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结构卢瑟福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原子的核结构和卢瑟福模型
1.1 原子的质量和大小
1. 原子的质量
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各不相同.将其中最丰富的12C 原子的质量定为12个单位,记为12u ,u 为原子质量单位.
227-931.5MeV /c kg 101.660)
(1121)(121u =⨯===
A
A N g N g
A 是原子量,代表一摩尔原子以千克为单位的质量数.A N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一摩尔物质中的原子数目.
2. 原子的大小
将原子看作是球体,其体积为 , 一摩尔原子占体积为:
31
43⎪⎭⎫ ⎝⎛=A N A r πρ,)( 3
4
3ρπg A N r A ≡ ) g/cm (3ρ是原子质量密度. 原子的半径为: 31
43⎪⎭
⎫
⎝⎛=A N A r πρ
例如 Li (锂)原子 A =7, =0.7, r Li =0.16nm ; Pb (铅)原子 A =207, =11.34, r Pb =0.19nm ;
3. 原子的组成
1897年汤姆逊从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 并测得了e/m 比.1910年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的电量值为e =1.602×10-19(c ) 从而电子质量是:
-4u -31e 105.487 20.511MeV /c kg 109.109m ⨯==⨯=
3 3
4
r π
1.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逊原子模型
1903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提出“葡萄干蛋糕”式原子模型或称为“西瓜”模型.
2.α粒子散射实验
实验装置和模拟实验
●R:放射源F:散射箔
●S:闪烁屏B:圆形金属匣
●A:代刻度圆盘C:光滑套轴
●T:抽空B的管M:显微镜
( a ) 侧视图( b ) 俯视图结果
●大
多
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汤姆逊模型的困难
近似1:粒子散射受电子的影响忽略不计,只须考虑原子中带正电而质量大的部分对粒子的影响.
近似2:只受库仑力的作用.
当r >R 时,粒子受的库仑斥力为:22
0241r Ze F πε=
当r Ze F 3 2 0241 πε= 当r =R 时,粒子受的库仑斥力最大: 卢瑟福等人用质量为4.0034 u 的高速α粒子(带+2e 电量)撞击原子, 探测原子结构.按照“西瓜”模型,原子只对掠过边界(R )的α粒子有较大的偏转. 例如, EK =5.0 MeV , Z(金)=79 ,θ max<10-3弧度≈0.057o .要发生大于90o 的散射,需要与原子核多次碰撞,其几率为10-3500!但实验测得大角度散射的几率为 1/8000 ,为此,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型结构模型. 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模型 2 2 0max 241 R Ze F πε= ) MeV (103) MeV (nm 1.0MeV fm 44.12v 2 1 /2v 2425 2 02 m ax 202K K E Z E Z m R Ze p p R R Ze t F p -⨯=⋅⨯= =∆== ∆=∆πεθπε 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原子核),它带正电量Ze ,它的体积极小但质量很大,几乎等于整个原子的质量,正常情况下核外有Z个电子围绕它运动. 4. 核库仑散射角公式 动能为EK 的α粒子从无穷远以瞄准距离b 射向原 子核;在核库仑力作用下,偏离入射方向飞向无穷远,出射与入射方向 夹角θ称散射角.这个过程称为库仑散射. 假设: (1)将卢瑟福散射看作是α粒子和原子核两个点电荷在库仑力作用下的两体碰撞.忽略原子中的电子的影响. (2)在原子核质量M>>m(α粒子质量)时, 可视为核不动,于是问题化为单质点m 在有心库仑斥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 首先,我们关心从无限远来的α粒子(初态)经库仑力作用后又飞向无穷远的运动状态(末态).由机械能守恒因而始末二态动量守恒. 对任意位置有: 称库仑散射公式. 2 241 2 020θ υπεαCtg m Ze b = 上式给出了b 和的对应关系 .b 小, 大; b 大,小. 要得到大角散射,正电荷 必须集中在很小的围,粒子必须在离正电荷很近处通过. 5. 卢瑟福散射公式及实验验证 (1)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推导:由库仑散射公式可得 可见那些瞄准距离在b 到b -db 之间的α粒子,经散射必定向θ到θ+d θ之间的角度出射: 42 πεθ =Ctg b Ze m 2 2 2υαα θυπεπθ θαd m Ze 2 32 22022 0sin cos )2()41 (=bdb d πσ2=θυπεπσθ θαd m Ze d 2 32 22022 0sin cos )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