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doc 16页)
内部评级系统(李毅)
Risk Ratings are foundational to many of the core LOB Credit Processes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风险 等级是整个组织许多主 要LOB信用过程的基础
As illustrated in the picture to the left, the Risk Rating System output is also utilized by many other constituencies throughout the company.正如左图所 示,风险评级系统输出 也为整个公司许多其他 人员所使用。 (资料来源:美国银行)
信用风险损失之间的关系
损失概率
2.00% 1.80%
Actual Portfolio Loss
异常情况下,组合 会发生重大意外 损失
大多数情况下,贷款组 合损失小于预期损失
1.60% 1.40% 1.20% 1.00% 0.80% 0.60% 0.40% 0.20% 0.00% Year
有些情况下,贷款组合会发生 预期损失之外的损失:非预期 损失
内部评级系统的总体目标
在信用风险评级预警系统基础上,坚持 以自行研发为主,外部咨询为辅的原则, 尽快建成覆盖公司敞口、零售敞口、国 家敞口、机构敞口和股权敞口的内部评 级系统;同时,实施相配套的组织和管 理制度,争取成为我国银行业第一个实 施内部评级法的先进银行。
内部评级工程的功能目标
2008年,内部评级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业务目标: •客户评级:精确计算每一客户的违约概率和信用等级 •债项评级:准确计算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和风险贴 水 •限额管理:实现信用风险限额的系统化设置与管理 •经济资本分配:为全行经济资本的配置提供技术支持 •贷款定价:提供系统化的贷款定价计算工具 •资产组合管理:形成定量化、动态化的信贷政策体系 •内部评级法:支持建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银行如何加强内部风险预警机制
银行如何加强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银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为了保障银行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内部风险预警机制至关重要。
内部风险预警机制就如同银行的“警报器”,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为银行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评估是内部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
银行需要对各类业务和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
这需要银行收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客户的信用状况、市场动态、内部操作流程等。
首先,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模型。
对于贷款业务,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财务状况、还款能力、信用历史等因素,准确评估信用风险。
同时,要不断更新和优化模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群体的特征。
其次,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密切关注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市场指标的波动,运用风险价值(VaR)等方法量化市场风险。
此外,还应考虑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法规变化等对市场风险的影响。
最后,重视操作风险的评估。
对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人员管理、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环节和因素,并评估其潜在影响。
二、强化数据管理和分析数据是风险预警的“燃料”,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是有效预警的前提。
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方面,要拓宽数据收集渠道。
不仅要收集内部业务数据,还要关注外部的市场数据、行业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多源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分析能力。
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风险信号。
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和预警阈值,及时发现数据的异常变化和潜在风险。
例如,通过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资金流向等数据,发现异常的资金流动和可疑的交易活动,从而预警可能存在的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优化内部流程和控制合理的内部流程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探讨
.
信用风险 管理 是一 个既传统又现 代 委员会看来 , 资本对风险保持高度敏感是 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乃至资本管 的概念。 从最早 的钱庄到今天的银行业 , 维持全球银行体 系稳健 的重要基础。 风险 管理都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 。对银行 理 的核心工具 。 所以 , 在我国银行业 , 借
~
监管标准适用于所有银行的做法。在信 银行业监管体 系雏形 。作 为巴塞尔新协 ( 如公司、银行 、主权风险的估计基础必
套监管内容 ,但其 若干评价体系实际 L GD的 测算也 应根据债权 的不 同提 供
据 作为保守估计 。巴塞 果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 —
以保证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敏感度 , 还是从经营管理来看 ,莫不如此 。巴塞 ( )实现风险级别 的细分 。银行对 调整 , 3
正常类贷款的客户至少要划分为 69个 随时保证评级系统的适时性和可信度。 — 等级 ,不良贷款客户至少要 划分为两个
具体 到一家银行 ,内部评级体 系的 我 国银行业重生的主流思想 ,风险管理
仅要求样本 内一致 ,而且要求样 本外预 的配 合
测精度高 ,并最终经中央银行监管机构
批准才能使用 。
环境也是必需 的 风险管理部门要在董 信息 、合同信 息、借据信息等基础信息
(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对 自己内 事会授权之下 , 5 开展内部评级工作 ,组 的不完整和不 系统 ,使得信 用风险管理 部的 内部 评级 系统要 经常检查和 更新 , 织内部评级的实施和检验 ,实现内部的 体 系的建立面 临许 多现实问题 。如同管
会意义 。
一
反映了这一传统概念现代化的进步和社 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精神的监管新 ( G 。 L D)
零售内部评级制度介绍
ü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征 信信息和偿债能力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并对 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ü开展评分,并对评分的初评结果负责。 ü跟踪客户和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客 户、押品等评级基础信息。
信贷部门具体职责
ü审核零售贷款申请评分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ü审核收入、抵押物价值等贷款信息。 ü审核评分推翻、评分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ü出具审核结论,并对审核结果负责。
20
内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
内部评级治理
审计部门具体职责
ü评估内部评级体系及相关支持体系的适 用性和有效性,测试内部评级结果的可靠 性。 ü检查信息系统的结构、数据维护的完善 程度,检查计量模型的数据输入过程。
科技部门具体职责
ü开发并维护客户评分相关系统 ü建立数据规范 ü协助提供数据质量保障服务 ü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7
内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
总则 概念释义(零售相关条款) ➢ 本办法所指的风险参数估计,是指根据非零售客户和零
售贷款相关的基础风险信息,采用内部评级风险参数计 量相关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方法,确定非零售客户和零售 贷款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 暴露(EAD)的风险计量方法。
18
内部评级工作管理办法
内
Ø 内部评级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最终责任
部
评
级
Ø 内部评级体系的最高执行层,确保内部评级体系持续、有效运作治 Nhomakorabea理
Ø 风险管理部门:内部评级体系的主管部门 Ø 客户部门:评分的发起部门 Ø 信贷管理部门:评分的审核部门 Ø 贷款审查委员会:评分的审议机构 Ø 有权认定人:在权限内最终认定评分,并对认定结果负责 Ø 内控合规部:组织评分业务内控合规检查,实施授权和转授权工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机构公司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10年版)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机构公司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10年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内机构公司客户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10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我行”)客户信用评级管理,防范授信业务风险,完善我行内部评级体系,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银监发[2008]67号)以及《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政策(试行)》(中银发[2009]267号),并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客户信用评级属于债务人评级,是我行对授信客户和担保客户资信状况的评价确认。
客户信用评级结果是我行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客户准入和退出管理的重要依据,是授信审批决策、授信定价、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三条我行客户信用评级遵循以下原则:(一)统一标准:总行统一制定评级管理办法,由各级机构获得评级专业资格人员进行实施。
同一客户在我行内部只能有一个评级。
2(二)集中认定:除中小企业业务部门管理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下的中小企业客户,其他客户等级认定集中在总行和一级分行。
(三)定期评估:每年根据客户最新年度财务报表及其他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级更新。
(四)动态调整:客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进行评级更新。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我行总行及国内机构的非金融机构公司类客户信用评级工作。
第二章基本概念第五条客户信用等级我行将客户按信用等级划分为A、B、C、D四大类,分为AAA、AA、A、BBB+、BBB、BBB-、BB+、BB、BB-、B+、B-、CCC、CC、C、D 十五个信用等级。
D级为违约级别,其余为非违约级别。
各信用等级含义如下:AAA:信用极佳,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几乎无违约可能性。
AA:信用优良,偿债能力强,未来一年内基本无违约可能性。
A:信用良好,偿债能力较强,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小。
3BBB+:信用较好,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未来一年内违约可能性较小,违约可能性略低于BBB级。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一、个人信用征信的基本概念个人信用征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一定的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进行调查,为商业机构或投资者提供个人信用咨询服务;二是指用户征询对某人某事“信用”的意见。
一般而言,各国政府对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信息共享☆信用共建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经营性收入的征税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都需要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加强对社会个体的约束。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是我国信用管理体系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能想象在一个讲信誉、守信用尚未成为一国民众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条件下,这个国家能够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征信体系。
然而,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又不能单纯地建立在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信用征信体系以及培育有效的信用市场需求。
二、国际信用征信体系的基本模式目前国际信用征信系统的构建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市场型模式所谓市场型模式,信息共享☆信用共建是指信用体系中的信用征信系统和评级系统由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征信机构开发完成,同时,这些征信机构的管理和运作完全按市场化的模式进行。
美国的信用征信系统是典型的市场型模式,另外,英国、加拿大以及北欧的部分国家的信用征信系统也是按市场型模式构建的。
市场型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信用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信用征信机构的信息除来自银行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外,还来自信贷协会和其他各类协会、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商业零售机构等。
2、信用信息内容的全面性。
信息共享☆信用共建民营信用征信机构的信息较为全面,不仅征集负面信用信息,也征集正面信用信息。
3、信用信息服务的规范性。
在美国,信用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要受国家《公平信用报告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约束,只有在法律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才能使用相关的消费者信用信息。
4、信用信息提供的有偿性。
民营信用中介服务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信用调查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是商品,按照商品交易的原则出售给需求者。
银行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银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建立一套全面、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涵盖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处置等各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策略,使其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相匹配。
其次,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
此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流程,规范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二、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
这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客户信用状况等方面的分析。
同时,要关注新兴业务和创新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
风险评估则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银行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价值模型、压力测试、专家判断等,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三、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银行要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在贷款审批过程中,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还款能力等,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定期对贷款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化解。
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分散贷款组合、优化信贷结构等方式,降低信用风险的集中度。
加强与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获取更多的信用信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四、优化市场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日益显著。
银行要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的变化情况。
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摘要利用内部评级进行信用风险治理是当前银行风险操纵的开展趋势。
本文综述了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原那么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我国银行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面临的咨询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要害词内部信用评级评级原那么评级方法1引言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金融行业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准许混业经营,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
金融交易的急剧膨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以及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尤其是利率、汇率〕动摇的加剧,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用风险在金融风险中比重增大。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信用风险成为银行破产的要紧缘故。
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风险的操纵和治理,许多国际化大银行自行研究和开发了新的信用风险治理技术。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信用风险治理中开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委员公布了最新的资本协议草案,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确实是根基准许银行使用内部评级作为确定资本金权重的根底,并给出了统一的计算资本金的公式。
这一举措无疑将极大地鼓舞银行提高自身的风险治理水平。
新协议将于2004年正式生效,建立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大势所趋。
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个以内部信用评级为根底的治理模式,这无疑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因此,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是我国银行风险治理应着重进行的根底性工作。
信用风险是因客户违约或客户信用等级下落而引起可能损失的风险,由违约风险、头寸风险和清偿风险三局部组成。
银行开展业务是基于信用的存在。
银行发放贷款时,和客户约定到期还本利息,但要是客户没有履行约定那么会对银行造成损失,这即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一般用违约概率PD 〔probabilityofdefault〕度量。
内部评级法——精选推荐
内部评级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了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在我国的实施,推动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资本监管有效性,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2月28日下发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立足于我国国情,体现了在坚持新资本协议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银行实施的灵活性,确保了在实质上实施新资本协议而不是形式上套用。
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技术复杂、政策性强、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因此《指导意见》制定了加强对实施新资本协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加强沟通合作降低新资本协议实施成本以及强化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基础工作四项主要实施措施。
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银行业也进入了新资本协议的筹备阶段。
实施新资本协议需要在内部评级治理、数据、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内部评级结果在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方面符合新资本协议的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现在普遍称之为“巴塞尔新协议”BASEL Ⅱ(1988年协议则被称为BASELⅠ)。
新协议的总体目标是促进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努力完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一)、形成背景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颁布的《巴塞尔协议》,首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银行表内及表外业务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有效进行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
88年资本协议统一了对资本组成的认识,明确了8%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但是,88年资本协议未考虑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异,而且仅针对信用风险,没有要求银行对其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管理。
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和新的风险管理技术,88年资本协议的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仅通过最低资本规定无法实现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目标。
因此,从1998年起,巴塞尔委员会开始以现代计量技术为基础启动对资本协议修改的工作。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一、总体要求(一)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办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二)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应能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2.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3.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4.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5.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6.内部评级的应用,保证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的结果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实践。
二、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办法第七章要求完善治理结构,并按下列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一)商业银行应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在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中的职责,以及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二)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1.审批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2.批准内部评级体系实施规划,并充分了解内部评级体系的政策和流程,确保商业银行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建设。
3.监督并确保高级管理层制定并实施必要的内部评级政策和流程。
4.每年至少对内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一次检查。
5.审批或授权审批涉及内部评级体系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组织内部评级体系的开发和运作,明确对内部评级和风险参数量化技术、运行表现以及监控措施的相关要求,制定内部评级体系设计、运作、改进、报告和评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持续、有效运作。
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充分肯定了内部评级法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
显然,内部风险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的技术核心,代表着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内部评级法包括初级法(Foundation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IRB--- Internal---Ratings---Based简称IRB法-。
内部评级法提出了4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xposure Against Default)以及年期(Maturity)。
初级法的要求比较简单,银行只需计算违约概率,其余要素只要依照监管机构的参数即可。
高级法相对复杂得多,银行需要自行计算上述4个要求,且受监管机构限制的地方较少。
换言之,在高级法下,银行的自由度增加了,减少了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控手段。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作了对使用高级法的银行有较高的要求外,同时对第二支柱及第三支柱提出加强规范,亦规定银行在使用高级法前要先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在推行高级评级法前,银行须参考监管机构的要求标准,考虑如何符合监管机构的期望,从而有效推行自己的内部评级法。
一,基本要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实质上是一套以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为基础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及资本监管的方法。
换言之,只有具备了内部评级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体系,银行才有能力运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
所谓内部评级是由银行专门的风险评估人员,运用一定的评级方法,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按时、足额履行相关合同的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对经合组织近50个国际性大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有效内部评级体系应包括评级对象、结构、方法、标准和检验等几个主要因素。
关于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分析报告
为银行部门建立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利用部门评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
本文总结了建立部门评级体系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建立部门评级体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部门信用评级评级原则评级方法1 简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扩大,金融业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打着金融自由化的旗号,放宽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形成竞争局面。
金融交易的快速扩张、新型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衍生品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利率和汇率)波动加剧,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最显着的就是信用风险在金融风险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
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许多国际大型银行都在自行研发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银行部门评级系统是信用风险管理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资本协议的最新草案,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许银行以部门评级作为确定资本权重的依据,并给出了统一的资本计算公式。
此举无疑将极大地激励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新协议生效,建立银行部门评级体系是大势所趋。
但是,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银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也没有形成以部门信用评级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国际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
因此,建立有效的银行部门评级体系,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的基础性工作。
信用风险是因客户违约或客户信用评级下降而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由违约风险、头寸风险和清算风险三部分组成。
银行根据信用的存在开展业务。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与客户约定到期偿还本息,但如果客户不履行约定,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这就是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一般用违约概率PD ( probability of default )来衡量。
头寸风险是指暴露于信用风险的头寸规模的不确定性。
在未来收支比较确定的情况下,头寸风险较小,如分期按揭贷款。
内部评级法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内部评级法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孙文献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450016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路16号,E-mail:**************摘 要:受复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近期各家金融机构存量信贷客户的经营风险凸显,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防控压力随之增大。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作为评估、计量信用风险的主要工具,只有持续保持敏感度,才能及时反映客户信用风险,为商业银行有效防控信用风险发挥作用。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 内部评级法 应用一、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而言,信用风险仍是其所面临的最大、最主要的风险。
信用风险多由个案因素引起,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因此具有较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国民经济行业政策调整、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等市场问题、企业内部管理缺位、法定代表人信用观念淡薄、低公信力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担保圈对风险的传导及蔓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能力缺失等都可能引发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各商业银行通过政策制定,指导和协调各分支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借贷方式选择、信用限额确定到贷款发放、贷后管理、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主要包括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部分。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实施了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主要支持内部评级法、授信管理、信用风险限额和组合管理。
业务部门通过信贷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贷记卡、国际业务等业务系统实现经营活动的电子化管理,同时提供基础的信用风险数据。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非零售客户评级、非零售客户债项评级、零售客户评级、信用风险限额管理、贷款多级分类、授信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测评、信用风险数据集市、信用风险组合管理、信用风险资本计量和信用风险报表管理等业务系统,对信用风险实施系统化管理(如图1)。
内部评级法
• 内部评级体系是内部评级模型体系和评级支持体系的总称,其中评级模型体系 在整个内部评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评级支持体系发挥着重要的支持、辅助
和保障作用。
• 评级模型体系主要是由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客户评级模型、债 项评级模型和零售风险暴露的资产分池参数估值模型共同构 成。评级模型体系通过建模过程所固化的内容是各项风险参 数计量规程;评级模型体系的动态输入内容是区域、行业、 客户、财务、债项和缓释等信息流和数据流;模型体系的输 出内容是各项风险参数和风险计量结果。
• 可以看出,内部评级模型蕴含了内部评级风险计量的三个核
心:(1)二维评级和资产分池;(2)四大风险参数;(3)
两大风险量化结果
精品课件
5
内部评级基本逻辑结构
客户评级 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债项评级
零售内部评级模型 资产分池
违约概率 有效期限 违约损失率 违约风险暴露
预期损失 非预期损失
精品课件
6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贷款的不良行为,如逾期、非逾期精品等课。件
8
内部评级风险计量三大核心
核心之二:四大风险参数
• 四大风险参数是评级模型的直接输出结果,包括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违约敞口以及有效期限。他们是内部评级 模型的产物,也是推导两大风险计量结果的中间参数,是 整个信用风险精确计量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纽带。
核心之三:两大风险量化结果:EL和UEL
• 信用风险的最终量化是基于评级模型及PD,LGD,EDA和M四 大风险参数的估值而实现的。其理论基础是VaR风险计量 原理,即在99.99%的置信度下的信用风险的损失价值和概 率分布,损失价值总量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大部 分。
精品课件
9
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是一项重要的金融评级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信用水平和声誉。
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银行业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当充分考虑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负债表是评定银行信用等级的重要依据,其中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偿付能力是评定的重点。
资产的流动性越高,负债的偿付能力越强,银行的信用等级就越高。
其次,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是评定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盈利能力是银行经营的核心,它直接反映了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
同时,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评定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
另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也是评定标准的重要内容。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实力的重要体现,资产质量则直接反映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资本充足率越高,资产质量越好,银行的信用等级就越高。
最后,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也是评定标准的重要考量因素。
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有效的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内部运作和风险控制。
因此,评定标准应当充分考虑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对于存在严重管理漏洞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银行,应当给予相应的降级。
综上所述,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当全面考量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管理水平和治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在全面、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进行评定,才能更好地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银行信用评级
评级过程
评级过程
银行信用评级的过程与对其他发债人的信用评级过程基本相同。对一个发债人的完整的评级过程分为两个阶 段,即最初评级(一般由发债方确定时间)和评级审议及变更(通常由评级机构主动发起)。不同的评级机构其 评级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两家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做法代表着最常见的评级方法。两家机构都是先由评 级公司职员与申请评级公司的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这些会谈中,评级公司收集进行信用评级所需的公 共和独有信息,并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及当局的政策。分析员依据这些信息为评级委员会准备一份报告,由评级 委员会来确定评级。
发展建议
发展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资本市场中“用脚投票”的规则以及对自身股价 波动的必定会增强银行对自身信用评级结果的重视程度。更不用说评级的好坏还决定了银行在市场的融资能力。
二是利用各种措施增强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意识。监管当局对银行的信用评级应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硬约束, 由政府推动将信用评级结果与其获得经营信誉、经营业绩相结合,成为考核、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银行进 行信用评级的积极性。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重要的经济主体都应该经过信用评级,金融机构必须进行信用 评估,客户有权指导它们的信用情况,并以此进行业务选择。
2、分析不同的银行业务:不同的银行在业务的重组和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别,受到市场的影响程 度以及业务的品牌价值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
例如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是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分支银行而言吸纳存款是一项基本的业务, 因此分支机构的数量多少是影响银行品牌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吸纳存款以外,抵押贷款、私人信用贷款、 消费者信用卡业务等也是组成零售业务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监管的放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原有的储蓄资金逐 步转化为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等其他投资产品,这使得银行的储蓄吸纳面临一定的竞争和挑战;与此 同时因为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多银行客户通过新的渠道开展业务,如银行业务、络银行业务等,显然,如果银行 不能提供新的、非中介化的产品以迎合市场发展需要,将逐步丧失原有的品牌优势。对于批发银行业务来说,也 是如此。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发展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
WT 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 O, 信用风险的分析评价和管理将成为资本运作 的新课题,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风险评级方法将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 业危机的研究表明 , 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 因就是信用风险 。因此, 国际金融界对信用风险的关 注 日益加强 , 信用风险评估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管理技术 日臻完善, 许多定量技术 支持工具和软
力 进行评价 。
2 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 一个功能良好的评级系统应能将不同资产的风险进行充分区分。 . 各银 行确定 的信用级 别 和相应 的评级 符 号有所 差别 按照 国际标 准 , 行 的 内部 信用 等级 可 以 银
分 为九级 : 最佳级 ( AAA)很 好级 ( 、 AA)较好级 ( 、 、 A)一般级 ( B )观察级 ( B 、 BB 、 B ) 预警级 ( )不 B、
件 已付诸商 业应 用 。20 0 1年 1月 1 6日, 巴塞 尔银行监管 委 员会 经 过长期 研究 和 酝酿 , 布 了新 发
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 , 在全球范围内征求意见。新协议要求银行使用 内部评级法 ( tra R t I e l a n n — i s ae prah I B 确定资本充足率 , B法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资本 与银行 风险之 间的 n — sdA poc , ) gB R I R 内在关系。银行若能满足技术和信息披露方 面的标准, 就可将 自己测算 的借款人的资信水平估 计值转换成潜在损失 , 并依此计算出监管部 门规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 场尚处转轨和新兴 发展阶段 , 用风险管理技术 仍然较 为落后 , 信 尽管新 资本协议 的实施 定在 2 0 年, 0 4 但国内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 , 及早准备 , 根据 自身风险环境和经营特点 , 借鉴国际银行 的信 用 管理模式 , 按 照 巴塞尔协议 新框架 的要求 尽快建 立一套 行 之有效 的 内部评 级 管理 系统 , 并 这是我国各家商业银行 ,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战略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战略研究摘要:2009年3月,中国加入了巴塞尔委员会,成为该组织的新成员。
这是我国银行监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将全面参与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这将更有效维护我国银行业的利益,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
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进行SWOT分析,对商业银行所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进行比较,帮助商业银行将自己的资源和必要的行动用在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上,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SWOT分析;战略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和中国银监会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另一方面要面临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挑战。
除此之外还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整合银行内部经营体系和架构,提高其盈利和风险管理水平。
如何有效地实施内部评级法,构建商业银行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是其能否适应巴塞尔协议全球监管要求的关键,也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核心。
一、《巴塞尔协议》与内部评级法(一)《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方式要求的演变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这是巴塞尔协议的第一版,即旧协议。
该协议的公布原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国际债务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以及由于各国银行资本要求不统一所造成的不公平竞争。
在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方面,旧协议首次提出监管重心以银行风险资产为导向,通过外部评级机构来确定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计算最低资本要求。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会议:修订框架》,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II。
在信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方面的主要创新是提出了内部评级法(IRB法),强调要建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
在当时的情况下,IRB法的提出,使银行也可以以自己的内部评级为基础,克服了外部评级机构无法得到更详尽的商业资料的困难,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
谈谈如何对零售客户进行内部评级
谈谈如何对零售客户进行内部评级零售信贷业务的特点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其主要特征是:数量庞大,单笔金额小,单笔管理成本高;客户单笔风险大,信息分散,管理难度高;业务审批要求效率高,决策必须迅速果断。
这些特征决定了银行要对零售风险实行量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
根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信用卡业务都采用信用评分模型处理。
现代统计技术和风险模型不断地被运用到零售风险组合管理中,尤其是信用评分模型在零售业务中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实现了零售风险计量的客观性、准确性,为模型在零售业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我行对比国际先进银行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的差距我行的零售业务今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个人按揭、消费信贷为主导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随心贷、自购贷、商购贷也逐步上市推广。
从管理体制上,我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基本形成,构建了前、中、后台相互制衡、彼此独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个人信贷风险监测、控制和处置体系逐步建立。
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由于零售业务起步较晚、数据积累时间不足,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1、是零售业务贷款决策主要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尚未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
目前,我行零售业务的各类客户群、不同产品的评分模型建设落后,零售业务的审批和回收等工作流程和环节较长,占用人员较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业务效率较低。
2、是零售业务没有进行贷款池划分,不能计算各贷款池的风险要素。
目前,我行还没有按照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风险类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按照业务风险特征的同质性进行分类管理。
还不能计算零售业务贷款池的PD、LGD 和EAD等基本风险要素,各个贷款池的风险度量还处于空白。
零售业务的资本金还只能采用标准法,无法采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的计算。
3、是信息存储分散,缺乏用于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分析的数据库。
几年来,我国各大银行的零售业务IT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doc 16页)建立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刘榕俊1、陶铄1、杨晓光11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80陈斌22中国银行风险管理部北京1000818摘要利用内部评级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当前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
本文综述了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我国银行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70071045)、北京金高科技研究院赞助关键词内部信用评级评级原则评级方法1 引言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膨胀,金融行业发生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帜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放松管制允许混业经营,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竞争局面。
金融交易的急剧膨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以及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尤其是利率、汇率)波动的加剧,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用风险在金融风险中比重增大。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信用风险成为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
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许多国际化大银行自行研究和开发了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
放贷款时,和客户约定到期还本利息,但如果客户没有履行约定则会对银行造成损失,这即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一般用违约概率PD (probability of default)度量。
头寸风险是指暴露在信用风险下头寸大小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收入、支出比较确定时,头寸风险小,如分期抵押贷款。
信用证、衍生产品等未来头寸很不确定的,头寸风险大。
头寸风险通常用违约风险暴露EAD(exposure at default)衡量。
当客户违约时,银行有可能从客户或第三方追回赔偿,这主要取决于抵押、担保等状况,如果清偿率(recovery rate)不足以弥补银行的风险暴露,就会造成特定违约损失LGD(loss given default)。
信用风险是上述三种风险的综合,信用风险损失量也可由上述三方面衡量。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目的是量化地评价客户的信用风险水平,它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借款人如期还本付息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信用风险的相对大小。
信用风险处理的难点在于难以精确地量化。
信用评级事实上对信用风险作了一定的量化,并且为更进一步的量化奠定基础,为银行对客户授信和信贷资产定价提供依据,使资产状况变得明晰。
如果信用评级是准确的,则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信用分析和资产管理,使得银行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为可能的风险损失提供足够的但又不浪费的资本金,提高银行运作效率、增加利润,并且在遭受损失时仍保持较高的财务灵活性。
这对银行来说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的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在我国银行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原则一个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应该是客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客户的信用情况。
信用等级的确定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信用评级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评级的对象(层次性):信用评级可分为对债务人(Obligor)和对其对应的信用工具(facility)两方面的评估。
一个合理,有效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应同时对这两方面评级,即信用评级可分为两层①对债务人综合财务状况和偿还非特定债务能力的综合评估。
②对信用工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担保、优先级别、受保障程度的考察。
在第一层可以确定债务人的违约概率PD,在第二层可以确定损失发生时的一些参数,如清偿率,这是在债务人评级基础上进行的。
债务人可以有不同的债项,这些债项的级别有可能各不相同。
2.评级目的:通常不同的评级目的得出的评级结果不一样,如评级时可以有两种考虑①考虑目前情况②考虑在整个信用持续期的总体情况。
这决定于不同的评级目的。
当评级主要为是否放贷或投资提供决策支持时,要求从整个信用持续期考虑其信用状况,评级以信用持续期的最差情况为准。
信用评级在持有期内不再变化,除非发生较大的有长期影响的变化。
当评级主要为分配资本金、贷后管理时,考虑目前情况的方法更合适。
信用分析区间通常为1年,针对债务人当前状况和1年之内的变化情况进行信用评级,这样对银行贷后的信用风险管理有效。
通常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常采用这种评级结果作为模型的参数输入。
虽然不同的银行对信用评级的考虑各不一样,但信用评级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应能反映债务人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运作表现状况和承受非预期的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
3.信用级别的科学设置:信用评级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字母或数字的符号。
我们依据这些符号来对信用风险作量化分析,一个有效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信用级别的设置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是这些符号能合理按风险特征的不同区分各债务人及信用工具,评级符号的数量应满足对信用风险充分区分前提下尽可能的少,评级细分有利于更准确的分析信用风险,但相应的操作成本也会更大。
不同的银行面对的客户,开展的业务各不一样,评级符号数量也各不相同,但其设置必须结合实际,一般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另一方面,由评级符号应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评级结果只是一个符号,本身只有排列顺序的区别,必须将每一评级分类同违约概率等风险特征联系起来,这背后是基于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与信用级别联系的统计分析主要有2个方面。
①违约率:这包括每一信用等级债务人违约概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各个不同信用级别一个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债务人违约可能性的大小。
总体而言,信用级别最低的债务人违约概率必然是最大。
②信用转移矩阵:信用转移矩阵反映的是各信用级别资信变动的情况。
债务人信用级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各种条件变化而变化。
由于信用评级一般是离散的,债务人信用级别的变化对于银行来说是很重要的信息,在许多信用风险计量方法中,信用转移矩阵是相当重要的输入参数,如JP Morgan银行的CreditMetrics中,统计历史各信用级别的变动情况,并用过去每一级别变化的信息来估计未来每一个级别转移到其它级别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转移矩阵的统计最好能将不同帐龄(信用开始至分析期的时间)信用工具分开统计。
新发行的信用工具和持续很久的信用工具即使用处于同一级别,其转移的概率往往不同,分开统计有利于更好地度量信用风险。
4.评级考虑的因素:影响债务偿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信用评级应综合考虑有关的因素。
下面是一些基本的,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具体的分析方法、考虑角度在不同的银行都会不一样,但评级的结果应能较好的反映这些方面的情况。
(1)财务状况:这是衡量企业信用状况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如发生信用困难通常都会在其财务状况上表现,因此信用评级时应着重考虑财务状况。
企业的财务指标非常之多,通常将它们分类考虑。
比如可按如下四个方面考虑①盈利性指标,如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②流动性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③营运效率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④负债比率(财务杠杆比率),如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
银行在分析债务人的财务报表时,还应当注意财务数据是否真实可信。
因为存在统计上的失误或债务人虚填的可能。
一般的,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比一般的财务报表要可信得多。
(2)行业:行业分析在以定性为主的评级中较为重要。
不同的行业发展前景、生产经营周期、竞争状况,市场结构,受相同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各不相同,处于衰退的行业并且在行业中不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债务人与处在于上升行业中并且在行业中有较大竞争力的债务人的相比,既使其它方面条件都差不多,风险状况是很不相同的。
债务人的财务指标等需要用相应的行业标准调整才会使不同行业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
(3)企业的管理水平,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学历,背景,管理风格。
(4)特殊事件的影响,如有关的法律,国家政策的变化,企业非预期的重大变化。
(5)其他因素。
5.评级的审核和调整:信用评级可能会因主观因素、客观数据等错误而失真,也可能经常随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需要对评级结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及时调整评级结果。
一般至少每年对评级审核一次,审核的次数应与受评对象的风险程度联系。
对有问题债务人进行经常性监督,对风险很小的贷款则可适当减少审核次数。
银行在审核时可以利用受评对象的外部评级和资信信息,一方面可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评级的客观性、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债务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条件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评级调整前应慎重分析,对债务人因财政年度、销售淡旺季等变动导致的变化不应变动其信用评级,只有债务人经营基本面的变化,财务和产销大的结构性变化才反映到评级结果的变化中。
3 信用评级方法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得到评级的结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评级结果的有效性。
信用评级的目的是使得到的各信用级别能有效的甄别和反映信用风险,以此作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
知道了某一客户的信用级别,就能知道其违约可能性的大小和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
信用评级的方法就是如何由各种信息来确定信用级别的手段。
银行用来评定债务人信用状况的信息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报表以及其它可以定量化的某些管理方面的信息;第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利用其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信息;第三,客户经理(信贷员)通过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基于自己的经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的评价。
由于前面两种信息是可以定量化的,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分析,可以建立如下两大类模型,作为对企业信用评级的标准。
(1) 基于财务指标的模型财务指标表示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是传统上进行企业信用分析的基础。
Altman1968年开拓性地利用多元统计上的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建立了财务比例和企业违约率之间的关系——Z-score模型[1]。
在这以后学术界和实业界在Altman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很多统计模型,如Altman自己对Z-score的修正Zeta模型、Moody的RiskCalc、S&P的基于神经元网络分析的RiskModel等等。
基于财务指标的模型虽然很多,但是基本思想都是先选择对违约率最有解释性的财务比例,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建立这些指标和违约率的关系。
我们认为,建立一个基于财务指标的模型必须经过如下三步。
第一步、指标筛选。
根据Moody的实证研究[3],对于基于财务指标的违约率模型而言指标的选取甚至比模型的形式更为重要,事实上Altman的Z-score模型的核心也就在于找出一组财务变量,使得组与组(破产企业和非破产企业)之间的方差最大而组内的方差最小(多元统计上的Fisher判别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