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合集下载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汉字—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现代汉语课件)

汉字—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现代汉语课件)
(四)更改生僻地名用字
从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用 同音的常用字代替了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 使用的生僻字,共精简生僻字30多个。 例:雩都县 于都县 例:寻邬县 寻乌县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五)整理异读词
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于1957年、1959年、 1962 年 先 后 发 表 了 《 普 通 话 异 读 词 申 音 初 稿 》 , 并 于 1963 年 辑 录 成 《 普 通 话 异 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 例:庇bì 殊shū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
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 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对汉字进 行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这项工作叫做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定量
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国 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 字 表 》 , 确 定 了 常 用 字 2500 个 和 次 常 用 字 1000 个 。 1988 年 5 月 国 家 语 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 字表》,确定了通用汉字7000个。
汉字的整理 和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 和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改革问题 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改革问题
文字改革包括文字制度的 变革和文字内部的简化、 整理两方面的内容。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
• 简化汉字 • 整理异体字 • 规范印刷体字形 • 更改生僻地名用字 • 整理异读词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定序
定序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汉字的排序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法。 义序法,按照字义排列字的顺序。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包括部首法、笔画法和四角号码法。 音序法,按照字音排列字的顺序,包括声韵法、注音字母法、汉语拼音排序法。

规范化标准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语言政策与

规范化标准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国语言政策与

规范化、标准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重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颁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它以我国的语言文字基本政策为基础,全面总结了我国在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管理以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根据宪法精神和新世纪国情审慎制定的。

它的颁布和施行,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开创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我国语文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深远。

在颁布10年后的今天,重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又有许多新认识,又有许多新收获。

一、规范化、标准化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目的,正如该法第一条所言,是“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在立法宗旨中,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核心目标。

这是因为:第一,规范化、标准化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正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原副主任汪家镠2000年7月3日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的那样,“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

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改名通知中,将“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作为国家语委的重要任务。

1986年1月,全国第一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进入新时期。

正如汪家镠所说的那样,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是“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主要标志的”。

国务院赋予国家语委的工作任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条所阐明的立法宗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草案)》的说明以及10年来的语言文字工作实践,都说明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1986年以来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当然也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字、中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阶段。

1. 古代文字古代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以铜器铭文为主要载体。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式,被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2. 中古文字中古文字主要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简化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楷书是隶书的规范化形式,成为书法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速度较快,书写流畅。

3. 现代文字现代文字主要指现代汉字,它是在中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现代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读音经过多次改革和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字形和音韵系统。

二、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形象化、象形化、指事化和会意化四个阶段。

1. 形象化阶段形象化阶段是文字最初的阶段,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形状相似。

例如,甲骨文的形状就像动物、人物和日常用品的形状。

2. 象形化阶段象形化阶段是文字逐渐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

文字形状开始简化,但仍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金文中的一些字形已经再也不彻底像实物,但仍能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

3. 指事化阶段指事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逐渐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相似,而是通过线条和笔划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例如,篆书中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与实物联系起来。

4. 会意化阶段会意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有任何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组合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现代汉字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从字形中判断出意义,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理解。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6)换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 例如: • 响(響 )惊(驚 )窜(竄 )宝(寶 )
• 張千惠 黃蘊雅 張虹 樸美玲 陳璐嘉 張思楠 邢揚 孫安祺 陳成)整理异体字
汉字存在不少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异体字。 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联 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对810组异体字进行整理,淘汰了 其中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3个。后来恢复 了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淘汰异体字数为 1027个。例如: 烟[煙菸] 炮[砲礮]
(1)类推简化
简化一个繁体字或繁体字的部件,可以类推简化一系列繁 体字。类推简化可以使一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有对应规 律。这种简化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简化形声字声旁的,如: 优(優 )苹(蘋 )扑(撲 )灯(燈 )袄(襖 ) 长(長 ):伥(倀 )张(張 )怅(悵 )帐(帳 ) 简化形声字形旁的,如: 贝(貝 ) 简化会意字部件的,如: 车(車 )军(軍 )库(庫 )
(2)同音或异音代替
在意义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单的同 音或异音字代替繁体字,既减少了字数, 又突出了表音的特点。例如: • 同音代替:丑(醜 )范(範 ) • 异音代替:斗(鬥 ) • 情况特殊:干(幹 )
(3)草书楷化
• 草书笔画简单,多是一笔书,打破了楷 书的形体和结构,但笔画不清晰。把群 众比较熟悉的草书的笔形改用楷书的写 法,就可以达到减少笔画的要求。例如: • 张(張 )专(專 )书(書 )晓(曉 ) 为(為 )
金紅婷 劉慧敏 韓揚 陳玉 俞羚 劉舒萍 高治荣 王歌 周洋 楊小詩 餘冬麗 趙金鼎 高強 馬昊宇 許本旭 郭國喜 項金志 徐邦柱 韓東曉
(三)其他整理
(1)整理异读词
• 如果说多音字给认读、记忆汉字带来了困难,那么一字异读则是影响 汉字交际功能的障碍。规范异读词的读音是字音规范化的一项重要工 作。 • 新中国成立后,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很早就开始了这项工作。1956年1 月,中国科学院组成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57年10月,普通话审音 委员会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和本 国地名审音表初稿》,共收异读词666条(其中包括一小部分词组)、 地名170个。之后,又陆续搜集了第二批异读词加以审订,于1959年7 月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续)》,共收 异读词569条。1962年12月,又在《文字改革》杂志上发表《普通话 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第三编)》,并对正、续编中所审的音,在个别 地方作了修改。1963年把三次发表的《审音表初稿》辑录在一起,以 《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的题目发表在《中国语文》杂志 1963年第1期上,总共审订异读词1800多条。《审音表》公布以来, 受到文教、出版、广播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现代汉语语音规范 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汉语现行汉字

现代汉语现行汉字

小篆,从又从一,“又” 是手形,“一”为指示 符号,在手下之左侧, 指的是手掌以下约一寸 的地方,即中医诊脉的 部位,又称“寸口”。 所以,“寸”的本义是 指寸口,为经脉部位名 称。又形容极短或极小, 如寸土、寸步、寸阴等。
甲骨文的“欠”字,像 一个跪着的人,昂首张嘴, 大打哈欠的样子, 它的本义就是“张口出 气”,也即打哈欠。以欠 为偏旁的字,如吹、歌、 歇等,大都与“张口出气” 有关。
1.构造原理
汉字是具有字理的文字。 现行汉字是对古代汉字的继承和发展,从构 造上考察,古今汉字的不同集中表现在汉字 发展的形声化趋势上。 这一现状的形成,与象形、指事、会意等造 字法的局限性和形声造字法的能产性分不开。
新字 绝大多数是用形声造字法造出来的,如:
钒、钛、氘、氖、氚、猹
由于古今字音的演变,相当一部分形声字的 声旁丧失表音功能.如:
3.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
楷书 楷书产生于汉末,由隶书楷化而成。 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由隶书写法简化而来, 是介乎草书与正体字之间的一种流畅的手 写体。
现行汉字的印刷体仍以楷书为范式。 采用楷书和楷书的印刷变体。常用的有 古宋体、仿宋体、大宋体和黑体。
(二)构造
汉字的构造包括:
构造原理
结构系统
金文
通常主要指西周铜器上的汉字,也是研 究汉字的重要文字资料。 在文字构造上,形声字进一步增多,汉 字发展的形声化趋势进一步明朗。
篆书
大篆(籀文) 主要特点是:象形符号进一步失去象形 性;笔画线条化,匀称、柔婉;构形较复 杂,字形趋于方块形,比金文工整。 小篆 也叫秦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省改而成, 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 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
2.向现行汉字形体过渡
隶书(秦隶 汉隶) 隶书与篆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 字形转为扁平,笔画进一步简化; 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 并显出波势,后期的隶书还运用挑法 。

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为什么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导语:普通话是要求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规范化指的是促使全社会遵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语言文字使用标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内容。

语言文字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其中标准化是指研究、制定并颁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诸要素的,要求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规范化指的是促使全社会遵照国家颁布的各项语言文字使用标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从语言文字同社会的关系上看。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是基本的社会形态,而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它无处不在,随时随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一方面,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受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制约,另一方面,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或牵扯、促退作用。

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来说,它是社会变革的反映,又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对各社会形态都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

在政治上,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政令畅通;在经济上,有利于形成全国流通的大市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繁荣;在文化上,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在科技上,它直接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影响到其他一切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在教育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所以,语言文字工作不仅应该跟社会发展同步,而且更应先行。

二、从我国解放以来的实践及当今的建设任务和宏伟目标来看。

解放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简化汉字的工作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提高,也为中文信息处理以及其他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作了前瞻性准备。

如今,十五大制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国人民正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着,具体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需要人员大范围流动,这样,人们就自觉要求学习和使用普通话。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一)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一)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一)现代汉语是当前中国最常用的语言,它的基本词汇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
规范化
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词汇的用法和词义较为统一,大部分词汇都有明确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与此同时,现代汉语还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它通过全国通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现代性
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源于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涵盖了大量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互联网”、“微信”、“无人驾驶”等。

同时,现代汉语还吸收了很多英语词汇,如“手机”、“官网”等。

文化多样性
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跨越了多个领域和文化背景,具有较强的文化多样性。

除了汉字的传统表达方式,现代汉语还吸收了来自不同文化的词汇,如“日本料理”、“印度瑜伽”等。

同时,在汉语本身的表达方式中也存在一些文化差异,例如“夫妻”、“太太”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

以上是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它们反映了现代汉语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也为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总结
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在规范化、现代性和文化多样性方面都有独
特的特点和规律,这是现代汉语成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的重要
原因之一。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熟悉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特点和规
律,有助于把握汉语的语境和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以上就是本文所介绍的关于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三大特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第一章语音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中华人们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1.颁行2000年10月31日由九届人大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2.内容共4章28条第一章总则:本法律适用的范围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重申“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章使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另有法律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执法主体是政府;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审核外国人名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企业和商品名称、广告用字。

第四章附则: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3.相关问题(1)通用语言文字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

(3)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推行,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4)简化汉字的规范标准:简化字:1956 年《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2236个,1986年《简化字总表》,简化汉字2235个。

异体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后来恢复了28个。

字形标准: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形为标准。

(5)推广普通话方针的改变:1955年“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4.颁行的意义(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3)4个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地区、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4)4个重大意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用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统一汉字的标准和规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努力。

一、古代标准化努力在古代,汉字的标准化主要通过字书的编纂和字法的规定来实现。

最早的字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说文解字》,它对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书的编纂越来越多,如东汉时期的《康熙字典》和清代的《辞源》等。

这些字书为后来的汉字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古代还有一些字法的规定,如《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规范和《康熙字典》中对字音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和发音,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化。

二、现代标准化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工作,旨在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和普及程度。

这一工作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汉字简化的成功不仅使汉字的书写更加简便,也提高了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可读性。

除了简化字的推广,现代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准化努力。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对常用字进行了限定和统一。

这一字表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统一。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涉及到了字库的建设和输入法的规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计算机用汉字字符集》,规定了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和使用方式。

同时,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还对汉字输入法进行了规范,使得输入法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统一。

三、挑战与前景尽管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词汇和新用法不断涌现,给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其次,地域差异和个人习惯也影响着汉字的标准化。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第三章 文字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 与规范化
主讲教师:林刚 ling@
本节内容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现代汉字的规范化 1. 掌握简化字 2. 整理异体字 3. 纠正错别字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一、汉字的标准化
文字作为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必须实 现标准化。汉字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 “四定”,即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 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对汉字进 行定量、定形、定音、定序,这项工 作叫做汉字的标准化。
入不敷(付)出 肆无忌惮(弹) 铤(挺)而走险 委曲(屈)求全 无精打采(彩) 无妄(忘)之灾 兴高采(彩)烈 言简意赅(该) 一筹(愁)莫展
三番(翻)五次 声名狼藉(籍) 提(题)纲挈领 天涯海角(脚) 完璧(壁)归赵 万马齐喑(暗) 无耻谰(滥)言 无稽(计)之谈 无可非议(意) 无所事(是)事 瑕不掩瑜(玉) 心旷神怡(移) 凶相毕(必)露 徇(殉)私舞弊 偃(掩)旗息鼓 一笔勾销(消) 一如既(继)往 依山傍(旁)水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二)定形: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 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 1.《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简化字总表》 (1964)、《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1年)确定了现代 汉字的正体字、简化字字形和新字形; 2.《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信息处 理用GB13000· 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1998)、 《汉字部首表》(2009)、《GB13000.1字符集汉 字部首归部规范》(2009)确定了现代汉字的笔 顺规范和电脑用部件规范。
第三节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四)定序 1. 定序指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 规定标准的查字法。 2.《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为音序查字 法打下了基础。 3. 汉字的排序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 法三类。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课件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课件

详细描述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差异,汉字在不同地区的发音和语音 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交流和理 解,也影响了汉字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和发展。 因此,汉字的语音标准化主要是指对汉字的发音和语音 规范进行统一和规定,以确保人们在不同的地区都能够 准确、清晰地听到并理解汉字的发音和语音。
04
考试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要求考试 中的汉字使用规范,这有助于公 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汉字水平。
文化交流的促进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促进了中 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使用汉 字,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
播。
在国际交流方面的应用
01
促进国际交流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更加顺畅,无论是政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 汉字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必要性 •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内容 • 汉字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应用 • 汉字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未来展望
01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
传说与考古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传说和考古发现,汉字是由 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
排版软件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促进了排版软件的标准化,如Word 、WPS等,这些软件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对汉字进行排版,提 高了出版物的质量。
在出版印刷领域的应用
排版的规范化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要求出版印刷领域对汉字的排版进行规范,如字体、字号、字距等,以确 保出版物的美观与易读。
印刷质量的标准化
汉字的用法标准化
总结词
规范汉字的使用范围和方式
VS
详细描述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三、汉字的信息处理
汉字编码技术方案众多,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有十余种,主要类型有: 1.全汉字编码 2.字形分解编码 3.拼音编码 4.形音结合编码
一般说来,各种编码法可以并用,但标准需要统一。
第五节
一、掌握规范汉字
(一)掌握简化字 1.注意类推简化的范围
使用规范汉字
第一表中的简化字和简化字的偏旁是不能类推简化的。 2.注意简化字的细微差别 3.辨析代替字的音义 采用同音或译音代替法简化的字,代替字本来有自己 的音义,应当注意辨析。 4. 注意一简多繁字 5.不写不规范简体字
第四节
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
一、汉字改革问题
文字改革工作包括文字制度的改变和文字内部的整理、简化两方面的内容。
二、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整理包括简化笔画和精简字数。
(一)简化笔画 (二)精简字数
二、汉字的标准化
现代汉字规范化、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定量、定形、 定音、定序。
(一)定量:是规范现代汉字的用字数量。 (二)定形:是规定现代汉字的标准字形。 (三)定音:制定现代汉字的标准读音。 主要成果体现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四)定序:规定现代汉字的排列顺序。 主要采用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
(二)掌握规范字,不用异体字
按照从俗、从众、书写方便的原则整理异体字,不使用已经废止的异体字。
()区别新旧字形
(四)掌握异形词的规范词
二、纠正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包括三种情况:写错字、写别字、读错字。
(二)如何纠正错别字
1. 注意字形,利用形旁,区别形似字。 2. 注意字音,注意形声字的声旁,记住多音多义字, 掌握多音同义字,记住《审音表》规定的读音。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性质相近、作用相关的两个问题。

标准化主要解决现代汉字在定量、定型、定音以及定序这几个方面所涉及的各项国家标准。

规范化主要解决如何使汉字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包括解决笔画简化、字型整理和字数精简这三个问题。

一、汉字的标准化文字作为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必须实现标准化。

汉字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四定”,就是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一)定量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字量,包括各种专门用字的字量,实现汉字字数有定量。

汉字自古至今的总字数多达数万。

《康熙字典》收字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收字54000多字,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6000多字。

在这86000多字中,大部分是文言古语用字,只有一万多个是现代汉字。

在这一万多个现代汉字中,使用的频率并不相等,有的高有的低。

1. 1988年 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收有3500个字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内还区分为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

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社公布了收有7000个字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这两份表分别规定了常用字和通用字的数量。

常用字:▪是教学用字,包括小学、初中等几个级别的教学用字。

(根据汉字字频和覆盖率的关系,我们知道:2400个常用字覆盖率99%,可以作为小学的识字量;3800 个常用字覆盖率是99.9%,可以作为初中的识字量。

)▪选定常用字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频率高的第二,学科分布广的第三,构词能力和构字能力强的第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用字:▪是印刷出版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

从全部现代汉字中除去罕用字,得到的就是通用字。

▪选定通用字对于印刷出版、辞书编纂、汉字的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都有重要的作用。

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个,这个字量是计算机内汉字字库收字量的国家标准。

简明现代汉语重点难点辅导(6)概要

简明现代汉语重点难点辅导(6)概要

简明现代汉语重点难点辅导(6)第五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一、什么是文字文字有两种含义:(1)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2)用来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

符号都包括能记(表现成份)和所记(被表现成份)两个方面。

文字是语言符号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种独特的文字。

二、汉字的特点(一)汉字在语音上代表音节(二)汉字在语义上代表语素三、汉字形音义的状况(一)异体字(二)多音字1、多音多义字2、异读字(三)同音字(四)其他情况1、有的汉字不表义2、有的汉字不表音节四、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三)小篆(四)隶书(五)草书(六)楷书(七)行书五、汉字的简化(一)简化的原则从俗从简相结合。

(二)简化的方法1、更换偏旁2、保留局部3、同音代替4、全部改造:(1)草书楷化,(2)另造新字。

第二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汉字的构成单位(一)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的点和线,是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

(二)偏旁偏旁是由笔画构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部首是供查字用的形旁。

二、汉字的结构方式(一)独体字独体字是由笔画构成的单一结构,不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

这种字来源于象形字或指事字。

(二)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组合而成的字。

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

合体字偏旁组合的的模式有:(1)左右式,(2)上下式,(3)包围式。

三、汉字的构成方式“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第三节形声字一、形声字的性质形声字是由一个表示意义的形旁和一个表示声音的声旁组合而成。

二、形旁和声旁的位置1、左形右声:指、格2、右形左声:领、救3、上形下声:露、景4、下形上声:盂、基5、外形内声:圆、病6、内形外声:闷、辫三、形旁和声旁的作用形旁有表义的作用,它可以提示字的意义,区别同音字。

声旁有表音的作用,它可以提示读音,区别形近字。

四、形旁和声旁的局限形旁表义模糊。

声旁表音不准确。

第四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四定:定量、定音、定形、定序。

第六节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六节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

烟[煙菸]
炮[砲礮]
汉字的精简
(2) 更改地名生僻字 我国地名中有些生僻字除去记录地名外没有其他用处。 从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用同音的常用字代 替了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的生僻字,共精简了15个地名字。例 如: 陕西省的“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青海省的“亹源县”改为“门源县” 新疆的“和阗县”改为“和田县” 江西省的“雩都县”改为“于都县” 四川省的“越嶲县”改为“越西县”
再如:窗、窻、窓、牕、牎
(二)异体整理
2.整理异体字的原则 整理异体字时,主要采用从俗从简的原则。
(1)从俗,即去生留熟,选用社会和出版物上比较通行的字 形。如: 选“针”去[鍼],选“仙”去[僊],选“脚”去[腳],选 “蝶”去[蜨]。
(二)异体整理
(2)从简,即选用笔画相对较少的字形。如: 选“捆”去[綑],选“猫”去[貓],选“升”去[昇陞],选 “窑”去[窯窰]。
通过以上三条途径精简的汉字总数达1,189个。
二、现代汉字的定形 内容: 繁体简化 异体整理
字形整理
笔画、部件规范
(一)笔画的简化
❖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 化方案》,1964年,根据方案推行的实际情 况,整理编制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10 月,重新公布时又对个别字作了调整,简化 字的总数增加到2235个。
(一)笔画的简化
从简化字来源来分析简化方法,这大概有三种:
(1)起用古字。即重新起用笔画相对比较少的古字。如: 從—从、雲—云、禮—礼、衆—众
(2)草书楷化。即把繁体字的草书写法用楷体笔法呈现出 来,成为简化字。如:
書—书、農—农、爲—为、興—兴 (3)同音替代。即用笔画简单的现成的同音、近音字代替 繁体字。如:

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

谢谢观看!
定形 :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字形, 实现汉字字有定形。现代汉字的 标准字形是由三个字表确定的。
1、《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2、《简化字总表》。 ,实现汉 字字有定音。普通话从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现代汉字的读音自然也就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为了做到字有定音,它要要解决好 异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问题。
音序法:是按照字音排列字的顺序。
音序法又有以下几种:
①声韵法。声韵法是我国古代韵书所采用的以声韵为标准的排 序方法。声韵法的“声”指“平、上、去,入”四声,“韵”指 韵部。
②注音字母法。注音字母法是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序的方法。 《国语辞典》和它的简本《汉语词典》都采用了注音字母的音 序排列法,后来的《同音字典》也采用这种音序法。
③汉语拼音排序法。这是我国现在通行的音序法,又可分为两 类:一是单纯的字母排序法,以字母先后为排序依据,《汉语拼 音词汇》用的就是这种排序法。 另一类是“音节·汉字字母分层排序法”先以字母次序排列音节, 同音节的又依汉字字形排列,第一汉字相同的则以第二音节的 字母先后顺序排列,《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以字头 带词的字典和词典采用这种排序法。
形序法:按照字形排列字的顺序。
包括部首法、笔画法和四角号码法。
①部首法。部首法是形序法中历史最久也最重要的排序法。字典、词典的部首 法目前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部首的数目和内容及具体字的归部上。 ②笔画法。笔画法是由笔数和笔形相结合而构成的查字法。一般是先依笔画数分 类,同笔画的再根据首笔笔形排先后,首笔相同的则看第二笔。也有的采用以笔 形为主,再看笔画数安排次序的。 ③四角号码法。四角号码法是依据方块汉字四个角的笔形特点进行编码以查找汉 字的字典查字法。目前在四角号码编码方法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今后在研究的 基础上需要标准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一、引言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字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书写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还对文化教育、信息处理、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二、统一和规范汉字书写现代汉字标准化的首要意义是统一和规范汉字书写。

通过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的汉字书写规则,可以有效减少书写混乱现象,提高文字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汉字使用效率标准化汉字书写能够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

标准化的汉字具有更强的信息传递能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准确、清晰,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

四、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汉字标准化对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准化的汉字为计算机字符编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促进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标准化汉字在文化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规范汉字的书写和用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标准化的汉字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文化人才。

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的汉字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七、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标准化汉字不仅有助于现代交流与信息处理,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标准化的汉字书写规则能够确保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的准确传承,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汉字的使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文字表达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

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汉字作为一种表音表意的文字,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与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广泛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也经历了不断演变与改革,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数字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汉字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纸质书写逐渐被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取代,现代人们更加依赖电脑、手机等数字设备来进行交流和文字表达。

这使得汉字的传统书写形态不再是唯一标准,出现了新的字体和表达方式。

例如,现代人常常使用键盘输入文字,而不再依赖传统的毛笔书写。

其次,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二是简化与规范化。

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传播效率,中国在195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汉字简化改革,将部分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处理。

这一改革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与阅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文字的整体书写速度。

另外,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趋势。

为了提高汉字的标准化程度,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汉字书写规范和标准,推动人们在书写时遵循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第三,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三是国际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字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使用。

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并且逐渐纳入了汉字的使用范畴。

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字,一些汉字教学材料和学习网站出现了,同时也对汉字进行了一些简化或适应外国人的特殊需求的改动。

这种国际化的影响使得汉字的使用和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最后,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创新和多样化。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文字表达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现代汉字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创新和表达的媒介。

一些新兴的汉字创作和设计活动出现了,人们尝试创造新的汉字,或者改变汉字的形态和结构。

这些创新使得汉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表达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数字化的影响、简化与规范化、国际化的影响以及创新和多样化。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汉字的规范化是指现在通行使用的汉字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整理简化的字,一类是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汉字规范的标准是:(1)简化字以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2)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恢复使用的28个字请参看《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3)汉字的字形以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4)更改的县以上地名僻字以1955年至1964年国务院分九次公布的为准;(5)更改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以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为准。

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定量”指确定现代汉语常用、通用汉字的数量,即对现代汉语用字做一个全面、精确的统计,确定数量,并使之合法化。

“定形”指规定汉字使用的统一字形,即对每一个汉字定形,做到一字一形,不能一字多形。

“定音”指规定每一个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标准读音。

“定序”指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学习要点和难点:了解现代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的国家标准。

能够分析简体字的简化方法。

掌握重要概念:简体字和繁体字、正体字和异体字、新字形和旧字形。

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过程: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这样,消除了汉字长期以来繁简并存,多体并存的混乱情况,统一了汉字的形体,初步建立起汉字字形的规范。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作为一般书刊等出版物汉字印刷体字形的标准。

《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汉字的标准印刷字体,对汉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结构方式都作了说明,建立了印刷用汉字字形的规范,使印刷体与手写体基本达到一致。

现在一般书、刊、报中所使用的字体,依据的就是这个字形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在汉语通用字表》,字表收字7000个,不但规定了现代通用字数量,而且规定了每个汉字的规范字形,包括笔画数和笔形,所以是一个规范字形的字表。

目前,汉字定形需进一步整理异体字。

异体词的整理也亟待进行。

如“笔画—笔划”、“繁琐—烦琐”之类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

另外,汉字笔画的种类、名称和具体写法,汉字部件的数量、名称和具体写法,也需要进行研究,定出具体的规范。

(三)定音定音就是为所有现行汉字规定标准读音。

要对异读字、多音字等加以审定,消除异续和不必要的多音现象,要做到每个现行汉字都有明确规定的普通话读音。

现代汉语用字的读音,过去有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如“波”念bo,也可念po;“械”含xie,也可念jie;“庇”念bi,又念pi等形成了异读,这种一字多音的现象往往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必须进行整理。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800多条异读词和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了审议,并在1957年—1962年期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3年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根据使用情况及语言的发展,普通话审音委员会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于1982年开始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审核通过了修订稿,正式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使现代汉语异读词的读音有了规范化的标准。

例如“呆”统读“dai”,“绕”通读“rao”,其余的读音废除。

现行汉字的定音工作还应该继续进行,人名、地名的异读,应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词表。

另外,一些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也不应该审定,而且要把定音和定量、定形结合起来考虑,采取最佳方法进行审定。

四、定序定序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

汉字的排列问题,涉及面相当广,如字典、词典的编篡,目录、索引的编制,图书、档案资料的检索,都需要有统一的排检方法,才能便于人们掌握运用。

因此,确定汉字排列顺序的标准,意义十分重大。

现有的各种检字方法,都需进一步标准化。

比如部首法,在现行的各种字典、词典中运用标准不一,部首的数量不统一,字的归部原则不统一,有些字取部规律不明确,这些都影响到汉字的查检。

1983年国家曾编制《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既有字形方面的,又有字音方面的,还有字序方面的,这里着重从字形方面提出一些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字形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写规范字。

现代汉字的规范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有关部门研究整理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字。

这部分字在规范汉字中只占少数,多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字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是:1、正确书写和使用简化字,不滥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如“_、_”),也不用1986年已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的简体字(如“_、_”)。

2、正确书写和使用正体字,不滥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淘汰的异体字(如“_、_”),但后来恢复使用的28个异体字除外。

3、正确书写和使用新字形,不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已淘汰的旧字形(如“_、_”)。

4、正确书写和使用地名用字,不用经过更改后已淘汰的地名生僻字(如“_、_”)。

5、正确书写和使用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不用《部分计量单位统一用字表》中已淘汰的译名用字(如“_、_”)。

6、正确书写和使用传承字,包括笔画、笔形、部件等,不写错别字。

三、笔画简化简化字也叫简体字。

群众造字同一个字用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来造,字形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一字多形,笔画必然有繁有简。

一般把笔画繁的称为繁体字,笔画简的称为简体字。

但是,这里所说的“简体字”是特指由国家明文规定取代繁体字而推广使用的简化字。

(一)《简化字总表》1、《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中有223个简化字跟1935年旧教育部公布的《简体字表第一批》完全相同。

1964年,有关部门根据推行的实际情况,并加上了遵照国家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重新整理、编制了《简化字总表》,于1964年5月出版发行。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第一表收的是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

这些字的繁体如果作为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作类推简化。

如“_”简化为“儿”,但“倪”不能简化作“_”。

第二表收的是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如“华”为可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那么“_”、“_”、“_”、“_”等都可类推简化作“哗”、“桦”、“晔”、“烨”。

14个简化偏旁中,“_”、“_”、“_”、“_”只能用于左偏旁,其他10个不论在字的任何部位,都可类推简化。

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

表内所有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后面,都在括弧里列入原来的繁体。

对于一部分有特殊情形,需要加以说明的简化字,则都加了脚注。

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笔画少的选用字看化简化字。

为了便于检索,《简化字总表》把这些字(共39个)列表作为附录。

附录还列出了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生僻地名用字,以备查验。

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并对个别字和注解作了调整:(1)在第一表中删去“迭[叠]”、“象[像]”,此外“复”字的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这就是说,“叠”、“像”、“覆”不再作“迭”、“象”、“复”的繁体字处理。

(2)在第二表中删去“罗”字字头下的繁体字“(_)”。

(3)在第三表中简化偏旁“罗”字下增收“_”,这就是说“_”不再简作“罗”,而改为简作“啰”。

(4)在第一表中“了(瞭)”条下加注:瞭读lia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a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

(5)第一表中“余(餘)”条的注,由原来的“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馀仍用“馀”,改为“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

如文言句“馀年无多”。

(6)在第三表中“雠(_)”条下加注:“雠:用于校雠、雠定、仇雠等。

表示仇恨、仇敌义时用仇。

”以上调整共牵涉到七处,四处是字的调整,三处是加注或调整注。

经过这样的调整,简化字的实际数量是2235个。

其中第一表350字,第二表132个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1753字。

这2235个字简化以前平均笔画是每字16.1笔,简化后为10.3笔。

被简化的字大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

所以,2000多字的简化大大缓解了汉字书写的繁难。

2、所谓“二简”字所谓“二简”字,指的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中所收简化字,共853个。

由于“二简”中有些简化字不够成熟,也有的简化得不很合理,试用步骤又过于急促,因此,不到一年就停止试用。

1986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决定立即停止使用“二简”字,并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二简”方案虽然废止了,可是方案中的字却废而不止,仍在社会上流行。

例如:餐(攴)赛(_)漆(_)演(_)藏(_)舞(午)街(_)道(_)建(_)感(_)这些不规范的所谓“二简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我们应该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停止使用“二简”字。

(二)汉字简化方法简化字是群众在使用汉字的实践中创造的,事先没有统一的简化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