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教学应对策略和方法。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以适应高考数学考试的变化。
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此外,新高考背景下,学生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高考挑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数学核心知识,包括函数、几何、代数、概率与统计等模块,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熟练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题的关键步骤。
(4)提升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高等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3)培养勇于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
(5)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中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探析
知识文库 第24期普通高中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探析李巨龙新高考改革序幕已经拉开,与实力较强的老牌名校相比,许多普通高中在招生时会遭遇更为强烈的竞争。
高考制度改革对于高中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等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普通高中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改革挑战,需要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与教学特色进行培养计划调整,对招生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有助于为普通高中带来更多优质生源,从而促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1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策略为了更好面向未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外语多考、取消文理分科、两依据一参考、减少批次等高考新政带来了全新的人才观和录取模式,上海、浙江及北京、海南等先行试点省份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策略。
2020年四川省新高考改革政策也将出台并落地,作为“国贫县”的普通高中,必须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思谋新高考改革的应对策略。
1.1 重新定位学科设置,提供个性化选择上海市与浙江省的改革方案,均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这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也要求大学对专业所需选考科目进行公布。
在四川省的改革实施方案当中,也取消了传统的文理分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大学的要求进行选考科目的选择。
从改革来看,这种改革方案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选择自有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的因材施教,能够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探索全新培养方案,实现差异化培养从新高考改革要求及目前高中培养凸显的问题来看,普通高中应该为迎接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做好充足的准备。
一是需要对学生潜在的选考方式进行预测,并针对不同的选考方式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学生生涯规划培育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针对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二是要引导学生学科选择与大学专业接轨,使其所选择的学科能够更好地面向未来的大学专业,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和素养等的储备。
应对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应对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应对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包括考试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调整。
其次,我们需要针对新高考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此外,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最后,建议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关键词:新高考;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
新高考改革对英语考试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探讨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入手,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们将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启示,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高中生提供一些实用的英语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新高考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探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调整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索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包括考试形式、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调整。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新高考的要求,我们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语言知识传授方面,除了基础的语法和词汇教学,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能力和翻译能力。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
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们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以下是新高考的教师应对策略:
一、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
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掌握新高考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新高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们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的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摘要: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单独招生考试向统一招生考试过渡阶段(1949—1951年),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1956年),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1965年),停废高考阶段(1966—1976年),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年),高考改革探索时期(1985—1998年),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2013年),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至今)。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应对建议1新高考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1.1选择性理念得到充分落实,获得了学生和高校的认同本次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选择性理念为主导,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批次的升学考试,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学生考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提升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
从高校角度来说,通过选考科目的设置,可以选拔录取到更多适合专业培养的高质量生源,促进不同专业的特色发展。
1.2从中学教育来看,推动了中学内涵式发展本轮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良性竞争,为学生合理减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原则。
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中学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为保障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在此次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3从录取情况来看,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和满意度新高考改革前,各省高考考生可以填报6~8个志愿,填报志愿数量比较少。
改革试点后,各省考生可填报志愿数量为24~112个不等,填报志愿数量的增加使得考生志愿填报的选择性大大提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结合高校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进行志愿填报,这大大提升了考生与高校之间录取的适配性。
其中,浙江、山东等省考生志愿平行到“专业(专业类)”,考生志愿填报率高、退档率低,考生满意度高。
新高考应对措施和方法
新高考应对措施和方法以下是 6 条关于新高考应对措施和方法:1. 嘿,你知道吗?新高考来了可别怕呀!就像打游戏遇到新关卡,咱得有策略!比如选科,这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搭城堡,一定要选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呀!我认识个同学,他就根据自己对物理的热爱,果断选了物理,现在学得那叫一个带劲!那你呢,想好怎么给自己搭城堡了没?2. 新高考,那可是个大挑战!但咱得迎上去呀!学习方法得变变啦!不能再死记硬背咯。
可以像探索宝藏一样,把知识一点点挖出来,理解透彻。
就好比学历史,别光背时间和事件,要去感受背后的故事呀!我朋友就是这么做的,成绩提高得可快啦!你还不在学习上也来点新花样?3. 哎呀,新高考就像一阵风,咱得抓住它的方向!多参加课外活动呀,这能让你全面发展呢!好比说参加科技竞赛,那简直就是给自己加了一双翅膀。
我有个学姐,参加了各种比赛,能力超强!难道你就不想给自己也加加翅膀?4. 新高考可别乱了阵脚呀!合理安排时间就像给生活搭桥,稳得很呢!每天定个小计划,该学习就学习,该放松就放松。
我一哥们就做得特别好,学起来高效,玩起来也尽兴!你呢,是不是也该给自己搭搭这么个稳当的桥啦?5. 哇塞,新高考要求咱得更独立思考呢!就像独自探险,得自己找路呀!遇到问题多想想,别总等着别人给答案。
想想看,要是数学题都靠别人讲,那怎么行!我邻居妹妹就特别会自己钻研,成绩可棒啦!你也该试着自己去探探险吧?6. 新高考啦,心态得超好才行呀!就跟运动员比赛一样,别紧张!一次没考好算啥,下次再努力呗。
我自己就有过考差的时候,但我没灰心,继续加油。
你也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在新高考中闯出一片天!所以,别怕新高考,勇敢地向前冲吧!我的观点结论是:新高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新高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3)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二、新高考政策概述 (4)2.1 新高考政策的出台背景 (6)2.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特点 (7)2.3 新高考对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的影响 (8)三、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中面临的挑战 (10)3.1 考试制度改革带来的挑战 (11)3.2 考生多元化需求带来的挑战 (12)3.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挑战 (13)3.4 招生管理体制创新的挑战 (14)四、应对策略 (15)4.1 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 (16)4.2 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7)4.3 优化招生计划和招生方式 (18)4.4 推动招生管理体制创新 (19)五、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20)5.1 案例选择与介绍 (22)5.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3)5.3 对案例的启示和借鉴 (24)六、结论与建议 (25)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26)6.2 对未来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27)6.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8)一、内容概述新高考制度下,高校招生工作的定位和目标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调整招生策略以适应新形势?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优化招生宣传和选拔工作,提高生源质量?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强招生管理和监督,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新高考制度下,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强与其他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新高考改革的顺利实施?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使得高中学生在选科、志愿填报等方面的自主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高考制度有助于选拔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新高考制度也给地方本科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如如何适应新的考试模式、如何确保招生公平公正、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等。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
教学的新高考应对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各地推行。
新高考带来了诸多变化,如考试科目组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这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深入理解新高考政策首先,教师和学校管理层要对新高考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了解新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标准、志愿填报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新高考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3+1+2”或“3+3”的选科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选科时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进行综合考虑。
教师要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解读这些政策,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二、优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新高考的选科模式,学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保证必修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同时,要加强课程的整合和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新高考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规划。
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
可以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体验活动、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选科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新高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完善评价体系新高考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了考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新高考背景下,教学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体系与考试内容之间的断层感。
新高考体制下,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与深度;而考试内容仍然主要围绕着各类考试,注重考点与应试技巧,导致学习过程与考试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感。
二、学生自主性提升难度较大。
高考评价体系改变,不再单一地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之前也增加了很多。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更多的自主性、探究性,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方法。
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提升自主性的难度较大。
三、教学内容难以贯通。
新高考体制下,课程设置更加开放,需要在各类学科之间进行精心的串联与融合。
然而,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复性,一些学科的教学难以重心突出,难以把握掌控。
针对以上教学困惑,教学应对策略如下:一、加深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更多的跨学科活动,引导学生把学科之间的联系找到,并在这样的学科交叉中探索其中的深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可溯性,助推学生在学科之间达成知识传递与应用端粒的连贯性。
二、引入思维导图等关联展示技法。
思维导图等技法可以在展示与感悟学科之间关联的同时,让学科之间的知识快速重叠,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解决考试与知识点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三、探索个性化教育方式。
新高考体制下,个性化教育方案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适应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设立“多元评价制度”,引入学生个人兴趣化的教育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备自主性与探究性。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应对策略,需要注重课程体系性构建,更能引领学生走向综合素养领域。
同时,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多样化的策略同时运用,以高效带动学生的科学学习、全面优化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高中教育在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考备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备考策略,以应对新的考试形式和要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注重思考,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新课程还扩大了考查的范围和难度,要求学生掌握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知识,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每个时间段,高效利用时间和精力进行备考。
其次,要善于整合知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性,即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具备将知识进行整合并应用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分析和梳理知识点,找出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应对复杂多变的考试内容和题目。
第三,要重视实践。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和实验,探索新知识和新领域。
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实验、考察、讨论等,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最后,要注重自我评价和调整。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要求学生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
同时,需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以更好地应对考试。
综合来看,新课程改革为高中生进行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知识体系和考试形式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学生需要采取上述策略进行备考,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善于整合知识,注重实践,重视自我评价和调整,以实现自己的备考目标。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新高考模式的推行,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学生不再被固定在文科或理科的框架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例如,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再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而要更多地运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辩论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相应地改变。
由于学生选择的科目不同,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可能不再适用。
走班制教学将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适应走班带来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不断提升。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单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单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困惑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学困惑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困惑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新高考改革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新高考中,知识面广、深度大,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由于初中教学质量的不同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储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 考试形式的改变新高考中采用的是综合考试,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单一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应对策略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
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对于学生的知识欠缺,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等多种方式,确保学生成绩的提高。
3. 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多种任务和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或者采用数学建模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困惑及教学应对策略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教育教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困惑。
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对考试形式的改变,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着许多教学困惑,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
教学困惑一: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新高考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深入。
这对于教师来说,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教材,掌握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教学困惑二:教学方法的改变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困惑三:评价方式的改变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变。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
这些评价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教学应对策略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更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教授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应对策略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教学应对策略三:多样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评价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如参加教育培训、阅读教育书籍、与同行交流等。
新高考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惑,但是只要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变革,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成为了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我们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机遇1.1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新的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
这些新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资源与教育视野。
学生们也更容易获取各种知识,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1.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和新高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培养。
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培养出更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储备。
1.3 引导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时代新课程的出现,注定了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相对传统的知识教育,向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4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新高考的改革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注重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自己的特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挑战2.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现状使得教育发展不平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2.2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其整体素质对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
2.3 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使得学生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从《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获悉,近日,由该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报告》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除了上述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是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报告》认为,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报告》判断指出,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2024年高考新政策解读
2024年高考新政策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高考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年高考新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分析、应对策略四个方面,对2024年高考新政策进行解读。
一、政策背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考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推出了2024年高考新政策。
该政策旨在优化考试评价机制,科学选拔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主要内容1.考试科目改革2024年高考将实行“3+1+2”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加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再加两门自选科目。
2.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
3.招生方式改革高校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方式,即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
4.自主招生改革自主招生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取消了竞赛获奖者的限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影响分析1.考试科目改革的影响实施“3+1+2”的考试模式,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考试内容改革的影响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综合素质。
3.招生方式改革的影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方式,将有利于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自主招生能力和水平。
4.自主招生改革的影响自主招生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将有利于选拔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挑战:1. 高校招生部门面临的挑战: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高考制度为高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而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引发生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高招评价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重新调整招生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些变化。
2. 高中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高中教育部门需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3. 学生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1. 高校招生部门的应对策略:高校招生部门需要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合适的招生政策,确保人才流动的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招生部门还需要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高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高中教育部门需要与高校招生部门密切合作,理解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高中教育部门还需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育部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校学习做好准备。
3. 学生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生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和科学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和科学应对策略摘要:我国教育在社会发展下进行了应试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高考模式,在此背景下的高中教学管理显现了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水平。
对于此,需要采取科学应对策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班级管理困难,教学评价不准确,教学设施缺失的问题,保证选课走班制得到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发展信息化教育,为高中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高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教学管理;科学应对前言:新高考改革让高中教学有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制度上从传统的文理科,变成“六选三”,由学生自主进行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历史、政治选科。
这种改革让高中阶段教育需要重构教学结构,以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
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问题分析1.走班制开展受到师资力量限制新高考让高中教学从文理科变成自由选择,而六选三的组合有20多种,需要开展走班制,保证学生的学习得到教学。
但是走班制下,班额增多,很多高中教学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现有的教师无法满足走班制教学开展的需要。
同时新高考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老教师精力和体力无法满足走班制的教学工作强度。
在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的学科选择出现两极化,地理和生物的选择远大于物理和化学。
这种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走班制教学的开展难度[1]。
1.班主任班级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班级管理是高中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
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由行政班的班主任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做管理,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等。
但是在新高考的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在行政班只学习数语外,其余科目的学习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走班学习,学生在固定班级中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减少,造成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难以有效开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也缺乏充足的时间做教育管理。
班级管理缺乏有效性,会导致学生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学习中的违纪违规情况增多,并且心理辅导很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中生的学习和备考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养,而高考备考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结合高考备考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效备考策略。
一、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再只以应试为目标,而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备考不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是为了自身的终身发展需要。
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备考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手段,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不宜采取“赶鸭子上架”式的学习方式,而是要通过科学的学习规划,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跨学科综合学习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跨学科综合学习,以提高备考的效率和质量。
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实验研究等形式,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备考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五、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考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采用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不再只依赖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和自习,而是要注重拓展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以尝试线上学习、实地考察、参与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高考备考也同样需要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杭州师范大学一周的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新”字。
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是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
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浙、沪新高考试点改革是新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
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新制度的利弊效应也逐渐得以显现,并且越来越清晰。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
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
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
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
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
改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
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
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
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一、新高考解决的困惑新高考符合“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教育规律,有利于全面实现学生的学习选择。
解决了课表编制、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师潮汐、教室不足的五大困惑。
而且加强了课程的领导力与建设力、教学创新力、考试的适应力。
二、新高考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普通高中的“三新”1、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2、新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新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了解了新高考其实就是进一步完善弥补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在日趋完善的教育改革中,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
1、教育是要成就人立德树人是目标,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分数,在育人方面核心素养里面要求德育的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扑下身子多学习,触类旁通,提高自身素质和涵养。
2、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面对新高考,新挑战,我们教师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做有魅力的优秀者,而不是教书匠,讲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如果不与时俱进,也许会被学生淘汰。
3、教育的主题是创新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如果工作没有创新意识,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变则通,通则达,只有不断创新,学生才不会有厌倦情绪,才能有兴趣去学习。
当然课改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减负”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其成效却一直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
多年以来,高考被视为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根本决定因素,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减负”成为一个基本价值导向。
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则直接指出“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故“减负”也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高考试点改革的这一出发点无疑值得充分肯定,而且也是社会大众的一个期待。
浙江新高考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初衷是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希望借此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
但问题在于,“多次分散考试”制度下学生有关学业负担的体验是否一定优于“一考定终身”下的学业负担体验学生在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方面果真可以相对更轻松更幸福“多次分散考试”与“一考定终身”,究竟哪种制度设计下学生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更重这恐怕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
表面上看,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选考科目制度设计,将原来统一、集中的“高考”部分地分散至高二与高三阶段。
但实际上,“多次分散”考试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后,其复杂性远远超乎当初的预想。
高考压力不是一种总量固定的压力,而是一个可以无限裂变的变量;其并不随着分散设计而减少,相反分散至哪一阶段,哪一阶段就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
不仅如此,高考选考、学考虽从高二年级才开始,但在当年10月底,也就是高二上学期开学不久即进行。
而学生为了准备这种选考、学考,尤其是前者,不得不在高一下学期乃至暑假期间辛苦备考。
结果不是减轻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相反而是增加了考试压力与紧张心理。
原本可能是高三紧张一年,现在是三年都很紧张;原来是高三忙碌一年,现在三年都忙碌。
二、竞争的合理性问题:基于能力还是基于策略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所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
这种计分制度,较之复杂的标准分相对简单得多,也确实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正如标准分并非完全无缺一样,等级赋分也可能发生弊端。
采行等级赋分制,其样本必须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且满足正态分布。
很显然,在浙江新高考选考第一次考试中,绝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几乎很少参与报考,因此其考生群体既不具充分代表性,又无法保证符合正态分布。
这样,不仅某一科目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考生群体的异质性导致了等级赋分的不等值性问题,而且不同科目不同考生群体之间的异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等级赋分的不等值性问题。
“由于选考科目是按科目、考次和固定比例赋等级分,不同科目的报考对象是不同的,即不同科目的考生能力分布是有差异的。
”这也就是当前浙江新高考选考制度中所存在的“田忌赛马”错位竞争问题。
高考是一个复杂的竞争系统,既包括考生之间的博弈,又包括高中校之间的博弈,尤其是重点大学、“一本”升学率的博弈。
考生之间与高中学校之间的博弈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但又不完全相等同。
在新高考选考制度下,普通高中为避免“遭遇”重点高中考生同场同次竞争,选择避开后者的错位竞争策略。
中等水平、能力的考生如果与高水平、高能力考生同场次竞争,排名势必靠后,一般所获等级分较低;但其若与低水平、低能力的考生同场次竞争,则可排名靠前,从而获得高的等级赋分。
高考招生选拔,究竟应该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依据,还是以混淆考生能力与成绩的竞争策略为依据毫无疑问,应该以学生实际能力、水平为根本依据、实际依据。
报考应考、备考策略当然重要,不应一概否定,但能力、水平本身无疑更为根本。
当选考策略、应考策略足以混淆能力、水平与考试分数,从而在二者之间造成相反性的错误赋分时,必须对于滋生这种错位竞争策略的制度空间予以修正。
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新高考选考科目的难度与区分度问题。
在近几年考试难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高考本来即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分度问题。
此次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其试卷是通过在学考基础上增加若干题目而形成,这样也比较容易造成难度与区分度问题。
尤其是不同次学考、选考之间,容易出现难度差异问题。
据不少考生反映,2016年4月份的选考与学考试题,就比2015年10月份更难一些。
这一点提醒我们,关于新高考选考科目,包括学考部分,恐怕还应对其难度与区分度给予一定关注。
由于错位竞争策略高能力、高水平的考生可能获得低等级分数,而低能力、低水平的考生可能获得高等级分数。
一旦出现这种问题,不仅考试选拔的效度、区分度无从谈起,而且效率与公平也都无从谈起。
针对“田忌赛马”策略造成的竞争不充分,以及考试分数不等值等问题,有人指出随着改革的综合推进,竞争将会越来越充分,如此,不同次考试的考生群体之间将会达到基本均衡。
届时,所谓的考试分数不等值以及区分度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笔者并不完全认同。
笔者并不否认随着综合改革实践的推进,尤其是“田忌赛马”错位竞争策略所致弊端的显现,考试竞争将可能越来越充分。
但问题还在于,在浙江新高考选考制度设计中,其首次选考安排时间过早。
假如这一点不改革的话,便意味着将有大量考生在高二上学期开始不久就要参加高考选考。
其实,第一次学考安排如此之早也同样存在弊端。
学生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往往需要同时学习大约十来门课程,无论对于他们的身体还是精神来说都需要承受一种很大的负担,而且学习效果又难以保证。
在以往高考制度下,教学容易做到井然有序;而在新高考选考如此之早的制度安排下,教学秩序的保障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在高二上学期即进行选考,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按照正常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否在这一时间完成并备考充分即使按照赞可夫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占主导的教学原则,恐怕也难以在一年时间即完成高考招生选考科目的备考工作。
更何况,假如首次选考即获得高等级赋分,还可能造成有意暂停或忽略该选考科目学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