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落粒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器官脱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器官脱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9, 35(3): 381−387/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本研究由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30670188)资助。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毛龙, E-mail: maolong@; Tel: 010-******** **共同第一作者Received(收稿日期): 2008-08-11; Accepted(接受日期): 2008-10-24.DOI: 10.3724/SP.J.1006.2009.00381植物器官脱落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王翔陈晓博**李爱丽毛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北京100081摘要: 植物器官脱落(organ abscission)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

器官脱落发生的区域叫做离区(abscission zone)。

器官脱落时离区细胞的细胞间质和细胞壁发生降解, 导致远端器官离开母体。

离区的发育和功能行使是多种基因参与的精确而复杂的调控过程。

落粒性是作物栽培和育种中的重要农艺性状, 是植物器官脱落的典型形式之一。

落粒性适宜的作物品系驯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但直到近年人们才对禾本科植物落粒的分子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重点综述拟南芥、水稻、番茄等模式植物中离区发育和器官脱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展望。

关键词:离区; 器官脱落; 落粒性Advances in Molecular Biology Study of Plant Organ AbscissionWANG Xiang, CHEN Xiao-Bo**, LI Ai-Li, and MAO Long*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Organ abscission is a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the plant kingdom. Abscission occurs at specific sites called abscission zones (AZs).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of AZs are complex and precise processes which involve many genes. Degradationof cell wall and middle lamella at AZs causes cell separation and leads to shedding of distal organs. Seed-shatter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its in crop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and is a typical case of organ shedding. Domestication of non-shattering crop lines is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untill recently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started to be reveal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study of abscission zone development and organ sheddingin Arabidopsis, rice, and tomato. The paper provides a brief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important arena. Keywords: Abscission zone; Organ abscission; Seed-shattering植物器官脱落不仅对于物种的繁殖和传播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而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

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

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水稻粒型是指水稻颖壳内的稻谷形状和大小,与水稻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

水稻粒型调控机制主要包括颖稃和花器官发育以及内源激素信号调控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水稻粒型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育种实践中。

颖稃是影响水稻粒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颖稃的发育受到多个基因的调控。

例如,Hd6基因编码的E3连接酶是水稻颖稃大小的主要控制基因之一,通过介导蛋白质降解调控颖稃发育过程。

此外,OsMADS1和OsMADS6基因调控颖稃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为深入探究颖稃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水稻花器官发育过程也对粒型具有重要影响。

花器官发育的关键是融合作用和自什作用之间的平衡。

在典型杂交水稻品种中,柱头的延伸程度和花粉发育时间的错位是控制籽粒形态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QTSV2、SPS1和GS2等基因调控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融合作用和自什作用。

如通过对QTSV2基因的突变,可以显著改变花器官的形态,从而影响籽粒形态。

除了颖稃和花器官发育的调控,内源激素的信号也在水稻粒型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激动素和脱落酸等。

这些激素通过上下游信号转导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水稻粒型的形成。

例如,赤霉素参与了水稻颖稃发育的调控,而细胞分裂素则调控了颖稃和花器官的大小。

综上所述,水稻粒型调控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已经在育种中取得了具体应用。

未来,随着深入研究的继续进行,相信水稻粒型调控的研究会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水稻基因组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水稻的基因组和遗传育种,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水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1.1高质量水稻基因组测序和注释2002年,国际水稻基因组组织(IRGSP)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历时十年,于2012年公布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序列。

该项目不仅提供了水稻基因组的底图,也为全球的水稻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除了基因组测序,对基因组的注释也至关重要。

2018年,中国、日本、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们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HostPathogen”(Waxman),通过整合多种表达组学数据,对水稻基因组的注释进行了更新,共发现了14614个新的基因,有效地促进了水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

1.2水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的研究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89Mb,包含大约4.29万个基因。

其中,基因密度比拟其他植物要大,基因的组织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区分。

此外,水稻的基因序列中还含有许多支配了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如调控元件、非编码RNA等。

这些结构和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解析水稻的遗传机制。

第二部分:水稻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2.1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水稻主要遗传特征的研究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提供了核心思路。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针对水稻各个方面的遗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使水稻茎粗略化的“SNU-16”基因的敲除,使其茎干更粗壮,抗风能力更强;(2)针对水稻的“脱粒非白化”基因进行靶向基因编辑,在保持其他基因不变的情况下,成功实现了水稻产量的提升。

2.2水稻病虫害抗性的研究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丰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的病虫害抗性主要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而得。

因此,为了实现水稻病虫害抗性的提升,科学家们也探寻了许多新的遗传调控方法。

水稻落粒性的遗传

水稻落粒性的遗传
象。
们推断落粒5 是由农垦 5 号与小粒 5 7 7 7自然 杂交产生的。这种落粒性不能繁殖稳定,后代 表现有规律地分离。 鉴于分离群体中的农垦 5 7 型和小粒 5 两种类型呈现繁殖稳定而不具 有 7 很易落粒的特性, 而落粒 5 类型又不能繁殖稳 7 定,所以假定这种落粒性是由亲代的一对基因 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对基因对于落粒性和穗型 等性状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现设:农垦 5 号 7
为进一步观察这些类型的遗传动态,我们 在 玩 代从落粒 5 家系的分离群体中, 7 按小粒 5、普通农垦 5 和落粒 5 三种类型各选择 5 7 7 7 株, 继续观察 F 代, 4 结果表明:所有小粒5和 7
普通农垦 5 7类型的家系均表现稳定, 无论是穗
形、 落粒性或其它性状, 概无例外, 4 而 株落粒
一般 一般 密
2 7 4. 2 6 3. 2 4 0.
弯垂 弯垂 直立
169 2. 1 6. 2 2
表 2 农垦 5 号X小粒 5 杂种后代的性状分离 7 7
: 弯 垂穗 直 立穗 3 1 落粒 农 垦 小 拉 株) ( 株) X .值 5型 5型 5型 ( 7 7 7 ( 株) ( 株) ( 株)
5 型的家系, 7 又重复上述的分离现象( 3 0 表 )
( 7) 16 9
落粒株数
不落 粒 株数
108
பைடு நூலகம்
表3 落粒 5 类 7 型在 F 代的性状 ; 分离
穗 形 及 落 粒 性分 类 区 号 弯 垂穗 直立穗
3; 1 11 ;
落粒5型 农垦5型 小粒5 型 7 7 7 ( 株) ( 株) ( 株)
年我们重复了这一试验,结 果 与 17 年所作 92 加压力, 籽粒便纷纷脱落, 其它性状均似普通农 相同。 我们认为最初发现的落粒 5 很可能就 7 垦5 号( 1, 7 见表 ) 故取名为 落粒5" “ 7。同年, 是通过农垦 5 号和小粒 5 自然杂交产生的。 7 7 在农垦 5 号与小粒 5 的杂交 F 代中, 7 7 , 也发现 ( 二)落粒性的遗传动态 这种落粒现象。从此, 我们结合杂交育种工作, 农垦5 号X小粒 5 的 F 代,明显分离 7 7 : 对它的遗传特点开展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 出普通农垦 5 号、小粒 5 和落粒 5 三种类 7 7 7 如 下。 型。按穗型分, 小粒 5 为直立密穗型, 7 普通农

水稻落粒性——精选推荐

水稻落粒性——精选推荐

⽔稻落粒性有关⽔稻落粒性的进化作物的进化往往开始于不落果或不落粒的植物。

这种导致⾕类作物进化的落粒性减轻的性状与⼤效应的遗传位点有关。

然⽽,这种关键的遗传过渡的分⼦基础仍然是未知的。

在此,我们证明⽔稻进化过程中落粒性的减少是由于⼈类对⼀个由未知功能的基因编码的DNA结合域处的⼀个替换蛋⽩质的选择。

⾕粒从花梗上的脱落是由离层控制的,⽽这种替换破坏了离层正常发育所必需基因的功能。

⽔稻,作为世界上的主要⾷物,是从野⽣杂草发育⽽来。

因为野⽣杂草的⾕粒成熟后⾃然脱落,所以⾕物早期进化的必要阶段是选择成熟后不落粒的植物以达到有效收获的⽬的(1,2)(Fig.S1)。

这种选择进程并不⼀定是有意识的,因为不过早落粒的植物有较好的机会被收获并在下⼀年被种植。

因此,在进化过程中不落粒等位基因的频率增⼤并最终代替落粒的等位基因。

我们发现⼀个基因位点,该位点可以解释⼤多数⾕类作物和它的原始亲本间的落粒性状的表型差异,这个发现证明对该基因位点的选择应该会加速进化过程(3-5)。

然⽽,选择的分⼦遗传基础尚未清楚。

⽔稻是由⼀个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O.nivara 和O.rufipogon-⼴布东南亚到印度(6,7)。

我们最近对O. sativa ssp. indica 和野⽣⼀年⽣的O. nivara杂交所获得的F2代群体进⾏分析发现了3个QTL-sh3, sh4 , sh8-是栽培稻的落粒性状减弱的主要因素(5)。

这些QTL中,sh4解释了69%的表型变异,其它两个QTL分别解释了6.0%,3.1%的表型变异。

故野⽣稻中的sh4基因是⼀个显性的引起落粒的基因。

两个先前使⽤O.sativassp.indica和野⽣多年⽣物种O.rufipogon..杂交来对QTL进⾏的研究发现四个和五个QTL(8,9)。

两个研究都在sh4的位置定位了⼀个QTL,并且这个QTL在检测到的QTL中具有最⼤或⼏乎最⼤的表型效应。

⽽且,对O.sativassp.indica japonica和O.rufipogon.以及其他两个亲缘关系很近的野⽣品种O. glumaepetula 和O.meridionalis的遗传分析发现了三个野⽣品种中都具有的⼀个单显性基因和落粒相关(10,11)。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1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进展

水稻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进展

an
important
quality and wide adaptability.The QTL analysis of rice
summarized,including QTL location,clone and pyramiding.
The application of QTL analysis in rice breeding is discussed. Key words:Rice;Breeding;Character;QTL
了植物基因组的研究NA结构分析、基因数据库的发展、水稻基因组结构 的建立,促进了水稻每个基因的功能注解,同时也推动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刘灵燕(1962一),男,江西宜春人,助理农艺师,主要 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步分析与比较这些分子功能发现,不仅在水稻和拟南芥 中不同,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也不同。另外, 其他调控一些重要的农艺性状的QTLs也已克隆。如 Gnla调控穗粒数,Gs3调控谷粒大小,SKCl调控耐盐 性,PSRl调控再生能力,Sh4和qSHI调控落粒性。 Gnla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OsCKX2,1种能
逆的基因。因为用渗入系鉴定QTL基因不需要构建连
生物钟的,通过对水稻Hdl的分子结构与生理性状分
析,证明水稻调节开花有几个与拟南芥不同的独特特
征。拟南芥CO启动子仅在长Et条件下促进开花,而水
稻在短日与长日条件下,开花途径有相反的功能。水稻
锁图谱与QTL统计分析,对实际育种过程和生物科学 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每个渗入系能直接用作定位的 植物材料,克隆QTL基因,也可以作为育种的母系。 但作为育种应用时,因插入到渗入系中的染色体片段比
QTLs来源于自然变异,因此应用差异较大的品种,特 别是野生种非常重要。多

杂草稻的特性及其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杂草稻的特性及其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0, 46(7): 969-977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 E-mail: zwxb301@本研究由中国博士后基金(2019M652920, 2018M63306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01532)资助。

The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9M652920, 2018M633069)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1901532).*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唐晓艳, E-mail: txy@ **同等贡献(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Received (收稿日期): 2019-11-07; Accepted (接受日期): 2020-03-18; Published online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4-16. URL: /kcms/detail/11.1809.S.20200416.1442.004.htmlDOI: 10.3724/SP.J.1006.2020.92064杂草稻的特性及其危害与防治研究进展陈 雷1,** 金 曼2,3,** 张维乐2 王承旭2 吴勇斌4 王治忠4 唐晓艳1,*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2 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 广东深圳 518110; 3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4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 要: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 )泛指具有杂草特性的水稻, 是稻田中的恶性杂草之一, 在生产中可严重危害栽培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落粒性调查研究

水稻落粒性调查研究

与 落粒性 对应 , 粒越 严重 的品种越 易抹 , 掉 反之越难 抹 。
3 结 论 与 讨 论 31 结 论 .
调 查 表明 ,0个 品种 中 , 1 无落粒 现 象 的分 别 是柔 小 町 、
损 失 率在 06 .%以下 。 打掉 粒较 多的 品种 有盐粳 1 和 镇稻 拍 l 9 2 , 打 掉 粒 数 分 别 为 每 1 掉 粒 2 、4粒 , 失 率分 44 拍 0穗 09 损
2 结 果 与 分 析 21 自然 落 粒 情 况 .
供 调查 的品 种 有 1 0个 : 粳 3号 、 粳 1 、 稻 5号 、 武 盐 1淮 镇 稻 9 2 连粳 6号 、 小町 、 稻 l 4 4、 柔 泗 0号 、 稻 1 淮 0号 、 稻 淮
由表 1可 知 , 除镇 稻 9 2 4 4田间 有 自然落 粒 现 象 外 , 其 他 种植 品 种 均 无 自然 落 粒 现 象 。 镇 稻 9 2 对 4 4进 行 田间 调
谷粒 数 , 算 3点平 均值 。 计
由表 1可 知 , 有碰 撞 落 粒现 象 的 品种 有镇 稻 9 2 4 4和 盐 粳 1。 1平均碰 撞掉落 的稻谷粒 数分别 为 3 0 3 7 、5粒, 折 合 损 m, 失 分别 为 1 36 、 .3 m , 稻 9 2 0 . 98 5 k 镇 4 4损失 率 为 1 3 盐 . %, 1 粳1 1损失 率 为 00 % , 者损 失可 忽略 不计 。 .9 .
() 1 自然 落粒 性 。 田 间选 择 没 有 人 为 走 动 过 的 地方 , 在 数 出每 平 方 米 自然 掉落 的稻 谷 粒 数 , 个 品种 选 择 3个 点 每
计数 , 计算 3点平 均 值 。
( ) 撞 落 粒 性 。 调 查 自然 落 粒 性 的 各 个 点 上 , 手 2碰 在 用 轻捋 穗 层 3个 来 回 , 出每 平 方 米被 人 为碰 撞 后 掉 落 的 稻 数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

转基因逃逸及其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抗虫水稻案例分析卢宝荣【摘要】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期刊名称】《生物安全学报》【年(卷),期】2014(023)004【总页数】7页(P217-223)【关键词】栽培稻;基因渐渗;天然杂交;生物安全;生态风险;野生近缘种;适合度【作者】卢宝荣【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生物技术的创造发明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人类健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Cooper,2008)。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水稻粒形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篇1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

水稻粒形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水稻粒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水稻粒形的形成与水稻的生长环境、遗传因素和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过研究水稻粒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因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粒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粒形的大小、形状、色泽等特征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稻粒形,我们可以预测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水稻粒形的研究可以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重要依据。

水稻粒形的遗传因素十分复杂,通过研究水稻粒形,我们可以筛选出具有优良粒形的水稻品种,并通过杂交等手段进行遗传改良,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篇2研究水稻粒形的意义在于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

粒形是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研究水稻粒形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形成机制,从而为水稻遗传改良和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水稻粒形可以帮助科学家和育种家更好地了解水稻的遗传特性和品种差异,筛选出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优良特性的水稻品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旗Ⅰ优386等水稻品种的田间试种分析

旗Ⅰ优386等水稻品种的田间试种分析

Ana
l
i
so
fF
i
e
l
dTr
i
a
lo
fQiⅠYou386ando
t
he
rRi
c
eVa
r
i
e
t
i
e
s
ys
CHENZh
i
ke,ZHANGT
i
anb
i
n,CHENFa
i
ng,CHENChuan
f
eng,CHENZongy
i
j

要:为做好三亚 水 稻 优 良 品 种 引 种 试 种 工 作,本 实 验 以 特
30 余个。为了找到适合在三亚市种 植 的 高 产、高 抗 水
稻新品种,本试验对旗 Ⅰ 优 386 等 7 个 水 稻 品 种 进 行
种植,深 入 分 析 各 自 的 优 良 属 性,为 推 广 应 用 提 供
369(生产商 为 福 建 禾 丰 种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旗 Ⅰ 优
386、特优 386、特优 9 号(生产商为海 南 海 亚 南 繁 种 业

[
1]
三亚每年种植水稻 约 1 万 hm ,充 分 利 用 南 繁 育
2
种基地的优势,不断推广杂交稻等优质品种,成为农民
增收的途径之一。为 丰 富 三 亚 水 稻 优 良 品 种,做 好 新
品种的引种试种工作,张天斌等 [2]和汪德锋等 [3-5]都曾
多次开展水稻品种的 田 间 引 种 比 较 试 验,涉 及 的 品 种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239(
2023)
05
0095
04

皖西地区杂交中籼水稻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

皖西地区杂交中籼水稻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6期粮食作物作者简介王善珍(1974—),女,安徽六安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引种试验及田间鉴定工作。

收稿日期2023-11-22皖西地区杂交中籼水稻新品种展示比较试验王善珍(六安市金安区种子管理站,安徽六安237000)摘要为进一步筛选适合皖西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和优质的杂交中籼稻新品种,本研究对浙两优美香新占等28个中籼稻新品种进行了展示比较试验,从生育时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筛选出了12个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且综合抗性较强的水稻新品种,依次是吨两优900、宜两优粤禾丝苗、荃两优鄂丰丝苗、润两优619、荃优386、筑两优427、徽两优广丝苗、徽两优香丝苗、巧两优玉晶占、缘两优819、万丰优818和华两优919。

目的在于为该地区杂交中籼水稻主推品种筛选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中籼水稻;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田间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S511;S1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6-0013-05皖西地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主栽作物为水稻。

抓好水稻生产对于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十分重要,应充分发挥良种的有效作用,加快推进水稻品种更新换代,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

充分展示水稻种业发展成果,推动科企合作、种粮一体化发展,筛选适宜在皖西地区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1-2],为水稻优质高产提供种质保障。

本研究于2023年在皖西地区对28个中籼稻品种开展了品种展示比较试验,对各品种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性状及抗性进行比较,为筛选出适宜该地区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田设在安徽六安金安区孙岗镇孤堰村孤堰兴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

展示田地块平整开阔,土壤质地为黄棕壤土,土壤类型为稻田重黏土。

肥力均匀中上等,田块冬季为冬闲田。

1.2展示品种及来源展示品种为2020—2023年通过安徽省(引种)或国家审定的部分水稻新品种且适宜区域包含皖西地区。

杂交水稻品种(组合)性状分析

杂交水稻品种(组合)性状分析
强。
川香优 9 9 3:单产为 5 6 4 . 6 7 k g / 6 6 7 m 2 ,
比对 照增 产 2 5 . O O k g , 增加了 4 . 6 3 % , 增产
极显 著, 居 第二位 。 全 生育 期 1 4 8 d , 比对照
4结论 通 过品种 ( 组合 )比较 试验 可 以看 出 川 3 5 8 A / R 7 2 7 、 川香优 9 9 3 、 中优 1 7 7 、 川 香 优 2号 四个品 种 ( 组合 )无 论在 产量还 是
长 1 d 。 该 品种 株 叶 适 中. 叶 色 深 绿, 分 蘖 力较 强, 最高苗 为 2 6 . 6 万 / 6 6 7 m 2 , 有 效
2 O日治虫,6 月2 O日中耕除草 一次。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 . i产 量结果 与分析 :川 3 5 8 A / R 7 2 7 、 J l l 香优9 9 3产 量 分 别 为 5 7 2 . 3 3 k g / 6 6 7 m 2 、
‘I
杂交水稻品种 ( 组合 ) 性状分析
张 祥 明
( 宜宾县农业局农技站 , 四川 宜宾 6 4 4 6 0 0 )
摘 要 我 县粮 食主 产 为水稻 , 全县 水稻 种植 面积 5 3万亩 左 右 , 近年 杂 交水稻 种植 面积 已 占水 稻种 植 面积 1 0 0 %, 优 质 杂交 水稻种 植 占水 稻种 植 面积 6 5 %
试验在四川省宜宾县李场镇进行。 前作 油菜, 土质 沙壤土, 肥力 中等。 1 O 个 试验品 种.1 个对照 品种, 小 区面积 1 3 . 3 3 m 2 , 三 次重复。 试验品种 ( 组合 )于 4 月 5日均匀 播种 ,5 月2 5日移栽 , 秧龄为 5 0 d , 本 田栽 培规格 2 6 . 4 c m ×1 6 . 6 c m , 单 株栽插 , 各参 试 种基本 苗为 7 . 0万 一 9 . 0万 / 6 6 7 m 2 ,6 月 1

籼型水稻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

籼型水稻亲本对其所配组合落粒性的影响
R6 42。
关键词 : 水稻 ; 亲本 ; 杂交组合 ; 落粒率
中图分类号 : s 5 1 1 . 2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7 ) 0 3 — 0 0 2 8 — 0 3
水稻落粒性是指水 稻在成熟期穗部籽粒 自然脱 落 于稻 田的一种 生理特性 ,不同 品种之 间的落粒 性有较
水稻落粒性用 “ 一种鉴定 水稻落粒性 的装 置” ( 图 1 ) ( 专利号 : Z I 2 0 1 3 2 0 7 4 6 4 1 9 . 2 ) 测定 , 具体方法如下 :

基金项 目: 国家水稻产业体 系项 目( C A R S 一 0 1 — 2 9 ) ; 农 业
部 公 益 性行 业专 项 ( 2 0 0 9 0 3 0 0 2 , 2 0 1 0 0 3 0 1 6 )
稻穗用 力拉 ,再根据籽粒脱落情况 大概判别一下该 品
种的落粒性好 差 。该方法 由于不 同的人用力大小很难 致, 其鉴定结果差异很大 , 在科研 、 生产 中并不适用 , 以致有关水稻落粒性的研究报道极少 。 为此 , 笔者用 近

1 , 箱体 ; 2 , 进穗 口; 3 , 取 穗提; 4 , 置穗板 ; 5 , 中心 轴。
专论与 研究
DO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7 . 0 3 . 0 0 6
中 国稻 米 2 0 1 7 , 2 3 ( 3 ) : 2 8 - 2 9
籼型水稻亲本对 其所 配组合落粒 性的影响
徐 富 贤 周兴兵 熊洪 张林 蒋鹏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

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

津市市植保植检站(415499)马家湘周书银认识稻田落粒谷自生苗落粒谷自生苗,顾名 思义,就是指水稻谷粒收割时掉落田间,次年与水 稻一同萌发、早于大田水稻成熟的稻苗,成熟后又掉落在田间,再与正常水 稻一同萌发、生长、扬花 结实而掉落田间,形成循环。

近年来水稻田间落粒 谷自生苗越来越多,与正 常栽培水稻争夺养分,而 农户将落粒谷自生苗认为 是品种杂株。

所以,需要正确认识落粒谷自生苗的 来源、特点,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1.落粒谷落粒性一般的品种,田间落粒谷超 过400粒/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折算有7千克以 上;而落粒性强的品种超过1000粒/平方米,每667平方米折算有15千克以上,最多的超过35千克。

一般收割机装袋的地方落粒谷多,没有装袋的地方落粒谷少。

落粒谷田间存活年份:在土壤中能保存8-10年,特别是水旱轮作田。

秋季灌水的条件下保存较少,水稻收割后自然生长的再生稻没有收割时,其落粒谷多。

2. 落粒谷自生苗 夹带有田间落粒谷自生苗的水育秧移插大田后,表现出似前一年或前几年种植 品种的父本或母本特性。

旱育秧田落粒谷自生苗, 来源于先年旱育秧扯秧后遗留在田间的秧苗,经过生长发育、分麋、抽穗扬花,稻谷黄熟后掉落在田 间,第2年做旱育秧苗床,落粒谷与栽培稻一同萌 发,移栽到大田形成落粒谷自生苗。

秧田表现及移栽后表现:上年收割机装袋的地 方作秧田,落粒谷自生苗较多,将秧苗移栽到大田后,杂株多;没有装袋的地方作秧田,落粒谷自生苗很少,将秧苗移栽到大田,杂株较少。

落粒谷自生苗表现特点:与上一年度种植的品 种表现相似,有的还表现出前几年种植过的某个品种特点。

品种间有差异:落粒性强的品种.田间落粒谷自生苗明显多于落粒性不强的品种。

3. 防除对策一般选择落粒性差的品种,淘汰落粒性强的品种。

用冬泡田做秧田。

播种前将秧田 灌水后用薄膜覆盖,7天左右落粒谷萌发,然后去 除。

连续几年种植同一品种。

紫色土的改良与利用湖南省农药检定所(410005)廖莉佳湖南省紫色土面积较大,超过145万公顷。

一种判定水稻耐迟收性状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判定水稻耐迟收性状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判定水稻耐迟收性状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汤国华,余应弘,曾晓珊,谢红军,朱明东申请号:CN202110202538.0
申请日:20210223
公开号:CN114324742A
公开日:
202204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水稻培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判定水稻耐迟收性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水稻分别进行茎秆倒伏性状、籽粒落粒性状和种子休眠性状的测定,若任意品种的水稻达到全部判定条件,则水稻具有耐迟收性状;其中,籽粒落粒性状通过伸缩式水稻落粒性测试装置进行测定。

本发明提供的水稻耐迟收性状判定方法具有系统、准确、稳定、快速的优点,对筛选耐迟收水稻品种、确定水稻延迟收获时间长短等事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本发明的方法中应用的测定籽粒落粒性状的伸缩式水稻落粒性测试装置有利于提高本发明的方法中的落粒性测试的稳定性。

申请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地址: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73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u l h Agi h r MuulIsrn eC n a yI gn e t rnh t gn 52 , hn ; .H imgi g( a )h r Wil 『s — 1S ni t r u ue ta nuac ol u l a gC ne B a ̄ ,t a g14 1 C ia 2 eh j n et / (I he I sA g c p e r e l a l 1 I dJ
giu ueC mpn , n d. aq a lgBa c J gn 5 2 1 C ia 3A a el o In ~.:i te i r h r o aylmie B o uni rnh.l ag 14 l . hn : .cdny t d |( mal c i n e a el a ) …
l 水 稻 落 粒 生 理 基 础 与 形 态 解 剖 学 和 细 胞 学 特 征
定 位 , _ 许× l J
程 中 , 生 稻 落 粒 习性 被 选 择 掉 r。在栽 培 稻 中 , 野
籼 粳 稻 在 打谷 落 粒性 上 也 存 在 明显 的差 异 ,一 般 一
而 言 , 稻 比籼 稻 难 落 粒 ; 些 粳 稻 极 难 落 粒 , 粳 有 给 收 获 带来 极 大 不便 , 有 些 籼 稻 比较 容 易落 粒 , 而 又 给 产 量 带 来 损失 。适 宜 的落 粒 程 度 是 水 稻 的 收
水 稻 种 子 的 落 粒 性 受 护 颖 和 枝 梗 之 间 离 层
f — c s nlyr的形 成所 控 制 l j 种 子 脱 离过 a si i e) b so a 2。 在
Ree rh [site,jlU i 4 7, i a) s ac n tll JaT S 5 00 Chn i I 1
o I imgaI Poic , i l l h j  ̄ lvne R( e ig
A bsr c :I r (l t l cdae t e me h nin l ef hat ln t a t n 0 d' )e u i t h c a s 1 hrS (ls te’ g.t e c r n r g’s e lth s o ial a i n iaon c 1 c : ’t i h ure tp o i s sOf iy M gc b ss a d al [li a .g — e
此 ,开腮 水 稻 落粒 性 的相 关 研 究 埘 水 稻 人 驯化 的研 究 以及 培 育 落 粒 性 适 度 的 品种 具 有 重 要 的: 卷
义 。 笔 者 卡毁 综 述 了水 稻 落 牲 形 成 的生 理 基 础 形 态 解 剖 、 粒 性 的 遗 传 Q I 落 T /
今 后研 究 的 发展 力 向做 I ‘ } r腮 望 。

要 : 了阐明落粒性 的机理 , 述 水 稻落粒 生理基础 形态解 剖学特 征 、 为 综 水稻 落粒性 的遗 传 U / 丛 定位 等 方 『 6 1
的研究进 展 。
关键 词 : 稻 ; 粒性 ; 水 落 基 定 位
中 图 分 类 号 : 5 S1 1 文 献标 识码 : A D I 码 : 0 3 6 / i n 1 0 — 5 0 2 1 .3 0 2 O 编 1 .9 9j s .0 6 6 0 .0 0 .3 .s 1
使 用 。 般来 说 , 生 稻 的 自然 落 粒 性 是 其 区 别 于 一 野
栽 培 稻最 重 要 的特 性 之 一 。 生 稻 的籽 粒 成 熟 时 , 野 籽 粒会 立 即落 下 ,这 样 就 可 以避 免 被 一 小 动物 吃 掉 , 而 为野 生 稻 的 正常 繁 衍 提 供 了保证 , 是 从 但 这 种 野 生 稻 落粒 习性 会 给 人 类 的 收 获带 来 极 大 的 不 便 , 造成 巨大的产量损 失 , 并 因此 , 驯 化 的过 在
落粒 性 是 与水 稻 生 产 密 切 相 关 的重 要性 状 之


利 用 野 生 资源 的 育种 项 干扰 , 为易 落 粒 性 通 常 因
常 受 到 连 锁 累赘 的 标 性状 是 连 锁 的 。土 【 {

易 落粒 或 雄 落粒 的水 稻 品干, 不 宜 在 生 J 叶 都 I
天 津 农 业 科 学 l r nA r u ud S i  ̄ q i l r c m a i gc t e
・作 物 栽 培 与 设 施 园 艺
水 稻 落粒 性 的研 究进 展
杨 绍 华 , 玲 。 李建 君 , 杨 , 单提 波
( . 光农 、 H 保 险公 司 鹤 岗 中心 芰公 副 , 龙汀 鹤 岗 14 ; . 龙 省北 大能 农 业股 L 1阳 I 卡 黑 52I 2黑 I I I有限 公 L 14 1 ; . 龙 江省农 科 学院 水稻 研究 所 , 52 3黑 1 黑坨 i 木斯 14 0 I仕 5 0 7) 泉岭 分公 , 龙 鹤 黑
r t n h u ni t et ilc ( T f edsat igt ii r eW r sHl re . ii adteq ata v ato iQ 【 b se ht r a n i ee u ii i d ec ti r ) r en rt c la z
Ke y wor :rc s e h te i g; e ppig ds ie; e d s a so he S e ha t rng i c s a c o r s ft e d S te i n Ri e
Y G S a — u Y N n L in jn .HA ib AN h o h a, A G l g, I a —u S N T— o i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