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由四年级移到了三年级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成为三年级专项数学活动内容。随着受教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是过多的让学生去解决间隔排列中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对过去抽象的规律“首尾相同,数量相差1,首尾不同,数量相等”进行区分。教材修订之后,重点关注学生感悟规律、寻找规律、表达规律、解释规律的过程,重在对规律探索的过程。课程标准从“双基”变为“四基”,其中第四基就是“基本活动经验”,在探索规律这样的专题数学活动中,特别强调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把握新教材修订的这样变化,我在教学中:
总之,本课新知的学习过程顺应了儿童的思维,过去四年级的内容让三年级的孩子来学,过去一个单元的内容现在一节课来学,这是教材修订后教师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这样的改变,我们既要降低教学要求,又要借鉴原来教材中优秀的设计,所以,课堂上如果能设计联系间隔排列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操作活动,就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这次数学专题活动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活动经验。
一、借情景,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两组排列,试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两组排列的相同之处,并借此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特点,为后面的找规律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
同课异构 间隔排列 听课反思

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同课异构《间隔排序》听讲思考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今天上午的一二两节课,在我们学校存有包河区的数学教研活动,分别由我校的吴**、##四小的周**效力,千载难逢的自学机会,我阳入不好课,早早的至音乐教师里等着。
两个老师上的课题都是《间隔排列》,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老师用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呈现方式来呈现,我很期待她们两个人最终将以什么样方式去呈现这节课。
第一节课就是我们的数学副组长,富于亲和力的吴**老师。
吴老师通过情境图轻易引入,分后步骤观测、明确提出问题分后层次的问题引导出学生辨认出规律一个隔着一个,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阶段语比较多不好,承上启下,自然带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比如说在新授完结步入练环节说道:“刚才我们在小儿童乐园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了较好的自学习惯、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习惯顺利完成下面的练”此外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的比较的恰当,全班学生的参与率比较多低,通过对间隔排序的开拓,延展了间隔的深度,最后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排序的应用领域更好的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节课,声音甜美的周**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第二节课,有趣的卡通人物小猪猪过桥,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的发现了规律,自然引入今天要上的课题找规律。
新授环节找规律时引出概念两端物体、中间物体概念极大地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也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反馈起来也比较好规范化表述,事实证明,引入这两个概念以后,老师的问题刚抛出来,学生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好,此外,本节课课前的导入、和新授的四组物体的观察比较发现了本节课的规律,通过课前的导入一组合其他三组的比较规律自然呈现。
导入并没有脱离,而是贯穿其中,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
这两节课的老师经过数次的深思熟虑,数次的磨课,像是我们呈现出了这样精彩的两堂课可供我们参观自学,从课中我们可以看见她们的用心、她们的代价。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本次授课课程为《间隔排列》,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够应用此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对象为初中数学学习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本次课程中,我主要围绕间隔排列的概念、规律和实际应用展开教学。
首先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基本概念。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间隔排列的规律。
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钟表指针的间隔排列等。
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同时,我也借助了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
三、学生表现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较好的理解,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
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四、自我评价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自己在课堂管理、互动引导等方面发挥得较好。
我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但在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上,我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
五、学生反馈分析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持肯定态度。
学生认为我能够清晰地解释概念,引导他们理解间隔排列的规律,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然而,也有学生提出希望我能增加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实例,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遇到问题与解决策略在授课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对间隔排列的概念理解有困难,需要我反复讲解和演示。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了对概念的阐述和理解过程的引导,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七、改进与发展计划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明确目标设定: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明确设定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目标,以便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调整时间规划: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时间分配,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点;3)丰富实例应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选取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实例来解释和演示间隔排列的应用。
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

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今天上午的一二两节课,在我们学校有包河区的数学教研活动,分别由我校的吴**、##四小的周**执教,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我调好课,早早的到音乐教师里等着。
两个老师上的课题都是《间隔排列》,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老师用自己不同的视角和呈现方式来呈现,我很期待她们两个人最终将以什么样方式去呈现这节课。
第一节课是我们的数学组长,富有亲和力的吴**老师。
吴老师通过情境图直接导入,分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分层次的问题引导出学生发现规律一个隔着一个,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比较多好,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比如在新授结束进入练习环节说:“刚才我们在小儿童乐园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习惯完成下面的练习”此外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思路清晰、问题设置的比较的恰当,全班学生的参与率比较多高,通过对间隔排列的拓展,延伸了间隔的深度,最后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的应用更好的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节课,声音甜美的周**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第二节课,有趣的卡通人物小猪猪过桥,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的发现了规律,自然引入今天要上的课题找规律。
新授环节找规律时引出概念两端物体、中间物体概念极大地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也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反馈起来也比较好规范化表述,事实证明,引入这两个概念以后,老师的问题刚抛出来,学生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好,此外,本节课课前的导入、和新授的四组物体的观察比较发现了本节课的规律,通过课前的导入一组合其他三组的比较规律自然呈现。
导入并没有脱离,而是贯穿其中,可以看出老师在备课时的用心。
这两节课的老师经过数次的深思熟虑,数次的磨课,像我们呈现了这样精彩的两堂课供我们观摩学习,从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的用心、她们的付出。
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对一些问题也应该多多思考。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的很多内容进行了调整.从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逐册安排“探索规律”专题活动,而《间隔排列》就是本册教材安排的“探索规律"的内容。
《间隔排列》这一节原本是四年级的内容,现在下调到三年级来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改变了很多.教学完这一课后我感受颇多,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一、初步感知首先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
规定好游戏规则:只动眼睛,不动嘴巴。
课件一个一个地出示苹果、梨子、苹果、梨子,让学生在心中默念,之后让学生猜猜接下来是什么水果?学生猜出苹果后,相机问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填苹果呢?在这之中逐步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排是按照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再接着问接下来填什么水果呢?它们都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呢?通过三次的询问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然后课件一下子出示整体的正方形和圆的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逐步加深对“一个隔着一个的间隔排列”加深印象。
进而介绍像苹果和梨子、方块和圆片这样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方式,我们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排列并板书:间隔排列。
之后再让学生看看刚刚的两组物体,并问图中谁和谁是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间隔排列,让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通过寻找生活图片中的间隔排列,让学生感受到间隔排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加深对间隔排列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之后向学生说明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间隔排列,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二、教学例题首先通过故事情节引入新课,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仔细观察展示的图片,说说这么多物体中你发现了间隔排列的现象吗?再次通过发现间隔排列现象,巩固新知并为研究接下来间隔排列中的规律做好铺垫。
之后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这幅图,通过询问每一排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后相机向学生介绍两端物体。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小朋友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中班数学教案】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小朋友体验规律美,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快来看看小朋友园中班《间隔排列》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初步培育观看、比较和反应力量。
4、培育小朋友边操作边叙述的习惯。
【活动预备】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
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1、小朋友搭积木导入活动: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假如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小朋友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小朋友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乐观性很高,全部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胜利的气味。
且雪花片的拼搭便利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现小朋友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1)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师带小朋友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2)再展现1名小朋友的作品,并带小朋友念一念。
(也是无规律的)(3)展现第三名小朋友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幼:哇(在展现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小朋友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制造)(4)小朋友回答后老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方法好不好?小朋友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游戏,知道间隔排列现象,理解一一间隔排列中一一对应的规律。
2.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探究、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游戏过程,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和理解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了解现象——什么是间隔排列平时生活中,我们做操、放学都需要排队。
今天我们就来玩排队的游戏。
师点名,下一位是——,学生发现规律并主动加入。
师: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这样的排列就是间隔排列。
二、发现规律——探究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1.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请同学们做第一个排队游戏。
游戏一:游戏规则:1.必须间隔排列。
2.只可以组内调整。
(1)第一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可以看做是几个一组?我们用呼啦圈2个2个地圈一圈,在这个圈里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继续,一个女生对应着一个男生,还能继续圈吗?为什么?剩下的是一位女生,为什么?(2)第二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我们也来2个2个地圈一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剩下的是个男生?(3)第三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也2个2个地圈一圈,最后可能会怎样?有没有第3种可能?(4)第四组同学出列,他们是间隔排列吗?如果剩下一个,会是谁?(5)刚才我们用呼啦圈将四个队分别2个2个地圈一圈,发现每个圈里都是——,圈完后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6)为什么有的组剩下的是男生,有的组剩下的是女生?(7)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样?(8)为什么这两组女生多?而这两组男生多?他们在排列时有什么一样的地方?(9)追问:在这样的间隔排列中,如果要男生多,应该怎么站?如果要女生多呢?2.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游戏二:游戏规则:1.小组合作。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在最近的一次数学授课中,我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经过深入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分享我的教学反思和其对于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意义。
一、授课过程回顾
在这次授课中,我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通过概念讲解、例题解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尽管我尽可能地通过实例和图表来解释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但学生们依然表现出对知识理解的困惑。
二、不足之处分析
经过反思,我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1. 单纯的理论讲解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实质。
由于没有足够的生活实例或具体操作来辅助理解,学生们难以把握这一概念的核心。
2. 我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
教材中的例题虽然经典,但缺乏现实背景,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 尽管我试图通过实例和图表来解释概念,但这些例子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一一间隔排列的本质,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三、改进方案提出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增加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排列特征的物品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规
律并理解概念。
2. 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问答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重新审视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一一间隔排列这一概念的应用。
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优秀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

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优秀教学设计(有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教版版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2.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积累感性知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
3.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研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教学准备:操作图形、练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感知间隔排列出示教师图、骨肉相连、红花绿花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桌子、椅子、骨肉、红花和蓝花的排列方式,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并介绍数学上把这种排列方式称为“间隔排列”。
二、善于提问,操作探究1.学生用学具摆出一一间隔排列,并选其中3幅作品进行判断。
2.通过兔子乐园的探究,让学生找到间隔排列的规律。
1)学生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并思考为什么它们是间隔排列。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两种物体间数量有什么关系?”并在书上完成表格填写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将三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相差1.3)学生通过画图、找同学交流等方式,探究为什么相差1,并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强调一一对应思想,让学生用这个思想解释为什么最后一个物体会多出来1个。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夹子与手帕、木桩与篱笆,并解释夹子和木桩为什么会多出来1个。
小结:三幅图对比,这样圈一圈、分一分,每次怎样?(每次都有1个多出来,因为最后一个后面没有东西。
)3.运用规律教师在兔子蘑菇图上添一个蘑菇,并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如果小兔有20只,蘑菇有()个。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间隔排列的观念与能力。
2.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间隔排列任务。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活动让幼儿彼此配合,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1.什么是间隔排列?2.如何进行间隔排列?3.小组合作任务:间隔排列图形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与实物说明幼儿已经学过的图形排列是紧密排列,紧贴在一起的,并告诉幼儿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间隔排列。
这个概念和怎么去做,与紧密排列是有一些不同的。
2. 正确操作技能教师拿出一张画有图形的卡片,告诉幼儿们: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这上面有若干个彩色图形,请你们把它们间隔排列一下,不要贴在一起哦。
接着,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进行间隔排列。
首先,让幼儿们明白间隔排列的含义,如何在图形之间留出一些距离,让幼儿的思维从紧密排列转换到间隔排列的合理性方面。
教师可以拿一个手指和他们分隔开两个图形,或者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示范,让孩子们进行跟随模仿。
当幼儿熟练掌握间隔排列技术后,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挑战——更难的、交错排列的图形。
3. 小组合作任务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张随机的图形卡片。
试着让小组内的幼儿们一起操作,将自己的画卡片上的形状用间隔排列的方法依次排好,形成卡片上的新图形。
每个小组都可以得到奖励,成为“最棒的小组”,甚至是教室里的“排列大师”。
4. 反思在教案的末尾,老师要把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来测试他们学到了多少。
同时,老师也要带领幼儿们进行反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更好更有成效地进行下一次学习。
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积极参与,有效地掌握了间隔排列的技巧和方法,也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体验了合作的乐趣,并相互配合完成了任务。
同时,比较优秀又完成的孩子们可以教给所在小组其他同伴,使得每位小朋友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幼儿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学习间隔排列》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学习间隔排列》一、教学目标1.了解间隔排列的特点,学会用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进行间隔排列。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间隔排列,学会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物品进行间隔排列。
2.教学难点:掌握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具: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如:红色、蓝色、绿色的小球,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小卡片等)。
2.学具:每组一套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游戏,让幼儿自由结合,两人一组。
2.老师出示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引导幼儿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基本环节1.引导幼儿观察教具,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1)老师出示红色、蓝色、绿色的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球的颜色特点。
(2)老师展示红色、蓝色小球间隔排列的例子,引导幼儿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
2.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间隔排列(1)老师分发每组一套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引导幼儿进行间隔排列。
(2)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间隔排列作品,并引导其他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
4.游戏活动:接力赛(1)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排成一列,每组的第一名幼儿手持一个颜色、形状不同的物品。
(2)第一名幼儿将物品传给第二名幼儿,以此类推,直到一名幼儿接到物品。
(3)一名幼儿将物品交给老师,老师检查是否按照间隔排列的规律传递。
(4)进行多轮比赛,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团队精神。
(三)结束环节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对间隔排列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排列。
2.在接力赛环节,幼儿表现出较高的团队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
3.本次活动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间隔排列的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上册《间隔排列》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板块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 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 )只
木桩( )根
《间隔排列》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 级上册《间隔排列》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 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 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间隔排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针对课程标准,认 真挖掘教材资源,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通过联系具体的情 境,理解“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 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 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努力体现新课程的 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学有所获的空间。
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 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夹子( )个
蘑菇( )只
篱笆( )块
幼儿园中班教案《间隔排列》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间隔排列》带反思中班教学计划《间隔排列》包括对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们体验美的规律,安排,比较和学习间隔安排,并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过来看看幼儿园的中班。
《间隔排列》反思课程计划。
[活动]1,行,比例,学习间隔的安排方法。
2.体验法律之美。
3.初步的文化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孩子在手术时教导的习惯。
[活动准备]雪花块,各种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彩色皱纹纸。
定期安排各种物理图片。
胶水,线。
【活动步骤】1.儿童积木:老师:孩子们会雪花吗?如果老师要您选择两种颜色的雪花,您选择哪种颜色?孩子回答。
老师:拿一根带有两色雪花的小棍子,好吗?给我看看孩子们建造积木。
(通过积木式的活动介绍,从小孩子的实际生活来看,虽然简单朴实,但小孩子却能做到,小孩子的热情很高,所有小孩子都开始动手,孩子闻到了成功。
雪花片可以轻松快捷地为以下活动奠定基础。
)2,展现儿童作品,感受有规律的布置之美老师:谁会给你看你的小棍子?(1)展示幼儿的作品。
让我们看看他选择了哪两种颜色。
如何安排?老师带孩子去读“一红,一黄,一黄,一红,一红.”(不定期)(2)重新展示幼儿的工作,并带孩子阅读想法。
(也是不规则的)(3)展示第三个孩子的(常规)作品,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年轻人:哇.(当您展示有规律的作品时,您还没有带孩子去,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这种安排令人莫名其妙地感到震惊,下一次学习该行显得自然而必要。
)老师:这个小朋友的棍子和最后两根棍子有什么区别?(怀疑,思维的开始,学校的开始,孩子们在有问题的情况下,有疑问时,孩子们会探索和创造)(4)老师对孩子的回答后的总结:原来,这个孩子是黄色的,然后是绿色的,然后是黄色的,然后是绿色的。
看起来漂亮。
我们也来学习这种好方法,好吗?孩子们学习使用间隔方法来雪花。
(将孩子的工作作为学习对象的分析要比老师的讲道效果更好。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3)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是一节探索规律课,需要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为了突破重难点,首先给出情境图,让学生充分观察,为了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他们的发现,如“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蘑菇的个数比小兔少1”、“小兔和蘑菇数量相差1”。
为了准确的找到规律,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如:数一数、填一填、比一比等,让学生清楚理解数量相差1的原因。
最后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如在情境图的基础上再来几只兔子和蘑菇又会怎样呢?这一点是我的课上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学生在了解了一一间隔排列之后,通过活动自己动手创作出一一间隔排列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分享不同作品时,找到特点总结出相应的规律,这一部分应该要减少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而不是被课件牵着走,做一个看客。
最后的课堂回顾环节,不是简单询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样只是对知识点的梳理,而是可以回想整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为了研究问题我们进行了哪些活动?我们在活动时使用了哪些方法?解决完问题后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最后可以展示生活中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如沐春风如虎添翼---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探索规律课《间隔排列》,课中我主要使用了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和电子白板,并把一些事先做好的相关资源导入电子课本中,把电子课本、电子白板及资源三者结合起来,并运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操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电子课本和电子白板发挥了传统课本无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教学的探索规律是基于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兔子庄园而展开的,电子课本中色彩鲜艳、颜色逼真、有趣生动的卡通图像,通过拖拽可大可小的图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整节课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
而运用画笔在课本上圈一圈,学生兴趣盎然,直观地展示了分法和剩余的是什么,聚焦功能的使用不仅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能直接显示到电子白板的授课文件上,再利用幕布和隐藏幕布,不仅极大地节省了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而且把聚焦后的图片和授课文件相结合,水到渠成,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言而有物,思而得得,学而有悟。
同时,因为是探索规律,所以有很多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造,比如说填一填、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等,每个学生个体的操作和许多学生不同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里展示出来,真正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和交流,通过电子课本、电子白板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整合,结合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操作,帮助学生完成初步感知---寻找规律---整合规律---沟通规律---内化模型----运用规律的过程,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为持续发展积聚能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数学课,如何在一开始就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有一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好的情境导入往往必不可少。
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大全五篇)

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同课异构《间隔排列》听课反思在上午两到两节课,我们学校有一个包河区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活动,分别由我们学校吴**,##四个小时辅导,一个黄金机会学习,我调好一课,早到音乐老师等。
两位老师对主题进行了间隔,同一主题,不同老师用自己不同的视角和演示来展示,我期待着他们中的两个最终会以什么方式展示这一课。
第一课是我们的数学领导,充满了亲和力吴**老师。
吴老师通过情境直接进入地图,一步一步观察,问问阶层问题,引导学生找到一条规律,跨越一条,每条教学之间的联系更加顺利,下一步,自然会导致下一个教学链接等在新的资助进入练习课程,说:我们刚刚仔细观察了孩子们的游戏,积极思维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们以这个习惯来完成以下练习除了整体课堂教学链接思想清晰,问题设置恰当的比较,班级学生参与率的高低,通过间隔的扩展间隔的深度延伸,间隔的生命的最后部分的应用更好显示数学从生活中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课,老师的甜心周的声音,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第二课,有趣的卡通人物小猪桥,突然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发现法律,自然引入主体找今天的法律。
中间对象的概念大大有助于学生找到规律,而且通过现象看到学生反馈的本质也是一个很好的标准表达,事实上引入这两个概念,引入这两个概念,老师的问题刚刚扔出来,学生的答案模糊不清,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除了这一课之前介绍,并且新的四组对象观察比较找到本课的规则,之前介绍的其他三组的组合的自然规律的法律。
进口而不是出来,但通过他们,你可以看到老师在课的教训。
这两类老师经过几次思考,几次磨练,正如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精彩的两个班为我们观察研究,从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意图,他们的工资。
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有人问也应该很多思考。
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孩子,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
第二篇:同课异构听课反思同课异构听课反思牛巧文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同课异构,构建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教学设计】间隔排列【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

间隔排列教材简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学生经历由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到发现规律,以及逐步加深认识的过程。
第一层次: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了解间隔排列这一现象。
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归纳等活动,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初步发现规律。
第三层次:在初步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类物体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原因,从而明确规律。
第四层次:让学生在相同和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一步完善对规律的认识。
第五层次:让学生回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简单数学规律。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观察、比较、归纳是寻找和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从数学角度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中的规律,从中使学生体会到一一间隔排列物体中一一对应的思想,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师:今天我们一起到兔子庄园玩一玩,好吗?老师还给兔子们带了一件礼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是一条手编的项链。
师操作:课件出示依次点出一颗白珠、一颗绿珠、一颗白珠、一颗绿珠。
猜猜下面是什么?(白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师: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白珠和绿珠一颗隔着一颗排列的方式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出示非一一间隔排列的珠子,学生判断。
师:两种不同的物体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才是一一间隔排列。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9篇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1“间隔排列”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配合教学设计,我花几天时间制作了课件。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
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将教学作了调整,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原来的课虽然有精美的课件,但学生只是看客,被课件牵着走,调整后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篇2《间隔排列》教学反思这星期我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学习了间隔排列这一课。
其实在上课之前,我曾有幸听了其他学校几位优秀老师上的这节比赛课,说实话,有上的很平淡的,有上的很精彩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小的一位美女老师上的这节课,她整节课的语调很轻柔,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内容设计的十分精彩不乏味。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巩固新知时做的那个小游戏:老师先选了四名小男生,然后提问“如果小女生和小男生一一间隔,最少需要几名小女生呢”?请小女生自己找位置。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磨课体会
《间隔排列》的内容原来是以“找规律”为题编排在四年级上册课本中的,新教材将其移到了三年级上册综合活动的教学内容中,随着学生年龄的降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材不要求学生对过去抽象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中,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的抽象规律进行死记硬背,课程更重视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发现、验证、应用”的过程,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看、数、比、圈、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全过程,让学生感悟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其中,如何巧妙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一直是我们最为困惑的地方。
前两次试教时我只是浅显地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的分组方法来体会每排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后来发现这样的操作对于学生的旧知无法达成连接,于学生而言仍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在后面的试教中我调整了我的教学策略,把圈一圈的分组方法和之前一年级所学的一一对应思想呼应起来,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方法,透过现象探寻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较多的停留在表面。
因此,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探索规律课,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板书应有两部分组成:主板书、方法或思想。
主板书包括间隔排列的定义和“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这一规律。
本节课的方法是圈一圈和连一连。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规律,介绍什么是间隔排列。
其次是通过填表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其次通过圈一圈和连一连的方式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
”这一规律并验证。
然后通过练习拓展让学生发现“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最后是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现这一规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配合教学设计,我花几天时间制作了课件。
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
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将教学作了调整,果然效果好了很多。
原来的课虽然有精美的课件,但学生只是看客,被课件牵着走,调整后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才是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