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文化 地理类文章范文
文化地理类文章范文
人类的文化和地理是息息相关的。
文化是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塑造和影响着地理环境。
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人类创造出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地理环境。
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组织等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沙漠地区,人们的生活以沙漠农业和游牧为主,他们依靠独特的水利工程和饲养方式来适应干旱的气候条件。
而在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则以渔业和海洋贸易为主,他们利用海洋资源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地理环境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地理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促使人们进行资源的交流和贸易,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就是地理条件的结果,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文化也可以改变地理环境。
人类的文化活动会对地理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比如,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开垦更多的土地,改善了地理环境。
而工业的发展则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破坏地理环境。
因此,人类应该在保护地理环境的同时,发展可持续的文化活动。
人类的文化和地理是相互关联的。
地理条件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而文化又影响着地理环境。
只有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和地理的和谐发展。
这需要我们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促进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论文
论中国文化与山水关系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和形态丰富多彩,包括以山水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和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文化形态。
从以山水为载体的形态来说,又可分为山文化和水文化。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才是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
所谓的山文化就是以山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
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盘庚》中就有记载:“ 古我先王适于山”。
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以山中为活动场所。
中国的许多名山声誉远播,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容。
它们因所蕴涵的主要文化内容不同,而成为不同个性的名山。
最著名的有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风景名山等等。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
五岳在我国虽不是最高峻的山岭,但都高耸在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了。
“诗经”中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等诗句,可以看出泰山、嵩山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人们对山的考察月选择也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倾向。
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体现中国文化的山不只有五岳名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都是新发现的明珠,被誉为世外桃源、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虽然初放光彩,却顿时蜚声中外。
这些穷山僻野一跃而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区,这种文化现象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化新的审美价值取向。
不仅中国文化与山的关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水文化也不示弱,为中国文化撑起半边天。
所谓的水文化,就是以水为主要载体的风景名胜区。
各种不同的水域有不同的特点,诸如江河、湖泊、海滨等各有自身的条件,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小学四年级社会中国的地理与人文
小学四年级社会中国的地理与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伟大国家。
它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与14个国家接壤,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和人文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四年级阶段的中国地理与人文。
一、地理1. 地理位置中国地处东亚,东临太平洋,邻近14个国家。
它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国土面积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这片广阔的国土包含了众多地形和地貌特征,如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地形特征中国的地形多样,包括高山、丘陵、平原、台地等。
其著名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秦岭、黄山等。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面积的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等。
4. 气候类型中国的气候多样,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
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资源和人居环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人文1.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超过14亿的人口。
人口众多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
2. 文化多样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和创造力而闻名于世。
中国文化包括语言、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学和哲学等。
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也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历史古迹中国有许多历史古迹和世界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
4. 饮食文化中国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和独特口味而闻名。
中国菜系包括四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和闽菜,以及各地方特色小吃和美食,如北京烤鸭、上海小笼包等。
5.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活动,也是人们展示传统风俗和家庭团聚的时刻。
通过对中国地理与人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伟大的国家。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有关中国历史地理论文范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Hong-qi,Shan某iNormalUniverity,某ian710062,ChinaThehitory,preentituationandtrendof development oftudyonChineehitorical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ehitoricalgeography/tageofdevelopment/preentituationofr eearch/trendof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地理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国家。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广袤土地、多样的气候和地形,以及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地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地理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国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对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南方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南方地区的水乡文化;北方的寒冷气候和广阔的草原,孕育了北方地区的游牧文化。
这些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为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也对经济和交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国两大经济中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贸易中心。
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 文化地理的动态变化中国的文化地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中国的历史沧桑变迁直接导致了文化地理的变化。
随着朝代更替和政权变动,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在宋朝之后成为中国主流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则逐渐边缘化。
其次,现代化进程对中国文化地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乡村和农业经济的衰落,这也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社会因素对文化地理的影响除了地理条件和历史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中国文化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直接影响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中华文化作文800字议论文 中华文化作文800字高中5篇
中华文化作文800字议论文中华文化作文800字高中5篇中华文化作文800字议论文一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
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
这表达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无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根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
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
其糟粕亦昭然假设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中国文化概要(论文)
浅谈中国的戏曲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我的家乡是在东营,东营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蕴育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这里入海。
黄河夺大清河河道入海,携沙填海造陆,孕育造就了近代黄河三角洲大部分陆地。
东营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人类的史前时代。
这里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故里。
他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公认的"兵学圣典",至今还在海内外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
东营还是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吕剧的故乡。
在没有上课之前,我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了解的比较少,对中国的文化也懂得不多,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我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东营地区的区域性文化。
1915年,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
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的。
起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即东营市,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
最初的吕剧班子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
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
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被后世兵家奉为圭高,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通过慢慢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自己慢慢的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不能全面的了解,在一个学期慢慢学习中,自己也在逐渐的涉猎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针对我东营市的吕剧和孙子兵法代表性的文化,这学期我主要的关注了中国戏曲跟中国的儒家思想。
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范文
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范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那你对高中地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1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高中地理论文1000字篇1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
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人文地;自然 ; 区域; 趋势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会、文化、、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① 研究的主要内容[2]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摘要: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键词:历史现状地位Abstract: shaanxi referred to as "shan or of the qin dynasty. Central shaanxi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low, and beishan and qinling of shaanxi is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northern is the northern shaanxi plateau, is the guanzhong plai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 qinba mountain. Northern shaanx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es, near the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rea. The guanzhong, namely four shut in, the guanzhong hinterland of xi 'an (chang 'an), "lies", "four solid" thought,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come a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celebrates its ideal place. Is located in China's north and south in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 south of qinling mountains, huai river line, belongs to the north-south border.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bashan, the middle is the han river valley, east to string up to the han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izes PingBa basin, is regarded as "small jiangnan".Keywords: shanbei guanzhong shannan一. 陕西的历史陕西简称陕或秦。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历史学院历史学xxx学号:XXX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而我这篇论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南北差异文化多样性正文:从自认遥远的家乡河南远赴辽宁求学,初来之时我便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诸多差异。
我们同寝室四个人,其余三个人有两个辽宁的,一个安徽的,我们每天在一起生活学习,也越来越发现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着很大不同,也终于越来越感慨地里环境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国处于亚洲一隅,四周有高山、沙漠、大海、雨林,使中国长期与各个其他文明区相对隔绝。
因为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是暖温带、亚热带平原地区,所以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具有巨大流动性的商业文明,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会分散,这就使中国形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主义。
同时,因为中国自然环境复杂,使中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客观上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由于多民族长期杂居加上在平原地区的数量优势民族的存在,使中国形成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开放性民族观念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观念。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向我们揭示着一个真理——地理环境对文化起着巨大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文化这一词,从资料上翻阅一下是这么定义的: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我将以小见大,从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来证明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地理位置论文:谈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英语言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揭示了地理位置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所隐藏的语言差异及其成因。
【关键词】地理位置;地域文化;语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理位置影响、制约着人类文明以及文化的形成,因此产生了由海洋地理位置为中心的渔业、草原地理位置为中心的牧业及大河地理位置为中心的农业三大文明。
作为文明及文化的重要成分,语言处处显示着地理位置的烙印。
可以说,不同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也雕刻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
对比中、英两国的地理位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理位置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语言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英语言文化差异。
本文希望通过对地理位置的研究以帮助大家认识语言差异的成因,这有助于克服交流障碍,达到沟通的目的。
一、地理位置差异及语言特点英国是个岛国,西靠大西洋,东临北海,南端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而且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四面环海其海岸线曲折多变,海水很深,岛屿众多。
如此的地理位置有利地形成了其发达的海洋渔业文明。
在英国的经济中,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历史上航海业和渔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英国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英语中与鱼、船、海运、水有关的词汇和习语随手可得,其寓意远远超出词汇本身,表现了生活的许多方面,如:a sea of troubles(无穷麻烦),they were met by a sea of smiles(他们受到无数笑脸的欢迎);感到茫然,你可以说i’m all at sea(我不知所云);i再如:go with the tide (随波逐流);give up the ship(抛弃或放弃);run a tight ship(完全控制);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萍水相逢); when(if)one's ship comes home(当发迹的时候);可怜的家伙被称作a poor fish;in the same boat with (与…境遇相同),all water runs to his mill(他凡事顺利),to be in low water(手头拮据;经济困难),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all hands on deck(各就各位),to put on all sail(竭尽全力)等。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之我见——对>的补充与管见一历史会文化地理在历史人地理研究中的地位研究全文约4.5字,除去首、尾,正文3.5万,涉及研究人员200多人论著400多篇。
介绍历史社会化地理部分约0.24万字,到作者27人、论35篇,分别约占正文的1/15、研究人员的1/10和文章篇的1/13,信息量在历史人文理的七个分支中处于平均值。
作者所以作如此安排,基于该分支“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
但事实并如此。
历社会文化地理是历史地理学中步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研对历史社会化地理研究论著的介绍,上下是1986-2000,上世纪的最后15年。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的究几乎与历史地理同步,其成果在禹贡学会成立及禹半月刊发行前就世。
常被学术史点睛论文有刘师培的南北学派不同论、梁启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布张耀翔的代进士之地理的分布、中国人才产生地、黄炎培的清代各省人文统计之斑、陈序经南文化观、潘光旦的近代苏州的人。
论著有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
论集如越史地研究会编的吴越文化丛。
据粗略统计,仅20世纪上叶研究历史社会文化地的论著就有数十篇,且多数出是家之手。
正是前贤夯的基础,才使半个世纪后学科发展势头强劲。
其,影响最大的首推丁江的历史物与地理的关系。
丁文在代当今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水准的中国人文地理丛中也有席之地。
历史社会文化地理是史地理学中发表成果最多的分支学要恰当估算历史社文化地理研究成果的数,就得确定何谓历社会文化地理。
窃以为,通地讲,历史社会文化地就是一定时间、空间发生的社文化现象及其分布。
它的一个显著点是与区域文化史往往重叠,也与社史关联。
如研究入王振忠的明清徽商与淮社会变迁疑是正确的,但把其列入区域文化、经济史或社会史、徽学等也都没错。
而究如程民生的宋代地域化等8论著,本身就以地域名。
故相当一部分区域文化史社会史方面的论著,如徐吉军对江区域文化史的长期探索、陶用舒湖南人才的系列研究、吴仁安对明江南著姓望族的切实讨论以及张正明的文化史、李学勤、徐吉主编的长江文化史那样的门史研究和罗运环的中国地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张景的1900-1970年中国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回顾这类学术回眸的文章等也基本能划入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范畴。
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议论文
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议论文
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及非洲国家)的影响。
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对日本的影响。
中口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2、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越南、缅甸、泰国、老挝等邻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历法、医药、货币、语言文化及音乐戏剧都对这些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
从周秦时代发展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商船携带大量丝绸和黄金开往今天的越南、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以丝绸换取各国宝石等特产返航。
在现在这些国家中都有大量的中国移民。
这些当地华人,继承了中国华人的传统文化,在生活的文化上,华人的待人处事方面仍深受儒释道的巨大影响,在音乐上传承了华乐、在舞蹈上延继了中华文化。
地理小论文——精选推荐
地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的地理环境中各种⾃然现象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论⽂是篇幅较短的论⽂,是论⽂的⼊门。
所谓“⼩”是指论⽂应短⼩精悍、简明扼要。
地理⼩论⽂1 都说地理是出了名的“⽆语”,⼼想上⽆语课的⽼师肯定是“⽆语的⽗母”.这不,第⼆遍上课铃响了半分钟了,仍不见⽼师的踪影,教室⾥乱哄哄的,连⿊板也没⼈擦. 半响,⾛进来⼀个美丽的⼩姐,眉浓、眼⼤、⿐挺、唇薄,莫约三⼗多岁. 她默默地拿起⿊板擦从上到下,耕⽥般缓缓地把⿊板抹得⼀尘不染,她⼀丝不苟的精神把我们也抹得⼼慌意乱,“我姓袁”她介绍道,每堂新课,⽼师都要下这样的棋,不满之⾊凝成我脸上的风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在⼀起学地理吧.”袁⽼师⽤余光扫视⼀下全班,让⼈感觉阴森森的,“对我,不要寄太⼤的希望,当然,我也不会让你们失望.”我的⼼⼀阵震颤,突然觉得袁⽼师有点实在. “两个⽉前,我是教历史的,那就让我们借助历史这座桥梁学好地理吧.”袁⽼师的介绍别开⽣⾯,同学们都瞪着⼤眼,宛如看戏. “元谋⼈,是中国发现的直⽴⼈化⽯,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附近,距今有170万年左右,是属于旧器时代早期的古⼈类.”我愁着脸听着枯燥⽆味的介绍,刚有的⼀点好感顿时消失,忽然发现⽼师从⼝袋⾥掏出⼀条具有云南风味的披肩,我的⽬光⼀下⼦被吸引过去,真美!“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条丝⼱漂亮吗?它来⾃美丽的云南.云南,意即“彩云之南”,⼀年四季如春,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52个民族,云南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以其美丽的⾃然风景、多彩的民族风俗和宜⼈的⽓候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去旅游,你们知道西双版纳的吊脚楼吗?第⼀楼是动物们的家,第⼆楼是⼈居住的正间,待客、吃住都在这⾥…….” “叮咚,叮咚”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围着⽼师问这问那,“⽆语的⽗母”其实并不⽆语,反⽽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爱上了地理课.地理⼩论⽂2 摘要:百⾥杜鹃风景区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吸引了⼤量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如何充分开发利⽤这⼀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从三个⽅⾯作了初浅探索。
人文地理学论文
- -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人文地理学论文班级::学号:城市建筑中的人文精神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大至历史遗迹、人类社会的开展,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人文与人类的生存开展息息相关。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提醒人类活动的空间构造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开展而形成的一种人居环境。
城市建筑是城市环境中重要组成局部,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城市人文精神的开启和创造,是城市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生命哲学,城市建筑的开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因此城市建立和规划成功与开展,历来是与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开展水平相关联的,城市文化的形成衍生出建筑的形态,也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
因此,要充分理解建筑,就必须还建筑活动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城市建筑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旧石器交替时期。
中国传统建筑的开展经历了漫长的开展时期,从商周到秦汉的萌芽时期,经历魏晋经隋唐至宋的成熟时期,再到元至明清的充实时期。
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锻造了理性而务实、中庸而恒定中国传统建筑的根本性格、中国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的根本精神。
在现在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设计新力量的冲击之下,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固有符号被创新使用,现代城市建筑在遵循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根底上,结合城市所在的地域特色和环境特点,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技术,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风貌。
比方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他在遵循现代主义根本原那么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如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纽约国际博览会芬兰馆等。
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利沃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而现代材料的选用,那么成为了当今传统建筑或现代建筑的主流。
河南文化小论文 (2)
河南文化小论文引言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论文旨在探讨河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包括河南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和宣传河南的文化魅力。
1. 地理条件对河南文化的影响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山东,北界河北,南接湖北和安徽,西邻陕西和山西。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河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的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为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代河南的农民们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其次,河南境内还有众多的历史名山和风景胜地。
比如,嵩山、少林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太行山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云台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等。
这些山川之间形成的文化景观,成为了河南文化的一部分。
2.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夏朝的太庙、商朝的殷墟,到周朝的酒文化、唐朝的洛阳文化,河南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
太庙是夏朝的祭祀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之一。
殷墟则是商朝的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都市遗址之一。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酒文化是河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古代曾经有“酒都”的美誉。
唐朝时期,洛阳是当时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各类文化活动非常繁荣,如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曾在洛阳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不仅如此,河南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之一。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权都曾在河南建立,包括东周、秦朝、汉朝等。
这些政权在河南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和宫殿建筑。
3. 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河南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戏曲等。
其中,豫剧是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起源于17世纪末的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婉转动人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一、引言•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阐述黄土高原多彩性的体现,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社会现状。
•提出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探讨黄土高原多彩性的形成机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沟壑纵横、梁峁交错等。
•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和水文特征,揭示其生态多样性。
•探讨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对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黄土高原的人文历史与多彩性•追溯黄土高原的历史沿革,包括古代文明、民族融合等。
•介绍黄土高原上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如窑洞建筑、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
•分析黄土高原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黄土高原的社会现状与多彩性•描述黄土高原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
•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如水土流失、贫困问题等。
•探讨黄土高原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展其多彩性。
五、黄土高原多彩性的未来发展•提出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等。
•展望黄土高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强调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六、结论•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黄土高原多彩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黄土高原的未来发展表达信心和期望,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黄土高原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列出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
一、引言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横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
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著称,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备受瞩目。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黄土高原的多彩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人文地理: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文化与地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通过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人文地理旨在揭示人类与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和文化差异。
本文将以城市发展、宗教信仰和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人文地理的相关议题。
一、城市发展与人文地理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的地理环境常常对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因其独特的水系和美丽的园林景观,形成了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苏州的园林文化和水乡文化相互渗透,成就了苏州特有的文化景观。
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交通枢纽等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了解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宗教信仰与人文地理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地理则关注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世界上许多宗教信仰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伊斯兰教发源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半岛,其教义与当地沙漠气候及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而印度教则与印度次大陆的季风气候和河流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
宗教信仰还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寺庙常常建在自然景观秀美的山区,这体现了佛教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理念。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我们需要理解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宗教文化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语言与人文地理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同时也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语言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特异性。
例如,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及东亚地区,与中华文化及其影响范围紧密相关。
而阿拉伯语则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及中东地区,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______2013级______专业:______工商管理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2014年 6 月 18 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
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
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
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
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
组成贵州省版图的八个地区,林城——贵阳、红色之地——遵义、人类心灵疲惫的家园——黔东南、绿美之地——黔南、奇山异水——黔西南、高原明珠——六盘水、旅游黄金地——安顺、桃源山水——铜仁、秀水奇山——毕节。
贵州旅游资源的六大类。
1.歌舞游艺贵州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按地域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东北、黔南。
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原生态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歌舞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侗族文化。
这些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文化都是千百年历史的沉淀。
黔西北:居住着苗、彝、回、布依等民族。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歌舞汇集了这个勤劳智慧的山地民族的思想和情感。
民歌有史诗歌、情歌、喜酒歌、叫魂歌。
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
彝族歌舞多源于远古的原始宗教,随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经过逐渐的丰富过滤和融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歌舞风格。
仡佬族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前,生存环境相对闭塞、落后,因而留下原生态的歌舞文化。
如唢呐吹奏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用唢呐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热烈,展现仡佬族人对生活的热爱。
黔东北:是贵州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
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喜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
土家族还广为流行摆手舞,这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
思南土家花灯,也是贵州土家族民间的一种歌舞艺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思南土家族花灯不仅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歌舞艺术,也上升到多人表演、且有故事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的花灯戏。
尤以婉转动听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为人们喜闻乐见。
③黔南:有布依、水、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民俗民风浓郁。
三都的水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
水族的民歌又称水歌,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生产歌、风俗歌、酒歌、情歌、婚嫁歌等。
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
布依族山歌是布依青年用以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发性较强的小曲,曲调简练,情趣活泼,内容丰富。
每年的“六月六”歌节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彼此表达爱慕之情的场合。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常以歌舞反映他们的生产劳作、阶级斗争及各种社会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主要是表现生产劳动的喜庆舞蹈。
为了挖掘、保护、开发这些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对外宣传贵州。
2005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了具有鲜明黔贵高原特色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它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集中展现了贵州17个民族的歌舞资源。
其中既有获得国家级大奖的《侗族大歌》,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原生态艺术瑰宝,还有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民族习俗和民间绝技。
创作者以出自原生态的民族歌舞元素为根,融入了现代理念。
在不失民族韵味的同时,佐之以时尚元素,2.岁时习俗。
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名族节日。
民族节日大多集中众多的民俗事项,场面大,参加者众多,民族风情浓厚。
特别是娱乐性节日,如侗族的“花炮节”、苗族的“芦笙会”等3饮食习俗(苗族)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
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4服饰特点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说到“服”,不得不想到“饰”。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
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在距西江千户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乌高。
是苗族远近闻名的银饰之乡,其中以麻料最为专业,其百分之85的都是银匠,传说,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时期的苗族国家“南绍王国”的王室银器局之后。
5建筑特色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分,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或为贵州所独有,或以贵州人数最多,故这几个少数民族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理应受到重视。
苗族自治县松桃的寨英本称“再荫”,深居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一年四季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阳光时隐时现,一荫再荫,因以为名。
寨英发迹于明初,昌盛于清末。
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区大商埠。
外地客商主要来自湖南和江西,留有湖广会馆“寿佛宫”、江西会馆“万寿宫”作证。
时至今日,寨英古镇还保留着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卡子门、古码头、古街道、古店铺、“桶子屋”及独具特色的自流水防火池。
设计合理、施工精当的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街以及何家坝子街和巷子口街等等,悉以青石铺墁,街下排水,街上行人,历尽沧桑,光可鉴人,忠实“记载”寨英古镇的似水流年。
分布在湘黔边境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是“武陵蛮”、“五溪蛮”的后裔,他们之所以要迁至深山老林中居住,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的。
位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薅菜村“德高现”苗寨最为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