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概览
计划在未来15年内实现火星探测任务,对火星进行深入的科学 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站建设
继续建设和完善中国空间站,提高其在轨运行寿命和服务能力, 吸引更多国家和组织参与国际合作。
技术创新与突破
新型火箭研制
加快推进新型火箭的研制,提高 运载能力、可靠性和安全性,降 低发射成本。
先进推进系统
开展高效、环保的推进系统研究 ,包括液氧甲烷、氢燃料等新型 推进剂。
嫦娥三号
携带玉兔月球车在2013年成功着陆月球,实现了 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月球车的探索
玉兔一号
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号
玉兔一号的继任者,于2019年继续在月球背面进行探索。
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嫦娥五号
计划中的探测器,将实现月球采样并返 回地球,为未来的月球科研提供宝贵样 本。
06
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合作 与交流
国际空间站的合作
参与国际空间站建设
中国曾参与国际空间站的部分合作,为其提供了一些 重要组件和设备。
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在国际空间站上,中国航天员参与了多项科学实验和 技术验证,与国际同行共同开展研究。
交流与培训
中国航天员曾多次参加国际空间站的飞行任务,与外 国航天员进行交流和培训,分享经验和技术。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概览
目 录
• 引言 •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 中国探月工程 •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 • 中国航天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中国航天发展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为未来的航 天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背景
02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精心整理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经济、年5月"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1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中国航天探索史概览
中国航天探索史概览
中国航天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国政府正式成立中国航空科学研究院。
以下是中国航天探索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 人造地球卫星
-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 2003年,中国发射了第一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月球探测
-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这是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功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并成功拍摄了月球表面的照片。
-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这是中国第一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
它成功将巡视器“玉兔号”放置在月球表面,并成功进行了多项探测和实验。
3. 空间实验室
- 2011年,中国发射了天宫一号,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它成功进行了多项太空科学实验,并为后续空间实验室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 2016年,中国发射了天宫二号,这是中国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
它进一步扩展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实验和研究能力。
4. 载人航天计划
- 201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长征五号火箭的首次试飞,这是为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做准备。
- 2020年,中国计划发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这是为建设中国独立的空间站打下基础。
中国航天探索历程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中国在太空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令人瞩目的探索项目。
航天探索:航天产业商业计划书PPT
商业价值:太空旅游服务具有巨 大的商业价值,它不仅可以满足 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可 以为企业和机构提供独特的宣传 和品牌推广机会。
太空资源开发
太空资源种类: 太阳能、矿物、
水资源等
开发价值:为 地球提供可持 续能源、缓解 资源短缺问题
技术挑战:如 何实现高效、 安全的采集和
运输
商业机会:太 空旅游、太空 采矿等新兴产
商业计划概览
02
商业计划背景
航天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
商业计划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商业计划的目标和愿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商业计划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
商业计划目标
短期目标:完成航天器研发和发射,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 中期目标:拓展航天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长期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航天企业,引领航天产业发展
资金使用计划
研发与技术投入:用于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确保产品的领先地位 生产与制造: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推广与销售:用于品牌宣传、市场营销和拓展销售渠道 运营与管理:用于日常运营、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投入
回报预测
投资回报率: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达到预期的回报率 市场规模:航天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投资者带来更多机会 技术创新:航天技术不断创新,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商业机会 政策支持:政府对航天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保障
力
薪酬福利:提 供具有竞争力 的薪酬福利, 吸引和留住优
秀人才
财务管理
预算与成本控制: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降低成本 融资渠道:确定资金来源,保障项目资金充足 财务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和控制财务风险 收益分配:合理分配项目收益,保障投资者利益
卫星发展计划概览
卫星发展计划概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卫星的发展计划是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的结果,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卫星发展计划的规模和内容逐渐扩大。
本文将概览卫星发展计划,包括计划的目标、计划的内容和计划的影响。
第一部分:计划的目标1.改善通信网络:卫星在通信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缝通信。
卫星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改善通信网络,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2.推动科学研究:卫星能够通过遥感、天文观测等手段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卫星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推动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数据,以促进科学的进步。
3.改善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汽车等领域。
卫星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改善导航系统,提高定位和导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第二部分:计划的内容1.卫星发射和部署:计划中包括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和部署等全过程。
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合作,共同完成卫星的发射和部署工作。
2.卫星运维和更新:卫星发射后需要进行运维和更新,以确保卫星的正常运行。
计划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运维和更新方案,确保卫星的长期稳定运行。
3.数据处理和应用开发:卫星数据处理和应用开发是卫星发展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卫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有用的信息,为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提供支持。
4.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卫星发展计划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卫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部分:计划的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卫星发展计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家经济水平。
2.改善人民生活:卫星发展计划可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通信质量和速度,提供精确的导航服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美国NASA太空计划及其科学目标全览
美国NASA太空计划及其科学目标全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航天组织之一,致力于推动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
自从1958年成立以来,NASA一直专注于探索太阳系和宇宙的奥秘,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取得了众多重大突破。
本文将全面介绍美国NASA的太空计划以及其科学目标。
一、太空计划概览NASA的太空计划涵盖了多个项目和任务,旨在实现人类对太阳系、宇宙以及地球本身的深入了解。
这些计划包括:1. 太阳系探索计划:NASA通过多个任务实现了对太阳系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的详细观测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任务包括“旅行者”号、“火星探测器”和“卡西尼-惠更斯”等。
这些任务不仅帮助科学家们了解这些天体的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也为未来人类探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地球观测计划:NASA通过卫星和其他探测器监测和研究地球的大气、海洋、地壳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些观测资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理解和应对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国际空间站计划: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国际空间站是NASA最重要的太空站之一。
多个国家的宇航员共同居住和工作在这个空间实验室中,进行着各种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太空技术和航天器工程的发展,也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了大量人类生理学和物理学实验,为长期太空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科学目标NASA的太空计划致力于实现多个科学目标,这些目标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其中一些关键科学目标的概述:1. 太阳系探索:太阳系是人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NASA的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探测任务,致力于了解恒星、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的形成、演化和物理性质。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历史和未来演变的过程至关重要。
2. 宇宙起源与演化: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是NASA的重要使命之一。
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恒星形成以及大规模结构等,科学家们试图揭示宇宙的形成、结构和命运。
中国航天发展的辉煌历程弘扬航天精神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航天精神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推动航天 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航天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航天精神的内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 攀高峰
航天精神的特点
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不畏艰险、敢于创新、勇于攀登, 为人类探索太空、造福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航天精神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
01 02
航天精神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其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航天精神 以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航天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卫星导航
完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高定位精度和服务覆盖范围,推动其在 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深空探测
开展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深空探测活动,获取更多关于太空的 信息,提升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实现中国航天梦的路径与措施
政策支持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航天领域的投入,制定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 政策,鼓励创新和人才培养。
03
航天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航天精神不仅在航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
远影响。它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
04
弘扬航天精神,推动创新 发展
航天精神对科技创新的启示
勇于探索 航天事业需要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在科技创新 中要敢于挑战、勇于探索,不畏 难、不惧失败。
航天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中国卫星发展计划概览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
它开辟了除陆地、海洋和大气层之外的人类第四个活动疆域。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研制、发射和应用各类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
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
它的研制和发射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同志就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卫星设计院,并提出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
这颗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
它的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1967年初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桉,规定该卫星不小于150 千克(最终确定为173 千克),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上天后要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
经过几年的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包括排除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干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终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了。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东方红》乐曲的播送。
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送信号。
东方红1号卫星的上天,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该星不仅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重量超过了前4个国家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
同时,在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领域,都超过了这些国家第一颗卫星的水平。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研制运载火箭、建设发射场、研制卫星本体及其携带的科学仪器和建立地面观测网等。
东方红1号卫星就是在攻克了结构系统、热控系统、能源系统、《东方红》乐音装置及短波遥测系统、跟踪系统、天线系统和科学探测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
东方红1号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今,全世界也只有8个国家能够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号的升空,在全世界也引起了轰动,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
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
自从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升空至今,中国已用自制火箭发射了约80颗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其中大部分获得了成功。
尤其是1968年2月20日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之后,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
35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出了试验、返回、通信、气象、资源和导航等系列卫星。
这些卫星在利用和开发太空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包括卫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姿控、卫星热控、一箭多星、微重力实验和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有些项目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
至今已跨越了三个阶段,这“三步走”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0年为起步阶段。
一九七0年四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时代,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能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第二步,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四年为开发太空技术阶段。
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力更生,通过返回式卫星、第一代通信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掌握了一系列卫星关键技术,包括各种姿控、变轨、热控、电源、结构、测控、回收及载荷技术。
第三步,一九八五年到现在为发展应用卫星阶段。
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了多种应用卫星,包括资源、气象、通信广播、导航定位和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成果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无论是在国民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卫星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但其技术更为复杂,且价格昂贵。
中国最早研制的应用卫星是返回式卫星。
1975~1996年,中国一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
它们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中国最成功的航天计划之一。
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始于1966年。
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技术、卫星再入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了。
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各主要系统工作正常。
11月29日,该星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带回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此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项技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道世界难题,就是在今天掌握它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美国曾为此耗费了12颗卫星失败的高昂代价,前苏联也同样支付了13颗卫星的学费,而中国则少得多。
中国返回式卫星是一种在低轨道上运行、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地心定向、返回舱可安全返回地面的卫星。
用它不仅可以进行遥感、微重力实验和新技术试验,还还可为其后的载人航天活动打下基础,因为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在技术上有许多相近之处。
前苏联是在发展载人航天的同时来突破返回式卫星技术的,而美国也是在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同时发展载人航天的。
由此可见,其意义极大。
到目前为止,中国一共发展了两类返回式卫星。
一类是国土普查卫星,现已研制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另一类是地图测绘卫星。
这两种类型的卫星在外型上都是羽毛球状的钝头圆锥体,但装有不同型号的对地摄影相机。
在返回式卫星的发展过程中,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充分继承和采用了前一代卫星的成熟技术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为国家提供了崭新且用途广泛的返回式卫星平台。
这也是中国返回式卫星实现高可靠性、低成本和短研制周期的关键。
中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组成,容积7.6 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260千克,在轨飞行3~8天。
1992年开始使用的第二代返回式卫星是在第一代的底部增加了一段高度为1.5 米的圆柱体,并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第二代卫星的容积达到12.8 立方米,返回有效载荷达400 千克,能在轨飞行15~20天,一次飞行所获得的卫星遥感信息量比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增加13倍以上,卫星照片的地面分辨率也提高了3倍。
它使中国返回式卫星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卫星回收控制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返回式卫星在完成空间遥感这一主要任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剩余的空间和载荷能力,自1987年以来8次以搭载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技术试验和微重力实验,达到了一星多用、一次发射多方受益的目的,在材料加工和太空育种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目前没有专用的微重力实验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的不足。
搭载重量由一开始的十几千克增加到1996年第17颗返回式卫星搭载的265 千克(相当于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技试验卫星)。
1987年首次用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藻类培养试验装置,迈出了中国应用卫星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通信卫星的出现使现代通信产生了质的飞跃,把人类集中到越来越小的地球村中。
不过这种卫星一般需运行在大约36000 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所以对火箭和卫星的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极少几个国家掌握了这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技术。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通信部门就迫切希望中国的通信卫星及早问世,以改变中国通信技术落后的状况。
为此,1970年6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分别组织队伍,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中国通信卫星研制已迈出三大步。
经过几年的方桉探索和可行性研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桉。
这是一种一步走的方桉,即不进行中高轨道试验,不进行国外初期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那种类型的技术试验,而直接发射静止试验通信卫星。
这样能较快地缩短研制周期,把试验和使用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益。
在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之后,1984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由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
但由于火箭三子级二次点火未获成功,结果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
不过卫星进行了部分试验,结果证明卫星设计方桉是正确的,卫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同年4月8日,我国又发射了一颗与第一颗卫星基本相同的试验通信卫星。
它成功地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2号。
该星携带2台C波段转发器,使用全球波束的喇叭天线,可在每天24小时内进行全天候通信,包括电话、电视和广播等各项通信试验,并承担了部分国内通信任务。
这次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卫星实际工作寿命也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
它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
在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研制成功东方红2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并于1986年2月1日顺利发射。
它与试验通信卫星在构造与性能上差不多,只是前者采用覆盖国内领土的窄波束抛物面天线,从而提高了波束的等效辐射功率,使通信地球站的信号强度明显提高,接收的电视图像质量大为改善,通信容量也大大增加,传输质量超过了当时租用的国际通信卫星。
原来接收试验通信卫星的电视图像,地面需用10 米直径的天线,而用实用通信卫星,只需用3 米直径天线就可接收。
中国通信卫星发展的第二步是研制东方红2A实用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桉,性能有较大提高。
星上通信转发器由2个增至4个(C波段),使电视转播能力由2个频道增至4个频道,电话传输能力由1000路增至3000路,设计寿命由3年增至4.5年,等效辐射功率也提高了许多。
1988年3月7日、12月22日,1990年2月4日和1991年12月18日,中国相继发射了4颗东方红2A 实用通信卫星,除最后一颗因火箭故障未能入轨外,前3颗均使用良好,使中国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跨入一个新阶段,大大改变了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尤其是促进了卫星电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上千万人员,节省了几十亿元人民币。
在广播电视方面,国产卫星传送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路对外广播和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并向云贵、青藏和新疆地区转发中央台节目。
到1995年底,我国用国产卫星开通了8000多条国内话路以及石油、煤炭、水利和电力等部门的十几个专用卫星通信网和数千个卫星甚小孔径天线终端站(V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