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变迁概述

合集下载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消费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消费

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消费明末清初是一个经历了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消费的变迁,也影响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明末清初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消费,展现这一时期的丰富多彩。

一、思潮演变1. 商业文化的兴起明朝晚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商业文化的兴起促进了社会打破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束缚,更加推崇实用性、实业精神和金钱至上的商业文化。

清初,商业文化延续了明朝晚期的特点,并向更大范围的推广,商业文化的兴盛催生了一批商业家走出商业领域,投身于文化事业中,建立起文化机构、出版社等,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加入。

2. 理学的兴起与商业文化同时,思想文化也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变。

随着朱熹学派逐渐的形成,儒学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理学成为社会思潮的新兴力量。

清初,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国家哲学思潮也呈现出了转折之时,出现了以王阳明、李贽为代表的心学,以及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方志学,开始探索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哲学思路。

3. 儒学的传统与变革自从明末和清初之际,儒学理论的演变历经了数百年。

经过了佛道理论的冲击,儒家思想也经历了大的调整,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主义与变革主义也开始分离。

在明末时期,汉藩学派的成立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传统前瞻,而在清初,对儒家思想的审视和批判则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变革。

二、文化消费的转变1. 文学的多元化明末清初的文学形态高度多元化,文学体裁更加普及,文人和百姓都可涉猎,传统文学艺术形式的边界渐渐后退。

唐宋诗散文的传统形体艺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盛世,连话本、鬼谷子等世俗性的作品也在文坛骤长,更可见明末清初的文学复杂性与多元性。

2. 文化生活的丰富性明末清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方式之更发丰富多彩。

社会的各个层次,尤其是京城的文化地带,咖啡馆、茶楼的商业化发展,使得文化生活更加繁荣。

同时,曲艺文化的普及,让百姓群众更容易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

3. 文化消费的桥梁随着名人书法、字画等文化价值落地和近济文艺的普及,所产生的交流、进修和消费等形式,为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桥梁和手段。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一、标题: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在本部分,将会探讨影响现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与历史背景。

首先,中国在19世纪末的清朝时期,遭受了重大的外国侵略和民族压迫。

这包括与西方列强的贸易不平等协定和传统的商业限制政策。

其次,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将中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变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在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也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变。

历史背景影响的结果是,中国的商业体系从传统制造业至现代服务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

二、标题:中国(尤其是都市地区)消费习俗的历史在本部分,将会研究中国消费习俗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其来源和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有着长久的历史。

然而,在近代时期,随着工业革命和商业范围的扩大,中国经济也走向了现代化。

于此同时,中国消费模式也因市场日益完善而发生了转变。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升温,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之一。

精品服装、化妆品、汽车等全球奢侈品牌落户中国城市,中国也迅速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新的消费文化相互影响,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消费意识。

三、标题:电商和在线支付的崛起在本部分中,将会分析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尤其是,随着之前提到的现代化商业体系建立,电商和在线支付市场已经在中国崛起。

通过带有创新性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中国营销渠道的全球化,并促成了中国新型消费文化诞生。

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的兴起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前景。

四、标题:传统商业文化中的价值影响在本部分中,将会分析传统商业文化对现代中国商业体系的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业道(道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与公司价值的传递,以及商业道德中的价值体系等。

这把商业和价值联系在一起,并强调了商业道德的重要性。

商业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的社会化,仍然对中国当代企业、品牌和消费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众多生活领域中,文化消费的变迁尤为显著,它不仅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匮乏,人们的文化消费行为相对单一。

大多数人的文化生活局限于收音机、电影院和图书馆等几种有限的途径。

然而,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

从在线阅读、音乐和电影的流媒体服务到社交媒体和博客,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丰富多彩。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移动设备上进行碎片化阅读、观看短视频或参与互动式体验,如在线课程、虚拟展览等。

这种随时随地可接触的文化消费方式,使得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边界得以拓宽。

与此同时,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变化。

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体验,文化产品不再局限于商业化的大众产品。

小众市场和独立制作者因此获得了发展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催生了更多原创内容和形式的出现。

可持续性和环保意识的提升也对文化消费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偏好电子书籍、在线杂志等低碳环保的文化消费方式,以减少纸张的使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文化消费的趋势将继续朝着技术驱动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融入文化消费领域,提供更加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将为文化消费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形式和方式的变化,也包括社会价值观演进引发的消费观念的转变。

未来的文化消费将是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变迁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变迁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变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进行消费活动时所形成的一种观念、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反映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心理的文化现象。

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消费方式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更加趋向于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实物消费逐渐向体验消费、服务消费等多元化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购买的产品是否符合个性化需求,而非简单地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其次,在消费理念上,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讲究节俭、朴素的消费理念逐渐向追求品质、品牌、时尚转变。

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品质、功能、设计和文化内涵,注重消费的享受和体验,而非单纯以物质价值为衡量标准。

再次,在消费习惯上,传统的线下消费模式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购物、网购等新型消费方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物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了消费的便捷与高效。

最后,在消费态度上,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也呈现出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社会责任消费等新形态。

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消费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更加关注产品的环保性、社会责任等方面,呼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中的消费文化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消费者在选择商品和服务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消费理念逐渐向追求享受与环保转变,消费习惯也更加趋向于数字化、便捷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

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

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消费习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消费观念的演变在过去,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节俭是中国消费的主导原则。

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

如今,更多的人开始注重个性化消费和品质消费。

他们追求独特和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注重消费的体验和享受。

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变得越发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消费市场如食品、服装和家电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健康饮食、休闲娱乐和旅游等高品质消费。

此外,时尚、奢侈品和文化艺术等领域也逐渐兴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三、线上消费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线上消费在中国迅速兴起。

电商平台的出现使得购物更加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享受到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此外,线上支付也变得非常普遍,中国成为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线上消费的兴起也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共享经济和生活服务平台等。

四、消费升级与品牌消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人们开始注重品牌、质量和服务,并且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

国际知名品牌如苹果、奢侈品牌如LV等在中国市场受到热捧。

此外,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选择。

五、消费与旅游业的融合旅游业作为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并愿意为了享受不同的旅游体验支付更高的费用。

尤其是出境游和自由行正在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之一。

这种消费与旅游业的融合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消费文化变迁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消费文化变迁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消费文化变迁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

这个时代的消费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周期缩短,产品品类迅速扩散,消费的群体差异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消费特征,而消费品也必须跟上消费者的快速消费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如果我们回头去看20年前中国消费者的生活片断,我们会发现,那个时候,旭日升冰茶、健力宝饮料、大大泡泡糖等都是红极一时的快消品牌,但是在20年后,对于消费者而言,吹大大泡泡糖已不再是时尚,取而代之是各种口香糖;旭日升冰茶不再“旭日升”,取而代之的却是后起的各品牌的冰红茶、冰绿茶;消费者的周围少了健力宝,但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却占据了消费者的消费空间……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类别替代了过去单一的产品品类,形成了新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细化的消费者文化,如果说20年前人们处在一个相对封闭信息渠道单一的物质匮乏的时代,那么在20年后的今天,消费者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膨胀并且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围绕信息变革路径和生活方式变迁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才是这个时代快消和日化行业生存的根本,深入解析近几年的快消和日化领域的变化,也基本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被重新定义。

从过去5年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变化来看,网络时代的消费正在被重新定义,网络时代让消费者越来越忙,但同时也越来越“懒”。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直接走到终端完成他们的购买,而是先会通过网络来搜索自己需要的产品,了解产品相关的信息,从互联网网友那里获取相关的产品评价,购买意见等等,进而减少了决策的时间和周期,而这种追求快速的特点也映射到对于速食产品的需求,新品类定义新消费主义,成为中国快消品市场的一大显著特点,在这个新的消费变革中,可乐、饼干、口香糖、速溶咖啡、功能饮料等等品类取得了市场的稳定定位,从新兴消费逐渐过度成为了“习惯消费”,而从消费者的“快节奏”生活中去寻找产品创新机会也成为了快消品和日化品的新营销机会。

消费者的需求与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细分化。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

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文化消费行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潮中,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模式及消费内容均出现了显著的转变,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文化产业的走向,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过去,文化消费往往局限于实体的文化产品,如书籍、音乐唱片、电影票等。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化消费异军突起,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线阅读、流媒体音乐和电影、网络游戏等新型的消费方式。

这一转变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使得文化享受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社交媒体的崛起也在改变着文化消费的面貌。

社交网络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成为推广文化产品的重要平台。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个人和文化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文化内容迅速传播给广大用户,而用户的分享和点评又会成为新的营销资源,形成一种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文化消费新模式。

环保意识的提升也促使文化消费行为趋向绿色化、可持续化。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文化产品的环保属性,比如选择电子书籍而非纸质书,参与二手书交换,或是支持绿色包装的文创产品。

这种消费意识的变化不仅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也倒逼文化产业进行绿色革新,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文化消费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文化企业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浏览记录、购买习惯等数据,为不同的用户推荐符合其口味的文化产品,甚至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

从线下到线上,从单一到多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文化消费行为的变迁与趋势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更展现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品质追求的升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意识的不断成熟,文化消费将呈现出更加多元、智能、互动和绿色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消费文化变迁与冲动购买分析

中国消费文化变迁与冲动购买分析

中国消费文化变迁与冲动购买分析迄今为止,已有一些学者研究了霍氏文化维度对冲动购买的影响。

下面我们分别从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的男性化程度和长期导向五个文化维度研究消费文化变迁对冲动购买的影响。

1.权力距离。

Seeley和Gardner研究证明来自东方文化的人们更倾向于被认为顺从社会规范和控制他们的冲动欲望,而西方人的低权力距离指数导致更多的冲动购买[20]。

Zhang,Winterich和Mittal指出权力距离信任比其他相关文化维度更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冲动购买行为,而且低权力距离信任更容易激发冲动购买,因为高权力距离信任社会中消费者更容易形成自我控制。

Albert指出处于高权力距离社会中的消费者具有享乐主义的购物价值观,他们通过购买声望产品和地位导向的产品来显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21]。

中国传统文化权力距离指数较高[22]。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消费者受到传统高权力距离指数影响具有炫耀性和攀比性的特点,面对自己快速增长的物质财富,“先富群体”开始学会选择用具有符号与象征色彩的奢侈性消费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文化的西学东渐导致中国文化向低权力距离指数变迁,使得社会规范对中国消费者的约束减弱,消费者自我控制力也在减弱,因此,冲动购买更加普遍。

据此,我们假设:H1:中国消费文化从高权力距离向高低权力距离交叉的变迁将会导致更多的冲动购买。

2.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国家。

我们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并不同于西方国家,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23]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感知关系。

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自由、隐私和享乐体验将促进冲动性购买行为,然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相互依赖、感情控制和群体需要会削弱冲动性购买行为。

Kacen等人以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为样本研究了文化对冲动购买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方式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以北京市为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过着相对封闭和困苦的生活。

资源紧缺、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导致人们只能奢望基本的生活物资。

人们的消费意识相对较弱,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消费文化开始发生转变。

首先,市场经济的崛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加剧,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商品。

人们不再局限于有限的供应,而是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喜好选择更多的产品。

这种选择权的增加使得个体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保护,也促进了消费文化的繁荣。

其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使得中国人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因此人们能够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消费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物资,开始涉及到更多的娱乐、旅游、教育等方面。

人们愿意为了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而进行消费,这种价值观的改变推动了中国消费文化的不断升级。

第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也对消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传统的封建礼教到开放多元的文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拜金主义和面子文化逐渐淡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价值和品质生活。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促使了消费模式的多样化和消费品质的提高。

最后,科技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消费文化的变革。

从互联网的普及到移动支付的兴起,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购物和娱乐,移动支付让支付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科技的推动使得中国消费者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信息、选择商品和进行交易,进一步加速了消费文化的变迁。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建国以来我国消费观念的整体变迁

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建国以来我国消费观念的整体变迁
随着经济的恢复人民对生活消费的要求也大这2当目前国家需要3大增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趋于紧张使新中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受到严峻考验为了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而非生活国家把超出生存需要以外的消费定义为享乐型消费使其在道德评判上打上丑的烙印
2 0 1 3年 第 6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 Y AND CUL TURE
N0 . 6 . 2 Ol 3 Ge n e r a 1 . Nml 1 4
( 总第 1 1 4期 )
【 边疆经济 】
从 勤 俭 节 约 到 消 费 至 上
— —
建 国以来我 国消费观念 的整体变迁
王 敏
( 贵州财经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 ,贵 阳 5 5 0 0 0 4 )
摘 要:建 国以来 ,中国经历了从勤俭 节约到消 费至上 的消费观念变迁历程 ,伴 随消费观念变迁的是人们
会 的发 展进 步 ,消费观 念处 于变迁 过程 中 。建 国 以 来 ,我国消费观念经历了从勤俭节俭到消费至上的 根本把 超 出生 存需要 以外 的消
费定义为享乐型消费,使其在道德评判上打上丑的 烙印。陈云在 1 9 5 4 年说 :“ 只要全国每一个人一年 多 穿一 件衣 服 ,一 年 就 要 多消 费 3 0 0 0万 到 4 0 0 0 勤俭节 约的消 费观念 万匹布 ( 当年产量为 1 5 6 9 0 万 匹) ;多吃一斤 肉, 新中国成立使人 民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现代化 年就要多消费 6 O 0 万到 7 0 0 万头猪 ( 当年肉猪出 的到来似乎成为可以企盼的事情。 “ 社会主义革命 栏头数为 7 4 1 5 万头) ; 几万万人 的消费水平提高 , 者都是在贫困、落后 的国家里夺取政权的。在所有 就会使增产 了的消费品供不应求。 ”[ ・ 】 至此 ,国家 落后 的国家里 ,不管有没有建立社会主义体制 ,都 成功地把现代化建设 目标 内化为个体 的自由追求 , 有一 种所 谓 ‘ 后来者 ’的急迫 和压抑 心态 ,深切 感 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上升为关系国家制度和事关现 到严 重 落后 于那 些更 为发 达 和富裕 的国家 。 ”【 ・ 这 代化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正因为节俭与光荣的紧 种心态对新中国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 密联系,节俭不再是一件令人痛苦和难以忍受的事 关键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 , 新 中国采取了抑制消 情 ,表面上成为个体的一种 自主选择 ,不但没有挫 费的政策 ,“ 高积累、低消费”成为国家制度 的要 伤人们的劳动热情 ,反而在短期 内使劳动者甘于不 求。 “ 人们消费什么、消费多少和如何消费,在很大 计 报酬地奉 献。 程度 上受 到 国家 有关 消费 的制度安 排 的影 响 。 ” [ 2 ] 二 、合理 消费 的消 费观念 不管 从 哪个 角 度考 虑 ,鼓励 人 民节衣缩 食 、通过 暂 时牺牲眼前利益而换取整个人类 的长远幸福 ,这都 文革期间经济方面惨痛的经验教训使中国上下 是划算和必要的。周恩来指出: “ 当目前国家需要 各界意识到 ,长期压抑消 费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 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 ,奠定社会主义基础的时 长,而且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负作用 。与此 同时 , 候 ,我们全 国人 民都必须把注意 的重点放在长远利 社会悄然发生一种变化 :广大人民群众开始对国家 益上面。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 抑制消费的政策产生了质疑。 “ 毛泽东主席去世还 的利益。为了我们子子孙孙 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 不到两年 ,其后继者们即放弃了他的激进政策的核 时把许 多 困难 担 当起 来 。 ”[ 3 】 心原则 , 并在经济增长的新蓝图中,赋予了私营企 随着经 济 的恢复 ,人 民对 生 活消费 的要求 也大 业和消费需求以中心地位。 ”[ 5 ] 政府减少 了对商品

消费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消费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消费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消费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在获取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为、价值观和态度。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物质需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物质需求的变迁也在不断发展。

起初,人们的物质需求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例如食物、衣物、住所等。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进而产生了对于更高级别物质需求的追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商品生产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品的生产和供应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

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向追求品质、品味、个性化等方面。

二、消费文化的兴起消费文化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生活,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消费文化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消费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更是为了追求个体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同时,消费文化也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平衡在消费文化的背后,有人类对物质和精神需求平衡的追求。

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精神需求的满足,例如对艺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追求。

消费文化也提醒着人们要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关系。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精神空虚,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而过分追求精神需求,忽视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也会导致不全面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在物质与精神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四、消费文化与环境问题消费文化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商品生产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满足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变迁

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变迁

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变迁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两个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探讨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变迁。

一、历史消费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工业化让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商品的生产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种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广告和营销行业的兴起也让消费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从此以后,消费主义成为了标志现代化的符号之一。

而消费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段长期繁荣的时期,这也为消费文化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为了扩大商品的销售和开拓新市场,美国的企业开始在商品中夹杂各种文化元素,比如音乐、文艺、体育等等。

这种化妆品式的销售方式得到了顾客的欢迎,也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消费文化。

二、现状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主义的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被消费主义所影响。

人们开始将享受消费看作是幸福和成功的一种标志,不断地购买更为奢侈的商品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的销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也大大提高了消费主义的程度。

消费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现代的消费文化比历史上的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

人们选择消费的商品不再只是因为它们的实用性,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商品所代表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比如,很多年轻人会购买很多时尚的衣服和鞋子,这些商品并不是真的需要,但他们会因为这种时尚的文化价值而买下这些商品。

三、未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都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方式也会不断地改变。

比如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虚拟商品和服务,这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

文化消费与消费模式变迁

文化消费与消费模式变迁

文化消费与消费模式变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消费既是一种对艺术作品、传统文化和创意产品的购买行为,也是一种对个人品味、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的彰显。

然而,随着消费模式的变迁,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文化消费背后触发的深刻变化。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正逐渐从单一的艺术品购买向全方位的文化体验转变。

过去,人们可能只顾着买一幅名画、一张音乐专辑或一本畅销书,以彰显其高雅品味。

然而,如今的文化消费已经不再局限于这些实物产品,更注重文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比如,音乐会、展览、演出和博物馆等文化活动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获取共鸣的场所,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人们在休闲度假中的不可或缺的选择。

这种从单一产品到多元体验的转变,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文化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其次,消费模式的变迁也引发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崛起。

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的文化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而文化创意产品通过与不同的文化元素和传统工艺的结合,刷新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期待。

例如,设计师手工制作的文化衍生品、新颖有趣的文化周边产品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也是对当代审美和品味的追求。

文化创意产品的崛起,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选择,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在这样的消费模式变迁下,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文化产业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和传播,而是逐渐融合了商业运作的模式。

大量的资本涌入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有着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同时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和考验。

因此,文化企业除了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必须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做好用户体验的设计。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文化消费与消费模式变迁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与挑战。

跨文化广告与中国市民消费文化的变迁——从“可口可乐”广告营销看市民文化

跨文化广告与中国市民消费文化的变迁——从“可口可乐”广告营销看市民文化

作 者简介 :郑园园,女 ,陕西 师范大学新闻与传 播学院文艺与文化传播学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 究
7 0
今 传媒
2 1年第3 02 期
媒 介经 营
乐限量精 美纪念罐正式上市 。2 0 0 8年中国盛世奥运主办方承 载 了整个 中华 民族 的骄傲 ,正当全 民为此欢腾之 际,可 口可 乐公司的一系列举动令 国人产生错觉——西方在 吸收、共享
用 中国人这种心理 ,在我 国的营销策略 中选择 了姚 明、这样 的国际巨星代言 ,姚 明代表 的是一个积极 阳光活力 的符 号拥 有庞大 的母 国粉丝 ,尤其是姚 明灌篮动作完成 ,接下来会有
“ 文化广告传播 ,是在不同文化 疆域 间的广告传播 ,一般可 跨
以分为两类 :一是国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即在一 国范
二、跨文化广告 :合法 的文化扩张和侵 略 贡 品,质 良味美 ,驰名久远” 。利用这种 诉求手段 ,不仅建 构
( )籍借 西方 强势 文化 ,强化 广告 文本 的视 了商 品的西方形象 ,更界定了品牌 的 目标 消费者 阶层 ,赋予 一
觉 冲击 力
近代中国人西化情节较甚。可 口可乐公司仅仅抓住 中国 人的这种文化心理 ,借助母 国的硬实力,选择代表本国文化
为一种强势的文化扩张,从而改变输入 国市 民的消费观。本文 以美国可 口可乐公 司在 中国的营销战略和企业文化塑造为例 ,详细 阐释跨文化广告对市 民消费文化的影响 。 关键词:跨文化广 告;文化扩 张;商 品神话;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17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7 — 12( 02)0 .0 00 6 28 2 2 1 30 7 —2
围内的跨种 族、跨民族及不同亚文化之间进行的广告传播活 畅饮可 口可乐 的面部满足感 的特写 , 良好 的形象和 口碑增 强 动;二是国际领域的跨文化广告传播,是广告信息从一 国向 了中国人 的心理认 同,所谓爱屋及乌 ,可 口可乐在这片土地 另一国的流动”】 【。传统的广告大都局 限于 国内或者本土局域 】 上热销也在意料之 中。产 品的包装也刺激着 消费者 的购 买欲 地 区,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观念相对本分 。传统广 望 。当习惯 了中国文化简朴实用包装 ,在跨文化广告 中看 到 告尚未冲出国界,对国际市场形成影响力 ,而跨文化广告顺 罐罐包装精美 的饮料和 富有 西方文化色彩 的标 志、包装 图 应 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虽然对于企业而言广告的 目的都在于

文化变迁维度的阐析

文化变迁维度的阐析

文化变迁维度的阐析
文化具有独特的运行轨迹,这一过程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

在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传递与继替;在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整合与冲突,二者共同反映了文化变迁。

(一)文化的整合与冲突:
1、文化的传播与采借:
引起文化变迁的三个主要过程是:
第一是发明。

第二是发现。

第三是扩散。

影响文化传播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的差异性与相容性程度,封闭与阻隔的文化政策,本民族的文化导向、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等。

文化采借是指对外来文化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判断,选择性的采纳与借用。

2、文化融合:
文化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文化丛相互接触,经过撞击、冲突、采借、整合、调适的过程,一种文化吸收、采纳另一种文化,并使之成为主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文化融合,也称文化濡化。

3、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与斗争。

不同文化是在特定的物质环境、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具有差异性,在接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二)文化的传递与继替:
以人为载体,文化在不同代际之间传承与继替。

在这一过程中,人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文化,而是发挥创造力进行有效的发明与发现,经过一代代的积累,推进文化的进步。

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种双重创造的关系。

(三)消费文化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产品的大量生产,在文化建构与文化变迁上,呈现出一种消费主义的趋势。

人们通过消费具有不同符号意义的商品来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实现与其他群体的区分。

全球消费文化的现状是什么?

全球消费文化的现状是什么?

全球消费文化的现状是什么?
1. 西式消费文化的传播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西式消费文化的传播已经遍布全球。

此类文化
的流行表现在人们的喜好上,比如西式快餐、奢侈品、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
更是经济发达,西式消费文化的传播程度更深入。

2. 消费主义的崛起
随着物质生活的稳步改善,人们的消费欲望也在不断升级。

消费主义
的崛起,让人们对奢侈品、高科技产品等趋之若鹜。

这也成为了一种
文化现象。

但是,消费主义带来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在愈加凸显,可
持续性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3. 线上消费带来不同的文化变迁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消费成为了现代人最常见的购物方式之一。

这种
非实体模式的消费方式,让人们的娱乐方式、购物时间和地点等多方
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部分于线下消费有异的社交互动方式也在形成。

而这种文化现象又在不断推动着消费习惯的变革。

4. 消费素养和积极消费的意识提升
在现代社会,消费素养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重视的部分。

及时消费、合理消费、积极消费、理性消费等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持续和健康的消费模式。

因此,提升公众对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更能帮助人们在日常消费的同时,发挥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全球消费文化的现状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话题。

然而真正能够获得双赢的消费文化,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意识、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等多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文化变迁概述第一节消费和消费文化一、消费一般认为,中文词源考证中,“消费”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浮侈》中,“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以完为破,以牢为行,以大为小,以易为难,皆宜禁者也。

”其中,“消费”是浪费、消磨之义。

从字面便可知它具有一定的贬义,这与中国古代数千年的“黜奢崇俭”的传统消费观念相关。

至18世纪中期后,消费一词逐渐成为较为中性的概念,马克思将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而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消费”慢慢走上了研究舞台,全新的定义和研究范式诞生,从各个学科角度来诠释消费的内涵,消费便有了更多的文化、哲学、社会、心理的意味在。

可见,由消费的定义与内涵,其实已然可以小窥消费文化的变迁了。

二、消费文化关于消费文化的内涵,学界有许多中说法,与消费的定义有褒有贬相似,在中国,学者对消费文化的界定也分褒义、贬义、中性三种主张。

褒义主张学者如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义主张学者如黄平则认为消费文化,或者说是“消费主义文化”,是物质丰盛的时代的产物,是不断追求被现代大众传媒和生产商联合制造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满足。

而中性主张学者则认为消费文化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消费文化是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

本文亦持中性观点。

消费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

而消费文化亦包括了三个层面:表层物质文化、深层制度文化和核心消费价值观。

表层物质文化表现为消费文化中的各种消费品,包括物质、精神及劳务;深层制度文化包括消费制度文化,包括环境、组织架构、行为规范等等;消费价值观则指指导消费行为的指导思想、消费价值取向、消费观念、道德评判等价值观层面。

由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推断出影响消费文化的三个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影响、主观因素(消费主体观点影响)。

其中广告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后两个因素上。

第二节消费文化变迁本文从各时期的主流消费思想为消费文化变迁史的梳理角度,对古代消费思想进行阐述归纳,并从饮食、服饰、建筑及娱乐活动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消费文化史。

一、中国古代消费文化(一)、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没有商业现象,但却有消费思想,它的原始消费规范有:共享规范、均等规范、图腾信仰仪式和禁忌规范等。

其内容颇有共产意味。

之后历代的思想家在论述消费问题时,都一定程度上希望回归到原始社会的理想状态。

原始社会后到阶级社会,则消费分化开始形成,开始有了贫富的对峙。

在中国古代消费文化史的研究中,春秋时期是极其重要的一笔。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大家学派的消费观都各有不同。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都倡导节俭的消费观,而在此一脉相承之外,他们又各自有异处,孔子讲求“礼”,讲求等级消费;孟子讲求以民为本,讲求“天人合一”、合理消费,由此又有“制民之产”之说,主张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荀子则是博采众长,除了吸收了孔孟的思想外,他还提出了消费欲望之说,认为人的消费欲望同经济活动联系深远。

道家老庄则认为应当道法自然,崇尚节俭,泯灭消费欲望;墨家墨子的消费思想亦是提倡“节俭则昌、淫佚则亡”,他提出了一个普天一式的个人消费模型,对衣食住行都有一个详细适当的标准。

法家韩非子的消费思想具有十分先进的理念。

除了奢俭消费论外,他认为人的消费需求是有层次、阶段性的,“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了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此外他还注意到了消费风气的传播,由上及下具有“马太效应”,如“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殍”,又如“齐桓公好紫衣,一国尽服紫”等。

而管子则是在一片崇俭风中一枝独秀,他认为应当在一定的条件下,鼓励奢侈。

在总体上,他仍是主张节俭的,但他认为,应当要重视“富民”,重视消费的积极反作用,鼓励奢侈。

而他对消费风俗亦有专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真是思想上的奇迹!在无数瑰宝之中,先秦时期的消费思想亦有一定的趋向,即黜奢崇俭的总体思想走向。

这一思想在中国数千年传统消费思想中绵延着。

(二)、秦代到明代进入秦汉以后,主流消费思想更加转为节俭。

崇俭逐渐成为上下一致的消费主张。

汉初贾谊主张节俭,批评僭奢,认为“居莫若俭”“今去淫侈之俗,行恭俭之术”。

《淮南子》中亦有“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认为黜奢崇俭是养身、治国之道。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倡自由消费的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一定的工商阶层意识,他的思想超前有远见,但显然与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俭”不甚相符,因此在当时并未受到赞同。

东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消费思想影响甚为深远。

人们的思想从主张节俭崇尚积累代代相传开始渐渐有了施舍意识,开始有了以今世之财易来世之福的思想。

唐宋之后的消费文化在一贯的黜奢崇俭中也有许多新特点,出现了诸如白居易的“知足论”,认为应当安贫乐命、自律节俭,具有消费浪漫主义,颇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感。

而王安石的《王临川集》中则点明了古人节俭却是为了积累财富以一时享受而非投资,因此“积之涓而泄之浩浩”,长期陷入节俭、浪费、贫穷、节俭的循环。

明理学大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放到消费文化上来说,就是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戒掉奢侈之风。

他说,“俭谓节制”奢“有夸张侈大之意”。

因此与禁欲又有不同。

(三)、明清以后由以上可见,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俭”为主题,而到了明末之后,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消费文化于是亦开始变化纷呈。

明后期陆楫《论崇侈黜俭》认为从大局看,奢侈可以致富而节俭导致贫穷,俗奢可以促进商业繁荣和社会富裕。

他区分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消费概念,具有巨大的理论贡献。

郭子章亦批评了传统黜奢崇俭论,认为“奢之为害也巨,俭之为害也巨”,“天地生财,非徒陈积天下,充溢委府,故将有以用之也”。

认为应当寻求奢俭平衡,适当消费。

李渔的消费艺术论则跳脱贫富,认为富有富的消费艺术,贫有贫的消费艺术。

其思想可谓之精湛精美!二、中国近代消费文化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与之碰撞,国民消费文化随着变化,“以依附性的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伦理消费价值体系,缓慢而不可逆地想以独立为基础、自由平等的消费价值体系。

”崇洋消费风气盛行,节俭消费观受到质疑,奢靡之风渐长,享乐主义来到了沿海通商口岸。

传统消费文化开始逐步向现代消费文化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带着极大的地域、社会群体的不平衡。

由此,中国数千年来以节俭为主题,旁生一些波澜的消费文化开始走向了精彩纷呈不断变化的变迁舞台。

而后,这一舞台又因战争而重新落幕上演。

饮食消费。

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晚期,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先进知识分子都无法接受西餐。

但到鸦片战争之后,20世纪初,一些大中城市开始渐渐引进西餐。

1903年《大公报》报道,庚子之后,京津地区西餐馆兴起,“满清贵族,群学时髦,相率奔走于六国饭店”。

而雪茄卷烟、冰激凌汽水等等也相继流行开来。

崇洋消费风气逐盛。

服饰消费。

在这一时期,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旗袍与洋装并行不悖。

融合中西特色的服装设计更是广受欢迎。

姑娘不再缠足,从封建中逐步解放,各种西洋小物件流行开来。

服饰消费的变化,体现着一股自由独立开放的风气。

建筑消费。

《法华乡志》描绘20世纪初的上海徐家汇,则是东有民居店楼马西天主教堂,再西有乡民老屋。

当时世界流行的各种建筑风格齐聚,精彩纷呈的消费可见一斑。

娱乐消费。

在此时期,赛马风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舞厅、酒楼、公园成为市民经常消费的休闲场所。

奢靡享乐之风渐长。

一切消费现象无不体现着两种消费现象的冲突与交融,中国传统消费观念收到了西方消费观念的强烈冲击。

三、中国现代消费文化(一)、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的划分,有的划分方式为,始于1917年五四运动。

对于当时刚刚走上现代化初期的中国来说,移植西方国家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是难以完成的,而引进生活方式就较为简单。

当时的消费方式,更接近中国近代消费文化状况,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奢侈消费之风盛行,与广大民众的贫困两级分化,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五四”运动中,新型知识分子亦成为新生活方式和倡导新消费文化转变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最初的、极有影响群体。

可惜由于这仅是少数人的力量且有流于口号之无力,这带来的消费文化变迁仅仅只是表层的变化,而不触及深层次改革。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30年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大众消费,人们普遍重生产、轻消费。

人们的消费思想依然崇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消费欲望集中在有用性上。

从国家的五年规划中亦可窥见。

国家的一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谨慎消费,先积累后消费,而到了二五计划直至五五计划,全国陷入“左”倾,高积累、低消费甚至是抑制消费。

人们在政府统筹下整体计划性消费,根本没有个性化消费可言。

学者王宁曾将这一时期的消费文化比喻为“苦行者”。

1953年确立了统购统销制度后,大部分消费品都纳入了凭票供应的轨道。

饮食消费。

肉类很少,食用油和白糖等高热量食品一般人难以享用。

服饰消费。

布票很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常态,更有甚者,一家子衣服不够穿,出门者穿。

建筑消费。

多为混合结构楼房,群居生活体现明显——卫生间、厨房等多为共用。

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一个明显消费特征为供不应求、个体消费抑制。

(三)、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居民消费生活发生了三次大变革。

六五计划后,国家政策愈发鼓励引导消费,主张以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以消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一次大变革为1978-1984,进入了摆脱贫困实现温饱时期,新型消费生活方式出现,改革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观念。

如下图:1978年一1985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所示,农村、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皆有提高,且从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来看,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结构改善,逐渐实现温饱时期。

图1.1 1978年一1985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此外,家用电器开始在中国使用和推广,国民开始注重消费生活舒适程度。

电视、收音机的使用也是人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

新型的消费方式出现了。

第二次大变革为1985-1997,精神文化消费快步增长,整体实现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消费意识由追求基本温饱的基本生存满足上升为追求物质精神双重满足。

总体而言,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改革却滞后的环境下,国民消费支出较为狭窄,居民对新兴家用电器、家具的消费需求极大,饮食消费。

对肉蛋奶的消费进一步上涨,体现了饮食消费的提升。

休闲娱乐。

教育、旅游等产业开始逐渐发展。

总体而言,1985年前后,城市居民已基本解决温饱,并逐步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消费跃迁。

但随着改革重心从85年由农村转向城市,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农村工业的资金密集趋势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