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_神似_

合集下载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

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

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九第一期 总第59期杜甫李商隐咏史诗之比较许建华 宋人蔡居厚曰:“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以为唐人知学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蔡宽夫诗话》)李商隐不仅能得其藩篱,更能出其藩篱。

杜、李源流,前人多有论及,但较侧重于体裁,风格的比较,本文拟就咏史诗这一题材探讨李商隐对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咏史诗往往借咏历史题材以寄寓作者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

唐代咏史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如陈子昂、李白、王维、杜甫、高适、李贺、李商隐、杜牧、陆龟蒙等,均为咏史名家。

他们面对现实,有感而发,将历史题材熟练地选择熔裁,制为瑰丽的诗篇,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当完美的统一。

杜甫、李商隐则是先后辉映,他们的咏史诗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上乘之作。

杜甫咏史之作约有五十多首,大多写于安史之乱后。

战乱冲击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杜甫逃难谋生、暮年漂泊的艰难困苦,使诗人体验和感受大异于前,创作了一系列内涵丰厚、艺术概括准确、史论独到的咏史之作,为咏史一体别开生面,对中、晚唐及后世的咏史诗影响很大。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大唐国运日薄西山。

当时藩镇割据,回鹘、吐蕃入侵,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极端混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唐王朝政权风雨飘摇,但最高统治者不思励精图治,却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仁人志士思欲挽回大唐颓局,整肃朝纲,重振国威。

李商隐虽出身寒门,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救世之志。

他所创作的六十多首咏史诗,便是其报国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

在对杜甫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其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均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作品内涵充实,意境优美,旨趣含蓄,议论精到,成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咏史诗中最杰出的佳作。

一、杜甫、李商隐咏史诗感慨同调之处首先,他们在咏史诗中,对于一些难于直说的敏感题材,多以古人古事取喻,用以讽喻现实,指陈时弊。

这本是中国咏史诗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杜甫(712-770)和李商隐(813-858)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分割
的两位作家,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他们的诗歌各具特色,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也存在着差异。

首先,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杜甫的诗歌多以“哀愁”、“悲伤”和“忧虑”为主要情感,而李商隐的诗歌以“婉转”、“抒情”和“喜悦”为主要情感。

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主要情感是忧虑和悲伤,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奈的思想;而李商隐的“蝶恋花”,主要情感是抒情和婉转,抒发了深深的爱慕之情,表达了甜蜜的幸福之情。

其次,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在创作上也存在着差异。

杜甫的诗歌以“诚实”、“实在”和“质朴”为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他坚持以真实的内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痛苦与悲伤,还是快乐和欢喜;而李商隐的诗歌以“优雅”、“抒情”和婉转”为其独特的创作特色,他善于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爱情和思念。

最后,杜甫和李商隐的诗歌都以其精彩的创作和独特的情感品质被历史熏染,其中蕴藏着各自优秀的文化思想,他们的诗歌风格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今天的读者带来了深邃的思考和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杜甫和李商隐虽然都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伟大的诗人,但他们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都存在着差异,都为我们带来了
极大的思想的意义。

略论李商隐对杜甫诗风的继承

略论李商隐对杜甫诗风的继承

略论李商隐对杜甫诗风的继承

李商隐与杜甫两位绝代诗人,备受文人墨客青睐。

李商隐能在杜甫苦难豪迈诗
风基础上,以清新豪爽之词修着对思乡愁绪的抒发,为传统思想诗坛续料新鲜,其以传统诗体中清新思绪的融开一番新雅,直落实质而精湛叙述,丰扬幽默诙谐的意趣,使其受到广泛的赞誉,在学术界也被认定为一种“能融有像主任给意见”的“柔泼新气象”。

他把传统詩歌的抒情技巧的极至运用,将芬芳中隐晦地流露出一种“楚楚可怜,惆怅失意”的思想,其高洁内敛韵,婉转抑扬,运用抒情手法,并蕴含诗情画意,显示出了他诗歌思想观念的变更,他创新性地将杜甫“苦多快少,慨叹沧桑”的诗风有机地演变成一种“人世悲欢莫计数,离乱愁何日穷”的新式诗风,满盈着新的美感。

李商隐诗歌简洁而深刻,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他把杜甫的“行行重行行”的叙事手法极致高超地发挥,一语双关、一字多义,构成了一幅幅绝丽的诗画,令人叹为观止,提高了诗歌的境界。

许多后代诗人受此影响,流露出对李商隐的敬佩之情,故可谓其是一种精深的思想传承。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中国古代文学家杜甫与李商隐,被尊称为“诗圣”、“诗仙”,他们的诗歌情感品质博大精深,令人动容,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他们的诗歌既有般配的异同之处。

杜甫的诗歌融合了抒情和怀古之情,诗作中深情及厚重,意象清晰精致,语言犀利有深度,以深沉酝酿的气氛,表现出他对时代变更的张扬和忧郁。

他的诗歌比较现实,对现实社会情况的描绘更加细腻,更深刻,情感品质饱满,诗情画意,将感伤,悲凉,忧伤带于诗歌之中。

李商隐的诗歌,比较抽象,能写出抒情和悲凉,情感不及杜甫深厚,但充满幽雅,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婉之感。

他的诗多提及山水,对自然精神、物质景观等都可以感受到晶莹剔透的雅趣之美,森然而清新,具有泉声萦绕的意境。

虽然两位诗人的诗歌品质截然不同,但是在创作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

杜甫的诗歌偏实,但他的诗里仍带着一定的脚印,可以把一些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虚幻的意象与实实在在的生活贴近对比,通过这种比较来表现人的情感;李商隐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虚幻,但他也有特别的意象,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抒情之情。

因此,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其中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

总之,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情感品质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既有异同之处,也有一
定的相通之处。

由此可见,他们的诗歌精彩绝伦,不仅可以让人心潮澎湃,更是可以传承给后代的精神宝藏。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位才子的文学交锋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位才子的文学交锋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位才子的文学交锋李商隐和杜牧,作为晚唐时期备受瞩目的文学才子,以其出色的才情和卓越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之间的文学交锋更是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本文将从诗歌创作、主题内容、文风气质等方面探讨李商隐与杜牧的文学对决,展示他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李商隐与杜牧的诗歌创作在晚唐文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李商隐擅长写作五言诗,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见长,常以个人的哀思与乡愁为主题,透露出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深思。

例如《锦瑟》一诗中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而杜牧则擅长写作七言绝句,他的诗作以抒发情怀、描绘风景为主,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清新如画。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独特的写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宁静和凉爽,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愉悦。

其次,李商隐与杜牧的作品主题内容各具特色。

李商隐的诗作主题常围绕着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展开,以自我为中心,抒发自身的喜怒哀乐。

他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将个人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直抵心灵的触动。

相比之下,杜牧的作品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揭示。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绘了自己在北方官场的宦途落幕之际对功名利禄的理性思考,反映出晚唐社会政治动荡的独特视角。

此外,李商隐与杜牧的文风气质也有明显的区别。

李商隐的文风热情奔放,情感激烈,他的作品以抒发激情和饱含情感的表达为特点。

他的《无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一诗,以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夜晚的狂欢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杜牧的文风则相对沉稳,用词简洁明了,倾注于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述。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以恬静的笔触和平和的情感展示了对秋夜的触动和思考。

综上所述,李商隐与杜牧作为晚唐两位才子,通过他们独特的诗歌创作、主题内容和文风气质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家的艺术风貌分析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家的艺术风貌分析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家的艺术风貌分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被视为一个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晚期,出现了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被誉为晚唐的两大家——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刻的诗歌表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对李商隐和杜牧的艺术风貌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晚唐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

1. 引言晚唐是唐代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在唐朝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尽管这个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动荡,但晚唐文人却以优雅的艺术诗歌和流畅的文笔著称。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代表了晚唐文学的高峰,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对他们的艺术风貌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们在晚唐文学中的重要性。

2. 李商隐的艺术风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纵横交错的句法和短小精悍的表达。

他的诗作以突出的表现力著称,文字简练,形象生动,给人以一种深刻的感受。

2.1. 个人情感的表达李商隐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他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苦乐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人情绪,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他内心的世界。

例如,在他的《无题》一诗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赞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令人动容。

2.2. 抒发对人生的思考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观察现实和思考人生的起伏,将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折射出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秋夕》一诗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写秋夕夜晚的景色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折射出对人生离合的思索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杜甫与李商隐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他们都是中国文艺复兴中重要的诗人,他们拥有著出色的创作能力,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们的诗歌被誉为“古代诗歌的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文化瑰宝。

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及其创作上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围绕此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两位诗人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首先,论及两位诗人诗歌的情感品质,杜甫的诗歌以多变而又深刻的情感语言表达出他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他对宏大社会背景和人生现实主义的思想。

他的诗歌构思丰富,描写生动,强调坚毅、健康、平和和谐、淡雅自然的情感气氛。

他的诗歌弥漫着苍凉、悲情、无奈的情感气氛,充满着节制、自律和圣洁的情感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以精致而深沉的情感语言描述了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的见解。

他的作品以清新精湛、深邃内涵、洒脱婉转的风格和语言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散发出如清溪流畅、璀璨夺目的情感气质。

其次,论及两位诗人诗歌的创作,杜甫的诗歌平静而忧郁,抒发的是无奈与安身求心的情感,有着淳厚简练、简单质朴的创作风格,语言气质浓郁淡雅。

他的诗歌思想深刻,文字简练,把轻松的点滴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反映了他心中的悲凉和坚忍。

李商隐的诗歌则安静而深邃,抒发的是他对琐碎微小、平凡平淡现实生活的异心与憧憬,以鲜明而清新的语言和神真活动、富有张力的情感表述。

他的诗歌语言洒脱自然,表达模糊而又凌厉,把一言半语点缀成一幅思想神景,展现出他不服现状的勇气与决心。

最后,总结起来,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在情感品质和创作上各有千秋。

杜甫的诗歌着重表现出他对宏大社会背景和人生现实主义的思想,以节制、自律和圣洁的情感语言表达;李商隐的诗歌则充满着洒脱自然的情感气质,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现实的见解,把一言半语点缀成一幅思想神景。

不同技巧和用词手法,使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经典的脚印。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

杜牧与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对比分析概述杜牧和李商隐是唐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选择杜牧杜牧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观、乡土生活和怀古伤时为主题。

他关注社会变迁、人事无常,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李商隐李商隐的诗以情欲、爱情和身世窘困为主题。

他描写了个人情感经历、权谋斗争和政治动荡,反映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挣扎。

二、意象运用杜牧杜牧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意象来描绘景物,如山水、花鸟等。

他通常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相融合。

李商隐李商隐则偏向于使用华丽而浓郁的意象,他善于借鉴骚体诗歌传统,运用比喻、典故和象征手法来表达情感。

他的意象常常带有戏剧性和热烈的色彩。

三、诗歌形式杜牧杜牧多以乐府体或绝句写作,以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著称。

他的诗篇构思清晰,艺术性与表达力兼具。

李商隐李商隐则更多地运用《唐诗选》中的诗体,如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他的诗歌语言通常辞藻华美,修辞技巧繁复。

四、写作态度与风格杜牧杜牧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显得冷静客观,在表达对时代变迁和人生追求时则充满感慨。

他注重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世界深深的思考。

李商隐李商隐作品中带有浓厚主观情感与个人体验。

尽管经历多次挫折和困境,但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和爱情的渴望,相比于杜牧更加热情而狂放。

结论虽然杜牧与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很大差异。

杜牧注重描写客观事物、反思时代变革;而李商隐则更强调个人情感、反映自身境遇。

无论是意象运用、诗歌形式还是写作态度与风格方面,二者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作品。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浅谈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浅谈

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手法在某些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

如杜牧的《西江怀古》《经古行宫》等传世名篇,诗人把古和今、情与景融为浑然一体,风格悲慷,气度恢弘,遣词造句登峰造极,其中意境耐人寻味。

李商隐的诗作则是步步玄机,一处一景,思绪千年,引人遐想,好似漫不经心,细品却回味无穷。

他们两人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杜牧在诗中掺杂的历史典故大多为人熟知,而且用典很少。

李商隐则在诗作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是典,有的诗句甚至字字是典,而且有的历史典故还比较冷僻,同时作者还善于改造典故,为诗所用。

这就使得李商隐的诗相对典雅华贵,杜牧的诗相对清俊朴素。

杜牧的诗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李商隐的诗,虽然大量的典故运用让读者理解起来很费周折,但是却大大拓展了诗作的表现深度和广度,也成为李商隐诗作的特点之一。

艺术风格各有特点。

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多为近诗,在此之前,咏史诗大多为古体。

他们二人都受到了刘禹锡的影响,将咏史诗的体裁进行了拓展。

在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诗中,最为常见的是七绝。

两人的七绝咏史诗,不管是立意,还是结构,都颇具匠心,从而成为唐诗中的耀眼明珠。

但是二人在艺术风格上略有不同,李商隐的诗作熔铸了杜甫的沉郁、齐梁之诗的浓彩、李贺的象征等,形成了华丽精致、内涵幽远的风格特点。

李商隐的诗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委婉的叙事和抒情表达出来,往往点到即止,并不点破。

例如《龙池》一诗,诗人简单选取了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来写,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父夺子妃的荒诞行径。

杜牧的咏史诗则比较重视立意,一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典故,表达的思想和见解比较新奇,角度比较新颖,表现出了极高的胆识,因此杜牧的风格比较明快,相对于李商隐的幽远,更多了几分俊朗飒爽。

风格的不同,造成二人借古喻今方式的不同。

杜牧因为立意高远,很少针对某一事某一人进行评论,而是更多的从整个时代的角度,整个社会为背景进行评述,他的诗大多是间接地对当下的时代进行笼统影射和评论。

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_神似_

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_神似_

1998年6月第一期西 部 学 坛Jou rnal of Changji T eachers Co llegeJun.19981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刘根栓摘要 本文的拟就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的思想、经历、理想及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探讨两位诗人诗风的“神似”及各自鲜明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神似 沉郁顿挫 诗风宋《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为,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又云“每颂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殿前军’等句,虽老杜无以过”。

清人施扑华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农丽之中,时带沉郁。

如《重有感》、《筹笔驿》等篇,气足神完,直登堂入室矣”。

从前人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诗风在某些方面神似。

究竟在哪些方面神似,这些又是如何引起的,本文拟进行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要研究和探讨李商隐和杜甫诗的“神似”,必须搞清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

众所周知,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就“意境言是深沉,就笔触言是凝重”;①所谓“顿挫”就气势而言是大悲大喜情绪绾起而引起的“梗概”,就写作手法而言,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方式对主体所观照的“事物”的描述。

总起来看,这一风格乃是由于时代变乱和个人生活坎坷所形成的梗概郁勃之情志在诗中渲泻的结果。

要形成这一诗风,它要求作者感情必须深沉,经历必须坎坷,人生价值追求必须执着,观察体物必须微妙精切,用敏感的诗人之心去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唯有性格的深沉,才有深沉的浩叹;唯有经历的坎坷,感情才能郁结,抒写才会顿挫;唯有追求的执着,才能“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悲凉凄惨的境遇中永远跳动着诗人对人生激昂奋发的礼赞;唯有体物入微,才能笔追造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去体物写情,比物言志。

这几方面,除“深沉”这一禀赋李商隐和杜甫神似外,其它方面都力追前贤,颇多“神似”一、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把握,抒写了对国家世事的忧虑,构成了两人诗歌抒写内容的“神似”。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诗人的风格差异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诗人的风格差异

李商隐与杜牧:晚唐两大诗人的风格差异1.引言1.1 概述李商隐和杜牧被誉为晚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尽管同处一个时代,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文将对李商隐和杜牧的风格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李商隐与杜牧的风格差异。

首先,在第二部分将介绍李商隐的风格特点,包括其唯美主义与超脱情感、细腻写景和意象化描写以及性情兼备的人生观。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杜牧的风格特点,包括现实主义与直接表达情感、简洁明快的描写手法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触及和抒发关怀。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二者之间的风格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涉及主题选择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区别、描写手法和意象的异同之处,以及对社会和时代背景反映程度的不同解读。

最后,在第五部分的结论中,我们将总结两位诗人对晚唐诗坛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比较李商隐与杜牧的创作风格差异,以揭示他们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探讨李商隐和杜牧在晚唐诗歌史上地位和价值,并对他们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2. 李商隐的风格特点: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展现出独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以下将详细介绍李商隐的几个突出风格特点。

2.1 唯美主义与超脱情感:李商隐擅长通过富有想象力和意境的文字来表达对内心世界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情感。

他在诗中经常描绘各式各样的美景,如花草树木、山水风月等,以此展示出他对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

而这种唯美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他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感态度。

2.2 细腻写景和意象化描写:李商隐非常擅长运用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绘景物,并通过意象化手法将景物与情感相结合。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

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

2004年5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Mav2004第23卷第3期Jo衄1al0fHenon裔iaflgc0ⅡegeofEducationv01.i3No.3杜牧、李商隐咏史诗比较浅谈张(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梅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不但能从立意、构思、语言、讽刺效果方面指出其相似之处,还能从诗歌风格、题材偏好、艺术手法等方面挖掘二人的差异。

关键词:杜牧;李商隐;咏史诗;异同中图分类号:脚.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836(2004)03—0093—02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他们都写下了大量的咏史诗。

尽管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及思想倾向不同而致其诗作也各有千秋,但无疑它们都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耀眼的星座,散发着各异却同样璀璨的光芒。

比较杜牧、李商隐的咏史诗,我们会发现许多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们的咏史诗作大多构思新巧,命意高妙。

杜牧、李商隐都很善于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对历史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咏史而不落俗套。

如李商隐的《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历来讽刺皇帝求仙愚妄的诗歌,多从长生不可求,神仙不可遇着眼,而李商隐却撇开正面写周穆王会西王母求长寿仙桃而不得,巧妙地从西王母方面着笔,写西王母对周穆王的殷切眷怀和思而不见的无限迷惘。

“穆王何事不重来”的疑问,出自仙人西王母之口,真是绝妙无比的讽刺。

杜牧则善于在咏史时对历史事件重新作出评价,出人意料的议论,表现其不同凡俗的政治见解和过人的才气。

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也未从正面人手,而是展开逆向思维,从事实的反面重新考虑问题,得出一个假设中的结局,使人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作出深思。

杜牧的名作《题乌江亭》《春申君》《题商山四皓庙》等,也都立意新颖,具有十分独到的见解。

其次,他们都善于在诗中使用鲜明的对照来表现历史画面,给人以强烈而清晰的印象。

试论杜牧李商隐诗序的差异及其原因

试论杜牧李商隐诗序的差异及其原因

试论杜牧、李商隐诗序的差异及其原因关键词:杜牧李商隐诗序风格差异摘要:晚唐时期的诗序接受传奇的影响,具有浪漫传奇色彩。

杜牧、李商隐虽然创作诗序不多,但是他们现存的三篇诗序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两位大诗人在处理相同体裁时风格的差异.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存在差异。

诗序是唐代诗人喜爱的一种文体,据统计.唐人诗序总计有800余篇。

诗序作为一种文体,经历了初唐时期的骈文化、盛唐中唐时期的散文化历程,到晚唐时期,虽然骈文复炽,但诗序却接受传奇的影响,上仍然保持散文化,内容上却一改先前性的特色,追求传奇浪漫的故事,具有典型的性质。

最多的当然是有关爱情方面的内容。

杜牧、李商隐是晚唐时代的诗坛巨手,他们很多描写了动人的悲剧,刻画了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并不热衷撰写诗序,但是偶一为之,即成精品。

本文解读现存杜牧、李商隐诗集中的三篇诗序,期望通过一个侧面探讨小李杜诗风差异的原因.以求教于通家。

ﻭ一、杜牧的诗序ﻭﻭ杜牧(803853),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佑是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

尽管家世显赫,但是杜牧的仕宦并不顺利.文宗二年(828),26岁的杜牧进士及第,制策登科,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但是不久即出为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僚,一度擢监察御史,很快因为疾病,分司都洛阳,后又供职宣歙使府。

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薄幸名就是他对自己十年漂流幕府辛酸经历的调侃。

开成三年(838),杜牧入朝为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初年,又外放为黄州刺史。

宣宗大中初,李德裕失势,杜牧位稍升,曾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出为湖州刺史,又内擢考功郎中,知制诰,转中书舍人,不久去世,享年51岁。

ﻭﻭﻭ杜牧是晚唐时代很有才华的诗人,由于性情耿介,不屑于逢迎权贵,因此在牛李党争激烈的时代,他的遭遇总体上看是不得志的.因此,他的充满了人生感慨,尤其喜欢关注那些女性中随时依违、漂泊不偶者的悲剧。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杜甫与李商隐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不仅抒发了精妙的情感,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作观念、审美特征等文化精髓。

本文将以杜甫、李商隐的诗歌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为例,分析这两位作家在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上的差异。

首先,以杜甫与李商隐的诗歌情感品质为例,可以看出两位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杜甫在诗歌中追求极致,其诗歌情感饱满而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而李商隐的诗歌则更贴近自然,把感情和审美融入诗歌之中,注重情趣的细腻叙述和表达,成就了文雅的诗歌情感。

其次,从创作方式上来看,杜甫和李商隐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杜甫的诗歌创作直言而伶俐,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等语言手法,把思想和表现两者结合在一起,让诗歌情感更加真情深厚,而李商隐比较注重形式的层次和律动,他的诗句韵律优美,意象深刻,隽永而极富情趣,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体现。

最后,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杜甫和李商隐在文学创作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诗歌情感,但是,他们在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上的差异,正是我们体会到他们精致、丰富的诗歌情感的原因。

以上就是本文《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和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珍贵的精神宝藏,他们在
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中,把不同的情感塑造得栩栩如生,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浅议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比较

浅议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比较

浅议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比较作者:修丹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3期摘要:李商隐和杜牧用他们的才华、诗篇,向人们展现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用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但二人诗篇中的咏史怀古诗则为我们呈现了同为晚唐诗人的忧虑,以及不同的处世态度。

关键词:李商隐杜牧咏史怀古诗比较唐朝是中国诗歌成就最为璀璨的时代,著名的诗人也似天上耀眼的明星。

但是过去人们对晚唐的诗歌成就评价较低,这种观点有失公允,晚唐诗歌虽比不上盛唐的绚烂夺目,可也称得上是落日的余晖,而这余晖中最亮丽的两沫彩霞正是晚唐诗人中的翘楚,文学史上齐名并称的“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在这里我通过对他们咏史怀古诗的简要的比较,了解他们诗篇的精彩。

一、诗人在咏叹古人古事古迹背后所抒发的感慨晚唐诗歌成就最高的“小李杜”,虽处于同一时代,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咏史怀古诗的佳作,但是在咏叹古人古事古迹的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尽相同。

(一)二位诗人的咏史怀古诗都体现借历史题材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以及借历史事件反映自己对当代社会的意见、看法。

1、借历史事件来讽喻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人通过杨贵妃和唐明皇这个人们早已熟知的故事,含蓄的表达了统治者为了博得美人欢心,不惜劳民伤财的事实,可见平时生活的有多么骄奢淫逸!又如《七绝?泊秦淮》中所说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酒家商女所唱的《后庭花》据说是陈后主所作,后世认为是“亡国之音”。

诗文看似是诗人在谴责商女不知“亡国恨”,而实际上侍候人的歌女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看似是在批评酒家女,在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还在唱靡靡之音。

而实际上,是引用陈后主亡国的典故,对当时统治者的反讽,虽说的是历史,但是着手点却在“今天”,让人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论杜甫、李商隐诗歌的情感品质及其创作异同.

摘要: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承认,李商隐诗学杜甫而自成一派。

从表现角度而言,杜甫、李商隐二人同样深于情而长于言情。

又都深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所以诗中的情感都表现得温柔敦厚、忠爱缠绵。

然而二人诗作却又备具面貌。

杜诗用情博大。

李诗用情深挚。

究其个性原因,杜李二人虽然天性相近,但因生平时代影响。

杜甫是典型的政治人格。

受屈贾文学影响较多;李商隐则是纯粹的诗人人格,更多的受宋玉的感伤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情感品质;表现手法;创作个性杜甫和李商隐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李商隐是杜甫的后辈。

历来文学批评都认为两人在创作上有着鲜明的继承关系。

宋《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

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

”清人金武祥也指出:“李义山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义山。

”(《粟香随笔》李杜之间的这种继承关系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

近年来相关的论文比较多。

这些文章多采取将同题材诗歌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二人的政治诗或咏史诗拿来比较;或对同体裁诗歌进行比较,如对二人七律创作的比较。

目的是找出李商隐对老杜诗歌创作的发展创新之处。

然而诚如清李调元所说:“学杜而处处规概,此笨伯也,终身不得升其堂,况人其室。

唐人升堂,惟李义山一人而已。

”(《雨村诗话》要知道,李商隐学杜甫不仅仅停留在形似。

更重要的是神似。

笔者认为李商隐之所以学杜甫而能得其神韵,其实质是因为二人骨子里都是天性特别醇厚的诗人。

都是深于诗而多于情。

“忧乐俱过于人”,发为诗歌,才有着特别强大的感发力量。

表面看来。

杜、李二人诗歌的主要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都不尽相同:杜甫长于写实叙事。

而抒情诗也多是对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他的许多诗作被尊为“诗史”,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

而李商隐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被称作“无题诗”的爱情诗篇;杜诗沉郁顿挫,李诗深情绵渺;杜诗更多关怀民瘼。

李诗主要囿于表现自我。

然而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细致的研读可以体会到。

在表面的题材风格的差异之下,二人诗作有着更深层次的相似。

杜甫和李商隐

杜甫和李商隐

李商隐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有以下特色: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

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缠绵顿挫,缜密深曲。

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绚美绮丽,意义隐晦。

《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强烈真挚而又婉转幽深的深思。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3.锤炼字句,工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

《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

另外,还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

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等。

总之,李商隐诗中绮丽带沉郁,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含蓄的表现形式完美和谐,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沉郁:是杜诗情感基调倾向上和含蕴上的忧愤深广,悲慨壮大的特点。

顿挫,指杜甫诗歌委婉深挚,迂回曲折,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方式。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

他坎坷一生,常有感触,悲慨满怀。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民生疾苦、怀友思乡,还是自己的穷困潦倒,都是写得深沉阔大。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了许多咏史怀古的诗作。

以下是对他们咏史怀古诗的异同进行比较:异同点:1.共同咏史怀古:杜牧和李商隐都对古代历史和文化充满了兴趣,并在他们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过去时期的怀念和景仰。

他们用诗歌来表达对古代伟人和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借此反思当下的社会状况。

2.表达对壮丽历史的向往:无论是杜牧还是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都强调了对古代壮丽历史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展示了古代帝王、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成就,表达了对过去荣光时期的憧憬和对现实境况的对比。

3.使用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无论是杜牧还是李商隐,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都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古讽今、对比、比喻、意象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语言表达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异点:1.表现方式和意境的不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多以豪放洒脱的风格表现,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既有豪情壮志的乐观情绪,也有对逝去岁月的惋惜。

而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则更多地采用抒情细腻的笔触,以微妙的意境和伤感情感吸引读者。

2.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不同:杜牧的咏史诗中常表现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将领的景仰,如《江南曲》中的刘备、关羽,而李商隐则更关注古代文人墨客的遗迹和情感,如《登黄鹤楼》中的屈原、《北青萝》中的谢安等。

3.诗歌风格的差异:杜牧的诗风以豪放洒脱、气壮山河为主,语言豪放,音调豪迈。

而李商隐的诗风则更加细腻、含蓄,善于运用比兴和暗示,展现了更深邃的内心感受。

综上所述,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在同样表达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景仰和怀念的基础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他们的诗歌风格、表达方式和关注点有所不同,但都以深情表达出对历史荣辱的思考和对过去时期的向往。

他们的创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商隐与杜牧诗歌艺术比较

李商隐与杜牧诗歌艺术比较

李商隐与杜牧诗歌艺术比较
李商隐和杜牧均为唐代优秀诗人,月改变景物,黄河泛起千里浪。

他们的诗歌艺术各有特点,分析比较如下:
1、表现对自然和私情的不同。

李商隐以细腻的情感表现自然风光,表
现出无尽怀念,宁静而朦胧;而杜牧的诗歌更多体现的是自然的多变,热情急变,情感更加激烈。

2、审美语言的差异。

李商隐以空灵虚幻的语言,流水般的情感表达,
将自然的景色表现的恬淡优雅;杜牧则以深沉的文字表现自然风光,
语言表达更加明快,富有生机和张力。

3、流派的不同。

李商隐乐府诗派以写绝美之景,像画写实山水景物气
派浓郁;杜牧更注重正规诗,更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欢喜有忧愁,
写实性感更强烈。

由此可以看出,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风格各异,相反相成,每一种风
格在唐代文学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史诗体是由东汉的班固创始,可惜“质木无文”。

尔后越来越多的诗人投身于咏史诗歌的创作。

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普通是对历史人物、事情停止叙说或概括,来表达本人的思想情志,其中含有较多作者的个人理性认识。

而咏史诗开展到晚唐时期,名人名作迭出,并表现出激烈的历史理性考虑。

一、晚唐咏史诗的创作背景与开展(一)晚唐咏史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中晚唐时期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认识,以及科举考试强化了对历史学问的考核的用人文化导向,构成了学问分子们讨论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气[1]。

另外,晚唐社会内忧外患交错,敏感的学问分子们感到国事日非,因此大量停止咏史诗的创作企图解救社会衰落局势。

其选材上的宽广与丰厚、内容上的大胆与挖苦、感情上的哀怨与敏感等,将咏史诗的创作视界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范畴。

(二)咏史诗体裁流变唐代咏史诗体裁可谓众体皆备,但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多为古体,律诗与绝句是少之又少。

中唐以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越来越多地创作七绝、七律咏史怀古诗。

直到晚唐,杜牧成为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方式写作咏史诗者。

尔后,七绝便成为人们咏史经常用的体裁。

李商隐也是当时咏史诗之大家,咏史之作多达六十多首,而且各体俱有佳作,更以七言律绝的成就突出。

杜牧与李商隐是众多的咏史诗人的优秀代表,在咏史诗的开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二、生平背景与创作心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或樊南生,河南人,自幼处境微寒,生活困难。

李商隐终身都被卷入牛李党争难以自拔,跟随双方的政治浮沉而遭受牵连。

他的悲剧遭遇,从基本上来说是唐后期整个社会上的种种积弊理想所形成的。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后家道中落。

由于其性情耿介,终身仕途不很自得,使得杜牧对社会理想有着超于常人的较为苏醒的认识,从而在其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杜牧继承了他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传统,入仕之前便关注历代兴衰得失,好论政谈兵[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年6月第一期西 部 学 坛Jou rnal of Changji T eachers Co llegeJun.19981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刘根栓摘要 本文的拟就唐代诗人杜甫、李商隐的思想、经历、理想及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探讨两位诗人诗风的“神似”及各自鲜明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神似 沉郁顿挫 诗风宋《蔡宽夫诗话》云“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为,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惟义山一人而已”又云“每颂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殿前军’等句,虽老杜无以过”。

清人施扑华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农丽之中,时带沉郁。

如《重有感》、《筹笔驿》等篇,气足神完,直登堂入室矣”。

从前人这些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诗风在某些方面神似。

究竟在哪些方面神似,这些又是如何引起的,本文拟进行一些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要研究和探讨李商隐和杜甫诗的“神似”,必须搞清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

众所周知,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就“意境言是深沉,就笔触言是凝重”;①所谓“顿挫”就气势而言是大悲大喜情绪绾起而引起的“梗概”,就写作手法而言,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方式对主体所观照的“事物”的描述。

总起来看,这一风格乃是由于时代变乱和个人生活坎坷所形成的梗概郁勃之情志在诗中渲泻的结果。

要形成这一诗风,它要求作者感情必须深沉,经历必须坎坷,人生价值追求必须执着,观察体物必须微妙精切,用敏感的诗人之心去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

唯有性格的深沉,才有深沉的浩叹;唯有经历的坎坷,感情才能郁结,抒写才会顿挫;唯有追求的执着,才能“虽九死其犹未悔”。

在悲凉凄惨的境遇中永远跳动着诗人对人生激昂奋发的礼赞;唯有体物入微,才能笔追造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去体物写情,比物言志。

这几方面,除“深沉”这一禀赋李商隐和杜甫神似外,其它方面都力追前贤,颇多“神似”一、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把握,抒写了对国家世事的忧虑,构成了两人诗歌抒写内容的“神似”。

对现实的关注,对世事的感慨是我国古代许多诗人的共同特点,他是长期儒家思想在士大夫心灵积淀的结果。

是“群体无意识”的行为。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②“未能事人,岂能事鬼”③要求文人对现实关切,并在行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

孟子进一步提出士大夫应有“五心”。

即“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④之爱心,“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⑤之恒心,“困于心、衡于虑”⑥之忧心。

这些观念通过普通文士的吸收、陶冶,就表现为他们不自觉的对世事的忧虑,对历史事件无意的感触,虽然历史抛弃他们,但他们决没有抛弃历史。

在这一点,杜甫和李商隐都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把握历史,用不同的歌喉去吟唱他们的时代。

杜甫诗歌号称“诗史”,他用如椽巨笔表现了玄宗、肃宗、代宗三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生活刘根栓: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现状,古号诗史凡社会和政治中的巨变,杜甫的诗歌都有深刻的表述,唐玄宗对吐蕃发动侵略战争,在关中征兵引起人民的骚动,他写了《兵车行》。

宰相房官军兵陈陶泽,青年战士血流成河,他写了《悲陈陶》,相州兵溃后的社会混乱状况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被浓缩到著名的《三吏》、《三别》中。

公元七六三年(广德元年)河南、河北收复后的人民喜悦心情,在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作了形象表现。

这些诗歌浸透了作者对国家的“五心”,是血泪之歌咏。

李商隐的诗歌同样也刻画了他那一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

他“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自叹离通籍,未尝忘叫阍”⑧。

作于唐皇室不承认的裔支的诗人从内心深深为国家的忧患所吸引。

中进士前,他写了反映了“甘露事变”的名作《有感二首》,《重有感》,对唐后期农村凋蔽,官军逼良为盗的现实写下了名作《行次西郊一百韵》。

中进士后,写出子反映敬宗、武宗不理朝政,荒淫好色的诗歌《过景陵》、《瑶池》等。

对于唐后期藩镇割据,拥兵自固,勇于私斗,懦于公战的现实,他写了著名的《赋得鸡》,对于藩镇专权,尾大不掉,被提炼到《寿安公主出降》中。

而对唐王朝削平藩镇的战争,他热情地写下了《登霍山驿楼》。

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四朝的政治生活大事,在他的诗歌里都作出了深刻的反映,亦可称之为晚唐的”诗史。

二、相似的经历、相同的理想、相近的美学思想和深沉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杜诗自觉的学习,造成了李诗和杜诗风格的“神似”。

首先,杜甫和李商隐在理想方面是崇高的,而在人生经历却都是大悲剧,杜甫的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⑨对此他“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β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βλ。

总起来看,他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有秩序,讲人道,“雍雍穆穆,和和熙熙”的封建兴旺王朝。

李商隐的人生理想同样是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倘蒙识以如愚,知其不佞,俾之乐道,使得讳穷,则必当刷理羽毛,远谢鸡鸟之列,脱遗鳞鬣,高辞 鲔之群,逶迤波涛,冲戾霄汉”。

βµ他要做凤凰,做大鹏,“欲回天地入扁舟”。

他的社会同样是要求削平藩镇,统一中国。

贤人入仕,小人拒斥的有秩序的、讲人道的封建王朝。

故两人的人生追求社会追求是相同的。

任何企图凭着个人的好恶,或者用读历史的手法去欣赏诗歌是反对历史的。

虽然两人都有着万丈才华,崇高的理想。

但现实和生活是无情的。

在所有文人想踏入政坛,有所作为而必须考中“进士”这一点上两人都蹭蹬坎坷,颇多不幸。

杜甫第一次被斥退,为了求取官职,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βν甚至贫困到“饥卧动向即一旬,敝衣何只联百结”βο的地步。

李商隐第一次为“贾相公(贾 )”所斥。

βπ第二次又为“崔宣州所不取”βθ他这时的心情在《夕阳楼》中作了形象的描绘:“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穷困、迷惘浸透其间。

在中年时期,两个都为生计而奔波,杜甫从这一处到另一处始终找不到安宁的住处,李商隐从这一地到那一地,始终不曾有自己的乐土。

直到晚年,杜甫淹留孤舟,漂泊天涯,饥寒而死。

李商隐困守穷庐,窘迫而亡。

崇高的理想和悲剧的人生携手,其心胸抑郁而难状,身世坎坷而将言。

痛苦的现实使崇高的理想“郁结”备受挫折郁结之情,郁结之志形成两人在表述人生遭际和社会动荡方面“沉郁顿挫”的诗风。

其次,李商隐的美学思想和感情的深沉亦是他能够学杜诗而得其神的重要源泉。

李商隐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前人的评述和他的《樊南甲集序》里,在对有唐以来的诗歌评述中,他说:“……,我朝以来,此道尤盛。

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才,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寞之句;攀鳞附翼,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较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至于秉无私之刀尺,立莫测之门墙,自非托于众神安可定夫众制”。

要求“凝重”。

特别是后者,西部学坛1998年第一期是他和杜甫在审美追求上形成“神似”。

虽然其中对李杜的一些诗歌如怨刺太过明显直露提出微词,但不能怀疑他对杜甫是心慕已久的,“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βρ说明了他的心理状况。

在诗歌欣赏方面,他喜欢“哀上浮壮”βσ“善为诔典之文”。

βτ对于悲哀慷慨,壮丽崇高,沉着感人是他写作追求的目标。

杜甫的感情深沉,忧愤无边是人所共许的。

李商隐性格“深沉”和他自身性格素质以及曲折遭遇分不开的。

他少小敏惠,聪慧沉静,耿介不凡。

家庭累代孤寡,门庭衰弱。

九岁那年,父亲病逝,作为家中长子,他承担了维持家中生计的重担,边刻苦攻读边在处打零工。

他在《与裴氏姐书》中说:“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身奉板舆,以引丹 。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生人穷困,闻见所无。

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日就月将,渐立门构”。

过早的成熟是性格深沉的重要条件。

年纪稍大,他为实现自已的理想,年纪很轻就投身令孤楚,继之王茂元。

成名后,他在党争的棋局里被压抑,被牺牲。

飘泊天涯,多少雄心壮志被扭曲琢磨,深沉的性格更会逐渐定形而发展。

唯其聪慧敏感才能体物入微,唯其深沉耿介,才能在浩叹中渗透着不屈之志。

才能在“大钧运群有,难以一理推”的白云苍狗的世界里唱出沉郁的歌。

再次,李商隐和杜甫的“神似”,表现在李商隐对杜甫诗歌的刻苦学习和心领神会方面。

李商隐在《樊南甲集序》中说:“十年京师寒且饿,人或目曰;韩文、杜诗、彭阳(令狐楚)章檄,樊南穷冻人或知之。

”虽系引述别人的话,实际上他是同意这种说法的,他以深知杜诗自许。

并在写作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第一、李商隐对杜诗的学习表现在取材立意方面,关切世事,缅怀古人是其共同处。

如《筹笔驿》、《武侯庙古柏》之与《蜀相》,《行次西郊一百韵》之拟《北征》,《井络》之拟《剑门》,《寿安公主出降》之拟《即事》等。

请看《蜀相》与《武候庙古柏》: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闭宫。

阴城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折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两诗都取材于诸葛武候祠,立意方面都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叶凋湘燕雨,枝折海鹏风”,两联从写景中寄慨。

虽时节不同,但诗人心情寓意相同。

杜诗碧草连绵,黄鹂啼婉并不能掩盖诗人沉痛悲怆的心情。

李诗雨叶飘零,枝折于风不但抒写了眼前实景,还在赋中寓有象征,说明诸葛亮功业未成,而身自先死。

作者在另一名作《筹笔驿》同样为诸葛亮致慨。

试问,如不是心意相通,并力求为之,能这样神似吗?第二,李商隐对杜甫的学习还表现在选词造句方面。

首先向往杜诗的沉浑风格而学习他纯用实词,如:刘根栓:浅谈李商隐与杜甫诗风的“神似”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杜甫《伤春》五首之一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

——李商隐《夜饮》这两联的共同特色主要表现在:整句纯用实词,给读者浑然的印象。

数量词的运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唤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老杜一联突出表现了无边明丽春色凋零的感慨,而李诗一联则表现了他对自己四处飘泊,乾坤疮痍的情怀。

其次,向往杜甫的体物入微而学习他的炼词工切和余意不尽。

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李商隐《细雨》瑟瑟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李商隐《雨》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李商隐《微雨》杜诗写风雨用拟人化写法。

“潜”“润”似有意为之,表现了作者久旱盼雨至,万物欣欣的喜悦心情。

而李诗的雨也纯用拟人写法,或表欣喜,或落寞。

但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真所谓“语不涉难,已不堪忧”χκ第三,学习杜甫的精警而注意炼词的新奇不落俗套。

如: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李商隐《桂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