年,陶 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 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 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陶渊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路,因而退 隐田园,寄 情山水。他否定污浊的现实,热爱纯朴的田 园,因而写了大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代表作 家。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 地点 , 以及 劳动的收获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艰辛 ,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 “ 月下归耕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 现出作者 不以为苦 , 反而 享受这劳作的乐趣 。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 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 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 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 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 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 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四首》课件1(40张PPT)(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诗四首》课件1(40张PPT)(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 什么?请说明理由。
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
之人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
浑然一体.
作 者: 陶 渊 明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 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 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 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 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 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 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 消极遁世的因素。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 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仍怜故乡水,
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万里送行舟.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表现感情:
农家热情好客,淳厚质朴,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 的人情里,表现了对 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 感情。
佳句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 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 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 性,令人回味无穷。现在多用来比喻 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 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 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 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 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 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 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 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 他诗篇的主旋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精品教学PPT课件

其∶
久去山泽游, 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 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 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 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 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 “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 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 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 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 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 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陶渊明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理想的道 路,因而退隐田园,寄 情山水。他否定污 浊的现实,热爱纯朴的田园,因而写了大 量的田园诗,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家。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huì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 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 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 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 “为五斗米折腰”强。
不为五斗米折腰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又 作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时间都很短。因家庭经济状况 不佳,到39岁时,他曾亲参加农业劳动。公元405年,陶 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 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 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共54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课件(共54张PPT)

学习目标3:理解作品内容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 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 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 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 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圆和直不仅准确的描述了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 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融 合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 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 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 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 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 感复杂。
学习目标3:理解作品内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尾联
学习目标3:理解作品内容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 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学习目标4:探究作品主题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 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以及边塞 访问的情况,抒发了诗人出使 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派遣的 孤寂之情。
5.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 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 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学习目标4:探究作品主题 《归园田居》表现了作 者弃官回家后垦荒耕种 的生活,充满了对田园 生活细致传神的体味和 对隐居生活的恬然自适 .
学习目标3:理解作品内容
归 园 田 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诗四首》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诗四首》ppt课件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意 译: 在南山脚下种豆,草长得很茂 盛,豆苗却很稀疏。早晨起来到田 里清除野草,晚间顶着月亮扛着锄 头回来。道路狭窄,草木丛生,晚 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服 沾湿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 的意愿就行了。
徘徊
靠着 登楼高处
意 译:
❖ 在洞庭湖的东边,长江的西边,酒店和茶馆 的幌子一动不动,夕阳缓缓地下沉.在这当年吴 国和蜀国瓜分的地方登上城楼,黄昏时,徘徊在 湖光山色中.不远万里,来此游赏,登楼远望,三 年来的逃难生活,登上高楼更觉苍凉.满头白发 在多变的世界中凭吊古人,更增加了我的无限 伤悲.
1.诗的首联和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 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背景资料: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番夷部落不断侵入, 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站事。有时也趁胜 逐北,有扩张领土之意.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 参加了边塞高级将领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的见闻写成诗。于是边塞 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唐代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 诗,在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学习的 《使至塞上》就是一首边塞诗。
再如: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先以水中明月如圆 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 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 景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 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故 乡的思念的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另 一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 反抗。但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 的。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 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 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欧阳 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 去来辞》而已。”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 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 三十年。”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诗四首》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答: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 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写作特色
•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 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 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 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归园田居》五首
• 其一
返回
使至塞上
唐·王维
《使至塞上》作者简介
•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 然齐名,并称“王孟”。 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通过田园山水的描 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 教禅理。
•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摘自苏轼《东 坡志林》)
《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 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 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 排挤出朝延。在赴边途中作此诗。
《渡荆门送别》全诗结构
• 首联——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 • 颔联——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气势磅礴的长江画图 • 颈联——月夜俯视 明月倒映
白昼眺望 天空高远 • 尾联--故乡的水 载我远行
依依不舍 远别故乡
《渡荆门送别》写了何景何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写诗人乘舟顺流而下,刚出三峡,两岸山渐次消失,长江
• 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的瑰丽意象, 显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 象瑰丽。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 如画.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 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 象生动,自然贴切。
清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 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 在燕然前线呢!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诗四首》课件共41页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诗四首》课件共41页
是来自故(乡抒的深水沉,思它在乡蜀之楚情交)界的荆门山送
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 乡的深深依恋。
这首诗歌最打动你的是 什么?请说明理由。
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
之人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
浑然一体.
登岳阳楼
(其一)
陈与义
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 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 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 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 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 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 懑。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 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 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 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 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 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 诵的五言律诗。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 “平 野”对“大荒”,“天镜” 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 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 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 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 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 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 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 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 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 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 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 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 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 深深依恋与挚爱。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PPT,知识点解析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PPT,知识点解析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
目录
• 知识点概览 • 《诗四首》详解 • 诗歌技巧与手法 • 诗歌鉴赏与实践 • 练习与巩固
01 知识点概览
诗歌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诗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 创作,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传承文 化的重要载体。
常常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现 深层含义。
表达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次北固山下》解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 绘北固山美景的诗歌,通过对山 水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
然美的赞美和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前"等诗句,描绘了北固山的山水 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 语言,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
创作灵感
通过观察生活、阅读优秀作品等 方式,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尝试
自己创作诗歌。
模仿技巧
在模仿经典诗歌时,应学习其韵律、 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提高自己的写 作水平。
创新思维
在创作和模仿过程中,应注重发挥 自己的创新思维,尝试新的题材和 表达方式,以形成独特的风格。
05 练习与巩固
基础知识练习
字音字形
者的内心世界。
《天净沙·秋思》解析
诗中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句,描 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和人生感慨。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 歌,通过对秋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和人生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萧瑟 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佳句:
大 长
漠孤烟直 河落日圆
构图美:近长处河烽奔烟 流、—远—处空夕阳间、阔大大漠无边、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河沙水闪漫闪漫、—夕辉—橘鲜红明、优白美烟一缕、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1)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诗中的第三首。 诗中把对田园的新鲜感受和月夜山野的幽静景色 融合成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保持节操、 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愿望。
探究: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
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 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 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 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 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 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 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 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 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 首,写作于隐居后第 二年,这是第三首。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 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 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 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 圆的落日。
探究: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 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 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 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归园田居》写作特色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 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 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路狭窄而草木丛 生,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 裳。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只要让 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 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问题研讨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 指什么?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 和一种辛苦 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 和一种执着 三读文本:读出一幅图画 和一种愉悦 四读文本:读出一种朴实 和一种人格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早晨 治理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顶着月亮 扛着锄头
道狭/草木/长,杂草丛生 夕露/沾/我衣。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 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诗四首》篇目
归园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
第一课时
1.品读《归园田居(其三)》 、《使 至塞上》两诗。
2.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美。
3.诵读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 味和审简介
陶渊明(365--427), 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 场的黑暗,“不为五斗 米折腰”,隐居农村。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 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 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 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 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 在燕然前线呢!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找出诗中叙事的句子 ___单__车__欲__问__边__,__属__国__过__居__延__。_________ 找出运用比喻的诗句 _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_____ 找出描写边塞战士紧张生活,表现他们为国 戍边战斗精神的句子 ___萧__关__逢__候__骑__,__都__护__在__燕__然__。_________ 你从诗人所写之景中品出了什么情感?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 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 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 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 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 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
揣摩语句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 “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 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 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 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感复 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 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 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使至塞上》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与孟浩 然齐名,并称“王孟”。 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人物,主要通过田园山 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 活和佛教禅理。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摘自苏轼 《东坡志林》)
《使至塞上》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 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在赴边途中作 此诗。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 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 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 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 获得好收成。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