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将军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④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出示投影:让学生齐读卢纶《塞下曲》,王昌龄《出塞》,这两首诗说的是谁?——李广。对于李广《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那么,他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

二、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提醒同学注音。

睨nì 辄zhé 圜huán 裨bì 骠biāo 糒bèi 醪láo 悛quān

2、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三、 讨论: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1—2节的文意

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明确: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但生不逢时。

2、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3—7节的文意

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明确: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

的人生。

风采: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

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

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

“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

愿在他的麾下。

3、看52页,探讨“斩霸陵尉”,此事件对塑造李广形象有何作用?司马迁“实录”这一事

实,说明什么?

明确:斩霸陵尉,说明了李广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特点。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但他还是有缺点的。司马迁尽管用

一唱三叹的情感载体在写李广,但仍然高度尊重客观史实;他不仅没有用这

种情感去捏造历史,甚至也没有用这种情感去掩盖李广的弱点缺点。由此看

出司马迁感情上的爱憎与史实的叙述是极有分寸的。体现这种爱不虚美,恶

不毁功的“实录”精神。

四、自结:(堂堂清)

总结1-7自然段的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二、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人生遭际: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

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

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

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

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2、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明确: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

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3、本文在艺术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三、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四、拓展阅读: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