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

尽管科学家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研究人员认为,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你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你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但让人不解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引发大脑开始这个重建过程?这个谜团继续等待科学家们去寻找答案,但有20个事实是已经科学家证实了的。
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使用有色纸,
颜色能帮助记忆。
2.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3.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你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4.大脑像发动机,它需要燃料。大脑是一台珍贵而复杂的机器,所以你必须给它补充“优质燃料”。垃圾食品、劣质食品、所有化学制品和防腐剂,不仅损害身体,还削弱智力。英国一项新研究显示,饮食结构影响你的智商。
5.大脑是一个电气化学活动的海洋。电和化学物质在水里能更好地流动,如果你脱水,就无法集中精力。专家建议,日常生活要多喝水,保持身体必需的水分,而且一天最好不要饮用相同的饮料,可以交换着喝矿泉水、果汁和咖啡等。另外,研究资料显示,经常性头痛和脱水有关。
6.大脑喜欢问题。当你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7.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果你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8.大脑和身体经常交流。如果身体很懒散,大脑就会认为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点都不重要,大脑也就不会重视你所做的事情。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你应该端坐、身体稍微前倾,让大脑保持警觉。
9.气味影响大脑。香料对保持头脑清醒有一定功效。薄荷、柠檬和桂皮都值得一试。
10.大脑需要氧气。经常到户外走走,运动运动身体。
11.大脑需要空间。尽量在一个宽敞的地方学习,这对你的大脑有好处。
12.大脑喜欢整洁的空间。最近的研究显示,在一个整洁、有条有理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为什么,因为接受了安排外部环境的训练后,大脑学会了组织内部知道的技巧,你的记忆力会更好。
13.压力影响记忆。当你受

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
14.大脑并不知道你不能做哪些事情,所以需要你告诉它。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大脑说话,但是不要提供消极信息,用积极的话代替它。
15.大脑如同肌肉。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大脑都是可以训练和加强的。毫无疑问,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不要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这只能使大脑老化的速度加快。专业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才能有突出表现。所以你一定要“没事找事”,不要让大脑老闲着。
16.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
17.大脑的理解速度比你的阅读速度快。用铅笔或手指辅助阅读吗?不,用眼睛。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你的眼睛更快地移动。
18.大脑需要运动。站着办公效率更高。
19.大脑会归类,也会联系。如果你正在学习某种东西,不妨问问自己:它让我想起了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记忆,因为大脑能把你以前知道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
20.大脑喜欢开玩笑。开心和学习效率成正比,心情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所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最常见的负性自动思维

有好的自动思维,也有不好的自动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概括出了12种最常见的负性自动思维。

(1)两极化。即“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只注意事物的两极,忽略中间阶段。如,“不成功,就是失败”,“不是好人,就是坏蛋”。

(2)“糟透了”。事情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但我们容易将自己遭遇到的事情看成是“最可怕的”、“无可救药的”,由此陷入极端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如,“考不上清华北大,我就彻底完了”、“她不爱我,我是最不幸的”。

(3)过度谦逊。为了不让人说三道四,我们习惯性地忽略或否定自己的积极素质。如,“这次成绩好,是因为我运气好”,“我修好了机器,但这谁都能做到”。

(4)情绪推理。即将糟糕的情绪当作事实来看待,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如,“这个人让我不舒服,他一定是个坏蛋”,“我觉到好悲伤,一定是他不要我了”。

(5)贴消极标签。忽视实际情况,给自己、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我的工作没有价值,我一钱不值”。

(6)最大化/最小化。夸大消极面,缩小积极面。如,数学得优是因为我的运气好,语文刚及格说明我多么笨。总之,“我不是学习那块材”。

(7)度

人之心。以为自己能懂得别人的心思,将自己的推断当成事实,既不理会其他可能性,也不验证。如,见了面也不打招呼,一定是他瞧不起我。

(8)以自我为中心。以为大家都会像自己一样想,以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他人看事物的方式,或坚持认为他人应该遵守与自己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生活准则。如,我认为妇女应操持家务,所以我妻子应把家务活都包了。

(9)假设=结论。不看事实,从假设出发直接得出结论。如,今天我上楼走了13个台阶,听说数字13不吉利,我今天要倒霉了。

(10)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几件事推断出一个全面的结论。如,碰到了一个骗子,便认为天下到处都是骗子。

(11)“应该”和“必须”。抱有一些精确固定、刻板僵死的观念,用这些观念来约束自己和别人。如,我必须做一个成功的人;我应该赢得所有人的欣赏;别人必须公平地对待我等。

(12)不相信他人好的评价。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好的评价。如,别人表扬我,是因为别有所图,或者出于礼貌,或者是不了解我。

改变:成为自动思维的主人

“面对同事魁梧的儿子,让你回到了过去?”张亮问道。

“是。”何伟抽泣着说。

“‘这小子长得这么吓人’,你这个自动思维的意思其实是,‘这个小子长得和我的高中同学一样吓人’?”

“是,我现在明白,就是这么一回事。”

何伟说,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不止这一次,甚至每次在大街上看到身材高大的中学生,他的心里都会“一紧”,都会产生“这小子长得这么吓人”的自动思维,并由此产生排斥感。

“可能,还有想上去和他干一架的愿望?”张亮问。

“应该有,不,的确有。所以,我不想让他们靠近,也是因为我不想和他们发生冲突,因为我知道,与他们无关。”何伟说,“但是,这和我没有结交同性朋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同事们多数是南方人,他们多数都长得瘦小,面对他们,我并没有‘一紧’的感受。”

“这像不像你与一般的初中同性同学的关系呢?”张亮问。

对话到这里,何伟说,他全明白了。他明白,自己正在延续中学时与同性的关系。那时,他们取笑他,他知道“他们不喜欢我”。而“他们会取笑我”、“他们不喜欢我”内化成了他的自动思维。现在,他一面对同性,这种自动思维就会冒出来,令他对同性产生排斥感,从而远离他们。

要努力“活在当下”

但是,怎么才能改变这些自动思维呢?何伟问。

张亮说,首先,他要学会注意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的自动思维,“我们就是自动思维的奴隶”。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的自动思维,“

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动思维的主人”,就有了重塑自动思维的契机。

其次,发现自动思维后,我们要明白,尽管经常说,我们要“活在当下”。但实际上,我们必然是“活在过去”。我们以为,我们和身边人建立的都是“此时此地”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是在延续过去的关系模式。如果现在的关系不好,不要轻易地将责任推给对方或自己,而是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延续了过去什么模式。

我们常说“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但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更贴近事实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强迫性重复”。就是说,我们总是在重复过去,如果过去幸福,我们就重复幸福,如果过去是灾难,我们就重复灾难。很多人是在自己生活中制造了一个灾难,后悔不已,但接着又去制造了同样的灾难。当你发现自己在这样做的时候,就要反省一下,是什么样的自动思维左右自己一次次掉进同样的陷阱。

再次,要努力“活在当下”。当再次面对同性时,一出现“他们不喜欢我”、“他们会取笑我”等念头,何伟就要告诉自己,这是过去的结论,不适合现在。

其实,现在的同性同事和朋友不仅不取笑何伟,而是非常尊重并喜欢他,这是“此时此地的事实”,要将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实上来。你越相信这一点,这个事实就会不断重复,等它重复得多了,你就会形成新的自动思维,那就是“他们喜欢我”、“他们尊重我”、“他们爱我”。

认识自动思维形成的脉络

有没有感觉到,你陷入了某种心理困境,抑郁、恐惧、伤心、焦虑、内疚……久久不能自拔。而且你知道,这些情绪太过了,明显有点不合理。

如果有这种感受,那么,试着找一下你的负性自动思维吧,你很有可能正在做它的奴隶。

拿出一张纸,画成五列,依次标上ABC。

A就是诱发性事件,B就是信念,C就是情绪。

先完成A,写下你遇到什么事了。接着写下C,梳理一下你的情绪。接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每次产生负性情绪前,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一闪即逝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自动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只记住了情绪,忽略了自动思维,但它才是情绪的决定者,才是让你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的“罪魁祸首”。

好的,找到了B,是吧?

接下来,和自己辩论一下,看看这个自动思维是不是明显不合理。可能,你会像何伟一样,立即就明白了自己自动思维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也可能,你发现,尽管你知道这个自动思维不合理,但你内心中仍然有一个声音在说“我知道它不合理,但我就是这么想,我就是这么认为”。

如果有这种声音,那么你就需要静下心来,追

本溯源,想一想这个自动思维是在过去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的。那个顽固的声音就属于过去。如果你找到了这个自动思维形成的脉络,这个声音的说服力就小了很多,你的内心就多了一点自由。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找到了自动思维,也找到了自动思维形成的脉络,但内心那个声音仍然很顽固,拒绝让步。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应该去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切记,不要把你的一切情绪都归于此时此地,归于现在的事件,现在的关系,现在的你或者别人。要切记,导致你负性情绪的罪魁祸首是你心中的信念,而那属于过去。

信念决定情绪

不合理信念导致不合理情绪

通常,我们认为是一件事情引发了我们某种情绪,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是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譬如,男大学生John和Joe,在校园里碰上同班女同学Babara,两人齐齐和她打招呼,但Babara没理会他们,低着头走过去了。John的第一反应是,“哦,她可能正在想事情,没看到我们。”Joe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会这样?太傲慢了吧,故意不理我们。”

同样的事情,引起了两人不同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还会接下来让两人与Babara发展出不同的关系。之所以如此,并不是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John和Joe的信念,即隐藏在他们第一反应背后的信念。John的信念是宽容和自信,他能在第一时间站在对方角度着想,而且相信别人和自己不是一回事,自己不交流就不会知道对方怎么想。但Joe的信念则是“以己度人”,他自己怎么想,就以为对方就是怎么回事。

按照埃利斯的说法,John的是合理信念,Joe的是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可以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恰如其分的情绪反应,不合理信念则容易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事件只是情绪的间接原因

我们的信念藏在言语中,我们的自动思维就是我们信念的线索,通过它可以追踪到我们内心中的信念。而不断出现的自动思维,也不断强化着我们的信念。“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我们的思维和情绪”埃利斯如是说。

根据这番理论,埃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一般被称为ABC理论。

A即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我们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我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后果,即我们的情绪以及行为(Consequences)。

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情

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决定的。

通常,我们认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C)是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我们的反应是“此时此地”的。但实际上,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B引起的,而B肯定是形成于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