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作文4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洛阳桥作文400
【篇一:洛阳桥(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洛阳桥(700字)作文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
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
合的地方。洛阳桥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
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
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
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
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
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
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
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
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
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
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果然,
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
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
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
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
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
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
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
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
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四年级:张莹
【篇二:洛阳桥小考说明】
洛阳桥小考说明
一、关于潮汐变化
是晚上涨潮;也有老乡说每个月的潮汐变化时有规律的,每个月相
同的一天可能相差一个小时左右,在每个月农历初三和农历初八分
别是最小潮和最大潮。
请大家对比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
二、关于附近村庄以及城市对红树林的利用方式未对红树林进行大
规模开发,对红树林的开发仅局限于旅游的方式。由于没有到达红
树
林的陆地,所以红树林保护是比较完好的。
泥泞不堪,少有游客上红树林湿地
这样还是有些污染的。
从这些照片还是可以看出来不论是国家还是当地政府都投入了相当
大的一部分资源区保护这片红树林的。主要保护方式有:成立保护区,成立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但是当地居民采海蛎以及渔船,还有上游城市的污水排放对红树林
还是有一定的污染。
湿地保护区标志
泉州市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卫星图
三、关于红树林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当地居民的描述,洛阳桥附近红树林只有一种类型。红树林附
近有一些其他树种,如榕树。还有一部分鸟类以及其他生物。
据悉,加上原始生态红树林近300亩,洛阳江大桥至后渚大桥区域
现有红树林6000多亩,树种以桐花树为主,植株呈灌(网上资料)
从图上可以大概看出红树林的分布。
【篇三:洛阳桥】
最近读了家里的一本旧书《洛阳万安桥志》,说起洛阳桥,可能大
多数人都不甚了解,但是提到洛阳,估计没有人不知道了吧,我相
信会有无数双小手举起,我知道,在河南,那可就不对了啊,泉州
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这两个意象在泉州可是
用了又用,其实这座桥就坐落在福建泉州洛阳镇,也就是我的家乡,作为地道的“泉州郎”,生活了二十多年,又在洛阳江畔读了三年的
中学,可以说美景近在咫尺,可是对它的相关背景知识却知之甚少,深表惭愧,近日赶紧恶补一番,说到此桥,不得不提到北宋四大著
名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的蔡襄,蔡郡守在任时,对造桥工程大有出力,如今人们建祠塑像来怀念他,桥以人重,古桥一时蜚声全国,
其实起初造桥活动乃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由李宠首倡甃石奠基,而
十年后再由王实、义波和尚等十五人通力合作,该桥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近千年,此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列中国古代四大古桥,是广东和福建去往京师的必由之路,意义之大不容小觑。众所周知,桥梁是改善交通的一大创造,同时精美的雕饰与设计亦具有美学的价值,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在大江大潮中造起一座飞架南北的“天桥很能体现出古时劳动人民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体现出了人类改造自然、挑战自然的伟大决心,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交通设施的进步发展无不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因此桥梁史又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史的又一写照。
伴随着这座桥,还有众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有如义波和尚舍足代薪的故事,惊讶之余,亦让我颇为感动,一个和尚都能作出如此大的牺牲,可见人们对于这座桥的期待,同时围绕着这座桥,还引申出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神话传说,有观音化身帮募集资,也有龟蛇妖怪兴风作浪洛阳江,倾听之余,我们不难想象造桥之不易,连天上仙人都化身相助,尽管故事有着迷信的色彩,但是此间种种,让造桥义行得以传颂,也大大充实了普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如今站在桥上,扶着栏杆,还能感受得到当年南来北往人群摩肩接踵的盛况,而桥边两岸令人目不暇接的美景也仿佛充斥眼帘,穿梭了千年的古桥俨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那些故事,那些传说,那些仁人义士,那些雕像祠堂,那些碑刻凉亭,无不承受着历史的沉重与沧桑,就在旁边,新的洛阳桥与旧桥正相看两不厌,而来往于新桥上的市民旅客,偶尔瞥见旧桥,是否会惊叹于时光的荏苒,而对二桥的“天作之合”额手称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