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理论识记部分)第一章 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指以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1、语言的形成,2、文字的创造,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4、电报、电话的发明,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
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二、信息技术——I nformation T echnology ,简称IT 。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1946年在美国诞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
“电脑之父”:冯·诺依曼 个人计算机——P ersonal C omputer ,简称PC按电子元件划分,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时代。
“IT 业第一定律”——计算机界的摩尔定律。
现代信息技术正向着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技术(GGG) ——可以将因特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成为因特网发展的新一波浪潮。
USB —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是目前流行的MP3等数码设备与计算机连接传递数据的常用接口。
三、信息的处理过程:采集、存储、输入、传输、加工、输出。
信息处理技术:模拟技术(模拟技术是用实物或电压、电流等连续变化着的物理量来表示相应不断变化着的信息)、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把信息编成以0或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进行存储和处理。
) 模拟技术处理的信号受外界和元器件影响较大,信息易失真。
数字技术处理的信号受影响较小,信息不易失真;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模拟技术的信息处理。
常见的数字设备有:扫描仪,摄像头,MD 、MP3,数码相机。
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最重要的工具。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与应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概念、原理和应用领域,帮助读者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是一门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和通信技术的综合学科。
它研究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信息的方法和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挑战。
二、信息技术基础概念1. 信息:信息是用来描述和传递事物之间关系的内容。
在信息技术领域,信息通常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被计算机程序处理和传输。
2. 数据:数据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对事实和现象的描述。
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3. 网络:网络是指将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通过电子线路或无线通信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系统。
4. 数据库:数据库是用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
它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访问和查询功能,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
5. 编程:编程是指使用特定的语言和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算法写出计算机程序的过程。
编程是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能之一。
三、信息技术原理1. 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而软件则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2. 数据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是指通过电信号或光信号传输数据的过程。
它涉及到编码、调制、解调、传输介质等技术。
3. 数据存储原理:数据存储是指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
常用的数据存储介质有硬盘、固态硬盘和闪存等。
四、信息技术应用领域1. 互联网: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它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了全球各地的用户,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
2. 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音和数据通信。
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
1信息技术基础理论new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特征1、什么是信息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学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通过信息,来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了解和认识。
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信息和物质、能量一样也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形态之一。
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指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2、信息的主要特征①普遍性②依附性③共享性④价值性⑤时效性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是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以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为支柱,以信息技术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其中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2、信息技术的发展(1)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发明③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⑤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随着微电子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新业务、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三、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冯.诺依曼提出。
(1)硬件的组成(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使计算机从外部获得信息的设备如鼠标,键盘,光笔,扫描仪,话筒,数码相机,摄像头, 手写板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信息的结果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表示出来的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投影仪存储器:如硬盘,光驱,U盘。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内存储器由芯片构成,又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要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 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于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非常重要。
2. 数据表示与存储: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化数据,了解不同数据的表示方法(如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以及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方式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具有指导意义。
3. 计算机网络: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通过网络可以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类型、组成以及网络协议等基础知识,有助于理解和使用网络技术。
二、数据结构与算法1.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常见的数据结构包括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和图等。
了解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对于设计和实现高效的程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掌握各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常见的算法设计方法,如递归、贪心算法、动态规划等,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数据库与SQL1. 数据库:数据库是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系统,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了解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如数据库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对于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 SQL语言: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是访问和操作数据库的标准语言。
掌握SQL语言的基本语法和常见的查询操作,如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操作,可以高效地管理和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
四、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1.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资源,提供用户和其他软件的接口。
信息技术的原理
信息技术的原理
信息技术的原理可以理解为使用电子设备和通信技术来处理、传输、存储和管理信息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基础。
它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和通信工程等。
以下是几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原理:
1. 二进制原理:信息技术中广泛采用二进制系统来表示和处理数据。
二进制原理是基于只有两种状态(0和1)的数制,通过组合和操作这些位来存储和表示信息。
2. 数据压缩原理:数据压缩是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概念,它通过使用各种算法和技术来减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量,同时保持数据的重要信息。
数据压缩原理包括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两种方法。
3. 数据加密原理:数据加密是信息技术中保障数据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加密算法和密钥来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密文,只有具备相应密钥的人才能解密获取原始数据。
数据加密原理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等方法。
4. 数据传输原理:信息技术中的数据传输涉及网络通信和数据传输协议等方面。
数据传输原理主要解决如何在网络中高效、可靠地传输数据的问题,包括分组交换、流控制、差错检测和纠错码等技术。
5. 数据存储原理: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存储主要涉及磁盘、固态硬盘和云存储等技术。
数据存储原理包括磁记录、存储器层次
结构、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等相关原理。
以上是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信息技术体系的基础。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可以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涵盖了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它的发展不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从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电子学、通信原理、数字逻辑和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方面。
在这些基础理论中,电子学是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和电子元件的制造技术。
通信原理是研究信息传输和接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多路复用技术等。
数字逻辑则是研究数字信号的处理和逻辑运算,它是数字电路和计算机的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则是研究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这些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研究和模拟仿真技术。
实验研究可以对电子器件和电路的工作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和验证,而模拟仿真技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的电子器件和电路,加快研究的速度和降低成本。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同时也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
以下介绍一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1.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实现语音、文字和图像的远程传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目前,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又将开启新的一轮技术革命,带来更加快速和安全的数据传输。
2.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使得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从最早的大型机、小型机到个人电脑、云计算等,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推动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
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技术更加接近人类智慧。
3. 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和军事领域的重要应用,它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工业生产流程和军事作战过程的精准控制。
信息技术大一理论知识点
信息技术大一理论知识点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一学习阶段,学生需掌握并了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信息技术大一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依据和了解。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 计算机的概念与分类:简要介绍计算机的定义、组成部分和按照用途分类等相关内容,包括主机、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等。
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等基本过程。
3.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演进和对社会的影响。
二、网络基础知识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按照覆盖范围和连接方式分类等相关内容,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2. 网络通信协议: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3.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了解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隐私保护方法。
三、数据库基础知识1. 数据库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数据库的定义、特点和按照数据模型分类等相关内容,包括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
2. SQL语言:了解SQL语言及其在数据库操作中的应用,包括创建表、查询数据、更新数据等基本操作。
3. 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一些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MySQL等。
四、软件工程基础知识1. 软件生命周期:了解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和其中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
2. 软件开发方法:介绍一些常见的软件开发方法,如瀑布模型、迭代模型、敏捷开发等,了解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3.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了解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和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等,以及质量保证的相关概念。
五、程序设计基础知识1. 编程语言概述:介绍编程语言的概念和分类,了解一些常见的编程语言,如C、Python、Java等。
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案1. 课题名称:初中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2.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3.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4.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处理数据的电子设备;(2)计算机的英文名称:Computer;(3)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4)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多媒体、网络等。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1)硬件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2)软件系统: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1)开关机操作:开机顺序:电源开关、显示器开关;关机顺序:显示器开关、电源开关;(2)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鼠标指针的移动、鼠标的点击、键盘输入;(3)操作系统的使用:桌面、文件夹、应用程序、系统设置等。
三、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3)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让学生了解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4)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开关机操作、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2.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使用;(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系统中进行文件夹的创建、打开和关闭等操作;(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情况;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操作系统中的实际操作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常规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常规要求信息技术是一门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学科,主要研究计算机及其与人类交互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并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常规要求。
1.理论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体系,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2. 编程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熟练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
能够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代码设计和调试能力。
3. 网络技术:学生需要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如TCP/IP、HTTP、Web开发等。
能够搭建和维护网络系统,并解决网络故障和安全问题。
4. 数据库管理:学生需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Oracle等)。
能够设计和管理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析。
5.系统开发与维护:学生需要具备系统开发与维护的能力,能够分析用户需求,设计和开发符合需求的软件系统,并进行系统的测试、部署和维护。
6.信息安全:学生需要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如加密算法、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
能够评估和应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并提供安全的解决方案。
7.项目管理:学生需要具备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信息技术项目。
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进行项目计划、进度控制和风险管理。
8.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参与科研和实际项目,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常规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掌握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和趋势,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一、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由硬件、软件和人组成。
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包括中央处理器(CPU)、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的硬件部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非物质基础,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程序等;人则是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者,负责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输入、输出和控制操作。
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两个重要概念: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硬件平台指的是计算机的硬件体系结构,硬件平台的发展由CPU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变化和计算机外部技术演进三部分构成;操作系统是一种控制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包括内核和各种系统工具和应用程序。
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两个或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信道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多种类型,按传输介质类型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类型。
网络协议是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基本规范,包括传输层协议、网络层协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等。
其中,TCP/IP 协议是互联网所使用的网络协议。
三、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指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中保护信息不受未经授权访问、窃取、损坏或泄密的一组技术、措施和过程。
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防病毒、防火墙、数据加密、网络安全测试等。
信息安全还包括对计算机和其他设备的保护。
本质上,数据存储设备、通信设备、其他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都是构成信息安全的一部分。
四、数据库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存放在计算机里面的数据集合,通常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进行管理和维护。
数据库的特点包括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数据独立性和并发控制等。
数据库的设计需要通过分析需求来确定数据模型,然后选择适当的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库语言进行建模和实现。
五、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编程是指根据设计方案和软件开发流程,使用一定的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开发和实现。
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策略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一、相关概念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2、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
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
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
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这里的资源指的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切要素)和环境,具有与其他科学整合的特性,是学习者全面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是教育走向信息化、产业化、民主化、经济化的支持性技术基础。
从技术哲学角度来说,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由经验形态技术、物化形态技术和知识形态技术等三大类要素构成。
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向前发展。
3、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论基础量子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量子理论的新型信息科学技术。
它使用量子比特作为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的基本单位,能够大幅度提高信息传递和存储的效率,并在密码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围绕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论基础展开探讨。
一、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的科学。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物体都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并且各种物理现象都可以通过经典物理学的定律描述和解释。
但在量子世界中,微观物体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且概率性介入到物理系统的描述中。
而这个微小世界的规律和规则为未来的量子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量子比特量子比特是量子信息技术的基本单位,与传统计算机中的二进制位不同,量子比特所具有的量子性质使得它可以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并且这些状态之间可以通过保持一定的相位关系进行干涉和组合。
如此一来,相对于传统的二进制位,量子比特的并行性可大大提高。
三、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描述了两个或多个量子体系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当两个量子体系处于纠缠态时,其量子状态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对一个量子体系进行测量,即可知道另一个量子体系的态,这种隔空的影响成为“量子隔空纠缠”。
纠缠是实现量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一。
四、量子通信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纠缠和量子比特来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新型通信技术。
量子通信中的信息传输具有高度安全性,这是由于一旦纠缠状态被侵犯,两个量子体系之间的关系就会被破坏,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任何窃听和干扰都会被及时发现。
五、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是利用量子比特的并行性和量子纠缠来进行计算及处理的新型计算技术。
量子计算可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多个计算问题,这比传统的计算方式更快、更高效。
平均而言,需要大约64个二进制比特来处理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而只需2或3个量子比特即可实现相同的目标。
而在亚当斯运算中,只需两个量子位即可实现一个复杂的通讯网络,而用两个经典比特所需要的运算次数要多得多。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25页PPT
END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总结词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又一实践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详细描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电子白板、智能终端、即时通讯工具等。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互动教学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教师提供更加精准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案例一: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总结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又一重要实践形式,通过开发和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详细描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制作、编辑和发布。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资源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同时要注重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辅助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挑战与展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01
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型教与学方式。
混合学习理论
VS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人发展和潜能发挥。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学习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情感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资料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理论基础:1、构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概念: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意义的制定,学习是原有经验的迁移。
建构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识主观的,人对于世界的解释是依赖个人经验的。
1、学习者为中心2、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情境、协作、会话、资源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旧知识的改组和重构,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既是个别化行为,又是社会性行为,学习需要交流和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强调资源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如何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如何成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2、多元智能理论1. 有关智力与智能传统的智力观: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解答智力测验题(IQ)的能力或善于应试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的能力加德纳的智力定义: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八大智能1、自然观察智能: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要点第一部分信息获取一、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则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我国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概括地说,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在不同个体或群体间共享。
3.依附性(载体性)。
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
4.可处理性。
信息如果经过人的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得到增值。
5.时效性。
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信息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它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原有效用,成为历史记录。
6.真伪性。
人们接收的信息,并非所有都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因此信息具有真伪性。
7.价值性(价值相对性)。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
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要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三、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
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
形象地说,计算机技术延伸了人们的思维器官进行信息处理和决策的功能;通信技术延伸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传感技术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微电子技术帮助实现使人的信息功能得以延伸的各种元器件的构建和集成,不断满足人们对信息产品高性能、小体积、低价格的需求。
信息技术理论基础
2.2.3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 的应用 (1).任务驱动法 a.在导课中体现任务驱动 b.在讲解与指导中实现任务驱动 c.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 (2).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 直接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 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
(3).操作实践法 操作实践法的运用主要是上机 实践。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将全班学生采取 异质小组的编组方法,将不 同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 性特点分配到一个小组,组 成4~6人小组,共同研究和探 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反馈的 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 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 教学模式。
返回
2.2建构主义理论 2.2.1构建主义理论的概述 构建主义是行为主义 发展到认知主义后学习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 个重要分支,它被誉为 “当代教育义 (1).正确地看待学生已有知识在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 识与合作精神。 (3).确立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 指导的地位。 (4).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激发创 新能力的时空环境。
返回
2.3后现代主义理论 2.3.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 会发生的巨变有关。当时有很多原来假 定的真理遭受质疑,人们越来越多地体 验着“攻击性的(offensive)”生活方 式和世界观第三世界革命、新左翼运动 和对越战的激进反对等都深深地影响着 人们的生活。这些影响也严重波及哲学 、美学、社会学、文学、艺术、教育等 诸多领域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差异、多样 性、与权力并行的边缘化以及特权等, 与此同时,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普遍性 、机械学、逻辑性不但被解构并且被看 成是多余的。
返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 示 (1).以培养学生多元智能为目标 。 (2).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 (3).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 。 (4).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 (5).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 。
2.13 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 育 多元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的 学习资源作为条件,需要多元 化的学习环境为基础。信息技 术教育的学习环境就是一个多 元的环境,无论是信息技术科 ,还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其他 学科课程,都可以充分依靠信 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媒体元素来 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以信息 技术为中心开展的研究性学习 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一种好 的模式。
返回
2.3后现代主义理论 2.3.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 会发生的巨变有关。当时有很多原来假 定的真理遭受质疑,人们越来越多地体 验着“攻击性的(offensive)”生活方 式和世界观第三世界革命、新左翼运动 和对越战的激进反对等都深深地影响着 人们的生活。这些影响也严重波及哲学 、美学、社会学、文学、艺术、教育等 诸多领域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差异、多样 性、与权力并行的边缘化以及特权等, 与此同时,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普遍性 、机械学、逻辑性不但被解构并且被看 成是多余的。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以下特征: (1).强调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把批判 作为识别的工具。 (2).强调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反 对单一思维。 (3).强调非理性思维,反对理性主义 ,反对科学主义与技术理性,认为在 自然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人文与社 会科学方法。 (4).推崇对话,主张人际沟通与关系 重建。 (5).强调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反对绝 对普遍性。 (6).提倡人与自然的交融,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反对主客二分。
八种主要智能的内涵分别是: (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语言智能指有效运用语言思维、语言 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 (2).数理逻辑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数理逻辑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 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 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智能是指准 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 现出来的能力。 (4).身体运动智能(Bodily Intelligence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 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 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思考题 1.人们经常认为,理论太抽象 ,对教学的作用不大。通过 本章的学习,请谈谈三种理 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2.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展 学生的多元智能?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20101412 组别:19 组员:杨金、徐文俊、李忠景
返回
• 2.3.1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 2.3.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2.3.3 后现代主义与信息技 术
返回
2.1.1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零点项目” 研究所,心理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担任研究所得 负责人,任务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艺术,即要理解 和促进个体与群体在艺术领域及其他领域中的学 习、思维和创造力。 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表述 。他认为,人的智能可以表达为七种: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 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 1999年,他又加上了三种候选智能:自然观察智 能、灵性智能与存在智能。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 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 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来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 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智力不是以整合 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
学院: 班级: 组别: 组员:
• 学习目标: • 了解教育理论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 了解多元智能理论内涵以及它在教育中 的意义 • 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信 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 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信息技术教育 的启示 • 通过学习三种理论,能找到它们和信息 技术教育的融合点,并能分析它们对信 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1 多元智能理论 2.2建构主义理论
2.3后现代主义理论
• 2.1.1多元智能理论概 述 • 2.12多元智能理论对 教育的意义 • 2.13 多元智能理论与 信息技术教育
返回
• 2.2.1构建主义理论的概述 • 2.2.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 意义 • 2.2.3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 术教育中的应用
返回
• 2.3.2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特点 : • (1).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 • (2).多元化和差异性 • (3).合作与交流 • (4).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 性 • (5).强调平等关系
返回
2.3.3 后现代主义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以自身的非 线性、多元化自组织等特点支 持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而且由 于它所塑造的虚拟世界越来越 迎合人的感觉需求,这就给人 们提供了又一个反思世界的客 观性的角度。所以,信息技术 是后现代主义观点的一个科学 基础和思想来源。
(5).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 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是指察 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 感觉的能力。 (7).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是指有 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 力。 (8).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指识别 动植物、对自然界加以区分的能力, 是以更广阔的视野(自然和文明的关 系)理解自然的能力。
返回
2.12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填补了我们知识 结构中“教什么”的缺陷,也提 示我们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 种认知能力的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信念的影响 教师们都能意识到学校生涯对于 学生的师就更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天 赋,还要提供具体的机会去发 展学生的智力潜能。一旦有些 恰当的方法运用到位,学生们 就有可能通过多元的形式,在 成长中体验成功。
返回
2.2建构主义理论 2.2.1构建主义理论的概述 构建主义是行为主义 发展到认知主义后学习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 个重要分支,它被誉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 一场革命”。
返回
2.2.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1).正确地看待学生已有知识在 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意 识与合作精神。 (3).确立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 指导的地位。 (4).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激发创 新能力的时空环境。
返回
2.2.3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 的应用 (1).任务驱动法 a.在导课中体现任务驱动 b.在讲解与指导中实现任务驱动 c.使用各种评价手段进行鼓励性评价 (2).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 直接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 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
(3).操作实践法 操作实践法的运用主要是上机 实践。 (4).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将全班学生采取 异质小组的编组方法,将不 同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 性特点分配到一个小组,组 成4~6人小组,共同研究和探 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反馈的 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 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