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概述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
雷州的民俗文化作文500字优秀雷州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它的独特文化传统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这些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雷州的民俗文化。
雷州是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海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雷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是雷州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船节和渔灯节。
龙船节是雷州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组织划龙船比赛、舞狮子、饮龙船水等一系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划龙船比赛,是最吸引人的节目之一。
参赛的队伍精神抖擞,奋勇拼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龙船节还有一些和祭龙、娱龙等风俗习惯,如跳龙舞、耍龙灯、扭秧歌、啪龙花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渔灯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雷州的村庄和城镇都会举行渔灯节,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放沩子、吃沩饭、赏渔灯等,场面热闹非凡。
尤其是在晚上,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渔灯,放在河面上飘流,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和祝福。
除了传统节日外,雷州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潮剧、木偶戏、手工艺品等都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
潮剧是雷州地区的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逢节假日和喜庆聚会,潮剧演员们都会登台演出,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木偶戏也是雷州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外,雷州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活动、民间舞蹈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雷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都成为了雷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希望雷州的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延续了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
雷州地处广东省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使得其文化在传承中融合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与其他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雷州文化魅力。
二、传承1.宗族文化的传承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宗族文化,其中以黄姓、吴姓等宗族为代表。
这些宗族不仅重视家族血脉,更注重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他们严格遵守着宗族规矩,世代相传,使得雷州文化中具有浓厚的家族意识和凝聚力。
2.宗教文化的传承雷州地区的宗教文化多样,既有佛教、道教的影响,还有众多民间信仰的存在。
雷州人民尊重并信奉各种宗教,这使得雷州文化中有着宗教兼容并包的特点。
宗教文化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了岭南地区的宗教与精神文化。
三、创新1.民间艺术的创新雷州文化中民间艺术的创新一直是雷州人民的传统。
其中,雷州木偶戏是其代表之一。
雷州木偶戏在传承传统戏曲之余,还积极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使得该艺术形式更具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2.现代城市文化的创新随着雷州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雷州文化也不断与现代城市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城市文化风貌。
雷州以打造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为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使得雷州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世代相传、与时俱进的特点。
雷州人民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既严守宗族规矩,又拥抱多元文化的融合。
他们还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雷州文化更具生命力和魅力。
雷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岭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也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化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雷州文化这一瑰宝,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为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尽一份力量。
通过对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雷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雷州文化习俗1
雷祖祠,三元塔,天宁寺,西湖公园等名胜石狗:雷州半岛的远古图腾,在中原地区人们用传说中的龙来祈雨求安,但在雷州,民间却用石狗游坡求雨,可见狗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位置。
“戏曲绿洲”里的特色雷剧,雷剧是一个仅仅流传于雷州半岛、雷州方言区的的独特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反映雷州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州歌的主流题材。
雷州姑娘歌,是雷州民俗文化的奇芭。
雷州歌是雷州文化的宝贵遗产。
独树一帜的雷州高跷龙舞。
天。
百官见状,伏地而拜,文玉终年68岁。
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筑,北构南趋,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其势极其雄伟壮观。
祠分三进,由山门、正殿、侧殿、后殿、东西庑、钟鼓楼、碑廊等建筑组成,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
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
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为硬山顶,硬山檩式结构。
山门门联:“霹雳开天南一祖,声名为海北同尊”,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受职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赞誉。
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分正殿及东、西侧殿。
正殿前设有拜亭,整个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陈文玉(中)、李太尉(汉朝的李广,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称“雷词三殿”。
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梁平缓,前檐廊出檐极宽,建筑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殿前屏风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雷祖祠历史悠久,词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
历代显宦名流,骚人墨客,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
寇准有诗,东坡有赋,丁谓作记,李纲题碑,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雷州
雷州一、城市概况雷州市下辖18个镇、3个街道、471个村(居)委会、2283条自然村,境内有11个国有农林盐场。
全市总面积3662平方公里,总人口174万人。
雷州中心城区现建成区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多万人,城镇化率为45%。
雷州城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名城。
雷州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雷州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越(公元前355年)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楚豁楼,以表其界”。
自汉至清代乃郡、县、州、军、路、府之治所,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郡”之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文化楹联之乡”、“中国书法之乡”。
雷州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名城保护范围:东至城东大堤、西至群众大道、北至青年运河、南至天后宫,总面积约418公顷。
保护区内有曲街、二桥街、城内十字街3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17公顷;关部天后宫、西湖南湖、城东3处历史风貌区,面积111公顷;历史风貌街23条,总长6900多米;历史建筑31处,总建筑面积14690多平方米;各级文保单位34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的雷祖祠和唐氏墓群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三元启秀塔、真武堂、医灵堂等12处,有市级文保单位韶山古戏台、南山石桥、邓氏墓群等39处;有雷州西湖、天宁禅寺等名胜古迹。
雷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有雷州石狗、雷州歌、雷剧3项,省级有雷州音乐、姑娘歌、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技艺、乌石蜈蚣舞、雷祖崇拜、沈塘人龙舞、雷州灰塑、雷州市南门高跷龙舞9项,市级有过火海、翻棘床、穿令、流沙珍珠、雷州话5项。
雷州名城保护区内有较为完整地反映清末民初时期的古骑楼街,按其风貌特色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
主要分布在二桥街、曲街、南亭街、龙舌街、镇中东街、镇中西街、广朝南街、马草桥街等8条古街道,总长4000多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
•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 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 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 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 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 生息,自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 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 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 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 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 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石狗
•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系第一批“中 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历史悠久,源远 流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 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是 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雷州半岛境内的雷州市、徐 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廉江市等地方,现存 有3万—4万只古石狗,因此,雷州石狗被称为散 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
•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 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雷剧
• 雷剧是我国众多地方剧种中独特的一个, 同时也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 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雷人 社区,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雷州 半岛,是雷剧的故乡。雷剧植根于雷州半 岛,土生土长,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 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 民所喜爱。
Hale Waihona Puke 人龙舞•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 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 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 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长:吴景2011204202组员:罗进列2011204211 毛雪飞2011204214 刘远清2011204236 招宇辉2011204245 洪锡东2011204249我作为雷州人,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传承雷州文化,使它得以发展。
雷州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古为南交,周号越裳,秦名象郡、汉置徐闻、唐改雷州,是百越族俚僚僮徭峒落聚居之地。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石狗﹑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
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
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谪官贬宦、商贾骚人的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属于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人口覆盖600多万。
为了传承和发扬雷州文化,方便交流,雷州先人编写了《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在低劣的生产力与蒙昧的远古时代,他们面对自然界出现的怪异现象无法解释与制服,为求生存与发展,便依托百物之形为图腾,在生产生活中融会了各部族的图腾,于春秋时期形成共同对狗的图腾崇拜,是多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经历着从“图腾崇拜”、“呈祥报喜”、“守护神灵”到“司仪宠物”的演变过程,形成与发展为独具雷州民俗特色的石狗文化。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
雷州文化研究的缘由与主旨一、写作缘由首先,雷州文化作为岭南一种地域文化类型是一种历史存有,这无可置疑;但长期缺乏系统、专门性学术著作对其做理论上的总结和事实上的解读。
作为一位地域文化研究者,作者对此理应仁不让,承担起写作任务。
其次,雷州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类型,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地域文化发生关系,我们理应承认其地位。
传统研究认为岭南主要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或民系文化。
雷州文化被长期作为福佬文化的一部分,与潮汕文化、海南文化并列,其中潮汕文化被视为福佬文化主体,雷州文化和海南文化成为福佬文化的附庸或俗称“搭秤”,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从而被边缘化、被淡化、被稀释。
这种理解有悖于岭南文化历史和现实,必须予以修正。
要为雷州文化正名,给予应有文化地位,必须拿出有力的说明,这是《雷州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再次,1993年,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广东文化地理》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二次重印和修订,产生一定影响,至今仍在销售。
问题在于,个人在书中一是未提出雷州文化;二是在划分广东文化区时,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起称琼雷汉黎苗文化区,视为福佬文化向外延伸,与潮汕文化一起归入福佬文化区。
这是20多年前的观点,但为很多同行认同,作为广东文化分区的依据。
直到近年,一些博士论文仍以为这个文化分区为依据,撰写广东区域文化论文,如广东地名、服饰、饮食等,这显然与实际不符。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过多方面对比发现,雷州文化发生、形成地理环境与潮汕差异甚大,区域文化渊源、进程、文化景观有很大不同,两地文化差异性大于共同性,不应划为同一个文化区。
故近年来,个人持续修正以前结论,如2012年《广东文化地理》修订本即作了修正的说明,但局限于原书体例,未作大规模修改。
这次《雷州文化概论》的写作,即对原来结论作了较大修正———雷州文化应为一个独立文化类型,即一个文化区,与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区并列,构成广东四大文化区分布格局。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员:邓羚羚,高肖玲,黄海燕,梁子珊,肖观弟,叶晓莹。
目的: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东六大、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文化作为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粤西地区珍贵的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并发扬这种珍贵的文化。
正文:雷州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中以雷歌,雷剧,姑娘歌文化,“雷州换鼓”文化,雷州石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为其传统文化的代表。
1、雷歌雷歌,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地区民间歌谣,广东“四大民歌”之一,是雷州文化“活化石”。
被誉为雷州半岛人民唐诗宋词。
2008年2月,雷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歌历史久远,专家推测已逾千年。
流落民间歌谣有近数十万首,被搜集、整理和出版约有数千多首。
2、雷剧雷剧,是雷州土生土长之文化艺术瑰宝,是粤西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
曾经有过劝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剧的发展过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雷剧经常在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
其演出人物众多,场面宽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3、姑娘歌姑娘歌是雷州民间演唱艺术一绝,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所唱之歌便是雷歌。
男为“相角”,执一扇,女称“姑娘”,执一扇一巾,以女角为主,故名为“姑娘歌”。
表演形式为男女相互对唱,相互挑战,比赛歌才。
唱腔古拙粗犷,并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内容有敦情说义、颂神祈福、家长里短等。
姑娘歌之“劝世歌”演变为雷剧。
4、雷州换鼓文化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1. 引言1.1 雷州换鼓的传统起源雷州换鼓是广东省雷州市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传说,当时雷州地区盛行一种叫做“怒鼓舞”的表演艺术,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战袍,手持铜鼓,击鼓表演,动作矫健有力,场面壮观。
而后,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雷州换鼓。
雷州换鼓的传统起源可谓源远流长,它融合了当地的武术、音乐、舞蹈等元素,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表演。
在古代,雷州换鼓常被视为一种庆典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和喜庆场合,雷州换鼓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雷州换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当地久享盛名,被誉为“雷州之魂”,体现了雷州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骄傲的民族精神。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雷州换鼓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引领着雷州市的文化发展。
1.2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特点雷州换鼓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体现出民族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男女合唱的方式,也有男女对唱的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雷州换鼓还注重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通过歌词和舞蹈等形式传达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正文2.1 雷州换鼓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方式雷州换鼓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独具特色。
在雷州换鼓表演中,舞者手持鼓槌击打鼓面,配合特定的节奏和舞步,表现出动听而有力的鼓乐。
舞者还会进行各种身体动作,如转身、蹦跳、跳跃等,使整个表演富有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雷州换鼓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化,舞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内容进行创新和变化。
在庆祝节日和喜庆活动时,舞者可以表现出欢快、热闹的舞蹈;而在祭祀仪式和悼念活动中,舞者则会表现出庄重、肃穆的舞姿,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忆。
除了舞蹈表演,雷州换鼓还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如鼓声、铙钹声和器乐声等,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组合和搭配,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
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唐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被誉为“岭南名郡、海北奇观”的雷州,石料丰富,而且石料的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辉煌灿烂而又奇特的石文化。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劳作。
在生活中,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石斧、石锛、砺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网坠,那时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
这些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一九八三年海康县(现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县英利镇兰园岭、英良岭采集到上述石器,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听一些老人说,当时他们还用石制成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敲打磨钻石器的过程中,学会了用石取火,而且石器制作越来越精细,如弓箭、刀、骨针等,又用这些工具去打猎、收割、砍伐、挖掘、宰杀野兽、食物……这给他们生活带很大的变化,也是他们走向文明的象征。
既然说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记石的艺术。
最著名的要数石狗了,它已成为全国的一枝独秀。
首先表现在石狗之多,随处可见。
因为石狗在古时候雷州人多用来镇邪、驱邪或消灾;,农家门口、墙上有石狗;巷口、村口有石;田头、塘旁有石狗;墓场、寺庵有石狗;甚至连比较文明的学校和高级建筑物门前都有了石狗,可见它的普遍之极。
其次是石狗富有审美价值,它的制作或粗扩简约,或精雕细刻;形状千奇百态,各具匠心,各领风骚。
它被专家学者誉为“南方的兵马俑。
”再有就是雷州的碑廊。
靖海宫楹联艺术是中国首座高水准的大型楹联碑廊,它至今已会萃了中国当代两百多位著名书法家的杰作,这些书法家绝大部分是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或是各省市书法协会主席。
碑廊总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刻楹联四百多副。
国内外大批游客幕名而来观赏。
这些石碑把丰富楹联术、书法术融为一体,它是湛江乃至中国的一笔宝贵遗产。
让历史悠久与辉煌灿烂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国舞台上更绚丽多彩。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渊河中,雷州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文化宣传,创造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创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楼出土的石斧石凿,象征青铜时期雷州古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子熊挥筑石城,建楚阔楼,奠定了雷城为古代雷州半岛甚至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百越五大铜鼓,中国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印证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辉煌。
秦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雷州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唐宗宋祖时,大量汉人南迁,贬官为宦室的流入,商贾骚人的涌进,中原文化在这片红土地中扎根结果,使雷州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此外,闻名遐迩的雷阳八景,饮誉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技艺精湛的石雕木刻,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剧,奇异独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摊舞、石狗等等。
雷州文化成了炎黄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作为雷州人民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家介绍雷州的经典文化:雷祖祠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
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风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
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
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
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
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雷州,一个古老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
这里面有什么神秘、奥妙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雷州文化、学习雷州文化、感受雷州文化、传承雷州文化,共同探索那几千年来的文化溯源,了解其中的历史。
为此,我们对雷州文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其中包括了雷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雷州民系、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古文物等等。
让我们走进雷州,走进雷州文化吧!雷州文化,即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它地域包括现今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由于雷州历史悠久促使形成产生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雷州文化;雷州和雷州文化在天下雷人心中都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雷州也成了海内外全体雷人的精神像征所系之处;雷州以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养育”了历史上无数个雷州先贤,促使造就了近现代无数个雷州精英,从而使雷州和雷州文化名满天下。
雷州半岛历代英才辈出,唐代刺史陈文玉“德政彰明”开发雷州半岛,被尊为“雷祖”;宋代广东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开拓先驱华侨领袖鄚玖(莫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汉学广东第一人”陈昌齐“著作等身、誉满京华”;清代“蓝旗飘飘,好汉任招。
雷州半岛傩舞文化
雷州市傩舞文化介绍1、雷州半岛与雷州民系雷州半岛,因古雷州而名,历史上属于雷州府辖地。
地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西南。
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
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888平方公里。
以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醒狮、人龙舞、傩舞等诸多文化内容为载体,构建了独特的人文地理范围。
【1】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
【2】雷州的先民为“百越”人,隋唐时又称为“俚僚”人,包括瑶、獞、峒、獠、黎等人。
“禹贡属扬州为南徼荒服。
”[3]古越族在此繁衍生息。
据《雷祖志》记述:“雷祖刺史本州,诸贼皆惧,遂自相率归峒远去,至莅任曰,猺老獞老复来贡献方物,求勿捕剿,自是雷无贼患,其教养并行,民皆富庶,难以枚举,贞观八年具疏改古合州为雷州。
”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雷州半岛。
在明代更有大批移民来此,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逐渐汉化当地的土著居民。
雷州城乡建有天后宫奉祀妈祖,宫门楹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蒲田。
”雷州人民非常认同自己先祖来自闽南莆田。
2、雷州市傩舞的历史渊源傩舞,又叫"大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逐渐发展为舞蹈形式的祭祀驱邪活动。
傩舞与北宋年间传入闽南地区,后因战乱出现人口大规模迁移,于元、明时期伴随人口迁移带入雷州半岛。
雷州古文化是土著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凝聚的结晶。
雷州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全年有250多天打雷。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特殊的人文历史,其产生的民俗文化带有浓重的对天雷崇拜意识。
上古的雷民崇敬雷神,建有雷公庙,每年二月“开雷”,六月廿四日“酬雷”,八月“封雷”,每年新造连鼓雷车置庙内致祭。
古老的雷民崇敬雷神的民俗发展至隋唐之时,雷祖陈文玉的神奇诞降,在雷民的心里成为至高无上的雷神。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雷州换鼓,是粤西雷州特有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起源于宋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十八,雷州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换鼓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雷州换鼓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宗教信仰雷州换鼓起源于宗教信仰,最初是为了祭祀、祈福而举行的活动。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力量充满敬畏,通过丰富多彩的宗教仪式来祈求大自然的保佑。
雷州换鼓正是这样一种宗教仪式,通过敲击鼓声,来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幸福。
二、团结互助雷州换鼓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表现,需要有全体村民齐心协力来完成。
在换鼓的过程中,人们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各种仪式性的活动。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传承文化四、文化娱乐一、强化文化认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而举办雷州换鼓活动,可以有效地强化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中的传统仪式、服饰、习俗等都能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二、促进旅游发展三、传播正能量四、扩大文化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雷州换鼓这一传统文化活动也逐渐走向大众。
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宣传,以及当地政府和组织的推广,雷州换鼓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正在向世界传播。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雷州的文化影响力,也能够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贡献。
雷州半岛文化
雷州半岛文化雷州半岛文化概述摘要:雷州因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
民俗风情、雷歌、雷剧、雷州方言、雷祖雷神、石狗……雷州文化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关键词:雷州、文化、奇、交融、历史悠久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远在新石器时代,雷州便有人类繁衍生息。
先秦时期,这里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天南重地”之称。
作为雷州半岛上的一员,了解雷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雷州半岛的地理特点。
雷州半岛行政区划上属于湛江市,是我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是我国第三大半岛。
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
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总长达1450公里,海洋资源相当丰富。
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
南部为玄武岩台地;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地形平缓。
正是这种地形特征,造成了雷州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且成放射状独流入海。
雷州半岛气候湿热,降雨丰富,属热带气候。
因而成为中国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雷州之名的由来。
雷州半岛属于多雷暴地带,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
据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而湛江市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民俗文化及其现代意义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最南端, 是我国的一片独特土地。
其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研究者的宝贵资源,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的影响,通过世代相传,为地方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
这一地区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捕鱼业一直是当地人的重要经济支柱。
因此,捕鱼活动在雷州半岛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相关习俗。
比如,每年的“渔民节”便是庆祝渔民的丰收和祈求安全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当地人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举行演出、舞龙舞狮和其他传统节目。
雷州人通过这些庆祝活动,将渔民的劳动和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给后代,弘扬了雷州的捕鱼文化。
雷州半岛的地理环境也影响了当地人的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丘陵、海滩、湿地等大自然景观给了当地人丰富的启发。
比如,雷州半岛的群山层峦叠嶂,被当地人称为“雷州百山”,山岭峰峦的形状使其成为许多民间传说的背景。
在雷州半岛,有一座名为“雷州大金山”的山峰,据传说那里住着一位神力非凡的金人。
每年的“大金山拜神大会”便是当地人向金人祈福的重要活动。
参与者会登上山顶向大金人行礼,并祈祷丰收、平安与健康。
这种民俗活动既展示了当地居民对土地的敬畏之情,也丰富了雷州的旅游资源。
雷州半岛的历史背景也为民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雷州的较早历史上,这一地区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习俗和文化传递给当地人,互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雷州文化。
比如,在雷州的某些乡村,流行着一种称为“南洋弦歌”的民间音乐。
据说,这种音乐由早期南洋华人引进,后来逐渐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如今,“南洋弦歌”被当地人视为一种祭祖仪式的一部分,用来纪念祖先并祈求祝福。
这种融合的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雷州的艺术氛围,也增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雷州半岛的民俗文化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雷州的风俗
雷州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她的风俗和民间传统十分独特。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雷州的风俗吧。
一、婚俗雷州的婚俗是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为主,遵循着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在婚礼前,要进行三道门的指认仪式。
在这仪式中,男方需要过三道门,才能到达新娘家,取得新娘“归宿”。
婚礼当天,还要进行一系列庄重的仪式,如拜天地、敬茶、过门板等。
在舞龙舞狮等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还会有花车游行和烟火表演等欢庆活动。
二、宗教信仰雷州是一个信仰多元的地方,民众信奉道教、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
走进任何一座寺庙、教堂,都会感受到其淳朴与神秘的氛围。
雷州寺庙中最有名的是位于这里的严庆宏福寺,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它共见证了无数执着信仰的人们前来参拜。
三、饮食习惯雷州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颇受人们追捧的。
这里有那么多好吃的菜肴。
从骨头汤到牛肉粉,从海鲜到鱼翅,都能让你回味无穷。
雷州的街头美食也十分有名,其中以炸煮最为有名。
当地食客口中的“雷州炸煮”,就是用豆腐、糖葫芦等食材炸至金黄色,加上甜辣酱肉末,口感极佳。
四、节日习俗雷州是一个民俗文化丰富的地方,年节俗居多,每一个节日都有与众不同的庆祝方式。
在春節時,市區會有花卉節、花車巡游、舞龍舞獅等活動;端午節则會有賽龍舟、人穿香袋活动。
在秋季,在城区和农村都能看到集市、庙会的盛况,还有烛光游行和花灯展示等动人的活动。
五、民间艺术雷州的民间艺术是多样化的,包括杂技、木偶戏、锣鼓舞和琼剧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曾在很长的时间里成为百姓们的主要娱乐。
现在随着电影、电视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这些艺术形式虽然逐渐式微,但依然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以上是雷州的民俗文化大抵情况,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同样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雷州的文化底蕴浓郁,历史悠久,每一层文化的堆砌,增强了她的独特魅力。
文化丰富的雷州
雷州
雷州的 位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狮象型石狗
雷州
雷州的 位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人格化型石狗
雷州 文相石狗
雷州的 位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武相石狗
文相一般是文相石狗大多是斯文端庄地蹲着,武相石狗大多是雄姿威武地站 立着,文武相则大多是半站半蹲着呈出击之状 。
旅游小 建议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十贤祠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寇准 祠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四、高山寺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 (公元1613年),初名启秀
三元塔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塔,寓意启发文风,培育 俊秀 。后因挖塔基时得 蛇蛋三只 ,认为是“三元 及第”之兆。遂改为三元 塔
旅游小 建议
雷祖祠的前面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三、西湖
雷州的 名景
雷州的 名吃
雷州的 名景
南瓜饭
雷州的 名吃
旅游小 建议
木叶夹
雷州
雷州的 地理位 置
雷州的 文化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岛屿,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文化景观。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雷州文化的传承1. 雷州文化的传统雷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习俗传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基因。
雷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方言等都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 雷州文化的历史价值雷州地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迹和遗产不仅见证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传统节庆活动雷州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雷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三、雷州文化的创新1. 文化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雷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雷州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文化创新方面,雷州地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形式相融合,推出具有雷州特色的音乐节目等等,这些都展现了雷州文化的创新魅力。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雷州地区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外来文化的也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元素,使雷州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岭南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雷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总结回顾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在不断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概要雷州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东濒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北长83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
全市总人口150万,辖18个镇1个街道办,459个村居委会、3306条自然村,29个党委、1692个支部、44505个党员。
境内有11个国营农林盐场,面积40平方公里,雷城常住人口23万。
全市耕地面积152万亩,海岸线40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渔生产,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57亿,其中工业产值15.84亿、农业产值43.21亿、社会零售总额26.38亿元、民营增加值32.25亿,三大产业比值4301:17.5:39.4。
本级财政年收入1.092亿元,在岗职工年纯收入9109元,农民年纯收入3206元。
雷城为雷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国务院颁布的10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颗熠熠生辉的南国明珠,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她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雷州文化。
雷州远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越楚的势力范围。
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是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
雷州文化表现八大历史脉络:以雷州石狗为代表的古代图腾文化;以“雷州换鼓”、雷歌、雷剧、姑娘歌、傩舞、头禄花灯、散花舞、蜈蚣舞、雷州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汉代伏波祠、唐代雷祖祠、宋代十贤祠、夏江天后宫、明代三元塔、清代古骑楼、古亭石桥、古牌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文化;以汉唐宋明时期促使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陶瓷古都”的南渡河沿岸的古民窑群址为代表的古代陶瓷文化;以“合浦珠还”、“中国珍珠第一村”流沙为代表的传统南珠文化;以宋代真武堂、浚元书院、雷州府学宫、元代海康学宫、明代雷阳书院、清末民初贡院等为代表的古代书院文化;以唐代“雷祖”陈文玉、宋代“十贤”、清代“清官”陈瑸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以“雷阳八景”、鹰峰岭、九龙山、天成台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文化。
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雷州文化体系,一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画卷。
一、文物古迹大展馆:在雷州这块钟灵毓秀的红土地上,名胜古迹众多。
历代保存和发掘出来的文物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启秀塔,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武堂、伏波祠、天宁寺等94处;古遗址50处,古窑址67处,古墓葬600处,古建筑120座,古庙宇108座,碑刻与木匾150块,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6处,唐宋明清时期遗存尤为突出,代表性特色文化村52条;馆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国家级文物459项545件。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均居全省县级之首。
这些文物古迹是雷州数千年文明史的见证,是雷州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拨巨资,群众筹善款等,积极修葺、恢复文物古迹面貌,抢救了大批文化瑰宝。
徜徉于西湖、南湖、三元塔公园等旖旎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于雷祖祠、雷州石狗、古骑楼、特色文化村等名胜古迹之间,诗情画意,访古问今、其乐融融。
1.雷祖祠。
位于雷州城西南2.5公里英榜山,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
原址在雷州城东北的英灵村,后梁乾化二年(912)迁于今址。
占地7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向“万顷洋田”,居高临下,气势雄伟,环境优美。
祠分三进,正殿面宽、进深各3间,硬山顶,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举架极为平缓,形制结构独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是岭南著名胜迹。
祠为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570~638)。
宋代寇准、苏轼、李纲均有游览该祠的诗赋。
陈文玉任职故乡,德政彰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下诏建庙祀之,并诏封为“雷震王”。
雷州人则感其恩德,尊为“雷祖”。
1000多年来,该祠经过历代修葺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被誉为“雷岗耸异”,为古雷阳八景之一。
祠内存有五代后梁时期4个石人和宋、元、明、清石碑30多通,以及明王宏诲和清陈瑸、陈昌齐、张百龄、周植、陈乔森等名人所题的楹联和匾额。
这些碑刻匾额对研究雷州地方史和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9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捐资共300多万元进行全面修葺。
2.三元塔。
三元塔史称“南天一柱”,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
塔高58米,八觚九级,砖木结构,比例匀称。
相传该塔挖基兴建时,挖得三只蛇卵,众人以为“三元及第”之兆,故名“三元启秀塔”,简称“三元塔”,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3.天宁寺。
位于雷州城西湖路北侧。
唐大历五年(770),开山岫公所创。
历代皆有重修或拓建。
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左辅城关,右瞰西湖。
三进院落,四合院格局。
一进为山门,门额“天宁古刹”是明代清官海瑞所题,门内两侧各塑一金刚;二进为天王阁,内塑四天王,中立弥勒佛及韦陀;三进为大雄宝殿,殿内塑三宝佛及十八罗汉,佛像连基座高7米,庄严肃穆。
全寺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两侧有僧舍厢房及钟鼓楼。
寺后有藏经楼。
山门外有明弘治年间太监陈荣重修该寺时所立的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
坊额刻苏轼手书“万山第一”四字。
全寺屋舍50余间,总面积4500平方米,为雷州半岛的第一古刹。
宋代被朝廷贬谪雷州或路过雷州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李纲、赵鼎、李光和胡铨等曾寓居于此,并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
明代高僧德清(号憨山大师)寓居该寺达16年之久,对岭南禅宗影响极深。
1984年以来,群众乐捐及港澳同胞赞助全面修葺,新建寺前牌坊,匾额“天宁禅寺”为叶选平所书。
4.真武堂。
位于雷州城南亭街口,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
寇准被贬雷州时,居于雷州城内桂华坊。
某夜,巨星坠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捡得陨石,便在寓前创建此堂以纪念。
现建筑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进四合院布局,前为牌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占地面积837平方米。
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
堂前牌坊石砖木结构,额刻“南合武当”四字,四柱三间三楼,穿斗式木托架,庑殿顶,重檐悬挑,小巧玲珑,工艺独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5.天后宫。
位于雷州城夏江韩公桥北。
始建于宋,明清两代各有修建。
三进四合院布局。
建有门楼、前堂、后殿、拜亭、配殿。
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硬山顶,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庙前还有一座清代戏台。
庙祀天后妈祖。
相传妈祖为福建莆田人,能乘席渡海,救助遇难船民,人称“龙女”。
雷州三面环海,多莆田移民,故对“天后”特别崇拜。
庙门联曰:“闽海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
现庙内保存明清碑刻10多通,是研究明清时期雷州商埠贸易情况及有关乡规民约的重要资料。
6.十贤祠。
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雷州城西湖公园内。
宋咸淳十年(1274),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创建。
宋朝自乾兴至绍兴150年间,有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及胡铨等10位名相贤臣先后谪居雷州或路过雷州。
他们体恤民情,倡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对促进雷州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深受人民的爱戴。
虞应龙为示雷州人民“敬贤如师”、“嫉恶如仇”,创建“十贤祠”。
名相文天祥应虞应龙之请,作《雷州十贤堂记》以志其事。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
学使姚文田(状元)手书文天祥《雷州十贤堂记》,勒石嵌于壁上。
1984年修葺一新,祠堂坐北朝南,两进三厅,砖木结构,红墙绿瓦,顶脊和垂脊皆塑龙凤。
前檐绘壁画。
正厅有“十贤”线描阴刻大理石像,东厅设“十贤生平事迹展览”。
英利鹰峰岭、乌石天成台,调风九龙山等胜景。
7..骑楼街。
雷州城南亭街、二桥街和曲街等街道。
始建于明清时期,现保存有中式、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欧亚混交的巴罗克式和“雷州南洋”式的骑楼商业街风貌。
8..石器。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雷州的红土地上就有先民在渔猎垦荒,繁衍生息。
从企水镇的英楼岭,卜袍山至英利镇的英典北、兰园岭、英良岭、石头堰岭、流沙寮岭、西湾岭、那停村的西海岸山冈上,考古发现有石斧、石奔、石凿、穿孔石环、敲砸器与大型有肩石铲等磨光石器达400多件,尤其是东里溪南水库北坡地、英利镇那停村出土的大型有肩石铲,是我省目前为止最大的石铲,其制作工艺精细,体现雷州先民的聪明才智。
9..铜鼓。
古代雷州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僚人崇敬雷神,他们善于以铜铸鼓,敬酬雷神。
1989年在英利镇覃典村出土的北流型汉代铜鼓,1998年在迈熟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万家坝型铜鼓,铜鼓的鼓面鼓身都装有太阳纹、云雷纹,考证了俚僚人喜欢把云雷纹装饰在器物上以示敬雷的风尚。
铜鼓上装饰的云雷纹十分精致,至今仍未可仿制,其铸造技术与敬酬雷神活动,谱写了璀灿的铜鼓文化。
10..陶瓷。
从雷州的西海岸山冈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片到榜山村长坡、殿山村后坡、塘仔坡、雷城火炭坡、铺坡等地出土的南印陶器以及沈塘镇的茂胆、余下、铺墩、龙道等村遗存的唐代雷州窑址,南渡河中上游遗存的宋元明时期的雷州窑址达76座之多。
地表上遗存的青光细裂纹陶瓷片与出土的大量陶瓷,印证了雷州城是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地,印证了唐宋元明时期雷州陶瓷业的兴旺与辉煌。
11.雕刻。
雷州人富有聪明的才智与大胆的创造力。
表现在古建筑艺术,至今仍遗存有珍贵的雕刻艺术瑰宝。
雷州三元塔塔基雕刻的“麟趾呈祥、龙腾虎跃、三羊开泰、鲤跃龙门、喜鹤练梅、龙马精神、雄鹰独立、丹凤朝阳”等23块石雕是明代粤西雕刻艺术珍宝;英利竹园姑媳同贞坊、龙门镇宝蓄村三代同贞坊、北和镇鹅感村南国女宗坊,都展示了清代雷州石雕建筑艺术的精华;龙门镇潮溪村、南兴镇东林村、英利镇青桐吴氏刚栗公祠的古民居与附城镇天后宫的古建筑所遗存的灰雕、石雕、木雕,堪称雕刻艺术的绝品。
12.民俗制品。
沈塘蒲织品、流沙珍珠工艺品、松竹杨家竹制品、乌石企水农海工艺品、英利石刻石器、唐家木制工艺品等民俗制品至今盛产不衰。
13.书院。
雷州唐虞时代已通声教,乡村师塾、城镇学堂逐渐兴起,文风随之盛行。
宋代寇准贬雷办起真武堂传授中原正音文化,南宋咸淳八年在西湖岸滨始建浚元书院,宋庆历四年始建雷州府学宫,元至顺三年创建海康学宫,顺崇祯九年又办起雷阳书院。
雷阳书院成为广东六大书院之一,史书记载清末民初的雷城就有书院社16所,雷州府设有贡院,历史上雷州文教事业十分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