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规划_08-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
(5)交通结构特点
交通方式划分
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处于转型期,城 市交通机动车化趋势明显。
×合理引导自行车出行 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
交通方式划分
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所需小汽车、自行车、公交车数 交通方式划分
从单车载客量、人均动态占用面积、人均能耗来看:
➢单车载客量: 小汽车1.5;自行车1;公交车45~60 公交是小汽车的30~40倍
94.0 87.02 93.3 96.37 96.8 96.5
96.8 94.02 96.9 97.5 97.7 97.4
97.8 97.52 98.6 98.69 99.2 97.6
统计 年份 1986 2000 1996 2001 2001 2001
交通方式划分
不同类型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定位
✓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自行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但不应 是主导交通方式。
式中 y--居民出行生成量; X--私人小汽车拥有量。
如果预测出各交通区的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即 可得出预测各交通区居民出行生成量。
交通方式划分
通常采用“交通生成-方式划分”组合模 型
G-MS
G
D
D
G—Generation
MS
D—Distribution
A
MS—Modal Split
A
A—Assignment
交通方式划分
(4)主要交通方式的特点 ✓步行 ✓自行车 ✓机动车
交通方式划分
➢步行
影响人们选择步行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等, 出行距离的影响尤为突出。
交通方式划分
➢自行车
✓我国城市自行车拥有量经历了一个由快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 发展时期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出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我 国一些城市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已开始显著下降
论城市交通系统
论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城市经济的动脉,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交通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化发展之势。
以城市交通系统的含义、功能、特点及其发展历程等为主要内容,引入古城西安的案例,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多角度分析。
标签:城市;交通;系统1 城市交通系统的涵义“交通,通常指人和物在两地间的位移过程,即人和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空间位置变化”;“城市交通则是指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系统,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转换与协调配合,构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从概念可以看出,城市交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合一的大系统,不同的交通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完成运输任务,实现物的位移。
依照城市交通方式进行分类,可将城市交通分为陆运、水运、空运三类,此三类方式因城市所在地及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而所占得比例不同。
此外依照城市交通的内容划分,城市交通系统可分为5个子系统: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设施以及城市交通环境。
2 城市交通系统的功能中国有句俗话:“要致富,先修路”,由此可见交通系统的发达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成正比例的,交通也是社会文明的先行条件。
人们在向外界探寻新信息,新文化,总是以交通顺达为先决条件,历史上诸如此类的案例比比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横穿中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等等,不论出使者的出使目的如何,其出使行为确实为出发地、目的地、甚至沿途城市都带去了新鲜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例如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就是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体现出城市各个要素的动态功能关系,在促进城市有效运转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交通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重要性相当于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无论是哪条甚至是一段血管血液流通不畅甚至堵塞,在人的机体上必然会显现出某种病态。
交通规划原理重点【精选文档】
第一章概述一、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是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二、交通规划的目的交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落脚点是交通设施体系的总体布局。
1、使道路交通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使各种交通方式能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3、使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能产生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4、使人的出行和货物运输方便、迅速、舒适、经济。
实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
三、交通规划的种类根据交通系统规划涉及的范围分为两大类型:1。
区域运输系统规划:主要是指五大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包括:公路交通系统规划、铁路运输系统规划、航空运输系统规划、水路运输系统规划、管道运输系统规划。
2.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一般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的种类:对象和构成要素规划的种类(1)按移动的对象分旅客交通规划(人的移动)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站场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用户交通规划—-—-交通弱者(中小学生、伤残、盲人、老龄人)通行路特定交通服务规划----急救、避难路(5)按交通服务对象的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 3~5年中期交通规划5~10年远/长期交通规划 10~20年远景交通规划 20年以上四、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①现状调查;②问题诊断;③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规划方案设计;⑤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与优化;⑥规划方案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规划的滚动。
五、交通规划的过程(书P9)六、交通规划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书P10)第二章交通调查第1节基本概念1.出行、出行端点:出行:指为完成某一目的(如上班、上学、购物等)从起点到讫点的全过程。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道路红线宽度: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 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 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 分。在道路的不同部位,这四部分的宽度有不同的要 求,所以,道路红线实际所需的宽度是变化的。
不同等级道路的红线宽度
道路等级 快速干道 主干道 次干道 一般道路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组成:城市道路交通系 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包 括道路网系统以及依托于城市道路的客运交 通系统、货运交通系统和行人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的分类。按照道路在城市总体分局 中的骨架作用和道路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对 道路进行分类。 国家标准规定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 次干路、支路四类。 按照交通功能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 路两类,主要依据道路上交通流的性质来确 定。
客运站:大城市作为地区公路枢纽的城市,常将 客运站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或为多个方向的长 途客运设置相应的客运站,并用城市交通性干道 与公路相连。中小城市一般设一个客运站,或客、 货运站合并,也可将技术站组织在一起。 货运站、技术站:供应城市日常生活用品的货运 站应布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以工业产品、原料 和中转货物为主的货运站应布置在工业区、仓库 区或货物较为集中的地区。 公路过境车辆服务站:可在对外公路交汇的地点 或城市入口处设置公路过境车辆服务设施,这些 设施可与城市边缘的小城镇结合设置相互依托。
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在三块板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中央分
城市主要铁路设施及其布局
铁路站场分为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 几类。
会让站、越行站是铁路正线上的“分界点”,主要进行铁 路运行的技术作业,间距约8-12km。其布置形式有横列 式、纵列式及半纵列式,长度约1-2.7km,站坪宽度除正 线外,配到发线1-2条。
(整理)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读书报告1城市交通系统概述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把分散在城市各处的生产:生活活动连接起来,在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提高城市容货流的有效运转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布局形态、规模大小,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交通系统的支撑。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其中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核心,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为整个交通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提供保证。
1.1城市综合交通交通运输系统由各种相对独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交通类型组合而成。
城市交通是一个独具特色、由多种类型交通组合而成的系统,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形式的系统构成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及水上交通等;从地域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部分。
1.1.1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也包括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其主要交通形式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关系。
1.1.2城市交通广义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范围以内的交通,即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和物的流动。
这些流动都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出发点,并以一定的城市用地为终点,经过—定的城市用地而进行。
城市交通土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和水运交通等通常所指的交通是指城市道路交通,主要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两大部分。
1.2道路交通系统1.2.1道路交通网络所谓网络,即包含节点集合和连接结点的弧线集合。
网络规定了发点和收点,且每一条弧线都赋给一定非负整数权值。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是有向连通性网络,车辆在网络上行驶。
其中结点表示交叉路口,弧线表示路段。
在不同的城市自然条件、建设发展状况、计会经济条件,道路交通系统有不向的发展形态。
交通分区的原则范文
交通分区的原则范文交通分区是城市规划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交通区域,以便更好地管理和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
交通分区的原则是指在划分交通区域时需要考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交通需求原则1.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和特点,合理划分交通分区,可以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人口密度、用地类型等因素来确定交通分区的范围和界限。
2.考虑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需求,确保各个交通分区之间的衔接和互联,以便实现交通一体化和高效运行。
二、交通服务原则1.交通分区应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交通服务,包括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步行和自行车道等,以满足不同人群和交通工具的需要。
2.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交通分区应设有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例如公交站、地铁站、自行车停车点等。
三、交通流动原则1.确保各个交通分区之间的交通流动性和连接性,避免交通拥堵和阻塞,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顺畅流动。
2.合理规划和设计交通分区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城市发展原则1.交通分区应与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兼顾城市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系统的需求,确保交通分区的规划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一致。
2.通过交通分区的划分和规划,引导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质量。
五、交通管理原则1.在交通分区的管理和运营中,应加强对公共交通、道路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制定和实施交通管理政策和措施,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
六、环保与可持续原则1.在交通分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城市的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2.采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和绿色出行方式,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
通过遵循以上交通分区的原则,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的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的出行效率和居住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方法
最终得到各出行方式的方式划分比例如下:
自行车出行比例
p1=
eV(1)
5
=0.46/1.28=0.36=36%
! V(j) e
i=1
公交车出行比例
p2=
eV(2)
5
=0.17/1.28=0.13=13%
! V(j) e
i=1
出租车出行比例
p3=
eV(3)
5
=0.07/1.28=0.05=5%
! V(j) e
1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
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出行,可以认为是交通方式 的组合。日常工作和上学等的出行,日常性地反复,将会形成出 行路径的详细信息,从而形成各自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式。对这种 日常性、定型的出行方式,交通方式划分容易确定。然而,问题是 人们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同一种出行形态(Trip Pattern),经常因 为某种原因改变其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例如,平时利用公共汽车 的人们,因为行李、天气、身体等原因改用出租车等。另外,人们 到外地出差,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公交线路或不了解业务单位的 具体地址,常利用出租车。诸如此类的出行方式为非定型性出行 方式。因为没有掌握交通信息而多利用出租车,如果事先有这方 面的信息,可能会利用公交车。另外,人们的交通方式选择还与 出行的时间相关,过早或过晚的出行,由于公交车不便等原因, 多利用出租车。
另 一 类 是 以 概 率 论 为 基 础 的 非 集 计 方 法(disaggregate method),这一类方法分析的对象是个体,它将个体的原始资料不 加任何处理直接用来构造模型。非集计方法在交通方式分担研 究中是以单个出行者作为分析对象,个体原始数据不直接做统 计处理来构造模型,而是充分利用了每组调查样本数据的内在 联系,求出描述个体选择行为的概率值,最后将模型计算的选择 概率值转化为全体分区居民的选择概率值。非集计方法的特点 是:调查的个人数据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要求的样本较小,所 以相对成本会小很多。
交通规划复习
36
讫点 起点 1 2 3 合计
1 10 34 18 62
2 30 40 54 124
3 20 50 26 96
合计 60 124 98 282
发 生 交 通 量
吸引交通量
生成交通量
37
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
1、原单位法 2、交叉分类法 3、个人分类方法
38
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
1、原单位法 2、增长率法 3、交叉分类法 4、函数法
公路网络系统规划 公路枢纽规划 运输物流规划
9
铁路交通系统规划
区域高速铁路系统规划(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快速铁路网络系统规划 干线铁路网络系统规划 专用铁路网络系统规划 铁路场站规划 铁路场站运输组织规划
10
水运交通系统规划
内河航道网络系统规划 远洋航线网络规划 港口码头发展规划
16
交通规划的影响范围
交通规划的影响范围分直接规划区及间接影响区:
直接规划区为规划网络的所在行政区划; 间接影响区为与规划区相邻区域及与规划区有交通往来
的区域。
17
第二章 道路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18
1 2 3 4 5 6
概述
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起迄点调查
交通量与交通设施调查
12
六、交通规划的任务
通过深入的调查、必要的勘测和科学的定量分析,在 剖析、评价现有交通运输系统状况及综合运输状况并揭示 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根据客货流分布特点、发展态势及 交通量、运输量的生成变化特征,提出规划期交通运输系 统发展的总目标和大布局,划分不同路线的性质、功能及 技术等级,拟定主要路线的走向和主要控制点,列出分期 实施的建设序列,提出确保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与措施, 科学地预测发展需求,细致地确定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_图文
1、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成
• 城市交通自始至终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 • 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 • 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 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
发展
8
2、城市活动范围
马车时代:
3-5km
有轨电车时代: 10-15km
11
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
12
轨道交通 汽车交通 步行交通 公汽交通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少量人流中长距离。 适用高密度大量人流短距离。 介于轨道交通与步行之间。
13
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 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 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 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
15
16
(三)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 国民经济四大生产部门(农业、采掘、加工、交通运输)之一 • 城市化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 城市大多位于水陆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 对工业的性质与规模有很大影响 • 城市贸易、旅游活动必须有交通条件保证 • 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所在城市的人口与用地
规模
17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 运输设备的位置影响到城市其他组成部分 • 城市干道的走向 • 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布局 • 城市面貌的反映 • 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的骨架
18
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城市交通分布与城市道路系统
1、城市交通(实质是道路系统)体现城市用地空间联系
交通吸引点(工业企业、住宅区、公共服务区、车站、码头、 仓库等)引起交通的发生、流向、流量,形成全局分布。
3-4 交通方式划分
2 .出行费用
交通费用也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公共 交通方式的乘
客中,42%的 人将交通费用 作为选择的主 要因素,家用 轿车的利用者 中,仅不足1%。
3、舒适性和方便性
是指交通工具中的乘坐率、车中的疲劳、车内 拥挤程度、有无空调等因素的综合概念。
约25%的家用轿车用户把舒适性作为交通方式 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公共交通方式的乘客中, 利用铁路上班者占13%、利用公共汽车上班者 约占1%。
运行速度 (km/h)
CO2排放 (g/人km)
能耗 (千卡/人km)
死亡人数 (人/亿人km)
运输能力
(人/时单向)
30
44.6
600
1.17
2200
11
19.4
154
0.082
1.4~2.1万
30
23.9
-
-
-
>800
30.2
456
-
-
30-200
4.7
85.5
0.005
8.3万
>200
5.6
0.0
➢D----表示交通分布量
式
➢MS----交通方式划分
划
➢A----交通分配
分
模
型
(一)根据划分标准不同分
出行末端模型----根据居民的社会特性(汽车保有量、 收入、家庭成员组成等),从一开始就把预测的交通 量分配给各个交通方式进行预测的模型。
地区间模型----在交通规划区域中,交通方式服务水平 的差别是决定选择各种交通方式的最主要原因,而地 区特性是次要原因。地区间模型是在求出分布交通量 后,再求分担交通量的模型,即: ➢ 设定交通网络 ➢ 设定交通服务水平(行程时间、费用、舒适性等) ➢ 计算交通方式分担率 ➢ 计算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量
道路交通规划
路两侧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区,各重点建设区之间以楔形绿 带分隔,手指式放射线通过几条环路连接。 星状放射式道路网
星状放射式道路网是和子母城市的布局相配套的。 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城市中心区道路网形成之后,城市沿着放射干道发展, 形成交通走廊式道路网
[ 第一部分 ]
概述
★ 路网特点
★ 规划基本要求
01 城市道路网特点
①城市道路网(主要指干路网) 构成城市用地的基本骨架
②城市路网功能多样,道路组成 复杂
③景观艺术要求高
02 城市道路网规划基本要求
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 • 快速路和主干路:通 • 干路:通和达 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 地块形状规则 • 有利于组织城市景观 • 考虑通风和日照
08 对外交通
铁路
铁路线路和场站进入城市后,往往会对城市用地的发 展形成障碍。
因此,城市用地的划分和城市道路选线必须与铁路设 施密切配合。沿铁路线平行布局成为常见的路网规划模式。 但平行道路不宜过于靠近铁路,否则与跨铁路的道路需要 修建立体交叉时,会造成工程技术上的困难和不经济。由 于铁路旅客与货物均需要通过城市道路集散和转运,城市 干路必须与铁路客、货站场有直接的联系。
★ 道路功能
★ 分类分级
01 城市道路的功能
1.交通设施的功能 2.公共空间功能 3.防灾救灾功能 4.形成城市结构功能
城市道路功能
交通功能 公共空间
防灾救灾 形成城市结构
道路交通
沿路利用
保证通风、日照、采光
城市景观 城市风貌、历史文化、
精神文明 市政管线、轨道交通
的设置空间 保证消防、救援活动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人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交通规划的分类:1、区域交通系统规划2、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1、交通系统现状调查2、交通系统存在问题诊断3、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4、交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5、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评价6、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7、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
交通规划的期限:交通规划一般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以距基准年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10年;中期以距基准年5~15年为宜,最长不超过20年;远期以距基准年15~30年为宜,最长不超过50年。
交通区划分的目的:将交通需求的产生、吸引与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指标联系起来;将交通需求在空间上的流动用小区之间的交通分布图表现出来;便于用交通分配理论模拟道路网上的交通流。
交通区划分的原则:在准确、全面反映区域交通源流特性的前提下,使工作量尽可能减少。
起讫点调查,又称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的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一般分为人的出行OD调查,机动车出行OD调查和货流出行OD调查三大类内容.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因为反映最短距离而得名,其宽度表现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
分隔核查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可设一条或多条,分隔核查线将调查区划分为几个部分,用以实测穿越核查线的各条道路断面上的交通量。
出行调查采用的方法:家访调查,电话询问调查,明信片调查,工作出行调查,职工询问调查。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
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
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
《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1.交通区:在交通规划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被称为交通区。
交通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2)尽量以铁路、河川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保持区内出入之完整(4)尽量不打破行政区的划分(5)考虑路网的构成,区域重点可取为路网中的节点(6)分区大小合理,小范围的分区约为3000—5000人,大范围的分区约为5000—6000人,面积1~2km2(7)分区数量适当,中等城市≤50个,大城市不超过100~150个。
小区形心:交通区出行端点(发生或吸引)密度分布的重心位置。
期望线:又称愿望线,为连接各交通区重心间的直线,是交通区之间的最短出行距离。
其宽度表示交通区之间出行的次数,由期望线组成的期望线图,又称OD图。
主流倾向线(综合期望线):系将若干条流向相近的期望线合并汇总而成,目的是简化期望线,突出交通的主流方向。
分隔核查线:为校核OD调查成果精度而在调查区内部按天然或人工障碍设定的调查线。
境界线:包围全部调查区域的一条假想线。
OD表:表示各交通区之出行量的表格。
3.境界线内OD调查分类:客流OD调查、货流OD调查和机动车出行OD调查。
4.居民出行的特征:1)居民人均日出行次数(单位:次/人·日):总体特征、不同年龄出行者人均日出行次数、收入因素、职业因素。
5.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大类,具体调查内容都可分为:基础资料、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现状四类。
6.OD调查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1.城市道路网络方案技术评价指标(pg151—152)道路面积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推荐的城市道路面积率为8~15%,对于规模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人均道路面积: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的推荐值为7~15m2/人(其中道路为6~13m2/人,交叉口、广场为0.2~0.5 m2人,公共停车场为0.8~1.0 m2/人)。
城市交通与道路规划要点
第一章总论1 所谓城市综合交通即是涵盖了存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
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的关系。
从形式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等。
从运输性质,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两大类型。
从交通的位置上,城市综合交通又可分为道路上的交通和道路外的交通。
城市综合交通又可以按交通性质和交通方式进行分类。
2 在城市规划中主要关注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和对外交通设施在城市中的位置。
3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的控制)组成的。
4 城市景观可以根据人在不同环境下对城市面貌的视觉感知分为三种,都同道路密切相关,(1)宏观景观,(2)中观景观,(3)微观景观。
5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是一种集中式封闭的城市布局方式,城市往往围绕政权中心(宫城、衙署)布置,城墙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障碍,城乡界限分明,因而城市道路也呈集中式的布置,通达性不够,城乡道路基本以城门为分界点和连接点。
6 我们从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认识到: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产生对城市布局的不同要求,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的交通形态;不同的城市布局又会产生不同的交通形态,,交通形态的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7 交通分流有三种基本形态:(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出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包括在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上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以把中远距离的快速交通同短距离的常速交通分离出来。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及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路、自行车专用路和步行专用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知识
交通规划干什么?如何完成?
交通规划干什么?如何完成?
内容安排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交通调查 第3章 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4章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 第5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第6章 交通的分布 第7章 交通方式划分 第8章 交通流分配 第9章 交通需求预测的其他模型 第10章 交通规划实例
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数:40学时2.5学分 授课学时:40学时 参考教材:《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
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第2次印 刷
主要教学参考书
1.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第2版;陆化普等著;清华 出版社;2006
2.交通规划模型及其应用;毛保华等著;中国铁 道出版社;1999
3.城市交通规划;肖秋生、徐慰慈编;人民交通 出版社;1989
第五节 交通规划的发展
第三阶段1960~1970 目的: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 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长期交通规 划 方法:四阶段预测法出台分析单位由车辆出 行至人的出行;交通方式选择的导入;一般化费 用的使用;个人选择模型的发展 状况: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 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
日本:1952年东京机动车OD调查
第五节 交通规划的发展
二、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Jones1983的分类 第一阶段1930〜1950
目的:由新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 挤 方法: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为基础的交通 成长预测;基于经验的交通流分配& 第二阶段1950〜1960 目的: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 通的规划&高通行能力、长期规划 方法: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汽车道路 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流分配 参数: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环城道路系统由“一环”、 “二环”、 “三环”构成,其中:“一 环”——北环路—山阳路—丰收路—普济路,总长20670米,已成现状; “二环”——影视路—中原路—滨河路—长安路,总长度35572米,其中现 状11357米,规划24215米;“三环”——影视路—东海路—黄河路(济焦 新高速公路北)—中南路(焦晋高速公路东)。
和物的流动安全、通畅、节能、环保的目的。
一、概述
1、城市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任务
A.通过调查分析,评价现状交通系统,科学预测城市交通需求; B.提出交通系统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客货运系统和道路系统
及相关设施;
C.提出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措施和交通运输管理策略。
一、概述
2、城市交通规划的层次
三、交通量预测 4、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就是将各交通 小区间的交通分布量划分为各
种交通方式的分布量。交通方
式分担预测是指在进行了出行 分布预测得到OD矩阵之后,确 定不同交通方式在交通小区间 OD量中所承担的比例。
三、交通量预测 4、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出行者的特征(是否拥有或可利用小汽车、家庭结构、
D O
1
2
3
发生原单位
发生交通量
1
2 3 吸引原单位 2.545 2.500 2.7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Logit模型
例
已知两小区间有公交和小汽车两种出行方式,其中公交的 出行时间为15分钟,费用1元;小汽车出行时间为5分钟, 费用5元,计算两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已知Logit模型 参数α= -0. 1,β= -0.5,忽略舒适性等因素。) ������ 解:
V1=-0.1x15-0.5x1=-2 V2=-0.1x5-0.5x5=-3 P1=exp(-2) / (exp(-2)+exp(-3)) =0.135/(0.135+0.049)=0.733 P2=1-P1=0.267
出行距离
出行时间分布(白天、夜间)
与出行费用相关的因素(如运费、燃料费、票 价等)
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方式利用情况(哈尔滨,2000年)
交通方式
公共汽车 单位班车 小 汽 车
上班
46.37 8.79 1.64
上学
24.94 2.60 0.11
自由
20.26 0.54 0.73
业务
22.87 10.88 7.93
基本假设: 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影响交通方式选择。 宏观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车辆拥有量、 交通政策等,决定着出行方式的总结构。 微观因素如出行目的和出行时间,则决定着各 交通小区之间出行的具体选择。
宏观预测
������ 在宏观上,考虑该城市现状居民出行方式 结构及其内在原因,定性分析城市未来布局、 规模变化趋势,交通系统建设发展趋势,居民 出行方式选择决策趋势,并与可比的有关城市 进行比较,初步估计规划年城市交通结构可能 的取值。
作业
某地区居民采用公交车和小汽车两种交通方式出行,公交车 的运营速度为0.25 km/min,公交票价全程1元。小汽车速度 为1 km/min,平均使用费用为2元/km。已知三小区间全方 式出行分布量和出行距离矩阵如表所示,请计算三小区间小 汽车方式的出行分布量(交通方式的效用函数为k )
现状全方式OD分布矩阵(单位:千人次) 三小区间出行距离矩阵(单位:km)
交通时间、服务水平等。
各类交通方式的预测
1、自由类交通方式预测
建立步行与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的关系,即可 进行步行方式预测。
2、条件类交通方式预测
根据影响因素,这类交通方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预测可采用先
预测车辆的拥有量,再预测其出行总比例,最
后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比例的程序。
拥有量预测
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城市或地区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状况,依据有关的计划、规划,采 用类比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单位小汽车、
8.6 概率模型★
������ 基本假设:出行者总是从各种交通方式中 选择“效用”最大的一种。交通方式效用值越 高,被选择的概率越大。
效用函数
效用=负费用 典型的效用函数:
其中: 为i,j小区间方式k的旅行时间, 为i,j小区间 方式k的货币费用, 为方式k的舒适性、安全性等属 性。 、 ������ 为时间价值(VOT)。
3.36
32.33 26.50 0.03 100.00
3.97
2.52 72.00 0.02 100.00
3.66
21.70 64.18 0.05 100.00
1.82
48.81 37.92 0.27
3.36
23.22 52.52 0.05
3.28
25.81 51.01 0.07 100.00
100.00 100.00
集计分析
调查单位 各次出行
非集计分析 各次出行 个人(或家庭) 个人的选择(离散量)
分析单位 因变量
交通小区 小区统计值(连续量)
自变量
预测方法 适用范围水平
各小区的数据
回归分析等 预测交通小区
每个人的数据
最大似然法 任意
政策的体现
交通小区代表值的变化
出行的发生与吸引 ↓ 出行分布 ↓ 交通方式划分 ↓ 径路分配
2.划分交通量:每种交通方式所分担的量叫做 该交通方式的划分交通量。 3.划分率(分担率):划分交通量在全部交通 量中所占的比例。
8
综合运输规划的方式选择: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运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4
城市交通规划的方式选择: 1单独开车出行 2乘公共汽车出行 3乘地铁出行 4乘出租车出行 5骑自行车出行 6骑摩托车出行 7合乘出行 8步行出行
补充:Logit模型的标定
极大似然估计模型参数(多元) 不需要基于小区的样本数据 只需要基于个人的离散选择数据 具体可参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的参数估计部分 ※周溪召,张扬. 先进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 和模型.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8.7 宏、微观相结合的预测方法
在一定的出行总比例下,交通区间的出行比例取决
于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
可首先建立起出行比例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的一
种基础关系,然后再研究这种关系如何随出行总
比例、出行目的结构、出行距离结构发生变化, 进而得出相应关系。
3、竞争类交通方式预测
对于该类交通方式,交通政策、地理环境等外在 因素通过交通时间、费用等内在因素影响人们对 这类交通方式的选择。 建立该交通方式与其内在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并考虑外在因素的影响,即可对这类方式预测。 概率模型、重力模型转换型是较为合适的模型。
根据方式选择的基本单位进行分类 根据方式选择步骤分类
•根据方式选择的基本单位进行分类
(1)集计模型 以交通小区为单位将利用者的方式选择进行说明 的模型。 (2)非集计模型 以个人为单位构造模型来确定各交通方式的选择 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方式选择结果集计起来, 预测划分交通量的模型。
23
集计与非集计分析的区别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预测
0.6 57.8%
53%
现状 规划
0.4
0.2 16.7%
19% 13%
6.7% 1.6% 3% 出租车 11.9%
7%
摩托车
3.7% 3% 1.7% 2% 单位车 其它
0
步行
自行车
公交车
微观预测
������ 在微观上,根据出行调查资料统计出不 同距离(或出行时间)下各种交通方式分担 率,然后通过若干次试算对分担率进行修正, 使城市总体交通结构分布值落在第一步所估 计的可能取值范围之内。
55.18
0.22 100
58.38
0.29 100
39.50
0.00 100
36.34
0.28 100
37.21
0.27 100
日本大阪都市圈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方式利用情况 交通方式 城市铁路 上班
37.78
上学
21.49
自由
10.40
业务
11.18
回家
20.85
合计
19.83
公共汽车
小汽车 步行、自行 车、摩托 其他 合计
5
全方式OD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 出行者的特征
(2) 出行特征
(3)交通设施的特征
出行者的特征
• 是否拥有小汽车或者可以利用小汽车
• 是否有驾驶执照 • 家庭结构(年轻夫妇、有儿女家庭、退休家 庭、单身家庭等) • 出行者的家庭总收入
出行特征
出行目的(上班、上学,自由,业务,回家等)
������
8.1 概述
������ 交通方式划分是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的第 三阶段,任务是将各小区间的交通分布量划分为 各种交通方式的分布量。交通方式划分阶段研究 的重点是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 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变化时,交通方式间 交通需求的变化。
★基本概念:
1.方式划分/分担(modal split): 一个地区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各种交通方式的 人所占的比例叫做交通方式的分担。
不同交通方式的分担率曲线
典型城市客运出行结构
交通方式的分类
可分为:自由类、条件类和竞争类。
1、自由类交通方式
主要指步行交通,影响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出行 目的、出行距离、气候条件等 主要指单位小汽车、单位大客车、私人小汽车、摩托 车等交通方式。 影响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有关政策、社会、经济 的发展水平。
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出行距离
17
交通设施的特征
旅行时间(如等车时间、车内时间、换乘时间 等) 费用(如运费、燃料费、票价等) 交通设施是否完备(是否有停车场、停车费用 等) 定性因素(如:交通设施的舒适性和方便性; 交通工具的可靠性和规律性; 交通工具的安全性)
8.2 划分模型分类
8.5 回归模型法——产生分担组合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建立交通方式分担率与其相关因素间的
回归方程,作为预测交通方式模型。
Gim m 1m X1 2m X 2 nm X n
其中Gim——交通区i、交通方式m的交通产生量;
Xn——相关因素,如人口、土地使用、生活水平指标等。
25
8.3 转移曲线法
非 机 动 方 式 分 担 率
费用差(机动- 非机动)
转移曲线法优缺点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 ������ 数据调查分析工作量大; 时效性差; ������ 可移植性差; ������ 只能反映两两方式之间的相对划分比例; ������ 同一张图所能反映的因素单一
单位大客车、私人小汽车、摩托车等的拥有量
进行预测。
出行总比例预测
出行总比例预测可按如下模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