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变迁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文化变迁概述

第一节消费和消费文化

一、消费

一般认为,中文词源考证中,“消费”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浮侈》中,“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以完为破,以牢为行,以大为小,以易为难,皆宜禁者也。”其中,“消费”是浪费、消磨之义。从字面便可知它具有一定的贬义,这与中国古代数千年的“黜奢崇俭”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关。

至18世纪中期后,消费一词逐渐成为较为中性的概念,马克思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而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消费”慢慢走上了研究舞台,全新的定义和研究范式诞生,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诠释消费的内涵,消费便有了更多的文化、哲学、社会、心理的意味在。可见,由消费的定义与内涵,其实已然可以小窥消费文化的变迁了。

二、消费文化

关于消费文化的内涵,学界有许多中说法,与消费的定义有褒有贬相似,在中国,学者对消费文化的界定也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主张。褒义主张学者如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义主张学者如黄平则认为消费文化,或者说是“消费主义文化”,是物质丰盛的时代的产物,是不断追求被现代大众传媒和生产商联合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而中性主张学者则认为消费文化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消费文化是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本文亦持中性观点。

消费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而消费文化亦包括了三个层面:表层物质文化、深层制度文化和核心消费价值观。表层物质文化表现为消费文化中的各种消费品,包括物质、精神及劳务;深层制度文化包括消费制度文化,包括环境、组织架构、行为规范等等;消费价值观则指指导消费行为的指导思想、消费价值取向、消费观念、道德评判等价值观层面。由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推断出影响消费文化的三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影响、主观因素(消费主体观点影响)。其中广告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后两个

因素上。

第二节消费文化变迁

本文从各时期的主流消费思想为消费文化变迁史的梳理角度,对古代消费思想进行阐述归纳,并从饮食、服饰、建筑及娱乐活动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消费文化史。

一、中国古代消费文化

(一)、先秦时期

在原始社会没有商业现象,但却有消费思想,它的原始消费规范有:共享规范、均等规范、图腾信仰仪式和禁忌规范等。其内容颇有共产意味。之后历代的思想家在论述消费问题时,都一定程度上希望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理想状态。

原始社会后到阶级社会,则消费分化开始形成,开始有了贫富的对峙。在中国古代消费文化史的研究中,春秋时期是极其重要的一笔。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大家学派的消费观都各有不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都倡导节俭的消费观,而在此一脉相承之外,他们又各自有异处,孔子讲求“礼”,讲求等级消费;孟子讲求以民为本,讲求“天人合一”、合理消费,由此又有“制民之产”之说,主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荀子则是博采众长,除了吸收了孔孟的思想外,他还提出了消费欲望之说,认为人的消费欲望同经济活动联系深远。

道家老庄则认为应当道法自然,崇尚节俭,泯灭消费欲望;墨家墨子的消费思想亦是提倡“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他提出了一个普天一式的个人消费模型,对衣食住行都有一个详细适当的标准。

法家韩非子的消费思想具有十分先进的理念。除了奢俭消费论外,他认为人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阶段性的,“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此外他还注意到了消费风气的传播,由上及下具有“马太效应”,如“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殍”,又如“齐桓公好紫衣,一国尽服紫”等。而管子则是在一片崇俭风中一枝独秀,他认为应当在一定的条件下,鼓励奢侈。在总体上,他仍是主张节俭的,但他认为,应当要重视“富民”,重视消费的积极反作用,鼓励奢侈。而他对消费风俗亦有专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真是思想上的奇迹!在无数瑰宝之中,先秦时期的消费思想亦有一定的趋向,即黜奢崇俭的总体思想走向。这一思想在中国数千年传统消费思想中绵延着。

(二)、秦代到明代

进入秦汉以后,主流消费思想更加转为节俭。崇俭逐渐成为上下一致的消费主张。汉初贾谊主张节俭,批评僭奢,认为“居莫若俭”“今去淫侈之俗,行恭俭之术”。《淮南子》中亦有“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认为黜奢崇俭是养身、治国之道。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倡自由消费的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工商阶层意识,他的思想超前有远见,但显然与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俭”不甚相符,因此在当时并未受到赞同。

东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消费思想影响甚为深远。人们的思想从主张节俭崇尚积累代代相传开始渐渐有了施舍意识,开始有了以今世之财易来世之福的思想。

唐宋之后的消费文化在一贯的黜奢崇俭中也有许多新特点,出现了诸如白居易的“知足论”,认为应当安贫乐命、自律节俭,具有消费浪漫主义,颇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而王安石的《王临川集》中则点明了古人节俭却是为了积累财富以一时享受而非投资,因此“积之涓而泄之浩浩”,长期陷入节俭、浪费、贫穷、节俭的循环。

明理学大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放到消费文化上来说,就是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戒掉奢侈之风。他说,“俭谓节制”奢“有夸张侈大之意”。因此与禁欲又有不同。

(三)、明清以后

由以上可见,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俭”为主题,而到了明末之后,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消费文化于是亦开始变化纷呈。

明后期陆楫《论崇侈黜俭》认为从大局看,奢侈可以致富而节俭导致贫穷,俗奢可以促进商业繁荣和社会富裕。他区分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消费概念,具有巨大的理论贡献。郭子章亦批评了传统黜奢崇俭论,认为“奢之为害也巨,俭之为害也巨”,“天地生财,非徒陈积天下,充溢委府,故将有以用之也”。认为应当寻求奢俭平衡,适当消费。李渔的消费艺术论则跳脱贫富,认为富有富的消费艺术,贫有贫的消费艺术。其思想可谓之精湛精美!

二、中国近代消费文化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碰撞,国民消费文化随着变化,“以依附性的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伦理消费价值体系,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