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在校现状及建议

合集下载

关于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与关怀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与关怀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与关怀的建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他们大多数都带着自己的子女。

然而,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教育问题、关怀问题等等。

为了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融入与关怀,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项关键问题是教育资源不足。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投入,增加学校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此外,可以设立专门的教育资助机构,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其次,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怀。

城市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公共福利和救助。

同时,可以成立志愿者组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组织托管活动、开展兴趣班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第三,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条件。

城市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方式,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乐趣,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

城市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认同感和融入感。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包括举办座谈会、论坛、文艺演出等,向城市居民讲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故事,增强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关注。

综上所述,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融入与关怀,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关怀和生活条件的投入,社会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支持和关注,家庭应该积极陪伴、关心和爱护子女,个人也应该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和包容的城市。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业用工量大幅增加,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七里河区外来流动人员高度密集,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与教育问题。

农村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在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并不少,且分布于各个年级、各个班级之中,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到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

一.现状分析1.缺失关爱,情感孤寂。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农村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外来务工子女”最大问题。

对于一些儿童来说,父母成了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外来务工子女感到没有根基,没有依靠,没有自主,没有目的,如空中的落叶,时常无所适从,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自制力较弱,自主、自理能力差,生活中受委屈无处倾诉,逃学上网玩游戏等现象十分普遍,在网络中寻求情感生活,其人格更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或偏于抑郁,普遍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

2、家庭教育缺失。

谋生的忙碌,使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几乎无暇教育子女。

大多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往往时间长、强度大,没有节假日,以至于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而且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认为送孩子上学,家长只需给孩子交学费就行,其他事情都交给学校和老师。

于是,有的孩子就钻空子,以家里有事或生病为由,迟到、早退或者旷课。

班里有一位姓郭的学生,家长是跑货运的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奔波于全国各地。

孩子虽然在校表现尚可,但放学后喜欢呼朋唤友、聚众斗殴。

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老师去家访,找不到人;打电话,还是找不着人。

最终这孩子因参与群殴,触犯了法律。

作为老师,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的后果,是清楚的,但问题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许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较差,衣着不整洁,语言相鲁,出口成“脏”,有的性格暴躁,对于我校各个级段的养成教育要求做得不够好,乱扔、乱抛的不卫生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概率较高,有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也较差:课前很少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流动人口现象。

其中的子女无法像原籍人口一样享受公共教育,其学校归属感也缺乏保障。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加强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注和培养。

一、调查现状1、流动人口子女的背景信息2、学校归属感的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并不像当地居民的孩子一样拥有学校归属感。

当问及他们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是否满意时,只有少部分学生回答满意,另外的则表示对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方面不尽如人意。

部分学生表示,其实并不在意就读哪所学校,只是想可以更长时间留在深圳。

3、原因分析调查发现,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不强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是到了深圳后才上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人脉。

其次,他们的家庭背景普遍较为贫困,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都与城市中的本地孩子有所区别。

最后,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不稳定、教学方式单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不够紧密等。

这些都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育建议1、加强教育针对性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性质,教育应该加强对其培养的针对性。

首先,在学校建立导师制度和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课程方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

其次,建立学生社交圈子,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脉。

这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区,组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2、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庭沟通,与家长建立真诚的合作关系,了解家庭的情况和需求,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才能。

3、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增加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流动人口子女指的是随父母外地务工或迁移的子女,他们成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种种困境和不公平待遇。

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他们的学校归属感常常较低。

为了解此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本文进行了一项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调查。

调查针对的是中国某县的一所中学的200名流动人口子女。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学校有一定的归属感,而57%的学生表示对学校没有归属感。

19%的学生甚至表示对学校非常不满意。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普遍较低的现状。

详细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流动人口子女通常面临环境陌生和适应问题。

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很可能都是陌生人,缺乏亲友的陪伴和支持,因此很难在学校中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异地迁移,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家庭关系也较为薄弱。

这会使得学生在学校中产生孤独感,并很难融入学校的集体中。

一些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和管理也存在问题,例如缺乏针对他们特殊需求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及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

为了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育建议:学校应该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关爱和支持。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情感教育和社会适应的活动,帮助他们与同学建立友谊和增进彼此的信任。

学校应该提供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教育服务。

这包括为他们提供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及个别辅导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不安全感。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支持,提高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可以共同关心和支持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和学习。

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政策,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平等和公正的教育机会。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

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差距。

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往往因为户籍、地域等原因,难以享受到与当地户籍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2.入学难、升学难由于受户籍制度的限制,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即使勉强入学,他们在升学、参加各类考试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3.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有的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学生们的教育需求。

4.家庭教育困境外来流动人口家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缺乏家庭关爱和指导。

二、对策建议1.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府部门应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

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2.完善户籍制度,保障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权益废除户籍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实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

同时,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机会。

3.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确保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

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5.落实政策,关爱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学习状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精选文档】

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精选文档】

关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甚至城镇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学生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县尤为明显。

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回大量资金为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积累一定资本。

但是其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

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努力促进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公平,但就单县目前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城区校舍不足,乡级校舍闲置。

我县农村学校学生逐渐减少,逐步流向县城或集镇,给县城或集镇学校带来很大的招生压力,同时也产生乡级校舍闲置的现象。

由于部分农村小学缺少多媒体、音、体、美、计算机房等功能教室,无法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基本的课外活动得不到保证。

再加上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经济状况改善、外出务工父母亏欠心理的支配下,自然要选择城区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去读书。

这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扭转的趋势。

2.留守学生心理失调,行为极易失控。

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交流。

苦恼时得不到安慰,成功时得不到表扬,失败时得不到鼓励,彷徨时得不到引导,就会导致了这批孩子心理有缺陷,或娇气,或霸气,或内向孤僻,在学校也不太受老师的欢迎。

他们自制力弱,长期无人管束,不少孩子形成了性情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出现偏执、畸型、娇横、冷漠、自私等人格障碍,甚至有留守学生曾有过自杀意念。

近年,在本县一所比较著名的私立学校就曾出现过留守学生自杀惨剧。

二、几点建议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根据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增减、城市发展,及时调整我县教育规划,适时新建、扩建校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配套及教育布局。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下面将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

1.调查现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庞大。

他们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选择把子女留在农村或者与其一同前往城市。

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资金不足:农民工收入有限,很难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住宿费等等。

(2)缺乏义务教育机会:部分地区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接纳政策不健全,这些孩子很难融入城市教育系统。

(3)学校资源不平衡:一些城市学校招生限制,优质教育资源不得不被城市户籍学生独占。

(4)学习环境差: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通常生活条件比较差,生活环境不利于学习。

2.问题分析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1)政策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

(2)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不均衡。

(3)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一些城市学校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招生存在限制,导致资源不平衡。

(4)家庭经济困难: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收入有限,难以承担子女的教育支出。

3.对策分析为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更加包容的接纳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2)建立特殊教育机构: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可以建立特殊的教育机构,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教育服务。

(3)调整资源分配原则:教育资源分配应更加公平合理,不应因城市户籍而限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4)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关注和理解。

(5)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和支持进城务工农民工父母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近几年来,随着本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如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于是伴之而来的是一大批外地务工人员都纷至沓来,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爱弱势群体,让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其中就包括这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就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我们作了如下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让他们走出孤独1.现状。

在我们学校里,像这样频繁转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不在少数。

据调查,有55%的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很孤独,没有好朋友。

2.应对策略。

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是人的本能。

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语言、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科设置、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一开始都会表现得沉默寡言。

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

因此,需要我们班主任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成为班级中的一员。

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特别重要,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比如这个学期,我校二年级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陈文清,第一天报到时,当她一出现在教室门口,班主任朱老师就热情地迎了上去,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说自己的爱好、特长,谈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也都投去友好的目光,使她感受到温暖。

来注册时我们已经了解到她成绩较差,特意叮嘱朱老师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给她,还让旁边的同学多关心她、帮助她。

经过一系列的帮助,她终于变得开朗了,很快合群了。

二、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提高学习成绩,让他们树立信心1.现状。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以至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督,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总是有不少错误;上课听讲不认真,总是爱玩一些小东西,家长根本不会在乎子女的什么学习习惯和方法。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流动人口指的是因各种原因,如就业、迁徙、环境、灾害等所致而不断地在不同地区间移动或迁徙的人群,他们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停留在一个地方,然后再转移到其他地方。

在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中国有近三亿的流动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就业或迁徙而带着家庭一起迁移。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方面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其中一项重要问题就是子女的学校归属感。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学校归属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子女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1. 学校换学生频率高调查发现,由于流动人口工作或居住地点的不断变化,他们的子女在原有的学校中频繁地换学校,这大大影响了子女的学习和交友关系,导致他们的学校归属感较低。

2. 学校管理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够人性化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在新的学校里,学校管理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并不够人性化,比如对于学籍转移、课程安排、心理辅导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与帮助,这让流动人口子女感觉自己在学校中并不被重视。

3. 学校教育资源不平衡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新的居住地区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情况,这会导致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降低。

4.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由于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这也会对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他们可能无法享受到学校提供的各种课外活动和辅导等。

二、教育建议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1. 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跟踪机制针对流动人口子女频繁换学校的情况,建议教育部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跟踪机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能够及时转移,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这其中包括农民工、外来务工者、居住在城市的农民等等。

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庭来到城市,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的正规学校就读,而是只能去参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通常是民办学校,提供基础教育的课程,但是往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这些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差。

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里往往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无法全面融入学校和社区。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我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选择了一所位于北京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查了20名学生和10名家长。

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他们在学校里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生们以为他们只是在这所学校里暂时学习,他们并不觉得这里是自己的学校。

家长们也表示他们担心孩子们无法融入学校和社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为了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状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学校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补贴,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提高师资力量。

政府还可以与公立学校合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给这些学校,确保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这些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感。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

社区和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

社区可以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资源给这些学校,同时也可以组织志愿者和社区活动,增强对学校的支持和关注。

家长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和相关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区氛围。

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归属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一类:政府方面的建议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突显。

为了更好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权利,政府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1.建设“流动学校”,设立临时教学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基础教育。

2.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根据情况设立教育经费支持基金,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助力度,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免费化。

3.制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入学政策,将他们纳入常住人口范畴,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权益。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可以考虑灵活安排入学年龄和课程开设等。

二类:学校方面的建议学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在学校方面,也需要采取一些举措:1.招聘更多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应对人口流动及学生数量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2.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舒适的学习空间。

除了课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外,还应加强文体活动和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在学习以外,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3.落实每位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个体化教学。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学校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差异,尽可能地降低课业和文化障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让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快速适应。

三类:家庭方面的建议在保障子女教育权利方面,家庭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当地教育情况,尤其是法律规定和政策,力争让子女享受到应有的教育福利。

2.抓好健康和营养,保证子女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让孩子吃得健康,睡得充足。

3.注重家庭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时间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隔阂。

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沟通,多关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积极促进家庭教育的融合。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

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队伍,而家长也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好孩子,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大量的儿童。

这部分儿童往往会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而频繁地换学校,这使得他们的学校归属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他们往往面临着学校换班、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1.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换班频繁,缺乏稳定校友关系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流动人口子女经常需要换学校,这导致他们缺乏稳定的校友关系。

他们可能会因为频繁搬迁而失去原来的朋友,难以在新的学校中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2. 缺乏校园文化认同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换班频繁,他们往往难以完全融入新的学校文化。

这使得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够强,对学校的归属感较低。

3. 家长缺乏教育规划许多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工作需要而频繁搬迁,他们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缺乏科学的教育规划。

1. 加强学校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学校应建立起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信息和学习情况。

这有助于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

2. 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学校应提供专门的欢迎和辅导服务,帮助新生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中设置专门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关注和帮助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教育规划学校应积极引导流动人口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规划。

可以通过家庭访谈、家长会等形式,和家长们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4. 建立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学校可以建立起学校社会支持网络,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学校教育救助体系,共同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邀请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学校关爱计划中,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义务辅导或心理支持。

5.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阶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1.1公立中小学借读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是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主要形式。

流入地学校参照当地政府生均拨款作为收费标准,吸收流动人口子女自发借读。

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流动儿童上学在流入地的公立中小学借读,但对于家庭收入偏低的家庭而言,借读费这个门槛使相当数量的孩子没办法进入公立学校享受和城镇孩子同等教育机会。

1.2民办、私立学校就读在南方的一些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流动人口希望子女能够在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民办或者私立学校就学。

因此,这些地区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私立学校成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一大途径。

1.3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流动人口子弟学校,或称为非正规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些大城市出现的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弟就学的私立学校。

来这类学校上学的学生,大多数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是处在被认为是社会最底层的收入群体。

这类学校是随着“农民工”出现而出现的,其弊端表现在:①不少学校以盈利为办学目的,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水平;②缺乏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和最基本的安全、卫生条件;③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较差,体罚现象比较严重。

教育质量没有保证。

1.4留守子女在家乡接受教育为主根据抽样调查有65%的适龄儿童(主要是留守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他们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

1.5 少数流动儿童少年失学在家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少年失学的主要原因是居住地的不确定,父母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去留。

其次是家庭贫困,许多流动人口家庭都是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甚至无力送孩子上收费最低的流动人口子弟学校,因此失学在家。

2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的高成本与户籍限制给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带来的障碍大多数农民工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很难支付公立学校的借读费和其他费用,这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孩子的家庭。

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他们面临着学校选择困难、难以融入班集体、教育资源不均等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现状调查为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几所大中城市的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对在学流动人口家庭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1. 学校选择困难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并不强,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往往受到各种限制,比如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学校排名等。

很多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近就读,而就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并不足够。

2. 难以融入班集体由于学校的流动性较大,流动人口子女在班集体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他们在班级中很难融入,与同学们建立亲密的关系。

3. 教育资源不均等在一些学校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所在的学校往往拥有较少的教师、教学设备和课外活动资源。

这使得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都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

二、教育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

我们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选择困难问题。

比如可以鼓励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提供额外的入学名额,或者给予一定的学校选择自由,让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2. 加强班级管理,促进融入学校应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融入。

比如可以设置班级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或者安排专门的班级辅导员,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和成长。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

学校应多开设一些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改善生活、谋求发展,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所以他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在农村的,受父母双方影响,形成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多种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文化环境不成熟。

农村内普遍存在落后的文化和封闭的思想,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接受程度和认知不够,不能对这些子女提出足够的要求,导致这些子女的教育力度和水平都不够。

(2)家庭经济实力不足。

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往往经济实力薄弱,很多孩子没有充足的学习资源,缺乏一定的资助,这会导致孩子们心理压力大,无法继续深造。

(3)务工家庭经常分居。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分别务工,经常发生分居现象。

孩子们长期处于家庭分离中,没有了家庭的爱心和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教育有明显不足。

二、对策
为解决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

应当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实施,激发父母们重视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子女的教育是唤起改变一切的动力。

(2)改变社会文化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摘要】流动人口子女由于常年跟随父母在外打工或经商,常常面临着学校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支持不足、同学关系稀少、学校管理不善等。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和加强家校合作等教育建议。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内的融入感和归属感。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本文也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问题并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影响因素、教育建议、学校文化建设、心理支持服务、家校合作、意义、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流动人口子女是指随着父母或监护人迁移而无法固定在一个学校就读的学生。

他们因家庭的不稳定性而经常需要转学,这给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带来诸多困难。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其中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子女。

由于这些学生经常换学校,他们在新环境中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依恋感,是学生在学校中感受到的归属和认同感。

而流动人口子女由于频繁转学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往往缺乏这种归属感,导致他们在学校中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现状及解决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以期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归属感现状,探讨影响其归属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为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提供参考,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提升学习成绩和自我发展能力。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日益严峻。

据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有大量的外来务工家庭孩子被迫放弃家庭教育。

根据中国
劳动力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外来务工家庭子女数量已达到183.31万人,其中大部分被迫继续他们的学业。

目前,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较为普遍。

由于外来务工者
大多处于贫困状态,因此,他们的子女难以获得基本教育。

首先,由于经
济原因,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很少能够参加补习课程,因此,他们在学习中
缺乏及时系统的复习,对学习成绩及考试绩点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其次,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时常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动,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也影响他们继
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对策略
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困境,有必要采取一系列应对
措施。

首先,应出台政策和财政支持,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政府应该提供子女教育资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

比如,可以通过专门的
奖学金和职业培训计划,以及贫困区域孩子的免费义务教育,来帮助外来
务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一、调查现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问题也逐渐凸显。

据调查,目前约有70%的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但由于户籍、教育资源等原因,这些子女往往在城市中难以建立起稳定的归属感。

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工作压力及时间限制下,缺乏与学校建立稳定联系的时间和机会。

2. 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归属感的关注程度学校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关注,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但很少有学校从流动人口子女归属感着手。

目前,多数学校重视学生教育成绩及良好形象的建立,在落实“双重规定”等教育方针的同时,忽视了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教育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建议1. 落实政策保障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分配,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权益。

同时,为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提供身份认证的可行化方案与积极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流动人口子女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

2. 加强教育服务教育部门应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求和心理压力,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其中,包括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档案,促进流动人口子女个人全面发展。

3.增值教育方案学校应采取门户教育、合作教育等创新方式,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增值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对学校和城市的归属感,同时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补充和配合。

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难点,设置专业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将流动人口子女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

总之,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归属感需要和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多样化、精细化的教育服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个人发展和未来提供保障。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调查及教育建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他们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之一便是流动人口子女在就读学校时的归属感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现状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在多个城市进行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的调查,结果发现:1. 缺乏安全感。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身份,其子女在就读学校时常常受到歧视和排斥,让他们缺乏对学校的安全感。

2. 社交障碍。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常换学校,往往会面临着社交障碍,很难和本地学生融洽相处,使得他们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无助。

3. 学业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接触频繁,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仅给孩子自身带来挫折感和焦虑感,也给家长带来了困扰。

以上的调查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归属感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关注和解决。

二、教育建议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教育建议:1. 完善政策。

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制定更加具体和有力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权益,并针对他们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问题提供专门的政策支持。

2. 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更加细致和全面的管理和服务,提高他们在学校的归属感,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更好地和本地学生融合。

3. 提供心理支持。

学校应当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尊,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

4. 建立家校沟通机制。

学校应当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和家长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5. 营造友善环境。

学校应当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让本地学生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增强包容性和友善性,减少歧视和排斥。

以上的教育建议可以有效地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中获得更好的归属感,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学习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子女在校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

我市根据有关《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做出很多工作,把原本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调配到了普通公立学校。

这些年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经社会实践深入调查这些学生在新学校中的现状,发现了他们在融入新环境中的一些问题。

一、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压力大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外来务工子女之前接受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基础薄弱,而且以前在民工子弟学校所用的课本与本市统一课本在难度和广度上也有差距,我就曾遇到这样的一名学生,来校前,化学根本没学,而我校在初三就学了,所以,面对新的课本,他们不仅在衔接上存在问题,面对突然加大的难度也使他们难以处理,其他学科也有这种情况,如物理、英语。

二、自信心的丧失
很多访谈的学生和家长都反映,到了新学校,成绩变差了,以前能考八九十分的科目现在只能合格,这固然有教学内容难度变大的原因,而面对与原本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的竞争过程中,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他们的家长自信心有些不足,他们也知道存在一些科目的不足,但他们多数是没有办法,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显然是过于消极。

作为家长、老师,应该让这些孩子明确学习自己
读书的目的,增加这些外来孩子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让这些外来孩子从根本上力图改变自己的学习现状,度过这段衔接的难关。

三、对未来的迷茫
在访谈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孩子对自己没有清醒地认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应该怎么过,缺乏改变生活现状、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决心,因而没有努力的动力。

此问题虽不属于到新学校后产生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却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针对在调查中暴露的这些问题,我们实践成员结合现实,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校建立心理辅导小组,提高社会融入感
在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多数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和学生享受同等教育中还是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我校根据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建立了学生心理课外辅导,并定期召开班会,成立“一帮一”的对子。

对本市学生也进行心理教育,不歧视外来务工的孩子,让本校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们在帮扶中建立和睦的同学关系,让所有的孩子们都有爱心,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重视民工子女学习的薄弱环节,应当采取积极措施
民工子女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尤其是化学、英语。

那么,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去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较快适应而不是慢慢适应。

如我校为务工子女晚上补课,并在学习小组中建立了帮扶小对子,并设有专业辅导员,使这些学生有信心赶上来,在心理上感到大家
庭的温暖,在化学这门课上我是有计划在地在双休日、大课间,给这些学生辅导,效果非常得好。

英语教研组的老师们也想了很多方法,如增加外来务工孩子们的英语课时或作业量,或者为他们编一套补英语等学科基础知识的材料,好让他们尽快跟上全班同学的步伐。

3.积极鼓励民工子女参加学校班级活动,增强与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校在合理安排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公共课程和兴趣班(某些学校已经开展),增加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市学生交流的机会,如演讲比赛、书法班、团体操、少年宫等,使其优势互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小隔阂。

在班级、学校内开展互动活动,如才艺展示、体育竞赛、学习交流等发展朋友关系,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家校联合,学校承担更多的教育任务
外来务工子女家长都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另外,正如老师所说,他们的重心也都是放在务工和养家糊口上,他们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更多的能力和精力去帮助和指导子女的功课。

鉴于此,学校似乎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了,当然我们都相信学校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或许学校可以考虑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可以组成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委员会,及时和家长通气,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年才两次的家长会。

根据这位老师的反映,家长平时和老师主动联系是很少的,所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更应该负责地在他们的小孩有任何状况之前、之中、之后与他们进行及时
地联系。

而且由于可能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一些长远的问题,老师也应该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采取正确、恰当的教育措施,并同时能够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学习。

若干年的不正规教育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的薄弱、学习能力的欠缺以及学习习惯的不良,在重新补充学生落下的知识的同时甚至之前,在对这些孩子的辅导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提高这些课外辅导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更是同时需要“鱼”和“渔”,只有牢固掌握了方法,拥有了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可以把自己学习中的一些经验言传身教给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传递我们的一份爱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