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

春节的各地特色与地方习俗中国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彩的特色和各地不同的地方习俗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春节期间,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特色活动,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北京:在北京,除夕夜的时候,人们会放烟花爆竹来驱邪,同时还有传统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节目。

2. 天津:天津有着独特的年画和鲜花市场,每年春节期间,天津的年画和鲜花市场都非常热闹,人们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精美的年画和各种鲜花,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由年画和鲜花组成的各种艺术展览。

3. 河北:河北省的农村地区有着浓厚的年味,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贴春联、贴福字,还会举行祭祖祈福的仪式,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度团圆时光。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上海:上海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灯笼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人们会在除夕夜的时候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美丽的灯笼给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2. 广州:广州的春节以花市和花车巡游而著名,人们会在花市上购买各种花卉,如桃花、梅花等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可以观赏到花车巡游的盛况。

3. 长沙:长沙的春节习俗中,湘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湘菜,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等传统的表演活动。

三、其他地区的春节特色与地方习俗1. 四川:四川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舞狮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穿上狮子舞服,舞动着灵动的身姿,同时还会放鞭炮来驱散邪气。

2. 新疆:新疆的春节习俗中,人们会进行美食分享,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品尝各种传统美食,如羊肉串、包子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综上所述,中国春节的各地特色和地方习俗非常丰富多样,无论是北方地区还是南方地区,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这些特色和习俗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团圆的喜悦,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的春节庆祝不同文化的新年习俗大比拼

世界各地的春节庆祝不同文化的新年习俗大比拼

世界各地的春节庆祝不同文化的新年习俗大比拼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各地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

但是,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因此本文将会为您展示世界各地的春节庆祝不同文化的新年习俗大比拼。

1. 中国的春节之夜中国的春节是家庭团圆的时间,因此在除夕之夜,家人们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并等待午夜时分的到来,以迎接新的一年。

此时,烟花燃放和爆竹声不绝于耳,使得整个城市充满喜庆气氛。

同时,人们也会贴春联,挂红灯笼等物品以示吉祥。

2. 日本的大扫除在日本,春节被称为“Oshogatsu”,是该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以清除旧年的灰尘,为迎接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欢庆这个节日,并享用美食“osechi ryori”。

3. 印度的“檀香节”在印度教徒的传统春节“檀香节”中,人们会用油灯和彩色粉末燃放烟花,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同时,人们也会互相祝福,分享糖果等甜食,并且戴上新的衣服,以示新的开始。

4. 韩国的“Seollal”在韩国,春节被称为“Seollal”,也是该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除夕之夜,家人们会一起吃团圆饭,并且在新年的第一次日出时,会举行“祭祖”仪式以向祖先表示敬意。

此外,也会玩传统游戏,如“yunnori”等,使得这个节日更加有趣。

5. 越南的“Tet Nguyen Dan”越南的春节被称为“Tet Nguyen Dan”,和中国的春节庆祝方式相似。

家庭需要准备美食和传统“Chung”和“Tet”粽子等礼品。

此外,也会举办气球和烟花表演等节目。

6. 西班牙的“Fiesta de Reyes Magos”在西班牙,人们会在12月31日的除夕晚上庆祝新年,同时也庆祝“Fiesta de Reyes Magos”,即“三博士节”。

人们会举行游行,表演以及放烟花,来庆祝新年和该节日。

7. 美国的“Times Square Ball Drop”在美国,除夕之夜,成千上万的人们会聚集在“Times Square”广场,观看巨大的水晶球从高楼上缓缓降落,以迎接新的一年。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我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1、浙江省,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2、山西省,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

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

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3、福建省,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_”,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4、辽宁省,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

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

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5、广东省,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_、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6、江苏省,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大全

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大全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祖国各地的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习俗,欢迎大家分享。

1.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4.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5.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

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年俗送神慌年忙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

春节期间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纸大门,挂上灯笼,欢度新年。

在不同的地方,春节有着各种各样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民风,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一、北方的烟火和除夕饺子北方地区以烟花爆竹和饺子为春节的经典特色。

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燃放烟花,以驱走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形成美丽的花火盛宴,给冬日的夜晚带来了热闹和喜庆。

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包饺子,饺子外形饱满,象征着团圆和丰收的寓意。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饺子,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南方的花市和牛年文化南方地区的春节则以花市和牛年文化为特色。

在春节期间,南方的许多城市都会设立花市,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盆景,同时也可以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年花,让家中充满生机和喜气。

此外,南方地区还有牛年文化的传承和庆祝活动。

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富饶。

人们会在庭院或者街头,摆放美丽的牛年花灯,展示出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三、西南的狮子舞和马年祭扫西南地区的春节则以狮子舞和祭祖扫墓为特色。

狮子舞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舞蹈形式,人们穿上五颜六色的狮子服装,扮演出狮子的形象,舞动身体,以求祈福和驱邪。

除了狮子舞,西南地区还有马年祭祖扫墓的传统习俗。

人们会前往祖坟或者公墓,焚香祭祀祖先,扫墓祈福,传承着家族的尊敬和敬意。

四、东北的冰灯和跳大神东北地区以冰灯和跳大神为春节的地方特色。

冰灯是东北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利用冰雪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灯饰,形成美丽的冰雪世界。

人们在夜晚来到冰灯园,欣赏冰灯和冰雪雕塑,感受寒冷中的温暖与美好。

另外,东北地区还有跳大神的民俗活动。

大神是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人们会在春节期间扮演大神的角色,跳舞演出,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

总结:春节期间,不同地方的特色和民俗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风俗习惯(15篇)春节的风俗习惯1春节的风俗习惯东北——北疆悠久的继承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损,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严寒,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经由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不仅可口,还能起到解酒、解油腻的作用。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整夜通明。

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停。

此外还有正月不剪头、月朔初二不扫地等习俗。

华东——缠绵水乡的温柔点岁灯汉族节日旧俗,这一汉族节日旧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

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

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

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接青龙这一习俗广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打年糕打年糕这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

年糕谐音“年高”,寄予了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对老人还有“年高”长寿、对小孩有“年年长高”之意,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过年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除夕夜那天,有的家里还会做些糖年糕。

手巧的一些人还会把年糕雕成鸡、鸭、元宝等形状,寓意着来年家里甜甜蜜蜜。

听花鼓戏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节期间常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

春节的各地习俗差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正式开始,通常会持续十五天。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因素的不同,春节的习俗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对春节各地习俗差异的介绍:一、北方地区的习俗差异:1. 年夜饭:北方人注重年夜饭的丰盛,通常会有饺子、炖肉、鱼等菜肴,寓意着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2. 放鞭炮:北方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辟邪,保佑一年平安顺利。

3. 拜年:北方人在春节期间拜年时,通常要一家一家地串门,互相拜访祝福。

4. 冰灯:北方的冰天雪地是冰灯的制作的天然条件,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冰灯,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南方地区的习俗差异:1. 年画:南方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会在春节期间贴年画,以示喜庆,常见的年画有门神、花鸟画等。

2. 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有吉祥寓意,也是表演技艺的展示。

3. 粽子:南方人习惯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而北方人则是在春节期间吃。

4. 红包:南方人在春节期间给孩子们发红包的习俗更为普遍,红包里通常装有钱财,寓意着送去好运和祝福。

三、西南地区的习俗差异:1. 舞蛇:西南地区有一项独特的舞蛇活动,人们手持彩绸舞动,象征着五谷丰登和辟邪。

2. 彝族独具特色的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盛会,人们手持火把跳舞,预祝新年丰收、平安。

3. 火铃节:火铃是西南地区彝族一种特殊的乐器,人们在春节期间会敲响火铃,祈求来年丰收、吉祥。

4. 串年龙:昆明地区的沙洼子村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即由村民扮演龙的各个部分,串在一起形成一条巨龙,游行庆祝新年。

四、东北地区的习俗差异:1. 冰雪活动:东北地区的冰雪资源丰富,人们在春节期间喜欢进行冰雪活动,如滑雪、打冰球等。

2. 吃糖瓜:东北人在春节期间习惯制作和食用糖瓜,形状有如小麦穗,寓意着新年五谷丰登。

3. 踩高跷:东北地区有一项独特的年俗活动,即踩高跷比赛,不仅能展示勇敢和技艺,还能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不同地方会有很多不同的春节习俗。

以下是我总结的中国不同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1. 北方在中国北方,春节被称为“年”。

北方的习俗是庆祝年的到来,而非猪年、鸡年等具体的年份。

北方人在春节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用红色纸张印有吉祥话语,表示向新一年祈福。

北方还有发放压岁钱的习俗,家长在春节期间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些钱,这个钱叫做压岁钱。

在北方,吃饺子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活动。

吃饺子被认为是保佑一年中温暖和幸福的象征。

除了饺子,还有吃年糕和腊肉等食品,以及放烟花等活动。

2. 南方在中国南方,春节也被称为“年”。

南方的习俗与北方有很多不同之处。

南方人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拜活动,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幸福。

此外,南方人也会制作年画和灯笼,这是南方春节的主要装饰。

年画是用彩纸、水墨或其他颜料绘制的作品,描绘了主题人物、花鸟、神话传说等。

灯笼则是用彩纸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有各种形状和颜色。

在南方,吃年夜饭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年夜饭通常会包括一些南方的特色菜,如腌臜肉、油条、南瓜饼等。

此外,南方也会进行烟花和爆竹等燃放物品的活动。

3. 西北在中国西北,春节被称为“过头年”。

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大多数的春节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其中,摆放灯笼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西北人会在家门口挂上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取代了夜晚的明灯。

此外,过贴门神和剪窗花也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西北,饺子依然是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和北方人不同的是,西北人喜欢吃新鲜的生饺子,不用把饺子煮熟。

食用生饺子是西北人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

4. 西南在中国西南,春节同样被称为“年”。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和南方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撒豆子,这被认为是一种驱除邪恶的象征。

撒豆子可以让家庭和谐,家人关系融洽。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1、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2、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3、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4、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6、山西年俗:年夜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春节的重要性和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

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

春节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与特色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庆祝农历新年的盛大节日。

在中国,春节期间,不同民族都会保留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几个民族的春节文化,展示他们各自的传统与特点。

一、汉族春节文化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极其丰富多彩。

除了贴窗花、挂春联等传统活动外,汉族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其中包括家庭团聚、拜年、赏灯、放鞭炮等。

在除夕之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年夜饭,并在午夜时分放鞭炮,以驱逐邪气,迎接新的一年。

此外,人们还会贴门神、挂红灯笼,以期祈求平安幸福。

二、蒙古族春节文化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别具一格。

在蒙古族的传统习俗中,有着丰富的舞蹈和音乐表演。

他们会举行盛大的草原冰雪嘉年华活动,比赛射箭、赛马、摔跤等传统项目。

此外,蒙古族还有独特的年货习俗,他们会互相赠送一种叫做"哈达"的丝绸手帕,以表达美好祝福和亲情。

三、藏族春节文化藏族,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展现了独特的藏族文化特色。

在西藏,人们会进行盛大的祈福仪式,祈祷丰收和平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高唱梨花树下的经幡诵经,跳藏戏、藏舞等传统表演。

此外,藏族还有一种传统活动叫做"射杰",人们会用弓箭射中高挂在天上的青稞饼,以展示他们的勇敢和技艺。

四、朝鲜族春节文化朝鲜族,是中国东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习俗与中国汉族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

朝鲜族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跳传统的朝鲜舞蹈,演唱民歌,举行婚礼等各种庆祝活动。

此外,朝鲜族还有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叫做"抢年饭",意思是争抢面条。

人们相信,吃到年饭中的长面条能够带来长寿和好运。

总结:中国不同民族的春节文化展现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春节民俗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国各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家庭联欢:北方地区的春节以家庭聚会为主,亲人们会相聚一堂,共同享受丰盛的年夜饭。

人们会在餐前向祖先敬献祭品,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晚餐后,家人们会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欣赏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

2.燃放鞭炮: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新年的时刻会触发鞭炮,以驱逐邪恶的灵魂,辟邪祈福。

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和喜庆。

3.拜年: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到亲友家拜年,同时也会给家人和亲戚送上祝福和红包。

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方式。

二、南方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传统舞蹈,以驱逐恶鬼,呈现繁荣和好运。

这些舞蹈通常在街头、市场和庙宇等地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

2.包饺子: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饺子,这是一种寓意吉利的食物。

包饺子的过程中,家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亲手制作和品尝这道传统美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花市:南方地区的城市会出现花市,市民们会在这里购买花卉和年货,以供庆祝春节之用。

花市不仅提供了热闹的购物场所,还呈现出浓厚的春节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

三、西南地区的春节传统习俗1.苗族烧花灯:西南地区苗族的传统习俗是烧花灯。

人们用火燃烧蜡烛,点亮花灯,并将花灯放置在门前或窗户旁,以祈求来年有一个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2.舞蹈节目:西南地区的藏族和彝族等民族会表演传统的舞蹈节目,这些舞台剧和舞蹈演出通常展示了当地民族的风俗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3.祈福仪式:西南地区的一些地方会举行祈福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仪式通常包括舞蹈、音乐、祷告和祭祀等环节,人们在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各地迎新春的风俗
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重大节日,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迎新春风俗。

具体如下:
1. 北方地区: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人们会为灶王爷准备甜食,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进行大扫除,意在扫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腊月二十八:写桃符,用以辟邪保平安。

-腊月二十九:上供请祖,祭拜祖先,感谢他们的庇佑。

-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和门神,晚上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

2. 南方地区:
-广东:春节期间会举行花市,家家户户购买鲜花装点家居,象征花开富贵。

-福建:有的地方会舞龙舞狮,以驱邪迎祥。

-江浙一带:流行包饺子、吃年糕,象征着财富和高升。

3. 少数民族地区:
-藏族:会举行跳神节,通过宗教舞蹈来祈求新年的平安吉祥。

-蒙古族:会有赛马、摔跤等活动,展现民族的勇敢和力量。

-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节,通过歌唱比赛来庆祝春节。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蕴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风俗习惯

中国各地风俗习惯
• 成都人:不吃“饭” • 长寿人:“九品烛”
各地方春节习俗
• 6、陕西过大年习俗
• 富平人:“节坐” • 高陵人:“接天神” • 临潼人:“送穷节”
• 7、山东过大年习俗
• 宁阳人:“填仓” • 蓬莱人:“照虚耗” • 胶东人:“扎根” • 曲阜人:“文曲星会”
各地方饮食习惯
• 北京人:以面食为主,也喜欢吃大米和一些杂 粮。饺子、包子、烙饼。艾窝窝、灌肠、炒肝。
• 河北人:“疙瘩面”“驴肉”“狗肉”“煎 饼”。
• 山西人:“一面百样吃”
各地方饮食习惯
• 上海人:口味清淡、注意营养价值;“四大金刚”。 • 江苏人:“大闸蟹”“吃下午” • 福建人:盛产稻米。 • 江西人:“鱼米之香”“无鱼不成席” • 广东人:“食在广州” • 海南人:热带水果、“无鸡不成席”、咖啡
目录
• 各个地方特色和风俗
– 春节习俗 – 饮食习惯 – 不同特点
各地方春节习俗
• 1、江苏过大年的独特习俗
• 苏州人:“挖元宝”“元宝茶” • 武进人:“拜神”扫地从外往里扫 • 江宁人:“打神鼓” • 南通人:插芝麻秆、冬青、柏枝 • 淮阴人:“烤头风” • 无锡人:祭同特点
• 福建人:华侨多 • 两广人:起义、相貌趋于相同。 • 云南、贵州人:美女、酿酒 • 四川人:“天府之国”、好战好骂
各地方饮食习惯
• 四川人:“天府之国”“夏天吃火锅” • 陕西人:土豆 • 甘肃人:“腊八醋”、羊肉。 • 东三省:“俄式菜式”、“猪肉炖粉条”
各地方人不同特点
• 北京人:“侃大山”、“儿话音” • 河北人:山顶洞人和蒙古人的混合体、李时珍、 • 天津人:“泥人张”、马三立 • 内蒙人:匈奴、铁木真。 • 山东人:孔家思想、人高马大 • 山西人:吝啬、“貂禅”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春节风俗:
1. 贴春联、贴窗花:春联、窗花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含有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寓意。

2. 放鞭炮: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3.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祝福,祈求健康幸福、事业顺利。

4. 吃年夜饭、水饺、汤圆、年糕等:这些食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水饺象征财富,汤圆象征团圆,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等。

5.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寓意着驱邪避害、迎祥纳福。

6. 祭祖、祭神: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会在春节期间祭祖、祭神,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和祈福。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春节风俗,如放烟火、打秋千、猜灯谜、逛庙会等。

这些风俗活动不仅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各地过春节有哪些风俗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会迎来这个欢乐的节日。

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春节风俗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各地过春节的独特风俗。

一、北方地区1. 守岁习俗在北方地区,守岁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在除夕夜,人们会整家团聚,晚餐常被称为“团圆饭”。

夜晚,人们会互道新年祝福,分享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

在子夜之前,全家人会一起观看春节晚会,并点燃鞭炮以驱除邪灵。

2. 贴春联和窗花北方地区的人们还会贴春联和窗花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通常写有吉祥的对联,如“福寿康宁”、“年年有余”等。

而窗花则是以红纸剪成各种吉祥图案,如蝴蝶、牡丹等,粘贴在窗户上,寓意着繁荣和好运。

3. 吃饺子北方地区的人们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因为其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的银两。

在除夕夜,人们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并在饺子中包入一枚铜钱,认为能带来财富和好运。

二、南方地区1. 走亲访友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热衷于亲戚间的走亲访友。

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去探望亲朋好友,拜访长辈,并互相送上新春的祝福。

在南方地区,这是一种表达亲情和友谊的方式。

2. 舞龙舞狮南方地区的春节还有一个精彩的表演项目,那就是舞龙舞狮。

在正月初一,各地会有醒狮团队和舞龙队前来表演,带来喜庆和好运。

舞龙舞狮被认为可以驱邪、开运、保佑丰收。

3. 吃年糕和糖藕南方地区的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特殊的食品习俗,其中包括吃年糕和糖藕。

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而糖藕则象征着“甜甜蜜蜜”。

人们相信吃了这些食物能够带来好运和甜蜜的日子。

三、西南地区1. 赛龙舟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沿江沿海的地方,人们会在春节期间举行龙舟比赛。

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

人们齐聚江边观看比赛,并为参赛者加油助威,为新年增添了一丝热闹。

2. 藏戏表演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春节期间会有传统的藏戏表演。

藏戏是藏族人民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歌舞、说唱、音乐等。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重要的假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各地的人们都会按照一系列传统习俗庆祝春节。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为你介绍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

一、除夕夜之夜除夕夜是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扫尘、贴窗花、剪纸等,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晚上,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顿年夜饭十分丰盛,通常会有鱼、鸡等寓意吉祥的食物。

二、拜祭祖先除夕夜的重要仪式之一是拜祭祖先。

家中人们会摆上供品,包括水果、糕点、酒等,用于祭祀祖先。

在拜祭祖先的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灵的保佑。

此外,也有人会在门前燃放爆竹,以驱逐邪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三、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这是一种传统的礼金。

红包通常以红色的信封装着,象征着好运和幸福。

对于孩子们来说,收到红包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对新年的祝福。

四、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表演之一。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子和龙的舞蹈,以求取福气和吉祥。

舞狮舞龙也是与观众互动的活动,观众可以扔糖果或红包给表演者,以示喜庆和赞赏。

五、爆竹和烟花春节期间燃放爆竹和烟花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声音和火光能够驱逐邪灵,带来好运和祝福。

然而,受到环境和安全因素的考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燃放爆竹和烟花做出了限制。

六、庙会和花市春节期间,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庙会和花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小吃摊位,游客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传统活动,例如舞狮、京剧、杂耍等。

花市则是一个花卉交易的市场,人们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的花草盆栽和年货。

七、贴春联和福字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贴春联和福字,以寓意吉祥和祝福。

春联是由对联和横批组成的,对联通常贴在门上,横批则贴在门上方。

福字则是贴在门上的,以求吉祥和好运。

总结: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多彩的,承载着家人团聚、祈福和祝福的美好寓意。

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1. 汉族春节习俗:汉族的春节习俗之一是贴春联,用红纸剪成对联并贴在门上,以祈求好运。

还有包饺子和吃年夜饭的习俗,代表团圆和丰收的象征。

此外,放鞭炮、观赏舞狮和舞龙、拜年等也是汉族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2. 藏族春节习俗:藏族的春节习俗中,最有特色的是烧香祈福。

人们会在寺庙或家中点燃香火,向神佛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此外,举行祭拜祖先和跳唢呐舞的活动也是藏族春节的传统习俗。

3. 哈尼族春节习俗:哈尼族的春节习俗主要包括牲畜祭祀和丰收祈祷。

人们会在节日期间,向牲畜祭祀并为牠们准备饲料,以表达对它们的感激之情。

同时,哈尼族还会举行舞狮舞龙等民间表演,喜迎新年。

4. 壮族春节习俗:壮族的春节习俗中,著名的有“踩山夜”和“开炉晚”。

踩山夜是指人们在除夕前夜,前往山上踩踏土地,祈求来年平安。

而开炉晚则是指在除夕夜围坐在炕头,一家人共同烧火烹饪年夜饭,象征团圆和祥和。

5. 苗族春节习俗:苗族的春节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是“踩山会”。

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节庆活动,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聚集在山上跳苗族舞蹈,祈求丰收和幸福。

此外,苗族还有烧香拜祭祖先、赶年滴猪等独特的习俗。

6. 维吾尔族春节习俗:维吾尔族的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是举行“饭宴”。

人们会在新年的第一天,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享用丰盛的饭菜,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同时,还会进行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节庆活动。

7. 高山族春节习俗:高山族的春节习俗中,主要有燃节火和迎财神。

迎财神是指在春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放置财神牌位,祈求来年财运亨通。

而燃节火则是指人们在团聚之际,点燃篝火烤羊肉,共享新年的喜悦。

8. 朝鲜族春节习俗:朝鲜族的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是举行“赛键盘”。

这是一种传统的表演活动,人们演奏朝鲜族特色的乐器“键盘”,以表达对新年的祝愿。

此外,还有观赏舞狮等庆祝活动,喜迎春节的到来。

9. 白族春节习俗:白族的春节习俗中,最具特色的是舞乐会。

人们在春节期间,邀请各族人民参与舞乐会,共同舞龙舞狮、击鼓迎新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小组制作
春节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 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 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 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 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 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东北
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 叩首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 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 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 “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 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 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 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 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 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 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 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少数民族
• 藏族 •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 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 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 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 彝族 •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 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 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 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 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 水充足。 • 壮族 •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 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 “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 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 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 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 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年十六:回归清淡 年十七:春节落幕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 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 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 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 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 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 年”是不当年来“做”的。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 “做年” 。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 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 “添丁发财”之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 “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 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 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 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 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 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
• 侗族 •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 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 “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 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 比赛。 • 白族 •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 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 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 土家族 •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 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节奏鲜明, 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 的民•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 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 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 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 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 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 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 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 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 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 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 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 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天津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 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 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 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腊月二十三,是灶 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 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 再买新的灶王像,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节 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上 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 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 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 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 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 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