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891a5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9.png)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eeb9d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8.png)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1 地理位置1.2 气候特点1.3 自然资源1.4 民族与文化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2.1 热带雨林的特点2.2 植物多样性2.3 动物多样性2.4 热带雨林的保护第三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3.1 傣族文化3.2 老挝族文化3.3 哈尼族文化3.4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第四章: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4.1 旅游景点介绍4.2 旅游活动与体验4.3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4.4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章:西双版纳的可持续发展5.1 农业可持续发展5.2 工业可持续发展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4 社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西双版纳的农业特点与可持续发展6.1 热带作物种植6.2 农业生态环境6.3 农业技术的应用6.4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7.1 旅游资源的开发7.2 旅游业的挑战与机遇7.3 旅游市场营销7.4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八章: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与艺术8.1 傣族建筑与艺术8.2 傣族舞蹈与音乐8.3 老挝族的文化特色8.4 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第九章:西双版纳的教育与发展9.1 教育体系与现状9.2 教育资源配置9.3 教育改革与创新9.4 教育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十章:西双版纳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0.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0.2 生物多样性保护10.3 环境污染与治理10.4 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理位置和概况难点解析:理解地理位置对西双版纳气候和资源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挑战。
二、热带雨林生态难点解析:理解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
三、少数民族文化难点解析: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这些文化。
四、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难点解析:如何平衡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如何提升旅游体验。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Microsoft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c05c136fad6195f302ba61b.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品味赏析语言,学习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带有原始森林气息的台湾阿里山风光如画;隐于山石之间的永州小石潭水清境幽;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更是别具魅力,自有神韵。
今天我们则要跟随作者李舵到位于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去游历一番,那里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二、通读课文,自主学习(一)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二)整体感知————感受美1、欣赏图片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们就在具有当地特色的葫芦丝乐曲声中欣赏一组西双版纳的图片,让我们对西双版纳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幻灯片)欣赏完音乐与图片后,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你所感知的西双版纳。
明确:美丽、漂亮……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在作者的眼中,西双版纳有哪些美丽之处呢?请同学思考:①作者从哪几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②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何处?(幻灯片)明确:①作者从五个方面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
②西双版纳美在:美丽的热带雨林风光;美丽的民俗风情。
4、把握主旨本文通过作者亲身游历西双版纳,介绍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热带雨林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显示了当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3694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6.png)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
2. 西双版纳的特点: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美丽的自然风光。
3. 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
4.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
2. 新课导入: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
4. 观看纪录片: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心得。
第二章: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掌握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3.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西双版纳的植物资源。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和珍贵植物。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视频播放法:播放有关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纪录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2bf86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3e.png)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1. 地理位置:介绍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毗邻缅甸和老挝,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自然资源:介绍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等。
3. 人口与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民族文化。
第二章:热带雨林生态1. 热带雨林的特点:介绍热带雨林的气候、植被、动物等特点。
2. 热带雨林的保护:介绍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和重要性。
3. 热带雨林的利用:介绍如何在保护热带雨林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其资源。
第三章:野生动植物多样性1. 野生动植物种类: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珍稀物种:介绍西双版纳特有的珍稀物种,如亚洲象、绿孔雀等。
3. 野生动植物保护:介绍西双版纳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措施和意义。
第四章:民族文化与旅游1. 傣族文化:介绍傣族的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
2. 其他民族文化:介绍西双版纳其他民族,如布朗族、佤族等的文化特点。
3. 旅游业发展:介绍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
第五章:可持续发展与西双版纳的未来1. 可持续发展理念: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西双版纳可持续发展实践:介绍西双版纳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实践。
3.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分析西双版纳面临的发展挑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保护1. 保护政策与法规:介绍西双版纳实施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际合作情况。
2. 保护项目与成效:介绍西双版纳开展的具体保护项目,如热带雨林恢复、野生动物救助等,以及这些项目的实施效果。
3. 社区参与与教育:探讨当地社区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参与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
第七章:西双版纳的农业与传统手工艺1. 农业生产方式:介绍西双版纳的农业生产,包括橡胶、茶叶、水稻等作物的种植技术与方式。
2. 传统手工艺:介绍傣族等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如傣锦、竹编、银饰等,以及这些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41125bcd126fff7050bf7.png)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5课时
教学过程: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略)
讲授新课: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1.独特的地理位置(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2.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
3.热带动物王国
4.少数民簇聚居地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过去,以农业为主
2.现在,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3.主要的旅游景点
课堂活动:(练习试试看)
课外作业:(问题探究)
授课人:王红缨
2009年4月15日。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173bd6d5bbfd0a795673e2.png)
《西双版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掌握原始雨林的基本特征,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分析地理环境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讲述旅游资源成因、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围绕主题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旅游线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自然和人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双版纳的基本特征,~的旅游资源条件
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解
教学方法:看图,分析,讲解,思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ee2a82a5e9856a57126073.png)
(1)奇特的雨林植物
(2)可爱的雨林植物
(3)傣族风情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条件
2、作用:
3、现状及对策
导入新课: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颇具特色。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们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教师: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并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影响
学生观看大屏幕“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
学生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
学生观看“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1994年起西双版纳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
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9美丽的西双版纳》word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f9e93789195f312b3069a550.png)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李舵【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西双版纳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合作·探究·展示】一、导入以图片导入二、预习展示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三、问题探究(一)整体感知————感受美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4、教者归纳: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792c6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8.png)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民俗,拓宽视野。
1.1.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美丽的西双版纳2.1.1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老挝、缅甸的边境。
2.1.2 它是一个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2.1.3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2.2 热带雨林的特点2.2.1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 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
2.2.3 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少数民族文化2.3.1 西双版纳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傣族、布朗族等。
2.3.2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
2.3.3 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3.1 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3.1.1 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如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3.1.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3.1.3 讨论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3.2.1 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如亚洲象、孔雀、棕榈等。
3.2.2 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3 探讨热带雨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3.1 介绍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节日。
3.3.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文化特色。
3.3.3 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热带雨林的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列举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be54a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c.png)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培养学生对我国边境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好奇心。
运用地图和图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 运用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资料、案例等。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搜集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搜集的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针对西双版纳的特色,展开深入讨论。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案例,如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
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拓展,分享关于西双版纳的其他方面知识,如动植物资源、旅游景观等。
2. 邀请有关西双版纳的专家或旅游达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西双版纳有更深入的认识。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a98e3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b.png)
一、知识目标:1、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
2、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2、分析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
3、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
64、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准备:教师:上网收集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和动物,制作成投影片。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傣族吗,每年4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泼水节。
节日期间,无论在竹楼、村寨里,还是在街道、公路上,也不论男女老少,过路行人,到处都是热闹的泼水活动,他们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水桶,互相用手泼水,每个人都是水淋淋的……同学们想知道傣族这个民族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吗?他们还有其它习人俗吗?他们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板书: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境内,它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请同学对照地图册把西双版纳找出来,并看看与哪些国家邻。
板书:位置:它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讨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的西南,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情况如何?结论: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 -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高,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
整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特征,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著,形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fb456aa45177232f60a2d1.png)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资料,学生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了解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类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展示、读图、分析、谈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状况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2、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演示: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特色环境视频导入:同学们,美不美?(美)。
我说过,你们和我学习地理,就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就近距离的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的美。
大家想一想西双版纳有如此美丽的风光,那它的哪一产业会比较发达呢?(旅游业)。
很好,西双版纳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一棵明珠”,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这些都吸引了许多中外旅客在西双版纳留恋往返。
旅游业成为西双版纳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现在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筹划,如何充分发挥西双版纳的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这棵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下面,那我就首先来了解一下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板书:一、丰富的旅游资源师:大家都知道西双版纳在我国的云南省。
大家打开地图册或看书中五十七页的地图。
云南在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多国接壤,这也是它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下面大家谈一谈西双版纳与哪些国家接壤。
板书:(一)、区位优势:演示:地图(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生: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师:西双版纳在云南省境内,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e3c57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f.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西双版纳》公开课优质
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双版纳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2. 研究《西双版纳》课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向往之情。
教学内容
1. 课文《西双版纳》内容讲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
3. 分组讨论,分享对西双版纳的感受;
4. 小组活动,设计旅行计划。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第二步:课文讲解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西双版纳》,解释生词和句子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课文阅读与理解
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然后进行问题回答或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细节和主旨。
第四步: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享对西双版纳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向往之情。
第五步: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旅行计划,包括行程安排、景点介绍、食宿安排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他们对西双版纳的理解和喜爱。
第六步: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和活动结果进行总结,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学生小组活动的创意和合作能力;
4.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思考。
拓展延伸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当地进行实地探索和观察,进一步了解西双版纳的特点和魅力。
也可以邀请当地居民或专家到课堂上进行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40ef7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4.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提高学生对我国西南边陲地区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2. 教学难点: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旅游资源。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等,分析其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3)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如热带雨林、民族风情、佛教文化等,让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3. 案例分析: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如傣族泼水节、野象谷、热带植物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色旅游项目。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5.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旅游资源及旅游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结合所学内容,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旅游的认识和期待。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西双版纳旅游特色和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西双版纳的地图、图片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计算机。
3. 准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4)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02ef3e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e.png)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1. 引言西双版纳(Xishuangbanna)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被誉为“魅力热带之都”,拥有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地理、动植物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个美丽地方的特点,培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熟悉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地图和其他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3. 教学内容3.1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濒临缅甸和老挝边境•介绍西双版纳的地形地貌和水系•探索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如热带雨林、稀有动植物等3.2 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系统•分析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如高温多雨、湿度大等•探讨气候对西双版纳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讨论如何保护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3.3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少数民族,如傣族、哈尼族等•探讨西双版纳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民俗活动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介绍西双版纳风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
4.2 知识探究•利用地图和图片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分析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与其丰富的植被之间的关系。
4.3 学以致用•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其他资源,查找西双版纳的相关信息并做简短报告。
•分组进行小研究,了解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展示给全班。
4.4 总结归纳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西双版纳的特点和学到的知识。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了美丽的西双版纳,从地理、气候、生态系统到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双版纳教案》
![《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e082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c.png)
《西双版纳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及旅游资源。
2. 难点: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个美丽的边境地区。
2. 探究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出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教师介绍西双版纳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
4. 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教师展示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案例,如热带雨林、傣族建筑等。
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了解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5. 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并进行反思。
7. 作业布置: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成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其他旅游资源,如孟海公园、橄榄坝等。
2.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如亚洲象、绿孔雀等珍稀动物。
【VIP专享】西双版纳-教案
![【VIP专享】西双版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1303906f1aff00bed51e49.png)
西双版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西双版纳的位置;2、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二)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四、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 (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投影:“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引导学生边读图边分析边探讨,然后派小组代表将本组分析的结果告诉大家,其他小组代表可作补充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2、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二、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三、教学难点
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
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
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
(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讲授新课]
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
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读图观察: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提问: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
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的形成有着独特的意义。
读图7.13,分析西双版纳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并确定其气候类型。
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两大季节: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每年11月~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
因而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
过渡:受来自印度洋上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原始的热带雨林景观,这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西双版纳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1)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有着独特的景观特征:雨林植物密集,各种植物相互依存、高低错落,形成7、8个层次的自然植物群。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状根、绞杀植物、“独木成林”等都是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2)植物分布是制约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雨林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充足的食物来源为热带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特有的生物群落。
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因此人们形象地把西双版纳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过渡:美丽诱人的西双版纳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大批的国内外游人前往观光旅游,不仅是因为它有着十分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因为它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提问: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学生: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傣家人最欢乐的日子。
这一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泼水,相互嬉戏,传递真诚的祝福。
傣家人常说:“一年一度泼水节,看得起谁就泼谁。
”欢乐的“圣水”把傣家人一年的烦恼和忧伤冲洗得干干净净。
提问:傣族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边看图边分组讨论)
傣族人世代居住在西双版纳,由于临近泰国、缅甸等佛教国家,小乘佛教在这里深入人心,处处可见佛寺、佛塔,傣族人基本上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傣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习俗,深受西双版纳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傣家竹楼是一种竹木结构的空中楼阁,形状很像孔明帽的屋顶斜度很大,底部离地面2米左右。
这与当地降水丰富,气候湿度很大有关;傣家人喜跳美丽多姿的孔雀舞,与当地多美丽多姿的孔雀有关;傣家人喜吃竹筒大米饭,与当地竹林茂密,广种水稻密切相关。
西双版纳如此丰富、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哪能不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呢?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阅读并观察《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图7.15),
观察一下西双版纳与邻国的通达状况,思考并回答这种规划对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发展有什么好处?
西双版纳与邻国的相关位置及与邻国的交通通达性,可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形成规模效益,开辟更广泛的旅游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投影:《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图7.16)引导学生观察后,想一想本图说明了什么?
本图说明了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旅游促发展,不仅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而且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本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提问:西双版纳地区原来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呢?
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崛起,首先得惠于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其次得惠于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西双版纳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
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谷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精品线路。
第三,西双版纳以旅游业促发展,不仅带动了有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得到它们的支持和配合。
西双版纳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条件,所以它的旅游业能够迅速发展并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
过渡:旅游业的发展,曾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却呈下滑趋势。
这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近几年,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下滑趋势,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2)景点分散,没成规模,接待也没国际化;(3)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4)生态环境压力较大;(5)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提问:面对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趋势,人们该怎么办呢?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与否,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对旅游机构要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也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倡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课堂小结]
方法1:让学生结合板书内容简要总结。
方法2:教师概括总结: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我们了解了西双版纳地区的位置、资源优势和原始热带雨林的成因和景观特征及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知道了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地区,为什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会出现下滑趋势,西双版纳将如何重振旅游雄风。
[反馈练习]
1.判断对错(对者打“√”号;错者打“×”号)
(1)欢乐的春节是云南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
(2)竹楼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住宅样式。
()
(3)美丽多姿的孔雀舞是云南西双版纳傣家人喜欢的舞蹈形式。
()
(4)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是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的结果。
()
(5)我国被称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地区是云南省的西双版纳。
()
2.列举题
(1)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有:①省;②省的地区。
(2)西双版纳最著名的热带雨林植物有:①,②,③,④。
(3)西双版纳可爱的热带雨林动物有:①,②,③,④。
答案:1.(1)×(2)×(3)√(4)×(5)√
2.(1)海南云南西双版纳
(2)望天树板状根独木成林绞杀植物
(3)亚洲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一位旅游社的业务员,你的任务是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优势。
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1)这里地处边境,可以就近发展边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2)
(3)
答案:(2)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独特,有“热带动物王国”之美称。
(3)这里少数民族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