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概要
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57亿,其中工业产值15.84亿、农业产值43.21亿、社会零售总额26.38亿元、民营增加值32.25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17.5:39.4。本级财政年收入1.092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
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雷州文化体系,一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画卷。
一、文物古迹大展馆: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名胜古迹众多。历代保存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启秀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堂、伏波祠、天宁寺等94处;古遗址50处,古窑址67处,古墓葬600处,古建筑120座,古庙宇108座,碑刻与木匾150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唐宋明清时期遗存尤为突出,代表性特色文化村52条;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59项545件。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之首。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
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徜徉于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等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雷祖祠、雷州石狗、古骑楼、特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之间,诗情画意,访古问今、其乐融融。
1.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
2.5公里英榜山,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原址在雷州城东北的英灵村,后梁乾化二年(912)迁于今址。占地7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万顷洋田”,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环境优美。祠分三进,正殿面宽、进深各3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架极为平缓,形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岭南著名胜迹。祠为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570~638)。宋代寇准、苏轼、李纲均有游览该祠的诗赋。陈文玉任职故乡,德政彰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下诏建庙祀之,并诏封为“雷震王”。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1000多年来,该祠经过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祠内存有五代后梁时期4个石人和宋、元、明、清石碑30多通,以及明王宏诲和清陈瑸、陈昌齐、张百龄、周植、陈乔森等名人所题的楹联和匾额。这些碑刻匾额对研究雷州地方史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资共3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葺。
2.三元塔。三元塔史称“南天一柱”,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塔高58米,八觚九级,砖木结构,比例匀称。相传该塔挖基兴建时,挖得三只蛇卵,众人以为“三元及第”之兆,故名“三元启秀塔”,简称“三元塔”,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3.天宁寺。位于雷州城西湖路北侧。唐大历五年(770),开山岫公所创。历代皆有重修或拓建。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左辅城关,右瞰西湖。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一进为山门,门额“天宁古刹”是明代清官海瑞所题,
门内两侧各塑一金刚;二进为天王阁,内塑四天王,中立弥勒佛及韦陀;三进为大雄宝殿,殿内塑三宝佛及十八罗汉,佛像连基座高7米,庄严肃穆。全寺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两侧有僧舍厢房及钟鼓楼。寺后有藏经楼。山门外有明弘治年间太监陈荣重修该寺时所立的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坊额刻苏轼手书“万山第一”四字。全寺屋舍50余间,总面积4500平方米,为雷州半岛的第一古刹。宋代被朝廷贬谪雷州或路过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等曾寓居于此,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明代高僧德清(号憨山大师)寓居该寺达16年之久,对岭南禅宗影响极深。1984年以来,群众乐捐及港澳同胞赞助全面修葺,新建寺前牌坊,匾额“天宁禅寺”为叶选平所书。
4.真武堂。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进四合院布局,前为牌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占地面积837平方米。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堂前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5.天后宫。位于雷州城夏江韩公桥北。始建于宋,明清两代各有修建。三进四合院布局。建有门楼、前堂、后殿、拜亭、配殿。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庙前还有一座清代戏台。庙祀天后妈祖。相传妈祖为福建莆田人,能乘席渡海,救助遇难船民,人称“龙女”。雷州三面环海,多莆田移民,故对“天后”特别崇拜。庙门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现庙内保存明清碑刻10多通,是研究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